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面情魔》译为〈Nightmare Alley〉,导演Guillermo del Toro(吉尔莫·德尔·托罗)将古老的、神秘的或是技艺或是谎言的东西投射在银幕那一边人物的人生中,它翻手让主人公Stan产生手里有了可以拥有左右名与利的幻觉,一个覆手又让Stan一败涂地,丢了身外之物,也丢了自我。
那些在Stan心里,唯己所用的马戏表演中的察言观色戏码,本应是工具,人才是目的,但在这部电影里,幽灵般游走于Stan身边的天赋异禀颠倒了这一切。
整部影片浓浓的命运氛围,包裹着挣扎不开这一切的人。
Zeena告诉Stan算牌都是骗人的,世界上没有坏牌,而在Stan放手一搏时,Zeena牌里出现的“倒吊人”是Stan如何翻转都无法修正的人生走向。
这个世界对我们的判断,和我们对自己的判断有的时候就是和我们的期待是相悖的,越纠正它,它便偏离得越远,好像只有你不那么想去那里时,通向那里的路才会出现,而人怎么佯装不想去那个想去的地方呢?
无解吧。
除此之外,Stan被赋予了天赋异禀,在很多情境里它不是礼物,是被打开后放置在我们面前的深渊。
所有的礼物只有被轻拿轻放,被小心地展示,才能使它更长久地成为礼物,反之它将是装满你弱点的深渊,望向它,投射来的是顾影自怜的自己。
真的是要翻拍老片才能有这么noir这么dark这么psycho-analysis的题材,有着现在的电影完全没有的味道,可以说现在没有电影人能写出拍出这样的原创剧本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的确实是伟大的翻拍。
另外视觉效果太丝滑太丰富了,第一幕的carnival到第二幕的城市场景,从布景到服装到灯光,一看就是花了大价钱才有的效果。
这个剧情越想起来越绝,很多前后呼应环环相扣的地方,比如Stan对酒和嗜酒者的态度,比如Stan前前后后展示出的mind reading的才能,全都串联起来时有种莫名的快感。
虽然Stan最后的结局一点不令人意外,看他一步步无法控制地走向这个结局还是很有戏剧张力的,有种Greek tragedy的味道。
最后一句台词从原版的“I was made to do this”改成了”I was born to do this” 更突显了这种命运的不可避免性。
150分钟的时长确实有些长了,但信息量很大,如果在城市和Lilith的互相试探能再紧凑点就更加完美了。
PS. 豆瓣这么低的评分真是没想到
虽然和《水之形》一样老套又规整,但抛弃神话和寓言,讲更波谲云诡的人心鬼蜮,这般“现实”的陀螺让人新奇又欣喜。
“天花乱坠”的马戏团表演、蛊惑欺骗操控的欲望陷阱,都直指美国梦的赤裸真相。
有强大资金和团队支持的陀螺,继续肆意将脑海中的宅男趣味倾倒在银幕上:眼珠迷雾刀疤暴雨死婴塔罗牌……极尽奇诡哥特之风。
布景打光摄影用心之至,今年其他冲奥片难出其右。
第一幕近一个小时的拖沓难以忽视,但在陀螺舒适区内的奇观呈现还是赏心悦目的。
第二幕后节奏好了许多,尤其最后剧情轨迹的跌落还有过山车的爽感(还是哥特主题公园那种)。
然而,诡谲的气氛营造拉得太过,而戏剧冲突又不足,导致多是空包弹,不够尽兴。
好在结尾收得不错,把原版两对夫妇的循环替换成了geek的轮回,两版一时难分高下,不过库珀那段表演欠了些说服力。
整体而言,库珀还是适合Stan一角的,聪明果断,楚楚衣冠难掩勃勃野心,是《一个明星的诞生》里的反面,却拥有同样奔向毁灭的宿命,庆幸小李子没演。
布兰切特依旧冷峻霸气,但又过于外露,导致摊牌一刻削弱了杀伤力。
鲁尼还是那么纯真可爱,一脸无害。
其他大牌算是尽到本职,无功无过吧。
