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是明朝附属国,电影背景,正是明朝与元朝交替中的时期。
大国的变动,在微小。
附属的小国,都是害怕的,派使团去表示忠诚。
远出的人,离开故土,永远是思念家乡的,回家是他们的目标,也是他们的愿望,这就是电影的一条线。
公主问将军,卫士说你们是想回国的。
将军回答公主,个人和国家不一样。
在没碰到公主前,武士们落魄的聊天,连南京都没到,任务一半都没达到,是不荣耀的。
朝鲜和中国一样儒家文化,受命于天子,臣服君,有负君托。
回到故国是没用荣耀,是丧家犬,可在这么不济,都愿意回去,因为家里有妻子老母。
碰到公主,只到有一线生机,救了公主,就能为国家完成任务。
三个国家,在沙漠的战斗。
朝鲜武士内部不团结,蒙古人凶残,明朝士官的盲目。
人性一面,公主不放弃自己的子民,中国善良的老百姓,朝鲜人抛弃本身的胆怯和自私,也愿意保卫它国的子民。
这不是韩国人,美化自己,能救赎他人。
他同样放大自己缺点,武士勾心斗角,内部争吵,他们在利益驱动下,帮助中国老弱病残的百姓,可在面对强劲的蒙古劲敌下,能一起抵抗共同的敌人。
“只有经历过长途跋涉的人,才看的到归乡的慢慢长路”很早就听说《武士》很不错,可是一直没有机会看,还是昨天朋友聚会上听到那首片尾曲,一个从英国回来的朋友告诉我,他在英国的时候,经常听这首歌,每次听到这首歌都很想哭,都想到回家的感觉~~~我突然有很想看这部大片的冲动,整整近3个小时,感受了惨烈中的柔情。
情是成为推动整个故事向前发展的一条主线,如果没有感情那整个故事将没有那么跌宕起伏,那样让人觉得心里潮潮的。
吕松和将军对公主的感情最为明显。
吕松和将军都是刚烈的猛将,他们都曾为了公主而冲突,最后也都为了公主而献出生命,吕松从开始就对公主很有感情,他的死到是还情有可缘,可是将军几次不理智的举动,使得他决战之时那句“战死杀场是我的梦想”打了折扣,但是或许这正是导演的安排,因为为爱而死的人才是爱的最彻底的。
忠义骑对明朝百姓的情意,也成为故事的另外一个感人之处,翻译官照顾孩子,小伙子为产妇偷水而被元军射死,等等。
他们是有血有肉的,很重感情。
“归乡”这个主题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于是导演安排了陈立这个角色,他理智,胸怀宽广,最终实现其他同伴不能完成的遗愿,回到高丽。
当公主问陈立“这样的小船不能经历大海”,他说,“那也要回去”,于是就有了我开篇写的那句话。
“我们高丽人不会放弃公主的”几十个膘肥体健 一脸横肉的蒙古武士梳着各种怪异的发型一路追来。
另一面是几个高丽武士 守着破烂的不成样的城墙 外加一群大明的老弱病残 饱受战乱之苦却又总在积极地拖着后腿。
一场力量对比极度悬殊的较量。
这些高丽人还在坚持什么?
他们的动力来自于哪里?
他们到底在保护着什么?
这让我想到明末 大明王朝时运不济 天灾人祸一大堆。
满清靠着他们的骑射武功 进了中原。
好家伙 男的剃辫子 女的穿旗袍 清一色 谁敢不从 不从好使吗?
表面上是装束变了 大家都适应了新潮流。
其实呢 远不止这些 影响深远。
就挑简单的说 民族服装 他小日本有和服 阿拉伯那帮人不用说了 咱不也有汉服吗 咋就没人穿呢?
啥场合都整套西装 那是咱老祖宗的打扮吗?
