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讲的是一个因肿瘤只剩两个月生命的女人如何度过她最后的时光。
这个狗血的生活中热议的题材,一不小心在悲喜之外,展开别样的思考。
她得知真相后隐瞒了所有人,借了侍者的笔在纸上写下两个月余生一定要做的大事小事。
有出轨有母爱和琐琐碎碎。
而一切在死亡面前,像记录着这些的薄薄的纸,存在便是它的意义。
朋友小灰说人是奔着死去的,注定是悲剧。
所以选择坚强的每个人和这女人一样,对所有人隐瞒了忧伤。
女主有两个倔强可爱的女儿。
还有完美的丈夫,挚爱的情人。
生活中的矛盾与美好在这个清洁工女主的家庭里很真实。
她是每段关系的中心,而随时的抽离,又使得她注定是无足轻重的。
所以影片没有讲述她最后的死去,而是在大大小小的事儿全安排妥当后,戛然而止。
所以我们不难看明白,电影里真正的主角并不是她,"她象一把刀子,插入每件事物之中,同时又置身事外,袖手旁观。
”那些环绕着她的生活才是一切的主角。
这个美丽的女人,能撑起一个世界,却正视自己的无关紧要。
母爱是人性的起点,所以电影里母亲的角色最能体现导演的思考。
「玛丽与马克思」里酗酒的妈妈,和这部电影里的女主的妈妈相似又不同。
她对生活无处不在的怨恨和怪责掩饰不了她的善良。
经历了一世的凄凉却仍能充满希望。
祝福我们的人生,愿妈妈一切都好。
如果换作是我可能找个风景好的疗养院写回忆录、写小说、给朋友们写信等等,写一切所想写的。
把所有藏在心里的一吐为快,都快要走了,应该没有什么顾虑了吧。
短暂的一生但也算充实,经历了不少。
所以没有什么想特别去做的事,因为那是无止境的,遗憾总是有的。
下辈子如果我还记得我是谁,那就重新好好活一次。
其实未尝不可看作是一种解脱,没有悲伤,带着期许。
买碟子最美好的莫过于一时感觉拿了张碟,回家不经意选中它,开场30分钟后,心中默默惊喜,预料它会是一张不论风格,演员,腔调,叙述都切中你心意的好碟.然后2个小时过去了,画面变黑,字幕出现,你心中巨大起伏,眼泪含在心里,这时你已然分裂成两个身份,一个在刚才的电影中留连不走,一个跳出电影,感慨在此时的生活中遇见这部没有宣传,未经人推荐的电影.那就是serendipity了. 这是刚看完后的我.碟是上周四晚上和小满约见面时在南京宁海路秋明买的,中文译名<没有我的日子>当时要买<蓝莓之夜>没有碟版,随意翻碟堆,这张碟的封面色彩吸引了我,灰调子的红,充满暖意,杂乱的屋内摆设,温馨安静,像要说一个平静的又暗涌波澜的故事,女演员的侧脸像欧洲古典画中的少女.剧情介绍很简单,以至于回上海后,拿碟出来看时,881627问我这张是什么故事时,我竟想不起来了,只说估计是闷片,但可能不错.于是我们就放进电脑开始看了. 女主角23岁,两个孩子的母亲,和丈夫是感情甜蜜的贫穷年轻人,住在母亲房子后院的拖车里,父亲10年前入狱,她没有去探视过.平静如天使一样的脸孔,生活却是艰苦不易.在这样的背景下故事一开始,她就查出患病,还剩2个月的命,一味悲苦其实不是真正的生活,所以安排了一个不敢直面病人的善良医生,反而是女主角先引他说话”我是水瓶座,你呢?”当医生告知她病情,她问医生再要一颗姜味糖果时,医生窘得说刚才是口袋里最后一颗了,女主角无奈笑出来.这才是生活,不会因为你可怜就给你奇迹的. 接下来的叙述,我最爱的是她晚上坐进小咖啡馆在笔记本上写下死前要做的事情的片段,屏幕上一行行出现漂亮的手写体英文句子1. 每天向女儿说几遍”我爱你”2. 替阿东找个女儿喜欢的新太太3. 录下女儿18岁前的生日贺词4. 一家人到海滩野餐5. 随心所欲的抽烟和喝酒6. 畅所欲言,说出心中所感7. Make love with other men to see what it is like.8. Make someone fall in love with me.9. 探望狱中的老爸.10. 弄水晶甲,改发型.看到这,我知道我要爱这姑娘了.正如与此同时咖啡馆里那个看她埋头写子的男人一样,一见钟情,坠入爱河,最后免不了一场伤心. 881627上班很累,看一半睡了,他像电影里她的丈夫一样暖着我冰凉的脚.电影结束我借着电脑屏幕幽暗的光线看着881627,他常常比我先睡着,比我晚醒来,所以我有机会这样安静地看他.棉花唐也曾这样看着我,他说看着心爱的人熟睡是件幸福的事情.昔日的爱人如今成了怨念,my life without me,会是怎样的?生活是如此要经历百般,方能取得真经.写这些字的时候,一直开着dvd的菜单画面,因为喜欢那段背景音乐,正是电影里她在咖啡馆里写下死前要做的10件事时的音乐.2008.1.
