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迷妻夫木聪,翻了很多他的片子来看。
拍这片子的时候他已经30,照理说也不再年轻,但是少年感依然很强。
妻夫木聪是一个多产的演员,在30岁之后开始尝试拓宽戏路,寻找各种复杂性格的人物类型,并且尝试主演了不少悬疑犯罪类影片,他经常合作且擅长执导此类影片的有两个导演,一个是石川庆,一个是本片的李相日,还有一个导演也常有一些另类的角色给他,此人就是之前因为《告白》而名声大噪的中岛哲也,他也对伦理主题情有独钟,只是中岛哲也有时候过于炫技,演员的光芒被导演盖过。
因其极强的叙事性和张力,伦理犯罪题材一直为观众所爱,又因人性之幽微多变,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关于何为恶人,何以为恶人,以何制恶,以何吃下恶果,有很多角度去评价这部电影,我在这里仅谈谈个人感受下此片的亮点和不足:首先关于选角(当然最先谈,因为我看片子的初衷是为了看小七),可以感受到导演还是需要票房的,李相日尤为喜欢众星熠熠的卡司阵容,说起这个,不得不提日本电影海报的一个共同的坏毛病,就是恨不得一股脑儿的把所有有号召力的明星头像做成大头贴拼接了事,以此来吸引各类粉丝驻足观看,造成日本电影海报的极端无趣,美感尽失。
所以有人会说,男主只要一看脸就要追随着亡命天涯的话,但我认为全片的所有演员在仪态,语言,表情上尽职了,包括演出妈宝男之感的冈田将生。
妻夫木聪这几年但逢李相日必脱,且都是男女通吃的1号位,也为票房注入了强心剂,让我等痴女痴汉醉倒在他标志性的两片粉唇之下。
但是慢着,正当我兴致勃勃目不转睛看妻夫木聪的时候,我竟然在电影里遭遇了深津绘里。
妻夫木聪上陌陌摇到深津绘里的概率,就像火星撞地球,猜准德国巴西7:1,偏就遇上了,两人只能亡命天涯。
深津绘里拍此片时候37岁,肤白如雪,鼻头像希腊雕像般精致,声音和脸庞一样表现出一种神经质和脆弱性,气质让人沉沦。
此刻如果你再回过头看满岛光标志性的短圆脸和雀跃的声音,你才知道什么是美的冷热,什么是女神和女学生。
于是我就在妻夫木聪和深津绘里的颜值里死了又活,活了又死。
其次关于影片的结构和叙事,素材的取舍我认为一直是导演最大的问题——这体现在如何在小说原始素材和改编剧本之间取舍,如何在主题人物和烘托人物之间取舍。
这一点同样表现在之前人物线索过多造成主题混乱不清,人物不再为主题服务的《怒》中,《恶人》因为只有两对人物,相对显得好一些,但是导演总是要追求把所有主角身边的副线一一讲完,偏偏配角是柄本明和树木希林,人总得演几段讲两句,于是导演分配了柄本明拿着扳手去复仇,以及树木希林拿着大包去讨钱的戏份,导演意在描述等级社会弱势力如何对抗恶势力并充满无力感,但由于野心太大,想说的太多,导致没有说清楚,更导致主角没有充足的时间和戏份完成应该围绕主题的“恶的转变”。
在我看来,既然都已讲到原生家庭,还不如穿插一些柄本明一家此前的日常生活,或者树木希林如何在孙子杀人之后承受恶果的戏份,会来的更清楚一些,当然因为有小说在前,可能导演也就不能改动太多。
另外一处败笔我认为在结尾,据说电影已经是导演改良过的了,男主起初看到女主为了回到他身边历经千辛万苦,手和脸都破了,两人正哭得梨花带雨,突然脸色大变,神情狰狞,说了一句“其实我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然后就试图勒死女主,随后警察到来将两人拉开。
此段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妻夫木聪的邪恶表情和这句话,如果为了表现不想拖累女主,不如删去不说这句话直接上手勒,给观众留下想象空间,或者直接把女主勒死也不失为一种恶的达成。
所以话说回来,整体感觉电影拍摄三颗星,导演太想多说,演员太想表演,素材的枝丫没被修剪得当,导致电影主题不深刻,没有留白,回味性不强。
悬疑犯罪类电影的留白和回味,还看东北风经典作品《白日焰火》,可是如果让廖凡演男主的话,去看电影的痴女痴汉们应该就没有那么多了吧。