往大了说 打清朝开始 我们丢失了好多我们的传统文化。
其实 那个时候起 他们高丽人 就开始自认为是中华文化的正统。
凭良心说 那个时候的他们 确实比我们做的好 他们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作为炎黄子孙 我总觉得我们是不是该站出来 做点什么。
“将军,我们失败了。
”“光荣的战死沙场,是我的梦想啊……”紧接着的,是最后的惨烈一幕。
芙蓉公主孤独的站在风里面,眼前和耳边充盈着嘶吼、砍杀、喷溅的鲜血。
她尊贵而脆弱的心早已负荷不了这么多的生命。
她还是等来了她的英雄。
那个奴隶,那个武士,执着地,沉默地,为她而战,为她而死。
直到最后一刻,仍骄傲地挺立着上身。
只有经历过长途跋涉的人,才看得到归乡的漫漫长路。
他们一定可以回到家乡。
年轻的武士折戟沉沙埋骨他乡,有的为了理想、有的为了情感与忠诚、有的为了一时热血。
很久以前看过阉割版的、看到《天地英雄》城堡之战时就觉得模仿了这部电影,今天又看了一遍,还是那么好。
古代武侠片不需要太多的武打设计,搏杀不要花里胡哨的,真实就好。
安圣基演的太好了,久经沙场的武士,经验丰富又冷静的神箭手,用老兵的经历在战场上看透一切,最后独舟过海,伴着悠扬的歌声!
完全是冲着戏精朱镇模,才翻出这部01年的片子来看。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首先是超强卡斯,钻石级别:安圣基、郑宇成、章子怡。
在人才上,真是不服高丽棒子不行,你看人家的电影业培养出有那么多的演技、外形、票房兼备的演员,反过来,这些人又支撑着他们的电影发展。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
人才!
不信你看,香港电影的不振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香港演员的青黄不接。
第二,《天地英雄》原来是山寨《武士》。
一样的多国部队,不同的是明朝的高丽使臣换成了遣唐使;一样的人物设置,将军、和尚、地位尊贵的女人,一心想回家的异乡人,情感纠葛大同小异;《天地》里的小孤城一战俨然就是《武士》里土城之战的进化版;比较起来,还是《天地》的视觉效果更好些;但《武士》在精神上更胜一筹,更加清晰有力,安圣基的那句台词“只有经历过长途跋涉的人,才看的到归乡的慢慢长路”让人印象深刻。
很多年前看过这部,情节早已经淡忘了,只记得郑宇成那招回马枪。
昨儿看《剑雨》,想起来男主不就是武士里的帅哥嘛,于是乎跑来温习,才发现原来这片子这么长,再看还是那么的惨烈,虽然好几伙儿人都死得有点不知所谓,但其中的细节还是有温暖有情义有豪气的。
导演是卯足了劲儿冲着大片儿拍的,场面调度,气氛营造都挺像那么回事儿的,初生的婴孩儿喻示着希望,最后仅剩的武士乘一叶小舟横渡海洋代表着归乡的夙愿或许能够实现。
但还是缺乏一些历史的厚重感,三个民族的人们,彼此语言不通,但其实都长着黄种人的看似一样的脸,蒙古帝国的没落,大明王朝的兴起,朝鲜彼属国即将变作此属国,也许是我只能从中国人的眼光看待历史吧,不知在鲜族人眼里这段历史是个什么样子?
人物方面,帅哥有,大叔也有,还有对于那个时候的章子怡,还是很喜欢的,虽然说当时的历史是不可能有这么一位公主的,而且凭老朱的样子,也生不出这么漂亮的闺女哈。
最让人感动的除了郑宇成的眼神儿,还有那些小人物,低级士兵和普通百姓,导演想要表达的烽火中人性的闪光也就在他们身上吧。
明朝初年,高丽为了讨好朱元璋,派出使团来到中国。
结果却被当成了间谍,遭到流放。
后来押解他们的明军,被蒙古骑兵消灭了,蒙古骑兵扬长而去,留下他们这些高丽人,让他们自生自灭。
这些高丽军人在他们的将军崔正带领下,走上了回高丽的路。
这条路比较漫长,但他们还是一心想要回家。
他们此行的目的无法完成了,那些公文都被没收了。
使节也被蒙古军队杀死了。
他们根本就证实不了自己的身份了,只能回国了。
本来他们就这么回国,还是比较安全的。
大家都有老婆孩子,父母兄弟。
可是这位崔正将军非要多管闲事,他决定把明朝的芙蓉公主给救出来。
为了救公主,他们杀不少蒙古人。
于是跟蒙古大军对他们紧追不舍,要彻底消灭他们。
他们躲在一个小城里,做坚决的抵抗,最终打败了大量敌军,自己这一方面,最后也就只幸存一个高丽人。
其余那几个都壮烈牺牲了。
中韩合拍电影《武士》给人的感觉有点怪,首先在名字上,这样的名称有一种淡淡的日本的味道,不知道韩国对于这样的人设是如何称呼,但是在我国古代,他们叫做将士。
但很明显,韩国人不愿意将使团的将军与战士混合在一起,因此折中后,取名“武士”这样一个稍有怪异的称呼,然而本片并没有单纯地表达武士这种称呼的具体解释,反而是将这个称呼背后的解释扩大化了。
