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渡边谦最后一次离开公司时,所有人包括那位告密的后辈都来和他说再见,依次拥抱告别,当水川哽咽着把写有姓名的照片递给他,让他不要忘了我们,想不起来时就看看照片。。。
一位为了公司奋斗大半辈子的渡边以这种方式离开公司,水川的自然表演一直很打动人心❤️这段每次看都让人心里一紧,泪水不自觉流下来,好演员成就好电影,真的是这样,用心的一部电影
阿尔茨海默症,通俗名叫老年痴呆。
你也许会觉得这种病症离你很远,但是电影里医生告诉佐伯,患病者有可能在二十多岁就患上此病。
我不是危言耸听,来告诫大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远离一切疾病。
只是当病症来临,你根本来不及反应。
病症还有一种离你很近的方式:当佐伯在陶艺店被店老板欺骗多付钱的时候,我想起了我的奶奶。
现在奶奶已经离开我快两年了。
在她离世之前,饱受病痛折磨,是脑溢血。
发病后,奶奶总是坐在村里的老年会门口重复一些话,念叨一些很久以前的事。
从她18岁嫁给爷爷,到灾荒年死了四个孩子。
她一直记得这些,从来没有跟我们讲起过,那些都是令她伤心的往事。
她得了脑溢血后就神志不清,我根本无从知晓这些对她意味着什么。
如你所知,我好些次在老年会门口见到奶奶这样,就难受极了。
我听人说,奶奶饿了去买饼吃,两块钱的饼,给人五块钱,别人不找她了。
那种欺骗,我能体会。
当我宁愿相信这只是谣传时,我还是忍不住问奶奶是从哪里买的饼。
我跟她讲,你给骗了,人家收多了你的钱不找你。
奶奶把我骂了一顿,说那是跟她很要好的朋友,人家怎么会欺骗她。
她说这些的时候,认真地像个小孩。
叫人心疼。
奶奶后来的记性就越来越差,甚至连那些一直念叨的事都讲不清楚。
她重复在念叨那些事时,忽然就停止,从新再来,像是唱歌忘词,而这首歌,是她自己谱曲写词的,沉重而悲伤。
最后佐伯在山里遇见迎面找来的妻子枝实子,电影里没有讲述,但是我猜佐伯从养老院出来挂了电话,枝实子就踏上了寻找丈夫的旅程,彻夜找寻正在山上烤火取暖,烧制陶杯的佐伯。
相濡以沫,也就如此。
所以你可以轻易读懂为什么佐伯很认真地问妻子叫什么时,枝实子强忍悲伤回答:枝实子,树枝的枝,果实的实。
然后情不自禁抑声流泪。
那种痛楚,彷佛我奶奶一会儿对我说我是她的外甥,一会儿对我说我是她的妯娌一样。
我得不断地提醒她我是她的孙子,她却还是记不住。
后来我就放弃了,无条件接受奶奶给我的各种各样的称呼。
如果奶奶能开心点,她乐意叫什么就叫什么呗。
当病疾发生在亲人身上,其实它离我们很近。
文/ Steven 這部日本電影描述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男子所面臨的心靈掙扎,細膩的攝影和剪接,穿梭過去和現在相反色調的矛盾映照,表現出導演對於阿茲海默症患者心靈世界的獨特觀點。
整部片以流暢的敘事步調,緩緩道出男主角的生活狀況。
本片帶有淡淡哀傷卻又帶有溫暖氣息的雙簧管配樂,更將本片原本就相當細膩的敘事手法拉到相當有感染力的境界。
本片導演用相當有層次的細膩拍攝手法來逐一呈現出阿茲海默症患者從正常的狀態緩緩進入失憶狀態的過程,筆者看過《記得我愛你》和《長路將盡》以及《你的微笑》三部描述阿茲海默症患者的電影,和上述三部電影相比,《明日的記憶》所詮釋的心靈層次最為細膩。
導演運用了相當多主觀鏡頭來呈現患者腦中所感受到的怪異影像和恍然失措迷離感受,這一點是上述三部片所從未呈現過的患者主觀視點。
