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了原著,又把前两集再看了一遍明明可以把故事讲清楚,导演偏不比如小菲爸失业,原文中小菲在烧火,小菲爸被打的鼻青脸肿回家找刀,父女俩从聊他失业聊到茶叶蛋,聊到看到小菲烧火的脸放弃找刀去干架这一段原著中不管剧情信息还是风格表达都非常棒下岗潮,工人失业后巨大的生存危机,暴躁的情绪导致社会案件频繁发生,小人物命运漂泊无依,这是故事核。
你就像原著里那样聊天交代一下失业会死啊,啊好像会,这片子不装就会死,装才是最重要的导演肤皮潦草的处理了这场戏,让人一头雾水,还让很多人认为很高级不会讲故事就很高级吗?
圣诞节车戏很重要,你就算拆开了放后面它一点也不震撼,因为原著里是在讲事件发生的逻辑,导演在炫技,炫的人一脸问号莫名其妙最要命的是原著中那种凝练的笔锋,淡淡地叙述方式,被导演只扒下淡淡的皮,在里面塞满所谓厚重的时代背景。
把一把锋利的剑裹上四五六层厚重的棉袄,让这把剑瞬间显得臃肿蠢笨暗淡无光。
原著中时代是背景,剧中时代是前景,无时无刻不在喧宾夺主,提醒你快看呀,这个时代的细节我们做的到不到位,极大削弱了观众对人物的理解与共情,刻意逢迎电影节的野心跃然镜头上。
老外可爱看我们那个时代的悲惨了,一边鼓掌一边哄堂大笑,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他们对于这种片子猎奇看热闹的心理远远大于去理解背景下小人物的苦难。
原著被改编成这样,真真的太可惜了!
——————这张图是回应留言区网友的疑问为什么这部剧不拍人物拍故事,铆足了劲的拍时代背景呢?
我不理解,把时代背景做前景消夺剧情和人物的意义何在
第一次看到一个导演,将一个“爱无能”和“智性恋”表达的如此完美。
我之所以明白,是因为我就是傅东心,她所有的表现,想法,行动,几乎和我一模一样。
有一点不同的就是,我知道自己不需要结婚,更不需要孩子,所以我是不婚主义。
而傅东心年轻的时候并不知道,所以她结婚了,这是时代差异所导致的。
现实中智性恋就那么难以理解吗?
那个年代如果不结婚、单身,会被很多人说闲话。
所以傅东心选择了一个基本不怎么管她的庄德增。
这样她就可以保持她的“自我”,她的“个性”,不需要去融入她认为无法融入的社会当中。
看傅东心的姐姐就知道她家其实观念还是很保守的那种,所以大概率她爸她姐都不能就接受她一个人不结婚。
而她生活的也是个小地方,身边的人大部分可能都没有文化或者文化层次很低,所以她找不到知心的人。
一个人在精神世界非常丰富的话,在现实世界所需要的心灵依靠就很少。
所以年轻时的傅东心觉得只要找一个名义上的“老公”,生一个“孩子”,在表面上看上去是一个正常女人之后,她就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了。
年轻的她没有体会过婚姻,所以她不知道其实她自己根本就不需要伴侣和后代。
在庄树考警校之前,跟傅东心吃早饭的时候有过一段对话,讨论什么生命的意义的。
其实当时傅东心听了庄树的话有些迟疑,在想要不要很“文艺”的长篇大论的去回复儿子,但当庄树和父亲说了话之后,傅东心就放弃了这个念头。
因为已经接触到一定量的文学作品的儿子,都没能理解她这个妈整天在想的东西,她感觉到了孤单和绝望。
而在庄树读警校离家以后,她发现她是的确不需要庄德增,话不投机半句多,也不想面对这个人,所以她回了娘家。
同样她也不想和娘家人说话,所以她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天天看书。
中年的傅东心也许明白了,她其实根本不需要丈夫和儿子,她需要的是“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
所以她曾经试图培养出这样一个自己,那就是小斐。
小斐也的确受到了傅东心不小的影响,但因为童年的遭遇,她和傅东心还是不一样的。
--补充1:傅东心无法感受到庄德增对她的“爱”,不是不想感受,是不能感受。
别用一般人的爱恨情仇去看待傅东心这样一个人物。
在她知道真相之前,其实她就已经后悔和庄德增的婚姻了。
那种周围人都说庄德增好,而她自己却感受不到庄德增的任何好的情境,对于傅东心来说是非常痛苦的。
她会陷入怀疑和自我怀疑当中。
的确她能理解为什么在别人眼里,她是幸福的。
因为按照社会上大部分人的追求,她的确很幸福。
但她从始至终要的根本不是这些。
傅东心这样一个内向的人,能主动提出让小斐当她徒弟,目的就是培养一个和她一样的人,这样她的日子能有点生机。
而她知道小斐要走了的时候,她肯定每天都会思考日后苦闷的日子,以至于她后来会去撺掇李守廉,希望他可以“指认”或者说去指责庄德增是伤害她父亲的人,这样她就有一个正当的理由,成为“受害者”。
让社会上其他人,还有庄德增一直对她内疚。
