文:田金双
“留守儿童”是一个很容易令人忧伤的话题,但在导演王蕾、编剧孟宪明的《花儿与歌声》中,朴素唯美的叙事风格多出了几分田园诗意和温暖的味道。
有一次,和朋友喝酒,朋友问“你孤独吗?
”答:“谁不孤独呢?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孤独的,他们一面拼命刺探别人的隐私,一面也在努力逃避自己的秘密。
如我一般,看似稀松平常,内心总有一丝小小的伤感挥之不去。
我一直固执地觉得,“中国式家庭”面临着三大问题:即空巢老人、分居夫妻、留守儿童。
许多人沉浸其中“乐此不疲”,太多无奈,然后彼此分开,再也不见。
我就曾是其中的一员。
在这部根据孟宪明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花儿与歌声》中,“花儿与歌声”更像一种与“希望”有关的隐喻。
可是,现实生活中真有希望吗?
也许有,但前提是,只要——你的内心还有一丝光亮。
在《花儿与歌声》中,调皮捣蛋的五年级学生范大强离家出走,想到少林寺学武,这样就可以在打架时不落下风,结果偶然遇到了盲妹妹心明,他将小盲妹带进了学校。
继而新来的高虹老师发现了心明的音乐天赋,让六岁的她担任了学校的领唱。
高虹联系到省城大医院的高明医生,让心明的眼睛有了弱光。
当有了视力的心明第一次看到美丽的校园和被月光浮起的乡野、河岸,一下子理解了奶奶的歌谣,泪水瞬间盈满眼睛。
影片中,关于奶奶并没有太多的解读。
《花儿与歌声》更像一幅与田园或乡村有关的山水画,在留守孩子的世界里,上少林寺可以学会武功,可以不被人欺负,身边的小羊也可以抚慰和陪伴你的灵魂,虽然你有一个清苦的家,但有父母陪着你就是一种幸福。
可是,生活中有着太多伤感和无奈,有时你不得不离开,于是,同学手机丢了,范大强成了那个“偷”手机的人,大强遇到盲妹,尽管身单力薄,也会为了妹妹打架,也会用泥巴刻字做成印章教妹妹写字。
在孩子的世界里,爱是这样简单,和贫富没有半毛钱关系。
许多年前,我家有一只很老的黄狗,还有一只很小的白羊,每天放学后,我都会牵着这只白羊到村外吃草,彼时,一人一狗和一只小白羊,成为温馨的画面。
后来,有一天,小白羊被家人卖掉了。
于是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明晃晃的毒日头下面,一只黄狗静静地站在拦着小贩,不让白羊离开。
多么伤感多么揪心的一刻。
这也成为童年的我内心忧伤的一个片段。
小白羊离开那年,半岁;老狗离开那年,十三岁。
许多年后,长大的我离开乡村,来到了北京,漂来漂去,再也回不去了。
《花儿与歌声》试图从几个留守孩子的视度与观众建立一次沟通,探讨“亲情与陪伴”有关的精神命题。
有时候,所谓成长中的忧伤,更多是一种“陪伴”上的缺失。
世间没有比“陪伴”更长情的告白。
爱情如是,亲情更是如此。
这也是为人父母对孩子无法弥补的亏欠。
可是,时光真会倒留吗?
