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者实是没有关系,只因我的联想,她们并排到了一起。
出自非上海裔作家笔下,由另一位非上海人导演拍成电影,其效果却远非同样讲上海的《长恨歌》可比。
也许,两者不同在于,《茉莉花开》借着上海为背景,讲述的是人,电影落眼点也是人;《长恨歌》里的人,却是上海这个特定物的代言,那里面的人眉目看似清晰实则朦胧,偏偏电影逃避了城市,只看到特定的人,于是此人便眉目全无。
关于章子怡,评价褒贬各自极端,难得有中立态度,我却一向谈不上对她特别喜欢或者厌恶。
优点缺点凸显一身,竟因此惹起他人强烈爱憎。
然而她便是如此一个人,丝毫不掩饰锋芒,也或许不愿意。
偏执时疯狂,温柔亦且坚韧,看她与陈冲对手戏,后者内敛阴柔,两相交锋,于是益发显出各自风骚,却是恰到好处。
也是导演选角独到,换了别人,未必有这样的酣畅淋漓。
四代女人,同一间老房子,小小空间里,勾勒出世事变迁。
世事变迁不可阻挡,人是一代一代延绵下来。
这世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人还是那两个人,换了服饰;楼还是那座楼,匆匆忙忙变换门牌。
这些细节,油然画出沧桑色彩。
沧桑是阳台外飘过的人来人往,而女人,宿命般相似的遭遇,才是导演的重点。
这几位女人,与男人相遇,命运产生了转折,一辈子最重大的转折。
不能说因为有了男人,她们命运变坏。
重要的是,当一个人开始按自己的想法活着时,才真正独立。
这种独立,到了“花”,终于有个了结。
但是付出了多大代价。
作者用一种爱怜目光,贯注着茉莉花一生。
爱怜是一种胸怀,当作姿态便矫情了。
爱怜还是一种爱莫能助的无措。
你看茉一辈子只记着一位小高,新年代里,依然旧时装扮,唱机,黑胶唱片,构成一幅无可挽回的画像。
在王安忆那里,这些完全是一种符号,尽管描述得精致无端,顽强抵御时间侵袭,然而在她,是高姿态,是对现时的高度优越感,仅此而已。
眼光的不同,带来两种结果。
于是讲到这里,我的目的得以清楚表露:藉着《茉莉花开》,我终于明白,一直以来,读王安忆小说总难免产生的缺憾心情。
我总是觉着,王安忆的笔触,冷静细腻,精确再现了一出出悲喜世事,然而她的眼光也一般冷静,甚至有时刻薄。
一个人的生活、命运充满了荒谬,我以为这不是个人原因造成。
然而在这种眼光下,荒谬感完全客观化,正常化,无可惊诧。
精准的“再现”,不带情感的观察,使我们感受不到直指内心的关注(最明显的,可以在《我爱比尔》及《白茅岭纪事》中感受到)。
所以,不无遗憾地,王安忆苦心经营的每个形象,无一令我感到刻骨。
而我所最喜欢的王安忆小说,却是也许不算起眼的《桃之夭夭》。
郁晓秋与姐夫相依为命,平实地开花结果。
我不相信人真可以相依,人本质上是趋向独立的。
然而因为不信,就尤为期待看到。
桃之结果,是在最绚丽的花落之后。
花开,这绚丽属于旁人。
结了果,“外部平息了灿烂的景象,流于平常,内部则在充满,充满,充满,再以一种另外的,肉眼不可见的形式,向外散布,惠及她的周围。
”惠及,才是真的相依。
我承认我的悲观,我看不到这种惠及。
所以,我更相信《茉莉花开》的结局。
最近翻了几部以前的老片,无意中看到章子怡和陆毅主演的《茉莉花开》让我对章子怡的演技有了重新的认识。
《茉莉花开》是章子怡2004年的作品其中表现的人性更加扭曲,女主角章子怡精神上的光彩也比较少一点,是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角色。
最开始,确实觉得女主角身上屌丝味道浓浓,说话感觉大呼小叫的,不象小资家庭的孩子不过,看到子怡雨中产子那一幕,我真的被感动,但是不是被这牵强的情节(实在不真实啊,亲爱的编剧同志……),而是被章的表演。
我觉得她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力量。
章子怡确实不是一个天才,但是她十分优秀,她的成功是坚实的努力换来的。
我很佩服她,章子怡从心理和精神上来说是一个强者,是尼采意义上的“超人”。
【配乐】本片音乐监制是名作曲家苏聪,但本片电影配乐味道麻麻,带不出旧上海风尘味道和时代feel,没有烘云托月营造气氛,除了用曾经在《新不了情》出现过的曲子“In The Mood”(就是刘青云和秦沛互飙萨克斯管的那首轻快曲子)外,出现的歌曲还有《小城故事》、《茉莉花》等,后者还成为点题之曲,是不是子怡章亲口唱的?