这样她就可以在身边人“老庄是个好人”的舆论里面翻身,让自己成为那个被可怜的人。
这种身边人对傅东心的可怜,傅东心会转化为一种“关注”,一种“爱”。
傅东心其实是个爱无能,又或者说是个智性恋者。
她只能从别人的口中知道,庄德增对她其实是“爱”的。
但她自己又无法感受到那种“爱”,所以她活得是非常痛苦的。
从傅东心和庄德增签离婚协议书那场戏,就可以看出来。
其实姐姐、姐夫更在意庄德增这个家人,而不是傅东心。
所以从傅东心嫁给庄德增的那一刻起,在她看来,她不是多了一个家人,而是失去了所有家人。
她觉得,她就是一个孤家寡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
至于大葱翻了,傅东心哭了这一幕。
我仔细的看过,傅东心根本没有看到小斐的结婚照,她就是觉得自己过得非常委屈,没有人理解她,懂她,所以她哭了。
当时她姐姐对她的形容是,自从小时候摔了一跤之后,傅东心就懵了。
是因为傅东心根本没有办法像正常人那样感受喜怒哀乐。
她的悲喜,和大部分人不同。
简单地说就是她自己有一个频道,其他人是另外一个频道,而小斐却是能收到傅东心那个频道的人,所以傅东心才那么想要把小斐留在自己的身边。
要知道从来不社交的傅东心为了留住小斐能在深更半夜去李守廉家给钱,这一方面说明了小斐在她心中的重要程度,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她已经大致明白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她想借此彻底摆脱庄德增和庄树。
我怀疑,她去送钱有一定程度上妄想过让李守廉把小斐托付给自己养。
-补充2:小斐和树在湖上的谈话。
树见到小斐就说明了来意,说小斐的爸是杀人犯。
而小斐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显然是慌了,她以为树是有证据了才这样说,她当时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于是她问了一句:“傅老师呢?
”这时候她其实是在想,如果傅东心遇到现在的情况,她会怎么做。
所以小斐对傅东心是无条件的服从和信任的,她甚至觉得,傅东心说的话是真理。
(这里也可以理解成,其实傅东心和小斐,本质上是同一个人,只是作者将她们写成两个人,刻画这个人不同的一面。
)当小斐让树把水分开的时候,树回了一句:“这怎么分开?
”小斐说(可能不是原话,大概的意思):“傅老师说,如果一个人心是从诚的,就可以把水分开。
”(这个好像是摩西的故事)结果小树说了一句:“我妈的话你小时候信,怎么长大了还信呢?”从这里可以看出,树可能觉得他妈说的很多话都是废话、浑话,甚至觉得的他妈可能脑子有病。
听到这句话我都想哭,我觉得傅东心真的好惨。
这里我想象了一下,觉得在日常生活中,树可能真的在傅东心面前说过她是个神经病这样的话。
庄德增小学文化,所以他会认为自己是因为文化程度低,才听不懂傅东心的话,他的姿态在傅东心面前永远放得很低。
当然这和他伤害过傅爸也有关系。
但树不一样,他接受过教育,算是一个文化人,剧中树82年出生,03年警校毕业,按照年龄应该是大专或者大学本科毕业。
在那个年代也算是文化人了,但他还是不理解母亲每天说的那些书里的话,所以他觉得他妈可能脑子有病,这也是树与傅东心不亲近的原因之一。
为啥《平原上的摩西》的评分会那么高,正如为啥《回响》的评分会那么低一样,我其实不解。
是不是,我已经彻底地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所以我的观感与大众的评分会如此地大相径庭。
我都快记不起这部剧在讲什么了,但是我却依旧能清晰地记得,我甚至在看了第四五集的时候还曾动过弃剧的念头,而这部剧,仅仅只有六集,什么样的剧,会让人困顿至此呀,竟真是让人咬了牙地坚持,才最后看完。
我为什么给这部剧打的分这么低,因为正如我对小说的评判标准一样——你至少得让人看得舒服,看得愉悦吧,因为剧集与小说的受众一样,都是普罗大众,如果你连普罗大众的审美都无法取愉,这本身就是作品的一种失败。
当然,我不是说,剧集或者小说就必须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与审美追求——最好的剧集与小说应该是二者兼顾,既照顾了普罗大众的观阅快感,又在某种程度上成全了自己的艺术追求与审美表达。
无法二者兼顾者,或只有观阅快感,或只有艺术追求,在我看来都是非最优选。
只要观阅快感的,可以成为爆款,也许评价不高,但是至少观者乐,作者亦乐;只要艺术追求的,我其实很尊重那种只在象牙塔里默默耕耘的作者,他们在普罗大众的眼里可能是怪胎或者无法理解,但是他们坚持自我的表达,这种坚持——比一味地取悦普罗大众更需要底气与勇气。
