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杰有一个那样的亲妈,而我有一个差不多性格的亲爸。
幸运的是,我和陈兴杰一样,也遇见了像顾爸花妈那样的亲人,我也算是拥有“第一个大学生”title的一员。
8月31日,我和我爸大吵一架,20分钟后,我刷到了顾爸花妈给陈兴杰办升学宴的片段,那一瞬间我很难控制住自己的眼泪,陈兴杰值得所有的爱,我觉得我也值得。
陈兴杰放弃大学老师的工作去外企挣前程的时候,我刚办完离职手续,放弃了已经完全适应且和大学老师一样非常体面的工作,选择重新开始。
顾爸第一次住院的时候,我爸也住院了,我去交住院费,去的路上我在想,就这么没了是不是也挺好的,我们就都解脱了。
接下来,陈兴杰会回到家乡,建设家乡,抵达繁星。
而我的人生,现在是宇宙残骸,我不想结婚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没必要拉一个我喜欢的人到这样的家庭里来处理鸡毛蒜皮。
我印象中陈兴杰除了求林爸帮兆喜找工作和从首付里拿钱给兆喜请律师之外,从来没有主动让林晓晴来蹚浑水,他在我心目中是一个合格的儿子、兄弟、丈夫、男人。
不管他面前有多少烂摊子,他和林晓晴通电话的时候都是笑着的,语调是向上的。
也许这就是命运的齿轮,我i年代剧,欣赏张晚意,于是和《父辈的荣耀》不期而遇,但我没想到的是,我会在主角身上看到我自己,他和我的人生轨迹并行不悖。
可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父辈的荣耀》对我而言都不会只是一部电视剧。
作为一名女性,我理解、心疼林晓晴。
作为我本人,我理解、心疼陈兴杰。
这是我的故事,全国也会很多个“陈兴杰”,我们都在努力穿越逆境,抵达繁星。
(可能会慢慢碎碎念更新一下)
不讳言一开始看到林业题材的时候,我是没有抱很高期望的,甚至为收视份额感到忧虑。
虽然整个剧的制作班底可以说非常优秀,但因为环保是个高尚而宏大的概念,我们依靠树木而生存,却并不会透过筷子,桌子,柜子去看到背后郁郁葱葱的森林。
我也是在看剧过程中,才勉强搞清楚碳中和,碳交易到底大概是个什么意思,可见观剧门槛是切实存在的。
但是看了前四集,大概就放下心来,因为可以明显感觉到导演绝非意图搞宏大叙事,而是选择了最能贴心人心的家庭、亲情、集体感,人情味入手,这是康师傅很擅长的风格,也是张晚意很擅长的风格。
虽然康师傅说之前只看过晚意在《觉醒年代》中的表现,但是这部剧前期其实更有《乔家的儿女》的感觉,一大家子人,人随事走,时代迁延,无数喜怒哀乐,离合悲欢。
好剧都会做出好的群像,而如何在群像中将平凡人物塑造得个性鲜明,又贴近生活,考验演员的功底。
塑造陈兴杰这个角色,张晚意是经受住了考验的。
这个角色的性格是一层层体现出来的,求学时期的特点是倔强坚强,吃苦耐劳,自尊心强,有好几场戏,譬如坚持在一个人的家里生活学习,为跟存花妈过于明算帐而起冲突,高考为了省钱住很远的旅馆,遭遇大雨迟到等等,都能很直接地通过表演细节去丰满人物的性格,憋着眼泪还要劝哄养母,明明自己很着急,但是一被吼说不要影响别人,就不甘心地噤声。
这种独属于一个苦命少年的犟和拧巴,通过表演一点点渗入观众内心,引发情感共鸣。
而在广深工作期间的陈兴杰正义感强,责任心重,有棱有角但不失分寸,而这部分的人物塑造,张晚意通过演出和不同对象之间的人物关系去完成。
角色拥有了更多的身份,他的生活中多了很多人,除了养父养母和兄弟姐妹,他有谈及婚嫁的恋人,恋人当官的爸爸和挑剔的妈妈,他有自己的学生,老师,老板,同事等等,他与每个人的距离远近,举止分寸,情感态度,甚至连说话口音,都是不一样的。
通过对不同的人物关系的展现和诠释,让观众了解这一时期的陈兴杰,他在想什么,他想要什么,他坚持什么,追求什么,珍惜什么,烦恼什么。
