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怕眼高于顶,批评起别人来头头是道,自己上的时候就各种困难。
所以球星的粉丝爱说:你行你上啊!
你行你铁啊!
不过,把文艺批评家同文艺创作者的身份等同起来是幼稚的,虽然确实有时候有些人能兼顾这两种身份。
就比如说,已故的著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他拍过什么惊世神作?
但你能说他的影评没有价值嘛?
当然我不是要借这个说法谋取一些便利,比如说因为这点我就可以把冯导和这部电影骂的一钱不值同时又凭着观众的身份免受指责什么的。
事实上,在一个主要关注北美影市的吧里评价一部国产片,可能确实有越位嫌疑,如果进球了也会被裁判吹无效。
那么容我继续就着“眼高于顶”这个词来说下去,我们即将来到这样一个环节:所谓“眼高于顶”,在这里我所指向的意思是冯导和王编依旧走在时代的前列腺上,自以为抓住了时髦(没有哥……)的小辫子,能够用自己的作品站着把钱挣了,同时还能引起观众共鸣。
引起观众共鸣,说出观众心声,这种雅俗共赏的大善之举,想想就叫人激动。
可惜,观众走进影院的时候,可能不会带着那种急切地要批判社会的情绪。
他们想看一部正经搞笑的喜剧片。
在批判社会现实方面影片可谓用力颇猛,除开用作引子的那个黑白开场片段,范伟老师粉墨登场,一上来就开始粉刺我们国家的政治语言,什么“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啥的。
这一段,影片行走在丑陋的边缘,就是在很用力地讽刺官场,大揭其丑。
这种对民间情绪的讨好,可能意图太过明显了,屁民都不好意思笑了。
假如说我对影片其他章节的态度还算模棱两可的话,那么我对影片第二个关于“雅俗”的章节则是明确地不喜欢。
此章节开头还算有趣,有着很明显的自嘲成分,但发展下去就开始辩解了。
大体类似于这样的思路:我冯导就是俗怎么了,你们的雅算个屁。
算个屁。
这一段,冯导和王编向着观众和更加“艺术”的电影同时开炮。
可能会是两面不讨好吧,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
第三章是关于钱的,普通人的“有钱梦“,也许是中国梦的民间版本。
其实除去本司无论如何不能认同的第二段,影片其他章节都还是有点想法的。
我只是说,影片的批判来的有些想当然,未必能被认同。
最后,影片很时髦地谈到了环境问题,几乎是在尝试着全方位反应民众心声了,好像年终总结似的。
且不论这样与剧情完全脱节的安排是否妥当,是否符合电影创作法则,因为毕竟文无定式嘛,欧陆艺术电影有时候就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段落,比如主角突然出戏对着镜头大谈人生哲理什么的。
它这样的设计,我不想现在就决断是神来之笔还是胡闹。
关键是,这样全方位接地气、赶时髦的努力,是否能获得观众的认可?
最后,作为本文的总结性呈言,我必须指出,影片在技法上非常差劲,毫无可取之处。
我想编剧和导演所有力气都花在寻找接地气的元素上了吧。
昨晚赶着全国首映的22点场前去观看私人定制,一开场就出现卡顿黑屏的现象,影院工作人员步话机里都在说“此片有问题还在调整”,在播放3分钟左右中止,然后又从头播起……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仓促拷贝没做好,事后看微博上其他影院也有此播放事故。
第一个故事剧情一展开,立刻就有人吐槽这是《甲方乙方》的翻版,然后叹气声不断,多少会有些影响情绪。
下面就分享说下个人对此片的评分吧。
评分(满分10分)剧本:3分王朔编剧,台词充满其个人毒舌吐槽风格,能够在公开场合中各种影射社会时事,其实还是挺好的,但是,这放在前几年确实挺好的,如今有了微博,大家都可以肆意在公开场合表达心声了,而且言论传播不会像博客时代受博主名气限制,只要有人推有大V转,任何人的一句话都可能成为热点。
于是《私人定制》里那种想吐槽但又要考虑过审而产生的“妥协”式吐槽,就显得不够畅快有力,甚至不如节目主持人的一句话来的痛快(详见孟非、囧叔等人的节目),着实没必要拍成一部电影,也着实不需要花钱去电影院看吐槽。
再说下炒冷饭,这个从预告片里就能看出来,当然冯导解释为是炒剩饭(好吧),但是可惜的是,炒的真的不好吃,毫无创新激情可言,拐着弯讽刺官场、娱乐圈、房地产,但又在拼命打圆场,感觉狡猾不真诚,没有期待的直率。
而且几个以正能量作为每个小节休止符的故事,基本没什么笑料,甚至有点像说教。
四个主角在片中的“职业身份”没什么差别,不同的四个叫法基本无意义,既然没有明显分工,那就显得很多余。
3分不能再多。
演员:5几位演员表现一般,不知道是否因为是戏中戏的缘故,不过这种脱口秀倒是比较适合白百何和葛优、宋丹丹的表演风格。
至于演技,额,演员都没入戏的片怎么谈演技?
5分勉强及格。
摄像:2摄像烂到爆,镜头走位毫无讲究,就是固定机位倒来倒去,显得呆板无趣,特写镜头更是杂乱,构图也没有美感。
几个表现海南美景的镜头,就那么几个来回用到烂,审美疲劳知道么。
电影中那么多的植入广告镜头也是拍得非常直接,怕观众看不到logo是么,总之,对于这样名气的电影,此等水准的摄像真的只能给2分。
配乐:2听完没任何映像,配乐应该是给画面造势的,配合剧情调动起观众的情绪,此片的配乐跟剧情的配合显得支离破碎,尤其电影开场,画面是红红火火的贺岁风格字幕,配乐是沉重的钢琴曲,再加上因为播放事故看了两遍,MD心情都跌倒谷底了。
于是抹杀了欢快的气氛,又不足以渲染沉重的故事氛围,难道你们不知道观众看到葛优就想发笑的么?