更大的一个问题是,我在部剧里,这二者我皆看不到。
所以我感觉更奇怪的是,它的评分,为什么会那么高呢。
前阵子在看李小冉李乃文主演的《我们的日子》,看到这部剧里的傅东心时,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那部剧里的刘淑霞——喜欢读书,喜欢画画,喜欢文艺……看着都是挺好的字眼,为什么近期的剧集里,对类似的文艺女青年都变成了如此妖魔化的创作呢。
没有意外,那部剧我在老婆大人的威逼利诱下,加上实在也是剧荒,终究看了十来集,之后依旧是弃剧了。
不为什么,没有往下看的动力,不关心后期剧情的推进,好像那些人物后来怎样了,我都无所谓,所以连知道的动能都没有。
谁又说,这部剧不是一样的呢。
这部剧最终未曾被弃并且看完的原因只有两个——《迷雾剧场》品牌效应的加持,以及只有六集的篇幅,总想着《迷雾剧场》不至于太拉垮,并且也就六集,咬咬牙就看完了……结果就是因为这样的信念——是的,看完它靠的是信念——我是如此痛苦不堪地看完了全剧。
很多年前的央视上曾经的刑侦节目,好像叫《天网》还是啥的,似乎讲过类似的故事,杀死出租车司机,或者出租车司机杀死乘客事件,连选址似乎都差不多。
这样的陈年旧案,其实不会有太多的惊喜;可是,这也算是支撑我看完这部剧的另一个信念——影视化的演绎,《迷雾剧场》的演绎,是不是会有不一样的解读呢。
终究还是我想太多了。
看完这部剧的感受,感觉还不如央视的记录片来给引人入胜,就算几十年前的央视纪录片的那种不变的套路,似乎都比这部剧说得更好些。
我有时候在想,如果它不是《迷雾剧场》,我的观感会不会不太一样。
因为我一直喜欢《迷雾剧场》,这种喜欢可能会加持我原本喜欢的,但是也会更排斥我原本不喜欢的——因为期待值高,所以更容易失望。
但是抛开《迷雾》,我发现其实不是,就算它不是《迷雾》,我依旧不会喜欢它。
叙事冗余,运镜死气沉沉,人物面谱化严重,剧情波澜不惊,永远一潭死水,永远昏昏欲睡……这部剧我唯一觉得好的,是构图,这方面我是真佩服导演,很多镜头的构图颇具美学功底,但是除此之外,我其实找不到太多的言语来夸赞它——是的,我不喜欢这部剧。
就算它是什么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剧集奖提名,我依旧喜欢不起来。
所以,它的高评分,其实就是因为柏林电影节提名的加持吗——我们反正看不懂,我们反正不喜欢,但是人家是高大上的柏林电影节的提名剧,说明人家在艺术成就方面,是吊打国内一众剧集的。
弹幕里的骂声有多尖锐,在评分上就有多离奇,给这种让人昏昏欲睡的剧打个高分,说明我曲高和寡,说明我与高大上的电影节意趣相投,而所有这些说它不好的人,只能说明你们趣味低俗不堪。
然并卵。
就算得奖的柏林电影节的最重要奖项金熊奖的最佳影片,许多片其实我都不喜欢,何况它是一个周边奖项的提名。
我不否认,它如果拍成一部一个多小时的电影,可能会好很多,但是它不是,它是一个每集一个小时左右的六集剧,这就很让人抓狂了。
所以,我就是那个品味低下粗俗不堪的粗人,所以我欣赏不来。
《平原上的摩西》,摩西是谁,平原在哪,于是好多人都去搜索,都不求甚解地强行解释。
也对,毕竟光这个名字,已经以让许多文艺青年欲罢不能了。
在我的印象里,同样的《圣经》,同样是《出埃及记》,彭浩翔的那种表叙,我似乎更能理解一些。
你可以是文艺青年,你可以无比装逼地说你如何牛逼,但是你不能强迫我跟你一样牛逼,或者装着牛逼的样子说自己很牛逼。
牛逼跟傻逼,只是一字之差而已。
读过我文字的人估计多少会有些印象,我很少用很严苛的措辞去写任何事,我似乎早过了那种激情四射的年龄了,一般我很平和,非常平和侃侃而谈才是我的风格——所以,又是什么样的一部剧,能把我变成这堆文字里的这样一个表述的人呀。
最后的最后,直觉上来说,原著小说应该会比剧好看许多,我觉得。
没有原因,可能,这调调写起来一定很好看,但是影视化这一块,我着实无力理解。
2023-04-11 11:55:17;农历二月廿一。
标题包括了我接下来要一一“枪毙”的几个“标签”。
首先是“年代”,因为如果一定要给这部网剧定个调还能够看似完全概括,那么就是“年代剧”。
一众“专业人士”吹捧在“还原”特定时代氛围上花了多大的心思,最突出的就是“声音”,于是人们专心去听街上的吆喝、电视广告和电视剧、流行歌曲,暂时转移对根本不存在所以无需去在意的故事节奏和接续不上的剧情、人物行为动机的关注。
只是这些“声音”都是精心制造出来的,不是对日常的捕捉,而是“还原”,结合干净的牌匾和街面、p上去的电视画面,形成了好一出精致的“年代真人秀”。
我们已经提到了“画面”,这些会被称作“视听效果”,在我看来更是“视听奇观”。
那就该说说“电影”了,像拍电影一样拍网剧,呈现出来的就是每一个细心构图的镜头,一定要有前中后景,一定要有失焦和变焦,一定要有镜头的运动,完全把观众放在一个“观看者”的位置上,怎么能够置身其中?