可能几乎所有人观后都会不自觉的联想到如果是自己会怎样吧,我还问了问丈夫,我会不会出轨?
他心不在焉的笑一笑,因为他根本没有听进去我怎样描述的这部电影,他的心里一直在想自己的下一个纹身。
我想可能我也会很释然吧,从小就生病,经常住院,已经习惯了那种感觉,反到笑着去安慰父母。
其实我到现在仍旧时常会想到死是解脱,那种感觉时而恐怖时而又期盼它早点到来。
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活着那么的快乐,有用不完的精力,我时常会感觉到力不从心,一次又一次的坚强起来,仿佛那伤心和失败都是暂时的,但它们真的是暂时的么,不想去深究。
而快活的日子又是那么的短暂,短暂的让你觉得它在骗你,不如从来没有来过。
有的人不适合结婚,有的不适合生孩子,有的不适合上学,有的不适合上班,有的不适合做生意,也有的不适合活着,这样的人有的干脆选择了自杀,其实我挺佩服他们的,他们很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就这样做了。
好了,说了一大堆不知道是什么的话,又要坚强起来活着了,这样的坚强其实只是为了等待着转瞬即逝的快活。
tnnd,今晚看这部片子居然看哭了。
自持看片无数的我以为这样老套剧情的片子应该没法触动我。
可是想错了。
里面的音乐的确不错。
还有几处段落深得我心,女主角和她丈夫是在nirvana最后一场演唱会认识的,在演唱会上她泪流满面。
自此以后她就不再听什么音乐了。
还有学狮子那段真好!
MY LIFE WITHOUT ME...一般心情沮丧的一塌糊涂的时候,我会独自躲在家里,反反复复地看同一个电影,《白色》,但是我昨天找遍了屋子里的碟,没有找到。
于是我看了这部——《my life without me》。
也很好,我想下回就用她吧。
一个23岁的女孩,童年时父亲就进了监狱,母亲万念俱灰并开始抱怨整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在抽烟,看老电影躲在房间里偷着哭并决定就这样渡过余生。
她15岁的时候,看NIRVARA的现场不插电的时候,大哭,旁边的一个男孩Don,比她大不了多少,准备把手绢递给她擦眼泪,但是他也没有手绢,于是脱下T恤给她。
于是他俩开始住在一起,开始母亲家院子里的拖车上的生活,和这个唯一和她接过吻的男人,17岁她生下第一个女儿,19岁是第二个,一家四口在拖车上生活着,同样充满笑声,她每天晚上去一个大学里当清洁员,身边都是和和她同样岁数的人。
医生告诉她,她得了癌症,因为实在是太年轻,癌细胞扩散地飞快,她只能活两到三个月了。
23年的人生,就是这么一回事。
她忙完了一天的工作,走进一家咖啡馆里,从容的掏出一个小笔记本,问服务员要来一只笔:THINGS TO DO BEFORE I DIE——并且在下面划了一条线,然后稍做沉吟,便落笔如飞的写下去——1,每天向女儿们说几遍“我爱你”。
2,替Don找个女儿们喜欢的新老婆。
3,用磁带录下女儿们18岁前的生日贺词。
4,一家人到海滩野餐。
5,随心所欲的抽烟、喝酒。
6,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7,跟其他男人做爱,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8,让一个人爱上我。
9,去监狱看一眼老爸。
10,弄水晶指甲,捣腾一下发型。
……她的那些事一件一件的竟然都实现了。
她觉得生活很美妙,活着的时候很美妙,死了以后也一样美妙。
我一直不知道什么叫“cult”电影,但是我喜欢的几部电影都被他们归类为cult。
我人生的一大半时间都用来睡觉和看电影,只有这两件事可以让我感觉很自在,但是若非工作关系,我讨厌和别人谈及电影,电影不是用来谈论的,我想,尤其是对于一部已经完成了的电影,是这样的。
但是有时候我们还是得谈论她,这很让我难受。
谈论人生同样也是一件无聊的事情,尤其是和和你一样打算好好活下去的人。
