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朱莉与朱莉娅

Julie & Julia,朱莉对朱莉亚隔代厨神(港),美味关系(台),朱丽与朱丽娅,茱莉对茱莉亚,茱莉与朱丽叶,美味厨神

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艾米·亚当斯,斯坦利·图齐,克里斯·梅西纳,琳达·伊蒙,海伦·凯莉,玛丽·莱恩·莱杰斯库,简·林奇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09

《朱莉与朱莉娅》剧照

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1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2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3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4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5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6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13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14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15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16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17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18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19朱莉与朱莉娅 剧照 NO.20

《朱莉与朱莉娅》剧情介绍

朱莉与朱莉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对工作感到灰心沮丧的曼哈顿下城发展公司员工茱莉•鲍威尔(艾美·亚当斯Amy Adams 饰)决定用一年时间实践美国最受欢迎的电视名厨茱莉亚•切尔德(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饰)第一本食谱《精通法国烹饪的艺术》中的全部524道菜,并写博客记录每日进展。与此同时,电影平行穿插茱莉亚•切尔德随美国新闻署任职的丈夫保罗•切尔德(斯坦利•塔奇 Stanley Tucci 饰)于1948年来到法国巴黎居住,学习烹饪,并历经十年艰辛出版厚达七百多页的《精通法国烹饪的艺术》过程。茱莉•鲍威尔在模仿茱莉亚•切尔德的历程中终于找到了自我,而随着博客浏览量的增加,就连茱莉亚本人也得知了茱莉的存在,但结果却在茱莉意料之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红色电波摄影机不要停!摇滚水果辉煌年代一见不钟情情人订制指南觉醒实习医生风云第八季婚礼季亢奋第二季阿玛菲艳阳天大唐情史永不逃避娜娜十年后我依然爱你圣诞天使疯狂天才感动她77次金龟子鲁丝萤火虫小巷第二季天网行动万历首辅张居正光荣岁月潮拜武当坐火车旅行超人集中营新尸骨无存那些我爱过的人遇见你之后第二季

《朱莉与朱莉娅》长篇影评

 1 ) 勃艮第炖牛肉

牛肩断小块用红酒(据说勃艮第佳酿为宜)、碎香叶腌渍。

化开黄油、煎黄培根片、洋葱、口蘑。

倒两匙橄榄油,捞出渍透的牛肉两面煎好,薄铺一层面粉(也有做法肉裹粉先一起腌),然后加胡萝卜条、水及红酒一锅端,随口感撒盐、胡椒粉、香料、葱蒜,置入热烤炉,闷罐两小时即成。

味头重的人,出炉后可再添番茄茄汁少许、热黄油及炒熟香叶。

这是电影茱莉和茱莉亚(Julie and Julia)里反复提到的一道法式名菜:勃艮第炖牛肉(Boeuf Bourguignon)。

厨艺爱好者茱莉.鲍威尔(Julie Powell)循着教导美国人做法国大餐的名厨茱莉亚.切尔德(Julia Child)的秘方,精心研制此菜以欢迎媒体品尝。

第一次,她睡过钟点,肉汤收缩至黑炭,第二次,色味俱佳,可是食客以天气太差为由放了她鸽子。

我一边观看步骤,一边琢磨,很难吗这道料理?

也不过乱炖罢了,搁中式餐点,绝比不上米粉肉、糖醋排骨之类家常菜更琐碎,细节上,那位大厨大抵舍不得使用速压压力锅,可能也不晓得节能焖烧锅,后者热循环,比烤炉温和而持久,根本不必顾虑会否忘了操作时辰。

又有茱莉神神叨叨煮龙虾的喜感片段,以及40年代,茱莉亚随夫初到法国在卢昂吃那一条她赞不绝口的黄油香煎鳎鱼(Sole à la meunière);前者完全跳过清理程序,且“煮虾”这种傻瓜菜,一点儿也不值得惊诧,后者所欢呼的鱼,涂了点sauce淋了几滴柠檬水,法餐里司空见惯的清淡味,好像也没有大力欢呼的理由。

换做一位中国厨师或吃客,都算很低温、刺激不来孟浪的小case吧。

我对隆重的法式大餐、工作餐、食堂餐、速冻餐还略有记忆,我比较喜欢类乎中式的制作,其余的,就不敢高估了。

几个月前去法国南部,小住阿维尼翁几日,早晚必去住所街拐角面包房,买羊角包、棍面包,游玩回来就削土豆切洋葱,点兑普罗旺斯草,炖豆焖肉(Cassoulet)或烤鸭酱(Confit du Canard),临走则去家乐福搬空相关货架、叮叮咣咣一气运走。

我并没有彼得.梅尔(Peter Mayle)那样一顿六道菜的法餐爱好,只有一次在尼斯附近迷了路,又累又饿只得投奔店家时终于吃了顿乡间小煮。

都快打烊,大厨先生还郑重地为我们依次奉上开胃菜、主餐、冷点。

其中小虫吃一份碎牛排饼,我和老王各一份牛肉汤饺。

老先生细致地为小虫准备奶酪丝,又问我他们的ravioli比起中国的水饺如何。

我虚晃说不太一样,他误以为“差不多”,引之为豪,对我们咪咪笑。

再就是走疲了歇进福柯吕活泉上的地方小店,试了试法国人做的熏肠。

我印象里的法国料理,最出色的,其实无关乎味觉,而正是不得不慢下来的享用过程。

一餐分隔好几步,想快起来的心早被剥落羽翼,由躁动沉淀为关注桌上的每一样细节配备,回复伺应生的温文照拂,以及一声Bon Apétit碰杯之后静静缓缓的切割、咀嚼、散漫赞叹。

电影茱莉和茱莉亚站在厨师而非食客角度,做这样慢调(且勿论滋味如何)餐饮,自然也要有一颗慢工出细活、恬淡而耐久的恒心。

穿梭于急速纽约,应付繁冗工作的茱莉将厨房视作一个解压神经、缓释情绪的治疗室,受丈夫鼓舞,她开了一间博客,与其他Serventless American Cooks分享对茱莉亚.切尔德名作法式厨艺要诀(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每一段落的实践和心理感悟,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内完成五百二十四种菜。