何况学习的都是前辈们的拍摄方式,却没有学到如何激发镜头真正的生命力或间离感,只剩下表面精美的“视听效果”,可以美滋滋地拥有“文艺”的标签。
支撑起另一半“文艺”的是傅东心,分析小说里的她时尚且还会只说她拥有小资情调,是小资的代言人,到了你网剧里就是不被人了解的女文青的失败婚姻。
无时无刻都要看书,在工厂里不干活就知道躲起来看书,于是“文艺”和“工人阶级”对立,一再加深刻板印象,还有早餐用骨瓷茶具喝咖啡吃面包片抹果酱夹煎蛋却不顾家,后来也不回家住,还在生日当天提离婚。
不是说你不能塑造这样一个角色,而是不要只是拼贴姿态。
海清更是没领会孤独不是要演得神情恍惚,感觉像是还没从隐入尘烟的片场里出来。
当然还有我认为适合演文艺片的邱天,看了一部地久天长的时间后终于出场了,感觉对了,终于“文艺”了,因为她接下来的几场戏都在莫名其妙的沉浸和流泪,除了湖面上那场,因为这场戏提供的信息很充足,而她的演技不足以支撑起比较“空白”的前几场戏。
顺说为了更“文艺”点儿,还让董子健在夕阳下含泪笑了一下,实在是没必要。
至于“悬疑”,“悬疑”本就是进入故事的噱头,是为了更好书写巧合。
可以讲一个不够悬疑的悬疑故事,但不能完全没有任何紧张的悬疑氛围,总是停下来展示你的“人造景观”。
最后说剧情吧,不想和原著比较,跟原著有关系的地方就是导演在竭力重建集体记忆,自然在我看来是失败的。
既然地点换到了你的家乡,就不用让董宝石来演了吧——而且他开场演的不是有些痞气而是智力有些地下吧——我认为这只是又一层声音营造,因为董宝石不仅作为东北话担当,还真的开了家舞厅诶!
“东北文艺复兴”只剩下“东北话”和“文艺片”了。
剧情上最断裂的在于,最后落脚的是个人的记忆,是庄树怀念一家三口和李斐一起游湖的童年时光,但这只是他记住的事情。
他无意遗忘了平安夜和李斐的约定,始终不以为然,导致张大磊最后为了激化冲突而改编为李斐拿枪指着庄树让他“把湖水分开”,庄树说你别打我让我拿个东西让我把湖水变成平原,接着李斐就被后面埋伏的赵小东击毙在庄树面前,“平原”烟盒落在湖面上,湖水无法变成平原。
因为他们的平原被枪声击碎了,剩下的只有庄树一个人的回忆,他无数次想再回到那个平安夜。
李斐不仅是失去了生命,在这样的改编里,她先是经历了背叛——庄树无意遗忘约定比有意的忘记更为残忍,又经历了命运彻底的变动;湖面再会尽管是为了吊出口供,最后还有是铺展出平原的可能,但死亡让李斐彻底成为一个工具化的角色,她只能作为庄树的心结,而她的愿望呢?
她的谅解呢?
她的记忆呢?
其实这种残忍早就发生在前面,傅东心跟李守廉说我早就认识你,我爸这个教授当年被打得差点儿聋了,这帮人里就有我后来被介绍认识的老公,但我知道的时候孩子都好几岁了。
这也许可以解释她为什么一直不想和庄德增生活,但她的“文艺病”太过显眼,盖过了所有前景。
原著中,庄德增是狂妄的打人者,李守廉是救人者。
剧中却没有说明后者,而是让李“告诫”傅这些都过去了当时我们都不懂事。
而是傅一直说“我们不要相互遗忘”,把明晃晃的封面上两个大金字的圣经当作卡拉马佐夫兄弟来念也是你的改编,怎么后来又要叫人家该忘了就忘了呢?
女性角色都执着于不要遗忘,男性角色都执着于自己想记住的事,我无意于强行对立,但改编后李斐的死亡很难不让我理解为是一种记忆对另一种记忆的覆盖。
还有人说导演讲下岗故事一定可圈可点,如果你说是工人和厂长在同一家饭店相遇,前者直接走了不吃了,还有工人总去厂长开的舞厅白跳舞,即使刻意,也算是体现了下岗的不同境遇吧。
然而既然有这些小细节,为什么还要安排一场其乐融融的老朋友相聚,似乎大家还能毫无芥蒂地一起喝酒唱歌?
毕竟正如我上一段所说,这部剧是一些人的独白,同时剥夺了另一些人独白的机会,而你们还在沉溺于庄树永远回不到那个平安夜了永远回不到童年的时光了,是你们加重了这独白的“声音”。
看吧,我们最后又回到了“声音”,人造的、泛滥的、单一的声音。
傅东心,孙天博,李斐。
是书中最令人喜欢和敬佩的正常人。
也是在那个所谓被他们反复意难平时代里为数不多保持清醒和克制的人。
老实说,一开始读这几个东北作家的作品,甚有意思,因为东北人特有的自嘲和嘲讽会令读者有种看二人转小品或者听段子的快乐,加上又是文革,又是国企下岗,又是城乡结合部,又是父爱母爱缺失或者泛滥,每每能令书中的第一人称立起一个又幽默又有才又款款深情不露又对世间事看的透彻的形象。
可是,同现在东北的境遇和困境一样,我看不到作者任何有建设性的思考或者哪怕对人生真正的展望,就像是一个喝完酒吹牛能吹一下午不带停的人絮絮叨叨没完没了说了很多他对东北的观察,然后没了。
这是后来我感到疲倦和失望的原因。
我感觉这几个作家如同东北的郭敬明,一直沉浸在小学初中那会儿的文学梦遗中,只不过郭敬明喜欢斜向天空四十五度诉说这个雾气不散的潮湿青春,而东北文艺复兴的这几架马车则习惯回忆小升初时父母下岗的困境下自己不小心喜欢的女孩如今不知为何没有考上公务员,难道是因为心里还有自己?