你的人生和别人的一样悲惨,无非是你意识到了而别人没有觉察,或者别人意识到了而你故意装傻,而且结局都是一样,老了然后死去。
除非你决定自己结束人生,或者你被告知你的生命只有两个月而已。
我所说的这些,并非是无聊的话,因为我们如果觉得人生无聊到了极点,或者悲惨到了极点,你完全可以选择结束。
你不愿意结束,有时候不是因为你自己,而是你害怕爱你的人因此而悲伤,爱你的人因此而怨恨你,而恨你的人因此而得意,恨你的人因此而终于找到活下去的勇气;或者你害怕结束,你可能害怕轮回,害怕结束的只是另一段苦旅的开始,或者你是基督徒,害怕自杀的人只能下地狱受苦;又或者你害怕你会后悔…… 那么你不妨和我一样,以一个即将死去的人的心态活着。
这样就会很开心,你完全可以说服自己,在无意义的人生中找到有意义的事情。
虽然你做着同样的事情,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抑或必须去做的事情,但是你会很开心,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乐趣都会让你觉得意义非凡,不过如此。
不过如此。
人生。
我是一个懒惰的人,虽然很喜欢看电影,但是却很少写影评,可能因为我是个理科生的原因,理性思维比较强大,感性思维比较差的原因吧,理科生的文章很容易给人全是数据,干巴巴的感觉,我尽量不把影评写成论文.呵呵欧洲是电影的起源,欧洲导演注定了引导电影的潮流.我的印象里出名的女导演很少.这个女导演我也是第一次看她的片子.我很好奇是什么原因促使导演要拍这个片子.是这个不幸的女孩的经历打动了导演吗?还是别的原因呢?换成男导演会关注这个题材吗?整部片子虽然讲的是死亡,但是好像我没有感觉很悲伤,女主角的表演很平实,不做作,好像她和伊莎贝拉就是一个人.唯一让我鼻子发酸的镜头是她给自己的女儿录音的时候.很感人!!!!!!!!!!!!!!!!!!整个电影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伊莎贝拉和她母亲的对话,她说"没有人是正常的,每一个人都不正常".这句话真是说到我的心里了,真是说的太精辟了.为什么我们的压力那么大,生活的那么郁闷.可以说这个女孩的人生经历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为什么现代人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却越来越不高兴了.我看到她知道自己只有几个月生命之后的表现,我觉得她是后悔了.后悔不应该17岁就生孩子,不然自己现在应该就是大学生,而不是打扫大学的清洁工.但是这个后悔又不是那么强烈,我觉得这个每个人都会有的,不论是谁可能在临死的时候都在想,要是我当初怎么怎么样,现在就会怎么怎么样.说母爱是最伟大的,一点都不错,我觉得一个爸爸怎么也不会想起来给孩子录音这种事情,只有母亲才能做出这种事情.可是为什么女主角和母亲的关系不好呢,因为过早生孩子?亦或别的原因,女主角如果不死,她的孩子大了是不是也会像她一样?两个男的都很帅,尤其是那个第三者,很像意大利的盲人男高音安德烈-波切利,所以我喜欢他啊,看片子中暗示,我觉得他似乎是刚刚离婚,财产被前期都拉走了.让我很同情啊.爸爸的表演一般,倒是她的一对女儿很让人疼爱.这让我想起一个观点,就是倒霉的越倒霉,屋漏偏逢连夜雨.本身很穷了,却还要被病痛折磨.她为什么要找另一个男人呢?经过别人的提醒,我才知道理发店的女的和清洁工同事都在<低俗小说>里出现过,这点也比较让人感兴趣.不知道导演什么意思?最后这部影片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是珍惜生命把握现在,不要浪费现在的时光,好好活着吧.我觉得是这样
如果一部电影有某句话看起来很有哲理让人印象深刻,那么它难免让人觉得做作。
《My life without me》恰好拥有这样的台词,可它却是我今年我看过的最自然亲切的电影。
安用车上的音响听中文教学磁带。
她的妈妈对她说,你就不能做点正常的事么?
