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写过影评,中午刚看完这部电影,忍不住写一点感想,一气呵成。
《跟踪孔令学》让我想起《有话好好说》。
在后者中,理智的一直在化解姜文愤怒的李保田最后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愤怒,而前者中,即使范伟在课堂上朗读《春》,给学生们将两只手握在一起比攥成拳头好的道理,却还是在面对流氓跟踪的时候躲避这种可能,并且要用以暴制暴的手段摆平问题。
为什么我们明明对那好的答案了如指掌侃侃而谈,却偏偏选择了错误的选项呢?
也许会有人把这种悲剧归咎于个人的性格缺陷。
在电影中,李保田的愤怒,范伟的懦弱,都让我们看着憋屈。
但是《跟踪孔令学》中,范伟对马伊琍(片中暗示他俩曾有一腿但没走到一起)说那段话让我差点掉泪,大概是这么说的:每个人的软弱都有自己软肋,但是我们那时候,我的软肋是父母,现在我的软肋是女儿小雪。
我并不喜欢范伟扮演这个人的懦弱,但是换个语境,在命运面前,在那不由得你主宰的,往往让你尴尬被动的命运面前,谁不曾妥协,反抗,绝望?
谁不曾被那命运的利刃穿过各自的软肋?
有人评价道,古希腊悲剧的主角不是人,而是命运。
这种美学倾向从《俄狄浦斯王》中一览无余。
错的不是被杀的父亲,不是乱伦的母亲,甚至不是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
没有谁是错的,如果真要找一个的话,就是命运。
这并非一种迷信。
古希腊的智者们早在孜孜不倦的求知中发现了人类的局限,这种悲剧美学毋宁是他们对这种局限的一种无奈和恐惧的反映。
但这并未阻止他们继续求知,即使知道局限,即使知道也许是走在岔路上。
这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乐观主义为底色的Manifest Destiny。
这也许是一种荒谬。
抑或就像混沌学理论透露的那样,混沌、非线性的荒谬正是世界系统的本质状态。
我们就像诡辩的芝诺精心设计的时间中和乌龟赛跑的阿基里斯,明明在理论上追不上,却又真的能追上。
不信而信。
向死而生。
跟踪孔令学,就是跟踪我们自己。
所以,经常,由于那玩弄我们于股掌之间的命运,我们明明清楚某个道理,却绝不去照做。
这也是所有文学艺术的灵感源泉。
所以,卡夫卡安排一个丑陋的大学生在旁听对K的审判时推到女看门人和她做爱,所以,加缪选择用笔去虚构一个真正的“局外人”。
这都是在命运淫威下人类对命运的反抗和对人的这种生存状态的反讽。
无奈却不愿服输的反讽。
电影里也有这种反讽的小把戏。
《有话好好说》里除了李保田和姜文的理智和愤怒的反差,是那个不经意间为姜文复仇的砸落的音箱,而《跟踪孔令学》中则是孔令学的迂腐和懦弱,以及他反复吟诵的《春》。
孔老师在洗浴中心面对老板和打手们朗诵《春》的那段堪称经典。
而我认为正是这样的小把戏可以作为电影的精髓,文学也一样。
我绝不指望一部电影或一部小说能告诉我什么正儿八经的宏大叙事,我只希望它讲好一个故事,仅此而已。
剩下的事情,交给读者或者观众吧。
任他影评家书评家在文艺之箭射出之后再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寻找一个靶子吧。
小说就是小说,电影就是电影。
我想,这是最好的文艺本体论。
懦弱、善良、耍小聪明……,这些基本都已经成为了范伟的标签。
其实,以范伟的能力,绝不仅仅局限在只会演这种小人物,但在观众和导演心目中已经把他如此定位。
照此以往下去,将会大大限制他的发展,将他从一个演技精湛的影帝沦为一个类型演员。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悲哀。