我滴妈呀,哥的魅力也太岗岗了。
还有,小升初九千块的择校费是不是给作者太深心理阴影了,好几篇小说里都有这个梗,看多了觉得腻。
这些年,有的电影弄的像是电视剧,有的电视剧弄的像电影,《平原上的摩西》则是一个异类。
看完剧集再看小说,补上了一些情节的洞(比如汽油),比起小说跳跃式的断章和人物的第一人称叙事,以及浮光掠影式的对东北往事的惊鸿一瞥。
这部电视剧则更像是一个沉浸式的虚拟游戏,或者说是一个的九十年代东北的大型虚拟游乐场。
正如我们在迪斯尼乐园里的各种过山车都冠以某种主题,但是其实无论是米老鼠过山车还是唐老鸭过山车,都只是一个噱头。
真正让人在乎的,是那种脸庞在呼啸的空气中划过的体验。
在这样一个东北宇宙框架下,拍成两小无猜长大邂逅的爱情戏,还是拍成一个家庭伦理剧,其实并不重要。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非常理解那些因为版不对货引发的观众的愤怒,但是如同一个误把情色片当色情片的观众也许会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本片放在悬疑剧场的确是个美丽的误会抑或诱惑,却也不是一件坏事。
正如双雪涛自己阐述这部小说思路的文章《人物非人亦非物》中所说,“写《摩西》的时候,这个案子就在脑海里浮现了,但是并不是想正面写这个案子,也并不是想用这个案子的全部来写我的小说,前面也说了,现实材料只是个诱因,这个小说的出发点是想写一个发生在我比较熟悉的故乡,人物众多、时间跨度比较大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案子夺人眼球,但它并不是重点,这个案子的用法并不是要在这个小说里无时无刻地出现,它只是这个小说里众多事件中的一个,小说里有些生活化的东西,有些日常的东西,案子可能比较强烈一些,但它也是其中的一环,它就像白色绵羊里的黑色绵羊,但是要一起养。
”喜欢刨根问底的人会去考证那些情节和线索,但实际上真相如同平原一样坦荡而沉默。
这也是为何导演宁可给了许多路人长镜头,却在一些关键情节上惜墨如金。
因为问题的答案不在某个人物或是事情上,而在故事背景板上那层斑驳的底色。
毕竟影视的镣铐比文字更重,小说里的一些字眼是无法被搬上荧幕的,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那条隐藏的时代暗线以及所带来的民众心态的变化,像本片极其考究的背景音一样,是我们习以为常以至于充耳不闻的喧嚣。
小说里的李守廉和庄德增的这段对话也许可以看作小说的题眼。
他说:“懦弱的人都这样,其实海豚也有牙,七十多岁,一把刀也拿得住。
人哪,总得到死那天,才知道这辈子够不够本,你说呢?
”我说:“也不是,也许忍着,就有希望。
”他说:“嗯,也对。
就是希望不够分,都让你们这种人占了。
”过去半个世纪,我们遗忘的太多,急于向前看并自以为是一种超脱,却不知道那是埋下的是给未来的坑。
从傅东心父亲那一辈开始的孽缘尚未了结,在下一辈身上又开始重复宿命般的悲剧。
理想主义者傅东心和小斐都相信摩西能分开海面,可是她们在逐渐固化的平原上无计可施。
在江湖和人情世故里如鱼得水的庄德增之流,也品尝到了钱不是万能的滋味。
而小树则像我们中的大多数一样,在越来越割裂的人群中试图独善其身,却又害怕孤独。
这个故事里,有人失去了爱情,有人失去了生命,有人失去了希望,没有人是赢家。
其实跟本片气质最接近的不是别的影视,而是万能青年旅店的那首《杀死那个石家庄人》,先用杀死和假枪假钞这些字眼唬住你,却跟你唠叨“妻子在熬粥我去喝几瓶啤酒”这些日常,又忽然给出“夜幕覆盖华北平原,忧伤浸透她的脸”如此悲伤的视角,但最后却打破这层“如此生活三十年”的经验,直到让你看到大厦的崩塌和内心一万匹奔腾的马。
典型的八九十年代的居民房,都是绿色的油漆和深红色的墙裙
两天看完了这部迷你剧,其实算长电影了 。
太多一镜到底的长镜头了,而且情节整体起伏小、情绪多,所以演员们都很厉害,有几个转场也是唯美灵光。
服化道堪称纪录片了,可能因为要过年了,印象最深的镜头是蒋不凡的姐姐在木菜板上切红肠,让我想起小时候过年我家会买一兜得利斯香肠,放在窗户密封不严、满是冰的后阳台,我总偷摸去掰一截。
再就是导演太热爱这个小说和自己的家乡了吧,把背景从沈阳搬到了呼和浩特,作为东北人的原著粉我理解但略预期落空。
同时导演也太慈悲了,原著小树就是皮孩子忘性大、简单的没去赴约,剧版改成去过了,虽然温暖但把小树和作品最大的无力挣扎给削弱了,没去才让他冥冥中成为悲剧的帮凶并达成命运无稽的升番,去了就把他从悲剧中倏然摘出来,个体被宿命碾压的顿挫感大幅降低。