岁月再也回不去了。
至今我还记得,一个孩子,如我,静静地站在街上,对着阳光轻轻皱眉的样子,些许忧伤,些许倔强,或许什么都没想。
可是,一切再也回不去了。
很想念他们。
《花儿与歌声》是一部以儿童为主题创作的现实主义作品。
描写了乡村儿童与老师之间的故事,让读者一步步走进那些远离父母的乡村孩子的心田。
据说还是中国首部儿童音乐电影。。。
剧情简单主题突出中心明确,尤其适合老年人及儿童观影。
一个个真实生动的人物,一件件感人至深的小事,引领着我们一步步走进乡村孩子的心田。
在他们心灵的田野上,有淡雅芬芳的茉莉,有傲雪凌霜的腊梅,有优雅高贵的丁香,也有清新淡雅的蔷薇……这些花儿亦如少年一般,在雨露中汲取力量,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我坚信着,也期待着——在歌声与欢笑中生长的花儿,芬芳四溢;在爱与呵护中长大的孩子,心中肯定满是希望与美好。
被《花儿与歌声》感动到了,这部讲述留守儿童和支教老师生活的电影,一点一滴都是来源自真实的生活,孩子们的生活不仅仅是艰苦,还有各种纷争和不理解,当然还是来自于老师们的帮助和关怀。
总之,留守儿童的生活就是五味杂陈。
据粗略统计,全国的农村留守儿童多达千万,虽然这个数字在不断减少,但是留守儿童已经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花儿与歌声》中的小村落,一个村子的青壮年几乎都出门打动,一所小学里的学生基本都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带着他们生活,只能说解决个温饱问题,学习、心理、生理健康,根本谈不上。
《花儿与歌声》没有一味地展现留守儿童的艰苦生活,只会卖惨是不会博得多少同情的。
影片其实是展现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以及乡村支教老师高虹对孩子们的关爱和帮助,让孩子们喜欢音乐,并且通过美妙的歌声来改变命运。
这部电影展现的社会问题有很多,比如,留守儿童的心理苦闷,他们非常喜欢见到父母,但是在电影中,很多孩子没有手机,只能通过高虹老师的手机挨个和父母视频。
结果,老师的手机丢了,孩子们就迁怒于最后一个使用手机的范大强,使得范大强一怒之下离家出走。
还有片中也展现了部分家庭中重男轻女的现象,让上小学的女儿做饭,吃饭的时候女儿只能自己搬一张小板凳在门口吃,女儿都不能上饭桌,处处让小女儿感到郁闷。
《花儿与歌声》这部电影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能解决一部分问题。
支教老师高虹有学识、又见识,关键还懂得利用网络来传播音乐。
范大强的妹妹范心明是个盲人,但是她的嗓子异常出色,唱出个歌声像是百灵鸟一样,高虹把范心明的歌声放到网上,还帮助范心明找到了治疗眼睛的办法。
可以说,这部电影非常现实,也非常梦幻,像是诗歌一般,整体风格非常优美。
留守儿童绝大部分的生活可能都不好,最大的苦闷在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的成长不仅仅是需要三餐温饱,更需要家人切实的关爱。
这部电影就是在告诉观众,亲情最大的意义就陪伴,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们,生活真的非常艰苦,这不仅仅是需要物质来解决,而是能让孩子们看到爸爸妈妈。
据新闻报道,现在每年的留守儿童正在不断减少,全社会都在重视这个问题,让孩子们在父母身边成长,就是最大的呵护。
如果孩子们一时无法和父母们生活在一起,那就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关怀。
希望多一些像是高虹这样的老师,他们的善行让这些儿童能够快乐茁壮的成长,有了他们这些和蔼可亲的老师,才能看见花儿与听见歌声。
崔汀/文
过分懂事的小孩子总是让人心疼.. ... 刚看过了这部《花儿与歌声》的预告片,挺感动,感觉应该是个不错的故事,挺感动的。。
从小失明的小女孩、留守山村的小男孩,感觉他们看起来都不是-般的懂事。
孩子永远是那么的天真无邪,尤其听到小女孩那句“听说爸爸力气可大了对吗?”-阵心酸涌上心头啊.期待和小朋友一起走进影院看这个电影
《花儿与歌声》故事的主体很像著名的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都是说一群孩子在一位老师的带领下唱歌的故事。
但是更具有中国特色的是,《花儿与歌声》关注的是当下中国特有的留守儿童的故事!
高速发展与资源严重不匹配是当下中国社会非常魔幻的一对悖论,大量青壮年从农村涌向北上广深,辛辛苦苦打拼,在赚取不菲的收入同时,也不得不放下了在家园的孩子和老人,造成中西部地区大量空巢村落的产生,也造成留守老人与留守儿童这一带有特殊时代烙印的群体。
《花儿与歌声》讲述的就是这样一群人的故事。
影片主要是以范大强和心明两兄妹的故事为主线串连,但是其他留守儿童虽然戏份不多,也各有特色。
比如大强家隔壁的范梅学习成绩好,家里也有钱,但是每天对着父亲留给她的五十块钱,内心渴望的却是离开家,去外面的世界,跟父母呆在一起。
幸好年轻的老师教给她一个道理,学好知识,拥有走出去的能力,看看外面的世界,只是多了一个选择,能够走出去,再回到家乡,才是真正强大的表现!
这种愿景当然是好的,只是对于当下的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恐怕还很难实现!
