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音乐家

音乐家,The Composer

主演:胡军,袁泉,别里克·艾特占诺夫,阿鲁赞·加佐别可娃,剧雪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哈萨克斯坦语言:汉语普通话,俄语年份:2019

《音乐家》剧照

音乐家 剧照 NO.1音乐家 剧照 NO.2音乐家 剧照 NO.3音乐家 剧照 NO.4音乐家 剧照 NO.5音乐家 剧照 NO.6音乐家 剧照 NO.13音乐家 剧照 NO.14音乐家 剧照 NO.15音乐家 剧照 NO.16音乐家 剧照 NO.17音乐家 剧照 NO.18音乐家 剧照 NO.19音乐家 剧照 NO.20

《音乐家》剧情介绍

音乐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音乐家》根据冼星海在阿拉木图的经历改编,赞颂人民音乐家在异国他乡遭受苦难却仍心系祖国的伟大精神。战时艰苦,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隐姓埋名,却不忘寻找机会回到祖国。同时他的音乐《黄河大合唱》在遥远的延安时刻鼓舞着艰苦抗战的人民,激励无数有志青年为祖国顽强斗争。而在阿拉木图,他的音乐才华使他结识了当地音乐家拜卡达莫夫。两人建立了深厚友谊,正是他的音乐让不同的民族凝聚在一起,共同克服困难。他所作的《阿曼盖尔德》便是这样文化互相影响包容后的一个成果,对当地人民产生深刻影响,为两国的友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速度与激情吉丝兰·马克斯韦尔:富淫伙头军客栈国家宝藏极速星舞精灵宝可梦:酋雷姆VS圣剑士凯尔迪奥迷镇第二季超性异形战争儿女情更长发誓沉默蜻蜓顶级阴谋亲爱的格洛莉亚音乐魔法镇!第二季办公室惊魂星际迷航2:暗黑无界喳喳宝贝夜孔雀红色代码黑暗处圣人大盗雪花风骚律师第六季飞天窑女盗帅留香韦小宝松江教父无所畏惧我的朋友是萌鲨拜见布莱克一家2:邻家有鬼

《音乐家》长篇影评

 1 ) #电光幻影# 《音乐家》,澎湃的唱响,激情的欢呼,而背后离别的苦涩和艰难的独行,才是力量的基石。

#电光幻影# 《音乐家》,澎湃的唱响,激情的欢呼,而背后离别的苦涩和艰难的独行,才是力量的基石。

作为2019年北影节的开幕电影,《音乐家》一片,讲述了冼星海先生深入异国他乡,独自艰苦而行,在独特的历史背景下,于哈萨克斯坦隐姓埋名,一边生活一边创作,等待重返祖国怀抱的那一天。

这段经历的谱写异常平实,没有太多的渲染和唱念,更像是把生活里的本来样子翻出来给不知真相的人去看。

影片中的冼星海先生,在异国结识好友,遇见善良的哈萨克斯坦人民,温柔待人,亦得到真挚的回报,给予的牵挂,让两国人民之间的故事,成为了一段值得纪念的回忆。

不得不说,《音乐家》的宣传片剪辑得那是相当的有氛围,色调和画面切换都令人动容。

真正坐到电影院去看成片的时候,感觉色调气质上突变。

同是一个色调,宣传片的充满了孤寂的大片感,电影则更贴近写实的生活气息,更有生活化的感觉,甚至有点低气压,跟宣传片的文艺工作者那种一回眸,百感交集的味道完全不一样。

看得我也是有点想笑。

其实影片拍的无功无过,真是挑不出什么我心里的大毛病,但是怎么形容好呢,就是整体感觉不香。

影片平述了冼星海先生的这段人生经历,整体表达都可以,但是从剪辑上来说,以及主线故事的切换来看,我觉得,第一是有一点卡,就是一个节点的内容讲一下,衔接特别快速的就进入了下一个节点,没有润色和弯转,略生硬,第二是剧情有些碎,可能是影片想用更多的描述来完成细节的完整,把人物立体化,但是整个主人公的故事就成了支离破碎的片段,有很多旁枝在拉扯主线,极大的分散了注意力,第三,演员胡军先生的整体演技来说应该是不会有大问题的,是靠得住的那一种,但是冼星海特别闷,就是相比艺术家、音乐家来说,人物更糙了一点,这种刻画上的闷估计是人设问题,胡军如何绷着演下来,还要收敛自己,那这个人物不香也就很正常了。