有些关键情节和对白都删减了,但题眼依然压轴出场,我不能把湖水分开,但是我能把这里变成平原,让你走过去。
很妙,15年2月山西人笛安发的微博用了摩西把红海分成两半拯救以色列人的典故,3月收获就刊载了双雪涛这个直接以摩西为名的中篇,李斐借阅的书里有村上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傅东心怀念的文学院叔叔被带钉子的木板打死,16年张悦然「茧」的重要发端就是wg中一颗穿进男主爷爷大脑的钉子,23年播出的这部充满私心与热情的迷你剧,使用的语言属于晋语区。
这一代成长环境轻松的青年创作者跑不开向父辈的历史借力,也跑不开西方文学与文化的被动入侵和主动吸收。
黄平专门写过「平原上的摩西」的论文,高度评价重返铁西区艳粉街去理解和拥抱下岗职工的情节是当代文学热泪盈眶的一幕,但看着老舅演的庄德增就想起他的「送情郎冬雪」,mv里有我坐了四年的54路,以及从「钢的琴」到现在各类以子视角展开的东北工厂文化的艺术作品已颇具规模和审美体系,那黄平评论郑执那篇论文的结尾就更萦绕––––这一代的写作,不是说出了什么,而是告诉我们,有什么在牵扯着我们,但又无法说出。
《仙症》最终展现出对于东北的精神治疗及其不可能,东北最后的尊严,是拒绝被“治愈”。
“我说,当时我们都是小孩子,现在我们都长大了,对吧。
她说,你长大了,很好。
这时她指了指挎包,说,这里面有一把手枪,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使。
我说,不会使我可以教你。
她说,小时候,傅老师曾经给我讲过一个故事。
说,如果一个人心里的念足够诚的话,海水就会在你面前分开,让出一条干路,让你走过去。
不用海水,如果你能让这湖水分开,我就让你到我的船上来,跟你走。
我说,没有人可以。
她说,我就要这湖水分开。
我想了想,说,我不能把湖水分开,但是我能把这里变成平原,让你走过去。
”——《平原上的摩西》这是小说对庄树和李斐结局的描写,当年的他们十一二岁,纯真烂漫,谁也不知道未来是怎样的。
小时候顽劣叛逆的男孩儿最终长大变成了有担当的警察,而那个更受大人喜欢的爱读书的女孩儿却被折断了翅膀。
傅东心给李斐留下知识的期许,以及告诉她只要心是诚的心是真的,高山大海都会让路,可惜因为一些误会,给少女酿成了巨大的悲剧,在命运的安排下,那天晚上后她落下终身残疾,背上罪与罚的秘密,两人的人生从此背道而驰。
他是展翅的鹰,而她只能囿于哈勒布特街里的小诊所里。
96年平安夜的秘密,直到剧的最后一集才解密,这集真的能称得上最符合原著精神的一集。
庄树通过烟盒才拼凑起那天晚上的事情。
这个故事以傅东心庄德增湖中划船为开始,也以庄树李斐湖中划船为结局。
两声枪响响起的霎那,两人的故事也画上了句号。
玩火的人长成原地枯荣的树,以树为名者却如野火从不回头。
恶与罪,爱与承诺都会流传,我们永远不要相互遗忘。
剧和悬疑不沾边,更多是在展现一个时代,一段童年,一种追忆。
镜头极其青涩,导演追求个人风格,将情节弱化,堆砌琐事、放缓节奏,用一个又一个的长镜头完成了这部长达6个多小时的“电影”。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片和电视剧没半毛钱关系。
“无形装x,最为致命。
”这里的“形”,指故事。
抛开原著,剧暴露出最大的问题是导演讲故事的能力。
镜头拍的再好,也弥补不了故事的缺陷,除非导演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显然,导演没有,至少没有强烈。
把背景改到内蒙是全剧最大的败笔,东北那几位复兴作家,他们写的文字最重要的东西来自环境、背景、文化,你把核心一改,这故事嚼起来,味同嚼蜡。
当然,剧除了导演,其他部门都做的非常好。
摄影规规矩矩,构图、景深、景别、光照拿捏到位,挑不出大毛病。
当然,张大磊片子的摄影,一如既往地“稳”。
美术细节把握的非常棒,很多东西、建筑都是我正儿八经用过的,见过的,小到一张窗帘,大到一个环境,时代痕迹做的很好。
因为呼市与山西接壤,当地建筑、生活习惯、人们口音与山西的几乎一致,所以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山西人,看这剧的时候异常亲切。
整体中规中矩,谈不上差,也谈不上优。
网剧有这样的声音是对的,这说明中国的网剧市场在向一个多元化的状态发展。
