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的基调让影片平添了几分压抑,又像为老妇人献上最后的安魂曲,老太太满头的银发在黑白的背景下格外显眼,似乎在诉说这内心的孤独与悲伤。
快乐美满的家庭各有各的快乐,不幸福的家庭大多类似。
她是那么的爱她的儿子,不知多少次回忆起儿子年少时的脸庞,而儿子却不愿意搬过来陪伴她,只是单纯惦记着她的财产,这与我国的那些“不孝”的社会案例多么类似啊,不难想象老妇人最终会将家产悉数捐给了她家楼下的儿童合唱团(每天陪伴着她,帮他消磨时光)看着孩子们喧闹着搬进自己守着一辈子的老房子,他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微笑。
就这样,听着孩子们的打闹声,老人再一次上了二楼,那个她去过无数次的地方,这一次她没有拿起望远镜,而是躺在椅子上,看着陪伴自己的老狗,平静的离去,我想她离去时,一定回忆了自己的一生,仿佛看到自己年轻时穿着华丽的礼服,在曾经豪华的房间偏偏起舞,仿佛又一次看到儿子年少时可爱的脸庞,听见儿子用稚嫩的童音喊着“妈妈”。。。。。。
你我终将会老去,愿各位在垂垂老矣之年,都有亲人相伴!
人们之所以敬重老人 因为老人始终以人一种沉重的死亡的镜像 反射着每个还未被青春遗弃的年轻的面孔老人身上承载了所有我们已知与未知的信息与记忆 过去 我们都曾是那个骄纵无礼的孩子 想吃就吃 想闹就闹 最终都被老人的宠溺与乖僻俘虏 他们的一举一动 都像一场来自陌生星球观影 现在 我们成长为人 过着自己的生活 不再打电话 回家看望老人 即便少有的聚在一起 也是满不在乎的打着哈哈敷衍而有时 只是有时 当我们注视着他们 心里猜测着未来的自己 是否也会像他们一样 睡着每晚短暂 易被惊醒的睡眠 白日在屋里晃荡 跟宠物碎碎念 打嘴仗可是为什么老人在回忆的意味里甜笑的时候 我们却在泪目?
老人的悲伤似乎也被我们自主地放大了好多倍。
片中的老人Aniela爱喝花茶爱喝酒 给狗喂黄油面包 偷窥邻居小孩跳舞 讨厌噪音和小鬼 但最后把房子留给了乐团 老人不傻 不瞎也不聋 老人精明的很。
我站在开始的这一端看了快要结束的那一段 和我想象中差不多 那样的状态是我们大多数人日后的生活 我想我们都有生命力枯竭的那一天也都渴望在枯竭的那些黑白岁月得到像生机勃勃时候那样的待遇 但是那很难 佛教里有句话叫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哪怕沾满鲜血只要你放下屠刀就能得到和历经磨难行善千年的人一样的待遇 听着似乎很不公平 但是放下屠刀真的不比行善千年简单容易 在你舒适自在愉悦能掌控的区域里放弃 引用这句话是禁戒自己能多走出愉悦掌控区 去做那些对的事情 去体谅尊重帮助 我很惋惜 年轻的一辈对年老的人总是缺乏足够的尊重理解 即便我们都知道自己也有那样的一天 总体感受 还是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慢慢的从容的活到那个阶段 淡然的处世 遗产这件事情上我支持老妇人 庆幸的是 我还这么年轻 可以全力的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
之前很少看波兰导演的电影,见识尚浅的我只觉应该都是艺术性很强,很难懂的电影。
机缘巧合看了一个年轻摄影师谭羽希的采访,她强烈推荐多罗塔 肯杰扎夫斯卡(名字非常适合装逼)的电影——“从画面构图到灯光、色彩都很棒,那种画面是饱含情感和内容的,这也是我所追求的东西 。