不知道,听不出。
候咏导演大概和张国师有一腿,身材曼妙的子怡章穿起旗袍在夜总会唱歌与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的旗袍mm+《茉莉花》有异曲同工之视觉听觉感官享受。
【场景】老在那几条街晃悠,就是拍摄《如果·爱》和《功夫》的上海影城老街,没有什么美景。
【雨夜】雨夜的浪漫——滂沱大雨中,似千针穿我心,雨丝情仇……——姜文站在雨中淋病了也不顾地苦苦等候子怡去做流产手术,他最后象方鸿渐一样先行离去,都没有等到反悔的女主角。
——那个雨夜,刘烨最后抛弃子怡章而去,他的新欢竟然杀到子怡家楼下撑伞等候。
雨夜屠夫——子怡章雨夜下产,想起雨夜屠夫林过云,这样搞法,个苏哈(婴儿)分分钟冇左!
差点成为屠夫。
最终孝感动天开眼,子怡如同圣母玛利亚般圣洁地托起了新生命,圣母颂响起,哈里卤鸭(不是波特,而是卤鸭),哈里卤鸭……【普法】女方在怀孕期间男方不可以提出离婚,子怡章在片中所言。
适用的是新婚姻法还是旧婚姻法?
“案例链接:“妻子怀孕丈夫不得提出离婚” 发布人:zyz 发布时间:2006-4-21 阅读:7次 灌南县王先生询问:他因与妻子性格不合,感到实在无法共同生活下去了,所以想和她离婚。
可是妻子已怀有身孕,在这种情况下,能单方面把这婚离掉吗?
“12348”法律服务热线解答:《婚姻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中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
女方提出离婚的,或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不在此限。
”所以,王先生不能提出离婚。
【对白】1.老婆子怡章道:我怀孕了。
久别回来顺带专门搞离婚的丈夫刘烨惊慌问:谁的?
子怡章淡然道:女人总要怀孕的。
2.子怡章夜晚准备关窗开煤气和丈夫一锅熟,未果。
事发后两人谈心,刘烨道:我那晚其实没睡。
子怡章道:你知道开我煤气了?
刘烨答:你没开。
我就知道你不会。
子怡回:要不是想到孩子,我早就开了。
3.丈夫刘烨见子怡章深夜出血倒在地上,百感交集询问:你流产了?
第二天,流产未果的子怡章一脸得意。
【母亲的抉择】“母亲的抉择”是HK一致力于帮助未婚妈妈普及知识的义工团体,网址:http://www.mchoice.org。
part3“花”其实可以看作一部母亲的抉择科教片,子怡章成功示范了如何做一个孕妇和好妈妈,从固执坚定要把胎留住,到丈夫变心后她自力更生躺在床上做安胎操,及自行打的士(大约是上海的第一代taxi,车是已经绝版的上海牌小轿车)演习到医院计算时间(港产肥皂剧《皆大欢喜》里有此桥段),最后配备工具自己接埋生。
【姜文】号称中国最牛B的演员姜文,在片中打响头泡。
成个克拉克盖博look的他饰演一位泡妞高手,其手段高超欲擒故纵,引诱一位貌美如花的少女投入影圈,悉心安排关怀备至,第一晚并没有急着下手,用入微的照顾和体贴的关怀套餐“一件性感绸缎睡衣+一小瓶子六神有主花露水+上浪友画报封面”成功骗取逐渐走红的子怡章的信任并情不自禁委身于他,抛弃女方后后还从HK汇来钱款,让子怡章(阿茉)发痴得好像《甜蜜蜜》中黎小军的姑妈对威廉霍顿念念不忘般。
六神有主花露水?
除了泪水,还让你一辈子怀念我。
【子怡章】开头的部分,她略嫌生硬的表演,有如一煲夹生饭,骨子里的任性倔强才是她的本色卖点,一个目露凶光的命硬之人如何化作上海本帮菜侬本伊人?