好好夫君自然首冲白老鼠,陆续扩大到朋友圈,再后来开始了博友互助,媒体往来。

她老公的一句话:茱莉亚.切尔德也并非生来就是茱莉亚.切尔德,提携了影片的一条平行叙事线,刻画半个世纪之前茱莉亚从一名普通家政主母自我提升为知名大厨的蜕变,有点“成为茱莉亚.切尔德”的意思。

新时代的茱莉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快节奏而成就感菲薄的工作,每天必须守足钟点--不时外加上级讽刺,方可于狭小厨房里勉强施展手脚。

写博客当然又另外费时,以至于夫妇关系日渐冷落而紧致,她自己也疲惫不堪。

相比起来,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的茱莉亚.切尔德的目的感没有这样强烈。

她一开始和任何一个迷恋法国文化与美食的旁观者并无太大分别。

丈夫牌仙女棒同样起到了一定催化作用,使她从“喜欢吃”投入到“做来吃”。

她去莎士比亚书店打听英文版法国菜谱未果,别处问路,对方以请讲法语堵她,老公于是送给她一本原版拉鲁斯美食大全(Larousse Gastronomique),一切钻研也就从最初的识字起步。

她后来拜名师学艺、辗转遇到知音、授徒讲课、颠沛生活中不断研制及编撰菜谱、寻找出版商、到终于名满天下,前后总共十余年。

这之中不可排开那个年代固有的处事节拍,个人际遇,然而十余年坚持比起一年拣现成菜谱、拼点击率的博客,总是漫长得近乎无望的。

茱莉亚.切尔德这个人物触动我的地方,大抵也就在此。

她很随遇而安,为人喜气宽容,没有职场女性的硬派武装,话语幽默而高频,笑起来仿佛她的夫姓 Child一般烂漫纯真。

她可以游戏似地化解讲授时的瑕疵甚至失误,著书几度不顺笑一笑也就带过沉闷,她让持久与努力溶解而非对抗生活的细水长流。

而当代茱莉的耐磨力、抗压本领明显略逊一筹,虽然她的成长也同样令我感动。

电影沿着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两种轨迹前行,镜头彼此照应,除了咸淡适度、直杵杵的美式幽默,倒并无特别花哨讨巧。

梅戏骨的表演自然可圈可点,影后我找了找切尔德的节目录影对比,连微妙表情和语气都如出一辙。

另外,温情丈夫戏也可谓一大看点,比较忠实地活现了那句肉麻话:You are the butter to my bread,you are the breath of my life. 尤其老反派斯坦利.塔奇(Stanley Tucci)诠解保罗.切尔德(Paul Child),身量悬殊于高大的茱莉亚,爬到凳子上为老婆定制厨房架栏,既喜剧,又很动人。

拍出来做范本,当然必须是铁板钉钉的成功女人。

我倒也想到或曾获益于切尔德大厨或鲍威尔博主的家庭主妇们,无不是自素手佳人进化至铁臂女超人吧,她们堡慢调法国菜的经验恐怕也非寻常,却仅止于于经年累月打理固定的食客群,抽不得版税,上不得电视,忽凉忽热、杯盏交互之间磨砺自己的一颗心,这其中,有很深的爱意。

包括茱莉亚.切尔德在内的许多主妇,处置勃艮第款牛肉大概不会犯“睡过头肉已柴”的重大错误,文火一样陪在锅子边上,闻着肉香静静等待。

甭管这是不是口感一流的好滋味,抵消了时光与心情,最后还编录入册,也不算一般货色了。

原博文详见:http://ciyunw.blogbus.com/logs/43814567.html

 2 ) 主妇万岁

写下这个题目,觉得很有点意思,上一期刚刚为读书写作的女人说话,这一期就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又要高呼主妇万岁,好不自相矛盾。

作为前者,曾经有读者写信问过我,女作家是不是都鄙视世俗的生活,瞧不起做饭这种事,我回复说写作的姑娘里有很爱做饭的,不写作的姑娘里也有很讨厌做饭的。

做饭这种事,和读书写作根本不是对立的。

当然很多人并不这样想,比如《朱莉和茱莉亚》中的主人公朱莉,作为生活在美国曼哈顿下城区的一名普通政府文员,家庭主妇,刚过而立之年却庸庸碌碌。

她原来的理想是当一个作家,可是她一事无成,于是在沮丧和赌气之中,决定要在一年之内完成美国最受欢迎的名厨茱莉亚·切尔德的那部《精通法国烹饪的艺术》中的全部524道菜,并把这期间的点点滴滴的感受用博客记录下来。

用现在话说,就是做一名美食达人和草根名博。

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但是在自己的坚持和大家的鼓励下,朱莉还是将它胜利完成了,她把她的这些经历写成了书,并且最后还被好莱坞拍成了电影。

在电影中,穿插着的还有茱莉亚·切尔德夫人在1949年定居巴黎后,用整整十年的时间完成《精通法国烹饪艺术的艺术》的经历。

我个人认为这是整个电影里更好看的那部分,看着茱莉亚带着珍珠项链,头发温丝不乱的在厨房里做饭,看她为了学习厨艺切了跟小山一样高的洋葱,让人不禁心生感慨。

前一阵曾经看新闻说,有政协委员提议家务劳动工资化,结果媒体到民众中调查,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个笑话。

在论坛里经常看到有人讨论,女人要不要回归到家庭中去,身边也有很多女性动不动就感慨,外面的世界太无奈,还是回家当家庭主妇,找个老公来养比较安逸。

还有人拿西方,拿日本来做例子,觉得人家经济条件好,男人在外面奔波,女人都不用工作,在家享福,那才是最理想的家庭模式。

曾经读到过一个娶了日本太太的中国男人讲述的故事,他在日本生活,结婚不久之后,太太就提出要辞去工作回家做全职太太,因为如果不这样的话,会被人说老公养不起,于是他也就同意了。

太太回家后,每天尽心尽力,把家里拾掇的很好,一点家务活也不让男人干。

但是你知道在中国,男人有时候也是干干家务的,这个男人是很好的人,有时候就觉得回来也给太太帮把手,一来二去,太太有一天就很委屈的对他说,你是不是觉得我的家务做得不好,工作做得不好,所以才要自己动手的,你是不是不爱我了,嫌弃我了。

结果把中国男人吓了一跳,从此以后再也不敢干家务了。

读过这个故事,我也恍然大悟,再联想到看到其他国家的主妇,让我对主妇这个职业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

以前我也曾一度认为女人回家做全职太太就是吃男人的喝男人的被养起来,是社会富裕的表现。

现在才知道这里面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有对家庭的重视以及对家务劳动的尊重。

而这位太太的反应,其实和职场上对待工作的反应一样:我的工作都被你干了,那我岂不就可以被老板炒鱿鱼了吗?

