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拍得挺漂亮……音乐,音乐。
普通话,普通话,宁可都讲粤语。
等到大家都讲普通话才突然发现谢生的普通话讲得真不赖……到25min,男女主这是什么发展,什么奇怪的台词天啊,我现在听到粤剧都觉得有点亲切风味……男主会胸口碎大石,不是,隔空打牛?
算了,谢生普通话也不咋地,但是他站在那里低着头笑就是卖萌了整个台词实在太弱了,给画面减分感情线真的很没意思,我无聊到只想吐槽,真的无聊……天啊我终于听到一段配乐了靠吃饭我看饿了念台词给点爆发力吧,球球了什么乱七八糟的感情戏啊啊啊娶亲这段剧情逻辑太弱智了突然就革命了,这个电影真的有主题吗摄影真的不错,不如拍默片就当是风景纪录片……他真的很有文人气质,他是我见过最有中国文人气质的演员,呜呜廖老师也很棒谢生之后,或许再不能见人穿长衫了!
他还在雨里打伞,过分了!
本来想再扣一星,看在谢生哭得很漂亮……(。
)结尾倒是有在好好点题,就当是革命教育片……查查潘达微,竟然和江太史也有一段关系。
广州啊。
9月16日,由珠江电影集团出品、广东珠江影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制的《英雄•喋血》拉开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影片的序幕。
《英雄•喋血》与《辛亥革命》作为两大重头戏,可是两部影片的剧情却出现了矛盾之处,影片中均有黄花岗起义的内容,《英雄喋血》中的精华潘达微为烈士敛尸、造墓,而《辛亥革命》为烈士收尸的并非潘达微,而是变成了李冰冰饰演的革命女杰徐宗汉(黄兴的夫人)。
同时,《辛亥革命》出现了孙中山送这封遗书去林觉民的家里交给陈意映的情节,与课本中收录的林觉民的《与妻书》也不相符。
对于这种现象,有两种呼声,其一认为电影就是艺术,不需要死板的拍摄成纪录片,其二认为在这种事关历史的创作上,态度必须要严谨,重要的历史时刻,不适宜修改。
对此《英雄•喋血》的导演赵崇基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历史题材的电影,其实从创作初期开始都是要经历大量的史料考证和调查,然后才去结构故事,而故事的演绎方面也就会产生很大的不同。
关于《英雄•喋血》的拍摄,赵崇基导演表示,电影本身是调查了很多历史资料之后,根据历史上的人物和故事设计的剧情,你完全可以理解成我们是照着历史来拍。
但那个时期,参与起义的人有很多,你又不可能完全照搬历史,那样就只是一个纪录片。
所以我跟编剧谈的时候,第一个要求就是要感动人,所以这次电影里哪怕只有几场戏的配角,都会有很立体的性格。
同是由赵崇基导演拍摄的辛亥革命时期的影片《夜•明》,被称为“《英雄•喋血》姐妹篇”和“《英雄•喋血》前传”。
在孙文先生于槟城筹款和与陈粹芬爱情故事两大历史重要事件的基础上展开了合理的推测,不仅讲诉了一段鲜为人知的爱情故事,还避免出现与历史不符的剧情出现。
因此,历史题材的电影究竟该如何把握历史真实性和电影艺术性之间的平衡点值得深思!!
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广州起义暴发。
起义之军百二十人持枪械攻入广州督府衙门,两广总督张鸣歧闻风而逃。
然义军终因寡不敌众,数百清军围之,起义军多战死。
旋革命党人潘达微见而怜之,收烈士之骸,止得七十二具,葬于白云山麓之黄花岗。
九十七年之后,时值腊月,会天大雪,余滞于广州,遂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陵。
止于其门,百感并至,赋诗一首,诗曰: 赤焰难明赤县天,百年群魔舞翩跹。
国土已破何人见,金瓯早缺有谁怜?
