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看演员表有沙溢和马丽的时候,还以为是个喜剧,对不起我有罪。
两条线穿插,80年代的兄弟情真的很让人感动,镜头晃到现代,大家对于夺冠的事情相对压力较小,侯姐淡定地选择退役,朵朵安心回体育局,罗儿纠结但还是转队了,大家拥抱,哭泣,为对方的成长开心,这部分情绪在80年代,几乎没有,虽然我很为你开心,但我不知道我自己还能做什么,所以兄弟反目,大隐隐于市。
人们对于竞技体育的态度发生了变化,80年代,运动员非常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的国家,天赋,热爱,努力,最终都幻化成为国家带来的荣誉。
现代运动员,虽然也想为国家带来荣誉,但更多的在于自我实现,我热爱所以我继续训练,哪怕你说我天赋没那么高,但我因热爱而努力,不想离开冰上运动。
运动员真的是个很唏嘘的职业,看到现代竞技体育中,退役的运动员都能有顺遂的发展,群众对运动员也包容而非苛责,强国自信真的在增加。
很想说说这个剧中的女性角色,她们有血有肉,她们鲜活,她们有热爱,有奋斗,有支持,有轻描淡写,也有厚重如山。
没人是只为家庭服务,开心教练的老婆也是十佳教师,且相信自己换个地方仍然是十佳教师,我不为你而牺牲,而是因为我懂你,我愿意为了爱情奋不顾身,这太难能可贵了。
遇到困难我不会反复提起"我曾为你牺牲",而是"老婆在这陪着你"。
成年人,中年人的爱情,好哭。
说说老三兄弟,敬业一生求稳,向北的问题也不舍得花大力气去让她改,为了不想让女儿重蹈覆辙,发挥父权作用不让她滑冰。
江宏因伤退役,虽不埋怨大家,但心有芥蒂,消失了半辈子。
只有开心教练,年轻时不懂得滑冰对他的意义,教练和敬业/江宏的陪伴以及付出,让他觉察到自己肩负的压力,然而当他真的成为教练,他却是对竞技体育理解的最透彻的,青岛队的去了国家队,他就功成身退,他的工作仅此而已,侯姐不行了他默默陪伴,你想滑就一边做助教一边滑,你不想滑就安心做教练,他克制,他隐忍,他发现问题,他解决问题,他对他的小朋友们亦师亦友,只想承担"让三亿人参与冰上运动"而不是"你们一定要为国争光"。
最后想说,更高更快更强,这是奥林匹克精神,也是应该也是具备了大国自信后的中国人精神,超越不是只为荣誉,而是为了自己更好。
看到第十四集,女主真的一言难尽,咋咋唬唬,完全看不出来心思在好好训练上,换个普通家庭背景,貌似也只能在冰场玩玩了,希望后面能有点变化。
父辈线才能真切感受到短道速滑人的信念与坚持,对于欠缺天赋只能不断努力的人来说体育这条道路真的太难了。
陈敬业年轻时候的状态刻画非常到位,演员演技到位。
生活线存在众多交织的友谊就是如此,你希望它纯粹持久,但内心感受却无法永远去平衡,顺其自然想开些或许能轻松一些。
“谁能两圈滑进30秒,这个随身听给他”她要找到有天赋的短道速滑人才,吴教练说话算话,把随身听给了叫郑凯新的头发长长像小流氓的小伙子————说到做到;吴教练找到郑凯新温和的说加入体工队的好处,年轻人一心想赚钱,不想去,于是找到了郑凯新妈妈,先说服家里人,并且拦住了大发脾气的妈妈“等孩子想明白再说”————争取家里人同意,并且为他人考虑性格鲜明年轻气盛的郑凯新处理不好团队关系,吴教练用激将法,将队内矛盾,转化成比赛竞争,“你们不是有劲么,这样吧,有什么不满意就比一场”对自尊心很强的郑凯新非常管用————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带教方法队员江宏自己都记不