就觉得没什么滋味,但是又不能说不好看。

但是确实比我的预期还是要有点距离的。

这部电影,因为是开幕电影,所以有些辉煌感。

但是坦白说,胡军先生本人跟冼星海的角色真的是太难靠在一起了。

这样的选角,全靠演员强行用演技支持,是不是也有点太难为人了。

就胡军的身材比例和脸型,跟冼星海本人没有什么相似度也就算了,根本是气质上都很难改变的。

用优秀的演员诠释作品是美好的事情,但是让演员承担颠覆这个责任有点大。

冼星海先生的孤寂和独行的温柔,其实更赢弱一点比较好,胡军的强悍是发自骨子里的养成,实在不是坚韧二字可以表达的,实在是差太远了。

但是胡军先生的演技和努力,还是值得相信的。

作为主旋律电影,《音乐家》还是成功的。

剧情的基础给的比较好,选择的阶段也有感染力。

胡军本人对冼星海的尽力是肉眼可见的,其他演员的配合和表达也能够感受到尽心。

当然,有些演员总觉得业余了,也不知道是不是我多心。

主旋律电影拍成这个样子还是应该觉得欣慰的,至少没让人觉得太难过,中规中矩,但是该感人的地方还是一点没少。

不,是因为冼星海先生自身的伟大吧。

岁月让历史凝刻了许多人的心血和付出,这些应该被雕刻成永恒的回忆的故事,才是最好的黄河大合唱,仿佛一曲未尽,人已热血沸腾。

我是确实觉得好听,虽然《黄河大合唱》那么官方感,可是却一直能在我们的心里,唱出激情。

选择记忆,是最好的尊重,而尊重中的懂得,是我们对历史先行者中那些伟大的人,应该做出的承诺。

感谢有你。

作者:小佛搞特

 2 ) 可惜了

5.5分是个人传记电影吧,电影拍的很一般。

胡军的演技在线,但并不惊艳,无法把他饰演的角色和真正的冼星海合在一起,少了神韵,只剩下了服饰和化妆一些外貌上的东西,观众看到的就是胡军本人,拉小提琴也是真敷衍啊……作为革命家,没表现出条件艰苦和革命坚守,作为音乐家,也没表现出细腻和对音乐的深情;袁泉也是不温不火,眼神很有戏,不过无奈戏份不多;阿拉木图的小姑娘很可爱,令人很想捏一捏脸,饰演其母亲角色的女演员也较为一般,情绪都被包了起来,没有什么情感的流露,且流露时并不打动人。

故事叙述不是很好,节奏也很慢,把一个完整的大环境故事讲的细碎,全程慢动作大特写,夸张造作的表演、混乱的剪辑和剧情,甚至拍着拍着主题都快歪了,可惜这么好的故事背景。

胡军的演技在线,但并不惊艳,无法把他饰演的角色和真正的冼星海合在一起,少了神韵,只剩下了服饰和化妆一些外貌上的东西,观众看到的就是胡军本人,拉小提琴也是真敷衍啊……作为革命家,没表现出条件艰苦和革命坚守,作为音乐家,也没表现出细腻和对音乐的深情;袁泉也是不温不火,眼神很有戏,不过无奈戏份不多;阿拉木图的小姑娘很可爱,令人很想捏一捏脸,饰演其母亲角色的女演员也较为一般,情绪都被包了起来,没有什么情感的流露,且流露时并不打动人。

故事叙述不是很好,节奏也很慢,把一个完整的大环境故事讲的细碎,全程慢动作大特写,夸张造作的表演、混乱的剪辑和剧情,甚至拍着拍着主题都快歪了,可惜这么好的故事背景。

整个历史原型故事令人动容,对我们的伟人冼星海舒然起敬,最后的《黄河大合唱》震撼人心,如果是三重唱那是更棒了!