当然,再多遗憾怎么也比不过魔兔没有互动的痛……
随手翻到的电影,周末下午闲来无事看看,却被惊艳到。
野心让人在追逐梦想中不断挑战风险,一步步突破常识的边界和限制。
美国梦的诉说,dream big。
但游戏玩家永远不止你一个。
Stan在低端局成功依赖自己的小聪明,获得声望,女人和发家的技能,依靠坏让自己一举成为人生赢家。
但进入高端局之后,很显然输到连底裤都没有。
但他开始信任心理师时,就逐渐陷入了她的陷阱,成为了对方的工具,而被整蛊的起因和当初他反杀pete的原因是一致的。
都被触动,而后发现被愚弄。
其实我个人很讨厌基于丛林法则而讲述的轮回因果循环的故事。
其中有两种力量的博弈。
第一,自我之中,欲望与原则;第二,与外界中,敌与我之争。
胜不骄,败不馁。
国学古人的智慧,永远值得反复提醒自己。
给大帅哥比心。
首先斯坦应该直接去大城市找份工作混饭吃,学到真本领,而不是在小城市学到些骗人的把戏就自以为是,骗得过自己最后真的以为自己很牛逼,吸引力法则不是这么用的兄弟~斯坦,青年,目测25(应该是18-20左右由于演员有点老但是那种青涩演出来了),凶残,假装仁慈。
在老家直接把酗酒年迈多病的父亲冻死了(没有直接kill),然后偷走了他父亲最在乎的高贵的象征:手表。
一把火烧了尸体和整个房子,带着最值钱的五元钱的收音机踏上了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旅程。
他选择了火车的终点站,一个马戏团,看了野人表演,打了零工,由于刚初入社会被团长吓唬住了,想跟着学把戏,脑子里只有钱,由于本人也不怎么正派但是又想要体面,但是心里想的全是怎么学到骗人的把戏(团长驯化野人技术,皮特心里技术等)因此才两年时间以为自己羽翼丰满了,心里实际上是看不上小小的马戏团,有野心,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比如长期跟灵媒在一起心里一直想吃小兔子)的的确确是学到了一些东西,但是也不听话不信邪,老人已经警告过了一次又一次,不要通灵,就是不听,于是为了单词本里的秘密杀死了第二个,故意买酒给可以洗心革面的酒鬼皮特。
小把戏糊弄糊弄看戏的傻子就不错了,最后非得去玩弄权贵,真心以为自己魅力四射骗到了凯特大魔王,结果两边都没站住脚。
斯坦不爱茉莉,喜欢过是真的,需要共同谋生的伴侣,但是实力差野心大,虚伪,其实在五星饭店表演已经生活很不错了,还是不满足,人心不足蛇吞象,他不爱任何人。
可以看到很多真真假假的东西穿插在里面很有意思,虽然魔术是假,但是塔罗能看到结果是真,虽然盲猜是假,但是剖析人性是真。
斯坦三分钟热度学习东西不学到精髓,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皮特夫妇俩一看就是有故事的人,到底为什么不能碰通灵,不能了解一下吗?
或许斯坦心里应该明白,就是不信这个邪。
老子就是最聪明~皮特夫妇世界巡演,到底是因为什么留在了不出名的马戏团,应该是经历过大事的,可以留在马戏团继续表演已经算是体面了,不用当野人(这个寓意就很妙,男主出现的第一幕就是看野人表演最后一幕也是去做野人)。
还有那个液体里泡着的畸形胎儿也出现过很多次。
不是爱情片,所有的cp全都是互相利用,也可以说是partner~感谢茉莉不是恋爱脑最后看清真面目抛下了男主,感谢大魔王真的魔性,套中套,对男主做了局(其实怎么说,做心理咨询师赚钱是一方面,可以留下别人的把柄应该蛮爽的吧~)最后高潮大魔王玩的那一手卸磨杀驴那叫一个漂亮(看了两遍哈哈哈😆)斯坦,有点小聪明,会画画,学东西快,人长的不丑,至少是中等,三个女人自以为都拿捏了,其实一个也没~“我是真的爱你”“我心里演的太过了吗?