演绎人物关系最容易“挂相”,但是好在张晚意本身就擅长“稳住”,所以在展现丰富的人物性格的同时,也守住了人物的性格内核。
令人最为欣喜的是,这部戏的演员都非常优秀,不要说郭涛,刘琳二位这样的实力戏骨,哪怕是小演员,年轻演员,都给出了很精彩和有质感的表演,不得不说康师傅真的很会看人,也很会调教演员。
也正是因为演员都能达到相应的水准,彼此都能沉浸在戏里,才为这种通过展现人物关系去创作角色的方法,拓展出极大的空间。
陈兴杰回林场的部分,实际上是本剧主要“上价值”的部分,这种戏其实很难拍,演得不好人物就假了,就虚了,但是张晚意是从正剧中锻炼出来的演员,可能这个反而是他最擅长的部分,就是把典型人物演活演实,演出人味儿。
所以我们能看到,陈兴杰并不是那种英雄式的角色——看到了林场的困难,就抛下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毅然回到家乡回馈乡里。
而是因为家里一次次出事,他一次次地放不下,加上无法认同新公司的做事理念,婚姻中出现小危机等等,一系列事件去推动他思考和犹豫,不知不觉中他情感的天平已经偏向了林场,他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志趣所在,这也让他的回归不是一时兴起,或是苦巴巴地牺牲奉献,而是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这当然有剧本扎实耐心的功劳,但我相演员的二次创作一定是发挥了功效的,张晚意很擅长那种生活化的,随性的表演,也得益于他简单自然,平和稳重的性格。
被全网玩梗的嗑瓜子,其实对他来说就是已经很习惯的表演方法,生活里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再厉害的人都得生活。
《父辈的荣耀》不是一部起伏跌宕的戏剧,也没有很具有冲击力和话题性的噱头,它所展现的制作风格是传统的,质朴的,甚至在现在来说,是有些笨拙的。
但我想这也是导演选中张晚意的重要原因,张晚意作为年轻演员,他身上那种沉稳的气质,对待创作的诚恳的态度,与剧组的创作风气是浑然天成,相得益彰的。
一路看张晚意的戏看过来,最大的感受就是安心,他的表演很少有所谓的炸裂,尤其是现实主义题材,他往往都饰演一些沉默隐忍的角色,但这些有点相似的角色,总能被他演的很不同,这就给人一种安心的稳定感。
感觉他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并能在能力范围内,把戏托在一个恰如其分的位置,融入整个故事之中。
这部剧还有一个惊喜,就是贾星,这种程度的一人分饰两角,属实是有点复古的无厘头,在正剧里看到这样的画面真的让人惊呆了,但也打破了正剧开不起玩笑的刻板印象。
实际上,所有被观众认可,能让人触动并回味的正剧,都不是绷着脸的,都会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意趣。
很高兴能够看到这样的一部任务剧,很高兴能看到自己喜欢的演员,在这样优秀的剧作中,像一个树一样历练成长,无论是演员的进步,还是观念的进步,都不可能靠喊口号,吹牛皮实现。
演员扎扎实实琢磨演技,自然就能走进观众心里,观念渗透进生活点滴,自然就能与人心相依相存,和谐共生。
看了三集剧,特别想说说感想儿时就听发小说他是黑龙江林业局改革后随父母来的山东,他的祖父虽是林业局领导,却也没有逃脱离开林场闯山东的命运。
就像剧里的林场工人一样。
长大后我和发小的父亲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叔叔经常跟我讲起在林业局上班时开车的故事。
叔叔白酒可以喝一斤半,海量啊!