住自己的生日,吴教练能记住并且给大家买生日蛋糕,给大伙带“王八”补身子————生活上无私的关心面对可能随时离职,一直想挣大钱摇摆不定的郑凯新,吴教练带队员单独回家吃饭,语重心长的谈话“做出来的菜好不好吃,取决于菜愿不愿意到锅里来”————沟通队员的自驱力能动性从“短道速滑人”到“短道速滑队”————先学会做人,才能有团队吴庆红吴教练是第一个出场的“短道速滑职业人”,但是在她的身上,没有什么笔墨落在她高超的技艺和过往辉煌上,只能看到当下的成全、包容、信念和牺牲————作为管理者,成全人成就人比自己更重要给队员做思想工作时,更能感受到吴庆红的信念已经坚定到可以赋予队员力量的程度“心里不能输,心里要憋着要赢的劲,年轻时要赢,老了也一样要赢,只要你们三站在冰球场上,师父就没输”————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要给予团队信心
初一这天,终于把《超越》看完了。
跟来这里留言的大多数人一样,内心奔涌如江河涛涛,仿佛自己是某个热血少年漫的主角。
结局当然是意料之中的HE,甚至有一些草草收尾的地方(也可能是过审的删减带来的),但收在陈冕削发明志、战胜心魔这里,实在是精彩。
中国人的剧,用了一个大概只有中国人才懂的设置,最后,是勾践打败了严秀晶。
我是一个主旋律不耐受的人,在此之前完整看完的主旋律作品也只有正午出品的剧,《大江大河》《山海情》,没想到《超越》也让我完成了主旋律观赏上的超越。
一开始觉得1989时间线是明显优于2014的,在前半部分,《超越》甚至让我有点不耐烦:因为2014的时间线里,柠萌好像又陷入了自己的中产经验主义,在济南到青岛的这些戏里,处处可窥见《小欢喜》《小别离》甚至是《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的影子。
柠萌的舒适区是都市戏,明亮的灯光布景,精致的家居陈列,附带鸟瞰的城市景观,漂亮但模式化。
但这种景观的观众景深是极其狭小的,是占人口不足20%的中产视角。
而在平行闪回的处理上,《超越》的前三分之一也处理得不太好,跟我一起看剧的朋友,稍微走了个神,就不知今夕何夕了。
真正留住我的是1989年的青春。
那个时间里的青春,总有一种蒸腾着的热气,是我们今时今日没有的近乎冒失的蓬勃。
小伙子们赤膊在松花江边跑步,冰天雪地里一股活泼泼的精神贯穿了画幅,让人感叹,年轻真美,肉体真美!
这才是让人感受到五四的力量的时刻!
而冰上三剑客的刻画同样深入,街溜子郑凯新不务正业,队长陈敬业谨小慎微,小弟江宏耳根子软,几个人在训练的过程中打闹成长,光这一趴,都能撑起一部剧。
89时间线好看的点还不止热血,这部分讲的故事其实是「天才」和「地才」之争。
竞技体育,比的除了努力,其实一直都有天赋,而作为队长的陈敬业在面对后来者郑凯新卓绝的天赋时,是动过小心思的,这种灰色地带,使得人物更加丰满,我甚至一直在快进14时间线。
李庚希的表演相比89年的三位,也很难说出彩。
她真正打动我的一场戏发生在第六集之后,在青岛队遇见陈敬业考察,在冰上的少女大声爆发出内心的不满:作为教练,你可以不相信选手,但是作为父亲,你怎么知道女儿一定会输?
自此,「天才」与「地才」的第二阶段故事线正式开展。
这也是《超越》作为一部主旋律作品令人赞叹之处:除了弘扬体育精神,它真的有关注到人的部分,人之所以为人,就是有其感性及脆弱不可知。
陈敬业深知自己是「地才」,害怕女儿重走老路,却不知道阻且长,每代人都要自己走一遍。
当「天才」的心魔从兄弟之间转移到父女之间,要如何才能解开?
