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口声声说心愿是让女儿在香港念书,却又给傻逼婆婆疯狂还赌债,最后累到猝死,女儿成了孤儿被送进福利院。
两周能挣到四万,凭这么勤劳又出色的赚钱能力,娘儿俩安安稳稳的过个小日子不好吗?
十年前就爱上的男人,落魄时又同甘共苦的陪着,明明水到渠成的事情就硬是啥也不说,有一个词叫“表白”,一张名片放了十年了,人都得癌了,你倒是说话呀。
你妈耗的人都快没了,你妹哭着求你回个家,就这么难?
好好的家等你回你不回,非要在外面给人洗车,睡天桥。
就还没到穷途末路的时候啊,怎么尊严也不要了,亲人也不要了,那你想干嘛呢?
不懂。
你嫂子怀着孕你就冲上去打人,你哥抽你那是替天行道,没毛病。
离家出走脾气挺大本事没有。
让你干个活儿也是拈轻怕重的,饭都吃不起了还嫌工作太累,你谁呀?
然后体验了一圈生活突然就变五好少年了,回到家大家其乐融融的开始自拍。
我真的搞不懂,明明就可以不这么惨的一群人,非要作死似的去生活。
你们很惨吗?
我看观众才惨。
今日,灰色星尘的Mv也出了正式版,歌如电影一般,灰色曲调;影片的开头,麦路人加上I'm lovein'it,交代了故事的主要地点以及片名的意义;许久不出现的张达明,电影中称为口水祥,“有头发谁愿意去做和尚”让我们不禁想起了状王宋世杰的强烈对比,令人唏嘘;大佬万梓良穿上西装的那一刻,依旧霸气侧漏,如果再来个大背头,啧啧啧,加一颗星;至今活跃在歌坛的天后杨千嬅几个正面特写,让我们也感受到了飞女正传的老态。
宁可租房存放演出服,最后无奈三千元卖掉为了打上一针,加一颗星;妈妈的死去,让多人少为之无奈与惋惜;天王郭富城继赤脚小子 最爱之后又死去了一次,依旧颓废,只是不再演悲催的警察。
从一开始的背影特写到最后无法下车的那一瞬间,不禁感受到了郭天王演戏路上的升华,加一颗星;最后 双层巴士 24小时麦当劳 滴滴滴的红绿灯路口的声音,香港酒店的矿泉水,以及三次舒适堡的出现(天王还在代言吗?
)再次感受到了纯正的港味,为港味加一颗星。
最后,两场哭丧,前面为了赚钱做群演,后面是真的为了死者,呼应的很好。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好好的生活!
为影片点赞👍
这张照片是电影中一个很重要的场景,也是影片结尾时所有麦路人感情的寄托。
虽然现实中,穷困潦倒到要在麦当劳过夜的人们,绝对不会有心情拍这样一张全家福,导演试图营造一种绝望中的温情。
照片里的白发老女人,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却通篇没有台词,直到拍照时才出现,拍照之后再也不见踪影。
和等伯站在一起很自然,难道是等伯的老婆?
难道我看了一部鬼片?
刚看了《麦路人》,残酷也温暖,但其中有些角色的逻辑不是很认同,比如丧夫女,带着女儿无家可归,拼命赚钱为了给婆婆还赌债,最终过劳死。
她真的爱女儿的话,香港确实待不下去肯定带着女儿回大陆,结局一定比片中好,这是一个正常的妈妈都会做出的选择。
导演是不是对大陆的人有什么误会,还以为现在是内地拼命逃港的年代吗?
剧情不如人愿,但往往是真实的写照。
楼下有不同意见的网友,就剧情的 不合理 性而论定电影质量,但所谓 合理性 基本建基于认知与阅历。
故不作过多叙述。
回归电影,我认为电影剧情最大限度去展现现实社会的真实的一面口水祥为了解决饥饿义无反顾去坐监,理想在现实面前支离破碎后的写照,努力找工,外貌及身体问题没人接纳,努力自食其力但没有得到社会认同,寻求社会的帮助但无果人地妈妈努力工作想走出困境但生活的不幸接踵而来,你或许会说是傻,但认真想一想不是身而为人应有的责任,身为母亲的责任,身为晚辈赡养老人的责任,你又会说奶奶的债务为什么要她来偿还,换个角度去看待问题,问题改变不了的时候,你是选择逃避还是正面面对?