事实上,做一个称职的家庭主妇,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曾经买过一本日本主妇写的关于收纳的书来学习,看完之后,对日本家庭主妇们的敬重之心也油然而生,她们勤劳而有智慧,有经济头脑,把家里的一切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净得甚至用牙刷来清洁厨房的瓷砖缝,一丝不苟的态度,一点不比在外面工作的丈夫们差。

小家庭的主妇勤劳节俭,大家庭的主妇精明能干,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国家的主妇,能够那么心安理得的呆在家里不出去工作,出了什么问题,还能够理直气壮的跟丈夫据理力争,离婚的时候全社会都认可家庭主妇也要分一半财产,不会觉得自己对这个社会毫无贡献,比人矮一节的原因。

因为不出去工作,并不是做依赖丈夫的寄生虫,这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她们同样为这个世界创造了社会财富。

也理所应当得到社会和家人的尊重。

而我们有些人,显然是学到了人家的皮毛,并没有真正的学会尊重,年轻的姑娘连煮饭放多少水都不知道,就口口声声的说要去做全职太太,不过是觉得凭着漂亮就该去让男人供养,过舒服的寄生虫的日子罢了。

而某些男人老想把女人轰回家,但是他们从心里鄙视家务劳动,从来不认可这也是为社会做贡献。

所以对于这个国家大多数的女人来说,回家做家庭主妇是一件被剥夺了社会价值的事,成了一件危险的事,这不仅仅是经济原因所致。

还有对家务劳动的态度所在,所以才会出现调查的时候,男人和女人都认为,家务活不应该算作社会价值。

中国有句老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中国的价值观,注定了我们没有了不起大的,成功的主妇,因此电视电影上凡是和家庭用品相关的广告,都是找漂亮的女演员,模特儿来假模假式的演一遍。

这也使我怀疑中国观众在看《朱莉和茱莉亚》这部电影的时候,是否终究会有点隔膜。

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家庭主妇,茱莉亚·切尔德夫人的例子是非常典型的,她就是凭借她自己的实力和努力,非凡的创造力和天分,将家庭主妇这项工作做到了极致的,十年默默无闻的主妇生活,没有现在这样的博客可供她进行生活秀,没有读者,没有观众的鼓励, 524道法国菜,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都是她一丝不苟的研制成品,也同样是艺术品。

出版商曾一度嫌她的书太不像家庭主妇的小食谱,但是她坚持,凭什么主妇就只配看傻瓜烹饪手册?

最后,这本七百多页的烹调书在美国再版了将近五十次,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为她最后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爱。

包括我们这部电影的另一位女主人公,刚刚三十岁的朱莉,开始的时候,她想当作家,却只写了半本书就半途而废,讨厌自己的工作,也讨厌自己,她开始想到做这件事,也就是因为无聊和郁郁不得志所致。

但是到最后,等她真正完成了切尔德夫人的五百多道菜,她对自己的过去也开始重新审视,她学习到的不仅仅是524道法国菜,更重要的是,她懂得了,无论做什么,哪怕是一道菜,都不能空谈,也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坚持不懈,注意细节,勇于实践,永远珍视自己,相信自己,热爱生活。

所以在最后,她虽然没有得到切尔德夫人的承认,但她还是会一如既往的爱着心中的偶像,因为她已经教给自己太多。

2004年秋天,茱莉亚·切尔德夫人去世,享年92岁,她一生喜爱厨艺,热爱生活,友善待人,与丈夫保罗彼此相爱,相互支持走过近五十年的岁月,直到死亡将他们分开。

《女友LOOK》专栏,平媒勿转

 3 ) 伟大的Meryl Streep

演员所谓“本色出演”,只是黔驴技穷的托词罢了,Meryl,从来只有角色,没有自己的影子。

这一次,Meryl不是徘徊在爱情与家庭中的中年主妇,不是穿着PRADA的时尚女魔头,不是又唱又跳的妈妈咪呀,也不是封闭多疑的老修女,她是个头高大、有些大咧咧傻兮兮的大妞厨娘——茱莉亚•切尔德。

16次奥斯卡提名根本无法反映梅丽尔斯特里普的成就,她16次被提名,只拿过两次,而这一次败给了桑达拉布洛克。

BUT WHO CARE伟大的梅丽尔斯特里普,不世出的演员。

 4 ) 以女性的名义拥抱男权

当你不得不就一部电影写两次评论,第二次便注定是理性版。

不过搁着没处放,索性贴上来。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

”“我看我家里的每一颗钉子都是我自己买的,没用男人一分钱,但是,这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如果碰巧你是一个女人,而且是一个对苏青的这两句话深有感触惆怅莫名的女人,那么号称“以‘女性电影’名义领跑2009暑期档”的《朱莉与茱莉亚》将会在你身上产生难以言喻的化学反应——我是说,它们所表达的情绪如此相近,以至于你会在浑身酥软或者一场痛哭之后,用残余的理智发现,这是一部“伪女性”,甚至是“反女性”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两个生于不同年代的女性成长故事:茱莉亚,政府小职员,美国五六十年代著名的美食家和烹饪师,外交官的妻子,唯一的兴趣是享受美食。

在跟随丈夫前往法国后,因百无聊赖而决心把兴趣变为职业,最终克服万难坚持信念成为美国历史上“不可替代”的厨师;朱莉,21世纪女性,政府小职员,因生活枯燥而导致心血来潮要在一年时间内学会茱莉亚的四百多道美食,并将其雄心壮志通过博客公告天下,最终冲破情绪和现实的艰难险阻,名利双收。

朱莉和茱莉亚的故事在影片中反复穿插,但几乎没有实质交集,唯一的联系就是两位女主角经历的相似性以及朱莉对茱莉亚的刻意模仿。

你可以说这不过就是“美国梦”(AMERICAN DREAM)类型电影的变异,但影片中添加了美食、和乐的婚姻生活、女性特有的同情、敏感和猜忌等等,让人眼花缭乱,几乎就要相信这是一部纯之又纯的女性电影。

然而事实远非如此。

一、为什么一定是厨房?