郑凯新无疑是关键的那个人。
他不像陈敬业那样教条主义,相信偶然,因此从不循规蹈矩。
只有这样的教练才能给陈冕机会。
另一位解铃人是陈敬业的徒弟向北。
和半路改项的陈冕相比,她看起来是更优秀也更有天赋的那个人,但她面对陈冕时却从不倨傲,格局堪称主角之上。
作为主角,陈冕身上显然放置了太多buff:低烧也能发挥超常,进入国家队不久即超越了更强的队友,爆发力甚至强过第一的主力队员。
但没关系,「天才」的伏笔还会出现,陈冕确认了自己不是二流的地才,却在遇到严秀晶时爆发了最强的心理危机:「天才」也有排名。
剧里的处理其实很模糊,用了一个「削发明志」的处理,让陈冕变身成为大魔王。
但剧就是剧,现实只会更加残酷。
人人都爱天才,但天才也分三六九等,二等之外的天才,又要怎么办呢?
这个答案其实没法从陈冕身上找。
本文的标题,灵感其实来自向北的扮演者在豆瓣的剧评:超越,是普通人的英雄主义。
这也是《超越》里让我最喜欢的部分,它在探讨一个问题:英雄到底是什么?
只是赛场上站上领奖台的冠军吗?
冠军身侧的阴影里站着的其他人,就不是英雄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从《超越》给其他角色的故事线来看,人人都有自己的归宿:侯思源在青岛队当助理教练,朵朵回了当地体育局上班,罗竹君转项大道,张浩宇成为艺人。
陈冕的冠军光环可能依然闪耀,但这次不是灯下黑,是各自发光。
国家队集训,淘汰不少人,每次送淘汰队员走时,李教练都会亲自前往,并且送上限量版的国家队服。
这个情节其实拍了不止一次,但却相当有必要:因为英雄,不是一个结果,而是对自己的超越。
每个人,在离开之前,都完成了自己的「超越」。
不是每个人都能万众瞩目,但超越的刹那就是我们的英雄时刻。
「超越」自己,是最小的英雄主义。
可能这种超越无人问津,但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在某一个瞬间,身体和心灵,实现了全新。
尽管《超越》是一部献礼剧,但它对于我的意义却并不仅于此。
人们常说(尤其中国人)应当韬光养晦,但少年意气风发,为何不能选择超越?
日日夜夜的汗水与磨练,只为那一瞬间的速度。
我已经不再是十八岁的少年,日常之中也难免少了少年心性,但只要有《超越》,我还能提醒自己:少年气就是不断超越,只要我仍保有这份野心,我就已经完成了最小的英雄事件。
陈冕与我,与我们,我们都可以的。
群像戏。
两条线交叉着推进,一代又一代传承。
吴教练真得是好教练,李庚希的哭戏太可爱了。
赶在冬奥会前看完,期待2022北京冬奥会。
也想起一些过去的事情。
2014年不爱看体育赛事的我,偶然看到了冬奥会。
第一场是女子短道速滑,有些场次会有选手摔倒滑出场外,我问姨爹“会不会有那种选手都摔了的情况?
