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词没几句人话,硬生生的就想推动情节发展了,根本是在强奸观众,看得别扭之极。
3个极为出色的演员面对烂剧本烂导演烂剪辑根本无力回天啊!
特别是导致最后托比拿着枪发疯的戏,简直让人不明白,其他人是全都内心阴暗地盼着托比死所以嘴上喊一喊动作上迟缓不扑救吗?
大女儿怎么有这么严重的人格障碍,从出场就对亲父亲冷淡之极,最后宴会上粗鲁的举动和弥天大谎(她那个年龄怎么可能懂得那么粗鲁的话啊,天啊,简直让我理解不能)伤害了所有的人,这孩子长大以后还有救吗?
可怜几个演员的卖力表演啊,戏里面人物阴暗其实没关系的,但是扁平、没来由的阴暗,是为了有戏才作死。
失望。
再次可惜Natalie, Tobey, Jake都在里面,这本可成为一部很棒的电影,但是从音乐摄像剪辑到剧本台词架构,全零分。
应该铺垫一些兄弟性格塑造的细节,哥哥为什么选择当兵,弟弟为什么犯罪,避免人物扁平;父亲为什么在亲儿子出狱第一天一句一句的刺人——他是有多恨自己小儿子;录像带的问题根本没交代;人没确定死亡呢,美国军方通知家属倒派个牧师,搞得连葬礼都有衣服都送人了,人完好回来了,这不是开玩笑呢吗;凯瑞穆里根的角色跑到娜塔莉家说一堆很过分而且莫名其妙的话,搞巫术还是灵术的啊,谁信啊;托比根本没看心理医生;大女儿真是不知谁生养出来的,没有一个正常孩子会说得出那种粗话。
哎,我全为了演员才看的啊,打高分顶多为了偏袒喜欢的演员吧,无他。
其实主角把罪恶感投射到他人的行为与他父亲在车边说的内容形成呼应:战后我无法和你们的母亲沟通并把所有痛苦发泄在你们兄弟俩身上…只可惜父亲意识不到艰难放下姿态浅浅冒出的两句话,早已无法直达儿子满目疮痍的内心。
而主角对两个女儿无法自控的态度也恰好映衬了父亲多年对兄弟二人的折磨过程。
估计这也是为什么大女儿和叔叔更能亲近的原因。
而我们的80、90何尝不是背负着父辈甚至祖辈的沉重存活。
关于故事叙述顺序,如果能抹去蒙太奇,在讲述完家人恢复阶段倒叙至男主角阿富汗经历,张力应该会更强也不至于有点落入俗套了。
(仅个人观感🥹)评分是因为不喜欢整片节奏,三星打给Tobey的演技。
■电影:《兄弟》■导演:吉姆•谢里丹■主演:塔纳丽•波曼 杰克•格莱恩哈尔 托比•马奎尔■上映日期:2009年12月4日■类型:剧情∕战争看来好莱坞现在是真的陷入了“剧本荒”的灰色时代了,因此当然不免要拿来往日的电影来进行加工再创造了,《兄弟》就是这样的一部翻拍之作。
2004年,丹麦女导演苏珊•比耶尔的《兄弟》在胜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亮相,拿下评审团大奖,引发国际瞩目,接着在05年的电影节中一路凯歌,余热直至2006年,毋庸置疑,04年的《兄弟》绝对是一部成功之作。
只是纳闷的是,导演谢里丹为何这么急切的将其翻拍?
毕竟,04年至今只有短短的4年的时间,如此这般行为的确不太理智,04年的太过完美,如今捡来翻拍只是会增加自己的拍摄压力,这样看来,导演谢里丹不是十分明智,因为,大家都知道等待他的将是什么。
这样一来,翻拍的结果无非有两种,要么成功,要么失败,即:不成功,便成仁!