心明和她的同桌马兰花,反映的又是另一个问题,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年了,但是在很多偏远落后的地区,重男轻女的现象依然存在。
如果说心明的故事已经足够扎心,父母离异,小心明又有先天问题,所以被母亲在买给她一身新衣服之后狠心抛下她;那么马兰花身上体现的问题就显得更加严重,父母明明还在身边,但是却不能一碗水端平,小小年纪不仅要做饭,就连吃饭都不能上桌,眼巴巴看着更受宠的弟弟在父母身边的样子。
虽然电影中表现出来只是寥寥几个镜头,但由此可见,这种现象绝不是泛泛。
尽管留守儿童需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但是电影《花儿与歌声》并没有怨天尤人,它在展现出这些问题之后,也给出了一个更温暖的解决办法。
年轻的支教老师和看上去老成古板的校长,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尽量给孩子们最大的关爱和保护,虽然过于理想化,但是通过网络传播,吸引到社会的关注,确实也是当下的一种独特现象。
并且,孩子们的天籁童声和纯净的笑容,也确实值得我们去温柔呵护。
最后特别提一下,《花儿与歌声》作为一部主打音乐的电影,在选歌和音乐创作上也另辟蹊径,很有特色,其中一首童声合唱是给著名的古诗,杨万里所著《小池》配乐演唱,歌词的意境与孩子们的笑容配合在一起,加上舒缓悠扬的旋律,无论视觉还是听觉上,都叫人赏心悦目,十分享受!
文/满囤儿 今天囤儿想和大家聊聊“乡村教师”,一个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
熟悉,是因为我们经常见到这四个字,也知道它指的是哪一类人;陌生,是因为我们很多人在成长的几年、十几年、几十年里,并不一定会遇到这类人。
因此,大部分人对乡村教师的认知,是通过文学、影视、媒体报道等非接触性渠道来获得的。
那么这些渠道是否深入地点明了“乡村教师”的真正价值,也就决定了你是否真的懂这个词的分量。
5月31日全国上映的电影《花儿与歌声》就挖掘出了乡村教师的真正价值,给囤儿带来了第三次冲击。
囤儿第一次感觉对乡村教师这个概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是阅读刘慈欣短篇小说《乡村教师》的时候。
相信所有读过该小说的人都会和囤儿一样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可惜宁浩将其改编成了完全跑偏的《疯狂的外星人》,令人失望透顶。
囤儿第二次感觉对乡村教师这个概念有再进一步的认知,是在综艺节目《巅峰之夜》里看到了来自台湾某乡村学校的“铃漾扯铃团”的表演。
在一名乡村教师的带领下,这群孩子通过精研空竹表演,实现了“走出去”的梦想。
与这两次冲击一样,《花儿与歌声》第三次点出了乡村教师真正的价值。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能够对这个职业有更进一步的认知。
片中的乡村教师相对有一点儿特殊,是一个小分支——支教教师。
支教教师一般来自于城市,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
他们不同于刘慈欣笔下的李老师,也不同于扯铃团的教练。
他们很难像那两位一样一登场就是伟大的、无私的、坚定的,他们往往需要经历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从故事层面上看,《花儿与歌声》的主人公是学校里的一群留守儿童;可是从主题层面上看,囤儿觉得支教老师高虹才是主人公。
这群留守儿童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心结,会影响学习动力和自信建立,甚至还有因为心结而做出过错行为的。
高虹在授课之余,一个学生一个学生地去“破案”。
并用合唱团的方式,把解开心结的学生们凝聚在了一起。
这些,都是她教师本职工作之外的工作。
也正是乡村教师对比城市里的老师们,所多出来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
高虹挖掘出眼盲的小心明的唱歌天赋,让她有了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这与扯铃团教练的工作体现出了同等的价值。
乡村教师的价值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希望的播撒。
乡村的孩子,无论是不是留守儿童,都有走出去看世界的权利。
可是这个机会并不能等着天上掉,而需要老师以他/她的学识、技能、经验、用心去挖掘。
在现代社会,给人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显然是功德无量的呀。
《花儿与歌声》原著小说之所以拿那么多奖,没准儿就是因为这个思想层面上的深度。
如此看来,把握住精髓的改编电影,也得收割上一圈奖项吧。
很有教育意义的一部电影,让我们一起来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很多农村父母为了改变家庭现状,远赴广东上海,福建,浙江打工,吧孩子留在家里胖老人照看,她们成长缺乏服务精神的呵护。
让我们一起去关爱他们的成长。
为了孩子吗的未来,我们一起关注留守儿童!!!!!!!!!!!!!!!!!!!!!!!!!!!!!
人很容易被自己的心血和精力打动,而忘记了去客观看待自己的创作是否真正好。
讲自己为此付出了多少多少真的是一件很蠢的事,谁的创作过程不辛苦?