皇祚不复天威去,天朝迷梦化为烟。
五口通商香港失,断鸿声中夷舰现。
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
水师已覆巨舰沉,黄海之水腥且咸。
春帆楼上条约订,马关之约逆臣签。
大沽台上炮声隆,将士陈尸国门前。
新鬼啾啾旧鬼哭,京洼难日见炊烟。
宣战诏书何处寻?
言说帝后西秋狝。
辛丑条约庚子恨,落日秋风哭宝剑。
六十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空向长河咒逝川,不尽国愁在斯年。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民穷国敝割土地,偿银赔款年复年。
可怜越女夜夜哭,半国殖民半封建。
檀香山上聚义士,兴中会中复青天。
烈火已燃锤与镰,今将炮火灭清廷。
枪声惊破五羊城,英雄无惧挥宝剑。
提携玉泉为国死,何得英名在人间。
悲歌一曲从天落,壮士不再歌易水。
晓见江山有炊烟,烈士之魂已沉泉。
人生百年能几何,荒草斜阳土坯间。
白云片片魂悠悠,黄花遍野使人愁。
义军已覆化碧土,留得精神载史书。
黄花岗上土一抔,埋没荒烟蔓草间。
起事何知一死难,的卢青骢劳鞍鞯。
青天白日满地红,镶开碑上覆墓间。
行人往往悲旧事,含愤长忆孙逸仙。
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
皇冠已覆君前落,不见人间少帝制。
百越之人总不忘,秋风秋雨湿黄花。
愁看长江东逝去,却有青史映君前。
莫悲往事愤钩沉,但看祖国焕新颜。
沧桑浮沉忆浮生,吾辈发奋应向前。
岁月如潮歌似梦,百年弹指一挥间。
红尘梦里忆壮举,烈士陵前有愧颜。
吾侪不曾历战火,无复见此漫硝烟。
和平岁月忆往事,史海沧茫不亲见。
今春南岭雪满天,雪映梅花忠魂骨。
碧血横飞四塞惊,草木含情风云悲。
只因烈士血如海,才使日月换新天。
英雄何只黄花岗,无数忠魂红旗间。
百兆国子怀先辈,万里江山动后人。
召公甘为社稷死,感君总能多奉献。
至今天下传英名,不使君没蔓草间。
今之河山多锦绣,不复沉沦如从前。
工厂遍地多铁马,信息时代在眼前。
民众康乐少悲苦,难以再见愁容颜。
吾今立于陵门口,思绪纷飞感万千。
聊诌一诗悼君魂,勿怪字拙人不见。
后记:今日之生活,皆先辈流血而成,今中国多烈士之陵,何止黄花岗耶?
然吾平生只至黄花岗,愧矣。
今年之秋,料黄花岗之黄花,应于秋风之中透香中华乎?
(本文来源:百度百科——(2009年高考古体长诗,被评为“最牛满分作文”)
我觉得赵导的影片还是不错的,《一路有你》拍得有范。
有自己特有的风格,可这部喋血片的剧情实在是狗血,一群辛亥革命的誓死之徒成天只会嚷嚷,并未有精心的准备,这只能怪导演未将它展现出来,而展现出来的只有黑帮片(辛亥革命烈士帮广东第一黑帮收拢丐帮),爱情片(辛亥革命之徒与与黑帮夫人搞暧昧,结果黑帮老大杀死夫人,却被辛亥革命之徒的一番话给感动),演员们表演很另类(影帝们演的很癫狂,妄图演出革命烈士的铿锵热血,男主角从头至尾表情淡定,语气不变,唯有偶尔一笑),我想说好的演技得有好的故事作支撑。
该片从剧情上实在是狗血,轻重不分,什么都要,结果什么都没。
虽然有这些缺点在里面,但导演贯穿整片传达的那份对自由的渴望的主题并没有在这残缺的故事里凋零,感动了部分观影者。
还有作为港片导演的赵导,该片的片名好像有像《英雄本色》《喋血双雄》致敬的意味在里面。
希望革命烈士们能像发哥一样热血豪情?