從第一人稱主觀的角度來感受患者的真實感受,更能讓觀眾真實體會到阿茲海默症患者的深刻挫折感和知道自己即將失去記憶的悲傷。
佐伯在事業上開始要起飛的時候,突然遇上自己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打擊,導演將佐伯對此的感受轉變呈現的相當細膩,從一開始不敢相信這個事實,不願相信這個事實,到不得不相信這個事實。
在佐伯的生活中,工作是他生活的重心,得知罹病的那一刻,他想要極力隱瞞自己的病情,卻無法隱瞞失憶對他工作所造成的衝擊,觀眾從佐伯的主觀視點來看他所看到的世界,來感受他在面臨犯錯邊緣所承受的慌張和錯愕本片主觀鏡頭呈現比客觀鏡頭的呈現要來的有心靈感染力,不過客觀的拍攝手法也是有其特殊的感染力,只是從主觀的角度來看主角的心理狀態,更能使觀眾體會到主角的真實心靈狀態。
佐伯在面臨即將失去一切有意義事物的心靈崩潰狀態,身處狗急跳牆卻又無能為力的絕望境界,導演將佐伯的反應拍攝的相當人性化。
如果身旁無人支撐著他最後的一絲希望,他只能活在那種記憶慢慢流失的無助狀態之下。
本片所呈現出來的面臨絕望境界的所抓住的一顆顆身旁親友的扶持和祝福,佐伯所表現出來對他們的感動,導演將這種觸動人心的真實感動,拍的相當有感染力。
佐伯的妻子無論佐伯面臨什麼樣的困境都在旁邊陪伴著他的無私付出,實在讓人感動萬分,感動的情節配合出色的演技,真的讓筆者深受感動。
從身邊的同事對佐伯的無限祝福以及佐伯妻子無論如何都在一旁陪著他的付出,在在都可以感受到佐伯在面臨眼前絕望處境的同時,有著感動和愛來陪伴著他走過最後一段記憶之路,淡淡的劇情卻有著相當有力的演技支撐著整部片的張力。
導演將阿茲海默症失憶的各種不同的階段細膩呈現出來,運用一些超現實的手法來呈現出佐伯將回憶和現實生活的場景和人物交融在一起的心靈狀態,拍出佐伯在回憶逐漸褪去的同時,追尋著自己年輕時期的美好回憶,追尋的同時也逐漸慢慢逝去,從各種不同的階段之中,觀者可以細細體會患者不同的情感流動。
導演在開頭和結尾描述已經全然失憶的時期的時候,用的是棕色彷彿是已經褪色的記憶,卻用正常的明亮色調來敘述之前發生的過去,筆者認為導演首尾呼應所運用的色調相當有特殊意涵。
本片表現最出色的就是男主角渡邊謙所詮釋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將患者的各種情感層面都細膩詮釋出來,多層次的情感演技加上細膩的情感流露,輕易就打動觀眾的心,實在是成就本片出色感染力的主要功臣。
全然失憶的狀態的確像是褪色的照片緩緩在現實生活中慢慢凋零,不過溫暖的色調卻又讓人感受到不離不棄的真摯情感,描述過去所用的明亮色調,也表達出刻苦銘心的記憶歷歷在目,和一般敘述過去所用的棕色調,有著不一樣的呈現手法,筆者認為相當特別。
淡淡的故事卻有著出乎意外的感染力,推薦給喜歡感人片的朋友囉。
原文鏈接: http://focus.lib.ntu.edu.tw/?q=zh-hant/node/154
电影《明日的记忆》讲述的是一名患有早发性阿兹海默症的男人佐伯与妻子枝实子一起守护记忆的故事。
男主角由曾出演《最后的武士》的日本知名男演员渡边谦担任,而此片帮他成功获取有日本奥斯卡之称的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男主角和日本电影蓝丝带奖最佳男主角。
电影以倒叙的方式开始,一个女人拿出贴满照片的板子,对着轮椅上神情呆滞的男人温情述说着照片中的人和事,绚烂的晚霞在天边燃烧,两人相依相偎,美得像一幅画卷。
时间闪回,49岁的佐伯事业成功,幽默风趣,与下属相处融洽,更有一个温馨美满的家庭,妻子枝实子善解人意,独女梨惠即将结婚。