“一年之计在于春 刚起头儿 有的是功夫 有的是希望” 从《春》开篇到《春》结束 从一个较真的“太认真”的老师到一个放任学生课上睡觉的老师 焦虑症好了 曾经的那个正直孔老师也不在了 但我认为这个老师的悲剧说是社会造成的实在有点牵强 更多的是他性格上的软弱造成的 好好的事就不能说清楚 导致和妻子关系变差 甚至危及工作 这个影片完美诠释了什么是人与人之间的无法沟通 沟通的不存在 荒诞派戏剧的精髓所指 比较有趣的点mark:1、其实阿祥不是坏人 是真的想跟孔老师好好相处 (从孔老师去洗浴中心 阿祥给他点按摩能看出来 阿祥应该认为这是对人表达善意的一种方式)但孔老师作为一个语文老师 认为这只是阿祥的说辞 实则是要骚扰 2、孔老师让黑老大花1000请阿祥吃饭 本意应该是让黑老大震慑“教育”一下阿祥 但被黑老大理解成了单纯请阿祥吃一餐1000的饭 3、孔老师和自己妻子的沟通也是断裂的 人和人的沟通真的无法实现 编码和解码中间总是隔着距离 4、邻居找错家门插锁断了的误会 以及家门口放着拐杖被孔老师误会成阿祥的恐吓 等等错位 荒诞感5、孔老师焦虑到把穿红色羽绒衣的老婆当成是阿祥 让老婆骨折 6、被跟踪就像甩也甩不开的梦魇 焦虑如影随形 或许可以从精神分析角度分析
做的错的地方:其实很小的一件事情。
居然搞得患上精神焦虑症。
作为一个读书先生,谦卑谨慎固然是好。
但觉得这也是上次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物特征。
一味的礼让反而让小人物也会爬在你的头上,得不偿失。
到头来搞得自己体完肤。
做的对的地方:整个电影的发展轨迹并不是像老师所想的那样恶性的发展下去。
老师经过一些无意的被冒犯。
心里产生强烈的焦虑,导致自己的状态极其的不稳定,夫妻关系不和睦。
整自己的心态渐渐也恢复了以前的平静,然而这种友善的行为也感染到了问题上女。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的面对自己身边的人或事。
还会潜在的影响到其他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影片用黑色幽默手法揭露底层社会“老实人”由于懦弱,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痛苦,描写的很生动。
现实中老实的人往往与社会脱节,人与人的关系脱节,既让人可怜,其结果往往又让人唏嘘不已。
学校教育我们要做老实人、要善良、要诚实等等,但凡事物极必反,社会远比野生的动物环境要凶险。
如今的应试教育,有没有考虑过作为一个应该有独立思想的人类必须要学会的生存法则和本领?
影片主角正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值得注意的是,两次提到“非正规学校”,不得不让人深思这是一部抨击现代教育制度的影片,发人深省。
导演细腻,导出如此优秀作品;演员演得好看,音乐衔接的当,堪称一绝。
推荐力挺!
赶快看看吧!
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在「不正规」学校任职语文老师的孔令学被「社会上」的小混混纠缠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东北的冬天(本片在本溪拍的),孔令学因为在课堂上训斥了一位用手机偷听音乐的女生刘萌(刘能?
)而被刘萌社会上的男朋友,在当地开理发厅的阿翔找茬。
阿翔每天跟踪孔令学,试图找到他的女儿、住处,以威胁孔令学不要开除刘萌。
本片居然是个搞笑电影?
总之我是没有看出来。。。
除了小混混塑造的让人牙痒痒之外(是真的和我初中需要的小混混一个B样,逼真到我都怀疑编剧还是演员本身是不是认真有混过一段),本片的其他人脑子都跟npc一个脑回路。
关于人设,本片除了在东北取景、东北方言以外,同样并不具备太多的东北脉络。
孔令学作为语文老师,不知其背景;妻子和另外一个数学老师背景也不清楚;小混混阿翔除了说在武馆混过之外,其他就只是混过;只有交代刘萌是父母离异,依然是典型的东北家庭伦理人设。
关于情节,面对小混混的骚扰,孔令学是黑道白道一起上,除了说报警之外没有办法,找了社会上的以暴制暴之后,又要服软请混混吃饭。
为何新东北教师(虽然不是人民教师)孔令学同志要这么窝囊?