”《死期将至》是一部黑白电影,导演对于光影的把握实力可见一斑,美得让我一直忍不住截屏。
影片还加大了对比度,让光影效果发挥到极致。
频频的特写镜头,也一下拉近了我与主人公的距离。
最出彩的还是镜面反光的运用,就像一段对话,主角与自己的对话;又像一场梦,关于曾经的梦。
如虚如实,如梦如幻。
镜头美
女导演的镜头掺杂着特有的细腻和宁静,就像她的另一部电影《我是》,没有华丽的炫技,没有晦涩难懂的隐喻,有的只是平实不浮夸的镜头、别有用心的细节描写,还有极美的画面色彩和构图,让我一个偏爱故事节奏感强的人也静下心来细细感受一个老妇弥留之际的生活、回忆与感悟。
一位老妇Aniela、一只狗Phila、一幢老宅,是全片的主要对象。
她是一个很有性格的人——面对冷漠的医生会骂一句脏话之后愤然离开、对于想接手她宅子的大叔也是没一句好话甚至还放狗驱赶。
她也是一个稍许古怪的人——暴风雨让她振奋、无聊时喜欢拿着望远镜偷窥四周邻居的生活甚至加以模仿。
她还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旧时与意中人林间起舞的缱绻羡爱、激动时与孙女分享战前屋内的热闹欢腾,宅院里的一景一物都能勾起她的回忆。
但最吸引我的是她的可爱,她的优雅,她的睿智。
哦,对了还有她那只伶俐的狗,无时无刻不陪在她身边(作为一个猫奴,老泪纵横),她喜爱与她的狗对话,我觉得也许在她眼里,狗不仅是朋友,也是爱人,更是她自己吧。
对于主角Aniela的拍摄也是拿捏恰到好处。
特写中的她满头银发,脸上皱纹满布,但眼眸中总是闪烁着光,骄傲而恬淡,坚定又温柔。
有几个镜头不知是导演有意为之,还是现场环境所致,老人的周身被一道光所包裹,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美,像一个天使,美好温暖。
她很美电影后段中她因儿子的冷漠与嫌弃而想放弃生命的那个片段,是全片的转折,处理的非常好,完全是我的爱。
午夜四周一片死寂,黑暗中只有蜡烛还在亮着,小狗在旁注视着她。
镜头很平静,就像她平静地躺在床上等待死亡;对蜡烛的特写又很生动,配合着老妇的内心独白,最后坐起来质问自己的那句“你疯了吗?
死?
”非常有力。
是啊,蜡烛即使熄灭也还有白烟在一点点褪去,为何人在容颜渐老、死之将至的时候不能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呢?
啊,流泪。
片中独白——“那时我见到你,枯叶犹存,迎着严寒,小鸟在歌唱,你看见黄昏,落日褪去,一点一点,被黑夜带走,死亡是另一个自我,深埋谷底,这你会懂,你的爱会更坚强、更深刻,却遗忘许久。
”有人说,电影里的老人是孤独的,带有些悲凉。
儿子不时常来看她,更多的是想卖掉她的房子。
孙女也并不是很与她亲近,只在意自己胖胖的身材却又一直在吃,让她怀疑是否是自己亲孙女也是让人感到无奈。
倒是媳妇还会在儿子面前替她说好话,还有隔壁儿童音乐团的孩子们也经常来家里捣蛋,但也都只能算是宁静中的一些小插曲。
不过我到不觉悲凉,黄昏之时有房有狗有回忆,简直太棒了好吗?
儿子那么糟心,那就不要再见了。
房子有点安静,那就让孩子们搬进来,热闹热闹。
面对衰老, 面对孤独,她是主动做出改变的。
在自家后院荡荡秋千,穿上美美的裙子。
啊,生活还是美好的。
何况老太太还是那么美!

我老了也要在家后院装秋千!