一向精干的佐伯先是电话里突然想不起某个经常往来的同事的名字,只能尴尬地描述对方的样貌,而后又因记错开会时间而出现职业生涯中的首次迟到,随之而来的还有越来越严重的健忘、头痛和晕眩,工作开始力不从心。
要强的佐伯一边偷偷查阅病症资料,一边在同事和家人面前强作镇定。
妻子枝实子觉察出佐伯的不对劲,在她的劝说下,佐伯到医院接受检查。
面对医生对他记忆力的测试,佐伯以不快来掩饰内心的恐慌。
当医生告知他患的是早发性阿兹海默症时,佐伯先是愤怒不已,而后面临精神崩溃的佐伯冲上天台试图跳下去,幸而被追随而来的枝实子和医生劝止。
在枝实子的鼓励下,佐伯决定坦然面对自己的病症。
为了克服越来越严重的失忆,他只得用无数的小纸条提醒自己,并在同事的名片上画上相对应的脸,但无论他如何努力,也无法解决层出不穷的问题。
他屡次忘记会议时间,遭人冷嘲热讽。
他在以往熟悉的街道迷路,不得不电话求助同事。
他一次次狼狈不堪,让所有同事大跌眼镜,那个意气风发的佐伯已然不见。
历经同事告密,上司劝其离职,状态越来越糟糕的佐伯终于意识到自己已经不适合这个工作,黯然离开了工作26年的地方。
同时枝实子不得不放弃以往优越的生活重新出去工作养家,为了帮助失忆越来越严重的佐伯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她在房里贴满各种提示的小纸条,就算佐伯随着病情的加重,不断出现情绪失控,甚至不小心伤了她,枝实子仍不离不弃,以她的坚强和柔情鼓舞着绝望的佐伯。
某天佐伯离家,来到他们年轻时相恋的山中,他在幻觉中仿佛回到了当年。
年轻的佐伯和枝实子同在一个陶窑场学习,他们在那里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期。
枝实子找到佐伯时,他已经完全不记得她。
如同一次新的相识,枝实子强忍悲伤跟在佐伯身后,两人一前一后,一起走向远方。
作为一部难得的从阿兹海默症患者视角出发的电影,本片从工作和生活两方面呈现了病症给患者及家人带来的毁灭性打击,真实细腻地展现了病患复杂的心理历程。
饰演佐伯的渡边谦曾有患急性白血病的经历,也许正因如此,他将一个阿兹海默症患者逐渐被社会遗弃,丢失自我的茫然和绝望刻画得淋漓尽致,尤其对病症不同时期神态的变化掌握得十分到位。
渡边谦的几处表演让我尤为动容,比如当医生对佐伯进行记忆测试时,他所表现出来的不耐烦和内心的惶恐,每回答对一个问题都暗暗松了一口气,当得到医生确诊后的佐伯也是极力用愤怒掩饰自己的无助失措。
渡边谦用精湛的演技完美演绎了佐伯由最初的逃避和抗拒,到最终不得不面对时内心世界的轰然崩塌。
还有一处是佐伯在奔赴会议的途中,手上用来提示的小纸条洒落一地,所有若无其事的伪装都在那一刻全线崩溃,那些随风远去的纸条如同丢失的记忆,他疯了似的蹲在车流中捡拾,如同找寻丢失的自我。
渡边谦自然的表演让人感同身受。
而饰演枝实子的樋口可南子也表现得十分精彩,这个角色帮她获得了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影片中大部分的催泪点都在枝实子身上,她的目光始终默默追随着患病的丈夫,所有的恐惧不安都藏在温婉的微笑背后,繁忙的工作,以及照顾病情加重而越来越不可理喻的丈夫的身心疲惫,让她一个人偷偷跑到外面哭泣,跟自己说别哭别哭。
影片的最后,找到离家的佐伯的枝实子含笑望着他,眼神里满怀着期待,当已经不记得她的佐伯如陌生人般擦肩而过,枝实子眼中的火焰一点点熄灭。
她叫住他,眼里噙满泪水。
当佐伯说,我叫佐伯雅行,你是谁?
