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开心的电影,整部电影从演员到剧情甚至滤镜都透着一股阳光的味道,活力四射,青春飞扬,带着夏天特有的热情与生命力,是最适合在夏天观看的电影,90分钟下来一气呵成,特别过瘾,一点也不闷。
查了一下年代,果不其然是2010年之前的,那个时候的美国还是像这片子里的这群年轻人一样朝气蓬勃,还能拍出给正常人看的观感舒服的电影。
现在那个已经政治正确到丧心病狂,被左逼和Deep state严重污染的美国,已经拍不出这种电影了。
我特别喜欢八、九十年代美国以学生为主角的影视作品。
我总觉得那个时候的美国学生别管家庭背景如何、有无烦恼,但都活得特别潇洒,都有一股特别招人喜欢的疯劲儿,每天都很开心,即便遇到了困境也没有失去幽默感,就算把事情搞砸了,也有一种“爱咋咋地”的洒脱,面对长辈也能不卑不亢。
相反中国的学生,小小年纪就已经变得油腻、无趣、没有幽默感、心胸狭窄、奴颜婢膝、面目可憎了。
我成长于上世纪90年代,看电视上的欧美影视作品长大,电视中那些美国学生的精神面貌,令我从小心向往之,那是中国的学校里永远也看不到的。
尤其是《录取通知》的男主,冒冒失失,叛逆风趣,不向权威低头,简直就是我上学时最想成为的样子,按照这部电影上映的时间来计算,片中的男主应该是80后。
如果真的可以重生的话,我想重生为一个美国80后学生。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大学上英语课的时候,英语老师为了锻炼我们的听力给我们放的这部电影的片段,后来就自己把电影找过来看了。
主人公是一个高中毕业生,但是没有被大学录取,为了不让家人失望,他和他的小伙伴们联手编了一个假大学发布在网上,并依托这个假大学,伪造了自己的录取通知,以此达到不让家人失望的目的。
结果这个小把戏玩脱了,很多没有大学上的人,都申请了这所假大学,并收到了录取通知。
开学这天,一大群人来到了这个子虚乌有的的大学报道,这才让主人公意识到篓子捅大了。
主人公把这个误会告诉了所有人,但是,那些被大学抛弃的学生得知整个事情的真相后,阐述了一个被大学抛弃的人又被大学录取后那种欣喜与骄傲的心路历程。
现在又得知这是个假大学后,心中之前有多欣喜与骄傲,现在就有多失落与悲伤,他们多么渴望这是一所真正的大学。
或许是受此鼓舞,主人公们决心,把这所假大学办成一个真正的大学。
这其中的过程在现实当中必然充满坎坷,但是,在美式喜剧中,被几个努力的镜头一笔带过后。
离经叛道的主人公们,真的通过了听证会,在看似胡闹操作中,把一所假大学变成了一座真大学。
为什么会突然想起这部电影来?