总之很不痛快,2分不能再多。
后期:1后期已经无法再吐槽了,此片除了几个简单的特效外没其他特效了,但是最后那个在天桥上的摇臂,喂,要不要抖那么凶,抖那么凶为什么不后期稳定一下,是要有多赶时间才会让这种失误包含在影片中?
电影院大荧幕又不是电脑显示器,这种大的失误会成指数的放大啊。
再有剪辑,哎,怪不得有人说连《小时代》都不如,本来就支离破碎的故事,硬是被剪成更支离破碎的渣渣了,有的镜头为了植入广告硬剪进去;然后为了夹杂些“色情”镜头把演员身体特写剪进去却又因为什么原因不敢剪长了,你说李小璐出水那段给个0.5秒的身体特写有什么意义?
逗我们玩么?
再配合糟糕的摄影,简直不能再遭了,于是只能给1分。
服装:6片中几位主角都比较时尚,因为要不断变换身份,相应要变换服装。
片中服装的选择倒是中规中矩,反正本人作为土鳖也没看出其中哪些服饰是广告植入,于是看着还比较能入戏。
但也只能是还行,只是不够精致(并不是说高档,是设计上的不精致),6分。
关于上座率想说几句,一般说来晚上10点的场次,除非是首映,上座率一般不会很高。
此片是首映,加上跟多个网站合作电影票买一送一,使得此片上座率很高,我是在时光网买的43元两张票,应该有不少人都是买的此类优惠票。
说实话要不是价格这么优惠,我是不太可能去影院看此片的。
看了一半果断很失望,真心觉得对不起票价,用同事一句话就是“全程都是尿点”。
看完快12点了,真是耽误睡眠啊……总结:此片作为冯氏喜剧的代表作,个人风格鲜明,创意不足,制作质量不高,剧情支离破碎。
适合不玩微博并且笑点很低的人群观看。
如果你是微博控,或者是美剧爱好者,那么还是别去浪费时间了。
总体:3.2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一部炒剩饭式的中国当下现实题材的纪录片,贪腐、信仰缺失、贫富悬殊还有糟糕的环境配上老套的情节架构,故事情节突兀、头重尾轻不知所云,冯导这次真是的成全了自己,恶心了别人,之前的宣传铺天盖地,引来万众期待,没想到是一部十足的大烂片,看完把我气得不行、、、看完烂片后的心情是极度不爽的
(人的身份真的很重要么,如果真的那么重要的话,那么为什么在生活里总出现篡位的情况?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正在丽江旅游,正准备从昆明飞回来的时候,碰到了少见的大雪。
说是少见,是因为今年年初在昆明也下过一次大雪,导致3天的机场陷入瘫痪。
而这一次,机场并没有充分吸取上次的教训。
机场虽然很努力地为乘客去解决问题,但是却很少有人满意,在这几天的“折腾”中,我只感觉自己是如此的疲惫和幸运,经历了3次延误、2次取消、1次补班,终于疲惫地回来了。
这段经历让人心里慎得慌 ,我一句吐槽的话都说不出来,而唯一记忆清晰的,是那机场几天回旋不绝的广播:“我们抱歉的通知您,由于天气的原因,飞往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深圳、成都、沈阳、重庆、杭州、大连、西安的航班,全部延误,对于给你带来的不便,——我们深表歉意。
”所以当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哭了。
而在这之前,我就已经湿润了。
冯导本可以把这部片子拍的像《甲方乙方》或者他其他的贺岁片那样,将几个小故事剪辑成多条线,穿成一个大故事,形成一个完成的剧情,更“电影”一些。
但是他这次没有这么做,而是用“走马灯”的方式呈现给我们,我佩服他这样的做法,不管是面对“微博”时代,还是突出主题需要,用这样“小品”的方式能产生的映像更深刻。
传统的故事提供的只是单一的视角、独一的焦点和无所不知的叙述者。
冯导一直都不是这样的风格,也不喜欢这样的手法,这也是我们回味他的片子更少欣赏他的故事,而喜欢他的一个一个的镜头的原因。
冯导很诚心,而且他这一次抛开了不少传统偏见,颠覆了很多我们自以为电影应该有的东西,比如我们在这部电影看不到多少经典的台词,甚至看完之后都忘了电影的内容(包括植入的广告)。
留下的是一股五味陈杂、说不出来的感觉,最多只能用一句电影中的台词:“这个,那什么,都挺好的哈!