叔叔不是伐木工,没怎么跟我讲过山上的故事,所以看预告以后就对这部电视剧特别感兴趣,想看一看发小一家当年的生活。
他们提起来林场总是充满回忆,应该就像剧里拍的一样吧。
大伙儿一起高高兴兴上工、回家。
大雪封山的日子就围坐热炕头喝点小酒,唠点小嗑。
这剧电影质感浓郁,画面是90年代的氛围感,有历史的厚重。
演员的表演有着那个年代的质朴与执着。
顾大爸对同事的仗义和善良,就像我发小的父亲,正直善良,一辈子为了儿女的幸福生活努力奔波,牺牲自己的生活。
人生最幸运的事情莫过于不是自己一个人去面对世间的酸甜苦辣。
剧里如此,我们身边的人也是如此。
一粥一饭,四时三餐,有人为晚归的小可怜儿留一盏灯,有人为早起的打工人煮一个热乎乎的鸡蛋,这就是家存在的意义啊。
在压力这么大的社会现实中,我们就是被这样一点一滴的关怀所打动治愈。
在偌大的城市里,茫茫的人海中,都渴望去寻找一些家的感觉,为疲惫的自己续上继续奋斗的力量。
这部戏也是在诠释家的意义,家国天下,世代相传。
再说演员,父母爱情是百刷不厌的,常看常新。
郭涛刘琳两位的名字几乎成为了这剧的保险。
第一集只几分钟,两位演员炉火纯青的表演,就通过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感把观众拉进了这个普通的林场人家。
酸菜饺子、粘豆包,这都是东北人冬季日常啊,我这半个东北人,看到这些美食都要流口水。
预告中刘琳跟张晚意发火的情节,也是拿捏的恰到好处,他们互相的关心和爱一直是沉静隐忍的,突然爆发在炕头的小餐桌旁,这不就是咱老百姓的日常嘛。
再说看剧的初心,是张晚意。
毕竟是乔二强和玱玹带着我走进了父辈的荣耀这座山门。
前期主要是长辈们的剧情,张晚意还没开始发力。
但是目前来看发挥稳定,不多的镜头里面也能够看得出他的匠心。
温柔而坚定是这个角色乃至张晚意本人最大的特征。
他一直在细节中用自己的声台形表去塑造陈兴杰丧父失母高情商小学霸这些角色特征,看得出没少下功夫。
他的表演细腻到坐姿,到笨拙的摘手套,到吃饭的动作,到高高套在秋裤上的白袜子,太多太多了,都一如既往体现着他的匠心精神,值得仔细品味。
他演这种内敛的,厚积薄发的角色真的很有水平。
哥控们有福了,这又是一个爱妹妹爱家人的小哥哥啊。
特别期待陈兴杰返回林场搞改革的戏份。
想看看他怎么把大学所学,工作所感用在林区改造、增加就业上去。
这是一个非常正面,立志改造家乡、脱贫攻坚的角色形象,人生之路坚定有力量,有热爱有理想,中间还有他与自己小家庭和爱人之间的取舍。
从预告来看是一直支持对方,互相成就的一对夫妻吧,真的很羡慕了。
陈兴杰在剧中的身份就是以青春之我建设家乡的践行者,是脱贫攻坚的一线,这种故事可以拿去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那种题材。
当时《觉醒年代》我们就是利用支部集中学习的时间刷了很多集。
再谈编剧。
赵冬苓编剧的《警察荣誉》我是没有快进一集不落跟着看的。
顾爸这一大家子,就是另一个热闹的八里河派出所啊。
热闹中透着酸甜苦辣,有大家长,有形形色色的同事邻居,有性格迥异的孩子们。
这里的每个人都有他们的亮点,这个点不一定是好的,但是是能立得住人物的。
每个角色性格鲜明的同时又给他们设计了很多矛盾,让人物更加鲜活,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鲜活的人。
辩证的从正反两个方面去描写每一个角色,再通过他们的家庭社会关系让设计更加具象,这样每个矛盾点背后都有角色自己的立场,非常切合实际,人性的善恶展露的很自然。
赵编的特点就是这样,小人物反应大情怀。
让人看的过瘾,看的入迷,代入感很强。
这种剧的收视率不可能上来就一飞冲天,这戏从题材到视角,反而是正剧里偏生活化的那种,没有太壮烈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都是小人物的命运,一点点展开,娓娓道来。