因为2024年,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后,不禁让人感慨,特朗普当选总统这件事情,就是在现实中上演的一次《录取通知》。
特朗普第一次竞选美国总统,就像是影片的主人公造一个假大学,都是压根儿没想过这事能成,完全是一种玩票性质的尝试,但好巧不巧,他选上了美国总统。
犹记得特朗普当年可以公然以总统的身份,说出喝消毒水能够杀灭病毒这样离经叛道的的言论。
这种搭建在无知之上的对世界的理解,却没有让他的拥趸觉得有什么不妥,甚至以这种离经叛道为荣。
他们无法区分这种基于愚蠢的离经叛道和曾经他们先祖从欧洲到北美大陆开拓时,那种充满了野心与勇气的离经叛道(当然,在开拓过程中也充满了罪恶)。
在对于“离经叛道”刻舟求剑过程中,他们刻意回避了这个世界运行的真正逻辑——真实且总会附带有不以人为意志所转移的痛苦,以一种宗教式的狂热的方式,不断地对他们的所谓的“离经叛道”的图腾发出祷告,企图获取神明的回应,使得美国再次伟大。
但是,这个世界不存在一个有主观意识的神明,因为几句莫名其妙的祷告就去结束杨基佬的悲歌。
太平洋对岸曾经有一个国家,他们的领导人自称天子,却依然被西方的坚船利炮轰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
那么,多年以后,面对被某个东方大国铿锵有力的前进步伐彻底被震碎的美国梦,杨基佬们是否回想起那个颗子弹擦过懂王耳畔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很多人都觉得美国的月亮要比我们的圆,哪怕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了,科技发达了,文化提高了……依然还有很多人会坚持这么认为,所以卡尔维诺说,有些人是很顽固的。
而且还不仅仅是月亮,他们甚至会按照固有的观念认定如果美国人也吃月饼,那么也肯定要比我们的更圆、更香、更甜……比如我们的赵梨花老师,前几年一到美国的田纳西就立刻向我们宣布,她做出了全天下最好吃的馅饼,而她老人家在国内那么多年,也没好意思说过她包的饺子是全天下最好吃的。
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想大概是美国的风水给了她某种自信。
昨晚看了一部片子,却让我再次坚定了饺子比馅饼好吃的信念。
都说美国的大学比我们的好,也比我们的好进,如果说我们的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么在美国上大学就是开着别克飞驰在杭州湾跨海大桥上,虽然有时不免也小堵一下,但终究无伤大雅。
可是该片却给我们生动的上了一堂美国教育状况的公开课。
一个还算正常的美国高中生居然能被八所大学拒之门外,而且所有的大学都统一口径为他紧闭大门,让一个花季少男不得不面对悲惨的命运。
这实在让人出离愤怒了。
就算是我们旧社会的范进同学尽管也曾经屡败屡考,但是终究还能一朝登第,辱及泰山,乐及发疯。
看看吧,他们对待学生居然敢如此冷酷无情,而我们的大学却是那么热诚那么慈悲为怀,几乎每年都在扩招,生怕谁家的孩子因为他们的小小疏忽而上不了大学。
于是我们的大学生多了,我们的大学生薪水少了。
但是我们依然兴高采烈拿着大把的钞票往大学里跑。
上大学就是好,哪管工资少不少。
在这一点上中美人民的观念却又是一致的。
所以说美国再民主,美国的孩子还得听家长的,上不了大学,就准备上吊吧。
巴特比·盖恩斯是个油嘴滑舌天生乐观的孩子,他才不想上吊。
既然没大学要他,干脆自己弄一个大学,然后收到自己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理直气壮的去上自己的大学。
据说当年哈佛拒绝过一个学生,结果该学生的家长就自己新建了一所大学,并取名为“斯坦福”。
巴特比的想法看上去很酷很荒诞,结果却又很成功,在一群难兄难弟难姐妹的协助下,南哈蒙理工学院居然正式开张了。
对于巴特比和他同党们的惊人之举,有人评价说这是美国的素质教育结出的硕果,言外之意如果换成本国只会应付考试的学生,对待这样的问题估计只能仅仅在试卷上签个名而已了。
这依然是“美国月更圆”主义者的谬论。
我上大学那会儿,一帮喝大了之后自以为身处北大清华的落魄才子们,就经常扬言,有朝一日成了富豪,就把北大清华买下来,给自己的孩子当私塾。
可惜没人把他们的美好愿望拍成电影,所以说在本国没能涌现像巴特比这样的先进学生代表并不能怪我们,怪只怪我们的导演。
人家导演能把假的拍得跟真的似的,我们的导演却似乎只能把真得拍得跟假的一样。
巴特比同学原本幻想着能一帆风顺的混过四年,然后再自己给自己发一文凭,凭他的聪明才智不用文凭一样能找一个好饭碗,自此万事大吉,一边生活工作,一边跟一姑娘相亲相爱积极准备培养下一代。
可惜他高兴的太早了。
当大群免试进入南哈蒙的各路精英就快把学校挤爆的时候,巴特比本想告诉他们这一切不过是个善意的谎言,只不过玩笑开得似乎大了点,但是面对激情昂扬的学生,他只能振臂高呼“welcome!”说明这小子很有良心。
但是经验告诉我们光有良心是没用的,要想让子虚乌有的大学看上去跟真的一样,就得多动点脑子。
所以南哈蒙的创始人巴特比先生决定亲自去参观学习正规大学的办学经验,结果却碰了一鼻子粉笔灰。
既然正规军学不来,就搞游击队,自力更生,从校舍到少的可怜的基础设施,从教员到课程安排,一切想法和措施都归结为一个理念,学生就是一切!