平原上的摩西 (2023)7.6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悬疑 犯罪 / 张大磊 / 董子健 海清
《平原上的摩西》有一点做得特别好,它会给到小人物平凡而具体的生活一些镜头。
这些平凡而具体的东西,甚至比剧情主线还要有意义,或者说正是它们才让剧情主线有了意义。
我很喜欢的一段镜头,讲老刑警蒋不凡。
先是熬夜熬了几个通宵,跟弟兄们吃完早餐之后去泡澡,然后各自回家休息。
当时是上午,他回了老妈家,姐姐在做饭,姐夫想跟他喝点儿。
他说饭熟了叫我,然后去补觉。
起床时,已经晚上九点了。
老妈念叨了一句:「你姐夫从午饭等到晚饭,你都没起来」。
他盛了饭,拿暖壶里的热水泡了泡,胡乱应付了两口,跟即将做爸爸的徒弟打电话,想再去侦查一番,结果到了徒弟家楼下,看人家穿着秋裤下来,就说过来看看你,今晚不去了。
这段戏我特别喜欢。
你能知道这个刑警心里装着好多事儿,所以他的生活是这个样子。
他很聪明,会被上下级依赖,无论是智商还是情商。
但又没那么聪明,因为还是有棘手的案子破不了。
家庭生活在他来看不重要,所以活到这么大年纪还是个孩子和弟弟。
所以连自己的徒弟都快当爹了,他还没从一个单身汉过渡到丈夫这个身份。
是个好警察。
这些小人物无足轻重的生活,构成了那个时代的闲笔。
慵懒而散漫的气质,没有聚焦的叙事,却有很多相互呼应的细节,在这些(无关紧要的)层面都完成得很漂亮。但人物的塑造一塌糊涂,傅东心的行为没有依据,十分脱线,成年庄树一副要死不活的神游脸也很莫名,成年小斐的表演更出戏。最糟糕的是,案件的交待不明不白。看了个氛围。
最大问题是把电影的三幕结构等比套在六集剧的体例中,没理解影剧的戏剧结构是完全不同的。导演对年代美学、苏联情结和舞台才艺有他自己的执念,还要用长镜头把这些细节铺得满满当当。在这场慢节奏的持久战中,导演以前在电影中不易暴露的问题被暴露得更彻底,如果还无视问题的存在那不是瞎了,就是继续祸害导演。而且剧作摒弃了双雪涛原著结构的精妙和东北语境,既然有一部《八月》了,试问我为什么要看他用同样方法做一部《平原上的摩西》呢?
第一集的婚礼片段想说这也太牛逼了,直接充了爱奇艺白金会员,然后看到第四集实在是有点看不动了。 节奏的问题不全怪剧本,感觉导演的心态还没调整好,劲儿拿的太足,电视剧有电视剧的技巧和扣子,不能全拿电影那套照搬,一场一镜也有不同的拍法,同样的调度看多了也挺累的。 演员都不在戏里,董子健也演了不少片子了,在这里面完全被第一次演戏的董宝石带着走,没法儿说
整部剧都在欣赏董宝石的表演。最后一集天博带小斐过火车站安检,安检x光透出行李箱里的一整根长笛,我笑了。导演这点常识都没有,长笛永远是装在盒子里分为三截,演奏的时候组装起来。你这么一装,笛子键盘也坏了,吹管也弯了。
剧情跟傅东心一样拧巴。
还是太刻意、太流于形式了。很多情感就变成了不会流动的固体,失去了内心深处的温柔
好到让人难以忘记。董宝石太棒了,几乎没有表演痕迹,头两集让我想到90年代的安徽合肥,那种浓烈的时代气息,让我一度出现了时光倒流的错觉,服化道堪称完美,尤其是公园划船、食堂婚礼两场戏,是教科书级别的强力,摄影指导吕松野让我们看到了,内地也能做到侯孝贤、杨德昌的运镜水准,甚至有几幕,我感觉到,在中国搞电影艺术,能做到这个地步,多么的幸福,终于,和艺术接上了,不要看爱奇艺的弹幕,发弹幕的很多观众都是粗鄙的野人,文学性的表达、极其精妙的视觉语言,他们看不见,毕竟剧集的观众太广泛了,而只要是有看电影习惯的人,都会喜欢这部作品,力荐。
别吹了,差就是差,不仅无效信息多,不知所云的无效画面也很多。没看原著,但根据网友对比才发现这么废话连篇的剧竟然还有大量书中关键信息没展示,这是在故弄玄虚什么呢???明明稍加处理就能理解人物动机的内容非要藏着掖着,甚至连作案和侦查都看不出前后逻辑,刷了网友解释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导演根本不知道书在讲个啥就把表面内容瞎拍一通还在那故作深沉自我陶醉,差点让我以为书也是无病呻吟。而且画面美感也十分一般,对于所谓“欣赏艺术”来说完全不够格(竟然还好意思比肩侯孝贤?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请先把故事讲清楚再搞些锦上添花的东西,不然只能理解为装逼。无效画面+无效信息=无聊。白白浪费五个小时,最后一集不准备看了,因为看了也没有任何意义,这就根据书拍出来的花絮。