(重点应该是有自家后院- -)最后的最后,孩子小心翼翼地捧着一大杯热茶上来找她。
敲门,不应,再敲,还是不应。
大家都懂了,生命终究会结束的。
她安详地躺在她的藤椅上,姿态和平常看风景时无异,phila一如既往陪在身边。
萦绕全片的音乐最后一次响起,哀而不伤;老人最后的独白也徐徐道来。
最后镜头慢慢的拉远、上升,仿佛在告诉我们老人最后的归宿——“天堂是你最好的归宿”看了多罗塔的《我是》和《死期将至》,一部讲儿童,一部讲老人。
两部的构图、灯光到色彩确实都很让人着迷。
都讲到了现实的残酷和对现实作出反抗,都讲到了对生命的感悟。
虽然两部结局都比较忧伤,但我都很喜欢。
这部电影过后,我有了认真了解多罗塔的想法,而且她出片率不高,总共13部作品,其中还有多部短片,估计很快可以看完。
记上小本本。
美的片子有很多,但美却富含情感的片子却贫贫。
且看且珍惜。
这也是我的第一篇长篇影评,有很多不足,欢迎交流与指正。
太多的文字去描述这一部电影的内容.只会弄巧成拙.最好的简介.就是英文标题那寥寥几个单词.Time To Die.这出电影的亮点在于精致的黑白画面.女主的出色演出.很好很好的配乐.孤独.单调.暴躁.绝望.回首.平静.奉献.死去.生命.这几个词可以很好地总结整出戏的顺序.只是这样看并没有任何美感.需要看着那些黑白.那些皱纹.那些人声.那些狗吠.那些活着的.那些死去的.那些仍旧活着的.那些已经死去的.随着配乐.一起进入一个老人的内心.等待死亡.走进死亡.留下生命.电影中的老人让我想起现实生活中的一个老人.孤独.孑孓一人.在生命的尽头她们同样彷徨.她们同样寂寞而暴躁.她们时而厌恶生命期待死亡.时而回首过去在记忆中翩翩起舞.她们高贵.在镜子前仍旧一次次上口红.仍不忘把那袭黑色的连衣裙时不时拿出来晒晒.她们渴望交谈.她们渴望交际.她们渴望被爱.她们渴望施舍爱.然而她们都老了.她们都皱纹满面.她们的爱变得轻如鸿毛.她们的请求变得不可理喻.甚至于她们的死亡.也是那么轻轻那么淡淡.透过窗户被夏天的风一吹变消散不见.电影中的Aniela更甚.她成为了别人口中的女巫.成为了小孩们互相恐吓的代名词.她口中时时说要好好治治那些吵闹的小孩.时时责骂暗地称自己女巫的儿媳.然而当她终究要步入死亡.终究不能带走任何东西.她把自己守护了一辈子的房子留给了那些吵闹的贫穷孩子.她把自己珍藏的戒指送给了儿媳.她说.多么希望有人给自己送上一杯热茶.然而最后终于有人端着一大杯热茶敲门而来.她却再也听不到.静静地躺在年旧的藤条椅上.她再也听不到任何东西.心中那些爱再也无法给予.渴望被爱的空虚也终究不能被满足.死亡降至.电影重点在于降至.死亡必然.然而如何应对.我们应当好好地对待老人.这个道理不是电影最主要的point.这个道理也不用再强调.只是从一个老人的角度来看.原来死亡也是那么美丽.将近死亡.过去和未来在现在交错.回忆和现实在当下融合.儿时的儿子的身影再次在秋千上出现.树下英俊的丈夫的脸庞日渐清晰.过去自己穿着芭蕾服翩翩起舞的感觉日益强烈.将近死亡.老人能做的只是回首.回首那些美好的一切.然后把自己的所有奉献出去.把自己的爱在生命的最后挥霍而光.她死了.只是那些人仍旧称她女巫吧.只是孙女仍旧讨厌她吧.大概所有的人都认为.一个女巫死前.心里是多么的黑暗.奈何.那里阳光灿烂.音乐曼妙.宛如天堂.