电影是电影,但剧情的构成指向终究一个方面。
很多人认为不应该去背起这个责任,但是换做其他理由(例如奶奶有病需要钱救治),你就认为最终累死是值得的?
无论是 天灾还是人祸,人地妈妈的身上展现传释的 责任感 ,分段故事就是要表达这个。
你可以不认同,但请别去否认,最终人地妈妈 下海,还是没有被奶奶认同,到最终累死。
可以说,这不是剧情,正正是这个社会很多人每天上映中的真实。
城城故事,更像一个因果故事,何以生因,何以结果。
分段故事阐述的很明白,不多作评论。
不理解也没有关系,因为不是谁都能切身处地去看待电影桥段,高薪厚职到锒铛入狱再改过自身再到救自助人,但天不遂人愿,同为麦路人走向陌路。
城城没有随人愿地活下来,但是令我很羡慕的是,临终还是有阿珍的陪伴。
(同为癌症病人,本人放化疗都是一个人度过,所以很羡慕,另外也看到同院病人,所以认为剧情很真实)故事还有其他故事线,本人废话太多不作太多分享。
看似悲剧的故事主线,但是隐藏着希望的旋律。
小女孩可以真正上学了,放债人也承诺不再放债给奶奶了,阿珍也选着另外一个方向继续前进,离家小伙子身心成长回家了,阿伯真的接受了现实了,城城家人也走出雾霾。
就像片尾曲 we all fall down ...但
图片中所有角色的故事线都有呈现,唯独是站在邓伯旁边的婆婆并没有故事线,纵观全片只在这一个情节出现过,不知道是导演删了,还是他希望用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去把邓伯的老婆在全片最温馨团圆的一幕安排进去,结合电影最后几分钟导演用超现实手法拍了主角以外全员安好的情景,我倾向于认为是后一种可能性。
为什么我会觉得最后那几分钟是超现实,主要是滤镜调色跟前面截然不同,光看色彩你都觉得他们都有光明的未来,与电影基调背道而驰。
因为刘雅瑟前面全程素颜,就算在站街女那个情节也还是素颜妆,这里我实在是看不出来紫衣女人是不是刘雅瑟,镜头太短,化妆有点厚,如果是刘雅瑟,那就确定这几分钟是超现实。
但是谢幕演员表写着该角色演员叫谢嘉慧,但是我搜百度必应没有找到这个演员的信息,所以都不是很肯定。
现实主义观察和定题感情线的不搭;视觉语言2022-07-30 23:06题材很好,现实主义的社会观察,有调研有信息,只是这题材要接驳到固定走向感情故事,有点浪费了——既已定向又要群像层层深入的拍法,甚至营造了残酷社会人人努力但只有情感打救的印象,有没有适得其反?
还是高级黑?
(前半段当生存指南看相当不错)可能题名叫“回家”更好点吧(甚至ED都已点题清楚了,没用也许是嫌这样叫不够辨识度吧,或是这样类比该食店法太高调(尽管只是本片“回家”含义的其中一个诠释)?
