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本身,讲的是足球。
足球能带给一个民族的振奋,是无法用语言去形容或者用标准去衡量的。
“足球是圆的,一场比赛有九十分钟。
”此外呢?
此外是它带给我们的更广泛和深刻的东西。
奋斗,意志,决心,不确定性,承受力,惊喜,团结,勇气,战术,还有希望和鼓舞,。
其实讲的不单单是足球。
战后人们对足球的态度和足球对人们的作用,从一个角度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影响。
看的德国影片不多,但是已经多少看出了德国人对历史客观和正直的审视态度。
他们可以做到由人性而非政治的角度去看待那场战争,坦率而真诚地痛定思痛,没有避讳和掩藏,真需要多大的魄力和勇气。
而我们不能。
我们放不下。
我们在世界面前一次又一次的揭开尚未愈合的创口,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受过伤。
于是我们更痛,更不能释怀,背负了更多。
而执著于过去的仇恨,并不是因为不宽容不大量,而是因为我们始终没有得到一句真正的道歉。
对于日本一直的态度已无力再说什么,与德国人相比日本人的皮相只能用猥琐和下贱形容。
虽然中国的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深远,但是我们对于他们的国民性却无能为力。
无法改变他们,只有改变自身。
我们要看到的是,现在的日本,很多方面都优于我们,无论是经济,还是足球,。
执著于过去,伤害的是我们自己的感情,而他们始终无动于衷。
所以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是强大,是在各个方面胜过他们。
这就又回到一开始说的,要把对历史的伤怀对日本的仇恨对祖国的情结化为动力,。
至于应该怎么做,那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
期待中国的繁荣,期待中国足球的振兴,。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相信强大与胜利,在我们的未来,不仅仅只会是一个奇迹。
看电影之前,正好看到朱先生的一篇影评,他YY了一部分剧情,我酌情修改了一下。
我是德国人,一名前帝国的军人。
二次大战应征入伍之前,我,我老婆,一儿一女, 住在一个叫做埃森的小镇上。
德国战败后,我作为一名纳粹战俘,被带到俄国接受改造。
在战俘营里,我吃了许多苦,并险些饿死。
11年后,我被释放,幸运地回到了故乡。
那天,我的老婆带着三个孩子来车站接我。
车站上人很多。
几分钟后,我发现自己犯了一个该死的错误。
一个年轻姑娘朝我走来,我以为她是我的老婆,于是我把她紧紧地拥抱在怀里,并叫出了我老婆的名字。
结果,你猜怎么着?
那个姑娘告诉我,她的名字叫Magret。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应该是我女儿的名字。
看到这一幕,我老婆哭了。
她身边站着一个脸上长满了雀斑的男孩。
我问她那孩子是谁?
她说,他是我们的小儿子,是我离开后9个月才出生的。
说真的,这件事如果不是亲眼见到,说什么我都不会相信。
和家人分开了十多年后,现在我只有一种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感觉。
那天晚上,我无法跟老婆温存。
有一天,我用眼神把女儿从一家舞厅里叫了出来,原因是她跟一个当兵的年轻人在一起跳舞。
她很不高兴,但我觉得自己并没有错。
我的小儿子喜欢踢球,是个球迷。
我想,这是从我这儿遗传的, 因为年轻时候我自己曾在一家足球俱乐部踢球。
但他就此事和我套近乎的时候,我粗暴地否认了,而且还嘲笑了他的球技。
他有一个朋友,最近应征到国家足球队去参加世界杯了,他天天都守在电视机前,眼巴巴地等着看他的朋友。
有一次,我在教堂看见他,后来才得知他是在为他的朋友向上帝祈祷。
我把他训斥了一顿,告诉他在教堂为这样的事情祈祷,有损教堂的威严。
看到他一脸困惑的样子,我抬手就给了他一个耳光。
我的小儿子很伤心,他选择离家出走,去找他的朋友。
我在车站堵到了他,回去给了他结结实实一顿痛打。
我的老婆看不下去了,找我谈话。
她说,我知道你受了许多苦,很委屈,可你似乎并不想要别人了解你,也不想理解我们。
我们大家都爱你,都欢迎你回来,可你一回来,却把什么都变得一团糟。
我总想成为这个家里的男子汉并成为一个好父亲,可却事与愿违,在每件事情上都出错。
我想,一定是哪儿出了问题。
哪儿出了问题?
哪儿出了问题?