厨房和烹饪,在女性主义的观照下是“私人领域”的典型象征,影片正是依赖于这个象征展开全部故事。

当茱莉亚的丈夫问她兴趣何在时,茱莉亚乐呵呵地蹦出一个词:“食物!

”;而当朱莉的丈夫问她要在博客上写什么时,她说:“我想写一些能让我完全放松的事情,就好像……我每次做饭都能感到非常放松。

”这让我想到美国小说《小妇人》里这样一个情节:梅格为了增进自己与丈夫约翰之间的感情,心不在焉地谈起政治来:“他欣然应允,非常温和地读了一个冗长的辩论,然后十分清楚地解释给她听。

梅格装出深感兴趣的样子,想找些聪明的问题来问,尽力阻止脑子从国家状况漫游到她帽子的状况上。

然而,她暗自思忖,认定政治和数学一样让人头疼。

政治家们的使命似乎就是互相咒骂。

她把这些妇人之见留在心底,当约翰停下来时,她便摇着头,说出她认为具有外交含糊性的话:‘嗯,我真看不出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约翰笑了起来。

”(第三十八章)接下来,梅格兴致勃勃地谈起手里的帽子,约翰便带着怜爱亲吻起他的小妇人来。

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假设:如果梅格针对约翰读出的辩论开始滔滔不绝地发表政治见解,并与约翰就此展开争论的话,故事的结局会怎样呢?

我想可怜的约翰非但不会亲吻梅格,反而会奇怪自己怎么娶了这么个女人,然后索然无味地倒在摇椅上打起盹来。

而与此同时,读者也会索然无味地翻开这页书,认为还是被丝绸包裹着的莫法特太太比较讨人喜欢。

同样,我们也可以就影片这两段对话做一些假设:如果茱莉亚说“我的兴趣是政治”,朱莉说“我每次想到法律都能感到非常兴奋”,事情会怎样发展呢?

不管她们的丈夫会怎么说,电影至此肯定会响起一段讽刺性的音乐,听起来像是“老天爷,你就不能干点别的?

”那么,为什么是厨房呢?

为什么政府工作或法律不能让她们幸福,而只有厨房能让她们幸福?

为什么办公室里的朱莉总是那么心烦意乱,而厨房里的朱莉总是充满激情(即便遭遇挫败,朱莉的反应也是非常“积极”的,不像在办公室里那么得过且过)?

为什么曾经是政府职员的茱莉亚对政治局势一窍不通,在麦卡锡时代还能保持天真的幻想?

难道女人只能在私人领域里找到天堂吗?

影片对这些问题的回避或忽视决定了它显然不是从女性的角度来看待这个故事。

当然,平心而论,我相信连同我在内的许多女性都更喜欢食物和帽子而不是政治和法律(当然,我们喜欢嫁给卓有成就的政治家和法律工作者,这是两码事),更喜欢烹饪而非哲学思辨和口头辩论。

而且基于女性主义理论的众多分支,“是厨房”本身并不能说是“反女性”,影片真正“反女性”之处在于,它强调的是“只能是厨房”,从而粗暴地关闭了女性在其他方面的可能性。

茱莉亚走向烹饪之路,是因为作为外交官夫人,她无事可干又想有所建树。

但摆在她面前的机会非常少:既不懂当地的语言,也没有太多的兴趣(如前所述,她唯一的兴趣就是食物),更没有机会发掘自己更多的兴趣,因此她唯一的选择就是在烹饪和美食上下功夫。

朱莉是碌碌无为的政府工作人员(其地位相当于中国语境下的“编制外”职工),年届三十而看不到事业上任何光明前途,她几乎是在极端绝望的情况下才想到利用自己唯一的专长:做饭。

朱莉和茱莉亚不是在政治、法律、教育和烹饪中“选择”了烹饪,而是在注定的失败和可能的成功之间选择了“唯一可能会成功”的烹饪。

事实上,这就等于没有选择。

影片中,朱莉说到烹饪对自己和茱莉亚的意义时,用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字眼:拯救(save)。

“某种程度上我们都被烹饪拯救了”(”both of us were saved by food in some way or others”)。

亦即,烹饪并不是一个可以由她们自主运用以提升自己的工具,而是一个能够把她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的人格化的东西,她们像躺在玻璃棺材中的睡美人,等待“烹饪”这个王子来把自己吻醒。

烹饪拯救了我们。。

这句话完全可以翻译为:除了烹饪,我无可选择。

于是,通过情节和语言的设置,《朱莉和茱莉亚》明白无误地昭告它的女观众:觉醒吧,除了私人领域,你别无选择!

二、“一个好男人娶了她……”朱莉在一篇博客里比较自己和茱莉亚,其中提到:“一个好男人娶了她,一个好男人娶了我”(“a really nice guy married her, a really nice guy married me.”),这句话可谓一语道破天机。

在这部影片里,女性的主角地位毋庸置疑,男人似乎只是一种陪衬,象征着“美好的婚姻”。

不过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男人才是这部电影的绝对主角——一个幸福的女人背后,总有一个成功的男人。

这句父系氏族社会颠扑不破的真理在茱莉亚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茱莉亚学习烹饪之初,学校主管告诉她课程很费精力,也很费钱。

茱莉亚听了以后不仅没有垂头丧气,反而双眼放光,立即报了这个课程——我承认自己在那一刹那非常嫉妒:这个女人哪来那么多钱和时间?