很难得看了黑白电影,从凌晨一点半看到凌晨三点,视觉削弱(我可不想这么形容,但要说普世审美的话黑白电影确实没有彩色激光来得刺激)的同时听觉灵敏,享受的同时泪流满面。
结论是失眠反正也是衰颓,不如看看有关死亡的电影。
你会反反复复在这部电影里看到时间,透过时间你可以看见青春或衰老的躯壳,透过躯壳你可以看见真挚或无情的精神,最后你会看见死亡,理所当然。
时间、时间。
多罗塔并没有安哲那么喜爱玩弄时间,用长镜头模糊真假的界限,相反多罗塔的镜头说是朴素也不为过:“这里是回忆插叙”、“然后这里是平铺直叙”。
电影几乎是诚恳地告诉观众时间线。
但绝妙的是多罗塔懂得光影插曲的艺术。
时间线清晰明了,却又因为画面音乐眩晕迷幻,所以观众仿佛进入了一层梦境——这时会觉得时间并不是那么遥远客观的东西——回忆正当时,顽童敲门也好宠物淘气也罢,梦“砰”地中断,观众则再次意识到:“这里是回忆插叙”、“然后这里是平铺直叙”。
举个例子,花园里的秋千。
坐过秋千的人一定明白,秋千升起降落,阳光蓝天忽远忽近距离感不明,绿叶遮蔽,缝隙间金色晃眼,时间就在此刻模糊放缓。
电影拍到这里,安吉拉开始回忆儿子荡秋千的情形,那时自己尚且年轻,穿着轻松时髦的衣裳,气氛安宁到了慵懒的地步。
天空还是那么晃眼,时间在小小的视角里轻易回溯,这就是多罗塔的时间艺术。
这里想再提一句,注意这部电影是黑白电影,但你就是会明白这天是蓝色这长裙是白色、秋千有棕色的坐板而花园里郁郁葱葱的植物都是鲜艳的绿。
越是缺少颜色的电影越能看出导演对光影的把握,不记得哪里看到过的采访说多罗塔不喜欢彩色电影,色彩是赘余失重的,她确实有资格这么说。
你很容易在这部作品里看到对比,青春与衰老的冲击。
临近拆迁的老房子旁是欢声笑语的孤儿院,翻窗而入的男孩向老人讨要零钱,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大抵是个画家,老人没有给他钱却把秋千借给了男孩,捏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反反复复再也读不进去。
蓬勃的、吵闹的、无法无天的、略有些无知而不自知的,皱缩的、安静的、循规蹈矩的、博文广识却略有刻板的。
你随时都能从电影中看见这样的镜像。
冲击带来情绪的起伏,我一会儿为孩子们的活力兴奋,一会儿为老人的衰颓痛哭,可真是太……你也会从电影里看到精神的对比,老人的优雅、怀旧,儿子的粗俗、冷漠。
我并不是很想细讲这部分,已经是此类电影里的老生常谈了,我想说一些另外的事。
多罗塔对老妇人内心细腻情绪的洞察力简直到了魔鬼级别。
很明显安吉拉的儿子不值得被爱,孙女也让人叹气,那么安吉拉的态度是什么呢?
“真不像是我的孙女。
”我们很好懂这一层。
“可他原本是那么可爱的男孩。
”这一层呢?
女人很擅长原谅,擅长自我蒙蔽,劝说自己“他本来不是这样的男人”,然后自顾自回忆美好的一面,特别是对于儿子。
恕我直言,其他的回忆部分我都哭成了泪人,唯有儿子的回忆部分我一直在回想我的奶奶,一滴眼泪都掉不出来,那种细微的坚定的差别对待的包容教我哑口无言,看来中国也好波兰也罢我们没什么不同。
还有戒指的继承问题,安吉拉选择先把戒指继承给儿媳,我原先以为安吉拉不会把戒指继承给儿子那边的任何人,再一想这着实是老妇人的得体与脾气——我说了会给你所以我一定会给你,但十几年内你别想轻易得到,忍着你的欲望吧!
我几乎能想象到老妇人心里的自语。
最后让我们来说说死亡。
对我来说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安吉拉掌握了两次死亡:第一次是自我放弃的死亡,第二次是自然发展的死亡。
第一次死亡,安吉拉得知儿子的坏心思,几乎认为生无可恋了,于是换好优雅的衣装放好耶稣的画像她正式躺到了床上,她为死做好了准备。
我在想什么,我怎么可能就这样死去?