最后孔令学落得一个「中度焦虑」、还砸断了自己妻子的腿,仅仅是因为被社会上想要给自己女朋友求情的小混混骚扰,难道这就是本片的幽默之处吗?
那也真是荒诞。
另外一个发现,目前看到的东北题材影视,无论是电影、纪录片亦或是电视剧,东北总是冬天,东北总是冬天吗?
大棉袄、暖气片、白雪黑土地永远是东北影像的主视觉,为何如此?
我脑中还真浮现不起来什么东北的夏天。
一切没有想象的那样糟糕,孔老师着实自己将自己吓了一把。
温柔敦厚的孔令学,是一名典型的中国好人,他有渊博的学识也有崇高的道德,但是他却同时是一个悲哀的被迫害妄想症,他有着老实人特有的懦弱和木讷,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选择,切断于外界的一切联系,以至引出这一场啼笑皆非的闹剧。
孔令学在电影的开篇也算是意气风发,在课堂上向学生们大谈特谈做人的道理,他教导学生们之间要像两只张开的手掌互相拥抱,而不是两只攥紧的拳头互相碰撞,而是要感受彼此手心的温度,但是在课堂外却实实在在用拳头回击了想同他握手的人。
他因为在课堂上没收了女学生刘萌的手机,而遇到了要与自己处好关系的女学生的男友阿祥,阿祥为了表达友好提出帮孔令学接送上小学的女儿傲雪,并在接送女儿和回家的路上跟踪孔令学,给孔令学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使得孔令学时刻陷入担心女儿和妻子被害的焦虑中,却始终没有和阿祥进行正面交流,以至最后请了黑道的朋友帮忙摆平,向110报警被证明阿祥没有施害的动机,却仍然没有放下迫害的妄想。
最后拿着旧货摊上买到的镀金孔子像,砸向了和阿祥穿同一款羽绒服的妻子。
本来一两句话就能说开的事,却引发学生的鄙视,同事的误会,夫妻的不和和上级的不悦,讽刺的是他自己却本想用软弱化解生活里的矛盾,却让自己越陷越深。
本想用强势将自己拉出困境,却发现难得来一次的爆发只是一次无聊透顶的庸人自扰。
其实,这种言行不一的笑话又岂止发生了教师这一个行业身上?
太多的欺骗,太多的潜规则,太多的明争暗斗已经无法让当今的人们再对周围的同类抱有一颗信任之心了。
或许在人们的思维中,感情已经再也无法成为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只有利益才能让人们勉强保持着貌合神离,剧情兜兜转转让我想起很久前看过的一篇小说《玩具手枪》。
范伟真是天才的演员,所有小人物在他的身上都活了。
文/石头记
老师正在讲课,却发现底下有个女生戴上耳塞在听手机音乐。
老师当然要当场批评她,女同学则反唇相讥。
好,手机没收,听候处分。
一一谁也没料到,只是因为这样一次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冲突,这位老师之后的生活秩序却被生生打乱。
他过上了提心吊胆的日子,不为自已,而是整天为妻女担惊受怕。
有个小混混一一那女生社会上的男友一一天天跟踪着他。
老师怕他伤及家人,所以费尽心思摆脱跟踪。
结果呢,妻子怀疑他有外遇。
他找来江湖上的朋友,以暴制暴,却差点失手害死妻子。
作为一名教师,孔令学感觉自己窝囊透了!
他差点染上精神病。
遥想在电影开篇,孔令学意气风发,在课堂上向学生们畅谈做人的道理。
他教导学生,人与人之间要像两只张开的手掌互相拥抱,而不是两只攥紧的拳头互相碰撞。
可现实中,他经常是用拳头迎击那些温暖的手掌。
其实,欺骗、潜规则、明争暗斗已经无法让当下的人们再去完全信任周围的同类。
利益比感情可靠,好像唯有金钱才能让人们勉强保持着貌合神离的关系。
影片的结尾有点突兀。
孔老师又回到讲台,还是原来的班级。
那个之前听手机的女孩对他微笑。
面对上课睡觉的男生,他不再干涉,反而脱下外套盖在学生身上。
难道一切已表示孔令学妥协了?