安说:“没有人是正常的。
每个人都不正常。
”安在23岁那年得知自己患上绝症,至多有两三个月的寿命。
她有两个可爱的女儿,一个4岁,一个7岁。
她17岁时在涅磐乐队的告别演唱会上认识了她们的爸爸。
他们至今恩爱,住在她妈妈后院的房车(?)里。
在安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死亡绝不显得沉重、也绝不轻佻。
她列了一个单子,死前要做的事情。
首先,绝不让其它人知道她将离去的消息。
然后她有一些安排或者说是小心愿,它们既有母亲的稳重与温柔,也有23岁女孩的疯狂与调皮。
刚看影片开头的时候,我心里说,得了,又一个反映下层人民悲惨生活的片子。
在大学里当清洁女工、年纪青青就有了两个女孩,爸爸在牢里蹲了十年,丈夫常年失业——当我开始有些不耐烦的时候,影片里工作晚归的安钻进被窝,睡在里面的丈夫被她冰冷的身躯冻醒,一边开玩笑一边给她焐脚。
两人嬉闹着结束了这平常的一天。
一下子,我对这部电影的成见全消散了。
它并不模式化——不愁云惨淡,也不试图让你苦中傻乐。
它零零散散、正常而且异常,像真的生活。
My life without me,并不像中文翻译的那样,是“没有我的日子”。
而是指的当女主角安离开人世时,周围的人生活如常(或者有所改善)。
这得益于安在死前的安排。
弥留之际的安透过纱帘看另一个Ann和她的家人一起忙碌,好像真正的一家人,欣慰极了。
如果此处影片想告诉我们什么的话,那绝不是安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怀之类的屁话。
它只是静静展示了生活如常之美。
一个生命淡出了人间,而流淌的生活之河不止。
安让它过渡得更顺畅,从而她的离世是欣然美好的。
每一个在她生命中出现的人对此都会带着微笑。
聪明美丽瘦弱的Ann,正常的安不正常的安,还没活够却走得从容的安,贤妻良母安,情人安,小孩子安。
我喜欢安。
我想我从她身上学到了点什么。
忽然觉得,越好的电影我越难从中总结出什么大道理。
因为它复杂琐碎。
要是让我打分,《黑暗中的舞者》肯定不如《没有我的日子》分高。
因为我能从前者总结出东西来。
后者却让我难于表达。
人类除了生命力比别的动物略强一些意外,其他的都基本处于异常脆弱的状态,你比如这部片子里描述的那样。
人类之所以容易变得脆弱,大概因为思考和认知带来的情绪复杂化。
有所感悟所以有所感悟所以有所感悟...所以最终总能联系到关于自己的生命或者痛苦或者遗憾或者总总林林的命运啊这三个字上面来。
其他的动物并不像(据我们人类所探知)并不像我们人类这样脆弱---用某个评论过
我以前看过动物世界这类节目中总有麋鹿或者斑马之类的被狮子捕捉的情景:动物尽自己做能逃逸,逃不掉的,就最后踢几脚,然后用水灵灵的大眼睛安逸地环视、最后一次环视这个并不美满的World,然后就Go了。
人类就不一样了。
不过这也不代表人类就高尚伟大很多---很显然能被关心到的也不过仅仅是自己群居过程中接触到的同类而已---比如父母亲啊,配偶啊等等。
人类怎可能脱离动物本性呢?
却只能装丫般略显临终前的“情系四方”而已!
很多人都以为人过世就代表一切的终结,我不这么认为。
如“村上春树”的看法---某种意义上你可以理解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态!