”。
如果说,《小时代》给我们的是对于最初的梦的美好的向往,那么《私人定制》给我们的是对于流逝的梦的遗失的感伤。
在《甲方乙方》里,圆的是“将军梦”、“守口如瓶梦”、“爱情梦”、“受苦梦”、“普通人梦”、“有房梦”,而在这次的《私人定制》里,圆的是“当官梦”、“脱俗梦”、“有钱梦”,以及穿梭其中的“成人礼梦”、“抓人梦”、“怀春梦”……一开始还有一个“守口如瓶梦”,但是这个梦并没有“圆”,葛优一等求爷爷告奶奶的让苗圃别让他们“陪她玩”了。
冯导用这个剧情暗示了自己这部片子和之前的是不一样的。
(说什么“老瓶装新酒”,“吃老本”,不觉得这样的话太随便么)这两部电影的“梦”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来,《甲方乙方》最多只是每一个人的“愿望”,是一个个“突发奇想”,充其量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他们的这些愿望是希望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带着一份的“私心”,完全“单纯”,而《私人定制》里,却是每个人真真切切的“梦想”,是双手合十,闭上眼睛,放空心灵,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想法,这个想法脱离了他们自己的实际需要,是经历过多少坎坷岁月后才积累下来的遗憾,他们自嘲为“白日梦”,却实际上是他们心中真正的、属于自己的“中国梦”。
《私人定制》的现实性很强,然而更强的是他的时代性。
《小时代》的人们等到了不惑之年,应该还是嘲笑《私人定制》里哪些“恶心”的梦想。
但是无法否认的是,当官、脱俗和有钱的的确确是当今这个社会面临中年危机的人群最主要的梦想。
电影中看上去三个独立的小故事,却有着各种穿插和戏中戏内容,这种丰富,只有冯导和王朔这样多年阅历的人才能做到,比如用反讽的技巧告诉权力追逐者:这不是一件“U Can U Up”的事情;用魔幻的手法告诉现实的土豪们:脱俗?
除非换血,否则下辈子吧!
;用诚恳的语言告诉仇富者:有钱人的世界和你真的没什么关系……站在一般年轻人的角度,这部片子肯定不如《小时代》的吸引力,甚至都认为这片子根本不能称之为电影。
但是如果只同一个角度去看任何一个电影,受累的是自己。
于是,骂这部片子不咋样的人应该也不会喜欢《美国丽人》——不,应该说是看不懂,也不屑于尝试去理解。
他们“有意”忽略了自己身处的环境和这部电影的对象,这种“有意”的程度,就像也许记得自己的长辈的生日、却不愿花时间精力去了解长辈们的真实想法,更没想过帮他们去圆他们的“中国梦”。
他们虽然可以给你们说“注意身体,开心就好,不要容易想不开”,但这不代表他们没有自己“中国梦”,这和他们有没有机会、有没有条件没有关系。
梦想不只是属于年轻人,也不只有《小时代》那样的,更多更多的是,一路上不断舍弃,最终怀揣梦想老去的大多数。
这些批评者“有意”无视了《私人定制》是给那些忙活了半辈子,自己的梦想渐行渐远,只剩满目苍夷的中年人看的。
反而下力气去说说这些梦想(当官、脱俗、有钱)在是多么的“低级”、“恶心”的,“群众里面有坏人”、“为官不做事也是腐败”、“有钱人的配置是都有小三儿”这样的台词俗套落伍……可是,难道你们看到的中年人不都是这么说话的么?
难道还要让他们“换血”不成?
但是,并不是年轻人都不喜欢这部片子,我看到奋斗在职业电竞上的选手和解说极力推崇这部片子,也看到身边在大城市奋斗努力的人为这部片子而哭泣。
年轻挺好的,但是年轻却没有“老过”的人就太遗憾了,没有用人生阅历积累出来的遗憾,没有用这些遗憾转化为自己的梦想的人,是很难理解这部片子的。
而且不但理解不了这部片子,也理解不了目标是什么、理想是什么、“中国梦”又是什么。
没有人会认为他们这些梦想会实现,更不要说他们自己,然而这不代表他们没有存在过。
更不代表我们应该忽略他们的这些心理真实想法。
他们要的甚至不是《私人定制》中的那样的“白日梦”似的实现,要的只是真诚的安慰和祝福,要的只是诚挚的关心和帮助。
他们不是真的要去当官、脱俗、有钱或者去查案、抓人、怀春;他们希望的是有人告诉他们“都挺不容易的”。
正如我们对机场延误都可以理解,取消也是不可抗力导致;但是我们不希望:21点的飞机到了24点才告诉我们取消;一面告诉我们不要来机场,一面告诉我们必须去机场办理手续;滞留机场大半夜一个毛毯一份夜餐都要靠我们集体抗议砸桌子才能争取到;花了几个小时经手乱哄哄的秩序然后领到200块补偿,然后告诉我们回市区自己找酒店住;一面告诉我们回市区等消息,一面高速封路;好不容易补班打出登机牌发现是30分钟后起飞;……片子的最后一个篇章讲的仅仅只是环保么,母亲是怎么被儿女“糟蹋”的?
是母亲为了“成全”儿女的梦想,最终把自己“恶心”了。
在冯导眼里,中国梦不光是“复兴”,还是“和谐”,每个人的梦想都应该得到真正的尊重和重视。
这部片子上映正赶上冬至,各位不管喜欢不喜欢的,不妨邀请自己的长辈一起去看看,你们知道他们是有多久没有进过电影院了?
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时间,而是没有多少人愿意拍给他们看的电影。
冯导如果不是这次“良心发现”,真不知道还要多久。
或者,我们邀请自己再看看这部电影,看看自己奋斗多年,在青春之后认输之前,自己能否“圆”自己心中的“中国梦”,给自己多年“摧残”的自己一个关怀,一句问候:这么多年,时间都去哪儿了?