我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
老婆生日那天,我送了小儿子一只足球。
那可是我大老远跑到东德去买来的。
小儿子高兴极了。
可就在当天,我却犯了一个连上帝见了也会生气的错误:我把小儿子的两只宠物兔子杀了吃了。
看着他伤心地跑出家门,我只感到无地自容,真想找一个地洞钻进去。
我的大儿子因为我和他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离家出走,去追寻自己的音乐梦了。
看来,事情很严重。
我必须做点什么。
德国队进入了世界杯的决赛。
夜里,我把小儿子从睡梦中叫醒。
我借了车,带他去瑞士一个叫伯尔尼的小城观看这场对他来说十分重要的比赛。
在此之前,我听小儿子说起过,只要他在场,他的那位朋友就会进球。
我的小儿子很感动。
他一定连做梦都想不到我会带他去看比赛,想不到我原来还是一个善解人意的父亲,而不只是一个动不动就打他耳光和只会杀死他的兔子的刽子手。
当然,我自己也很高兴,因为我又找回了父亲的尊严和自豪感。
我甚至觉得自己很慈祥。
我们在下半场开始时赶到体育场。
上半场打了个平手,下半场,因为我的小儿子及时赶到,总体实力上差对手很多的德国队赢了。
不过,在我的内心里,我自私地认为,德国人之所以赢得这场比赛,不是因为我的小儿子,而是因为我。
当然,你怎么认为都可以,我想要告诉你的,不过是一部虚构的电影,这部电影,就是《伯尔尼的奇迹》。
我现在仍然活着。
没有人认为我是一个不正常的人。
我和家人相处得很好。
德意志民族始终是世界民族之林里巍巍傲立的一支。
历史上他们以好战闻名,德意志人天生刻板、严谨、冷酷,性格里缺乏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幽默感和浪漫随性。
体育是和平年代的战争,告别了“一战”和“二战”,德国人在历届奥运会上的成绩都是可圈可点的,尤其是前东德,受益于举国体制,他们很多届竟然排名金牌榜第二。
德国男足号称“战车”,先后三次获得世界杯足球赛冠军,获得亚军和打入四强的次数超过全世界所有国家。
但德国向来缺乏娱乐明星,我们知道英国的披头士,美国的好莱坞,甚至也会唱法语歌曲《伊莲》,却唯独对德国的当代娱乐产品乏善可陈。
纵然我们喜欢那么多部德语小说,钟爱那么多位苦思“禅定”的德国哲学家……但有一部德国电影能够证明德国人同样能玩好当代艺术。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伯尔尼的奇迹》。
影片以前联邦德国足球队参加1954界世界杯足球赛的历程为线索,将伦理、亲情、友谊、团队精神、民族主义、励志、代际差异、护生情愫、地域文化等各种元素贯穿剧中,使得全片结构完备、叙事从容、节奏舒缓、氛围凝重、场景温馨、情感饱满,牵着读者的心和眼泪一起奔走、一起沸腾……小主人公马蒂亚斯自幼酷爱足球,他敬慕国脚昂,为了看昂踢球他宁可给昂当球童、当佣人,以至于天天早晨到昂的楼下提醒他开始早操了……马蒂亚斯是个腼腆内向、不爱张扬和言语的小孩,平时伙伴们在当街踢黑糊糊、鸡毛乱溅的野球时只让他救火队员---谁缺席了,才让马蒂亚斯替补上去踢一会儿。
马蒂亚斯的爸爸鲁班斯基是被苏联囚禁的前纳粹战俘,11年后在受尽饥饿和虐待之后才和为数不多幸存下来的战友们一起被释放回国。
而在这11年里,他的大儿子爱上了音乐,他的小儿子爱上了足球,他的女儿百依百顺、不怕操劳地协助妈妈经营好自家开的小酒吧。
重归故里的鲁班斯基对儿女们的许多在他看来无比偏激的做法(大儿子在酒吧卖唱、女儿与军人跳舞、小儿子马蒂亚斯到教堂为国脚好友昂祈祷)看不惯,他屡次与儿女们发生情绪和语言上的激烈冲突,最终逼得大儿子离家出走、小儿子离家出走未遂、女儿连续数日不搭理他……其间的很多画面如马蒂亚斯内弛外张的神态心理变化,他父亲的作风在母亲的规劝下发生的由专制粗暴到温蔼柔情的转变,鲁班斯基杀死小儿子心爱的两只白兔悉心地给老婆熬汤过生日、他在妻子的生日宴席上向孩子们赠送礼物全都拍摄得颗粒细腻、唯美婉转。