这样再来对所谓的受众进行分析,受众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看过04版的,一是没有看过04版的。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因为受众的不同,人们对这部08版的《兄弟》会有不同的观后感。
笔者看来,《兄弟》的炒冷饭制作虽称不上失败,但却也不十分成功,整体而言只是一部五分熟的中庸之作,故事讲述上支离破碎,衔接不够紧密,没有情感片的细腻,也没有商业大片的刺激,如果真的要说几句客套的话,那就是蜘蛛侠的转型比较成功,演技有大胆的突破,角色塑造的很成功。
名为《兄弟》,可是整体看来,电影在兄弟两人的感情塑造和表现上都很不充分,全部看来,该电影还是叫“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来的恰当和充分,至少我看不出太多的表现兄弟情深的细节。
至于思想性而言,无非讲述了战争对人的摧残和破坏,没什么深刻,但可以看做略带反战的味道,毕竟,哥哥的转变,一切都因为战争。
演技上,托比•马奎尔是没得说的,前后两者判若两人的性格在他的演绎下真实的和现实一般,让人不得不佩服,当然他也可以摆脱蜘蛛侠的桎梏了,也许,因此拿个最佳男演员应该不是问题。
还有要说的就是拿个小女孩了,表现的也着实精湛!
还有什么,应该没了,印象也就这么多,故事平淡似乎还有点跑题的嫌疑,百分百的中庸之作,中规中矩,无突破,无创新!
原本我是想给4星的,可因为这个让人无法言语和瞠目结舌的ending,硬生生的,必须扣掉1星。
难道只有一人这么认为?
这电影压根儿就没拍完嘛。
且足足四个演技派(你木有看错,还有那个奇才大女儿,奥斯卡级别的那个),竟然只得出这样的一个ending,前面都极其精彩,可到了这里就软绵绵的完了,我只想说,这位作家编剧,乃写得确实很好啊,可是,能把它写完不。。。
当sam被找到的时候,已经不是从前那个他了。
他说:“我还想回去,我已经开始想念我的兄弟们了。
"Hank说:“当我从越南回来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无法跟你妈妈交流。
”Tina说:“他们是被训练去杀人,但别没有训练去面对人的死亡。
”Isabella说:"你为什么不是死在阿富汗!
为什么还要回来!
”Grace一直说:"What happened?"Tommy一直说:“you're my brother ."最后sam说:”I killed him.I killed Joe Willis."也许Sam是幸运的,他至少努力回到过去的生活。
也许James(《拆弹部队》)是幸运的,他回到了每天都有可能死的生活,对他来说那是真实而不困扰地活着。
也许Sam是悲哀的,因为去了灵魂回不来的地方;也许James是悲哀的,因为他不再热爱自己身为人的生活。
他爱拆炸弹。
关于习惯...当Sam习惯了与家人一起享受幸福时,因为战争他离开了家,远离了亲人。
当他费尽苦难终于回到家人身边时,他发现他已经无法习惯这里的生活,他又想回到战场。
当Tommy结束了囚禁生涯后,他努力去习惯这个新的环境,当他通过努力几乎完全融入这个全新的家庭之后,Sam回来了...当Grace与孩子们习惯了失去丈夫与父亲的痛苦,接受了Tommy之后,这个已故的父亲突然间复活了,Grace与孩子们又要开始习惯这个新的Sam。
当Isabelle对父亲吼着:Can you just stay dead?
时,可以想象习惯是一个多么困难的过程。
然而,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无奈,当你努力习惯了一种生活,也许就是另外一种生活的开始。
当你习惯了一个,那个人也许就要离开...关于信任...当Sam对Grace说:I think you fxxking Tommy时,我想这段感情已经结束了。
信任是情感的基石,当基石不复存在,感情将何去何从?
如果你爱一个人,就一定要相信她。
或许她会欺骗你,但你仍会相信她,只要是她说的你就信,这么做不是因为你傻,是因为你爱她。
当你开始不断自我反思或质问对方是真是假时,这段感情的结局注定会是个悲剧,因为基石一旦坍塌,情感注定消亡。
关于战争但凡有利益冲突的地方就有战争,人类存活了上百万年,但还是最擅长用暴力解决问题。
既然所有的战争都开始于杀戮,结束与谈判,那为何不一开始便丢下武器,坐下来谈?