梦想就像折纸飞机一样,它能飞得多远,不在于你用了多大的力气,而在于你怎么制作它的。
--门前老树长新芽 院里枯木又开花 半生存了多少话 藏进了满头白发 记忆中的小脚丫 肉嘟嘟的小嘴巴 一生把爱交给他 只为那一声爸妈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儿养女一辈子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盐半辈子 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记忆中的小脚丫 肉嘟嘟的小嘴巴 一生把爱交给他 只为那一声爸妈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儿养女一辈子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盐半辈子 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儿养女一辈子 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柴米油盐半辈子 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
——内附华谊兄弟研究论文——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私人订制、冯小刚、华谊兄弟作者:雪球释老毛一、《私人订制》:一部中规中矩之作昨晚看了《私人订制》,晚场,90%满座,人民群众对金三角“冯小刚+王朔+葛优”热情很高,观影过程中不时有笑点,但爆笑程度大不如以前的冯氏喜剧,很多笑点老化,最典型的是那个坑爹的结尾对白,十年前的老段子喽!
回顾去年贺岁档,光线传媒《泰囧》屌丝逆袭,小成本搏取12.65亿票房破华语片记录,《西游降魔篇》票房12亿。
《私人订制》无法复制《泰囧》以小博大的辉煌,但可以维持票房8亿的基本判断。
整体来说,算是一个中规中矩的贺岁电影,作为金三角,这个水平确实大幅低于预期,豆瓣评分5.3,时光网评分5.9,但同期的华语大片实在太烂,《私人订制》在同档期是没有对手的!
《无人区》看了,太暗黑,不适合作贺岁片,估计和《一九四二》一样,叫好不叫座。
《四大名捕2》,今年最烂大片,无与伦比之烂!
当时放映厅坐了不到一半人,台词极其乱搞,情节简单幼稚,诸葛先生穿着睡衣走来走去,冷血是头中国人兽,追命是个打酱油的,铁手是大叔爱上小萝莉,无情不但男变女而且健步如飞。
大Boss是个连名字都没有的白胡子老头,像极了指环王的巫师甘道夫,而且最坑爹的是竟然最后没有打Boss就电影结束了,看来还要拍第三集,坑爹吧!
陈嘉上,自从《画皮》之后就是一烂片之王!
冯小刚导演则保持了一贯的质量稳定,至少是不糊弄观众的导演。
《私人订制》在冯小刚的作品里算中乘吧,三段喜剧小品拼凑,手法是一贯的讽刺+温情,最后很矫情,艺术成就比不上《一九四二》、《集结号》,讨好程度比不上《非诚勿扰》、《天下无贼》,其实就是《甲方乙方》的2013版。
只不过《甲方乙方》是在1997年,人民普遍不富裕但有幸福的期盼,对未来充满希望,70后一代人的心态是昂扬的、向上的,结语葛优那句“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意味深长;《私人订制》是在2013年,16年后,70后一代人都富裕起来了,拿着土豪金,开着mini,才发现其实失去的更多……。
二、冯小刚:一位想要退休的导演因此,《私人订制》最后的结尾是道歉,向大自然道歉,向历史道歉,向人民道歉……。
这个结尾太矫情!
其实,我看冯小刚真正想道歉的,是向一直支持他的王氏兄弟道歉,向一直支持他的影迷观众道歉。
华谊兄弟的起源,是因为冯小刚。
当年冯小刚拍电影没钱,做广告的王中军冒险投资给冯小刚才有《甲方乙方》,才有了后来的冯氏贺岁片,才有了华谊兄弟这个资本市场的神话!
《私人订制》是向冯氏大片的起点《甲方乙方》致敬,历史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
冯小刚用《私人订制》还王氏兄弟一个情,一个了断。
冯小刚老了,冯小刚累了,很可能下一步冯小刚要做的是退休。
这不是新闻,是旧闻,自《一九四二》开拍以来,外界频传冯小刚“鸭梨山大”,冯小刚曾在微博中透露厌倦拍戏,“主要是拍这个电影体力上太累,我现在时常在想自己是不是变得娇气了 吃不了苦了,我经常在想,不能让电影成为我生活的全部。
”更早在2010年宣传《唐山大地震》时,他就直言自己59岁一定退休,“多一年都不行。
不过我和华谊还有一个五年的合约,打算把这五年的五部戏拍完了,就好好享受一下晚年的人生。
”于是,这才有了冯小刚导演的道歉。
该还的情还了,该道的歉道了,该怀的旧怀了,该致的敬致了,轻轻地,我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三、华谊兄弟:一个成年人的童话一部大片能竟然让华谊的股价涨停跌停?
冯小刚老了退了,华谊还是不是那个华谊?
其实这都是伪问题,无论有没有大片,无论有没有冯小刚,华谊根本就支撑不起350多亿的市值,这是一个确定无疑的事实。
(一)商业模式拍电影纯粹就是赌博,每一部大片都是一项风险投资,明星薪酬、制作成本越来越高,动辄投资过亿,但上线公映只有十几天,票房收入靠天吃饭!
广告收入只有那几个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才有号召力。
电影业的老祖宗好莱坞,20世纪福克斯投资大片《埃及艳后》票房失利差点破产,曾经的影业巨头米高梅已经破产了!
为什么电影公司这么脆弱?
用波特五力简单分析一下:上游:观众是冲着名导、明星进影院的,明星是真正的稀缺资源,身价越来越高,跳槽风险巨大,影视公司议价能力有限;下游:观众口味越来越刁,连冯小刚、陈嘉上这种级别的名导,只要一不接地气,随时被挑剔的观众抛弃;竞争对手:没有差异化,都是烧钱拍大片、建院线、挖大明星,这个行业有钱就能搅局,烧钱就能颠覆……;潜在的进入者:影视业没有门槛,土豪有钱就能杀进来,完美等网游公司进入了,优酷等视频公司的进入了,万达等房地产公司也进入了,而且一签就签张艺谋……,这个行业将面临着无穷无尽的竞争对手。
老实说,除了航空、钢铁几个奇葩行业,还真找不到这么恶劣的行业环境,这么屌丝的业务都能被资本市场打扮成白雪公主!