”哈哈哈哈不愧是我魔王害死父亲,皮特,法官夫妇,高官等,当一万次野人都活该,果然,最开始就说了,马戏团是个不问出处的地方,没人好奇你的出处(白纸一张的时候也不算无辜的在马戏团,再回来已经是沾满鲜血了)说他假慈悲,第一个野人被丢弃在诊所外面,假模假式的给抬到门边了~团长直接就拆穿:你不用假装可怜他,我知道你不是什么好人。
大魔王:你还不够了解我呢斯坦:我了解你,你不是啥好人,我也不是你说什么我都不反驳,我假装你已经拿捏我了,你怎么想是你的事,城府是大魔王用手枪最后开枪的那刻,没写完,如果我还想继续写的话会继续
Pete曾经警告过Stan,一旦你让它控制了你,就无法摆脱,会越陷越深,最终被它所累,遭到反噬。
窥探人心毫无疑问是种能力,即便不是超能力。
这种能力是可以让你变成更上层的人的,但为什么Pete却甘于潦倒在马戏团里买醉度日。
欲望是世界进步的动力,那你遭到反噬是不是欲望的错。
两年后在大都市混的风生水起的Stan,不满足于现状,依然想要更大的利益,更高的地位。
欲壑难平是不是反噬?
不是的。
只有在你平它的时候失败了才叫反噬。
如果你成功了,只会是万人敬仰,千人传颂。
与Molly相比,是不是Stan和Lilith更适合?
当然不是。
越是棋逢对手,化学作用明显,荷尔蒙激荡爆棚的人越无法成为伴侣。
对于Stan来说,Molly是归处,也就是,如果他一事无成,仓皇落败,无人收留,跌落泥中的时候,Molly会在那里等他,会告诉他没事的,这里有我。
但Lilith是去处,想要拥有她,你需要竭尽全力,拼命向前,永远胜利,才能去到她所在的地方。
所以当Stan驾着自己的野心,一路狂奔的时候,Lilith一直在他的视野之内。
而当他即将爬到顶峰的时候,Lilith只有手指在他胸口轻轻一推,即便跌落。
再看向来路,Molly也早已不再。
或许熬灭了Molly最后一丝耐心,是他的欲望最大的反噬吧。
所以你看,如果他最后赢得了Grindle的财富,获得了Lilith的芳心,那也许这个反噬微不足道,甚至到时候他还想甩到这个包袱。
但他失败了,这就是反噬。
而他最后沦为Geek后,仰天长啸,我就是为此而生的。
也就是失败者的结局了。
曾经以为Stan是逐渐被欲望蒙蔽了双眼而堕落,但是仔细回想,他疯狂的击打扑向他的怪人的脑袋,他在被老人猜手表故事时逐渐紧皱的眉头,他不满意茉莉表演出错时的大吼大叫,他发现茉莉离开时因为骗局无法开展的凶狠怒骂。
一切回到最初,原来就是他亲手杀掉自己的父亲。
在寒冷的冬天打开窗户,裹起父亲的杯子在旁边看着他的生命逐渐流逝,然后冷静的毁尸灭迹。
讽刺的是多年以后,当他穷困潦倒,是父亲的手表为他带来了最后一丝短暂的快乐。
所以,这算是人性本恶吗?
在每一次的诱惑面前,他都选择了那条所谓的捷径,以期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
事实证明,在你获得什么的同时,必然也会付出失去的代价。
他不曾察觉自己失去了家人,爱人,勤奋好学的能力等等,等他意识到的时候一切却已无法挽回,他只能心甘情愿的放弃自由,换取不再流浪的、稳定的、也不再有什么人性的怪人生活。
在追逐钱财名利的路上,请时时刻刻要记得勿忘初心,否则,终究只是一名被上层社会看客们围观的Geek,迷失在别人抛出的诱惑中,为了不知为何的目的,庸碌的活着。
质疑怪人,理解怪人,成为怪人。
我本来不是这样的。
作者:Mark Olson / LA Times(2021年12月17日)校对:Issac译文首发于《虹膜》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的上一部电影《水形物语》票房大卖,并且斩获了四项奥斯卡奖,包括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影片奖。
而他的最新作品《玉面情魔》则讲述了一个关于马戏团、骗徒和不诚实社会的凄凉故事,描绘了一个远比前作绝望得多的世界。
《玉面情魔》的视觉风格与德尔·托罗之前的作品相似,光线优美、制作精细,引领这位经验丰富的导演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德尔·托罗与电影记者、历史学家(也是他的新婚妻子)金·摩根合写了剧本。
「在《水形物语》上映的时候,它其实是对一系列完全不同的冲击所做出的回应,」德尔·托罗说。
「但在电影制作完成以及整个宣传活动结束时,世界正处于一个几乎是认识论的危机中,即关于真理和谎言,民粹主义话语,以及如何区分一个只是强化你所相信的,而不是刺激你去放眼看世界的现实体系。
而这些都是非常沉重的事情」。