酒香也怕巷子深,且给它发酵的时间,让这部戏最大的受众群,也就是60、70甚至是80后看到它吧。
一定会收获大批观众的。
很早看完了,一直想聊聊这部剧的女性角色,结合剧名简直是典型到让我感觉导演在反串。
存花:整部剧都在做饭,30集做了一辈子饭,除了围着炕头就是灶台转,我真怕演员手皲了。
养子养女都是高尚的老好人道德标兵顾长山收养的,到家都是存花养活的,养活以后孩子们最感谢的人还是他们精神上的爹,顾长山。
这是我们国家,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所有女人的命运,生活的苦从婆婆下放给儿媳妇,家这个名义上给柔弱女人遮风挡雨的东西,像磨盘死死拴住了驴。
凤霞:暗恋隔壁长得好的学霸不惜陪酒送他毕业礼物,被村民造黄谣草草嫁窝囊老公,觉得自己人生失败了拼命培养女儿让她往大城市走,走念书的路,别重蹈妈的覆辙却没人理解她。
(这里有一场戏是凤勤怀孕了不想要他妈说生下来就能养,两代人的观念争执拍挺好的,说明80年代左右的女性确实在社会的毒打里明白了一些道理)最后窝囊废老公去广州找追星的她,俩人一块看了个电影儿就算和解了,其实丈夫压根没做任何改变,改变的最终是她自己。
谢谢导演给了凤霞这种女孩当头一棒子,早点停止做梦也是好的,能更心甘情愿地吃苦。
凤菊:偷妈首饰当掉救爱人,爱人进监狱等十年,爱人出狱被同事说立刻冲上去护犊子。
我看今年的感动中国十大娇妻就颁发给你好不好?
林晓晴:上学,兴杰去哪儿我去哪儿;上班,兴杰出去哪儿我去哪儿,这个大小姐我就是不当我必须要跟根正苗红的农村有志青年过苦日子。
颇有前途的工作放弃掉回东北老家卖木耳,嘴上说着兴杰再向家庭倾斜不管他们的小家就翻脸,转头把房子首付借给他爸治病,爸妈的养老钱也搭上,还差点为了帮杀人的小叔子筹钱接受有明显不纯目的男上司。
总的来说,非常符合东亚男人对有钱有权优秀女性的大意淫特意淫。
凤勤:凤勤这里纯粹为社会主义事业新农村发展的主线打工没什么好讲的,刚考上公务员就被催婚太正常了,毕竟女人就是女人,总得有个男人依靠。
二姨:为了丈夫不下岗把亲生女儿送出去,男人好吃懒做打牌嘴上万般不愿意也没再离婚,自己干理发店养家。
兴杰妈:几乎是全剧唯一一个负面角色,实际上排除她是妈来看,中年丧夫为了供孩子上学做传销漂泊多年四处被骗也没混上什么太好的日子,最后孑然一身儿子也成别人的了,也挺惨的啊。
讲实在的,父辈的荣耀我没太看出来,从伐木到碳交易这个跨度很难过渡顺滑,很多想表达的东西浮于表面,而且没经过那个年代确实不好共情。
女性的苦难和付出我看出不少,一看剧名《父辈的荣耀》,我挺伤心。
替为共和国所有辛勤劳作过的女人们,和正在劳作的女人们,没有姓名的女人们。
总体来说7分吧,从兆喜伤人后这个剧情发展的就像迷一样。
后面进入现代化的生活了没前面的好看。
喜欢小孩和老演员们,生动自然。
可能是群像戏,都想带到,很多线也没有过程。
最后凤霞这儿强行团圆黄小萍结局强行洗白,当初说什么为了兴杰走出去,但是兴杰她管了吗,还在上大学前要走了兴杰所有的钱,婚礼上又搞推销说给买房子最后送个金手链,介绍不靠谱的人给兆喜他们才导致后面一些列的事发生,出事了她想的是逃跑,兴杰要晓晴给她的5万块钱处理欠款她也不拿,真是有个好妈虽然我知道她是工具人但还是生气💢那存花的镜头大多数都是在厨房,忙忙碌碌的妈妈爷爷就像一个智者,无形中影响着这几个孩子很多地方有时候觉得不合理,但是又觉得他们都是在围绕一个“情”字,这样就合理了马晓云送凤勤上大学这儿想到了自己上大学报道的那天,原来时间并不能让我忘记记忆只会越来越清晰……
《父辈的荣耀》我看了20集对这剧最开始的感觉是剧情演技都在线,尤其是刘琳郭涛还有马二姨梁富宽这四个人演的特别好但是这剧,越看越不对劲。
说说这剧中的几个主要角色1.那存花上一辈传统妇女的代表,养大了那么多孩子,顾长山,剧里展现出来的他,责任感道德感强,心善,带回了那么多孩子,但是养孩子的付出最多的真正是谁呢?