可惜了这么好的故事原型,应该好好拍的。

 3 ) 杀不死的

电影里扮演冼星海的胡军老师是硬汉猛男派代表,却把漂泊异乡的落魄和不屈演得很具说服力,当然也因为这段历史本身无法不让人生畏。

故事发生在战乱世道,再顶天立地的男儿也无法独善其身,何况只是个小小的音乐家。

那年代,音乐是如假包换的奢侈品,剧院经费吃紧,乐团成员匮乏,普罗大众能欣赏到一出表演,已经是朝不保夕的日子里最大的享受。

同样在那年代,音乐才华却是不折不扣的廉价品,披星戴月呕心沥血的劳作,换来的也许只有手中的几片面包,汤中的两颗土豆。

人们不知道是分离先行而至,还是死神先来敲门,不知道亲人的信件多少个月后才能送达,不知道漫天的飞雪有没有停下的时刻。

连倾注感情都是一件过于残忍的事,因为不知道这份感情在分离时会带来多大的创痛,哪怕他听不到小女孩带着哭腔的质问:大人为什么要打仗?

——还是会心如刀绞。

乱世是潮水,个人是扁舟,被漫无目地推向四面八方。

冼星海祈祷着有一天,自己会被推回那个他一次次眺望过也一次次咫尺天涯的故乡。

当然,学过中学课本的我们都知道,他没能如愿。

但还记得那盟军军官说过:要保住音乐家的生命,因为战争是暂时的。

多年后冼星海喃喃地补完了下半句:我相信音乐可以不朽。

也许人只有在随时准备赴死的心态里,才会爆发出天才的潜力,也许是向死而生的觉悟,帮助成就了那些战天斗地的作品。

于是,在风雪漏灌的阁楼里,在冻得发抖的指尖紧握的笔下,喷薄的才华化作一组组乐章,超越了速朽的战争,奔向了不朽的传世。

当《黄河大合唱》响彻云霄,当激昂的观众掌声雷动,冼星海的使命完成了,不论生死,他都战胜了那个折磨他良久的魔鬼。

音乐不会被战争摧毁,所以音乐家也是杀不死的,铁丝网无法阻隔他回家的路,当乐章奏响在华夏大地,他也乘着音符,带着思念,回家了。

 4 ) 民族音乐家冼星海的精彩人生

看过的为数不多的自传题材电影,真的非常精彩。

之前有关冼星海的人物事迹不甚了解,通过这部影片了解了一位名人伟人的生平事迹。

冼星海在祖国处于危难之际,客居他乡,想凭借音乐的力量让世界人民看到我国人民对抗击侵略之敌的决心和毅力。

冼星海时刻思念着祖国,尤其是那一段在国境线旁抚摸祖国的土地那一段,看哭不少观众。

胡军演技真棒,把冼星海演得非常传神。

 5 ) 一个人最感人肺腑的始终是他的家国情怀

我一直以为,看剧场表演也好,看电影也好,看书也好,如果看罢之后久久不能忘怀,甚至难以释怀,那么这就算得上是好作品。

《音乐家》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一部在伤心痛苦中给人无限希望和力量的作品,也是一部让我观影后花了足足一天多的时间才慢慢缓过来的电影。

我不是电影院的常客,也总不看好他人的推荐。

朋友们说,像我这样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去电影院看电影简直好比“太阳从西边出来”。

那天下班前,我草草查了查手机,发现晚上六点多有一场《音乐家》,便楼上楼下跑了几次,鼓动着几个要好的同事下班后和我一起去看。

“你这个人竟然要去电影院?

还主动邀请别人跟你一起去?

”同事们投来了诧异的目光。

“什么电影?

”同事们陆陆续续的问我。

“《音乐家》,讲冼星海的。

”我连忙开始“推销”。

“哦,就是黄河大合唱的那个冼星海?

”“是啊,是啊,走,我们去看!