她微微迟疑了一下,含着泪笑着回答,枝实子。
佐伯说,真是一个好名字。
那一刻的枝实子看上去心酸又宽慰,对于佐伯来说,彻底的遗忘才是新的开始,随着记忆远去的还有所有的痛苦和屈辱。
樋口可南子对眼神的运用尤其出彩,她将一个女人的柔弱和坚定表现得恰到好处。
虽说故事围绕阿兹海默症展开,但本片并非单纯地展现阿兹海默症患者的悲情与无奈,还有对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以及社会快节奏下容易被忽视的健康问题和家庭责任感缺失的探讨。
一直以工作为重的佐伯长久来忽视了妻子枝实子和女儿梨惠,枝实子只能独自面对家里所有的问题。
佐伯直到患病后才意识起自己错过了幼时的梨惠的每一场表演,没有陪家人去过海外旅行,在妻子最需要的时候他也从来没在身边。
当他终于可以停下来时,却连关于她们的记忆也守不住。
他亏欠最多的枝实子也是那个自始至终陪伴他左右的人。
所以在彻底失忆之前,他冥冥之中来到了与枝实子相识相恋的山中,在幻觉中重温了当年的美好。
多么悲哀。
阿兹海默症算得上世界上最残忍的病症之一,它渐渐剥夺你的记忆,割断你与最爱的人之间的联系,甚至让你完全丧失自我。
最可悲的是患者的家属,到最后只能独守着一份回忆和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
影片叫明日的记忆,明日又怎能称得上记忆,很多时候我们等不到明日,当下才是最真实的存在。
之所以对这部多年前的影片感悟颇深,是因为我的外婆也是一名阿兹海默症患者。
阿兹海默症其实就是我们通常俗称的老年痴呆症。
外婆八十有余,从最初轻微的健忘和喜怒无常,到后来记忆力严重衰退,现在的外婆暴躁易怒,不通情理,对当下的事物完全丧失记忆力,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转瞬即忘,有时甚至混淆我们的身份。
这些年来我们总是疲于奔命,难得有时间回家陪伴外婆。
每次回家提着大包小包,自以为是对老人的孝顺,却很少放下手中的手机,好好陪老人说说话。
如果不是这个影片,我从来没有试着感知过外婆的精神世界,事实上作为阿兹海默症患者,他们身处被世界遗弃的源源不断的孤独之中,对于情感的需求比正常人更强烈。
尽管外婆说话不停重复,但至少还可以跟我们正常交流。
尽管外婆常常混淆我们的身份,但至少还记得我们。
我知道阿兹海默症作为一种目前医学条件下不可治愈的病,外婆到最后可能完全失忆,也许有一天她彻底不记得我们是谁。
我不希望到那一天才发现已经来不及,来不及听外婆说我当年淘气的事,来不及陪她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来不及让她知道她对我们而言有多重要。
我们无法帮最爱的人守护记忆,唯一可以做的是珍惜他们的记忆还未完全消失的每一分每一秒,耐心一点,包容一点,因为我们拥有共同记忆的时日不多。
在香港推行正名運動,「老人痴呆症」改成「腦退化症」,這不僅還原了這個病的真面目,更向社會作出了警示:「腦退化症」正在年輕化。
我想所有人來說,這個病都使人非常難受,但對於正值壯年的四、五十歲中年人來說,這個病更是一場災難。
漸漸卸下家庭的重擔,事業正在升軌,他們卻要被逼從火線下退下來,渡邊謙演活了這個角色。
從一開始確診這個病,都己經預知了主角的命運,但渡邊謙卻能告訴我們「腦退化症」病人的心情。
不少老人在退休不久就患上重病,大多都是因為無法從繁忙的工作生法過渡到優閑的退休生活中,因此,對於患上此病的中年人,這樣的落差更大。
對於病人來說,完全「傻」了可能來得更好,但痛苦的是他們會有一刹那會醒過來,如主角一樣認為自己是家人的負累,痛哭失聲。
對於家人來說,更難適應,本來如超人一樣的人變成了嬰兒一樣需要無比耐性地去照顧。
照顧兒童時知道他們會一天一天長大;照顧「腦退化症」病人卻是知道他們只會一天一天差,腦中不時閃過他們以前的英姿,除了唏噓,更多的人會崩潰。
他們大多會把病人送到老人院,但也有人會像枝實子一樣,哭過後再挑起照顧佐伯的重擔。
誠如不少影評所說,渡邊謙在戲中並不是一枝獨秀的的,女主角的演出也非常出色。
如所有照顧者一樣,從她收藏起護養院的資料可看出她內心的掙扎,然而她最終還是堅持下來。
相對於病者來說,我們更應正視照顧者的需要。
不僅是政府應給予經濟上的支持,普通人也不應因為高錕獲諾貝爾獎而忽然熱衷,平時亦應多認識這個病,對於照顧者有更多體諒。
这是一部充满温情、感人至深的电影。
在广告公司工作的佐伯雅行,今年50岁,生活里充满了平稳的幸福。
原本几个月后,他将主持独生女的结婚典礼,完成人生中最大的心愿。
可是一天,他因为持续目眩与失眠而前往医院,诊断的结果竟是得到“少年阿兹海默症”——这是一种逐渐会失忆的顽症。
“为什么是我?