答案昭然若揭:不是她有出色的能力,而是她有出色的丈夫。

我的专业告诉我一些外交官夫人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它也同样告诉我大多数的外交官夫人的全部作用不过就是跟在丈夫屁股后面微笑和挥手。

茱莉亚显然属于后者:有太多的时间,但没有任何经济来源。

还好她出色且善解人意的丈夫保罗给他提供了钱,甚至给她提供了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童话式环境,自动屏蔽了外界的霜风剑雨。

即便在麦卡锡主义闹得人心惶惶的年代,她还是不以为意,一心扑在自己的烹饪书上。

茱莉亚依靠男人的庇护成就了自己。

相比之下,朱莉更独立一些,但这种独立也带着几分虚幻:朱莉心智成长的每一步都是丈夫艾瑞克促成的:是他提议她写博客,是他鼓励她不要放弃。

遇到挫折时朱莉只会躺在厨房地板上闹脾气,艾瑞克却总能说出那么一两句理性的话。

反正,朱莉的成长几乎完全归功于艾瑞克,而同样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艾瑞克几乎不需要成长,似乎生下来就那么理智。

这让我想到《爱玛》——艾瑞克不过就是一个年轻的奈特利先生,某种程度上充当了女主角父亲的角色。

假设茱莉亚的丈夫是一个蹩脚的懦夫,朱莉的丈夫是一个暴躁的酒鬼,你觉得她们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

如果她们的丈夫从一开始就反对她们成为美食家,她们还有没有可能顺着这条路走下去?

或者,如果她们干脆没有丈夫呢?

我想,故事可能从一开始就无法成立:茱莉亚作为政府小职员,根本不可能去法国,即便去了,也根本负担不起昂贵的学费;朱莉不过是连房子都租不起的工薪阶层,没有目标,没有毅力,只有一大泡眼泪,即便开了美食博客,也不会坚持下去。

如果说对厨房的“选择”表现了影片对男性主导的妥协,那男性“保护者”和“引路人”的角色设置便意味着它对男权主导毫不保留地拥抱:没有保罗和艾瑞克,就没有茱莉亚和朱莉。

《朱莉和茱莉亚》也许是一部好电影,但绝对不是一部女性电影。

本文开头引用了苏青的话,现在想来不免引喻失义:苏青笔下的故事的确是“女性”的,它体现了女人的挣扎和宿命,是对女性地位和权利的反思。

那两句话里包含的复杂意味,本片不能及其亿万分之一——它甚至还比不上美国肥皂剧《绝望主妇》(Desperate housewives),后者中的女性似乎还更独立一些。

《朱莉和茱莉亚》仅只把女人当做一种可以被尽情观看的依附物,并对此欣喜莫名。

反女性不是错,但以女性的名义反女性,我想,就难免太不厚道了。

 5 ) 充满生活况味,刚好是我现在喜欢的主题。

缺点是有点刻意为之了。

想要表明生活充满阳光,也不用四个人老是那么甜甜腻腻,太假了。

梅姑,太活泼了。。。。。。

活泼得太假了。

包括年轻那位,把龙虾锅盖盖上我就知道它要弹起来。。。。。

导演你不能比我这个观众还没创意。

 6 ) 为什么Julia不喜欢Julie的项目“一日一道Julia的菜”?

根据Russ Parsons,一个和Julia相识的美食作家的说法,他打印了Julie的部分blog文章并转交给Julia后,Julia说她觉得Julie并没有认真对待她的食谱。

她不喜欢Julie对她食谱的指责(电影中Julie也常表达Julia把做菜说的太容易,参看肉冻布丁等桥段)。

“Well,” she said, “she just doesn’t seem very serious, does she?”“I worked very hard on that book. I tested and retested those recipes for eight years so that everybody could cook them. And many, many people have. I don’t understand how she could have problems with them. She just must not be much of a cook.”来源:https://lessisenough.wordpress.com/2014/01/16/julia-on-julie/

 7 ) 他们不懂女人的心

早在八月份的《看电影》上,我就对《朱莉与朱莉亚》兴趣盎然。

后来得知此电影票房收入一般,梅丽尔·斯特里普对此的反应是:“男人永远不懂得女人的心。

”我也深以为是。

男人如何能欣赏这本来就起承转合得琐碎又诗意的生活呢?

她还说,女人懂得男人却很简单,只要跳起脚来大喊“我要看《特种部队》”就可以了。

她真是个聪明有趣的女人。

就如同电影中的朱莉亚一样。

和璐璐曾经探讨过,电影很难把握女性题材,顶多只会反复描摹她们的寂寞与欲望,要不就是她们的疯狂购物,很少能切实表现她们纯净简单却色彩艳丽的内心世界。

作为女人我不知该觉得好笑还是好哭。

可能诺拉·伊芙隆这样的女导演,才能拍出真正吸引女性的电影。

《西雅图夜未眠》的浪漫,《电子情书》的精巧,以至于这部《朱莉与朱莉亚》的精彩,“七十八岁的诺拉·伊芙隆依然宝刀未老”。

一位是享誉美国的年迈名厨,一位是年轻抑郁的纽约小白领,三本书,一个博客,365天,524道菜。

电影内容给人莫大的猜测兴趣。

只要对生活仍保有热爱,人们就还会喜欢美食,喜欢和美食有关的文艺作品。

我很为电影中的朱莉亚所动,她四十多岁与外交官丈夫一同来到美丽的巴黎,百无聊赖下开始用心去做自己喜欢的烹饪,作为一个职业厨师从头开始,与法国烹饪界那些眼高于顶的男性厨师一起。

她勤学苦练,剁了一大堆洋葱来练习刀工,以使那些男人不再小瞧她;在她的带领下更多女性来到专业的烹饪班级来学习,她和两个女子开始为美国人介绍法国的美食……她总是笑呵呵的,天真浪漫,面色红润而声音高昂。

她有很爱自己的丈夫,有自己专注的烹饪事业,她常常兴致勃勃地逛菜市场,比对服装店帽子店都更有兴致;她在烹饪班领先让她无比的幸福。

每天都早早起来到烹饪班学习,削土豆皮,给鱼去骨头,煮高汤,用很多的黄油做蛋糕,烹饪鸽子……这一切都让她的生活快乐得像在金色的池塘中跳跃的水珠。

因为“我一直在男人中遥遥领先,他们对我很不友好,直到发现我是无所畏惧的”。

朱莉亚与丈夫的爱情也充满如奶油一般甜的浪漫心思,即使是睡个小小的午觉,夫妻俩都寸步也不离开对方。

她知道,乐趣,开心,这些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

就像在烹饪中一样。

朱莉对于烹饪的诉求却来源于生活中的压抑和苦闷。

她是政府文员,每天负责接许多牢骚满腹的投诉电话;生活平凡,住在比萨饼店的上面一间窄小的公寓里。

她想通过美食和毅力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当她喜欢上烹饪节目中那个乐天又热爱烹饪的朱莉亚后,就开始翻着朱莉亚厚厚的菜谱,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实践工作。