片中体现了对“回家”概念头脑风暴般的不同诠释:关系自我救赎、24h open(何时都敞开)、回归/生之弦最高峰一刻即迎来断弦之时(夙愿达成之时即真正的最后时刻,反之逆然,Life is a struggle)、守望相助不问背景(卑微小人物同样勤恳努力挣扎求生不自暴自弃坚守道义…甚至出现了狮子山,但当然无论阶级港人的一生悬命都叫人肃然起敬)、最便宜(也最贵)的投资是感情……催泪时刻有妹妹自己决绝走上楼梯一刻,还有博病床催促珍走一下。
但无论如何多线人物感情戏的定位,还是浪费了题材——或许最初只是想找个陌生人可以相遇长处的公共空间吧(跟监狱/飞机/撞车/camp/酒吧等公共空间等效),只是显然开了个好头(先声夺人的信息量和调研功夫)让人对本来的初衷失望了,呵。
再来人物的理想化和剧情的偶然性瑕疵就表示理解了。
惊喜是万梓良,难怪当年红成那样;各位演员选角化妆和表演都到位,有认真交功课的。
演员们这些行头、人物行为轨迹也满是观察力,跟人物个性背景高度匹配(不限于睡公共地方的底层)——撇开故事,视觉语言还是强的(有前途,待磨砺)。
Zeno Koo竟然像大迫杰。
《麦路人》确是一部很有温度的作品。
到处都是正能量的今天,能有一部关注贫穷,关注城市边缘群体、关注苦难与绝望的影片实属不易。
导演处女作长片就为群像戏,实属不易。
香港电影大多欲望喷张,满是金钱的弄潮儿。
而麦路人们,则是被金钱玩弄后的落败者。
阿博(郭富城)亏空公款锒铛入狱;妈妈(刘雅瑟)拼了命的赚钱为了还奶奶的赌博欠下的债务;等伯(万梓良)的太太因被骗了钱才会跳楼;就连口水祥(张达明),空有一身画技,但身患懒癌,不得已走上了偷财之路。
本片并未就某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深度挖掘,而是更偏向通过私人化的苦难境遇,展示被贫穷与不幸折磨的灵魂。
人性中的惯性和愧疚,使他们再也无法逾越困境边界。
他们沉溺于痛苦,陷入无声绝望。
命运,像极了菩萨的冷眼旁观,在每次在温暖和希望渐起的时候,泼上一盆冷水。
这种永远逃不出命运的主题,不免让人想到本作监制郑保瑞的银河映像背景,尤其是年轻母亲妈妈转折性地从麦当劳的椅子上跌倒,此段情节堪称神来之笔,一洗该角色前段情节的窠臼。
诚如银河作品的主人公们,麦路人们绝望不绝情,用笑脸和关爱反嘲着命运。
片中的幽默和温馨令人动容,郭天王更是“恢复了”本职,来了一段持续五秒的唱跳表演。
同样精彩的还有人物的设定,本片可以说是落魄的金融才俊阿博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
阿博的心,再也站不起来。
除了对家人极度愧疚,从资产千万到仅有几张纸币,他的心被压在城市的最底端。
他没办法拯救破碎的自己,只能在帮他人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救赎,寻找着自己的碎片。
渡人渡己,不仅体现在剧情上,麦路人们帮阿博腐坏的身体治病,更体现在人物的功能上。
阿博本人的其中一个特质似乎和其他麦路人角色都是交相辉映的,口水祥(张达明)的偷窃,是阿博最大的恐惧,因他自己就是因为偷用公款而坠落;年轻妈妈(刘雅瑟)不停地给婆婆还钱,和阿博有家不回一样,他们怎么也走不出这个圈;代表阿博心中小小希望的是离家出走的少年深仔(顾定轩),片头深仔跟着阿博,学着阿博在冰箱里拿苹果的样子,一样的动作,让两个人立刻有了某种联系,而阿博也顺理成章地开始教阿博生存的技能。
这是一种希望的传承,最终深仔做到了阿博的愿望,深仔看望孝敬母亲,深仔最终回家了。
阿博的梦,在深仔身上实现了。
而本作在情感处理上,最令人动容的就是阿珍(杨千嬅)看阿博的一眼十年:她爱他,选择守护他;他告诉她走,放她自由。
阿珍的主题是等待,等待阿博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名字,所以她等了十年,“不后悔”。
等待的主题,和等伯(万梓良)的主题不谋而合,等伯同样等待的是自己的爱人,那个永远也等不回来的爱人。
影帝郭富城,如果说他以往的角色,大多展现了“生”之绚烂,那阿博这个角色则是“老”“病”“死”,是末路之人。
此次造型非常贴近真实地流浪汉,长发盖头,肥大得好似捡来的裤子,松垮的皮带,小肚子(?