……为什么偏偏是我?
”他对天咆哮,却得不到任何答案。
为了挽留住片刻都在流失的记忆,他拚死命地在所有事物上留下小纸条提醒自己,开始了无奈的抢救记忆大作战。
然而,随着病情的加重,每天都在见面、相处了许多年的同事脸孔,每天都在拜访的客户公司所在,每天都会走过好几次的熟悉街道,却渐渐从他的脑海里消失……….“这里是哪里?
我要去哪里?
”明明再熟悉也不过的马路,却变成了看都没看过的异地陌生风景。
小纸条满天飞舞,再也提醒不了任何记忆的空缺,佐伯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
妻子枝实子决定陪他一起和病痛奋斗下去。
实际上,年轻时与枝实子相爱的经历,是佐伯最深刻、最后挽留的记忆。
“你无所谓吗?
即使我已经不是我……”佐伯问,“甚至我会连跟你一起携手走过的人生,统统忘得一干二净也无所谓吗?
”枝实子平静地回答,“有我在,我永远都会陪在你身边。
我会跟你一起活下去。
”几个夏天过去了,佐伯的记忆终于消失殆尽,故事的最后,佐伯在夕阳的馀晖中,回头望见身旁的妻子却不认得,他问:“你是谁?
叫什么名字?
”然后,微笑着、好心地说,“不要担心,你走的这条路没有错,我会跟着你一起走下去。
”在异地出差时,在宾馆里看到了这部电影,幸运的是,没有错过开头,而第一眼就被它抓住了——我总是认为,那种好的而电影,总有一种气质,第一眼就能把你抓住。
——一直到深夜,这部电影才结束,同屋的同事早已熟睡,而电影带来的感动却弥漫在整个夜晚 。
“有我在,我永远都会陪在你身边。
我会跟你一起活下去。
”“不要担心,你走的这条路没有错,我会跟着你一起走下去。
”这样的话语,已经不仅仅是台词,是一生都需要刻骨铭心的记忆——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们真的可以在人生最后的路上,轻吟那首《当你年老白了头》?
至少,在《明天的记忆》里,我们被感动着。
看过很多日本电影,对日本电影一直有一种过于阴冷、沉重的感觉,但是最近看的几部却统统给了我很多感动——《东京奏鸣曲》、《入殓师》等,那种细腻的表演、细节的把握以及沉稳而舒展的风格,让人过目难忘。
我常想,这些风格其实以前国内电影并不缺乏,但遗憾的是,在今天的国内电影院里,我们已经无法看到了。
现在,我基本不会花钱在电影院看国内的电影(最近要上映的姜文电影也许会去看)。
因为,我认为现在电影院里的那些被叫做大片的东西,大概可以算作是技术品,但还可以叫做电影吗?
有一天,我们的导演也开始再次把镜头对准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对准一种我们还没有注意的病人,对准一种职业、对准我们的心灵时。
我想,我们的电影就回来了。
导演的镜头给人很强的代入感,作为观众,感觉好像在以第三者视角清醒的旁观着男主角、又随着镜头的摇晃觉得看到的其实是男主角视角下错乱的世界,这之间的界限极为模糊,让人徒生对阿尔兹海默症的恐惧感。
叙事精炼,通过几件非常小的事情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病情的变化,没有过多戏剧性的情节(本以为会看到女儿得知父亲生病后的反应,结果完全没提,直接跳过到后面女儿已完全接受他病情情况下给他买了新的手机)。
故事进程如此之快,快到让人觉得这个病恶化速度难以控制,在时间流逝中尽显无力感。
阿尔兹海默症就像一种在走路吃饭睡觉等等一点一滴过程中极慢速死亡的病症,每一秒钟都有一滴灵魂离开了肉体,当忘记一切时,这个人还算不算是原来那个他呢?