人民内部矛盾解决了,但是来自外部的打击开始了。
隔壁的正规军“哈蒙大学”以他们的邻居涉嫌非法办学控告他们,希望通过司法手段将“南哈蒙”夷为平地,好让他们修建全新的校园大道。
也许是因为美国历史太短,所以很多事情都似乎带着历史的影子。
比如听证会那场戏,我一边看一边在想,这不是当年美利坚宣布独立前同英国政府的谈判场面嘛。
巴特比就是开国领袖,为了争取应得的权益,慷慨激昂的向大众介绍他全新的国度,尽管跟先贤们的斗志昂扬相比,他还嫩得多,但是教育局的领导们也不是大英帝国的官老爷,面对全体“南哈蒙人”,他给出的听证结果是准许“南哈蒙”试用一年,以观成败。
这个结果可以看成是在弘扬美国人的主旋律,而真正的主旋律其实应该是不分国度的。
面对教育问题,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在困惑,都在思考,学生们面临的压力也不相伯仲。
该片可谓笑料百出,但是肯定不是简单的为了宣扬“办所大学上学去”这种后现代的荒诞,影片结尾通过美国的教育官员之口发表了对教育的看法: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任何扼杀创造力的教育都是失败的甚至是罪恶的教育,可谓真知灼见。
这个观点显然值得全世界重视,这就是所谓的不分国度的真正的主旋律之一,因为他关照的是整个世界,而不是纠缠于饺子和馅饼哪个更好吃。
当然,这是一部不错的喜剧片,对教育不是很感兴趣的人,无需接受电影的教育意义,仅仅欣赏电影本身,就足以让大家,尤其是面临升学压力的同学们开怀大笑的了。
讲的是一个高考落榜的男生,先是为了欺骗爸妈伪造了一份录取通知书,没想到吸引了很多落榜的学生过来,他们从没场地没规模慢慢开始整修,自己当老师,学自己想学的东西,雕刻厨艺瑜伽摇滚等等,遇到了正规大学的挑战,他们去公证,却意想不到地通过自己的理念阐述获得了试运行一年的机会。
看完只想说,在美国才有可能发生的事,而且想想而已吧,这样四年真的能学到东西吗,读正规大学平时也能从其他同学身上学到东西啊,看看而已吧。
反正也没觉得有网上说的那么好看。
电影剧本大纲:《录取通知》第一幕:梦想与挫败场景1:高中教室人物:巴比特(主角)、好友们、老师、家长描述:临近高中毕业,巴比特成绩平平,却怀揣着进入顶尖大学的梦想。
在一次模拟考试后,巴比特得知自己的成绩远未达到心仪大学的录取标准,心情跌至谷底。
冲突:巴比特在家中与父母发生争执,父母坚持认为他应接受现实,考虑就读本地的一所普通大学。
场景2:拒绝信地点:巴比特的卧室事件:巴比特陆续收到几所大学的拒绝信,心灰意冷之下,他在网上浏览各种大学信息,突发奇想。
第二幕:创意萌芽场景3:灵感闪现地点:公园长椅人物:巴比特、好友汉克描述:巴比特向好友汉克倾诉烦恼,两人突发奇想,决定自己创办一所“南哈蒙理工学院”(虚构),以此作为对现实教育制度的一种讽刺和反抗。
计划:他们设计了一个网站,伪造了学校的各种信息,包括课程、教授、校园风光等,并开始接受申请。
场景4:招募团队地点:巴比特的房间、网络论坛人物:巴比特、汉克、其他被主流大学拒绝的学生描述:通过社交媒体和论坛,巴比特成功招募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各有所长,共同投入到“南哈蒙理工学院”的建设中。
第三幕:从零到一场景5:开学典礼地点:废弃的仓库改造而成的“校园”人物:巴比特、团队成员、首批“学生”、媒体描述:经过紧张的筹备,“南哈蒙理工学院”正式开学,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开学典礼。
媒体因好奇而前来报道,意外让这所“假大学”一夜成名。