德尔·托罗承认,这种更为严肃的心态为《玉面情魔》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在视觉和风格上或许与我的其他电影有相似之处,但同时对我来说,被那些美丽但感觉残酷的画面所打动也很重要,」德尔·托罗说,他提到了美国画家,如托马斯·哈特·本顿、格兰特·伍德、安德鲁·怀斯和爱德华·霍珀。
「我想捕捉那些并不异想天开的意象,它们也可以很美。
而且这是新的,因为我一直依赖于——我这么说听起来像是《欲望号街车》里的布兰奇——怪异生物的天马行空。
而放弃异想天开并试图保留美感,对我来说是一种新的练习。
」在这部电影中,布莱德利·库珀饰演斯坦顿·卡莱尔,一位逃离神秘过去的流浪汉,遇到了一个游行狂欢节。
他迅速研究了心灵感应大师齐娜(托妮·柯莱特饰)和她的丈夫皮特·克鲁姆拜恩(大卫·斯特雷泽恩饰)的工作,学会了他们这一行的技巧。
他和另一位狂欢节表演者莫莉(鲁妮·玛拉饰)远走高飞,开始了自己的表演生涯,并在大城市的夜总会取得了成功。
在性格可疑的精神分析学家莉莉丝·里特博士(凯特·布兰切特饰)的帮助下,他开始从当地有权势的人物身上捞钱。
他最终遇到了可怕的大亨埃兹拉·格林德尔(理查德·詹金斯饰),计划开始受挫,最终走向了绝望的结局。
这部电影改编自威廉·林赛·格雷沙姆1946年的同名小说,在1947年就被爱德芒德·古尔丁搬上了大银幕,并由泰隆·鲍华饰演男主角。
影片以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为背景,德尔·托罗的版本从尘土飞扬、破烂不堪的马戏团世界——他们对自己的不诚实和真实身份保持着诚实,到光鲜亮丽的城市社会——每个人都表里不一、自私自利。
无论是塔罗牌解读、杂技表演还是精神分析,《玉面情魔》都经常指向不可知的东西。
德尔·托罗在看原版电影之前就读了原著,而摩根回忆说,自己看书和看电影差不多是在同一时间。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原著比电影更容易接触到,而那部电影某种程度上成为了邪典之作,部分原因是它相对来说不太常见。
(1947年的原版电影目前已经登陆标准频道[Criterion Channel],并且发行了光盘。
)「我确信会有另一个版本,因为读了原著并看了电影之后,我心想,『好吧,这部电影绝对属于这个类型,但似乎可以在细节和素材上做些不同的尝试。
』我们最后所走的方向侧重于人物刻画。
」在1993年拍摄了他的第一部电影《魔鬼银爪》后不久,德尔·托罗就试图与经常合作的演员罗恩·帕尔曼一起进行翻拍。
(而帕尔曼的确在《玉面情魔》中出演了马戏团的一名工作人员。
)后来,作为一个并不算太知名的导演,德尔·托罗没能获得翻拍的版权。
多年后,由于《水形物语》的成功,机会终于来了。
「当时我刚拍完《魔鬼银爪》,这部电影甚至还没有上映。
我和罗恩没有天真到以为他们会把翻拍权交给我们——『嘿,我拍了一部你没看过的电影,但我保证会帮你搞定这部翻拍电影的。
』我记得我后来得到翻拍权的第一反应是,『啊,《水形物语》是二十一世纪福克斯出品的(译者注:《玉面情魔》为迪士尼旗下的探照灯影业,前身为福斯探照灯影业,去年迪士尼正式停用了「福斯」品牌)。
那他们现在应该会信任我了。
』」德尔·托罗和摩根于今年年初结婚。
2017年9月,就在《水形物语》上映前后,这位导演结束了与洛伦萨·牛顿30多年的婚姻。
摩根此前曾与加拿大导演盖伊·马丁结过婚。
2018年,两人一起出现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当时德尔·托罗凭借《水形物语》大放异彩。
他们一直在寻找一个共同创作的项目,最终敲定了《玉面情魔》。
「我们当时已经在一起了,想要找到一些东西,一起冒险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德尔·托罗说。
「我们不仅做到了这一点,而且完成了拍摄,战胜了疫情。
于是我们俩都觉得,『我们已经准备好结婚了』」。
两人带着对结局的热情开始了改编——「我们一致认为原作的结局是指路明灯,」德尔·托罗说——然后他们开始往回梳理故事。
「我觉得这部小说,很大程度上是关于恐惧的,」摩根说。
「我对威廉·林赛·格雷沙姆非常感兴趣。
我对这个项目真正感兴趣的原因之一是,当我们两个人再次阅读这部小说时,我们都更深入地了解了他。
没有关于他的权威传记,但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他的东西」。