最后额外一颗星给最后一幕海边日出,初日的光晕投射出两人的剪影,海边灯塔高举,他们手牵手,满眶含泪地看着这一自然奇景,这一刻我也和他们一样激动万分,人类的悲欢短暂相通,此段我认为是全片最佳。
电影和小说最大的不同在结尾,小说里,被捕的清水祐一承认,他利用了光代对他的感情,而在电影的最后,祐一掐住了光代的脖子,意在洗白光代共犯的身份,在被警察带走的时候,他奋力挣扎,只为再碰一碰光代的手。
《恶人》能获电影旬报十佳的第一位大概是因为它戳到了日本人的痛处了吧,镜头下那个冷色调的世界里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朋友之间,亲人之间,每个人都急匆匆的用冷漠武装内心企图做到刀枪不入。
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成为了现代人类的精神寄托和主要社交场所,因为在那里,在面具的庇护之下,人类终于可以暴露他们为所欲为的本性,而当这种不加遮掩的本性从网络延伸到现实中来时,便发生了电影里的悲剧。
绝大部分的人,都像电影里的佳乃那样,从事着一份收入普通的工作,结交一群关系普通的朋友为的不过是在下班后不用独自一人。
这些人,表面青春靓丽但内心里漏洞百出,也就特别容易迷失在物质和欲望的迷宫里。
佳乃一边做着嫁入豪门的白日梦一边在网络聊天室里寻找欲望的慰藉,最后却成了欲望的牺牲品。
佳乃是恶人吗?
她对父母冷漠,对朋友冷淡,做着网络援助交际。
她放下尊严向富二代乞求一份带有铜臭气味的爱情,在被拒绝后却对试图帮助他的祐一恶语相向,一个典型的利欲熏心的贱女,却依旧是凶残杀人犯手下的受害者。
那个一脚将佳乃踹下车的富二代,他是恶人吗?
他是个可怜人,一辈子也就在对他人的歧视和嘲讽这样的负面情感中度过。
光代,她是恶人吗?
她是个自私的人,明知道祐一是杀人凶手,却还是和他踏上了逃亡的路途,明知道不会有结果的恋情,却还是要用一个共犯的罪名去交换。
她是个孤独的人,在雨夜独自骑车回家,在妹妹和男友出门约会的时候默默的吃他们留下的一小块蛋糕。
她也是一个傻瓜,和爱人藏身在寒冷的灯塔中,迎着海风摇晃着身体对着绝美的朝霞流泪以为能够忘记世间哀愁。
祐一,他是恶人吗?
他从小被母亲抛弃,是奶奶一手把他拉扯大。
在结尾处的闪回里,祐一和光代两人,对着地平线处升起的朝霞微笑着流泪,一个对着天空流泪的男人,他是恶人吗?
他只是一个被现实激怒了的平凡沉默的人。
还有那些散落在影片各处的“恶人”们,对着老人大喊“你的孙子是杀人犯”的记者,胁迫老人买劣质保健产品的庸医,把儿子抛弃在海岸线的母亲,他们是恶人吗?
恶人到底该怎么定义又该承受怎样的惩罚?
这就是电影让人揪心的地方,无法判断所谓的善与恶,我们面对的更多的,是善和恶纠葛的灰色地带。
佳乃的父亲去佳乃的死亡地点祭拜,在雨中他看见了女儿的亡魂,此时我有些明白死亡的意义重大,当死亡带走了一切属于人间的肮脏气息,也许每个人都会拥有那一张被雨水洗刷的苍白素净的脸孔。
父亲只是平静的对佳乃说,他说:“不是你的错,你没有错。
”此时在悲哀中我能想到的唯一一个词,那就是救赎,真正的救赎只属于一个灵魂。
和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很相似,《恶人》以杀人事件为始而犯人早早浮出水面,真正推动剧情的,是被杀人事件牵扯其中的,犯人和受害者周边的人他们的心路历程,从而折射出了社会中的重重问题和矛盾。
感情是电影处理的最出彩的地方,无论是男女主角之间由寂寞生出的生死相随的爱情,还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无需说抱歉的无私亲情都值得观众为之掬一把眼泪。
祐一虽是天理难容的杀人犯,但是在光代心里,他就是那个她最最珍惜的人,是她宁愿放弃平静生活也要追随的未来;佳乃的生活作风虽有不堪,但她却仍然是父母心中温暖的火种。
其中日本影坛老将柄本明的演出最为感人,作为被害人的父亲,对于女儿如此“不光彩”的被杀害,他表现出了异常冷静和镇定,他找到之前羞辱过佳乃的富二代,但最后高高举起的扳手还是没有砸下,而正是这样的克制才避免了另一个悲剧的诞生以及恶的循环。
“你心中有疼爱的人吗?