从演唱“好一朵茉莉花”扭捏着身体到做人流手术时发狂奔出,她开始了show time,再现了一个80后目中无人的风采。
茉莉花三代女人都因为缺乏父爱碰上负心汉而饱经折磨,她演活了一个狠字:阿茉对母亲的报复就是勾引继父,好比真正令人发寒的母亲教训儿子并不是打骂他,而是给自己耳光痛哭流涕骂自己:我怎么这么蠢,我怎么会这么蠢……。
阿莉产生幻觉发病的部分更是入木三分,一个典型的狂躁症患者,还真让人不禁愿意相信子怡章真人发起啷利的确这么恶吭。
【陈冲】陈冲甘当绿叶衬托子怡章,却默默出彩,老戏骨抢戏就是这样干了。
那也不要把自己全部都赔进去——老年阿茉陈冲对孙女说。
命令孙女不要生小孩未果,谈判破裂,老年阿茉陈冲黯然离去。
在吾国,伤害老人的自尊的一种方式,即是年轻人在婚事自把自为没有请示汇报。
【刘烨+陆毅】刘烨的确是一个好演员,表情声线拿捏准确;陆毅年纪大时脸潮皮些可能会有型点。
【马桶】马桶是本片的重要道具,昭示了人物命运流变之根源,马恩著作《论无产阶级的起源》(名字大略如是)应该加入马桶一词。
part2“莉”,子怡章(阿莉)和陆毅演绎了一段缺乏深入了解而匆忙先上车后买票的婚姻。
马桶就是片中所谓解放前电影明星资产阶级和根正苗红工人阶级的巨大鸿沟的缩影,是他们婚姻的定时炸弹。
子怡章原本在家安坐抽水马桶施施然very enjoy,而嫁给家境平凡的陆毅后竟然要去倒屎榻!
难怪德华gg早年有一首名曲《马桶》:“我的家有个马桶,马桶上有个窟窿”——这简直是一个马桶引发的战争,一场婆媳暗战,从开头的互相掩饰把手言欢到最后矛盾丛生互相看不顺眼,高潮处子怡章小两口在卧室斗嘴,无奈隔墙有耳,紧闭的房门外传来陆母杀伤力堪比小李飞刀顶心顶肺的冷言冷语,果然是阿拉上海人式的语言精华,直接让娇生惯养的子怡章小姐无地自容灰溜溜回了娘家。
【食物】鸡汤——大肚子的阿茉(子怡章)回到娘家,刚好有现煲的鸡汤,立马喝汤捞起鸡腿就啃,好味啊,写到此处腹中打鼓不已。
大闸蟹——娘舅母亲阿茉三人吃大闸蟹,阿茉抓起就咬,似乎是北方人暴殄天物的吃法,上海人不是这么吃蟹的。
ps:今年的大闸蟹上市,倒计时还有xxx天。
饭堂之恋——饭堂里,子怡章一出手擒拿陆毅一幕,颇为有趣,饭堂是恋爱的圣地,当食遇到色,性了。
陆毅面试菜——小菜西红柿苦瓜炒蛋火腿。
馒头——火车上,刘烨掰开馒头和子怡章一人一半,分甘同味。
粽子白稀饭——工人阶级家常菜。
姜油爆鱼——陈冲的手艺。
刘烨面试菜——相比第一场相亲,多了汤,那几道菜好似原封不动搬了过来。
《茉莉花开》描述的是上海的故事,影片基调有点压抑,但真实的东西大都不会太欢快。
多多少少是反映三个时代的变迁,而三代人身为女子却不约而同地在爱情上的盲目痴傻执著,但似乎越来越坚强和隐忍了。
也就是说,大环境再如何变化,人性内在的东西很难改变的。
每当看到“我家有女初长成”女孩子情窦初开爱上了男人后,却和自己母亲有了冲突,失去理性要走自己的路,每当长辈奉劝她要按照自己的意见去做,她只是坚持自己的所选,即便到最后吃了男人的亏,还是说,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也许当初不那么选择,也许现在的日子会更糟糕。
有点骄傲又有点宿命的味道。
女孩子还是要独立一点,坚强一点,把爱情或者男人当作生活的所有重点,似乎容易失去自己。