宝贵的信息来源之一是2010年《纽约书评》刊登这部小说时的导言——作为电影的配套周边而重新出版了——由尼克·托什执笔,这位作家以探索黑社会和风月场而闻名,包括他在1992年出版的关于迪安·马丁的权威传记《迪诺》(Dino: Living High in the Dirty Business of Dreams)。
正是在托什的文章中,摩根和德尔·托罗发现了格雷沙姆1959年写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说:「斯坦顿就是作者」。
「斯坦顿身上有他的影子,」摩根说。
小说《玉面情魔》,这是格雷沙姆的其他著作永远无法企及的。
在被诊断出患有癌症后,他于1962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们觉得这部小说是跨越时代的,」德尔·托罗说。
「它绝对是对资本主义理想——美国梦的控诉。
」「当你试图找寻自己或审视自己时,无论是通过精神分析、塔罗牌,还是宗教,往往当你真的面对自己时,你并不喜欢你所看到的,」摩根说。
「你可能会被吓到,或者你会因为知道你曾经面对过那种恐惧而感到安慰——你曾经面对过你正在逃避的东西。
我觉得在小说中,这个角色总是在逃避什么。
」「我认为格雷沙姆对体制被操纵的方式得出了一个非常幻灭的结论,」德尔·托罗说。
「在书里有一句写得很好的话——我可能记的不太对——他说,『什么样的上帝会创造这样一个屠宰场般的世界?
』而我认为这种轻率的幻灭和浪漫的气质一样给人启发。
看到有人如此清晰地将表现这种幻灭感,这真的会激发灵感。
」摩根在制作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片场,根据需要贡献新的想法。
还因为,正如德尔·托罗所说,「我们一起创作剧本。
她会时不时提出意见,『嘿,这很重要。
我们可以保留它吗?
』」「这很棒,」摩根说。
「因为编剧并不总是被邀请到片场。
」「黑色电影」一词通常会让人联想到透过百叶窗的锯齿状的光线,或在雨后光滑的街道上反射出各种光线等视觉主题。
对于德尔·托罗的《玉面情魔》来说,这部电影在视觉风格上并不是黑色电影式的——尽管有很多华服、时髦的室内装潢和风格化的灯光——但它的灵魂和内里是暗黑、冷酷的。
「对于黑色电影的定义往往过于严格,似乎它必须限于某种范式,」摩根说。
「但它明明可以包含很多元素。
」「我认为有一种非常简化的观点,认为黑色电影是一系列视觉的陈词滥调和情绪。
但它与情绪无关,」德尔·托罗说。
「在我的理解中,它是一种失望的文学,它是美国式的存在主义。
这种文学作品表明,打破富人和贫民之间的障碍的唯一方法是暴力——这在英国文学中就是阶级。
如果你读的是简·奥斯汀,那么打破它的是婚姻。
如果你读的是黑色小说,它就是暴力或逾矩行为。
这是非常深刻的,是对一个建立在田园牧歌理念之上的国家的真实写照,而现在,它对城市和工业生活以及它所带来的残酷性进行了真正的反思。
」在最近的一次视频电话采访中,当两人一起坐在沙发上时,摩根被德尔·托罗揽在臂弯里,以便能同时出现在屏幕上。
两人在创作剧本时一起看了很多电影,并指出他们故意避开了最伟大的一些黑色电影,例如《漩涡之外》《马耳他之鹰》或《罗拉秘史》。
很快,他们开始甜蜜地讲述一起看过的电影,试图回忆他们最喜欢的查尔斯·麦格劳参演的黑色电影,或者争论丽莎贝斯·斯科特在《悔之已晚》中扮演的角色的本性,最后德尔·托罗打趣道,「我们的采访正在变成《当哈利遇到莎莉》里出现的那种。
」德尔·托罗开玩笑地说,他们两个人在做这个项目时「变成了一个双头怪物」。
首先,他们抄录了原著中的所有对话。
然后他们分开工作,反复交换手稿并编辑对方的作品,直到他们聚在一起并肩写作。
对于一对刚结婚不久的夫妇来说,让自己沉浸在斯坦顿·卡莱尔的黑暗世界中,似乎不是一个太舒服的选择。
「当你在审视这种暗黑的素材时,能有人一起谈论是很有益的,」摩根说。
「因此,敞开心扉,分享恐惧和自己的经历,发掘斯坦顿身上的人性,也很棒。
我们把它与威廉·林赛·格雷沙姆、我们自己的生活以及我们认识的人融合在一起。
」「作为一名艺术家,你会觉得可能存在着一种美好的暴政。
而友好会变得像其他任何事情一样令人压抑,」德尔·托罗说:「然后你会陷入怀疑,毕竟,我们是在对整个环境做出反应,有时你会用一首诗来回应,有时你会用勇气来回应。
」原文链接: https://www.latimes.com/entertainment-arts/movies/story/2021-12-17/nightmare-alley-explained-guillermo-del-toro-kim-morgan
在2022年,谁会对一部名叫《玉面情魔》的电影感兴趣?