”。
然后,决赛时竟然三个人都摔了,中国队获得了金牌,可能就是命运吧,换成别人就不会有这个运气了。
仿佛是一种直觉冥冥之中就看到了比赛。
看到武大靖夺冠的那一集时,忽然就涌现了四年前的心情。
因为在去学校前,恰恰也就看了夺冠的这一场。
没记错的话,是大年初四,在姨妈家拜完年吃完饭就要回学校,毕竟作为高三生大年初五就要上课了。
我哥当时博一,走的时候无比羡慕他,要是能啥都不担心接着看后续的比赛多好。
心想读大学就好了,默默算了下一次冬奥会的时间,甚至期待和他能一起看比赛,也还设想过那到时候有机会正是读大学有机会去当志愿者…度过最后的冲刺,高考结束就是无比美好的生活了。
出发前看到了金牌和胜利,我的结果也一定能蹭点好运气吧,毕竟放假前的模考一塌糊涂。
记不清那天有没有晚自习,但脑海里总有班主任老袁站在在讲台上以武大靖夺冠为例子讲了一些内容,不知道是他是作为语文作文素材的积累出现,还是鼓舞我们,或者是老师单纯地分享一些新鲜事…也许他在我的高三不只一次出现,被记忆将他的形象整合交融到了那天晚上。
冬奥和过年很快就被淹没在了高三的习题之中。
我也没有关注过后续比赛,我也只有这两场比赛的印象,我也只记住了武大靖,但是从未出现在我的作文素材,只是个很厉害的名字而已。
但是再看到,那份心情还是回来了。
与冬奥相遇是在高三,人生即将迎来第一个抉择,在等待一个结果,还在行动。
期待能自由地看冬奥。
四年转瞬即逝,再一次看冬奥,我又要迎来人生的重要选择,我又一次在等待结果,只是行动已经结束,只要等待,我可以暂时地无忧无虑看比赛,老哥也要博士毕业了。
但是这四年,就像是短道速滑的比赛过程,谈不上瞬息万变,倒也翻天覆地了。
比如2019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没有回家过年的老哥,还有他的离开。
四年一个周期,有些运动员再也等不到下一个四年,人生的很多机遇和我能遇到的人也在自己的周期里自如更替。
这部剧关于超越,它的意义是运动本身。
我能猜到主旋律想表达什么,但是往往却被主旋律之外的不起眼的细节打动,是陈敬业和女儿在家里吃饭的那场戏,或者是触剧生情。
冬奥会有关短道速滑的超越的意义恰好对上了我成长与选择的关键点,高考还是考研,读书还是工作,超越的意义其实一直在自身。
在刚看到电视剧《超越》的预告片的时候,能够很明显的感受到短道速滑这项运动的“燃”。
那种燃不是像二次元那样用炫酷的特效凸显出来的燃,而是会渗透人心的,带有真实感的燃。
特别是看到冰刀在冰面上划出冰痕的时候,短道速滑这项运动的魅力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本剧有两条时间线交替进行叙事,分别是中国短道速滑刚刚起步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和短道速滑正在蓬勃发展的现代。
两个时空的相互穿插,能够让观众看到中国短道速滑整整三十年的历史跨度,也能感受到运动员们世代传承的超越精神。
剧中80年代的三人,可以说是不打不相识,相信之后的他们,一定会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努力。
而现代线中,当初野路子的郑凯新,成为了会为租借冰场费心的教练。
不知道当郑凯新知道陈冕就是陈敬业的女儿时,他会如何对待陈冕。
而追逐短道速滑梦想的陈冕,相信也会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以及面对更多的困难。
剧中有处情节的设计十分精妙,在江宏跟陈敬业在钉招牌的时候,“队”字没了“耳刀旁”,只成了“人”,旁人都在嘲笑,但是吴庆红却说,有“人”才有“队”。
这一情节传达出了短道速滑这项运动能否取得成绩的关键,在于”人”。
片尾的采访中,有位老前辈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一件事情能否成功,在于人怎么想,怎么做。
短道速滑在的发展离不开运动员们的这种拼搏精神,也离不开他们一直以来的坚持。
如果当年不是有老一辈人在坚持着,用自己的努力去引领下一代的人,才让这项只有三十年的竞技运动,得以留存下来,甚至面向社会,面向世界。
如薪火般代代相传。
剧尾对运动员教练员的采访,是本剧的一大亮点。
这一形式给予到观众的不仅仅是剧中所表现出来的东西,还多了一份感染力,那个年代的参与者,述说着当年的事,为观众带来的是直击人心的触动。