影片在男主角病情的中段结束,没有再往更恶化的情况描述下去,仿佛又回到开始时医生说的那句话“我进(医生)这行的资历还很浅,不过有些事情我能肯定:死亡是人类的宿命,衰老也是人类的宿命,人类一定会生病,人体除了最初的十几年外,接下来只会开始走下坡,不过我们并非什么事都不能做,也许将来会开发出新药,不过我现在知道我能做的,我只想要尽力而为,所以我希望你也能尽力而为,千万不要放弃。
” 所以我们知道,男主角夫妇二人一定在努力过好后面人生中的每一天。
无论健康还是疾病,好好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的人,竭尽全力过好每一天。
在我看来,日本电影的整体实力超过韩国甚多,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棒子国的影视片,有什么是关注普通人真实生活不煽情不矫情却令人印象深刻的?
日本这样的电影有不少这样的现实主义影片。
大家在技术上都玩不过好莱坞,硬件的提高几年就可以了,那么此外就是导演、编剧功力的展示。
很可惜,棒子国这方面除了金基德、李沧东和洪尚秀等少数几人外水平也就比天朝影视圈里的骗子们高出有限的一点点。
《明日记忆》是渡边谦作为制片人并亲自作为主演的现实主义题材。
作为公司团队领袖,某一天突然发现得了失忆症,将会很快遗忘越来越多的事……渡边谦和饰演妻子的樋口可南子都奉献出精彩的表演。
渡边谦从一开始的霸气领袖到后来的落魄孤独茕茕孑立都极为到位,尤其是婚礼演说一段感人至深,让我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樋口可南子则完美诠释了一个伟大妻子形象,坚强隐忍,真如真实生活一般毫不见任何做戏成分,但问题是似乎太伟大而有些不真实。
两位主角强悍的演技,令观影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是影片最大成功之处。
另外,影片中佐伯确定患失忆症和辞职的主观镜头相当出彩。
本片里,失忆症并没有发生奇迹治愈,而是在新生命诞生后不久彻底失忆,象征着生命的自然轮回。
这一情节设定也符合现实生活,并没有为煽情或讨好观众而节外生枝。
还记得曾经嚷着要快点长大,却已经开始清晰地记得已经哀叹了无数次,老了,老了。
渐渐发现,老去与死亡是一件让人害怕的事。
大概也许永远学不来禅里那种于生命的淡然姿态。
电影在电脑里存在了许久,才想起来看。
此时看来,若是当时来看,必是没有今日的感受来到深来到强烈。
与自己,因为生活中的切身体会,才会如此的伤怀。
记得曾看到说,中年人在50—60之间生命是最脆弱的。
而影片中的主人公,以及我最爱的人,恰恰都是处于这个阶段。
不是没有联想的。
所以才会软弱。
那流淌的悲伤音乐,一点点地衬托着剧情,将生命的无助与恐惧,软弱与害怕透过故事渗透到你的骨髓里,你的全身都是哀声的分子。
阿兹海默症。
渐渐的忘记,忘记过去的回忆,忘去过去的爱人,忘去一切一切,连自己也渐渐地消失掉。
那种无望的窒息感铺面而来,掩埋掉自己。
大概,生命就是要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就算是我们身体健康,也不可避免。
我们逃脱不了这些事。
那个医生说,面对这些,要尽力而为。
是尽力而为,因为我们还在过程,不在结局。
我们容不得自己提早谢幕。
只能这样。
佐伯还是幸运的。
因为有爱他的枝实子陪伴他。
这样看来,若是到了一定年龄还没有一个相依为命的人,是可怕的吧。
若是我们幸运的话,应该还会遇到吧。
我们想不起的爱情,就是爱情。
明日的记忆。
记忆原本是过去的,可是过去已不在,回忆已不在,只剩下明日。
记忆还可以经营。
若是可以,在我们还未老去,还未失去记忆的时候,好好的,好好的生活,好好地爱。
爱他们,也爱自己。
“你真的沒問題嗎?