因为贪婪的人们总是这样,没有受过伤就不知道痛,没有失去过就不知道珍惜。
有剧透,慎入。
从昨晚到现在,分三段看完了这部两年前下载的电影。
但仍然给了五星。
情节并不算新。
Sam 的弟弟 Tommy 是个混混,刚从监狱保释出来。
不久 Sam 随海军陆战队参加阿富汗战争,留下了娇妻 Grace 和两个女儿。
正在所有人都期盼他能平安回来时噩耗传来:Sam 牺牲了。
在全家经历了巨大的悲痛后,Tommy 逐渐肩负起照顾家庭的重任。
不但帮 Grace 重新装修了厨房,还和两个小女孩打成一片,悲伤在他们的心中也渐渐被深埋。
Tommy 和 Grace 却悄生情愫。
看到这里我的心中非常不痛快。
在中国传统下成长的我简直无法接受叔嫂之间的感情。
有句话常常看到,『你哥哥还尸骨未寒呐,竟然动起嫂子的心思来了!
你这个畜牲。。
』云云。
可没想到,战场上 Sam 和他手下的士兵 Joe 竟然幸存下来,但不幸被俘。
恐怖分子一边用摄像机记录,一边用枪逼 Sam 杀死 Joe. 期间还不断提醒 Sam『难道你不想见家人了吗?
要么他死,要么你亡』。
在种种威逼利诱下,Sam 下狠心动手了。
我曾设想过 Sam 一怒之下拿起铁棍砸死拿枪指着他的那个恐怖分子,最后被乱枪击毙。
但随后就自我否定了。
这是一部美国片而不是中国片,没那么多的英雄主义。
在战场上,能让他做决定的只有生存。
活下来才有希望。
就算他真的成了英雄,Joe 也未必能活得了。
当家人得知 Sam 仍然幸存时,先是惊讶,短暂的欣喜,随之是长久的沉默。
习惯是很可怕的。
当面对改变时,他们首先惊慌,然后反复的想接下来的生活会怎样。
人都是自私的,思考后会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那个决定(哪怕看起来是在替他人着想,实际上也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这里就不展开了,改天再写)。
不过这样更好。
因为在我看来没有所谓的无私奉献,只有互惠互利 (Reciprocity)。
Sam 回到家,有两件事让他耿耿于怀。
一是怀疑 Tommy 和自己的妻子上床,二是 Joe 被自己所杀。
如果失去了 Grace 的爱,那自己在战场上做的决定又有什么意义呢?
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是 Sam 后来想自杀的原因。
心中纠结却无人可以倾诉。
Sam 曾回到陆战队表示自己仍愿意回到阿富汗,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困扰。
如果是我,一定会再回去的。
现实会让我觉得比战场更累,还不如在回去死个痛快。
多年漂泊在外我已很少有『家族感』,偶尔回家反而浑身不自在。
深深的自责,但让我回去已经不可能了。
所以是不是一旦经历了某些事情就再也回不去了?
这些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了解,当面对其他人时就只剩下沉默。
Sam 的父亲也当过兵,他应该是了解的。
可即便如此,老父亲仍然不是 Sam 倾诉的首选对象,他还是选择了自己的妻子 Grace. 到这里全片结束了,但我已经知道结局会是好的。
即便那段视频被恐怖分子传到互联网,他们仍能携手共渡难关。
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就是 Sam 的大女儿 Isabelle. 她因在妹妹的生日聚会上遭父亲 Sam 训斥,而被迫说了谎话『妈妈和 Tommy 叔叔每天都睡在一起,妈妈宁愿和叔叔在一起也不愿你回来,你还不如死了别回来的好!