《辛亥革命》VS《英雄喋血》,珠影出品,和之前与《风声》性质相同的《秋喜》一样,我较偏好后者。
没有北方派的那种刀光剑影、抛头颅撒碧血、气势如虹、大气凛然的主旋律画面氛围,却从起义的准备着墨来反映革命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显得更易让人细腻地体会到人物的情感。
片中人物既有敢为天下先的勇闯精神又有南方人特有的温和内敛,此片的人物刻画比靠近主旋律的《辛亥革命》更能体现大时代大事件中小个体的真实与历史价值。
而且最后收烈士遗体的方面,《辛亥》篡改历史,为了突出演员这样做实在不能接受。
而《英雄》则尊重历史原貌,赞!
美术指导应该和《秋喜》同一个人吧,或者说珠影的风格一向如是,影片对岭南特色的背景很讲究,拍得很美!
只是我觉得片中温碧霞的成分过多,虽然也反映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对自身解放的挣扎,但貌似与影片主题的直接联系不大,可以适当减少吧。
首先要先感谢小米兼老驴,ziyue,and 低调的小九姐的赠票,使喃和喃们有机会在这秋风沉醉的晚上有功夫回忆百年前英雄们....其次喃想说温姐老了,豪哥老了,校长也不是二十五岁了,就曾小胖还那么青春永驻再次不看战争场面,不看故事情节,粤式景色还是挺漂亮的最后喃要咆哮了:编剧阿亲咱情节能不这么一帆风顺不?能不这么一帆风顺不?
没有激烈的场面,连最华丽的葬礼都只有听到枪炮声和听者的反应,但明知死而兴高采烈去赴死的悲壮已震撼人心。
不是主旋律片,表被片名吓到,是值得走进影院的感人好片。
另见面会温碧霞本人很美。
正值辛亥革命100周年,以此为题材的《辛亥革命》也箭在弦上,而一部同题材电影《英雄喋血》则先一步上映,无论从历史维度还是商业目的上讲都是一首前奏曲。
《英雄喋血》所截取的故事以广州起义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历史基础,着重起义的前期准备阶段,正因此电影并没有太多了战争场面。
当然,在预算的钳制下,避免过多的大场面,而侧面描写起义也不失一个好方法,方慧如被关于房间之中的处理恰当好处,更能抒发出那种焦急压抑的气氛。
就这样整部电影的气氛可以用表面轻松、背里压抑来形容。
可能是不适应香港导演所讲述的历史故事,整个故事虽然步步惊心,但是铺陈起来却提不起高潮,儿女情长的故事耗费了过多的笔墨,影响了整部电影的节奏,要不是百度百科惊现简要剧本,真得无从得知一些关键的细节。
好在自众人入住小东营5号,影片的节奏和风格回归应有,用炸弹为礼花的葬礼也名副其实了。
当然,影片有一个怨念不得不提。
既然故事发生在广州,一切台词以粤语配音为宜,而此番众港普、台普着实让人无从消受,原音虽好,但也得恰如其分啊。
刚刚看过《英雄喋血》。
喋血的镜头几乎不见,但英雄的气概还是得到比较好的诠释。
之所以说它是主旋律电影,我个人认为跟它的拍摄风格有很大关系。
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属于平缓叙事型的风格,把黄花岗72烈士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英雄形象以小桥流水的方式表现出来。
但还是让人感受到了那时候革命人的淳朴情怀:为了中国民族的未来,牺牲自己又算得了什么?