看到“花”被丈夫抛弃,一个人在雨夜路边生产那段戏,我心理油然而生的不是悲痛,而是对母亲的敬意。
不过片中女子三代都是单身带大孩子,没有父亲这个角色的出现,(或者有父亲,也是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就选择了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离开了人世,)这也造就三位女主角性格的悲剧,对待异性没有足够的理性认识,也没有相处的模式可参考,遇见心仪的异性,很容易就失去判断。
极左或极右,渴望占有全部,或者热烈的爱着无私付出着或仇恨着痛苦着渴望共同毁灭,这些或多或少都缘自从小对父爱的渴望,却又是缺失。
似乎导演的视角有点偏向女性,讴歌了女性的坚韧,却把男人拍的自私软弱有点不负责,毫无可圈可点之处。
这点我不太能苟同。
为了凸显女主角的坚强和蜕变也不必要把男配角拍的没有立体感吧,似乎三个男人只有一种性格和样子,没有人性的挣扎,没有多面性,也缺少任何铺垫,牺牲配角成就主角的戏,确实太过单薄,缺乏了表现力和说服力呢。
观影手记--- --《茉莉花开》 茉,是在躺椅上很安静的离去的,没有痛苦。
对老年人来说,这叫福气,前世修来的福气。
可茉的一生坎坎坷坷,象她自言自语的:象我有什么好,我命不好。
茉的身边散落着两样东西,一个是孟老板送的茉莉花香水的空瓶,一个是她鼎盛时做封面女郎的良友杂志,只不过那杂志掉到了炭火盆里被烧去了半边,但茉穿着翠绿旗袍,额前刘海烫成小羊毛卷的样子依稀可见。
故作矜持的笑里少女鲜活的稚气就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还是从残破的杂志里跳出来,拽着你的心。
这美丽的笑凝固在她红遍大上海的日子,凝固在她同孟老板似是而非的感情里,凝固在她生命河流里短短的一百八十天里。
以后一切都改变了,她再也找不到那个齐齐刘海,在母亲开的照相馆里扔纸飞机的女孩了。
万千的机缘巧合和在日子里晨晨昏昏,偶尔被撞上了,生活也许就天翻地覆了。
茉在孟老板推开汇隆照相馆的门时,她也推开了自己的人生之门。
人生之始,懵懵懂懂的女孩茉是枝头又香又白的茉莉花,明艳耀眼,有自己不太知觉的美丽。
可花期本是短暂的,偏又遇人不淑,很快就颓败了。
枝头的俏丽成了永远的梦境,存在茉渐渐自醒的心里,但为时已晚,茉不愿醒来,她保存着那本良友杂志,不管对莉的丈夫,花的丈夫,总叫他们“小高”,跟他们讲那时的当红影星高占非。
她的记忆里似乎只有那些日子是活的,此后漫长的时日是在熬,熬去自己的青春,爱情,生命。
但她比自己的母亲坚强,她的母亲终于熬不过去,投了河。
她抱着女儿去追回母亲送给花心情人的两枚戒指和一块被偷去的金表,一路急急的走着,白色的高跟鞋隔着屏幕敲的你的心发紧,修长的腿因为心情的急迫和气恼,爆起了青筋。
柔软的旗袍下摆收服不了急走的脚和一颗义无返顾的心。
一个曾经穿着白色棉袜,黑色漆皮鞋的天真女子在躯体依然活着的时候无声的死去了。
如果茉在遭到孟老板抛弃后,坐着三轮车回望阳台上风华绝代,意气风发的自我时,心里还有因为幻想而残存的对生活的一丝眷恋,此刻象狂风中摇曳的蜡烛一样“扑”的一声灭了。
莉在母亲的冷漠中长到了十八岁,这十八年是爱缺席的十八年,一个心里的爱已被摧残的七零八落的女子,还用什么去爱别人呢?