)。
搭配一如既往的成熟演技,绝望到发疯似的笑出来,内疚到在墙角缩成一团,因癌症而身体胸口极度的病痛,病榻上虚弱无神地眼神——人生将至终点的绝望扑面而来。
最终,他奄奄一息的挣扎被寂静与黑暗吞噬,这也是大多数流浪汉的结局,在没有人注意到的黑暗角落里消失。
寂静中,满是哀伤的呼啸。
电影,还是要到电影院大银幕观看,祝大家买票顺利,观影愉快
作为普通观众,看完影片走出电影院听到有人在讨论电影正能量与负能量的问题,对方认为这样的电影应该少看,原因是过于“负能量”,我才发现正能量与负能量的界定可以如此的片面。
豆瓣上想看看大家不同的视角如何解读电影本身,看到了很多不同视角解读,都很有意思,有讲到自我救赎的,也有从导演的角度去思考的,都很精彩。
但在于影片给予大众正能量or负能量这个议题上,只因为影片本身刻画的是一部分社会现状下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就判定它在传达负能量,是否对电影本身而言太不公平?
我们观看一部电影,去理解导演想揭示的主旨,去感受片中人物角色带来的各种情绪,难道只是单纯为了娱乐?
当一部电影反映着真实,你只愿意给它差评,然后转头“娱乐至死”?
诚然,电影的画面是偏向于压抑的基调,但整体传达的情绪是有积极成分的,至少导演有在鼓励我们去看见社会现状,去关注边缘群体,鼓励我们懂得善良,爱与关怀。
没有电影需要为观众构建乌托邦,去给每个人物happy ending,我们讲一部电影好与坏,至少不应该从这个角度去议论。
影片中间有一部分过于拖沓,会让部分观众打呵欠,这是一个情节处理欠佳的表现。
在对小人物的刻画上,是丰富而饱满,每个人物的性格与命运走向都有关联,但每个人物的起点与过去也都解释得不够妥当。
不得不说的是,刻画这些不同的人物需要一定的阅历,需要去深层地理解底层人民的需求与他们正在遭受的生活磨难,这一点或许也是没有天花板的..
电影综合利用情节、形象、表演、剪辑、配乐等手段竭尽全力勾起观众的坏情绪。
如果你要考验一个人的耐心和鉴赏力就请他看这部电影好了。
在这部电影里所有可能的坏人、坏事都一定会发生。
这是怎么了?
一般人要想做到这些至少要在繁华都市的地沟里呆上半年然后再转移到垃圾场住上两年才有可能……。
本来杨千嬅形象很阳光,混到这里形象几乎崩塌。
那个叛逆小子让人一看见就想揍他。
郭富城形象一直都是这样子猥琐,幸好这次不再暴躁了。
还有那个替不承认自己的婆婆还赌债的带着孩子的大陆女人,是被门夹坏脑子里编剧杜撰出来的的怪物。
这部电影表达出来的故事和情绪比东北赵家班的戏还要操蛋,戏里戏外都是倒霉、暴躁、加害,周而复始、翻来覆去,目的就是来添乱的。
郭富城的演技我必须吹一波儿,表情、神态真的把底层人的落魄形象演绎得非常到位。有点颠覆他一直以来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了。
世界上不幸的人那么多 你又有什么资格不努力
剧情如白开水一样平淡,给人一种用力过猛的感觉,很多时候觉得特别刻意。我尤其不喜欢那个老公死了带着孩子给婆婆还赌债的,我不能理解,因为这个扣一星。
苦难的历程,24小时不夜快餐厅的底层寄生群。演员都还不错,颜色有点炸眼。看粤语版还是比较对味的。3.6星。
第一个镜头就想到了《僵尸》,果不其然本片是它的副导演作品。但是导演明显没有想明白,怎么把一个好点子转化成一部好电影。用一个温暖的画面包装残酷的故事,没做好就很容易搞得脱离群众远离生活。绝症、死亡、遗憾当然可以得到观众的泪水,这些却不是真正共鸣的关键。博哥完全是一个老好人的人设甚至有点“完美受害者”。(看到最后的脑洞:秋红不唱歌了去做柜姐,后来在街角抽烟遇到了志明就变成了春娇……
群像没有怎么立起来,几个多戏份人物的故事都有些别扭