显然好衣服好信仰好仪式并非死亡的准备,那不是尊严所在,安吉拉立刻坐了起来。
第二次死亡,安吉拉写好了遗嘱,安顿好了所有物件,把宅邸捐给孤儿院,保留挚爱的回忆同时作出贡献,老气的屋子充满了生机,而她坐上了阳台的藤椅,这一次她拥有了真正的尊严,自然去世仿佛在阳台打了一个盹,哪怕没有耶稣也显得圣洁。
我们可以窥见电影的价值观:打点生活表达善意比放弃生活自我封闭更能体现人的精神力。
悲痛之后一了百了能让人理解,悲痛之后不放手作为人的讲究却更让人觉得震撼。
总之,衰老、死亡、尊严,相信看完电影你一定也会有自己的理解。
最后的最后说一点我自己的话。
对我来说最伤情的东西就是时间,最害怕的事就是不再有时间。
看《JOJO的奇妙冒险》我最最最意难平的是乔瑟夫·乔斯达,因为他活得最久失去得最多,最聪明的男孩变成了痴呆的老人,而我最喜欢的角色歌是《Goodbye Nostalgia》(再见怀旧)。
我不用举更多例子,时间恍然人生如梭的故事总总教我声泪俱下,看《死期将至》时我好几次都觉得要承受不住这无力的痛苦。
但幸好,结局不坏,破败的楼里充满全新的生命,阳台上去世的老人变成大远景里微不足道的点,好像有点万物股长的意思。
喜欢,非常喜欢,体验时间的痛楚同时体验时间的温柔,非常喜欢。
以及果然还是想收回一开始的话,黑白电影绝不是缺失视觉体验的意思,沉下心来好好看一部优秀的黑白电影,相信我你的眼睛绝不会受到亏待。
现在的审美都太花哨太吵闹,其实我们都可以朴素、安静一会儿的。
失眠的时候看看死亡有关的电影吧,时间在深夜里纵横。
与《我是》里的男孩相反,本片里的孤独者是一位将死之人,一位优雅的老太。
精致的黑白影像却也散发出老朽的气息,除了那条狗之外,老太太可谓老无所依,也算是与中国人常说的养儿防老观念背道而驰,因为儿子与孙女对她的态度让人心灰意冷。
影片中进入过老太太房子的人,一个是想要卖掉她房子的儿子,这是她与儿子最大的分歧与矛盾。
老太太住了一辈子的老房子是她死前最有安全感与归属感的窝,并且承载着长久的回忆,卖掉房子如同在抽干老太太的灵魂。
另一个是代替老板来看房的男人,但他被愤怒的老太太放狗赶走。
影片中最疏离的一次交谈发生在老太太与孙女之间,老太太看着贪吃肥胖的孙女“嫌弃”不已,表示自己的孙女怎么会这副德行,而孙女对奶奶的话语毫不在意,她一心只想要奶奶的戒指,其他的皆是虚无。
她不愿住进奶奶的“破”房子,奶奶想她介绍房子的历史,她漠不关心甚至心烦意乱,祖孙两人之间交流的滞涩与隔阂深似海,亲情似乎只剩下了血缘。
面对翻进屋来的小偷男孩,老太太并没有惊慌,而是耐心的和男孩交谈,男孩向她索取5块钱,表示回家会给父亲2.5元,给妹妹1元,但老太太拒绝了,她断定男孩如果拿了钱一定会去挥霍,但待男孩离开后她又后悔没有给男孩钱。
虽然男孩是一个企图偷窃的人,但他与老太太的对话却是最平和与有效的。
影片里最温馨的段落是老太太在家拿望远镜看向屋外年轻人的舞蹈和聚会,年轻情侣的恋爱片段,这些感情炙热的画面是她孤独晚年的甜品,让她回忆起自己的年轻时代。
最后老太太的遗嘱把戒指送给了儿媳,因为儿媳是唯一在乎她感受的人,这让我想到了《东京物语》里的原节子,所谓的血缘骨肉亲情被讽刺得体无完肤。
老太太最后将房子转交给了儿童音乐团,而在音乐团入住的当天,老太平静的死在了自己的椅子上,唯一陪伴在身边的爱犬注视着死去的主人,老太太在完成了最正确的决定后如叛逆少女般步入天堂。