那些只要你想到他们会幸福快乐,自己也会开心起来的人。
今时今日,太多人连一个自己疼爱的人也没有,还以为这样就万无一失,可以天不怕地不怕,然后就以为自己最重要、最高高在上。
看到别人疼惜身边人,失去挚爱时,就鄙视他们。
人不应该是这样的。
”这段话虽然说教,但却句句都说到了我们的痛处。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片压抑的氛围里,爆发属于两位老人们。
除了佳乃父亲的复仇外,祐一的奶奶被庸医敲诈,她带上了祐一送给她的围巾,只身一人前往诈骗窝点索要自己的钱财,虽然两种爆发最后都未果,但这样的一种正直和倔强在影片的氛围下是十分有震撼力的,让观众积压已久的情绪在此刻也终于能够找到出口。
影片的整体节奏较慢,真正的高\潮集中在后三十分钟集体爆发,配上久石让一直高质量的音乐,也算是给予了观众耐心一种奖赏。
单单看这后三十分钟,电影和它所受到的好评可谓是名副其实。
《恶人》是一个悲剧,但又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悲剧,因为人人心中,其实都藏着一个恶人。
祐一说有时候面对大海,会有一种走投无路的感觉。
我想这个恶人,大概也是在人性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会现身吧。
看完电影,我们每一个人,都该扪心自问,问问自己的心,喂,在藏着一个恶人的同时,是不是也有一个疼爱的人在那里?
随着“恶人”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上映,这部电影引起了更多国内影迷的关注,围绕着这部电影展开的讨论已经很多很全,我把自己的一些拙见写在这里,为了纪念“恶人”给我的感动。
这部电影的编剧就是原著作者吉田修一,剧本是非常忠于原著的。
相较于电影,原著小说对人物的刻画更为细致深入,从几个主要人物发生交集之前的生活来侧面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描述他们的性格和世界观是怎么形成的。
电影碍于篇幅有限,不能把这些东西完整地表现出来,再加上结尾的修改,这部电影就带来了开放性的讨论。
个人觉得电影拍成现在这个水平已经很不错,大多数看过小说的观众们都觉得拍出了原作的精髓。
原著小说引发大家思考和讨论的中心是:谁是真正的恶人?
实际上作者有暗指每个人都有作恶的嫌疑,或者说都跟佑一杀人有直接和间接的关联。
杀人的人,爱人的人,每个人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
佑一的外婆把他一手带大,她是爱佑一,但她只照料了佑一的起居生活,从没关心过佑一的心灵需求,缺乏精神上的交流,使他无法从封闭和自卑中得到解脱,而是越来越严重;佳乃的爸爸溺爱女儿,满足女儿的一切要求,对女儿不加管教,她爱慕虚荣,物质至上,自私自利,恃宠而娇,完全就是被家庭给惯出来的;圭吾就更不用多说了,自以为是的富家公子哥,一无是处,如果不是他任意对待佳乃,她不会做出刺激佑一的举动;佑一的内心有太多的负累,他没有渠道去排解,粗俗的他最终被佳乃的恶毒激怒,犯下罪行。
之后佑一还有自首改过的机会,但是光代的私心引发了最后的悲剧。
或许用“恶人”这个词来描述他们太沉重了,他们都是太沉浸在自己的自私或者不幸中,不与人交流,让自己变成了孤岛,遇上另一座孤岛时就不假思索地相撞。
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谁是真正坏到了恶人的地步。
结尾是书和电影最大的区别。
书里的光代相信了佑一对罪行的交待,想起在灯塔相依为命的日子她会心痛,她开始相信大众舆论,她说服自己“佑一是恶人呀!
”,看完书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啊咧?
怎么会这样子?!