这个疑问完全成立。
《玉面情魔》这个名字,透着股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味道,而它的原版电影的确诞生在这类小说风头正盛的年代。
1947版《玉面情魔》虽是气质灰暗的黑色电影,却由好莱坞偶像小生蒂隆·鲍华主演,“玉面”二字的来头也就被轻易破解,我们不难想象它的老式海报被张贴在上海或香港戏院门口处的画面。
但对其英文原名的直译,才更接近它的气质核心。
Nightmare Alley,直译过来便是“噩梦巷”。
它是激发人们无尽幻想空间的词语组合,就像许多其他经典黑色电影的片名一样——Lost Highway(《迷失的高速公路》)、Dark Passage(《黑暗通道》)、InlandEmpire(《内陆帝国》)……两个单词简洁赤裸的组合,却给人无尽遐想,美梦与噩梦同时诞生于这团迷雾中。
新版《玉面情魔》,由四年前凭《水形物语》斩获奥斯卡大奖的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执导。
但他坦言,自己在创作时对1947版电影参考甚少,灵感更多直接来自由美国作家威廉·林赛·格雷沙姆写作的原小说《噩梦巷》。
格雷沙姆的人生足够传奇:混迹过马戏团,做过流浪艺人,痴迷于各种神秘主义流派,瑜伽、塔罗牌、通灵术、科学真理教,样样没落下。
他通过《噩梦巷》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成功没有让他快乐。
人格残破的他,终究被酒精、疾病和神经官能症吞噬。
1964年,不堪癌症折磨的格雷沙姆吞下一整瓶安眠药片,结束了自己刚满53岁的生命。
格雷沙姆在《噩梦巷》中倾注了许多自己的经历和噩梦。
小说主人公斯坦顿,一开始是跟随嘉年华剧团在美国乡间巡演的艺人。
他天生善于识人,加上后天的勤勉,立刻掌握了江湖“读心术”诀窍,随后自立门户,前往大都市演出。
他赢得观众的喝彩和滚滚而来的钞票,但这些都不能让他满足。
在与一位资深女心理医生相遇后,他看到了更大的商机:凭借后者泄露的病人机密,斯坦顿掌握了芝加哥所有权势人士的心结,并通过“读心术”和“通灵术”,为权势人士们奉献一场场私人定制的招魂表演,从他们身上榨取巨额佣金。
但与格雷沙姆本人一样,斯坦顿的灵魂中也有一个巨大的空洞。
这个空洞无法被成功与金钱填补,于是在他们人生前方等待的,就只有不断增强的刺激,和不断提高的赌注。
斯坦顿明知诡计一旦被拆穿,权势人士们会将他碾碎,却依然一次次铤而走险,因为将他人的情感把玩于股掌之中,是种令人上瘾的感受,这也能让他暂时忘却那难以摆脱的自我厌恶。
斯坦顿的自我厌恶从何而来?