”我继续怂恿。

“那就不要了,要去你自己去。

”人有的时候真是离奇的默契,在面对我提出的这个“奇葩”提议时,大家虽没有见面,更没有事先商量,但回答却如此一致。

有人说我一定是太喜欢音乐了,所以想了解一个音乐家的生平。

有的人说我是多此一举,冼星海大家早已不陌生,为什么要没事跑去电影院看一部人物传记?

可为什么呢?

一个不爱去电影院的人非要赶在下班后马上跑去一个距离远而且完全陌生的电影院,并且是牺牲自己的晚餐去看一部文艺片???

一个人最大的精彩和最深刻的伟大无疑在于他大气磅礴的家国情怀和人道主义,这部电影再次向我展示了这一点。

而这,值得我“冒险”、挨饿和痛哭,这也许是对一个伟大灵魂起码的报偿。

我从刚会讲话就开始听《黄河大合唱》,中国的大型交响乐作品中,《梁祝》和《黄河》无疑是国人最为熟悉的。

关于冼星海先生,我们也许在书上看过他的故事,看过他的传记连续剧,看过电视上对他的报道。

然而对于冼星海生命中最后的岁月,我们很多人却知之甚少。

也许我们会为这位伟大天才的英年早逝、客死他乡而惋惜,但我们却不知道,在生命中艰辛惨淡的最后时光,他是怎样用生命去谱写平凡而伟大的生命乐章的。

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几乎是一刻不停地从头哭到尾。

电影一开始,一场空袭在火车站的上空无情地开始,短短十几秒的时间,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炸弹的爆炸声中失去了稚嫩幼小的生命,悲伤的母亲无助地哭泣着。

人们是那样的迷茫而恐惧,生命是那样卑微而脆弱,战争中,人如蝼蚁,流离失所和生离死别成为了家常便饭。

在生命和生存得不到保障的时候,梦想显得那么的空洞而遥远。

使命无法完成,来到异国他乡几经辗转的大音乐家成为了街头的流浪汉,他饥饿、身无分文,看着其他抱有才情的人或成为用酒精麻痹自己的行尸走肉,或拥挤在剧院的角落里等待职位的施舍或死神的光顾,或弃乐从武在战场上以战士的身份了结此生······在暗无天日的苦难岁月里,音乐成为了激发人们斗志和生活勇气的精神武器,然而,音乐家却成为了社会上无足轻重的多余分子,这一切都显得那么的讽刺。

伟大的人不是因一生创就伟大的事业,获得巨大的成功而称之为伟大的人。

而是在于生命面临抉择的时候,生存或毁灭,平凡或庸俗,坚持或放弃,他总能在挣扎中选择光辉积极的一面并为之奋斗。

而这样的人,也才配得上我们平常所说的那句“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在回国无望的艰难岁月里,无法投入祖国抗击敌人的战斗,无法完成此番远行的使命,无法再次见到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内心强烈的愤慨、压抑和痛苦像一把锋利的匕首插进音乐家的心中,血流不止却难以拔除。

直到生命终结,魂归离恨,遗憾依旧无法消弥。

然而,他把苦难化作前进的动力。

在最后的岁月里,他以音乐为武器,完成着生命中最后一次升华。

最令我感动的就是音乐家冼星海跑到边境线上的那几幕。

烽火狼烟下的祖国就在伸手可及的地方,可是一道边境线挡住了归路。

边境的哨兵被他深深感动,破例让他每天在边境线上多呆一会。

可是没有人敢放他回国。

毕竟那时局势动荡,就算过了这条边境线,他也会死在刚刚踏上国门的那一刻,甚至死于自己同胞的枪口之下。

无助的他伸手抓握祖国的土地,他多么希望自己能深深融进这土地里面。

自己的祖国在打仗,可他却只能呆呆地坐在边境线之外没有希望地盼望着。

这是一种怎样痛苦到无以名状的折磨和残忍。

终于在异国他乡,他孱弱的病躯被消磨殆尽,没有等到祖国的胜利,也没有一点妻儿的音讯。

然而,历史让这位深爱着自己祖国的音乐家成为了不朽,在他的音乐里,他伟大的生命得以重生!