里面的高剑父和潘达微刻画得都相当不错。
之所以说有些超越主旋律,是因为主旋律通常是歌颂党的,但如果比较那时候的社会背景,你会感到和今天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只不过高剑父和潘达微他们可能革命的对象是现在的党。
可能,党在投资这部电影的时候,没想到有的观众(像我这样的)能有这样的体会。
里面的温碧霞很搞,不知她和广东省的领导们有什么暧昧关系,能逼着导演选她做第一女配角。
她扮演的帮派老大的“情妇”(老大一直把她当妹妹看),15岁被老大从妓院赎身,跟了老大15年,也就是说应该30岁,但里面的扮相至少50岁!
尼玛,看起来比帮派老大都大,怎么被人赎出来的?
《英雄喋血》虽然是一部主旋律片子,可我们不应该先入为主,就认为是主旋律的片子就是空洞的说教,显然该片并走不出这种俗套。
但我们,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人,我们的生活恰恰是这些人用生命换来的一点都不假。
这段历史,我们是不是不应该忘记?!!!
不想再多说什么,只想用片中潘达徽和罗仲霍的一段对话来铭记该片。
我们从生下来就开始失去失去童年,失去青春,失去爱人只到失去生命有什么能证明我们曾经来过我们活过吗一场用炸弹做礼花的葬礼不是谁都有机会赶得上的起码在这个充满闹剧的年代里我们能证明我们的人生不是一场闹剧说的多好,我们怎样活着才让我们的人生不至于是一场闹剧呢?
他们是为了革命、为了理想、为了民主,为了让更多人生活得更好。
那我们呢,拥有现在的一切,我们是否有更高的理念值得我们去追寻?
主旋律题材影片,花一元钱进影院看的。某些地方故意使用的特效不伦不类。PS:曾志伟老爷爷,到处都能看到您打酱油啊..
武昌起义,除了黄克强又有几人被世人所知,真就是一将成名万骨枯
某某某是江南水乡上回眸一笑 某某某却是黄花岗喋血~~~~~~~~
那是温碧霞么?!
不见一兵一卒的革命主旋律,侧面展现黄花岗起义全程,拍出了些不同以往的味道。散文化叙事,偏倚构图,戏剧光效,几小段剪辑很喜欢;场景漂亮,浓重的岭南腔。比看标题海报之后想象的要好,这礼献得还不算违心。@望京点映&主创见面会
冲着老谢来个高分
赵炳锐 这个男演员有点特别嘛,作是作了一点,风度还是档不住的!口水ing
作为献礼片,还是挺不错的~
真实可信,英雄事迹威武!
冲着老广州的元素看的,没想到片子挺不错的,主旋律都这样不也蛮好嘛。三星半
主旋律拍成文艺片还是蛮不错的。
没在影院看的。
为什么清末民初的革命者总令我情难自抑。也许正是因为他们不只是革命者,更是一群飞蛾扑火的真正的理想主义者。
温碧霞老了,造型也失败,像没脖子一样。给男主镜头太多,而他只有张俊俏的脸和青涩的口音,倒是王若琳那个角色有点意思,但也没有发挥太好。
主旋律拍成了小清新
真的,电影很好。不教化,有种感受中国人智慧的电影。
画面拍得挺漂亮……音乐,音乐。普通话,普通话,宁可都讲粤语。等到大家都讲普通话才突然发现谢生的普通话讲得真不赖……到25min,男女主这是什么发展,什么奇怪的台词天啊,我现在听到粤剧都觉得有点亲切风味……男主会胸口碎大石,不是,隔空打牛?算了,谢生普通话也不咋地,但是他站在那里低着头笑就是卖萌了整个台词实在太弱了,给画面减分感情线真的很没意思,我无聊到只想吐槽,真的无聊……天啊我终于听到一段配乐了靠吃饭我看饿了念台词给点爆发力吧,球球了什么乱七八糟的感情戏啊啊啊娶亲这段剧情逻辑太弱智了突然就革命了,这个电影真的有主题吗摄影真的不错,不如拍默片他真的很有文人气质,他是我见过最有中国文人气质的演员,呜呜廖老师也很棒
原来是主旋律电影。
角度神奇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你将拿什么来证明你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