她想做的是把朱莉亚的菜全部做一遍,并发表在博客上。

“有人会看的。

”朱莉手中的食物越来越美味,朱莉的博客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朱莉的丈夫因为红烩牛肉与她大吵一架并出走,朱莉躺在乱糟糟的厨房地板上哭泣……朱莉在做菜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着朱莉亚做菜的技法,也在学习她的信心、快乐和对婚姻和生活都充满热爱。

她终于可以像朱莉亚一样了,做出让心爱的丈夫爱吃的美食,终于完成了一年的守候与希望。

她回到了原点,她用法语说,祝好胃口!

即使最后朱莉亚不认可她,她还是会说,我爱你,朱莉亚!

电影交错着两个女人,两个女人的爱情,事业,烹饪,与生活。

它给人带来许多生活上看似平常但是却滋滋有味的美丽细节。

朱莉亚的厨房最后被收在了博物馆里,一切陈旧的物什都仍熠熠发光。

厨房是最体现女性化的地方,我真愿意一直住在厨房里。

导演诺拉·伊芙隆说,我希望每个人看过电影都想马上出去大吃一顿,因为生活真是太美好了!

她达到目的了,我真是热爱我的人生,更何况还有《朱莉与朱莉亚》这样美好的电影。

男人怎么会懂得女人呢?

他们不懂女人除了美好的家庭和爱情,还需要自己的生活理念和事业——他们连女人要什么样的爱情都不懂得。

也许还有男人真的认为,会有女孩子喜欢看《特种部队》呢!

 8 ) Bon Appetit 祝你胃口好

524张菜谱,竟能帮助人治愈心灵创伤,走出沉沦,唤起生活热忱?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我开始走入茱莉和茱莉亚的生活,开始欣赏这部精彩的影片。

影片一开始,茱莉亚随美国新闻署任职的丈夫保罗•切尔德从美国来到法国巴黎居住,毋庸置疑,茱莉亚是一个颇具感染力的女人,她善于寻找他人的闪光点并很快地适应了在法国的新生活,尽管法语仍然不尽人意,洒脱并快乐的她,一边面带微笑对自己的丈夫说Bon Appetit (祝你好胃口),一边苦心学习烹饪,历经十年艰辛,她终于出版厚达七百多页的《精通法国烹饪的艺术》。

电影平行穿插茱莉亚的故事,在曼哈顿下城发展公司员工茱莉亚对生活感到沮丧,受了丈夫的鼓励,她决定用一年时间去实践美国最受欢迎的电视名厨茱莉亚•切尔德第一本食谱《精通法国烹饪的艺术》中的全部524道菜,并写博客记录每日进展。

在实践的过程当中茱莉渐渐找到了自我,从简单的土豆汤过渡到复杂的花色肉冻,她将厨房变为了一个神奇的创造之地,她的成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她与出版商签约,成为了一名出色的作家。

她成功地用诙谐的幽默,澎湃的激情和顽强的毅力唤起了对生活的热情,改变了平庸的人生。

看完这部影片,我不再质疑烹饪的力量,同时,我发现其实并不仅仅是烹饪,我们身边的任何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足以改变我们的人生,茱莉亚在祝愿别人Bon Appetit的同时更是在传递一种生活热情,从她本人到茱莉,再到观看过这部影片的所有的人,只要不对生活失去希望,我们也可以像茱莉抑或是茱莉亚一样,化平凡为神奇,即使我们不会像她们一样闻名遐迩,但只要能拥有充实饱满的人生,我们就是成功的自我生活的设计师和生命的享用者。

也许,重要的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而是在于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对于生活理想,应该像教徒对待宗教信仰一样虔诚与热情!

再次祝愿大家:Bon Appetit !

 9 ) 心中的灯塔

在今年之前,我只向傅聪要过签名,今年我先后请了两个人签名,当然他们只限于一个领域。

有时候我会觉得,一个人和他的偶像之间的最大接触只能到签名为止了,一句请求,一声应允,跟上一句感谢,转身的那一瞬,两人从此又化作陌路,做偶像的永远也不会记得他那个虔诚的膜拜者。

然而膜拜偶像的人即便有朝一日审美疲劳,在精神世界中另结新欢,曾经崇拜过的偶像也会牢牢在其心中占有一片天地(而不是角落),更不消说那些在他们人生转折时期带来精神力量的人物了。

朱丽•鲍威尔的成功也许是很偶然的,但她吸引我的却是她的平凡、她的偶像的平凡,以及她对这种平凡的痴迷和执着。

人的一生都在寻求自我价值实现,当我们找到爱的归宿,同爱人一起搬进新房的时刻,便开始期待崭新的生活能从此拉开序幕,人生的价值也能随之凸显。

然而这个时代对于年轻人并不友善,接踵而至的生活重担顷刻间便能把一个踌躇满志的少年打压成目光呆滞的行走机器。

朱丽同曾经的我一样,想找一个偶像。

这不是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偶像,而是一个同我们一样的凡人,他在年轻时碰到过同样的遭遇、挫折、或是困惑,一样面对过亲人的责难、朋友的轻视、同僚的冷漠。

然而在这个年代最廉价的商品——信念的帮助下,他默默无闻地做了一些什么——比如朱莉娅,将法国菜介绍给了不谙厨房艺术的美国妇女——这也应当算是一种成就。

于是,一腔热情,一本菜谱,一盘录像带(应当还有一本传记),再加上一点幸运的眷顾,朱丽一瞬间步入了朱莉娅的生活轨迹中。

然而这种碰撞却没有“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浪漫。

每当历经天路历程般的朝圣之旅,抑或仅仅因为公务、学业、或是机缘,你我终于有幸站在那个曾经魂萦梦绕偶像对面。

滔滔的倾慕之情堵塞了你的口,迟钝了你的舌,然而在你打破距离的一刻却最终发现,纵然这个偶像的言语如何超脱这个世界,纵使他的德行堪比古典时代的圣人,他的形骸依旧困顿于俗世中,他胜过你的,只是他已经完成了他那个生命阶段的当务之急。