 6 ) 《音乐家》观感

有幸在2020这么特殊的一年,看到这部电影,这是一部能激发爱国情怀的电影。

看到这个二战背景下的故事,身处疫情的我们,虽然不能和当时的环境和局势相提并论,但是真心的感到,在世界动荡,国家危难的当下,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是多么盼望阴霾能够早日散去,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工业、科技、经济能够正常发展,不要再有新增病例、不要再有死亡,世界和平、人类安康。

乱世出英雄,音乐无国界,艺术是永恒的,艺术家是珍贵的,在身在异国心系祖国的环境中,冼星海盼望归国的心情,应该用度日如年来形容,面对相隔一道铁网的中国,近在咫尺的归家之路被战火无情阻隔,他心中的那种无奈和焦急,牵动着观众的人,然而悲剧的是他始终也没能回到祖国和亲人的身边,当那首《黄河大合唱》在电影里响起,我大概才真正听懂他。

回到当下,中国在怡情中的优秀表现,真的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们是一个团结、自强、有韧性的民族,所以我们能在短短几十年内赶超世界。

此生入华夏,无悔中国人,无论你在从事什么行业,无论你当下是困难还是满足,请你正直善良,和祖国一起砥砺前行。

 7 ) 音乐苦旅——《音乐家》观后感

我在军训拉歌时和同学一起吼过《黄河大合唱》,在音乐课本上看到过冼先生儒雅的笑容,除此之外,我不知道关于他的其他任何事情,直到今天。

原来他曾离开妻女,为了更伟大的事业远走他乡;原来他在哈萨克斯坦,度过了贫病交加的人生最后几年;原来他还有那么多震撼人心的作品,在历史的长河里浮沉。

我看他缩着身子躺在剧院的角落里,身边是一沓新写的乐谱;看他在阁楼上弯着腰拉琴,窗外是呼啸的寒风;看他捏着女儿的黑白照片,泪水无声地流淌;看他牵起哈萨克小女孩的手,叫她唱来自中国的歌;看他在舞台上忘我地指挥演奏会,头发散乱、身形消瘦,眼睛却亮得像黑夜里的星星。

冼先生不再是一个单薄的名字,他从漫天风雪里走来,有温柔的笑容和克制的眼泪,爱他的祖国、家人、和音乐,胜过其他任何东西。

是的,他没能把胶片送回延安;是的,他没能再踏上他钟爱的土地;是的,我们曾经都把他弄丢了。

但是,就像电影里所说,音乐是不朽的,音乐是他带给这个世界的礼物,是他留在世界上的永恒的财富。

虽然这是部规规矩矩的主旋律影片,但它让冼先生活起来了,把爱国和反战这两个主题讲好了,把中哈两国人民的共同点抓住了,这个故事就留在我心里了。

剧情流畅、演员和角色相容度好是应该的,双线叙事、虚实结合就是加分项了。

如果要说有什么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可能就是还希望能在电影中听到先生的更多作品吧。

当然一部电影能做的终究不够,作为一把钥匙就很好了。

还有就是感觉剧情太压抑了,小女孩父亲作为反动派被枪杀是改编剧情吗?

如果是,我觉得这段剧情……有点过了。

那个年代,黑暗确实是常态,但是看的时候,还是感觉心里堵得慌,好久才缓过来。

如果你要传递一种精神、一种情怀,我认为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它融进某个具象个体之中,渗透进他的故事里传递出来。

这样的故事,我希望看到更多。

最后表个白。

我爱我的祖国,我爱它的山川和河流,爱它的人民和战士,爱它的音乐和艺术,爱她的温柔和坚忍。

谢谢所有为它赴汤蹈火的人,谢谢你们。

 8 ) 《黄河大合唱》真的可以让人震撼到流泪

电影的出品方说,《音乐家》被院线经理划归到好莱坞大片、国产大片、喜剧大片、甚至是国产文艺片之后,归为第五类片子,统称为主旋律影片,排片十分不乐观。

但就是这样一部片子,让电影院里的观众在100分钟里感受了战争的伤痛、亲情的割舍、朋友的温暖,还有音乐的力量。

冼星海是小学课本里的人物,但更多的人不知道他人生的轨迹,在创作了《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作品之后,1940年冼星海赴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第二年苏德战争爆发,该片制作停顿,他被迫羁留于哈萨克的阿拉木图,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1945年10月30日病逝在莫斯科,年仅40岁。