多么仁慈,难道他已与这个社会相适应?
还是他甘心当个小人物?
小人物有小人物的辛酸,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温暖。
范伟真会演,把一个小人物形象演活了。
让人在笑过骂过之后,理解了他存在的可能和必然。
一声叹息后,观众中有人一一如我一一希望他活得更好些,好人一生平安。
(2020-5-4中午于宁波)
本片的主演、片名和海报都有向搞笑片误导的嫌疑。
其实感觉本片还是蛮有内涵的,往大了说,反映中国传统理念和当今社会的一种冲突,影片是通过一个小人物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进行深刻的反映。
首先是文,即为师。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却在张贴着这四个大字的教室中,孔老师遭遇到了他的尴尬,也是本片冲突的起源。
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完全没有效果,反倒是老师的处处受到了学生的胁迫。
孔老师代表了正统的老师形象,尊崇社会规范,过着清贫的生活。
与之对照的杨老师,拿着工资、赚着外快,生活水平和岗位职务明显高于孔令学。
孔孟之道成了放在地摊上卖的礼品,孔老师最终买了它,却是当成了板砖来拍人。
其次是武,即社会秩序的维持。
孔令学多次以报警来摆脱困境,但片中没有出现过一个警察,片中却不断的出现,需要依靠“社会上的人”来解决问题。
江湖义气显得比法律来得更有实效。
最后是人,即为人。
通过以往年代以及家教所产生的这些正统的人,该何去何从呢?
答案就是医生所说的:凡事不必太认真。
放下传统对于自己的束缚,顺应社会的现实。
在一个不正统的学校,就不需要一个正统的老师。
如果你被跟踪怎么办?你的软肋在哪?一个认真的老师,心软,宽容,比学生还谦卑。为了家人的安全,他想到了许多办法,可笑无奈幽默,人生总是有太多不同的巧合,让人误解。中度焦虑的他需要调整自己的状态,其实只是不要那么认真较真,通融吧。虽然心有不甘,但确实无奈。
足浴室朗颂《春》那段太逗了。内地喜剧角色还是摆脱不了迂腐+可爱+老实+善良的模式啊,白铁军还是不给力,对于范伟这样的好演员,你不能老让他重复,得让他飙,飙,飙啊。
写实的
拍的不錯,演的也不錯,特別是范偉和小混混,都很出彩,就是鬧不明白,這小混混的動機,莫名其妙突然死心塌地的對一個中年男人那麼感興趣,讓人覺得實在是有點牽強
这电影不错,比那些商业大片好多了。编剧和导演功力稍差了一点。但是那种生活的状态表现出来了。电影只有脚踏实地才会好
范伟还是很厉害的 白卉子长得也是不错的 情节也小有趣
别以为有范伟,你就不是烂片了
一星给漂亮姑娘 一星给阿祥
也许是我理解不了东北男人的心理吧,戏中所有的意外冲突都是那个小混混要和他好好唠唠,到最后小混混为什么想唠我也不清楚,范伟怕,怕什么我也不清楚!
笑点不足。。嫁给这样的男的憋屈死了
短发女人如马伊琍、如梅婷,大美啊……
一个懦弱的人不善言谈的人造成的一些列误会,真想抽他
范伟的表演是最大的看点,好几次都恨得看不下去,恨他的软弱无能。朱自清的《春》真是一首好诗,从头穿插到尾!
从正常人走向精神分裂一切归根结底都是自己造成的对咩。
真是有点意思
前面不错,最后结局转的略微生硬了点
小人物的悲剧,老婆挺踏实的。。。东北人都是黑社会麽。。。
范伟演得不错,但是这片子到底想反映什么呢?把人逼疯吗?
“这是一千块钱的菜……”和拐杖这两段笑抽了~
尼玛范伟太哏了。。。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