因此,本片在立意上可以分析的点太多了。
《武士》是中韩合拍电影,高丽王朝内部发生内乱,因为,大明王朝的使团被杀,而高丽王朝自知理亏,所以派遣使团前去大明王朝说明情况。
但是他们刚到南京城外,就遭到了明守军的缴械。
且被发配大漠。
在沙漠中的高丽使团无意之间撞上了蒙古军队,蒙古军队挟持了明朝公主。
使团长官决定救下公主来帮助自己洗清冤屈。
于是,一场争斗便开始了。
使团一开始伏击了蒙古军队,不过后来好景不长,重新杀回来的蒙古军队再一次重创了使团,使团经过几番争斗,渐渐的开始体力不支。
他们被迫进攻转防守,最终被困在了海边的一座小城中。
经过激烈的厮杀,两方都伤亡惨重。
这个时候,蒙古后方传来可汗去世的消息,使团能带着公主顺利逃脱吗?
本片表面上的意思是在阐述武士精神,然而真正吸引人的是背后的故事,包括但不限于公主觉醒,民众的操守,人性的暴露,以及关于小爱和大爱和故乡的讨论等等。
如果单单看武士精神的话,你会觉得本片很无聊,而且没有将武士精神进一步进行阐述,且阐述的一切都看上去缺了一块等等。
但是结合这几个点来看,本片也就不那么无聊了,甚至还有些惊喜在里面。
公主的觉醒会让你觉得章子怡这个角色并不是太过于空洞,本身对于中韩合拍电影来说,这样的角色一定是要找一个国际巨星来饰演的,但是对于章子怡来说,她这个身份,出演这样的角色本身没问题,但问题是公主这个角色定位上比较空洞。
她虽然是有着起承转合的作用,但是在整部电影中的作用却是不连贯的,甚至于很多时候可以将这个角色的存在感归于第三位。
前两位当然是将军和奴隶。
因为存在感较弱,不论章子怡怎么发挥,这个角色本身的空洞是避免不了的,因此,她虽然在努力地将这个角色进行升华,然而实际效果却不怎么理想。
公主这个角色本身一开始是傲慢的,不过后来在经历了生死之后,公主的大局观以及作为公主本身的大家气质就凸显出来了。
如果你没看后半部分,只看前半部分的话,就会不自觉地认为公主很傲慢,除了傲慢外,没有一点皇家贵族的镇定。
不过后来升华了这个角色之后,一切就好很多了。
民众的操守方面,可说的点很多,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国家,但是文化的圈层是一样的,中韩两国甚至是东亚大部分国家都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因此,民众们对于自身的认识以及对于大局的认识都是一样的。
这一点体现在片中,我们就能看到老者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明显高于年轻人,因此,老人在当时环境下的大局观依旧是对于阶级的尊崇。
虽然在现在看来是一种迂腐,然而在当时大环境下,不得不说导演对于这一点明显把握得很到位。
人性方面不仅仅是考虑到了黑暗的一点,更是对于光明的地方也进行了说明,比如说将军后来承认自己贪生怕死,而翻译官面对危险无动于衷也被和尚劝解。
人性从来都是复杂的,妄图用善恶来解释复杂的人性会让我们迷茫,本片并没有黑化和生化任何的角色,仅仅是在面对危难的时候,让这些角色自己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后,一切昭然若揭。
大爱是相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的,小爱则是体现在个人身上。
相对于国家来说,使团为了不辱使命,最终选择了营救公主来为自己洗清冤屈,而对于跟随的民众来说,选择了跟随之后,就默默地承认了自己的仆从地位。
危急关头可能会觉醒,但是在本片的结尾处,公主的身后依旧是站着很多簇拥的民众这就是现实。
归乡的主题有点突兀,但是细看的话,全片中对于归乡这个元素的刻画还是很多的,家乡再不好,也没人愿意客死他乡,即使是奴隶,也想要回到自己的国家,这一点就是儒家思想的影响。
本片对于揣摩儒家文化方面,做得确实不错。
将故乡这个概念诠释得非常出色。
如果以武士作为内核,其他的旁支末节也显得不错,反之,武士这个内核稍微有点弱。
但是对于合拍电影,本片确实挺不错。
……你好,再见
事隔20年再看这部电影,依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情节有些不合理之处,但是在视觉效果上很难想象是20年前的电影,在片尾的人性升华处也相对合理,给人带来感动。
中国老汉的一句“高丽人和我们长得很像,我们是兄弟”也说明当时中韩关系的友好。
豆瓣6.6的评分确实给低了,我猜测兴许是很多人不喜欢章子怡在里面略显生硬的表演吧!