是那存花。
虽然她本性也善良,但是顾长山在带回这些孩子的时候,真的有考虑过那存花马?
:不就是添一双筷子的事吗?
可以说那存花一辈子都在为了顾长山的“善”奉献自己,虽然她自己也蛮善良的,但是这剧后期就是往顾长山道德完人,那存花还指望孩子的角度来塑造。
呵呵。
如果说那存花还算上一辈大部分妇女的真实写照,以下两个人物的塑造就是刻意规训2,林晓晴这就是男人心中的理想伴侣吧,高干小姐下嫁男主,男主养父病了弟弟出事,不仅拿出房子首付,还连自己爸妈的积蓄都拿出来,看到这里我只想呵呵两声。
2023年了现在己经。
3,梁凤菊兆喜之前对她也不怎么样,出了事,要偷自己妈的首饰盒去卖了“救人”,还要等着他蹲监狱出来嫁给他,嗯,不恋爱脑会死吧。
关键是,你要说他两之前两情相悦也还行,关键是这男的根本就不喜欢他前面。
再来看看,这剧里不以男人或者说丈夫为中心的女性是什么形象梁凤霞安排她先是陪酒,爱而不得将就,然后会有一些自私的行为②陈兴杰的妈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吧,形象有多负面。
查了下最后还给安排悔过了。
所以这剧,“从夫”的女性形象就是好的不“从夫”“从子”的女性形象就是负面的2023年了,谁教你这么塑造人物的?
一味规训女性奉献的剧是不可能有前途的”编剧醒醒吧最后我给这剧三星,给刘琳的演技,国产剧欠她个视后,不过下次别再养孩子了
重新评一次,之前太草率了,剪短说吧之后有时间补个长的,也可能懒得补放弃……前两天刚看完提出国家公园那集,昨天看的结局。
当时没觉得有什么,尤其一开始不知道国家公园什么意思,高中的时候天天看新闻,现在也不关注了不知道最近有没有提过,真的一点都不懂。
然后昨天正好听习概听到了,就觉得这个剧是有意义的,不止是任务剧,不止说虚无缥缈的爱护环境宣传片,是想传达东西的,当然这其中有我的信息茧房在。
结局爷爷去世深刻点题,爷爷是最大的荣耀,其实父亲在后期没有什么人格魅力的样子了,很大篇幅里他的存在对主旨好像没有了太多作用。
没有去搜有没有原型,但是结局真的非常圆满,也很理想化,却不让人觉得假,艺术有时候“假”也挺好的(黄小萍洗白不喜欢,都忘了她了看见就烦)。
尤其凤琴兴杰两个走出去的人最后回到家乡建设,非常伟大,我高中真的想过……后来发现自己能做什么呢,什么都做不了,不添乱就好了。
而且家里经济条件也不允许我过于理想化,我也很自私。
所以他们的举动更加难能可贵。
晓晴有自己的事业是让我意想不到的,看到股权转让以为两个人要一起做了,编剧让晓晴从始至终都是大女主又勇敢追求想要的幸福先写这么多吧,希望明年我还能想起来没写完的剧评,想说的非常非常多。
最后成功的一点是它不止是正剧,还有很多家长里短,不然我知道有意义也看不下去
虽然才看到第三集但我首先先说:亲情线写得极度动人 只要后面不崩还能继续赚观众一大波眼泪+继续引人共情第一集稍平,因为要展开背景介绍和铺垫人物,但从第二集剧情线开始引进时,就足以看出创造团队的诚意从完全实景的大雪纷飞的东北林场,到一大家子人窝着的东北炕 