莉穿着白色的棉袜,棕色漆皮鞋,象妈妈当年一样,睁着明亮的眼睛。
她的时代决定了她不会有妈妈那样的际遇。
她径自俏丽枝头,径自落在所爱的人手里,她太想得到爱和被爱了,便不顾及爱人寒微的家庭,投入进去,才发觉自己忍受不了弄堂里平贱的生活和世俗的人际关系。
她逃回了自己原本一心要逃离的家庭,心里却不能逃离爱,她在母亲的家里焦急的等待,虽然什么也不说,有爱的心象弦一样暗暗拉紧,还好,没断,邹杰在一个雨夜带着自己的被子寻来。
看着爱人重又躺在自己身边她自语:“要是你今晚不来,我真不知该怎么办。
”然后恨恨的咬了爱人的胳膊。
让人嗅到了一种危险的气息。
莉心里怕爱落空,便紧张起来,怀疑起来,自己的爱人和养女平常的父女关系成了她爆发的原因。
弦断人亡,莉在精神失常中走失了。
茉和莉都是心思敏感,感情丰富的女子,在这个世间注定比寻常女人多受磨难,但两人的感情方式又是不同的。
莉的感情是岩浆的喷发,激烈,绚烂,灼热,没有退路,甚至不能自保,过后是一片寸草不生的焦土。
茉的感情是一次滚涌就隐伏地下的泉眼,她如常的生活,从她抱着莉去追讨母亲的花心情人时就不再退缩,冷着脸和心。
没人知道她的悲喜。
只是从她不断的将茉莉花采来,晾干,冲泡在淡绿色的玻璃杯中,从她在留声机里老曲子默想中,能隐约感觉她情感溪流的声响。
对于莉的失踪,她用平缓的语气告诉花:“你妈去找你爸了,你爸是个好人,他是被冤死的,等你妈平静下来,她就会回来。
” 花是领养的,在血缘上和茉,和莉毫无瓜葛。
当初茉的母亲投河前,留下的遗书中给茉的女儿取名莉,意思是两代之间有个联系,那第三代的花和前两代的联系除了名字,还有花身上茉和莉时隐时现的影子,用遗传是解释不了的,只能用一个原因来解释:他们都是女人,有女人这个物种该有的一切特质。
影片不只是在讲一个女人的故事,是在讲很多女人的故事,你会在其中发现自己的影子。
这影子难以把握,你一再的握紧,每一次用力都会发现一个原来不太熟悉的自己。
花依旧在爱面前痴心,不管不顾。
小洋房里的女孩为了心爱的人一针一线的织毛衣,娇憨得可爱,在爱人负心后,就去搬煤气罐,要同归于尽,近乎于疯狂。
花的爱情虽然没了,但比起茉,莉,是赢了的。
爱情是双方面的事,总要琴瑟相和,方能成曲。
个人单方面的努力起的作用不大。
但生孩子,女人是必须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的。
生育是一道坎,又是一个分界线,将女人和女人区别开来,给她们的生活附上了各自不同的色彩。
女人的面目也就多了起来,具体到这部影片,正是生育,使茉是茉,莉是莉,花是花。
茉委身于孟老板更多是感激,感激的附带产品是累赘一样的莉,随后的上海沦陷,孟老板卷款逃到香港,她怀着莉,不可能再去演电影,莉的来临从事实上把她从那场繁华旧梦中摇醒,她回到了母亲的照相馆,回到了平庸的生活里。
她对花说:“孩子不是随便生的,你外婆就是走错了一步呀!
”与茉相反,莉是那么急迫的想要一个孩子,当得知自己输卵管堵塞永远不会有孩子,竟然割腕自杀,她对邹杰说“我怕失去你,日子一天一天过下去,我们的感情一天一天的淡下去,没有孩子,到最后只剩下怨恨”,她想用孩子来证明对邹杰的爱,想用孩子来滋养爱情,全身心的迎接一个生命的到来,可却被命运狠狠的嘲弄。
花目睹了养父母在子嗣问题上的悲剧。
在明知道爱人已背叛了自己,外婆也反对她留下孩子时,在医院里有片刻的迟疑,但还是没有走进手术室。
也许当时她没有十分明确的想法,就象茉推开孟老板逃离一样,更多的是对从体内拿掉一件东西的恐惧,对疼痛的恐惧。
她从医院回来就发现外婆在躺椅上死了,外婆茉不能在花的爱情失利面前漠然了,她已没有精力和感情在应付劈面而来的生活,她迟缓的双腿早已失去了穿白色高跟鞋,跺地有声的力气了。
花的爱情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茉的死亡。
花,孤身一人,承担爱情的失败和亲人的逝去。
同茉,莉一样,骨子里有狠劲,在知道一切得不到后会有鱼死网破的行动。
她开煤气罐准备熏死爱人。
但下身流出的血使她没能成功,所幸孩子保住了。
从病房里出来,对一脸失望的负心人,她傲然自得的神情,有胜利者对失败者的蔑视。
“如果没这个孩子什么都说不定呢!