华谊兄弟就是在给股民讲一个成年人的童话!
(二)行业空间电影市场这些年确实高增长,主要得益于票价一直没涨,相对收入而言便宜了,导致屌丝消费升级,从看盗版升级到看影院。
但看电影人多电影公司就能赚钱?
坐飞机的人多航空公司就能赚钱?
天底下哪有谁靠拍电影发财?
记得香港一个混迹影视圈的老戏骨说过:香港的邹文怀搞了一辈子电影,嘉禾也就那么点身价。
邵逸夫是有钱,80年代人家就想悟出这个道理了,毅然结束邵氏业务转型搞无线电视台,其实邵逸夫发达靠的是地产而不是影视。
(三)成长性和盈利能力公司高估值一定要有强大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支撑,高估值才有可能被消化。
把资本市场讲的故事抛开,我们来看一看华谊兄弟真实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吧。
华谊兄弟过去5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42%,利润复合增长率只有33%,明显低于收入的增长速度。
这个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借了这几年中国电影票房整体增长的光,也就是池塘里的鸭子,随着水位线上升而上升,并不是靠自己的能力飞翔。
要知道,当初冯小刚拍电影,王氏兄弟投资完全是基于友情赞助,其实华谊的电影业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是亏损或微利的。
在高增长中,我们都会发现,华谊兄弟长期的ROE只有可怜的13%,在A股里基本处于屌丝级别,别说跟银行、白酒这些高富帅行业,甚至跟很多上档次的制造业都没法比。
而且这个娱乐龙头的现金流是一直是入不敷出的,过去5年里经营现金流负4.4亿元,自由现金流更是负8亿。
从ROE和现金流也完全可以印证,拍电影根本就不是一门靠谱的好生意。
(四)业务拆解王牌业务:电影2013年前三季实现营收10.23 亿元,同比增44.5%,净利润4.12 亿元,同比增207%。
但仔细分析的话,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西游降魔篇》3.9 亿元票房入帐,以及出售部分掌趣科技股权获得3.25 亿元的投资收益。
依赖一部大片,获得的高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很难保证每年都有N部《泰囧》或者《西游降魔篇》,事实上华谊的《大明猩》票房表现就不尽人意。
出售掌趣科技的3.25亿收益是非经常性损益,更是不可复制的。
而今年的高业绩除了为马道长和王家兄弟高位套现改善生活之外,对小股东没有实际意义,反而提高基点,为2014年的低增长埋下颗地雷!
大片是华谊的唯一的救命稻草,因为其他业务更是惨淡,基本上是萎缩和倒退。
电视剧:前三季公司电视剧收入1.42 亿元,同比下降35.5%。
《孩奴》、《连环套》、《我们的生活比蜜甜》等,在异常激烈的电视剧市场,无声无息。
经纪业务:艺人经纪收入1.07 亿元,同比下降29%,还是大幅下降。
院线业务:影院收入1.54 亿元,同比增83.3%,利润仅仅是有望扭亏。
共有15 家影院投入运营,新增4家,院线是靠资本投入获得的增长,而影院业务是典型的重资产业务,和万达、橙天、UME比,华谊没看出有什么优势。
中国的院线是典型的重资产、低回报行业,而且竞争极为激烈,从院线的单幕金额来看,2010年163万为最高峰,然后不断下滑,表明新建影院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观影人次、票房的增长速度,资产回报率极低,院线大跃进本身就是一个大大的泡沫。
手游业务:这个是市场最爱讲的华谊的故事。
华谊以6.72 亿元的对价,收购银汉科技50.88%的股权。
银汉科技股东承诺13-15 年净利润不低于1.1 亿、1.43 亿和1.859 亿元。
这笔投资按13年承诺的利润是10倍市盈率收购,不算贵。
但这点利润根本不可能支撑起华谊兄弟350亿的市值。
就算按承诺的13年利润以创业板的60倍市梦率计算,银汉股权也仅值30亿,就算比成本价增值5倍,也不及华谊350亿市值的一个零头而已,靠手游怎么支撑?!
而且从收购价可以看出来,手游公司在一级市场收购价也就是值10倍市盈率,翻一番也就20倍估值,否则人家为什么卖给华谊?
手游业务为什么不值钱?
因为手游是典型的多输市场,客户黏性极弱,竞争门槛极低,研发团队叛逃极易,成功极度依赖渠道,手游的利润其实都被91这种渠道分成赚走了……,高风险,高竞争,低壁垒,低回报,这种市场最终进入者将会没有赢家,全是输家,就像老巴描述的航空业,轮子上企业,典型的多输市场,除非像91、360、QQ那样掌控渠道,否则没有任何长期价值。
(五)结论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让我们把如梦如幻的华谊兄弟和A股著名的大烂臭招商银行和贵州茅台比一比:招商银行,2002年上市,2002年净利润17.34亿,截至2012年净利润452.73亿,上市以来,净利润增长26倍,复合增长率38%,ROE稳定在20.6%。
结论:秒杀华谊兄弟;贵州茅台,2001年上市,2001年净利润3.28亿,截至2012年净利润133亿,上市以来,净利润增长40倍,复合增长率为39%,ROE稳定在28.35%。
结论:秒杀华谊兄弟。
综合方方面面的信息来看,华谊兄弟只是一家平庸的公司,经营着一门屌丝的生意,只不过我们经常看娱乐八卦,对这个名字比较熟悉而已,熟悉的公司不代表是好公司。
与A股真正的好公司相比,华谊兄弟就是个笑话。
可见,市场先生是疯狂的,华谊兄弟,超过20倍市盈率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儿,A股创业板真是个童话王国啊!