场景6:挑战与成长地点:校园内外事件:随着学校的“运营”,巴比特和他的团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如何维持学校的日常运作、如何应对外界的质疑和调查、以及如何真正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教育体验。
转折: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巴比特意识到,虽然学校是假的,但可以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这所学校成为真正的“学习乐园”。
第四幕:真相大白与蜕变场景7:真相揭露地点:学校办公室、网络直播事件:一家权威杂志准备揭露“南哈蒙理工学院”的真面目,巴比特决定召开新闻发布会,坦诚学校的起源,但强调其教育理念和对学生的正面影响。
反响:公众对此反应不一,有人批评,也有人支持巴比特的创新精神和对学生潜能的激发。
场景8:合法化与未来地点:州教育局、校园描述:在经历一系列听证会和讨论后,巴比特的真诚和学校的独特教学模式最终赢得了州教育局的认可,学校被正式授权为一所合法的教育机构。
结尾:巴比特站在真正属于自己的校园里,望着满载希望的学生,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电影以巴比特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演讲结束,强调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思考,而非仅仅追求分数和文凭。
此剧本大纲基于电影《录取通知》的核心情节进行创作,旨在展现主角通过创新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和梦想的故事。
有些失望,题材比剧情更有意思,很不喜欢里面闹着玩的庭审,俗套的美女送怀,扁平没智商的反派,尬到不行的美式演讲和无聊的皆大欢喜,原以为会更好,但感觉就是个更自由混乱的技校,此片的立意我懂,但没get到,反而更觉得循规蹈矩是正确的。
但虽说快乐教育让人向往,但不得不为他们的未来担忧,想起小学老师说过一句话,之前总是提发扬素质教育,为什么现在不提了呢,因为根本没用。
中国这么一个考试大国,人生的重大转折点都是由考试决定,小时候总以为考试是不公平埋没我闪光点的,但后来也逐渐发现其实相对而言,最公平的就是考试。
现实就是,那块黑板上不应该写满他们的梦想,但我们最终埋怨的不应该是一成不变抹杀个性的学校机制,而是这整个社会,每天披星戴月拼了命抓住救命稻草一样的学习换来的却是996的福报和生活柴米油盐的枯燥重担,这肯定不是我们一开始学习的目的对吧,以前众人都为中华之崛起读书而感动落泪,现在一句反对调休默背劳动法就能引起无数人的共鸣,妈的,明天端午节又调休了,调你妈休,操
看完这部影片,开始思考大学的意义,我想,在主人公建立的这所大学里,真正的让我们思考我们未来能够做什么,怎么样去选择自己的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南哈蒙理工学院的教学更多的是探索自己,去完成可能不切实际的梦想。
我想正因为这是大学,还没有步入社会,我们才能够在此之前在放肆一次,疯狂一次,去探寻自己,去探索我们想要提升的点在哪里,想要精进的技能是什么。
大学也只是一个平台。
其实更重要还是我们自己的学习,我们的热情和创造力。
现在拥有很多热度的话题都是,勇敢享受世界,去旅游,看自己没看过的风景;出国,对陌生未知的事物祛魅;去运动,发挥自己的潜能…人生忙忙碌碌,从出生,父母望子成龙,幼儿园,小学,好好学习,考初中,考高中,考一个好大学,那么考上大学之后呢,好像这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没有结果,也没有人再告诉我们之后的路该怎么走了,还是延续上一代的传统,出来找一份工作,结婚生子?