再到长辈间琐碎的争吵,当小大人的孩子们我们并不是不能拍出良好的反映时代的改革片但一定要足够切入群众视角,写出时代特定背景下的无奈:新老视角间的碰撞,看着人扶额无语死板任蛮理的林场老爷子,村里总坐在书记跟前叫苦的老奶奶,为人心软有号召力但总被人坑的队长大哥以及,目前引起最多共情的:90年代左右的那些孩子们:光是凤勤的片段就引起很多中年观众的共情了,在计划生育的背景下,作为夹在中间的二女儿,明明有爹妈却被抛来抛去学习刻苦有点轴但过分懂事的陈兴杰,即使在别人家受到悉心照顾,但手足无措觉得自己终究是外人的模样又让多少观众联想起自己在亲戚家借宿的经历无论是被骄纵的三妹打翻在地上的奶粉,还是拿了一个鸡蛋后又压在碗下的钱,只有细节到位了,剧情刻画足够真实了 方能动人我们看剧的时候也许会烦那些老一辈,会为顾长山感到不值,为感动于存花的热心肠,会不理解小萍就这么丢下即将高考的儿子远走了但不论哪一个人物,当我们稍稍切换至他们的视角时,或多或少都能理解他们当下的选择,难能可贵的是长山存花他们 但我们身边更多的也是一个个鲜明普通人的缩影毕竟,时代的一粒灰 落在每个人身上 就是一座山
追完三集,果断加仓;虽然林业人的故事绿油油,但看好口碑收视红火火。
东北故事,又凝成时代缩影,那飘飞的雪花好像跟我们正经历着的的经济寒冬就业冰河期一个温度。
哥哥专业户张晚意,在林海雪原又捡着新妹妹啦,这回可是主打一个耳清目明人小鬼大。
但仍旧是一颗人间小苦瓜,一集时间又没了爹、走了妈,大智如愚的憨态之下心里明镜儿似的,在离别的车站懂事得令人心疼。
有时候,长大,不得不在一瞬间。
一九九七年,也是我辈童年视角。
电视机还是个稀罕物,总会吸引一村子人围坐观看,至尊宝老是学不会珍惜真爱永远在说“如果上天给我一个机会再来一次”,好喝的高乐高要是碰洒了一地难免是要心疼出眼泪来的。
这些也都是,属于我们的时代眼泪。
以及,听墙角一知半解的,听到隔壁邻居谁家有流落在外的超生女儿。
其实才二十多年,时代的巨轮好像已滚过好几回,现在回望,总隔着重重的纱帘,看不真切。
或许因为儿时的我们,也忙着追逐打闹、斗嘴逞能,自以为胸怀沟壑,誓做小伙伴们最厉害的“孩子王”。
不过比幽默,自然还属东北小孩,口音优势、幽默基因都无人可挡。
我们总以为,未来会是不同的、更好的。
直到2023年的冬天明明还没来,我们的眼睛却早已经对“经济寒冬”和“就业冰河期”之类的表达麻木,还有互联网裁员,还有35岁危机。
这个时代的工人,甚至面对裁员都是鸟悄的,谅谁也没有跟老板叫板“我们可是公司的正式员工”的底气。
但面对不确定性以及被时代抛弃的无助与迷茫,或许远隔时空,依旧是共通的。
只会搬砖。
只搬得动眼前这块砖。
说好的给盖房子,盖着盖着就成烂尾楼了。
打工人沉默着,二十多年后连摆烂耍横都不会了。
个人主义、功绩主体、自由代价,我们早已内化资本增长、时代发展的法则,跟时代一起做自己的判官。
进退维谷,四顾茫然。
面对危机,会有人被困住,会有人走出去,也会有人熬出头。
铁饭碗的美梦,总是要醒的。
我们不该忘记,我们的生存能力来源于对危险的警惕。
原本生存就是一场不死不休的硬仗。
但努力抱紧氢饭碗——不握紧就会飞走——的同时,看一看父辈走过的路踩过的坑,听一听苦难里长出来的口音幽默敞亮,倒也不失为同行眼下这段冰河路的良伴。
这不是最好的时代,但这也不是最坏的时代。
此刻我们经历的,对于这颗星球并不算新奇,也无甚特别。
而坚持活下去的人,总能重新看见初生的太阳,看得见来了就不远的春天会冰雪消融。
演员阵容是不错的,郭涛、刘琳演技在线,《父母爱情》里的兄妹到这里成了夫妻,也没有违和感。