华谊的真实ROE根本就很惨淡,盈利模式极不稳定,每一部大片就像一次赌博,盈利高度依赖明星和名导的个人魅力……,这种盈利模式就没法高估。
腾讯入股是产业资本基于战略合作的考虑,这种不差钱的大金主是不在乎成本价的,就像嘉士伯的重啤收购价,这个价格不能作为估值标准。
如果让我买$华谊兄弟(SZ300027)$ ,我最多只肯出每股6元钱,2倍PB,对应的是12年盈利的15倍市盈率,这个估值已经是非常公道的了!
超过6元钱买华谊,根本不是投资,而是在赌市场热度的变化,击鼓传花,玩博傻游戏。
原文出处http://xueqiu.com/6146070786/26709126
虽说冯导这几年病的不轻,面目狰狞,常忘吃药还每每放弃治疗,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也曾是一位英雄,为中国电影业付出了青春与汗水,记得小时候每年快到年关时我爸都会买好三张电影票,带着我和我妈欢天喜地的去看冯小刚和葛大爷的贺岁片——久而久之这几乎成为了一种传统,好像不看一场冯导的贺岁电影这年就还没有过完一样…如今冯小刚,王朔,葛大爷铁三角涛声依旧,但片子的味道却已是面目全非,都说英雄最怕迟暮,但比迟暮更加可怕的是他还转了性,缺了德,变成了只会骂骂咧咧的泼妇。
影片胡拼乱凑了四个故事,形散而意乱,第一篇差强人意偶有笑料,第二篇夹私带恨枯燥无聊,第三篇没头没脑莫名其妙,第四篇更是毫不搭嘎的硬生生植入了一段公益广告。
就好像小学生写作文一样,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好像什么都说了,实际上什么都没说到点上,没说到点上也就罢了,问题是它还充斥着毫无逻辑的歪理邪说,在冯导眼里,官员是被群众逼腐败的,导演是被观众搞精分的,至于电影口碑差嘛——自然也是被个别影评人煽风点火搞臭的,总而言之一句话:不管我怎么去想这件事都是你们的错!
冯导您真不愧为祖国的好党员,觉悟就是高哇!
其实吧,本来人冯导准备这剧本也没有多上心,按人自己的说法这也就是他和王编多年未见坐一块叙旧时就着二两二锅头几碟花生米伴着小酒馆里昏黄的灯光恍恍惚惚中攒掇出来的,没想到甫一上映票房还不错,令其喜出望外,他还不无傲娇的对煤体承认自己这片制作流程短,时间少,没想到票房还挺高。
就好像上学时班里总有几个学霸喜欢虚伪的说“我都没有复习,这下考试可完了”一样,这样等成绩一下来,考的好了他们可以向小伙伴们炫耀自己是如何的天资聪颖智力超群不学习也一样吃的开,如果万一不小心考砸了也好以没学习为借口有一个台阶下。
谁知首映过后,票房节节溃败,口碑一臭到底,这下冯导面上可挂不住了,也就不拐弯抹角地瞎谦虚了,索性扯破脸皮,就地撒泼;从28号到29号他一口气连发七条微博凑齐一整套骂人系列,目标直指影评人,可不可以召唤神龙我到不知道,不过确实是可以召唤一大波票房,顺便再抬抬股价,毕竟人们就算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也会情不自禁地走进电影院以身试片,不过这可是一个杀鸡取卵的馊主意,本来我以为冯导也就是一不小心拍了部烂片,下次改了就好了,连斯皮尔伯格都拍过烂片更何况是冯导。
如今看了冯导的骂人7+1,又是自卖自夸又指责别人纳粹,总算恍然大悟,丫以后也就只配拍这种四不像的烂片子了!
这几天票房好像又涨了不少,看来冯导这一“骂”还骂的挺奏效,但这招釜底抽薪您也就只能用上这么一次,下次再想忽悠我们上当可就难了。
通过这部电影和这场骂战,冯小刚与李安之间所相差的陆川数量又增加了十倍PS:看到微博上一群自称小刚铁粉的网友都一副u can u up ,no can no up的嘴脸,我们又能指望郭敬明的粉丝什么呢?
PS:以前的公号因为不可抗力关了,我的人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怀孕、生女,以及仍然是未婚,并且亲手撕渣男。
两年前处女膜都要长茧的我,一定想不到自己会经历这么多泼天的狗血,于是乎,我又砍号重来了。
为了我那“睡遍人间花美男,操尽世上小狼狗”的伟大宏图,我要做一枚富婆。
为了让我女儿吃最贵的奶粉,上最壕的幼儿园,我要变成一个富妈妈。
新公号名字叫“老母亲渡劫日记”,主要关于养娃,但也会有正经的剧评,和不正经的小黄文流出。
哭着喊着求大家关注了,二维码在下方。
如果说《非诚勿扰1》冯小刚是坐着就把钱挣了,那么《非诚勿扰2》冯小刚是躺着,观众就乖乖的把钱送到他手里了;到了《甲方乙方2》,冯小刚直接改强奸了,观众全程听着几十个广告被小刚后入着,虽然年事已高感觉刚已不刚,整个过程绵软无力,但毕竟年底了来找乐子不是,只此一个,还别不服,只能乖乖掏钱。
到最后实在软得都进不去了,观众奇怪,扭回头去一看,卧槽,刚哥在软的时候悄悄戴了顶环保的大绿帽子啊!