电影讲述的时间段就是选取在他赴苏期间,战争阻碍了他的归途,也阻碍了他与亲人所有的通信联系,离开家时他的女儿只有8个月。

在苏德战争期间,他得到了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及其姐姐一家的救助,并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的外甥女小卡丽娅更是情同父女。

影片中感人的一幕出现在冼星海和卡丽娅之间,两地的小女孩各自唱着同一首歌谣,音乐像一座桥梁,连接着思念女儿的父亲,和两个思念父亲的女儿。

卡丽娅生活在战火连天的哈萨克斯坦,父亲已经被处决,小女孩对素不相熟的音乐家从陌生、害怕,到亲近、依赖。

孩子的世界无比单纯,他不知道自己的父亲为什么不能回家,就像他也不知道为什么相处得日益融洽的黄叔叔(冼星海在苏工作期间化名黄训)为什么要离开。

在黄叔叔离开的那个早晨,还不知情的卡丽娅去阁楼上说早安,只看到了收拾好的屋子,下一秒她坐在阁楼的楼梯上伤心的哭泣,外边还在打仗,大人们因为各自的烦恼忧心忡忡,但那一刻,没有什么比孩子的伤心更牵动人心,战争对孩子的创伤永远是最大的。

还有一幕,冼星海站在边境线上望向祖国的方向,一步之遥却又无能为力,他抓起了一把祖国的雪,望向祖国的眼神满是不舍,之后一直到去世,他没有再踏上祖国的土地,唯有一曲曲撼人心魄的音乐在祖国大地上回响。

战争对我们这代人只是文艺作品里的描述和影像,战争的残酷我们也许会感动,也无法感同身受,就像我们同情《何以为家》里扎因的遭遇,为他能最终走出难民区而高兴,但却无法真正理解身在战乱中,是怎么样的一种无助。

杜甫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芈月远嫁秦国带了一抔家乡的土,这种情怀,在冼星海的那抹望向祖国的眼神里都找得到。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在延安时期创作的,在哈萨克斯坦做过修改,影片中,他在自己生病之后的一次演出中,特别送给祖国的乐曲,音乐响起,泪水会夺眶而出,就是一种单纯的震撼。

电影是个不错的电影,民族大义,情感戏节,音乐的配合,战争的场面,基本都算是中等偏上的表现,再加上剧组三地五年拍摄的用心良苦,胡军近20斤减肥的挑战自我,但还是会担心这类题材的作品在进院线的过程中,会成为高口碑低票房的炮灰之作。

 9 )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带着使命的

昨天晚上,突然想出来看个电影,本来没抱着有好片的希望,在大众点评搜索。

忽然出现了《音乐家》,排片少得可怜,而主演里居然有胡军和袁泉,两位低调的实力派,于是就果断买了。

下单的时候还是17.9,过了一会儿再看就变成40+了。

到了电影院,看到不少人在外面等候检票,还以为会碰到熟人,没想到,居然让我包场了。

这个片子是有多小众?

检票员忘记检票也就罢了,电影放映了好几分钟了都没有人关灯。

心想,我肯定捡到宝了。

(每次包场都会碰到好片子,例如大四的时候看的begin again) 具体情节不想讲了,想记录下让我印象深刻,眼泪模糊的镜头吧。

那是一个冼星海坐在哈中边境的镜头,他的身份证件过期了,哨兵不允许他过境,思乡情切的落魄音乐家独自坐在萧瑟的草地上,眼中有闪烁的光。

当他被派往另一个地方之前,他又来到了那片栅栏前,那里还飘着大雪,冻死的鸟儿被栅栏困住,他向祖国的方向张望,缓缓跪下,伸出双手,穿越栅栏,取一抔祖国大地上的白雪,放入怀中。

我想,那时的他心里可能会羡慕那些困在栅栏上的鸟儿吧,至少,他们来自祖国的方向。

如果说,电影之前的片段都是在煽情,那么,从这里开始,我便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我想起来小学的时候自己曾经用拙劣的指法为班里的合唱伴过奏的正是这部《黄河大合唱》。

毕业前,学校又组织合唱比赛,我领读“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坚强!