”孩子使她没有犯错,孩子也使她有了新一轮的希望。
爱情没了,有一个孩子,一个养母莉朝思暮想,以至疯狂的孩子。
花开始意识到自己所坚持的事情更多不是为了惩罚那个负心人,而是完成一个未完成的心愿。
女人在失去的时候,最普遍的是变的乖张,暴戾,把生活的残酷反刍出来,本想报复该得到报复的人,却更多的报复了自己和自己的亲人。
如水一般的女人,平静时美好的令人留恋,风暴起时又覆舟毁屋。
这时候的女人就是一具空壳。
花复归为一池静水了,她带着耳机,躺在床上,穿着白袜的脚有节律的运动着,安详,宁静,充满母性的慈爱。
茉,莉也穿过白袜,但那白色是混沌未开,未经世故的苍白,花的白是一种心态的找回,她找回了茉,莉丢失的纯洁和爱,找回了女人的本质,洗净污浊,回到本原。
花为婴儿的出生做着准备,甚至将从家到医院的时间都计算好了。
但孩子却在一个大雨之夜来临了,没有出租车,街上连一个行人都没有。
她一个人在暴风雨中艰难的走着,要完成这个心愿连老天爷都为难她,要从外婆和母亲跌到的地方爬起来就这么难。
她的伞丢了,雨将她淋成了落汤鸡,还有难以忍受的巨痛。
她终于倒在桥头,一切好象就要化为泡影,女人似乎永远要成为一个战败者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个苍凉的手势。
但花就是花,她在雨中,在撕扯她的疼痛里,从包里拿出一块白布,铺在雨地里。
打开饭盒,拿出剪刀,脱去裤子,靠冰凉的消防栓上,这是这个世界上她唯一的依靠。
她用力,她嘶喊,血和汗被大雨尽情的冲刷。。。。。。
一个柔弱的女人有如此巨大的爆发力,影片在这里是高潮了,导演用苦肉计冲击你的视觉和听觉,制造戏剧冲突,但谁又能在此刻认为自己是在戏外?
看看自己身边的女人,年老的,年轻的,在日常平庸的生活里忙碌着,看似弱不禁风,变故骤起,一幅柔弱的肩没有犹疑的担起生活的重担,逆风逆水的过一辈子,难道不是一种爆发力?
虽然不是花这样的猛烈,但细水长流更需要巨大的能量。
“哇”的一声,孩子出来了,巡逻的110警车从远处驶来,屏幕外我长舒了口气!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芬芳美丽满枝桠 又香又白人人夸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 一首歌,这么唱着,时光缓缓游走,从二十年代,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
爬满青藤的小洋楼,在街角默立。
只是门前的招牌从汇隆照相馆,红旗照相馆,到薇娜婚纱影搂。
守着小楼的女人从茉,莉到花。
片尾,花带着女儿来到了自己新买的住宅前,回望来径,恍惚间看见养父母带着自己的女儿在打滑梯,童年的自己伏在梯子旁回过头来冲她会心一笑,生活绕了一圈,终于完满了。
在花的新宅里,花的女儿会渐渐长大,一朵茉莉花会在花期里如期开放,她又会有自己的故事了,女人的故事真是讲也讲不完。
满墙碧绿始终在,一扇红窗午才开.在上海的那些日子,周围那些红色的旧楼给我留下的就是这个印象,当然还有一跟竹竿晾出来的小毛头的衫裤和洗的发白的一些旧衣裳.抛开三十年代片场的那些虚幻,几度变迁的照相馆那永远不变的爬墙虎是很符合海派的景象,湿润润,蜿蜒盘绕.有些演员还是越老越有味道,陈冲便如此,她的旗袍身姿和老了后的碎花衬衫花白头发都很有韵致.章一身三角,我记住的只有她不同角色里一样的冷冷的表情,拧着头,扬着脸,一脸决绝.不过一个女人再坚强再决绝,也最好不要孤单一人,虽然可以过得很好,只是可以而已.刘烨一样的憨厚和羞涩,可是没演出来他如何的变故,也许是导演太想突出女性的存在了.