得,观众撅起屁股,来吧刚哥,这逼格太高,您再加把劲儿,继续揉虐我吧!
我要是这个时候走了,那就不是嫌弃你了,那是对不起这顶大绿帽啊!
冯小刚为什么敢这么干?
因为他根本没把观众当回事!
他和王朔早就把观众吃透了:好忽悠。
“冯氏喜剧,葛优主演,王朔编剧”,卖的就这仨名字,市场上仅此一家,你爱来不来。
打《非诚勿扰》开始,冯小刚和王朔根本不稀罕带着观众玩儿,人就是要自己跟自己玩儿境界。
他知道,只要是他拍出来的东西,无论里边插了几十个广告,乱七八糟分了多少毫无关联的段子,都会有观众来买单;口碑烂的,还会有脑残粉出来护法,这样就显得有争议了,你看,所有艺术品都是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的,爷这是好东西,部分人欣赏不了而已。
现在他们则变本加厉,开始彻底藐视观众的智商了。
所以《私人订制》插了8000万的广告后,冯挣了钱还要摆个高姿态,把观众当傻逼哄:我不是为了纯赚钱,我和硕爷关心社会问题关心贪污腐败关心环保,我们就是在喜剧上玩儿票,所以我们拍完片子还特地加一段儿环保,逼格立马就上升了整整八度。
其实看喜剧大家都是图个乐,默默看完那三段,简简单单高兴一下也就算了。
最后添那么一截,观众不想噎也给噎的堵上嘴了。
这一招玩得很损。
观众看完了,都不好意思说不好。
你看电影里,讽刺官场的,讽刺俗的,讽刺有钱人银行家的,最后还要体现环保之心,这是社会公益啊!
你要说不好,那些好忽悠的人就来给你讲道理了:你没看懂冯导拍的什么吧?
讽刺,社会,公益吧啦吧啦;脑残粉就会直接出来护法,你他妈看懂了吗你就来喷?
你真有心环保,那你别得了便宜还卖乖,你拍个环保纪录片去!
要真拍了,到时候我包个场请人看,去支持你的环保主义。
片子我觉得没什么好说的,全片的讽刺基调,都是不疼不痒,有些东西让观众挺有距离感。
除了第一段范伟撑得很亮,整片质量与17年前的《甲方乙方》都相去甚远,会是一个越往后看越感觉莫名其妙的电影。
这种电影要是想图乐,千万得去电影院,一定要跟着大家一起笑,才能看出感觉来(http://www.guokr.com/question/161251/)。
你要是坐电脑前看,除了第一段,可能往后都笑不出来了。
《非诚勿扰1》的时候,我还在上大学。
当时宿舍同学在电脑上看枪版,大家都在围观。
对于电影院里的各种笑声,大家都非常疑惑?
为什么要笑?
哪里好笑了?
这片子要是想看笑了,和《非诚勿扰》一样,真的得衬氛围,只能去电影院跟着傻笑。
看这这片子这两天的排片架势,票房最低也得6个亿了。
在影院内可以观察到,与《无人区》明显的差别是,看这片子的中老年观众很多。
排片数据上看,北京与三四线城市的排片都很有优势。
所以对于这个“冯小刚”这仨字,即便一线城市不稀罕了,还有二三四线城市的正在飞速上涨的市场。
我们不能说是冯小刚在退步或者才尽,他只是被观众惯到了这种地步。
明年后年还会有《非诚勿扰3》,《甲方乙方3》,就等着吧。
还别嫌被膈应,也别想再看着《大腕》、《没玩没了》的喜剧了,把王朔和葛优凑一块儿来,也就我刚哥行!
you can,you up 呀!
对于冯小刚的那些个护法,冯小刚这么拍喜剧,就是你们惯出来的。
活该他这么强奸你们,等着吧,这次是后入,下次就该SM着3P你们了。
我就觉得冯小刚骂的挺好,不就特么提了豆瓣么?
又触碰很多人小敏感神经了,刷屏说这逼事。
就骂你了怎么的,说你们不懂蒙太奇还真较真了。
大人骂你小孩狗屁不懂,你就对付,我怎么不懂狗屁了?
我懂好多狗屁呐!!
就是真的很多假影评人假文艺青年就只会敏感,尖酸,刻薄,哗众取宠了。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事。
骂谁谁知道。
还有那么多领骂的,真费解。
大家都有话语权,怎么就不让人说话呢。
很多影评人就是从头至尾都不待见冯小刚,可是远在大洋彼岸的诺兰,用环形结构放个屁都是九点几分。
难道不需要反思吗?
影评圈太脏了,偏见,傲慢,崇洋媚外,不懂装懂,哗众取宠。。
骂两句杀杀菌我看挺好。
冯氏电影现在最大的特点就是硬X广告,而且X一次不够,反复X,多次X,一定要让观众感觉自己被强X了才罢休。
我其实并不反对你把广告嵌进电影里,这个。。。
那个。。。
中国电影行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嘛,那个。。。
适当地放点广告,还是可以帮助电影行业的发展的嘛,这是好滴,我支持。
但是你放广告进去能放得聪明点么,X的时候能温柔点么,有没有考虑观众朋友的感受啊!