我會變得不再是我”“沒關係,有我在你身邊,我會永遠都在你身邊”和我之前看的幾部以失智癥為主題的影片不同這部片子將重點將失智癥患者從輕度到重度的轉變過程展現了出來以往我以為失智癥患者失智了什麼都不記得了就不會有什麼痛苦但看完這部片子之後我才發現自己錯了失智癥並不是突然一下子就什麼都不記得了而是一段從輕度慢慢惡化的過程在這部影片中我感受到了患者在患病後因不能正常工作的挫敗感、覺得自己連累家人的內疚感、什麼都做不好的無能感、迫切想要留住回憶卻敵不過病魔的無力感……與此同時,作為照顧者的妻子也和患者同樣經歷著這樣的變化既要承擔起掙錢養家、照顧患者的責任,同時還要看著最愛的人經受痛苦、或是無來由的發脾氣,最痛苦的是看著他漸漸忘記了自己……如果我失智了,我會怎麼去面對那份將身邊重要的人和事慢慢忘記、自己失去基本的生活和社交能力成為家人的拖油瓶的無力感和愧疚自責感;如果我是那個照顧著,我又該如何年復一年地去面對病情只會不斷惡化的那個我愛的人(無論是父母還是伴侶),個中感受真的只有經歷過才能真切體會到,要做到同理真的很難……最後想說,找一個好的伴侶真的很重要,孩子遲早會有自己的家庭,最後陪著你走完人生的還是那個他(她)!
祝大家都能找到能相互扶持走完人生最後旅程的那個人
海报美得有点像科幻片了。与同事们道别、嫁女儿、跟妻子“吵架”这几段泪目。(看完这片子点进“依然爱丽丝”的页面,怎么上面全是摩尔阿姨和小K的照片?)
其实剧情还是挺平淡的。日本人就适合拍这种节奏舒缓的电影。但,爱情小清新实在就算了,越来越没意思。另外,这片子应该改为“留给明日的记忆”更确切些吧。
煽情有点过了。森林真美啊。
这种题材很容易打动人,也很容易流于俗套。还好有度边谦的表演可以看。
老年痴呆 柳暗花未明
哭不了,音乐有点意思,没有刻意催泪,患有阿兹海默症的丈夫最后还是忘掉了妻子
阿兹海默
人向死而生。PS1: 这种身临其境的画面感,让我恐慌。PS2: 现在回头看卡司阵容,太华丽了吧。
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让我看这种片子,不是又完全看到了自己吗?当我幼稚地发泄着自己的自卑的时候,肯定让你受了不少的苦吧。我想象了那么多年照顾人,最后却发现自己才是需要照顾的那一个。渐渐忘记一切,沉湎到最美好的过去里,就是将死的时候了吧。我还有未来吗?我何时会最终死去呢?我会忘记你吗?
有些记忆被岁月偷走了,有些被我们自己抹去,如果丢失和孤独无法改变,你选择如何告别昨天,又怎样迎接明天?
555
这可能会是我最不想拥有的人生结尾,虽然……可能是注定的。
非常细腻的细节掌控,很多干净漂亮的画面
人物动机..
1.日本电影工业的细腻,普惠到每一个国民。患有阿紫海默症的人及他们的家人看到此片应该是莫大的抚慰吧。周围的人看了也会给予更多的帮助和理解吧。2. 渡边谦真是个好演员,看到他自己也有同血癌搏斗10年的经历,再出演此片,能够演绎出更多内心戏吧。
导演: 堤幸彦编剧: 砂本量主演: 渡边谦 / 樋口可南子 / 坂口宪二 / 田边诚一 / 袴田吉彦 / 吹石一惠 / 及川光博 / 香川照之 / 水川麻美类型: 剧情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中年版初恋五十次,樋口可南子可真是女神一样的存在呀
渡边谦的眼睛具有著征服別人的霸氣,正因為這樣我才喜歡看他演感情戲和落淚。
导演制造的“切身感”让我觉得自己也离老年痴呆不远了。。
在“老年痴呆”被当做一句骂人词语的社会,通过这部电影走进了一个患有老年痴呆的人的心理世界,身临其境了一个患者的内心与痛苦以及作为亲人的绝望与无助,平淡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