“ 只要你心里的念是真的,只要你心里的念是诚的,高山大海都会给你让路。”傅一开始肯嫁,是看老庄心诚。后面因为父亲对庄产生怀疑,也让这个家庭从此不再和睦,但最后选择(在心理上)与自己和老庄和解。小庄当警察也是因为心诚,但职业训练恐怕让他无法最后对李斐先说出实话(也许原著党不这么看,但能成功让人做出这样的揣测,说明张大磊的强大功力),反而害了对方,也害了自己。老李是心诚的人,可惜命运多舛,就像当年众多下岗工人一样。题眼——标题直白的宗教背景:信望爱。而本剧的最大悲剧核心是:无信、绝望、失爱。谁能救赎自己?最后只有傅。还要说的是:没有经历这些复杂试炼的人,是幸福的,比如艾敬饰演的大姐。但又有几个?补充:小庄早有揭秘机会,两个城管欺负的母女时,警方会议上照片中有一只大狗,那是与小庄擦身而过的狗。
你作为一个悬疑剧,做不到让人想“一探究竟”的追剧欲望,你就是失败的。
“迷雾剧场”显然不在情节的悬疑上下功夫,而是在形式上追求一种说不出的时代愁苦。导演张大磊把原著发生地东北转移到他熟悉的内蒙,以一种类似《八月》的私密、生活流叙事,让观众看到时代下角色的纠结:嫁给曾殴打父亲的男人;守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妻子;混小子走上正道,却发现当年那个重点班的青梅竹马竟成了疑犯……重要细节跟戏剧冲突不是被隐藏,就是被淡化,旨在烘托出时代的伤痛与遗留。关于那十年以及下岗潮带来的阵痛,或许正如那台词所言:那时候都不明白,稀里糊涂就成了现在的样子。
好的作品,值得反复不同呈现,在共同的记忆里看到个人的印记。生活的巨变是发生在一瞬间,也不在一瞬间。很沉着冷峻也很温暖慰贴。
爸爸先看两集,推荐说,你肯定喜欢。看了小说,陌生的环境,悬疑其次,偶然和宿命交叠,时代造成悲剧,算伤痕文学。再刷剧,我的天啊,就得一口气看下来,情绪连贯不容打断,一口大气无处安放。走得更远了,导演野心大。第一次看到这样拍的电视剧,或者说四百分钟的大电影,无话可说。小说很好的骨架,影片加入写实细节,浇铸进了血与肉。巴尔扎克般对时代图景还原,巨细无遗,日常感,讲究。看里面的人变老,孩子变成无望的大人。小说开放式的温情结尾改成了彻头彻尾的悲剧。不留一点希望。真狠,前面我嘻嘻哈哈,后面哭不出来。这个剧是挑选观众的。对爱奇艺刮目相看。董子健角色完成度好,有趣味,样子有点年轻时的边远。宝石老舅有点像郑在欢,站在那里就是戏。艾敬我死活没认出来😂没有人被救赎,看了下导演履历,组建过grunge乐队,懂了。
节奏真的慢但是也是真的美
做作
真的不得不感叹这都是命啊偏偏带着汽油罐/偏偏上了蒋不凡的车😓因为蒋不凡对李守廉父女的误判才酿成了后面的悲剧而这一切的起源是李斐/庄树的约定关于庄树当年去没去赴约 原著反正是没去老天爷是懂捉弄人的结局无论是李斐自杀还是被赵小东击毙我都太难过了 李斐为什么承受这一切啊最后小庄树那段嚎啕大哭是我的替哭😭这部剧每个人都给我一种"孤独"感外在环境的孤独 内心的孤独傅东心家庭变故 怀才不遇 嫁给仇人庄德增看着没心没肺 实则还是不想家散吧庄树缺少母爱 丢失朋友李守廉带着女儿本就生活贫困 还天降无妄之灾李斐失去腿 失去良师好友 男友孙天博也只是将就
这个姓董的………不行,实话,真的不行。捧不起来就算了吧
不痛不痒,味同嚼蜡。虽说画面称得上干净简谐,但也如同白开水一般不温不火,留不下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更遑论用影像牵引着观众持续观看下去。对角色的刻画也浮于表面,所有演员的表演都像被人抽去了灵魂,那么的扁平干瘪同质,反而需要观众花更多的精力去分辨这些面目模糊的人物。既然无法通过表演让观众建立对角色的认知,又怎么能让观众心系角色的命运呢,那么如此费尽心思地构建一个没有角色存在的空间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星给庄爸,演员表演很棒很自然,角色也是可以被理解的正常人。除了他以外的主要角色都散发着半死不活的气息,尤其是傅东心,实在令人讨厌,董子健演得甚至没有童年小演员好。里面的大部分角色做事逻辑也很离谱,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导演的问题,该拍的部分不拍,看得人一头雾水,导致成片里每个人的性格行事作风都让人无法共情,典型的地方是拍老李和队长的对峙。按照这种拍法,我只能说five队长难怪会死,自己死了算了还害了李家父女俩。一开始因为漂亮的镜头和舒缓的叙事期待了,全看完只能说垃圾。
最后小树在平原上的哭嚎奔跑神来之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