这让我想起当时我会觉得自己的东西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看到自己付出了很多,亲力亲为这么多事,太不容易了。
我太想强调这额外的付出,太想让每一个人都看到这些不容易了。
在不断的自我美化之后,它的一般变成了好,它的好甚至变成完美。
所以不得不承认,在创作这件事情上,自我感动是原罪。
钓龙虾、捏泥人、放....这样的童年看起来也很美好啊!看了这部电影的预告片,瞬间就被带入了小山村里那种宁静美好的氛围里,小朋友们那么可爱、纯真\,灵动。
看着小朋友们围在一起唱歌、组团去钓龙虾、躺在山坡上放....感觉这样的童年生活比现在的孩子们每天抱着手机平板把眼睛都看到近视的童年娱乐强太多了!
30年没有看电影了,回到电影院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此片描写了大别山区留守儿童的生活故事,观后第一感觉是非常真诚、气息纯朴,没有故弄玄虚的情节。
细想起来,寓意十分深刻,每个主角都有一个故事。
校长,在此山区教育几十年,曾经的女朋友分手离开,到此还是孤身一人,以校为家。
支教老师高虹,新一代的老师,用爱心鼓励每个留守儿童上学,用音乐淘冶学生情操,积极向上,十分难得。
主角儿童心明,先天失明,父母离异跟随母亲,她妈怕被继父打死,让她穿上新衣服后将她丢掉,逼一个6岁的失眠儿童自谋生路。
巧合的是被她亲哥领回家。
后来,高老师联系医院,全家、全村、全校,乃至全社会筹款为她复明,十分感人,回想起仍然热泪盈眶。
多关爱留守儿童
非常适合儿童观看的电影
看完这部电影,使我沉思,留在脑海的是留守儿童期待父母归来的眼神,是社会群众对心明的帮助,是哥哥,心明,奶奶之间的亲情。 这部电影全影以留守儿童的为主,从哥哥找到妹妹为起点,然后通过村民,伙伴,社会的捐款,使心明眼睛得以治疗,最后孩子们站上舞台,唱出心之歌。这些孩子都很出色,眼神戏,哭戏等各方面都很到位。剧情不拖沓,有情节起伏,让人不自觉身临其境。 这部电影也让我知道了农村的穷苦,也感受到了家家户户的无奈,身边的长辈看着这部影片都不禁说道:“穷苦地方的农村真的就是这样。”也让我知道了现在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美好,且行且珍惜!!!
一部感人的电影,让人感觉到心灵的纯洁,人与人之间相处和谐,好看
和孩子一起看的,哥哥在剧中是个很有担当很有责任感的孩子。尤其为了给心明治疗眼睛卖羊那段,兄妹和奶奶三人的亲情非常感人。看了这部电影,我家小孩也有很多感触。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把幸福认为理所当然,殊不知同一片蓝天下对于有些孩子来说见父母一面都是奢望~
此片非常感人,值得家长和孩子们看。己推荐给身边的朋友
非常值得关注的一部电影!好
这部电影真的很好看,是现实生活中的写照,它反映了农村孩子的真实生活,这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是社会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应该把这些事情提升到一个高度,引起社会的重视,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真是一个很好的影片!立意很高!
一般,学校组织让看的。很多催泪的情节太刻意,而且农村,“太新了”,有种旅游景点的感觉。
非常好的片子,带小朋友去看了,很感人,适合带小朋友去看看
关爱家庭!关爱留守儿童!!
看了之后很感动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看着10岁左右的孩子很早就担起了家里很多责任照顾家里人。我要珍惜我现在美好的生活。
非常好看的一部儿童电影,反应了留守儿童在家有多么的艰难困苦,现在城市的小孩有几个能吃得了这种苦啊!
山区的孩子太可怜了,我们要多多帮助他们。
挺好看的,很有意义的一部电影,和爸爸妈妈看的,妈妈当时还哭了
我这一场就两个人看 好感动 真心不错不错 建议父母和孩子一起去看一场
兄弟姐妹骨肉亲,永不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社会人民一家亲。
真心不错,《花儿与歌声》不煽情也不贩卖苦难,影片将现实的冷酷和艰难摆在所有人眼前,看着你去努力想办法解决,这才是它的真实态度,鼓励那些坚持和努力的人,即使留守,但也永不言弃,上一代人因为努力生活而分离,他们这一代人,则努力,为了不再因为生活而分离。
太感动了!让我流了好多眼泪!我们要关心留守儿童!
真实感人的电影 希望大家都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