』顿时让我对小孩好感全无。
人们总是倾向于相信孩子的天真无邪,所以他们撒起谎来绝对是要了亲命。
这句话彻底伤了 Sam 的心。
虽说我能理解,但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厌恶。
话说回来,这小孩的演技却是真没的说,可我对演技要求从来不高。
http://blog.carpenter.im/2012/10/brothers-2009/
为什么在Sam拿着枪指着自己的太阳穴时,他只听得见Tommy的声音?
"Sam, I'm your brother." 即使战争使这两兄弟像换了脑子一样,可他们始终都在对方最需要的时候,站在身旁。
Sam.这是个我很喜欢的英文名。
因为印象中好多叫Sam的角色都曾打动我,最深刻的就是《指环王》中始终不离不弃的Sam。
看这部片子的钱45分钟我也很喜欢这里面的Sam,不仅是因为Tobey Maguire不再只有那张娃娃脸,还因为Sam稳重忠诚的性格。
当他和战友一起被俘虏时,他对战友说:"I'm the only one you know. Don't give them anything private." 可是转眼间这双充满坚毅的眼睛变得充血而疯狂,我一开始不能理解Sam为何要打死他的战友,这不过是延迟他自己的死期罢了。
可是他回来了,没有被酷刑折磨,但心理上,却被摧残的可以。
也就是在他死命砸厨房时我明白了他下得了手杀人的原因,因为他爱Grace。
这种爱让他一直存着回家的信念,让他宁可用战友的死换回再次见到妻子的可能,可是他却被自己的种种猜疑包围,沉默,怀疑,直至爆发。
一开始看此片时我就想起了《珍珠港》,可是看到一半就发现两者没法比,这部电影主要还是集中在家庭关系,没有战场的硝烟,因此也就没有像Danny牺牲那样让我哭得稀里哗啦的情节。
而且《珍珠港》里面的Kate Beckinsale让我讨厌,这里的三个人却都那么令人同情。
剧终的时候Sam终于向妻子坦露了内心的折磨,虽然背着阳光,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他脸颊上无声落下的泪滴。
在《黑鹰计划》里也引用了柏拉图的那句名言:Only the dead have seen the end of the war. 而Sam最后说了一句让人更为心痛的话:I have seen the end of the war. But the question is, can I live again?都是战争惹的祸。
美国拍了那么多反对政府社会现状的电影,讽刺也好,揭露也好,批评也好,有什么用呢?
干脆直接把那些在幕后指手画脚出谋划策西装革履的家伙送到战场去不就完了嘛,看他们再屁事多!
原本哥哥是争气的军人,弟弟是无能的混子。
哥哥上了战场,结果战败被敌人俘虏受虐待,军方却误认为他已经死亡,把消息带回了家。
家人们都伤心欲绝,因为家里的顶梁柱没了,无能的弟弟看着年迈的父亲,守寡的嫂子和年幼的两个侄女,他自己今后也再无优秀的哥哥这个靠山了。
终于,他醒悟了,他开始发愤图强,努力向上,主动照顾了年迈父亲,嫂子和侄女,结果意外和嫂子互相生了情愫,而后发展到了睡在一起,再往下大概率就是结婚了。
而两个侄女也逐渐适应了性情温顺的叔叔,也准备好了要把他当做父亲来看(不知道哥哥被公布死亡到实际回家的这段时间有多长,猜测至少3年吧)。
从弟弟的角度来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有很大道理的。
后来哥哥意外被救回来了,但由于战争和被俘虏受虐待的经历,性情大变,脾气暴躁。
两个女儿由于年幼不懂事,发现父亲如此暴躁后,自然更亲温柔的叔叔,而女儿在愤怒之下更是大骂父亲该死在战场上,还告知母亲曾和叔叔睡在一起(因为暴躁的生父和温顺的叔父形成了鲜明对比)。
得知被戴绿帽的哥哥更加愤怒,脾气更加暴躁,导致家庭关系更加恶化,然而在妻子和弟弟的安慰下,这场危机化解了,弟弟主动退出,家人包容了哥哥,包容了他在战争中受到的伤害,哥哥自己也逐步地改善了脾气,重新回归正常人的生活,至于弟弟,那肯定是再另找女人了。
不知道怎么会有这么个神奇的结尾,戛然而止,是个败笔。
要是说到故事背后给人带来的思考,不可谓不深刻。
SAM对于妻子的怀疑从根本上来讲是他当战俘时的阴影所造成的,为了能够回家和家人团聚,他选择背叛杀死一起战斗的伙伴,这是他心里的一道伤,痛苦的源泉。
因为他既然背叛了伙伴,那么他妻子又有什么理由在得知他战死的情况下为他一直等待呢?