干到退休,才能享受最后晚年人生?
人们往往不清楚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因此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在大学,学习到一些技能,或者说,找到自己真正想要走的路,因为现在的我还在学校,我不想一直迷茫,停滞不前。
当然电影仍然存在不完美的地方,一些故事没有续写完整,有些可惜,但它仍给人们带来一些启发。
其实本来不准备写影评的,因为我懒,可是在这里看到了很多人对这部电影的批判,于是心中涌动起来写影评的欲望便愈加强烈起来。
类似的美国青春校园喜剧在豆瓣上的评分都不会太高,我曾经也和用鄙视的眼神对我那些喜欢看青春剧的同学说“姐从来不看这种没深度的片子”。
后来嘛,因为是英语专业,所以一般在寝室看的电影都是欧美的,这样看的时候心里负罪感会少一点,呵,于是很多下载了很多类似这种的美国青春喜剧。
当然了,我也承认,这些电影的套路几乎都差不多,从《大学新生》《律政俏佳人》到《足球尤物》《贱女孩》等等,都展现了一些“非传统”的学生通过“艰辛的努力”和“恶势力”做斗争最终获得认可的故事,不过可能是因为片中的俊男靓女吸引眼球,异或是我是个太容易被感动的人吧,尽管故事俗套但我还是一次次被吸引。
也许是因为它们给了我一个美好的梦,尽管这个梦终究,无法到达。
我从来不是属于“异类”的学生,我从小是家长的乖乖女,老师的好学生,成绩好懂礼貌,家里亲戚教育弟弟妹妹时都是拿我做榜样的,呵虽然没去成那些一度成为我理想的名牌大学,但怎么说这还是一些人羡慕的一本大学。
呵可是我知道,我不是“好学生”,从来不是。
记得初中的时候,我班转来一个“异类”,是在我们学校人尽皆知学习很差有时喜欢打架的学生,老师把他安排在和黑板平行的墙角处。
我班那时其实是个重点班,都是些“好学生”,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转到我们班来。
不知道是不是被这个不同于我们的男孩吸引,我喜欢观察他,其实他是个很安静的男孩,不会打扰别人,上课时自习时他要么在那捣鼓自己的小东西,要么只是静静的注释着墙,目光却深远悠长,仿佛透过墙壁抵达另一个空间。
我有时也会和他聊天,我发现他是个很有趣的人,很幽默。
可是有一天,事故爆发了,那个我们人人都讨厌的物理老师上课的时候扔了他一根粉笔,可能是因为他在旁边玩吧,他就骂了那个老师一句,然后老师就愤怒了,两个人起了冲突。
班主任知道后很气愤,骂他,然后把他的书包扯出来甩在地上让他滚,书包里的书散落在讲台上,他低着头站在一旁。
这时下课了,同学们纷纷走出教室,很自然的,用双脚践踏着他的书。
那时我的心中有一颗愤怒的火苗在燃烧,我多么想上去阻止那些人,他们怎么可以这样不尊重另外一个人,我也好想去把那一本本书捡起来。
可是我没有,我没有勇气,我鄙视我自己。
他因为这件事被学校开除了(这不过是和借口罢了),从此以后我在也没见过他。
我的故事讲完了,碎碎念般,跟电影仿佛无关,那就简短说几句这个电影吧。
《录取通知》相对于其他类型校园喜剧来说还是有所创新的,以般一个假大学为故事的推动点是个蛮好的创意,不过我个人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若加上一些因为设施,师资等等的困难来衬托会更真实一点。
虽然从开头我就猜到了结尾,但我还是在最后法庭上被B的陈述感动的几乎落泪。
我知道这是一部完全虚构的电影,我也不是号召我们都去读那样的大学或者认为传统的学术性的大学是错误的,我认为这部电影不是要我们相信这样一个假大学的故事,而是要我们问问自己,你在教育里获得了什么,但又失去了什么?