看过剧之后,有个动作在我脑海中挺挥之不去,因为这个动作无论是在预告中还是在正片里,都多次出现。
就是那个看似简单的单腿曲蹲,一个简单的动动作经过不断重复,带给运动员的是难以想象的枯燥和乏味,但他们以热爱作为动力,日复一日的坚持,为心中的理想不断拼搏。
其实这部剧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一项运动背后真实的情况,也让观众们获得了深刻的感悟。
无论遇到任何挫折失败,只要热爱在,只要有坚持,只要有心战胜一切,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他们不过是最平凡普通的人,却做着最伟大的事。
此时的我还蛮想去一下我们这边的冰场,重温我小时候对雪的向往,也想感受一下,冰刀与冰碰撞在一起时的感觉。
很多年了,都是豆瓣的使用者,书也好,电影也好,都习惯先看看大家的评论。
有时候,看完一个作品之后,心中也会久久不能平静,或是还有疑问,可以找豆瓣上寻求解答。
今天是第一次有个冲动,想要写点东西,只为记住自己的想法,有些东西不写出来,也就很快淡忘了。
自己作为一个以码字谋生的,应该要多写多想,以前还是懒。
这也正是这部剧带给我的个人激励,我们发展的很快,很快,总想和人比,总想做第一,卷得太厉害,就容易变成间歇性焦虑和间歇性躺平相交替。
我们现有的已经比过去强太多了,我们应该要更平和一些,关注于自我的超越。
赛道很多的,比如现在这样写字,就很舒服,框架少很多,对于我就是一次超越。
聊回这部剧,先来表扬一下,说说我认为的优点:第一,剧情悬念感很强。
体育类题材肯定不如悬疑类、侦探类那么反转,但这部剧却一直吊着我的胃口看下去。
首先说明一点,我其实不太看电视剧,没那么多时间,这部剧只是中午休息的时候,看完新闻之后,偶尔在CCTV11看到的,断断续续看了几天,没头没尾的有点连不上,后来才知道原来有相隔十多年的两条时间线交替讲述。
这是挺有意思的一种安排。
第二,人物塑造非常饱满。
虽然是有主角,并且主角光环也比较强烈,但是其他配角的故事也非常精彩。
每一个出场人物都各有千秋,都有自己的个性,既有光鲜的一面,也有运动员的偏执。
我觉得比较逼真的反映了一幅体育人的群生相。
不像主旋律一样的脸谱化。
第三,大主题下小高潮不断。
还是剧情啊,每隔几集就有一个小事件,小高潮,就像比赛一样,不可能每一秒高潮,但跌宕起伏。
第四,演员专业。
这里说的专业,是指他们真的像专业运动员,我一度以为这些小演员就是运动员,或者是半专业的。
滑冰的动作,说话的气势,真的感觉运动员应该就是这样的。
很自然,不做作,看不出太多表演。
第五,片尾访谈让真实感再上一个层次。
片尾的真正的职业冰上人的采访,让人感觉就是真材实料,没有刻意加工。
并且每集的采访还有主题,和本集内容基本衔接,能够进一步与剧情产生共情。
下面再说点我觉得可以改进的:第一,主角光环还是太重,主角十四岁才正式练习,三四年就能进国家队,七八年就能进冬奥会,这还是和传统的奥运冠军的成长经历不太一样吧。
其实,我觉得没必要一定要让陈冕走到最后,她去帮助别人,或者其他的安排,可能是不是更符合客观实际。
最后还是太强调一将功成万骨枯了,所有人都离开了,只有她最后站在顶峰。
有点落入体育片的俗套了,也没有完全阐释超越不仅仅只是赛场上的超越。
第二,最后一关难度不高。
我也说不出为什么,反正就是感觉情绪不够就完了。
如果是中华杯夺冠那样的场面作为剧终,我觉得可能更好。
另外,我觉得姑娘们的竞争,还是没有小伙们的竞争好看,我更喜欢教练们青年时代的热血,冰天雪地里穿背心跑步多猛啊。
写了这么多,只是为了超越自己,只为第一次!
各位豆瓣的网友大家好,我是演员陈雨贤,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分享《超越》罗竹君的创作心得。
开播至今,观众朋友们对罗竹君褒贬不一。
作为表演者,大家的反馈激发了我进一步对角色的思考,就和大家聊聊我塑造罗竹君的过程吧。
在《超越》开拍前,我兴奋又担忧。
兴奋在于罗竹君是我毕业后接到的第一个角色,担忧源于如何“成为”罗竹君。
对我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而言,这是一个极富挑战的“工程”。
我“看见”的罗竹君因从小父母离异,变成了一个孤高狂傲、不近人情的人。
可我从小就不缺爱。
简单来说,我的性格跟罗竹君,刚好相反。
拍摄前期,我很苦恼。
反反复复出现在我脑海里的是晓波导演问我的两句话,“罗竹君这个时候会没有反应吗?