”;而电影的结尾多少还是给了我们一丝暖意,世人都贬低和责骂佑一,至少还有光代,她会想起灯塔上短暂的幸福,她懂得佑一的善良和美好,她的心里还藏着对佑一的爱。
对于去年被称为年度最佳的日本电影,这片子的水准还不够,确实挺有内涵,可黑与白之间的灰色,社会造成的犯罪悲剧这类题材已经有不少影片反映过,本片虽然也有深刻的地方,可惜还是来得过于温暖了一些,节奏也有些过于缓慢,虽然音乐和场景都很好,可电影最主要的还是故事上,就这方面来讲,单薄了些,另外在悬念方面也略有不足,从影片整体来比较,不如《告白》,妻夫木聪饰演的“恶人”清水祐一这一角色比较有发挥的空间,他也的确诠释的不错,可同类角色在同类电影中一比较起来,就会发现这个人物还是不够突出,不够吸引观众,就比如和《黄海》中那位悲惨命运的主人公比较起来,那个显得更加真实,而这部电影中的主人公又会在不经意之间离真实有些远了。。。
期待了很久电影,说实话,没能达到四星水准确实有些遗憾,如果要靠音乐和几句热血台词才能打动观众,那说明电影在它最基本的点上还没有做到很好。。。
本片配乐由日本音乐巨匠久石让谱写,影片美术组的负责人是大名鼎鼎的种田阳平。。。
《恶人》与《告白》并称2010年日本影坛最受关注的文学改编电影。
两部原著因为从题材的争议性来说,两者都不分伯仲地堪称吸睛之作。
《告白》以复仇题材做梗巡视了日本青少年犯罪的罪与罚,《恶人》则以受害人也即是造恶人的这一颠覆约定俗成的思辩性遐思立足于庞杂的书海中。
两部出版年份不同的著作分别在同一年度被搬上大银幕,不可谓不巧,从筹拍之初的卡司配备,到上映之时的口碑比较,最后到颁奖季两片开始激烈地争夺,无论从演技方面还是从影片完成度,在得奖方面基本上不分伯仲,也再次成为坊间谈论的话题。
《告白》在之前的特别加映栏已经讨论过,原著我是没有看过,在文字与影象之间的转换成功率方面无从发言。
可是单从影片方面考量,个人感觉形式大于内在,对于社会的鞭挞性不够,所有的用力都漂浮在影象技术上,从最初对于故事的延展思考转变成了对于花样翻新的摄影技巧叹为观止,不可谓不可惜可悲可叹。
这也是为什么最终演技类奖项的归属上几乎完败于《恶人》。
因为日本严格的版权维护,国内如若想要看到日影,基本上要等待上半年左右直至DVD上架,所以边等待的过程中把原著看了,也算为电影版稍加热身。
故事的完整度非常高,每条线都非常充盈,稍显不足的结尾,貌似太过仓促,好象大多数读者都希望光代能够发扬日本女人伟大的隐忍坚毅的性格守侯佑一这一狗血淋漓之结尾。
但是现实生活多的只有意外,没有惊喜。
能做到像光代那样陪伴领略过那一路风景的人又有几何呢?
还能期望更多吗?
反观影片给我的感觉就没有原著那么完整充实了,比如增尾圭吾这条线,片中只是呈现了他是一个纨绔子弟视其他人的感受于无物,轻看世界地同时也被自己所抛弃。
当然从电影的角度来说不可能一一呈现书中的人物,毕竟时长不过2小时的影片需要调度地不仅是人物成长历程,还有将文字转换为影象的功能化转变。
原文作者吉田修一参与了编剧,预示着影片会非常忠于原著;导演为韩裔日籍李相日,被视作今后肩负希望的导演之一,平实的拍摄手法,也让观众更能够被故事本身吸引而不回被其他辅助的表现手法蛊惑;演员方面的配备也算堪称豪华,当最初听到妻夫木聪饰演佑一担心之余也添了份期待,看惯了他在偶像剧乃至银幕上的帅气潇洒演绎,突然接演如此一个缺乏幸福感的自卑男,也看出了他面临而立之年对自身演绎生涯的变革决心;深津绘里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女优之一,每每她小小的身体里都能够爆发出无限的能量去诠释角色,每次都被吸引,一旦她饰演光代之后,再也想不出第二个人能够出演;树木希林简直成为了贤妻良母乃至奶奶的代言人了;柄本明很好地诠释了失去爱女却同时需要面对来自社会奚落的无辜而又愤懑的父亲;冈田将生去年真是忙碌的一年,轧戏无数,甚至还在竞争对手《告白》里掺合了一下,这个年龄最适合不过增尾这个角色,多一点嫌多,少一点不够;满岛光饰演的佳乃举首投足间充斥着市侩俗气,虽然在日奥中败给了树木希林前辈,不过所幸的是,韶华犹在,机会大有;永山洵斗扮演了小说中唯一带有批判性的存在感的鹤田,虽然镜头不多,不过经鉴定,确是帅哥一枚。