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然后我们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吼出了《黄河大合唱》。

那时的我们太小,并不知道这首歌饱含着音乐家什么样的故事,但我确确实实被感染到了。

在音乐中,听到了在危难关头,中国人的怒吼。

看完电影,飞速记下此时的所感所想,不为什么,只为铭记。

本来已经写完了,忽然想起还没有说为什么电影一结束就想起了标题这一句话。

在电影的结尾,滚动着冼星海的生平记事,澳门出生,海外留学,学成归国,他的每一步都是听从内心的召唤,就算临终,还是希望能再回到延安,那个充满红色希望的地方。

我就在想,他在求学的时候,可能也从没想过自己会变成一个人民音乐家,为了人民而演奏,只是听从的他的心声。

我们每一个人,在历史的长河里都是微不足道的个体,什么样的人生才可以说是值得了,扬名立万?

闻达于诸侯?

可能也未必是我们内心真正想要的,真正让我们满足的,是找到属于我们的使命。

由着自己的心走向光明的地方,为了完成使命,我们需要学习,找到一种方式,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便是成功了。

我们生于和平时期,长于中华崛起的年代,从小就没有经历过zhanzheng,但那些屈辱的历史却真真实实的发生过,就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前后不过几十年,在历史的角度看,只是一瞬。

我们需要了解那段历史,了解人类,从远处看近处,从时间、空间、发展的的角度理解人类与社会,感受当下的生活,才不算枉来人间走这一遭。

观影之后,情绪久久不能平复,若有不同之见解,欢迎交流。

 10 ) 一曲悲壮长歌

无论是“冼星海”这个名字,还是他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在我们中国那都是如雷贯耳的,黄河大合唱的曲子相信每一个人上学都会接触到,一首家喻户晓的作品…在抗日战争的那个年代,这首曲子更是鼓舞了千万战士奋勇向前,激荡人心!

冼星海这个名字我们虽然不陌生,但其人我们却知之甚少,这部影片讲述的就是冼星海人生最后几年的故事,在哈萨克斯坦历经磨难,却一直心系祖国,坚持创作,并与哈萨克的友人共渡患难,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交响乐章!

由于历史的现实,本片展现的是一段史诗悲歌,让人潸然泪下,让人无比动容,冼星海百折不饶和艰苦不屈的精神以及其所经历的曲折和创作的不朽作品更是将这个人物显得更加鲜明,感叹我们能有这样的音乐家而尤为可贵!

胡军的演技是不错的,但总感觉少了些南方艺术家的那种神韵和气息,几位哈萨克斯坦演员倒是表现的不错,动人心弦…本片最大的槽点在于影片的剪辑,个人感觉比较差劲,无论是故事还是配乐都剪得有些破碎,好几个场景转换较为突兀,让这曲悠扬的乐章少了份浓厚的史诗感和气魄…本人由于喜爱历史,近年来没少看个人传记电影,但遗憾的是国内这方面的电影要不就是比较少,要不就是又红又正,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比较写实的中国人物传记电影,对于我们国歌的创作者聂耳和田汉我也是充满着好奇…

《音乐家》短评

【北京电影节】3nd 作为开幕影片应景也具足够的政治分量,冼星海流离半生的经历悲惨,而音乐振奋,《黄河大合唱》很催泪。达娜什和卡丽娅母女很出彩,胡军袁泉倒因为太熟的脸和太经常演这类角色而显得有些寡淡。电影画面很致力于恢宏,但是达到的确是ppt效果。