比如,那个白酒广告,那个功能饮料广告,剧情推进跟他们有半毛钱关系吗,完全是为了X广告而X广告。
想当年,我看完非诚勿扰2的时候,也是因为那片各种乱X广告,曾经立下重誓:“老子再也不看冯氏的片了!
” 只可惜啊,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后来。。。
我把这茬给忘了。
其实也是念想着冯氏能够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结果他不但没有认识到错误,反而变本加厉,今年又来一遭,真是白白糟蹋了我的银子啊,把我自己给恶心到了。
再来说一说电影本身。
我完全没有想到预告片的那一段居然就是全片仅有的几个笑点了,至此我郑重告诫观众朋友们:“没看正片的不用去看啦,看预告片足够了!
”而且全片最后一个部分“道歉”,和前面三个部分一点不搭,感觉就像我在路边摊刚吃完炒饭、凉面、煎饼果子,丫突然上来一道精致的刺身,结果你一吃,MD,都馊了。
这还有没有完,葛大爷最后还要跟你讲个段子,结果你一听,TM这段子也太老了点吧,其实这就是那最后一道汤:洗锅水加了醋飘着点葱花。
真够酸的!
这个片子我之前就没打算去贡献票房,原因很简单,看冯小刚采访时说,之前王中磊为了圆他的梦帮他拍了1942,他说要报答王,一定给他拍个赚钱的片子。
于是就有了私人定制。
---首先,人家拍这部片子就为了圈钱啊。
你还真是挺坦白的。
昨天是朋友公司包场点映,我去凑热闹,确实不出所料,甲方乙方的升级版,连一些情节都几乎照搬,第一个想当清官的司机和甲方乙方里那个“打死我也不说”的厨子有什么差别?
接下来的两个故事一个求雅一个求钱,愣没看出来笑点在哪。
具体就不剧透了,通篇只有一个感觉:观众已经往前走了,但导演还在原地踏步甚至还在退步,但他还自信满满的觉得大家还在原地等他呢。
最后还很跳跃地来了段环保宣传微电影?
这哪跟哪啊?
七拼八凑,毫无诚意。
让人认可的只有葛大爷和李成儒的演技,另外,李小璐的眼睛长的太奇怪了,穿道袍那段特明显,哪家医院做的?
成全别人恶心自己,还有好好干等哥给你娶个嫂子哈哈,不过最后的结尾让人思考,整部片子应该是为了最后。
成全別人,噁心自己,看著滿屏的差評,我都不好意思給好評了,可至少這場電影算是從頭笑到尾吧,各種諷刺各種梗,其實笑過之後,也就夠了,那些大學問,大反思啥的,留給公知們來說吧
50后的虚无主义宣言,面对富贵,视金钱如粪土;面对权力,扮演廉政公署;艺术是孙子和神经病的嘉年华;群众是忘恩负义的纸老虎;只有美人的胸和屁股不可辜负,在农家乐门外的大自然里跪着散发人性光辉。谢谢冯小刚,廉价的说教配爆米花可乐,清宿便排肠毒
【C-】这不是电影,这是段子集。还是个隔靴搔痒不太好笑的段子集。那个“雅”的故事真把我给恶心了,完全冯小刚自大狂妄价值观的体现,借剧情标榜自己嘲笑大众,还有敷衍的故事,多如牛毛的广告,作为一个依靠观众的导演却对观众充满了蔑视。这部电影还是您私人观赏吧。
超级烂片 葛优的两个门牙成功激发出了我的强迫症 居然是王朔的本老男人彻底退化了
带着5分片的预期,能看到8分片的水准,其实还不错,笑的挺开心,煽情的未必感人,但也是认同的。
真心不好看~四星全给葛优!
三个故事各有千秋,开幕和结尾短小精悍,我支持这部电影。#20140213
满场欢笑。有笑声就够了。就是最后笑的有点累,大概是笑点低的原因吧。印象最深的就是葛大爷拍着郑恺的肩膀说了句:好好干,明年哥给你娶个嫂子!
恶心自己,成全别人
说是纯喜剧,全场下来却很难爽快的笑出一声。所有段子都像在逼你笑,打着去年《泰囧》《西游降魔》的贺岁喜剧幌子,看完果然觉得连《小时代》还不如。
这到底是拍的果啥子几把
被莫名其妙的结尾恶心到了。
除了炒旧饭 其实不难看~
这不是一部拍给豆瓣影迷和文艺青年的电影,里面充实着松散乏力的冯式二流段子,随处可见不露声色的一流广告和电脑合成的四流城市宣传片,以及最后莫名其妙的三流环保教育片。千万不要抱着看“甲方乙方”和“不见不散”的续集,这只是马年春节联欢晚会的预告片。
还好在年末看了,恶心完了就完了,在年初看,这得恶心一整年。
其实我根本没看,为了我的股票,五星打起!
某些菊花缺榴莲的人喜欢的电影呵呵
把每个片段的分隔符去掉会更好一点,没多好,但也没多差
不知道冯导是为应付华谊合同,还是一门心思忙活春晚,这部片子除了标志性的海南风光和满眼商业广告外,根本看不出是冯小刚与王朔两位大师的作品。全篇零散的小品式剧情和挠痒痒般的笑点,最后猛的煽个情再扣一顶公益环保的帽子,这完全就是春晚的套路啊!片尾的马年大吉再也找不到甲方乙方的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