影片的配乐是久石让,原声音乐同样值得期待。
演职员再过华丽,也要有好剧情相顶,正如吉田修一的人生经历一样,辗转迁徙的现实生活中,无数卑微如蚁族的人在追求幸福的旅途上遭遇的种种辛酸通过文字跃然纸上、通过影象跳跃着映射进人们的心里。
清水佑一只不过想要温暖幸福罢了,每日每夜辛苦地劳作,对于外公外婆的孝顺尽责,也掩盖不了内心幸福感的贫瘠。
年少时被妈妈遗弃,犹如心中的刺随着时间流逝逆势生长直到刺痛自己,时刻提醒着他被抛弃的存在,让他不能够正常地交友,转而向交友网站寻求慰籍,悲哀地以为所有人的交心都建立在金钱之上,这就不得不归咎于木村佳乃的错误引导,市侩如她,也只不过想要幸福罢了,在明知交友网站不可信,却还是会依赖它,一旦发现看似美好的幸福时会毫不犹豫地奔向它,反而最终因此陨落;石桥佳男只是期待理发店的生意能够好些,过年女儿能够回家阖家团圆,仅是这一小小的幸福也不能够如愿,望着媒体对于女儿交友方式正当性的含沙射影,仿佛外人口中的女儿忽然陌生起来,幸福变得如此遥不可及;光代每天日复一日地勤勉工作,换回的只不过是吃上闭门羹的尴尬,这一情节设置非常精妙,光代尴尬的面部表情而又无比渴望得到幸福的姿态被深津绘里刻画得淋漓尽致,最终遇见了晚了一步的佑一,却仍旧幸福不得。
房枝辛苦劳作了一生,毫无怨言地抚养了女儿撇下的外孙,谁曾想会遇上欺诈,外孙的被捕,蜂拥而至的记者把责任全部抛向了含辛茹苦的抚养人,甚至不负责任的女儿这时也能够揣上一脚,荒谬的遭遇让她的幸福在风中飘零。
片中的爱情,可能会被人所诟病,也许那只不过是两个寂寞无助的人互相抱团取暖的本能反应,可是还是相信这存在吧。
犹如在冰冷的灯塔里,他们相互依偎取暖,望着远方的夕阳直到感动落泪,如同末日来临般地珍惜每一天,墙上的幸福画卷没有展开就夭折,虽然幸福短暂可是它存在过。
值得玩味的最后,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佑一用近乎牺牲自己的方式让光代得以在世俗认识中生存了下来,最后甚至光代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时候,但那不就是人生吗?
非恶即善只存在于童话中了,现实哪容你如此傻如此天真,即使光代相信自己的判断也难免不对人产生怀疑,进而忘记了当初是谁先想要留存那一点点的幸福。
(昨天在餐廳吃飯,對面是三個日本人兩女壹男布包白灰色系衣服坐下先來三瓶啤酒 細細欣賞酒瓶 如賞藝術品壹下子覺得氣場不同便刻意觀察果然是日本遊客 不難分辨大家都知道,咱們不會在坐下點菜開始就互相點頭微笑回應猶豫許久,終於點好菜 細聲詢問焦躁的服務員在服務員不夠耐心與禮貌的走開後,短發少女像同桌友人露出無辜表情(微笑)然後就是談話微笑點頭說了壹推“索德斯內”)壹點小插曲,欣賞這種禮貌有些拘謹但確實讓人心生平和關於影片配樂有夏天雷雨時節,清新寥落孤獨的氣氛。
觀影中有很多感觸,現在卻說不出什麽夕陽 公車 街巷在現實中掙紮 孤獨的年輕人疏離的家庭關系寥落無助的老年人虛偽的 冷漠的 人真實的生活不論文化經濟差異,貌似各國都有相似。
真實最能打動人,又或者是某壹個細節引起共鳴。
妳有疼愛的人嗎“我知道誰最愛我,但我不懂得去回應 ”那不是件很悲傷的事嗎“我第壹次壹個人離開 第壹次做這些事 第壹次學會疼愛疼愛我的人”或許是我們要經歷的
近年最佳作之一。
气氛渲染到位,音乐、摄影最高,灯光、服装、场景我都想夸。
许久不愿拿书的我都被惹得读了原著。
嗯。
你们以为我要开始比较了吗?