多洛塔总是能把小人物最细微的感情都拍摄出来。
黑白的场景与暮年老人孤独的生活很吻合。
老人多次奔下陡峭的楼梯,为了不错过儿子的电话。
却总是在接起时听到了忙音。
演员表里似乎没有出现本片第二主人公,Phila 。
边牧作为老人唯一一个生活和谈心的伙伴,我想它的存在比让一个人来演,更加贴切。
一个人生活在空旷的大房子里,期望有人能给她来杯热茶。
最遗憾的片尾,终于有一个懂事的孩子为了感谢她而小心翼翼端来一杯热茶时,她已经离开去了天堂。
心里只觉得说不出的遗憾和失落。
看完只觉得,作为晚辈,不要让把你一手带大,爱你如生命的人,在将死之时感到失望,失望到觉得自己的存在是个错误,而以死来结束自己。
不期而遇 总是那么美没有任何人推荐 没看过任何影评 就看到了这部电影 结果却是美不胜收要说的是这部电影的这张海报 像是一种蛊惑连续好几天 登录520mov 点击电影频道 最新更新 我的目光都会在这幅海报上停驻几秒 一直是这样《死期将至》这个名字实在是不够吸引我 凭知觉我固执的以为这又是一部娱乐片而娱乐片总是不能够成为我挑选影片的首选今天依然是这样 原本马上要干活 可前些日子因为系统太过陈旧空间不足才卸掉的CAD今天又要装上去 安装的速度实在慢得让人无法忍受说着些无非就是想说我是如何在不经意间看了这部电影是的 于是我就再次点开了最新更新 再次看到了这幅海报橙黄的页面上 有一轮白白的太阳 下方的叉叉看起来像两把剑细看之后于是我更加以为这是一部惊险刺激的娱乐片了可是蛊惑还在 我没能经住诱惑 于是看了起来不想透漏情节 有时对于爱看影评又不喜欢知道情节的人来说这是令人沮丧的很美的黑白电影 很美的白发老人 我喜欢她笑起来弯弯的眼睛还有时光给她皮肤留下的褶皱最后我还要提一下影片让我想到的中午在10套看到的看了两遍的黑泽民的电影他的最后一部电影《未休矣》里的祝词学生们问“准备好了吗?
”老师总答“还没准备好呢”原来生死可以这样拿来调侃的嘿嘿 今天很幸福 开始心满意足的干本来不乐意干得活吧
片子是很久之前看的,一点文字也是很久之前写的。
黑白片,开场让人觉得有点沉默,一个年老的女人和她的狗住在一栋大房子里,房子老舅,但是很漂亮,在树丛之中,有高达明亮的窗户。
对面有一个儿童乐团。
她的生活简单到泛起一点凄凉和孤独的味道。
她用望远镜观察她的邻居,和狗和孩子发脾气,喝茶,读书。
回忆着她的青春和那个可爱的少年——她的儿子。
平静的像是湖泊。
好在性情中的童真在最后的岁月里泛起了涟漪。
仔细的看她,她是那么美,优雅的白发,纤细的身材,时光在脸上写下了美丽与哀愁。
她冲进雨中,她荡着秋千,她在那些年轻的生命身上依稀看到了舞步轻旋的自己。
生命赋予个体的高贵与时间是不相干的,即使死亡与孤独也不会让一个高贵的人变得卑微,她也有无奈的面对现实,发出叹息的时候,好在她保持接受与欣赏,哪怕是一个闯入家中的小毛贼。
生命的尊严源于认可自己的生活和保有骄傲的灵魂,像是上帝一样俯瞰着苍生的平静。
也就是这样一种尊严使她拒绝了那个粗鲁,贪心,造作的孙女和变得虚伪,残忍的儿子,她踩过那个漂亮男孩的照片,吹熄绝望的蜡烛,放下曾经付出过的感情,那种感觉好像是她超越了生命,回归天国一样多少年之后,或许在同一个聒噪的夏天,那个打碎茶杯的小男孩儿还会记得这个可爱又高贵的老妇人。
多说一句,如果生命注定难以幸运而快乐,不如在秋风乍起的夜里,默默的看一看星空,留下自己独特的对生命的感悟。