如果说电影也有后劲可言,那《茉莉花开》无疑是一部后劲实足的电影,就是说刚看没什么太大感觉,看完后感觉还可以,之后回想起来感触越来越多,以至于我冲动地在豆瓣上给了它五颗星。
一部电影有争议是好的,如果人人都看得一目了然,那我反而怀疑导演的水准,只有给不同的人不同的启发和感受的电影才是成功的电影。
因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体会,不同的价值观,在看电影的同时所侧重的方面就会有所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会千差万别。
有人会说这是部贬低女性,女性的血泪史之类的字眼来形容这部电影,甚至引起一些所谓的女权主义者的抵制。
但是我想说,我看到的不是一个悲剧,而更多的是一个通过个人生活反映出来的社会大背景的变迁。
必须提一下,章子怡同学这次的演出让我对她刮目相看!
三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发挥得恰当自如,但有时你又会恍惚,这是三个人吗?
抑或自始至终只是一个人?
我想这也是导演的刻意用心吧,这三代人,看似只是在重复上一代的不幸,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她们也在一点点改变,变得独立,变得坚强,变得更有尊严。
所以到了“花”下定决心生孩子之后,你剩下的就只有佩服了。
再赞章子怡雨夜生孩子时的出色演技,竟然把我这种冷血动物感动哭了,还好我掩饰得好,没被旁边的老二和老四发现!
想想一个人生孩子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一个人打车计算从家到医院的时间,甚至当上天跟她开个玩笑让她在雨夜生孩子时,我们才发现原来她也是早有准备的,包里放的尽是剪刀,纱布。
而最终我们看到了走出阴影的她释然的微笑,和对生活重新的希望。。。
这一部电影,主角是章子怡。
确实章子怡在整部影片中,太主角了,简直就是她一个人的戏。
她演得不错,我看着看着,差点流出了眼泪。
对于章子怡我有点偏见,这是因为她整个人给我的感觉,比如虚荣,比如爱发点等。
很多人都说她有心计之类的一种感觉和认识。
对此,周围的人和媒体很大一部分人影响了我对她的感觉。
而《茉莉花开》这样一部一般的片子,却令我对她刮目相看,我觉得她演得很不容易,而且已经做得很好了。
对此,这么努力的一个演员,加上一些运气和自己创造和上帝给予的机会,我祝福她,也支持她,我是她的影迷。
三个倔强的女人,三个不肯听妈妈话的女儿,三个没有男人爱的女人。
还好,一个比一个坚强,一个比一个独立。
似乎,是一个人用了三世才学会了这些。
茉是天真的,因为一场电影就爱上一个男人,因为这个男人,之后在她看来所有男人都和这个男人相似,都是是“小高”。
莉是偏执的,曾经她离幸福那么近,可惜,性格决定命运。
花是坚强的,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爱,固执地延续自己的爱。
在雨中,靠着消防栓生孩子那段真够吓人的,模拟叫车去医院那段其实就足够了。
人,有时候不该太坚持些什么吧,不然,用三世也学不会放弃。
喜欢苏童,却对《妇女生活》印象淡薄,于是大脑好似一张白纸全凭一部改编后的电影尽情抒写。
如果说茉是可怜,莉是可悲,那么花的身上难能可贵的保留下了上海女人骨子里除了会撒娇、作(沪语,意思为无理取闹)以外坚强隐忍的另一面。
说起上海女人,多半人会联想到三十年代的摩登丽人,那是很多有关老上海的电影电视里被刻意夸大了的一种丰姿,好像只要那个年代的上海女人一说话就会连带着扭几下腰肢,而樱桃小口里缓缓吐露的总是靡靡之音。
阿茉头有这样的典型特征,但她更有上海弄堂女人几分豁得出去的勇气与干练,一个单身女人,独自抚养大了两代人,不得不说茉是可怜的,更是可敬的。
莉莉的悲剧从情义道义上说都是“咎由自取”,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女孩,尤其是上海里弄这种风言风语不绝于耳的小地方,她的自尊心从来都比谁都大,而自信心却比谁都小。
我独独看到这一段忍不住留下了眼泪,特别是当一个女人面对无法生育的命运时,我能猜想会是多么痛苦。