不针对本作,我想说所有的“原著党”都是垃圾。
你们喜欢原著,请抱着你们的原著,滚。
不要飞来飞去污染环境,你们当自己蟑螂吗?
电影和文字怎么比,你们傻的吗?
今天去台北光影世界看《恶人》,两个多小时的片子,节奏紧张有力,演员演绎到位,十分喜欢。
看完整部片子,我记忆最深刻的有三句话“我是认真的想遇到一个人,然后我以为我会很幸福。
”“就让你这么用嘲笑别人来过一辈子好了!
”“大家都说他十恶不赦,可他真的有那么坏吗?
”看这部片子正好符合我当前的心情,我面对一个生长至今,价值观空前混乱的时刻,不是说自己的价值观被打破或者搅乱,而是看到太多以前价值观不能接受或觉得不对的人和事,面对他们的坦然和牛B,我开始怀疑到底怎么去处理或者接受。
而恶人,当看到片子死去少女的父亲说,“你没有一个想要珍惜的人吗?
没有一个看到他幸福就觉得满意的人吗?
”我一下子清醒起来。
因为我记起我想要守护的那些人和我想要完成的梦想,以及很久之前,我就渴望成为的人——有责任感、有担当、有礼貌,勇敢、坚强、独立、自信。
什么是恶人?
什么又是好人?
善和恶本来就没有分界,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而可怜之人更是定有可恨之时。
人本就是矛盾的动物,对于很多人,某一时候你会觉得他很可爱,下一时刻可能又觉得非常不爽,想暴粗口。
你会发现很多常规意义上的坏人,好像都有感人落泪的苦衷,会发现几乎不论多么不受人待见的人,都会有那个真正关心他、爱护她、珍惜她的人,会发现世界上哪怕有那么多阴影,但是阳光依旧灿烂。
整个影片传承了日本电影一贯的细腻,注重内心戏和面部特写的表达,镜头语言多用缓慢而低调的方式,没有当今流行的各种角度拍出唯美浪漫效果,也不刻意追求什么小清新小情调,整个片子几乎仅仅只是用了最朴素的变焦和大特写就表达出了全部情绪,但每个情绪却那么到位而深刻。
没有美丽的演员,没有常用吊人胃口最后真相大白的剧情噱头,也没有华服美景,却深刻而感人。
随着年纪增长,越来越觉得最朴素细微的东西最能敲击心灵,那些质朴看似笨拙,却以及轻巧的姿态探入心底最柔软洁白的角落,一些细节的、微小的、看似沉默没有发言权的话语往往朴素的让人颤抖,会慢慢明白,原来所谓的绚烂和强烈都是表面的装B,装的天花乱坠,实际空的可怜。
人如此,电影亦如此,参见国内某些名导的大片。
而真正能够让我们感动的却是最简单原始的,不做作的情怀。
所以还是应验那句话,做人莫装B,装B被雷劈。
昨天CHINA问我,在台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还答不出,因为我觉得虽然我花了很多钱,但我仍然过得混沌而不知头绪。
可今天当一个人在公馆附近的某花园闲逛时,突然一下子想通了很多事情。
我有过很叛逆的时期,高中那一段往事至今仍让昔日很多同班心有余悸,那时候我固执地守着自以为是的孤芳自赏实际是狭隘浅薄写了很多矫情文,我总认为这个世界怎么可以这样,为什么能听懂我说话的人这么少,我总是将自己塑造成或者心理刻画成一个又文艺又小资又有情怀的写字的女子(好吧,现在打出这些字我心里都一阵寒颤),那时候还没有这么流行小清新和小腔调,于是我文艺的很孤独。
然而谁的孤独敲醒了谁,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能越长自认为越靠谱一点,或者说世俗一点也可以。
我爱好书但是更爱当年是块一碗的卤鸭饭,我爱看电影但是更爱十元两场再买点奶茶和爆米花的油桶,我不再爱和谁在某某店谈着某某事,自以为很有调实际一知半解或者不懂装懂,我也不再爱自以为看过几本书就胡乱评论政治事件,现在的我,更多时候愿意做一个旁观者或者旁听者。
我觉得我懂得太少,我觉得我身边很多人都有他们可贵的地方,我很讨厌一些人去嘲笑或者讽刺他人,或许有些人某些事情做的的确不够好,但是如果做不到很友善的指出,至少可以装B的心里笑笑然后闭嘴。