”和“罗竹君会在意这种事情吗?
”。
“邯郸学步”,这个成语我算是理解透彻了。
本领没学会,自己还丢了… 我只好尽一切可能,让观众觉得,我还像是“罗竹君”。
直到有一天,我看回放的时候忽然发现,镜头前的罗竹君不再是那个别扭的陈雨贤了,是一个形似而神非的“我”。
似乎抓到角色的“我”开始复盘,总结了许多精要,其中我认为影响最大的一点就是封闭自己。
去对抗一切我天然觉得对的事情,那些想当然处理事情的方法以及脱口而出的陈雨贤的回话,可能,就会是罗竹君了。
我开始催眠自己, “我”现在所处的地方不是片场,是青岛队。
除了必要的的交流,“我”只在拍摄时说话;拍摄空余时,“我”也尽量与人群保持距离;收工回屋后,“我”也减少与家人的通话频率。
刚开始这种状态很痛苦,久而久之“我”习惯了。
陈雨贤的世界渐渐地变成黑白,罗竹君的世界则愈显清朗,在这种状态下,“我”完成了《超越》。
1月9日《超越》开播,这也是我第一次以观众的身份看到罗竹君。
大家眼前的罗竹君和最初在我脑海中的罗竹君,似是而非。
我也不知是对是错,或者,也无关对错吧…无论如何,感谢张晓波导演在2021年冬日里的教诲,感谢《超越》全体演职人员的协力,感恩观众朋友们对演员陈雨贤的所有评价。
我是《超越》里的罗竹君。
我,叫陈雨贤
1989和2014两条时间线来回切换,两代速滑人的心血在北京冬奥会绽放。
第一条时间线:青年胡军和沙溢在黑龙江队相识相知,他们拿了全国第一和全国第三,但好兄弟江宏的受伤让他们发生了嫌隙,两人进入国家队后沙溢天分高于胡军,胡军一直做陪练陪跑,为了国家将长野冬奥名额让给了沙溢,然而沙溢折戟长野,胡军退出国家队和青年梅婷结婚,沙溢被退回黑龙江队后状态大不如前,也选择了退役,胡军心里有恨,结婚女儿满月都没请沙溢,沙溢大闹满月宴两人反目,后来胡军从规划局跳到省体工做教练,沙溢本在深圳做托尼老师,听闻母亲去世又回到家乡做体育老师,后来为了从小带大的两个孩子,在师傅马丽的引荐下组建了青岛队。
第二条时间线:中年沙溢带着14年才成立的青岛速滑队,要场地没场地要冰刀没冰刀,还带着从轮滑转过来的胡军女儿陈冕,急功近利的领导却要三年出成绩,只有锦标赛得牌才能保住青岛队,中年胡军(黑龙江主教练)给了机会让青岛队过去合练,为了给罗竹君出气,两队比起了接力,没想到大师姐被黑龙江队冰刀划伤后背送去急救,罗竹君在七台河站拿了块铜牌保住青岛队,陈冕在17年中华杯冒着低烧和队友在女子3000米接力战胜黑龙江队,拿到队史第一个冠军,马丽看着小孩们铲雪安详地去世,陈冕罗竹君入选国家集训队,中年江宏进了国家队浇了三年的冰,陈冕罗竹君通过测试入选三十人大名单,随队到云南参加夏训,向北陈冕参加洲际锦标赛,中途韩国严秀晶使小动作向北受伤,向北带伤冲线保住了中国队参加平昌的满员名额,但状态大不如前,后出国留学,罗竹君停滞不前接受教练建议改练大道,陈冕在跟严秀晶的对决中四次都输给了她,于是回青岛队和胡军一起特训,沙溢继续北冰南展到贵州任教,走之前教了她入弯加两刀的绝招,向北也回来当她的陪练,在洲际联赛首尔站中,陈冕削发明志,面对韩国三人包夹的不利形势下夺冠,最后参加了北京冬奥会。
这剧整体很不错的,特别是郑凯新那代年轻时候的部分,值得推荐。
唯一就是女主挂开太多了。
首先女主是他爸从小就看出天赋不行的人,郑凯新也说过。
而且10年没练了,属于半路出家的。
特别是后面国家队部分,一个天赋一般的人,训练也都是一样的,强行超越感觉不是很合理。
对其他有天赋又努力的运动员不是很尊重。
1、性格孤傲的罗竹君被女主三两句就改变了,后面这妹子全程就打酱油成背景板了,可惜了;2、这女主咋咋呼呼的,前面跟罗竹君吵,后面跟黑龙江队员吵。
3、锦标赛那次除了罗竹君能力强,其他的就靠在黑龙江队训练了几个月,而且女主还在发烧,靠着什么战术,莫名其妙就拿了金牌,就你有战术,人家强队就是吃干饭的?