细水长流一般的人文关怀。全员演技在线,张达明鲍起静不说,万梓良真是没认出来,当然郭天王演技绝赞。
想拍城市难民这个主题没问题,主角的人设大都非常别扭和生硬以至于不禁怀疑这种情况得小概率到怎样的程度才能直接让阶级下沉的故事做到如此境地。(郭富城的人设如果隐喻整个香港那另当别论)主演用两个大明星太架空尤其是杨千嬅这个角色除了对她歌手身份的自反性之外没有任何可信度。妈妈的身份设计尚可,万梓良在灵堂的戏中戏是全片最精彩的一场,既关照了他的影路又扣题。现在的郭富城跟他对戏依旧立见拙劣。全片还是坍塌的。《一念无明》成功后金像奖是不是也出现了扫奖特供类款?光重复几个标签是不行的……
命题作文,剧情总让我有种看rthk小短剧的感觉,万子哥的戏内外兼修,那群沦落的天涯麦路人,彼此既是途人,离别后亦是陌路相逢者,微弱的光总能照亮点燃别人的生命,也会成为自己不息的火苗,即使这点烛光微弱,不能照亮生命,也不至于陷落于黑暗中。
剧情和人设有点过于卖惨,偶有小触动。导演对于群像戏的把握还是差一点,虽然大家都很好,但是在一起感觉还是没什么火花。郭富城现在真是演什么像什么,刘雅瑟也是极大的惊喜,至于杨千嬅,感觉她的人设还有整个状态包括服装(平时出门也是眼影口红,服装也是一套又一套)和整部戏不在一个世界。看在对于底层人物的关怀上就一星做鼓励吧。
年纪越大越看电影就越难仅从影片本身评判。曾经在凌晨三四点香港的麦当劳里坐过,见过街头辛苦分发报纸的老人,也不小心扭到脚差点昏在路边的时候有好心人上来问是否需要帮助,所以香港在我心里永远有一抹暖色。
点开之前总觉得这是麦当劳投资的宣传短片。像短评普遍评论所说,节奏缓慢和过度桥段化是本片的致命之处,万梓良的角色太空了,有背景故事的角色都空洞,反倒是张达明什么都没有反而生动一些。点开之前很想看港片,现在看正应了一句话。香港不是以前的那个香港了,都不一样了。
前大半段都还行,表演,人物,故事,都没问题,但是后面垮了,还是单薄,撑不下去
3.5吧 题材真的很喜欢
消费“在麦当劳过夜的人”,导演和编剧是对社会底层人民有什么奇怪的意淫?碎片化,没有内核的“自我感动”到底有哪里可以触动观众?一点都不真诚,每个人动机都很奇怪,尤其郭富城,破产了就不能回家?没工作就不能去送foodpanda?每天游手好闲然后肺癌了还病急乱投医?杨千嬅的动机更奇怪了,因为十年前收了老板一沓钱所以苦等十年只为了以身相许?群像更是混乱不堪,脸谱化的描写,太让人无语了。
一定会引起讨论的社会题材,看完还是挺喜欢的。困厄的命运铺陈下但影片没有选择沉郁的丧系色调,而是借由快餐店的一点明灯在深夜里为不愿归家,无法归家的人筑起了一个避风港。几个演员都是老戏骨,在演绎小人物的时候共鸣感极强,能努力活着就已经不容易,世人皆苦,感恩当下吧。
不知道是不是在深水埗拍摄的,没见过香港深夜的麦当劳,但在北京见过很多次。电影可以关注城市“另一面”很难得,也看哭了,但还是觉得有点煽情了,不过电影终归是电影。真实中的城市零点后,虽然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但更多是平淡如水的艰辛,像电影里这样的剧情很少见吧。
郭富城欠下巨债出狱后不好意思回家,她妹一边替他还债一边照顾生病的老妈;刘雅瑟在老公意外死亡后独自抚养女儿、打无数份工替婆婆还大额赌债还被骂克夫、最后过劳死,遗言是“想要个名分”,女儿最后去了孤儿院,这个角色自始至终没有姓名,只有一个代称“妈妈”;杨千嬅为了给郭富城治病,卖了承载着她梦想的全部演出服……所以,这片子即使全员演技在线也没得救
全方位的意识陈旧。难道香港导演的现实主义,只剩下了居高临下的怜悯?要观察,要审视,不要自我感动。
看完憋了一口气,舒放不出。这种缺乏净化的戏剧效果,正是导演独特的艺术追求。大成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