当下的你,也许只是他需要客套礼遇一下的客官。

莎士比亚说“亲近生狎昵”,这话反过来说就是“距离产生美”。

偶像只是凡人,崇拜也远非信仰,也许理想的做法是把崇敬默默地放在心里——朱丽将黄油块放在朱莉娅橱柜上的一幕,是全剧中让我最感动的地方。

第二感动的地方是两个女人都有任劳任怨的丈夫,也许导演在这里想暗示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往往是成功人生的发源地。

法国蓬皮杜总统说过,伟大的一生便是成年之后实现年轻之时的梦想。

无论心怀远大前程要做科学家、经济学家、职业经理人、医生或是歌手的,还是立志烧出一套精美完整法式菜肴的,只要倾力而为走到终点,倘若称不上伟大,至少也绽放了光辉,而这种光辉,一生一次足矣。

 10 ) 冬日浓汤 | Julia Child 说的话也充满食物的香气

上一次看Julie & Julia已经是10年前,那时候在豆瓣留下一条简短的评论说 “生活态度决定一切”。

2009年那时我才20岁出头,刚从大学毕业,也不知道到底想要做什么,因为金融危机勉强找到一份工作,和当时的男朋友憧憬着独立和小家庭但依然困惑究竟该如何开始以及这样到底对不对。

2019年,我30岁有余,经历过豁然开朗也经历过边缘时刻,它们使我十分清楚想要的事物和能做到的事情。

10年前只想着赚钱功成名就成为焦点,10年后,我更好奇人性中的闪光点。

再看一遍这部电影,感觉像发现小时候的玩具是值钱的古董一样欣喜。

泪腺再遭触动,生活态度能决定一切不假,也更感叹Julia Child独具一格的人格魅力。

梅姨饰演的Julia Child是美国著名的烹饪作家和电视烹饪主播之一。

她不但撰写了第一部给美国人看的法式烹饪书,她的电视烹饪节目也深受观众热爱。

Julia生于1912年,她活跃的时期始于上世纪60年代,所以恐怕我们这代人知晓这位可爱的妇人大多都是通过Julie & Julia这部杰出的电影。

Julia Child传奇的一生我认为归结于四点:幽默感,相护相惜的人际关系,200%的热爱,和一颗坚持坚韧的心。

"If we could just have the kitchen and the bedroom, that would be all we need" - Julia Child“我们的生活只要厨房和卧室就够了”

Julia 和丈夫Paul的原版明信片 Julia大学期间主修历史,毕业后没有马上工作而是辗转于各个派对,二战一打响,Julia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所以加入了USIA(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t) 成了一名公务员,之后被派去OSS (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当打字员。

在中国的昆明,Julia遇到了同在OSS工作的真命天子Paul。

Paul比Julia整整年长10岁,他在Julia 1米88的身高旁边显得非常小只。

Paul是Julia第一任也是唯一一任丈夫,尽管结婚的时候她已经40岁。

随后Paul委任为外交官,Julia随之一起移居法国,他们在巴黎的生活可谓是一场马拉松蜜月。

在这四年里他们疯狂爱着对方,Julia在这般浓烈的甜蜜里也找自己另一个真爱——烹饪。

"Fat gives things flavor." - Julia Child"肥肥腻腻才有味道“

Julia本人在节目里的乐呵自成一派,隔着屏幕都感受到烹饪带给她的快乐 Julia在过92岁生日前两天去世,长寿的她其实从来不“养生”。

她不相信节食减肥,年事已高之时也从戒断“有害食物”。

如电影所述,Julia热爱黄油,她说每道好吃的菜的背后都因为黄油。

在她其他烹饪中也频繁出现培根等 “三高”食材。

除此之外,她有抽烟的习惯,葡萄酒于她如同喝水一样必须。

中午一杯红酒最不能缺,即使这样,Julia没有酗酒成瘾,对她来说,美味佳肴必须和葡萄酒相左,所以,还是为了吃,为了满足味蕾。

"Cooking is like love: it should be entered into with abandon or not at all" - Julia Child“烹饪就像爱一样,要么倾其所有,要么就是什么也别做。

烹饪节目背后的工作人员 Julia一共花了8年时间出版她的烹饪书,然而她的电视节目对当时整个美国的女性和家庭主妇影响更深远。

上世纪60年代,电视产业刚刚走上普及化,电视节目随之冉冉而起。

因为技术条件有限,每期节目无法剪辑,只能一气呵成。

Julia的风趣和烹饪技巧在第一期节目里收获了大量粉丝,教的仅仅是Omlette煎蛋卷。

现在如果你去油管的搜索栏里搜Julia Child仍会发现Julia Child Omlette出现在热门的词条里。

Julia的电视节目不仅因为内容获得艾美奖,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为聋哑人士配上字幕的电视节目。

Julia本人不止出现在电视机前,也参加好几档广播节目聊她热爱的烹饪艺术。

"Everything is moderation...including moderation"“所有事情都要节制……包括节制本身”

双十一过后的你剁手了吗?

没剁不要紧,双十二马上来了。

Julia一共出了19本烹饪书,她的朋友们也先后写了几本书关于她,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好朋友Awis写的《As Always, Julia》,也是电影中书信来往的来源。

Julie & Julia 是受Julia的自传My Life in Paris的启发,电影中Julie Powell的书在Julia去世后一年出版。

通过Julia的编辑了解到,Julia觉得Julie只是利用她的菜谱作为噱头。

辗转近20年找到热爱的事业,2年学习,8年写书,以及人生所有亮点源于她热爱的烹饪,或许的确比较难接受一个年轻人花了一年时间就得到媒体的关注和追捧。

鸡汤不嫌多,看看Julia的其他名言就能明白为什么Julie逢她为人生导师:--- The only time to eat diet food is while you’re waiting for the steak to cook. 只有等牛排上桌的时候你才吃色拉(减肥餐)。