4、国家队训练赛女主以D组的实力,靠着起跑快,进入A组训练了一两周然后就直接到达A组实力,这样我觉得其他的C、D组的人也可以再抢救下。
5、云南特训后女主就直接起飞了。
回来的预选赛直接获得洲际杯的比赛资格。
把除了向北的其他人都比下去了。
6、向北后面洲际杯受伤完全就是为了给女主加buff,很无语。
7、罗竹君、张浩宇、方易飞这三个人在剧里高调出场,后面没啥戏分,不是很理解他们存在的意义。
不小心瞥到前几集的剧情,麻了,很全面的告诉你如何被一套机制骑乘,给你一个世界上最可怜的年轻人镜像,鉴于现实生活中很普遍曹丹的写实部分,多给一颗。
题材新颖,很少有速滑运动员的剧。
法治頻道情景劇,就這個等級
爱上短道速滑这个项目,喜欢的两个演员都开豆瓣了哈哈哈哈
励志片还不错
马丽演得不错,李庚希让我有点失望了。但她的乔英子是真的绝
第一集看着质感还不错,双时间线的叙事倒是真的没想到,马丽一出来我就觉得这戏赢了,很会选角!英子的演技也高于我期待,总体可追~
主要是三个老大爷太招人稀罕了,前半段的情愫后本段基本消失了,传承的故事严重断档其实有点影响观感,后本段只能算是中规中矩没什么大亮点,表达的运动员精神也跟前半段无差甚至停留在表皮。不过该说不说拍短道的运动分镜确实很好看,热血漫画式的运动场面表达谁能抵挡得住啊?
题材可以,导的一般
如果仅仅拿2014年的落魄教练X拼搏少女的组合讲故事,那未免太过俗套,这部戏好就好在野心大,能力也跟得上。双线叙事,89年一帮血气方刚年轻人的故事也很有意思颇有热血团魂的感觉,冬天滑野冰、偷跑录像厅、家庭烟火气,都让人感觉很亲切。
跟着老刘看的…
过年在家看的,女主短发好看
“开心两刀”。最后决赛看得热血沸腾
很好看!还很感动 运动员的艰辛不易伤病心态友情 超越自己 真的不容易 天赋很重要 冠军很难
喜欢老一辈的故事很励志,后面的陈冕一辈的故事有点老套
就喜欢这种不注水的剧!陈冕入队、郑凯新入队,短道速滑的主线剧情直接开演!没乱七八糟幺蛾子的剧看起来就是爽。
老东北的线好多了,几个表演实力派给我整哭几次。剧情还是老毛病啰嗦,感觉国家队选拔集训的氛围有点韩国游戏综艺的影子,我们的综艺怎么没找到灵感😅
就很奇怪,目前看到第13集,就是没有动力看下去。郑凯新年轻时候的滑冰镜头太假了!
每一位运动员们都值得敬佩!
2集弃,两个时间轴切换得太频繁,看得累人。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