5分钟前
  • ♢Triticum†L.
  • 还行

意义很大,感情真挚,但是没拍好,有点流水账。

10分钟前
  • 发条J
  • 还行

不是太喜欢看,没什么兴趣

14分钟前
  • 有时间就看电影
  • 较差

阿拉木图

17分钟前
  • 飞向札幌的班机
  • 力荐

底色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描画的方式。《音乐家》试图通过各种侧面去还原一个完整的冼星海,唯独少了最重要的、正面的刻画,战争中的异国景象与人民生活登上了台面,冼星海的音乐创作却退居到可有可无的位置,始终没有一条贯穿而清晰的脉络,只是在一百分钟内不停地转换视角和重心。另外,导演似乎对冼星海在漂泊年代的经历并没有太多信心,用了大量无意义的方式来渲染情绪(慢镜头和过量的配乐)。于我而言,最令人触动的是片尾出现的冼星海的两位女儿,她们回忆中冼星海的样子才是真正能够触动你我的吧。

22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虽然是英模主旋律片,不过好在没有假大空,落实在写“人”上,情节丰富,情感细腻动人,个体家庭与家国情怀都兼具了。。。

25分钟前
  • 明光暗影
  • 还行

非常不值得看的一部

28分钟前
  • avatar
  • 较差

节奏处理上感觉差点意思,对主人公艺术方面的表现力也不是那么突出~不过确实让人了解了一位伟大的作曲家,3.5吧

30分钟前
  • paradox
  • 还行

音乐永远给人慰藉

32分钟前
  • 北方姑娘
  • 推荐

画面很美,哈萨克的单身女人也很有美丽~举手投足之间有一种不敢接近但是就让我忍不住多看两眼的魅力啊~片尾冼星海女儿怀念父亲的片段很动人,想起了小学老师讲述冼星海时动容的样子。

35分钟前
  • 鹿泽柏
  • 还行

对二战的态度有意暧昧了

40分钟前
  • 一个文盲兔狲
  • 推荐

实在是太一般

45分钟前
  • 艾巴伦气球工作
  • 较差

不及格!

50分钟前
  • 光影屋
  • 还行

真的超级震撼,我向来不喜欢这一类题材,但是朋友推荐了,看完之后回味无穷。演员都非常朴实,用真心在演戏,在讲故事。总之推荐大家看,真的很让人思考。

51分钟前
  • 菠萝
  • 力荐

全程抒情的节奏,还不错吧

56分钟前
  • JIE
  • 推荐

哈萨克斯坦军嫂这一段,浪漫也好,情愫也好。幸好有这一段,否则音乐家的异乡不归路真是有够悲摧的。

58分钟前
  • QT
  • 还行

作为北影节的开幕影片,看见有很多人跟我一样,字幕出了很久后才慢慢离场。听到走在前面的观众这样说:没想到是这样的冼星海……确实,除了黄河大合唱之外,我们似乎对这样一位音乐家知之甚少,更别提他音乐家般细腻的情感过往,以及不为人知的家国深情。游子的离愁别绪,回家之路的种种艰难,直至片尾时空交错的《黄河大合唱》响起,每个人应该在心里默默的响起掌声。一个男人最好的年华,最浪漫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或许出于某些原因,故事线的表达有些碎,但我遵从内心,能让观众共情的主旋律影片真的不多,《音乐家》算一个。

1小时前
  • 明净是只猫
  • 力荐

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影片,一开始的战争场面残酷而激烈,对冼星海流落他乡的孤独与落寞,对战争中的祖国的思念与牵挂,用音乐进行了很好的演绎,这是一部用心了的好作品,值得一看

1小时前
  • 静水流长
  • 较差

7分,剧情本身还行,配乐有点弱,那一个煽情bgm贯穿全剧听烦了,跟《苏丹》的配乐一样的问题。为《黄河大合唱》+1分

1小时前
  • 沉默
  • 推荐

中哈边境的草原,阿拉木图的大雪,异国他乡的思念,涤荡出了一个音乐家的灵魂。

1小时前
  • 易暝君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