与许多黑色电影主人公一样,斯坦顿身上带有不可告人的阴暗秘密。
德尔·托罗的电影始终未明确交代斯坦顿(布拉德利·库珀饰)来到流浪剧团前的经历,但通过闪回碎片和斯坦顿与剧团两位中年导师人物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管窥斯坦顿的神经官能症:他有强烈的恋母和弑父情结,这显然源自他在成长历程中的创伤。
德尔·托罗的这个处理选择略显庸俗:千疮百孔的灵魂不都需要弗洛伊德背书,存在主义式的焦虑恐惧,就足以将一个人吞没。
影片的通俗心理学图解模式,把其中每个高龄男士都变成了斯坦顿父亲形象的延伸,而片中两个年长于斯坦顿的女性角色——读心师齐娜(托妮·科莱特饰)和心理医生莉莉丝(凯特·布兰切特饰),则成了斯坦顿恋母情结的投射对象。
这虽使叙事变得高效,却也让人物关系流于干瘪单调。
但在另一个维度上,德尔·托罗把黑色电影所特有的宿命感营造得很精准。
斯坦顿虽然改善了自己的物质条件和阶级地位,但他的内心一直没有成长:从始至终,他都是同一个自尊程度低下,害怕直面自己,也害怕被他人抛弃的可怜男孩。
性格的缺陷,让他一直在做错误的决定:他明明可以遵循伦理,不去害人;明明可以早早收手,适可而止,但他却笃定而尽职地为自己挖着坟墓。
正因如此,斯坦顿从未逃出那条困扰他的噩梦巷。
噩梦巷是都市边陲酒鬼和毒虫的聚集地,斯坦顿一直在厌恶和逃避父亲,最后却与父亲一样,变成了面目可憎的酒鬼。
流浪剧团经常剥削这些酒鬼,通过酒精和鸦片控制他们,将他们囚于笼中,使他们沦为提供猎奇演出的野人(geek)。
影片曾在第一幕中铺垫斯坦顿对野人的同情,但斯坦顿丝毫没有觉察到,后者将是他的最终下场;这种离奇又必然的宿命感,正是黑色电影的神髓。
德尔·托罗的《玉面情魔》被提名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四个奥斯卡奖项,其工业属性无疑代表着好莱坞最高水准。
影片在摄影、美术、服装与表演方面尽皆出挑,上世纪40年代美国的精神气质得到还原,新现实主义风格的流浪剧团泥泞外景和ArtDeco风格的芝加哥城市内景,都被呈现得无比精准,使观众不由自主沉浸到遥远迷人的时空中。
若要在鸡蛋里挑骨头,《玉面情魔》的缺点,在于过度精美工整。
无论是优质的布景,柔美的光线,平稳的叙事节奏,还是过度合乎逻辑的剧情走向和人物心理,都少了几分梦魇所应当具有的非理性和失控感。
但丢掉了它们,就等于丢掉了梦魇的魂魄:一场过于规整均衡的噩梦,终归只是对于噩梦的优秀模仿。
原载《南方人物周刊》
看完了《玉面情魔》注意到电影中的两个细节,在影片最开始Stan和Zeena第一次见面时,Zeena翻开桌上最后一张塔罗牌,是星星逆位,牌面的解读是希望的破灭和好运的远离。
后来在Stan的房间Zeena帮他算塔罗时,最后一张是倒吊人逆位,解读为惨重损失和心不甘情不愿的牺牲。
查了资料才知道电影原著小说的作者 William Lindsay Gresham 不但对塔罗牌颇有研究,就连小说22章节的解构也是按照塔罗牌中22张大阿卡纳牌设置的,然而他笔下主人公的遭遇似乎也预告了自己的晚年生活,在酗酒精神错乱和失明之后,他选择在创作《玉面情魔》的酒店里服安眠药自杀,再多欺诈技巧和布阵洗牌都没能扭过命运埋好的伏线。
前三分之一拍得相当不错
渐入佳境,反倒不觉得是一个四十年代的故事,而是在被架空的时间里。
Guillermo del Toro這一次最大的錯誤,應該是過度放縱自己了吧,馬戲團部分戲份過長,導致結構不平衡,前後割裂如兩部電影,而且這一次連符號也沒玩好,我一度以為他在《水形物語》玩水之後要開始玩火了,然而火這一符號又在電影中段消失了許久。明明聚集了那麼多優秀演員,卻把角色都寫得頗為扁平,結果沒有一個有正常水平的發揮,暴殄天物了。
绝了,看了2次,真的绝绝子。
我保证再不去电影院浪费生命了