创造,激情,自我,自由....我不禁想起了改编自作者真实经历的书籍《窗边的小豆豆》,那个也一样可以选自己喜欢的课程,每天要吃“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的巴学园。
所有小孩,无论残疾还是健康,无论聪明还是愚笨,无论special还是normal,都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
这是我们不可到达的梦想吧。
你空有梦想,你无法实现它,因为你的梦想注定在现实中不会实现。
你有憧憬,你也有希望,但因为你自己的条件所限,所以无法去追求,去实现。
我们就是教育体制下的“差生”和劣等生,在这个有社会阶级之分的世界里面,我们不可能和那些高高在上的好学生相比,他们勤奋,他们博学。
我们也想成为他们,可是那仅仅也是幻想罢了,于是,这样的我们面临高考,我们明白拒绝次数和人数越多的大学,就是我们想去的大学,可是我们根本不可能考上。
于是,当一封封邮件和一次次的拒绝出现的时候,你的心里可能会隐隐作痛。
因为,你的雄心壮志,你的远大抱负,因为没有地方的接受,而无法发现,随即,你的命运和你的梦想一样,都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自己的眼泪之中,和父母的哀叹之中。
你从来没让他们骄傲过,而有过的只是,对于别人的孩子的啧啧称奇和感叹别家的孩子何等的优秀。
没有,大学会收留你这样的一个平凡的学生,除了“南哈蒙”!
在南哈蒙出现之前,所谓的人类伟大文明的延续和人类进步的源动力的殿堂之所--大学,已经被铜臭和功利所掩盖了,原本绚烂的光环。
而年轻的你,迈着追梦的步伐,欢天喜地的步入这个陌生的世界时,却发现这个地方并不是你想要的。
当我们一次次的标榜,学历即生计的时,我们都不曾发现自己的梦想,差生的梦想,普通人的梦想。
每个人都有追梦的权利,但大学和考大学却是为了什么?
通往象牙塔的捷径亦或是在旁人的一句感叹?
在这个崇尚知识的时代里,我们追求的怎样的知识?
答案很显然,一切和钱挂钩的东西!
当教育是为了金钱服务时,所谓的根本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你从小学开始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
为了进到一个相对较好的中学,中学的努力是为了考个好高中,考上好的高中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的高中,自然就是好大学的保障了,你有了大学,你有了学位,你毕了业,等于你开始有了好工作,好薪水,好房子,好车,还有个一个好家庭。
但我们的经历呢?
我们的青春呢?
我们的梦想呢?
也许,那位愤世嫉俗的老教员说的对,无论是哪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都是狗屎,因为许许多多的人都他妈的忘记了,大学其实是个服务行业,是他妈的为了大众服务的,所有的学校也是服务行业,是他妈的为了整个社会服务的。
但我们都他妈的回头好好看看,这些所谓的他妈的学校?
哪里还是什么服务行业?
当我们的梦想,当我们的想象力,当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被他妈的“学校”磨得一干二净的时候,我们还能他妈的口口声声说“人文关怀”,“人类精神文明的殿堂”吗?
去他妈的大学,去他妈的学校,我他妈的青春是用来经历的。
作为一个俗人,其实我一开始是被预告片的大胸美女吸引进来的,又看了看剧情简介,感觉应该是挺有意思一主题,怎么拍都不会太烂,结果我发现我真是错的离谱。
电影主题很明确,就是反抗传统教育,让大学生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但影片中阐述出来的理由真的是太太太单薄了。
首先,当男主决定继续创办下去这个大学的时候都做了什么,建滑道、买厨具、自行设计宿舍、自己学想学的课。。。
仅此而已,某种程度上确实解放了学生的激情,但学生们真的收获了什么么?
我觉得很少,反而更像是一堆拿着大笔学费,可以不受家里约束,每天都像开party一样疯玩的熊孩子。
正好说到了学费,开始我以为不会收学费,只是有个机会让大家一起来学习,后面我发现,嗯?