--- This is my invariable advice to people: Learn how to cook — try new recipes, learn from your mistakes, be fearless and above all have fun! 我有个万年不变的建议给大家:一定要学做菜——试试新的菜谱,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别怕。

最重要的是从中找乐子。

--- Tears mess up your makeup. 哭哭啼啼把你的妆都给弄花了。

--- The only real stumbling block is fear of failure. In cooking you’ve got to have a what-the-hell attitude. 真正的阻碍是你对失败的恐惧。

但在做菜的时候你已经学会了 “去你md”的态度了。

--- Remember, ‘No one’s more important than people’! In other words, friendship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not career or housework, or one’s fatigue—and it needs to be tended and nurtured. 记住这句话,“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

” 换句话说,友谊价更高 ——不是你的事业,不是你的家务,更不是乱七八糟的差使 —— 而且友谊需要呵护需要培育。

--- If you’re in a good profession, it’s hard to get bored, because you’re never finished — there will always be work you haven’t yet done. 如果你踏入了一个好领域,你就很难无聊起来,因为你根本停不下来—— 你总有些活儿还没做完。

--- People who love to eat are always the best people. 爱吃的人都是好人。

--- See, when I flipped it, I didn’t have the courage to do it the way I should’ve. But you can always pick it up, and if you’re alone in the kitchen, who is going to see? But the only way you learn how to flip things is just to flip them. 看,我没胆量按照正确的方式做就会弄翻了。

但是你总是可以捡起来啊,如果你一个人在厨房,谁会看见?

想要学会翻盘的唯一方法就是翻它。

--- Cooking well doesn’t mean cooking fancy. 做菜做得好并不一定做得漂亮。

--- You learn to cook so that you don’t have to be a slave to recipes. You get what’s in season and you know what to do with it. 你学会了烹饪,你就不用做菜谱的奴隶了。

你看到当季的食材,就会想到怎么做。

在电影里,Julie和Julia都有一个一直陪伴左右不离不弃的伴侣和朋友,我想就像Julia说的那样,人最重要,比任何事都重要。

看上去多么自然,但在我看来要维系任何一段亲密关系比想象中要难多了。

前两天有感而发,写了伴侣教会我的事 婚姻的极简主义 | 爱你是没完没了的三明治 。

我也很想对他说,I can‘t make it without you. 一个人在美帝学习生活非常辛苦,三年多他陪伴我经历大大小小的起伏,一直鼓励我支持我,信念比我还坚定。

我还在学习如何做一个好伴侣。

我认为伴侣的关系要大过父母和子女,并不是我不爱父母,或不爱将来的孩子,而是伴侣是一辈子里时间相处最久的那一个人。

父母和孩子与你相处的时间未必久过伴侣,作为子女你会外出,会嫁娶,组成新的家庭,你的子女也一样;如果有幸从一而终,伴侣是那个几乎每时每刻在身边的人。

从Julie & Julia的身上看到一段理想的婚姻关系,本身都是有趣的灵魂和自立的个体,在爱的加持下,享受着佳肴和喜悦。

Bon Appetite!

祝愿你们在读到这句话的时候都想起了那个人

《朱莉与朱莉娅》短评

蛮一般的电影。。Meryl Streep演美食家。。真不知这位常青树还能演多少部佳作。。呵呵。。

4分钟前
  • vivien
  • 还行

挺美好的故事整罗嗦了,斯特里普算合格吧

8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美食不够诱人,讲女性伟大又不突出,说探讨人生意义又不深刻,总感觉是少了一个核心的东西。梅丽尔斯特里普的法国口音的美式英语,真叫人受不了,也差不多给后辈让让位啦,别老占着提名了。

9分钟前
  • 澹幽
  • 较差

前面看的好好的,后面那朱莉春风得意的拽味我怎么那么想。。。。。美食的,别人提供不了我也不会做,没多大兴趣。那俩老公确属模范

14分钟前
  • 庹博雅
  • 还行

连如此热爱法兰西美食的我都看不下去了,真的难看且做作,怎么现在观影多了,看好莱坞套路觉得特别nc浪费时间,俩位各自的爱情戏份甜腻到吐

18分钟前
  • Y字头上一个V
  • 较差

小茜和qq很喜欢,他们真可爱

19分钟前
  • 弯弯
  • 较差

茱莉娅太吵了。美食,接地气又刚需。一个家庭主妇,一个职业女性,两个不同时代女性的美食开端,都来自老公那句话:“今晚吃什么?”以及:“你就是爱这个,你可以的。” 利他,包装成利她,真这么好,男的抢着进家庭厨房,好吗?女人什么时候才能像她们老公那样,告别厨房?这世界上有趣的事,明明那么多。。。。

21分钟前
  • 恰恰
  • 较差

总觉得综英老师课上放这部 完全就是让人烦恼下顿中饭去吃什么的故意的 AMY和梅姨时空交错当吃货(¯﹃¯)

22分钟前
  • Liberating
  • 推荐

Julia的乐观,Julie的坚持不懈,她们的丈夫的默默的支持都散发出一种柔软的温馨。故事的架构和节奏掌握的非常好,没有拖沓和沉闷,色调和配乐都很温暖。除了美食和浪漫,还有感动和励志。真是一部好片儿!

25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力荐

偏蠢

26分钟前
  • PXY_milan
  • 较差

老姐,你的演技也太棒了!

29分钟前
  • 六比特
  • 推荐

x

32分钟前
  • 我还是我
  • 推荐

not happy today

36分钟前
  • 0932313
  • 还行

最后20分钟坚持不下去了,好久没有看这么无聊的电影了,那梅姨的腔调最是让人恶心。

37分钟前
  • 马西奥
  • 较差

梅丽尔的故事好看,艾米的人好看,蛮喜欢她的短发造型,不过角色可塑性不大。

41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裸看了一遍,坐等字幕~

43分钟前
  • 栗子の虎醬
  • 推荐

依旧不给力

44分钟前
  • Mioko
  • 较差

太文艺了

46分钟前
  • Pop Quizzer
  • 较差

激发胃口的电影

48分钟前
  • ℨℨℨ
  • 还行

不太喜欢这部片 ,演茱莉亚的女演员表情很浮夸不讨喜。励志和传记成分是主线,显得美食环节比较薄弱

49分钟前
  • Bibles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