马蒂亚斯在受委屈时常常到兔笼里向两只小兔倾诉心声,当他在垃圾筒里终于找到被父亲屠戮零碎随手抛弃的兔子皮毛、下水(上面还有苍蝇盘桓)时,禁不住号啕大哭并最终感动父亲,令鲁班斯基从教堂借来一辆汽车载着马蒂亚斯前往瑞士首都伯尔尼为国家足球队、为球星也是好哥们儿的昂加油助威……主人公们都生活在德国重工业发达的鲁尔地区。
鲁班斯基获释后下井挖煤当炭工,他的妻儿生活在用黑色砖头筑成的房子里,他们的社区被大烟囱和炼煤炉、炼钢炉所包围,整天浓烟蔽日。
看到1950年代的德国,就想到了2010年代的中国,同样的百业待兴、重工业立国,德国以1954年国家足球队捧得世界杯、国民民族主义热情高涨为契机,大力振兴了经济;而中国的奥运梦倒也一次次照进现实,可环境污染照旧、国民素质依然。
瑞士的风光真的很旖旎,国脚们在碧波荡漾的湖滨训练,累并惬意着。
当鲁班斯驾车载着马蒂亚斯穿越中欧的高山和森林时,我们不但感到了父子情干戈化玉帛的震撼,也领略到了大自然化解卑微人性、融会复杂人生的功力。
还有小酒吧里人们边看电视里的球赛边手舞足蹈、呜嗷喊叫、穿着一身灰色工作服的矿区工人。
他们挣的不多,可单调的生活因足球而刺激满足,他们的神经因足球而瞬间松弛……看来追星是无国界的,只不过我国长期以来追的只是政治明星、学术明星,而在西方受宠的影视明星、民间达人少一些。
刻板的德国人在最被规则束缚的足球项目上寻求并取得突破,这也说明他们的纪律性、组织性都是坚定而强韧的。
而他们不到结束绝不松懈、更不放弃的一根筋精神韩国人已经学去并取得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的第四名。
华夏民族出的汉奸多,德国人、英国人里出的战俘多,我却从没听说其中的哪个俘虏当了叛徒。
影片中还刻画了一个行为拘谨、文质彬彬、态度认真、体贴老婆的男体育记者形象。
从他的角度上我们更加客观的认识了德国人对运动的狂热和对英雄的喜欢,以及他们强悍背后的精细与柔软……影片一头一尾互相呼应的两段台词耐人寻味。
开头鲁班斯基训斥儿子迷足球时打了马蒂亚斯一巴掌,还顺口带出一句“联邦德国的孩子没有哭的习惯”;结尾当鲁班斯基从小儿子手里接过大儿子离家出走的诀别信深情读毕泪如雨下、呜呜啜泣时,马蒂亚斯安慰了他这样一句:联邦德国的孩子可以有少哭一会儿的习惯……父子心相印,破涕球为媒。
孩子们对一种事物与生俱来的那种单纯的热爱让人动容。
这种热爱是无价的,是成年以后不会重来的。
伯尔尼创造的足球奇迹激励了战后一代德国人励精图治,化悲痛为力量,在废墟上重建家园、重拾自尊的努力行动。
他们澎湃波折的心路历程上凝聚着屈辱和挣扎,激昂着对过去辛酸的洗雪、对未来疯狂的憧憬……
今年俄罗斯世界杯,德国队小组赛第一轮爆冷输给墨西哥的比赛我在现场。
墨西哥球迷占领了卢日尼基,整个球场70%都是墨西哥人,从洛萨诺打进领先德国的进球开始,整个球场就一直响彻着墨西哥人的歌声。
当比赛还剩80分钟,德国队依然1球落后,此时坐在我身后的一位德国大哥起身高喊“Deutschland!
Deutschland!
Deutschland!
”这让我想起了《伯尔尼奇迹》里决赛中的女记者,她的呐喊带动了全场的德国球迷,从失望中走出重新为德国队摇旗呐喊,后来的德国队有如神助最终逆转匈牙利夺冠。
我开始想象电影里的这一幕也许会在现实中上演,如果能亲身经历一次这样的大逆转对于一个足球迷来说会是非常美好的经历,尤其是在世界杯的赛场上。
于是我加入了身后的那位德国大哥,一起高喊“Deutschland!
Deutschland!
Deutschland!