三星半。整体的气质我很喜欢,骗术的徜徉,像散步一样美好。后半段的展开部分还是做得十分老套,虽然角色做了一定的调整,但不是用一个我认为很当下叙事的气质与节奏去进行后半段的诡计部分,它仍然是沿着原作逻辑而来。我个人认为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在于演员,托妮科莱特演得很好,但被浪费,是我我会冒险的将她和切糕合二为一来进行改编。布莱德利库珀要为本作的缺陷负伤一定的责任,前后半段的冗长完全是由于他的表演造成,他塑造的人物几乎没有变化,而本身这个人物恰恰是历经了翻天覆地的外在+内心的双重的矛盾的变化,时间不仅对他发生了作用,还产生了十分微妙的值得探索的纵深感,至于鲁妮·玛拉我认为她已经流露出来的不是女孩茉莉的气质了,她不是卡罗尔里的那个人间小鹿了,她在勉强塑造,但并不自在。
stan到头来还是输给了内心的恶魔,没有人甘愿成为肮脏的小丑。
翻拍美国四十年代的片子,阵容豪华,大牌云集。影片长达两个半小时,以男主角的经历,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男主角在乡村流动马戏团的崛起,凭其过人的天赋及年轻外表,他在马戏团顺风顺水技艺大长,并娶得美人归。第二部分则是他在都市的铩羽而归,他的欲望飙升,自信心爆棚,两个恶人相遇搞出血雨腥风,又被城市恶人玩弄于股掌,露出乡巴佬的本来面目。最后他的人生走出一个循环,坠入悲惨地狱。有可观赏性,只是叙事太啰嗦了,让观众紧张不起来。
观看的每一分钟都在好奇原版是怎么拍的,一个充满戏剧张力和悬疑色彩的故事,因为陀螺选择了观众全知的视角而被拍得非常无聊。我看他采访说他在这一部里想重点做好人物,可人物塑造的关键,不必要展现连篇累牍的成长史,而是在重要行为动机上埋好伏笔,导演的叙事效率太低。Cooper明明机关算尽却不聪明,凯特和玛拉都缺乏与他的化学反应,一个困在房间里做有限的戏剧表演,另一个看似拥有完整弧光但反叛完全没有力度。陀螺美学在这部里面最集中体现在嘉年华的布景上,其他特征只靠阴森打光和下雨下雪来烘托可实在算不上高级。
翻拍果然就是黔驢技窮的另一種表現,但是翻拍成這樣,我也只能說真是白瞎了這麼好的卡司了。
除了奇怪的结构之外,还是很喜欢这部气质怪异的作品。
不太能理解这个电影翻拍的意义,毫无时代性,从故事到人物到主题都乏善可陈。B. Cooper和C. Blanchett的chemisty还是不错的,让影片后半部分有一些活力。至于Cooper的表演。。。只能说很高兴看到他颜值回春
对童话的过分痴迷,带来叙述的魅力,也让影片结构背上沉重包袱。人物没能直接在滚动的叙事中落地,高潮已过,导演仍然只得再提起棋子,安置于归宿,拖沓且拙。
继《SOHO夜惊魂》之后,2021令人崩溃的名导新片和观影体验。。。。原版《玉面情魔》1947 真香,新版让我想无限吐槽。
we need cate and rooney interactions! 有些电影没有翻拍的必要,绝不是当代应该看到的故事,大概只是陀螺的过把瘾。
起初以为陀螺终于改“邪”归正,老老实实拍现实惊悚了,结果上来就是一个钟头高强度马戏团畸形秀,捏马!怀旧质感这一块儿和《SOHO区惊魂夜》大同小异,除了越来越讨厌的凯特布兰切特以外,所有影像表演都还蛮四平八稳的,拍到最后跟两性关系犯罪啥的都没关系,还是大男孩对一去不返时代的怀旧
当初看老版有多惊艳这版就有多无聊,漫长的叨叨油的发光!男主还是可以,布兰切特和鲁妮毫无CP感还要说多少次不要拉郎了救命!如何翻拍一部成功的作品显然不是这样!
陀螺好撕裂啊,电影语言永远绝美充满想象力,故事本身一直干瘪无聊,有种胡叶新努力唱怒音的感觉,用尽吃奶的劲儿,却丝毫不动人。
观赏性很强的院线片。画面、音乐和服装都很美,有着浓重的宿命感和悲剧感。骗中骗的结构,以弱胜强又和《犬之力》不谋而合。男人们自以为掌握了一切,结果还是被女人abandoned, haunted and executed。男主原本是可以成为福尔摩斯那样的人哪!
精致且解构莫名其妙的仿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