更何况,许多诋毁来的太轻易,许多嘲笑或者讥讽也来的太刻薄。
这个世界有太多多元化和多样性,有各种不同的人。
其实我有时候问自己,为什么非要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人家HIGH人家快乐不就够了,做个看客,大家嘻嘻一笑,场面上倒也欢畅。
但是有些忍不住还是忍不住,有些烦躁还是去烦躁,好吧我还没修炼到家,我离成佛很远。
那么就遵循道不同不相为谋好了。
做好自己的事情,干自己该干的。
仅此而已。
下午茶已过,姑娘我不再奉陪、
电影《恶人》——我的真诚 《恶人》导演: 李相日编剧: 吉田修一 / 李相日主演: 妻夫木聪 / 深津绘里 / 满岛光 / 冈田将生 / 柄本明 / 树木希林 / 盐见三省 / 池内万作 / 光石研 / 余贵美子 / 井川比佐志 / 松尾铃木 / 宫崎美子 / 永山绚斗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语言: 日语上映日期: 2010-09-11(日本)片长: 139分钟从不同的角度,抽丝剥茧一个干了恶行的“恶人”,最后,我们却发现他不能不说是个好人——只是干了律法难容的恶行。
这样的悲剧并不新鲜了,无论银幕内外。
只是,本片独到地剥离了一切哗众取宠的悬疑、反转等手段,小小的延宕却是着重刻画了那一群没干恶行的“好人”,最后,让我们不由发自内心地发现,他们才是真正的恶人——只是没干律法难容的恶行。
你是否也是个非常认真,真诚的人?
就像片中的“恶人”一样……直到有一天,当你离开了家乡,与外面的世界不期而遇的时候,你发现自己的真诚再也行不通了……那好,那好!
也许你也会把自己的头发染成和他们一样的金黄色;也许你也会用自己辛苦攒下的积蓄买上一辆你本不需要的拉风跑车;也许你也会和在网络上认识了才见过一面的女孩子去旅馆开房……可是在骨子里,你还是那个坐在家乡的海边石滩上,望着那座老灯塔,等着妈妈的孩子。
只不过,有些人刻意把那些忘记了;有些人还是忘不了,放不下——他们就是“恶人”。
为什么一个最真诚的人会做出这样的恶行?
或者,也许不该这么问。
因为往往正是最真诚的人才会成为最“恶”的“恶人”,对别人,对自己……因为他们总被伤得最深。
我不想再去批判“外面的世界”了。
哪怕片中的“恶人”是村里的孩子,“好人”都是外面世界的人。
约翰沁孤在《骑马下海的人》里已经说过,即使万劫不复,孩子们也总要出去的。
也许我们没有选择,最多,只能选择是否遗忘或坚持,选择成为“好人”或“恶人”,或者选择一生不停地于两者之间游离,漂泊吧。
所以该片塑造得最好的人物,我认为恰恰是那个受害者,那个出生在乡下,却极端向往外面的世界的女孩。
她夹在“好人”与“恶人”之间;她可恶,也可怜;她玩弄“恶人”,也被“好人”玩弄;她爱慕虚荣,也向往爱情;她伤害别人;也被别人伤害——致死。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更像这个女孩子,既无法成为“好人”也做不了“恶人”,却无一例外地成了受害者。
——这是导演只用蛛丝马迹的细节与对照,却勾勒出的最让我心醉与心痛的地方。
那么,我们真的那么无能为力吗?
以下,是导演借受害者的父亲之口,对片中的“好人”,也是对我们说的话。
“你有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人吗?
——仅仅想着那个人幸福的样子,自己也变得高兴起来的人。
现在这世上,没有这一存在的人太多了。
自己认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失去,然后,觉得这样就可以变强。
所以,就认为自己很看得开,把失去东西的人,渴望拥有的人当做傻瓜……不是这样的啊,这样的话,人类就完蛋了。
”可惜,在片中他几乎是对牛弹琴,那对我们呢?