张晚意算是现在很正气阳光的演员了吧,不过看完这部剧,觉得演技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故事线太多,人物也太多,是个问题。
想表现的内容太多了,单单顾家的人和事儿就够多的了,还有那么多邻居工友,想呈现的故事和内容太多了,但真到了关键点,又刹车了,突然转到别的场景,故事有些不明不白,倒像是一段又一段的小品,拼凑在一起。
东北话的嘴碎感让这部剧也有点杂,好像很家常,但没有明确的重点。
很难不把这部剧和《人世间》做比较,都是东北背景,都是苦日子开场,最后越过越好大团圆。
雷同的情节也很多,比如女儿寄养在别家和自己妈妈不亲近,比如有一个当大官的老丈人,比如失手将人打死坐牢,比如当着众多乡亲一番慷慨的发言……但真的比不过,布景显得太新太刻意了,人物的塑造也不够丰满,故事就没那么真情实意了。
感觉剧里最好的内容都在短视频cut里,看看那些就够了~😂
恐育电视剧,顾家里别人家的孩子都比自己生的省心,加上平时接触的糟心学生,彻底恐育
郭涛老师真的不是东北人嘛,顾长山演得好好哦,就身上那股子仗义又操心的劲儿,对外能平事儿,对内怕老婆的状态,可太真实了
前面还挺好,后面稀巴烂
这分虚高啊,最多算个及格3星顶天了,最后10集,硬是非要把家庭剧拔高到碳中和的命题中去…
anyway,不喜欢东北题材的
最好的导演和编剧也要拍狗血极品婆婆和悬浮都市职场,唉。剧情围绕张晚意展开,可是这个角色婚后的戏份都像是小孩过家家,撑不起来。最有灵魂的剧情还是在前几集。
一如既往的狗血剧,可惜老演员做配了,新人撑不起这类题材剧,新人接不住戏,看的太割裂了
剧情很无聊拖沓,张晚意彻底不起来演技,浪费了几个老演员
全剧演技炸裂刘琳😓陈兴杰上大学后剧情质量下降,它为11集完结后面成了家庭剧不再是年代剧剧情过于狗血。但21集东北饺子馆出现陈兴杰创业开始创业回归质量
那时候我们吃不饱,穿的也一般,甚至期盼的过年也只是希望可以饱餐一顿,可就是在那样的物质贫乏的年代,我们越长大便越怀念,原因就在于那时候的我们精神富足,邻里之间充满人情味…
能看到家长里短,更能看到小家庭在大时代下的变化,夸一下小演员,都挺灵的,特别是兆喜和凤菊,俩熊孩子调皮但不招人厌,刚刚好
经典虎头狼腰蛇尾。
江德福&江德华没演兄妹,二搭演夫妻,真的好有缘分,简直梦回《父母爱情》。
真受不了现在的内地剧了,男主圣母心收留一个又一个,不顾老婆感受,大男子主义和圣爹光芒惹人不适作呕。兴结和他老婆,也再一次提醒女性们别跟家里关心一团乱的人结婚。
弃剧了,孩子们长大之后就有点不太有意思了,后面有点子悬浮,棚拍感觉怪怪的
有没有母辈荣耀呢?
你一个卖山货的真能装比,又是碳中和又是新能源
开局是五颗星 到结尾三颗星🤧除了顾常山和那存花马二姨 剩下的人物都好单薄 而且大部分的线都是为了男主服务 很多人物的动机都无法理解 最后反派角色的洗白也是老套又无语 有些角色和现实还是飘忽的 不过瑕不掩瑜 但是要真的拿奖的话那该是马二姨 凤菊也不错 凤勤的演员真的一如既往能把好人设演的让人讨厌😑
一味强调女性奉献的剧是没有前途的
小而精的年代剧,该有的都有,生活日常化方面做的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