越是有影响力的人,往往他的‘整体存活时间’越是漫长---乃至不朽。
不朽了的生命最终演变成文化的一部分,被其他完全不相干的人类保留下来;反之、也只有做着利于超越‘自己能接触到的同类’范围的事业的人才会有机会被人们留存在记忆里长存乃至升程至文化的一部分。
这个世界叫做“world”就是告诉你“卧而得”的意思,呵呵。
倒下来了的时候,你才开始被重新分类,进六循环也好,被人们记住也好忘记也罢,基本上取决于你生前干了些什么事情,对谁干了...而已。
中国人比较早地竖立起来的善有善报的观念不谋而合地与佛教的理念重合并闪光。
而西方人比较关注所谓人文世界。
你可以看看这样的电影,借机会把最近的郁闷都哭出来,但不需要太过难受。
(其实你哭过了、也就很难真的难受起来了。
)毕竟,我们要过好自己的日子,这不过是部‘故事会’而已。
有一个被我称作师傅的佛学人士说过:人哭的时候不管因为什么,皆因联想到自己才会哭,因此人哭的时候其实都在哭自己。
与其哭,不如微笑。
然后从容地环顾四周,从容地安排着还能触及到的一切的,真实。
P.S.1,经常流眼泪已经被证明对健康有益处。
2,我对电影的看法:“一切皆可能”---你能看到的甚至想到的故事、肯定发生过不致一遍 ,因此你有理由对着不知名的方向,致敬。
问题是你永远做不到他们那样,既如此,看看就算了,表太难过以至于更糟糕。
那样的话,原创人员的激励你的目的就算泡汤了。
人生最宝贵的可能是成全,在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希望身边的人没有她也能生活的幸福。
24岁的Ann,却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只跟丈夫Don这一个男人在一起过,她想试试爱上别的男人是什么感觉。
她和Lee相爱了,但她的时间不多了,当Lee在跟她说想带她去智利的南部,告诉她那儿有多么多么的美,告诉她想照顾她照顾她的女儿的时候,太残忍了,这个年轻的女孩儿就要死去,她还没有去过很多地方,还没有见过这个世界上更美丽的风景,还没有享受她遇见的又一个珍惜她爱护她的男人给她的爱情。
情节可能有点老套,在将死之时,许下10个愿望,并一一实现它,知道结局没有意外,主人公在一步一步的走向死亡,但面对死亡时,她的平静和从容还是可以震撼观众。
珍惜生活,享受当下,当意外来临时,可能不会有那么多的遗憾和后悔。
有点儿扯。。。。。。
无法理解女主角的思路。
这样的题材永远都会吸引我,但这片过于粗糙了些。
这么多一厢情愿的理想化!全片最正是片尾曲
你如果不立刻吻我,我就马上尖叫。
宣告,Nirvana ,爱上,死了。“没有人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不正常”。看完了之后竟然也写下了10条在我死之前最想做什么,然后瞬间大哭。原来活着这么好
录音带的桥段太老套,甚至一想到它几乎撑起了这部片子,就觉得这四颗星给的不够实在。还有还有,那个减肥妄想狂真是讨厌,每次镜头给她我都反胃。
不要看坏电影了 为什么分还这么高 显然是假的
还是不如弥留的时光
我真的很难接受这种剧情⋯⋯
伊莎贝尔·科赛特 = 烂片即便有马克叔,也无以支撑我看下去。。。我要的是画面,而不是该女导演遮遮掩掩的镜头。要么手持晃动脸部特写,要么超远景。
感人至深。每一次看都泪流满面,那些平凡人生中积攒了很多动人的故事,只是没有机会没有人去聆听。
一个快要死去的人,如何度过了自己最后的生命……
在这个影片里我始终找不到预期中的情感宣泄点 缺被困于其中昏昏欲睡。。。
【我们无法总是像人们期待的那样去爱他们】难忘那把伴着飒飒风声的出奇平静温柔的声音。
一根筋电影,这女导演拍一部烂一部
竟然在开车的时候听中文听力练习… 女主自我感动的片子,不是很能欣赏得来…
Mark叔补完计划。生活还在向前,却已经和我没有关系了。| 叔说话的声音让人全身酥麻。
明显编的。
拖沓冗长而没有重点,什么细节都不肯删减,与主题无关的内容过多,使得看片的人昏昏欲睡。对于角色没有把握,让人觉得导演就是用自己的女性视角来诠释男性,结果是非驴非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