300多人?
每人1万?
都归男主了????
后面他妹妹来找他要2万当封口费的时候,他竟然给了???
凭什么?
哪里来的钱?
这不是诈骗么???
300多万美元,很严重的罪了吧?
还有退伍军人说可以提前预付4年学费,就让他来上学了???
你办学校到底是为了什么???
还有片中几次重要的演讲,看完我只能说,美国人太好忽悠了,我觉得被抓起来的传销团伙有机会将功赎罪了,瓦解美帝资本主义指日可待。
片中所表达的东西,都太理想化了,传统教育的学生和老师,各个都是坏人。
反叛就是自由和摇滚,抱歉,90分钟的时长里我真的没看到别的。
泡妞更简单了,买部尼康相机,剩下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但片中还是有亮点的,就是大胸美女太多了,不是穿着比基尼,就是吊带,就连男主的妈妈穿裙子也是露着半个胸,晚上看电影的时候我都不用开灯,太晃眼了。
嬉笑中有现实的苦涩。乌托邦似的校园,可若现实真那么美好,乌托邦怎会存在?这是电影里的故事,但只有他们的电影才会有这样的故事。
This is America
总体太草率,但是台词写得很流畅,尤其是最后一段演讲相当精彩
看过!很不错~~~ 重温22/10/16
标榜着自由民主的蠢电影榜样啊哈~
我在看女主角
虽然是小重庆吐血推荐。真不怎么样。
看完了,但是大脑什么都没记下,好吧。只有两星了
标准的空间争夺保卫战开头,一场听证会结尾。但男主人设早就不流行史密斯先生那种纯然理想主义者了,男主又要沾草根气质,以玩世不恭满嘴谎话为性格,又要在最后强行结果道德大旗发声,就显得很断裂。相似的,披了层教育话题的外衣,但任何真正的实质性问题都不敢讨论,也不敢去吧负责听证会的人们与草根诉求独立起来,反精英主义,但没全反,美国有自己的青天大老爷叙事。一味的把精英教育简化为兄弟会➕书呆子,而自己畅想的乌托邦也不过是职高➕鸡汤课➕最酷的party,编剧对两边都缺乏想像….就挺烂的…..企鹅人演的add患者也很滑稽…..
遗憾的是没有更进一步想法和思考,所以只能成为一部幼稚的意淫娱乐片,以至于在听证戏上的大段独白檄文也只能是毫无份量的小朋友过家家游戏。此外我真的很烦贾斯汀朗的长相和表演方式,再减一星。 当然也许导演编剧也只是和观众一样只求一乐,只是这个乐度也只是一般般
开头还好。越看越看不下去。呃我不说了。
你们还招人吗?
我们自有出路
Welcome to SHIT...学习的本质是由内而外
还行
不管看几次都喜欢这个故事
老实说不太喜欢 “自己创造一个大学”这个立意很新颖 但这个学校真的怎么看怎么不靠谱 被录取的都是一群乌合之众(原谅我的直白) 没有正式教员没有正式课程没有规范管理 对对对我知道外国大学很讲究自由随性 但“你们想学什么 你们自己是自己兴趣的老师”这些看似高大上的话没有根基还不过是小孩子过家家 最后的庭辩戏更是儿戏 用感性去打动法律真是幼稚!我是真心希望以后的学校可以真真正正选择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东西来深究 但起码不是电影这样毫无章法。PS没有皱纹嫩出水还没转变成攻气十足的布莱克莱弗利真的太好看了!还有里面的小卷毛Glen好搞笑做出两杯饮料给男女主3秒钟后就打电话问味道如何这里要笑死!PPS在小孩子们高考的这一天看到了这场电影还是有点感触 知道落榜的难受 希望大家都能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
外壳是校园性喜剧,但真正的喜剧性源于对现实中精英教育高门槛的焦虑,解决的方案很嬉皮士。
创意很好
男主太有才啊!和一群有才的朋友开了个有才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