这样想我并不觉得痛苦了,生死无常,像一道水痕。
这一刻,我觉得,我很好。
那个小女孩演得真好!!哈哈……
一次次地被打动,2011年看到的最好的电影。
一个老人在一条狗的陪伴下平静而又优雅地独面死亡的故事。安谧祥和而又略带伤感的悠扬曲调,每帧画面都是一张黑白老照片。回首望去,也有回忆的怀旧与伤感以及年轻时的美好。亲爱的philadelphia,如果你知道曾经的美好。喜欢电影的配乐。贝多芬。
如果能更深刻体会他的诗意,或许也没那么可怕了。
我能想象的「老年生活」由形态各异的镜子,黑白的幻影和对《死期将至》无知的伴侣构成;通透,明亮,隽永;却也深邃,幽暗,无常。甚至单调,乏味。我早已预见旅途的终点,看穿所有该来的未知——隔着玻璃窗,远远望见死神在等待着每一个人,我却无论如何也不敢抑或不想与她近距离接触。甚至连打个照面的意愿,打声招呼的力气都了无。与其说子女需要我的守护,不如说我们彼此照顾。貌似忠诚的关系最终都成了我赴死前的障碍物;此时此刻,我想像满是好奇心的孩子那样——在得知无法从你手中盗走任何东西之后嚎啕大哭。没错,从人的角度来解读,我们都是上帝的宠物,不管是苦与乐,还是善与恶都是神赐予人的礼物。若是可以选择,我想像摇篮里的老者那般——手持烛光,素履之往。
长满杂草的庭院和承载着一生记忆的房屋,一个将死之人和一条狗,孤独也丰满。谁都不会孤寂的死去,除非没有回忆。
透过老太太的脸似乎看到美人如斯。英译片名“Time to Die”有种死亡的胁迫感。
可爱的老太太 OST很棒的 我要好好的 琼 :)
灵魂在灰烬中又跳起天鹅最后的舞
最近开始思考关于生老病死的问题,子欲养而亲不待,今天又听到一个悲伤的消息,我的姥姥去世了,虽然没有印象,但是还是觉得生死无常,看着片子中的老妇人自言自语,想起奶奶一个人在家的时候的样子,唉,坦然面对生之美好。
有技巧有感情却缺乏灵气,有些硬。开头马路上的主观视角,后面不再出现有些可惜。倔强-绝望-新生的过程,房屋渐渐被黑暗覆盖,树影嶙峋,生命的韵律。
.............确实有很多镜头我倒现在还记得,导演的目的达到了,这也是我们若干年后看待自己的态度
为什么这么好的老太太 却有这么差劲的儿子和孙女
6.8 摄影和配乐很有感染力,但这个故事先不谈深度的问题,讲得实在是有些空洞了,很多地方空有象征但一涉及的主题基本都是点到为止。
黑白的影像确实呈现出了苍老的质感,但是或许用色彩会有对某些情感更丰富的表达,与新片欧维有些许相似。老年危机或许是在高福利社会中的欧洲人需要思考的话题,无论是人生的意义或是过去。“感谢上帝,我终于再不用拿着我笨重的大水杯喝茶了。”
拍的真好。生命的逝去原来是那么让人不舍。 老奶奶真棒。
像我记性这么差的人,垂死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来回忆的了。
特写again。散文式故事段落最美的地方:感受到她的心在想什么
一个臭脾气老婆子固执地守着她爱的老房子不停地回想、抱怨、哀怨。
影片弥漫着淡而悠长的诗意、哀凉、怅惘、失落、无奈,节制而优雅,正如老太太本人的风格,老屋交给了孩子,这是另一种形式上的生命与青春的延续,老太太回绝了贪婪痴肥的儿子孙女,把她最后的留恋交到了合适的人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