悲剧不断的重演在祖孙三代人身上,单身妈妈,这个即便在今天时代如此开放的时候仍然会让当事人犹难启口的称呼,却如此相似地背负在了三代女人身上。
上海戏,女人演的最好看,上海女人的故事也最耐人寻味。
我不怀疑,莉莉会在大马路上独自完成生产,背包里一应俱全,这就是上海女人,耐人寻味的生活逻辑与品性。
庆幸,第三个故事不是灰暗的,这样的结局很符合大众心理,也至少可以让人挽回一点关于生活的信心,既讨巧又不失主旋律。
我很喜欢《茉莉花》这首民歌,它是我家乡的民谣,很小的时候奶奶就教会我怎么哼唱。
推开雕花的木窗,外面时而下着淅沥淅沥的小雨,一盆茉莉花淡定地摆放在青砖瓦片间的方台上,和天井里绿得化不开的青苔朝相呼应,绽放出另一种白里透出新绿的芬芳。
章子仪演的很好,陈冲真是老戏骨,上海女人被她们演活了。
难看,索然无味,导演为什么要把分娩全过程拍下来,要被吓死了好么!anyway,我只是来看姜文演的孟老板的
2006.5.17 网吧紫嘉宏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遭遇,最终女人成为女人,自己活出了自己。陈冲每次见到姜文时的低眉颔首,意图不要太明显,光这一个细节人物就饱满了。
生小孩的鏡頭驚悚死了 - -
2006/4/29,北京东方新天地,lcn
演的还行吧,国际章看起来没有那么讨厌,就是剧情怪怪的,想说什么呢?顺便吐槽一下这片名太敏感,豆瓣上搜 茉莉花三个字竟然还没结果。。。
很久以前在水校租房的时候看的 好几段女人的人生
章子怡在最年轻的时候演了这部戏,角色既难啃又难看,全称不上好;但是这样的戏,把她磨成了真正的女演员,电影的好看在最终出了层次,由死向生,侯咏用三段人生进阶展现了女子的韧性。最终女人成为女人,成为了自己,这样的华彩用独立生育达到了最高峰。章子怡也成就了自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婚姻和生娃这两件事情上,不听妈妈的话,那是要吃苦头的……
是我看过子怡童鞋最好看的一部电影,陈冲的表演也很赞,喜欢~~
富有挑战的演出 章子怡演绎了三代女性 还是很成功的 陈冲刘烨增光添彩
一个家庭三代女性的悲剧并没有让这三个女性角色最后真正地独立坚强起来。反而是一次次地让旧的思想传承了下去……这到底哪里是体现女性主义立场的电影了?不都是围着男人转的一生?除了谈恋爱结婚生孩子流产,能不能来点其他的内容?也许阿花未来的命运会不同,但是影片最后并没有继续下去。陈冲看似日常的台词里包含的情感,我个人觉得要胜过雨中生子的章子怡。在这种时候突然生孩子应该先找楼下邻居,上海80年代的弄堂小区里,楼下公用电话是有人值夜的,半夜你咳嗽得响了点隔壁邻居都要敲墙壁的,怎么可能大马路上一个人都没有?!因此更显得雨中生子的桥段牵强。另外挂历掉下来,床散架(开什么玩笑这种架子床要自己整个散掉是不可能的),等等太多隐喻都很牵强,反而只留一个才能凸显苏童小说特有的那种阴嗖嗖让人不寒而栗的特色。
雨中产女,败了
不同时代 相同演员 母亲女儿 女儿母亲 难逃命运 不变本性 阶级血液 时代纵深更有教育意义 自己走的一步路可能是几代人的命运 就该如此鸟的叫声 敲门声 空长廊 心理瞬时的控制暧昧调情一定是桌下脚与腿的碰撞 压抑 隐晦 欲望 释放她好像有点不太开心。
经几世悲剧,女性才能为自己而觉醒?侯咏的直男癌很特别,他称男女不存在平等,无非“各司其职”,女权不正常,估计私底下是不折不扣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章子怡太年轻太用力,第一段惊现罗曼蒂克消亡史,第二段神经质的“莉”很好。陈冲陆毅赞。原著女性相当作,把爱当饭吃。饶命,我们女人也很俗的!
演员好,原作好,导演才华平庸。
從頭到尾都是同個人在演 有點厭煩的感覺...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要慎重选择婚姻对象,一个好的对象会是你的良师益友,同时一个坏的对象也会毁了你。章子怡的演技太精湛了,她撑起了整部电影
国产烂电视剧情节 明明很老套还要卖弄 再加上章子怡一成不变的无演技 suck
真不错 从这开始我不讨厌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