不能用现在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一部20年前的电影,要是我能再打分,至少给到7点5分以上。
真绝望,几乎杀完了,棒子依旧要回家,章阿姨依旧表演僵硬。。。根本一个小时就够了的电影被剪辑成了2个小时08分。
12-09-02 故事长也就罢了 剧情也得好看啊 男主们对公主有爱也就算了 就是没看出来在哪爱上了 无谓的牺牲 明知会失败和没有意义也要去拼命的精神就是武士么?如果从两国人民最后跨越国界的爱来说 还是找到些意义 可是武士们似乎不是为了这个
没有太多新意,不过也没有明显漏洞~~
冲着郑宇成和章子怡去的。事实上是个山寨版本的《天地英雄》,有点失望。章子怡在这部戏里没有什么看点哎。
什么什么跟什么啊。。。一群高丽人为了保护明朝公主全死光了。。。。这哪儿跟哪儿啊。。。
朱镇模和郑雨盛、章子怡主演,故事拍的太长了,其实根本就没什么事,也不明白从兰州走到威海为什么都碰不到人
以前看过,再看一遍,像重新看了一遍感觉。片中郑雨盛很出彩,与朱镇模,安圣基,章子怡共同构成演技担当。只不过,编剧要再给力些就好了。
忠诚 勇士 归宿
老套的
男演员都不错,章子怡呵呵。剧情浅薄了点,不过看得出那会儿两国关系挺好,哈。
sidus+合拍=灾难,导演对郑雨盛是真爱,沉默的大胸肌武士人设弥补了他演技的短板。章子怡变成了花瓶,人设还十分讨厌,有玉娇龙style的倔强和骄傲却没有一点玉娇龙的英姿和可爱,在卧虎藏龙和英雄的空隙拍了这么一部泡菜武侠烂片,服装情节一大糊涂,最好的就是朱镇模的中文了,竟然可以这么流畅自然
郑宇成一个人撑了半部戏,剩下半部是安声基撑的。牛死了
又蠢,又臭,又长……
找出未删版的再看看..
昏暗又满是沙尘的电影。死了那么多武士,都是因为一个公主。战争片的熏陶我是不能再受了,人死得那么轻易。朱镇模帅,但怎么又一次没人爱()
想到它的复制品那么好看,不忍心打低分了。
1.能不能给公主系条腰带?汉服全程披散着,成何体统?丑陋难看。2.明军是天下第一废物吗?从头到尾没出现过,要么就是被元军斩杀,要么就是放弃国土。3.两个男主都死了,超级差评。但将军很美貌,我额外加一颗星。这电影槽点太多,情节比较枯燥。主题没有意义。
本片应该是属于最早的中韩合拍片之一了,其实于荣光和章子怡这两个角色并没有什么太多的发挥空间,应该是纯粹合拍需要才找的他两,整个片子的剧情脉络有点似曾相识,貌似之后的《天地英雄》就是照搬这部片子的情节,总体来说打斗戏有点杂乱无章拖沓了剧情,不过主题曲《心归何处》挺好听的衬托出了气氛
精神挺感动人,实际也不知道说了个什么东西,剧情很简单。
我靠,还能再扯点儿嘛?还能再韩剧点儿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