该片从导演到表演,将一切冲突包含在平静之中。
无需语言,只用日常的动作却能将人物的内心张力表达得淋漓尽致。
所谓悲伤到了极致是平静,愤怒到了极致是脆弱,受伤到了极致是伤人——这些都在这部电影里如暗流般涌动不息。
日本导演对源于生活细节的表现点常常观察得深入骨髓,深得让人发冷发痛的。
我们这些写戏做戏、塑造人物都惯性得想当然的家伙该好好学学了。
2011年3月30日
看伍尔芙的《到灯塔去》的时候我顶着一头金发,坐在从厦门到北京的火车上,火车因为遇到大雪开了36个小时,而那部视角众多的《到灯塔去》也彻底把我弄懵——在鼓浪屿我并没有见到梦想中的灯塔。
在此之前我结束了干了七年的那份工作,北京-上海-福州-厦门-鼓浪屿的一路走了去,我没有目的,也不想停止,可现实是我终究要回来。
夜里,在厦门火车站等车,被警察叔叔盘查,一看我拿出北京身份证盘查立即结束。
社会约定俗成的概念是:金发是坏人;而北京人大概没那么坏。
《恶人》在很多评论中提到了“社会问题”,据说这整出故事表达就是社会问题,在社会问题中没办法评论纯粹的恶与纯粹的善。
那天吃饭的时候听同事说起了药家鑫的案件,在个案件中提及的也是社会问题,而在人命如草芥的时代,一面倒的善与一面倒的恶势如水火,而媒体的导向就是不分善恶,扇风点火推波逐澜,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于是这么部《恶人》如果不深挖再深挖,其实就是部艳俗的小段子,甚至不如帕蒂·赫斯特(Patty Hearst)的故事更带劲,但如果这是反映社会问题,就即使平淡也可以拔高了。
关于灯塔,那是希望,也是绝望;灯塔就是灯塔,不过是一个塔状发光航标,完全看你怎么看了,就如同善与恶;但如果今天你说它是善,明天你又说它是恶,你就可以从中获利了。
故事比较离奇,可怜可悲的人,冷漠无情的社会,孤独与绝望的内心
剧情剪得过于单薄
压抑的常态。
延续了天堂失格的风格,所谓的恶人是社会给出的定义,人性却是从社会中抽离的。为妻夫木聪的完美表演加一星。
也许很多时候爱是没有出路的,做爱也不一定有。所以一个拥抱、一句关爱、一次日出、一个念想才会那么弥足珍贵。越是无望的爱,在那些无意识的寻常之恶中,越是没有出路,越是堕入蛮荒。「你心中有疼爱的人吗?……」片末父亲的这段独白,不禁动容。我们很多时候看电影,电影也在偷偷地看着我们。
导演太弱了。毁了一个好本子。
因为久石让的配乐才勾起我对这部《恶人》的兴趣,节奏很慢,但细节把握的很到位,演员表演出色尤其是男主角 妻夫木聪,他内心刻画得十分丰满,后面凄美爱情的描绘也让人感觉唏嘘不以,而久石让的配乐更加是毋庸置疑的经典!PS: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另外一部电影《告白》,也是讲恶的!
型散神也散。想法很好,毫无节奏,脱离现实。
選角失敗… 哪來這麼白嫩的工人。深津惠理。
虽然染了金发开着车,但妻夫木聪忘了上上douban,看点狗血直播晒极品!那样,事不必至此。
本子莫名其妙,重点到底在哪里,可惜了不错的演员.这爱情来得也太陡了吧.
编剧知道自己有多厌女吗。。“他只不过是一个老实男人,被坏女人逼成这样的”只不过是想表达这样一个思想吧,什么人都能写书拍电影的世界真是可怕。。用了一整个影片去刻画杀人犯的形象想让所有人都同情现实中的男杀人犯吧,对满子的刻画是多么单薄,在你眼里满子只是一个自私拜金的女人,多么简单,而杀人犯却是一个单纯无私纯爱不懂人情世故的大男孩诶,多么复杂的人物刻画,连满子死了刻画的都是一个可怜爱女儿的老父亲的形象!而不是满子生前的经历是怎样让她变成这样的人的!导演和原著作家也不怕创作出这种东西被别人知道自己多爹味多爱男。
最怕这种“到灯塔去”的电影了,桑感死鸟,看得我泪牛满面。
是什么造就了主角,一个社会底层的,从小缺少父母关爱的人,也许他的本性是善良的!但环境造就了他邪恶,残忍的自我保护欲望!社会根本就没有公平可言.........
我喜欢这种的。
你以为是世界对你太残酷 其实是你对世界太残酷
52
凶手被捕后,为了让女主角不背负同犯罪名,为了让女主角对自己死心,就狠心掐她脖子。。即使女主角最后说男主角是恶人,但大家都明白,谁才是真正的恶人。
对电影旬报失望。
你懂吗?祐一是怀着多么复杂的心情和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才能去掐死光代,让她恨自己帮她解脱痛苦啊。影片后半段太精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