她也是会背叛的吧。
换而言之,正是因为他自己对同伴的背叛导致了他对于他人的不信任,其实他在内心深处对于自己也是厌恶的吧。
战争摧残的不单是人的肉体,同时也是对于心灵的践踏。
谁是坏人,谁又是好人,善与恶的标准从来都不是那么简单的。
即使是被称为邪恶轴心的中东地区,即使是那些疯狂的恐怖分子。
但是谁又问过他们为什么要去这么做,没有谁是生来愿意当恐怖分子的,我相信如果能够选择,本拉登也不会成为恐怖大亨,当然,这并是在为他辩护,只是说每个人走上一条路时都有他不能不走的原因,不管对错。
美国的对阿战争和对伊战争虽已告一段落,但是零星交火时有发生。
从表面上看美国的这两场战争取得了胜利,但是它所希冀的局面并没有真正出现,利益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而这些战争的暗伤却将永远存在,隐隐作痛。
哥伦哈尔的小样
影片故事像《珍珠港》,但成片质量和故事立意远远在《珍珠港》之上。虽然如此,却仍略显空洞。反战主题已经有点老生常谈,唯一看点是Tobey Maguire令人感到惊喜的演技。电影中只有最后20分钟是精华段落。
浮淺至極,尤其是那段激發敗仗而回的軍人丈夫失常的三角疑情,以及刻意營造natalie portman的驚豔,統統都如寫在白板上的非油性水筆一抹即甩。"you are gorgeous"掛在口邊,把portman捧到天上有地下無,多麼的受不了!僅僅可取的就只有那個反英雄形象。
影片总体感觉一般,但三个演员演技都很好,还是很能抓住观众的
家庭、亲情还是战争对人类的残害,分不太清哪个更是影评的重点,也许导演压根就没准备让我们看出来,而是把他们混成一团,让我们感受感受,毕竟没有什么情感可以完全孤立于其他而单独存在。
一部很不错的反战题材电影。导演对人物战后心理创伤的感觉把握的很好,战争对人的伤害不仅仅是肉体,更多的是心理。托比.马奎尔,这个令人讨厌的蜘蛛侠也总算秀出了演技,影片后半部分的紧张刺激不亚于惊悚片。
似曾相识,冲击力不够。
“只有死人才可以看到战争”,这是一个家庭的破碎和一个国家的伤痕。
三位主角神演技,战争创伤片,可惜不够入木三分。
NataliePortman 还是那么美。
最后的发飙戏弥补不了最关键杀人戏的缺憾,编剧不给力。
all too soon.........
简单的剧情在优秀的演技雕琢下也可以很动人
挂羊头卖狗肉 小演员用力猛了点
張力不夠
博萊特。
是不是所有电影的预告片都比电影本身制作的好?可惜了三位好演员。
only the dead had seen the end of war.
人物塑造几乎毫无铺垫,兄弟情塑造更是基本没有,后半段持枪那晚强行用兄弟点题非常sb,虽然有tobey超强发挥也救不回来这想当然的剧本,每一段的情感冲突都相当突兀,整个片子感觉好赶。另,Tobey瘦起来真的好适合演变态反派啊
i have seen the end of the war,the problem is can i live again。。。看完感觉好沉重。。。战争 真 T M D s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