”。
可是事与愿违,毕竟卢日尼基球场太大,而我们周围几乎都是墨西哥人,我们的声音被墨西哥人的歌声淹没,场上德国的天才球员们的进攻也被墨西哥铁血的防守淹没,整场比赛碌碌无为,场上与场下德国都完败于对手。
而对于墨西哥人来说,这场比赛就是他们的伯尔尼奇迹,他们众志成城战胜了拥有大批顶级球星的世界冠军德国队,就好像当年那支年轻的德国队战胜了拥有那个时代最伟大球员之一的普什卡什的匈牙利队一样。
这就是足球的魅力。
男足绝大部分是垃圾。
这次都骂谢亚龙下课。
其实我倒不说他下课。
我认为,要么解散 中国男足足协!
要么 改革体制。
把绝大部分毒素清除出去!
影片一开头,望远镜里扑棱着翅膀的白鸽,为这些穿着西装短裤奔跑的少年少女带来了主队失利的消息。
少年少女失望地叹气,用手捂住了脸,连晚饭都没了胃口。
对于这些少年而言,足球是存在于他们血液中的东西,是根植于灵魂深处的情怀。
马蒂亚斯,这个晃荡着细胳膊细腿在街区里拼抢防守的球童,在一个清爽的日子,用石子砸醒了还在睡眠中的右边锋拉恩。
“老大”,他们都这么叫他。
马蒂亚斯是他的球童,他也充当了马蒂亚斯那缺失的父亲的角色。
当他对马蒂亚斯说,你是我的吉祥物,只有你在我才会赢的时候,小男孩白皙而微微泛红的脸颊上露出了腼腆的笑容。
“他在国家队效力,也是我最好的朋友。
”马蒂亚斯骄傲地向刚从俄国回来的父亲介绍道。
然而他的父亲可不愿意听到这些。
离家十多年,作为在天寒地冻的西伯利亚挖矿,忍饥挨饿,为了不饿死而偷了一罐红糖,却因为偷窃罪而拿不到全额的补贴。
他甚至没想过自己会有一天能够回家,能够活着回到妻子和三个孩子,包括他从未谋面的小儿子马蒂亚斯的身边。
所以当他终于回来的时候,他迷茫了。
他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些在没有他的日子里苦苦支撑下来的家人。
所以他不停地责骂孩子、干涉家人的选择,而这一切的强势,说到底不过是他内心恐慌的外在表现。
他迫切地想要做些什么,来弥补这十多年的空缺。
他在这个家需要存在感,却偏偏没有选择好的方式。
“这不怪我们所有人,但是我们可以一起努力让生活变得更好。
”马蒂亚斯的妈妈是个值得尊敬的女性。
当丈夫远赴战场的日子,她独自把三个孩子拉扯大,而且教育的很好。
他们不富裕,却很快乐和满足。
在这三个孩子的身上,基本看不到战争失败的阴影。
他们依然能在阳光下奔跑、跳舞、欢笑。
“你的父亲刚经历完一段很艰难的日子。
他现在需要你,一切会很快好起来的。
”这是当马蒂亚斯对球员拉恩说,“我宁愿你是我的父亲”之后,拉恩的回答。
其实不仅对马蒂亚斯的父亲,对于整个德国而言,也是一样。
这个国家刚经历完一段很艰难的日子,他们现在需要足球,需要世界杯,来让他们相信,一切会很快好起来的。
战后的德国,人们敏感到不敢提“爱国”两个字。
然而没有人有错,错的是战争本身。
这些战后的人民是如此需要一场涅槃,来让自己重新振奋起来,重新有理由大声庆祝,为德意志呐喊。
于是,足球就承载了他们对这片土地、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全部感情。
然而,足球又是一项特殊的运动。
足球的魅力,在于不到最后一分钟,你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奇迹。
足球的魅力也在于,因为有太多奇迹的因素,所以结果并不完全由实力决定。
很有可能一方完全压着另一方打,却迟迟没法进球;被压着的一方却偏偏抓住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实现了领先。
这个时候,场上的球员、场下的替补、教练、甚至看台上的观众,他们的任何一个小小的念头都有可能影响比赛的局势。
You are what you believe.毕竟,足球是圆的。
另外,看德国的电影,总会让人惊讶于德国人的隐忍。
父亲一改之前的独裁,千里迢迢带着儿子去了伯尔尼,见证了一场胜利的奇迹。
然而,小男孩的脸上也只有淡淡的一抹笑,如果换做某国片,此处应有泪水三千尺。
还有就是,德国帅哥实在太多了!
各种型的都有,真养眼!
完。
没有人能够想到德国队会用如此年轻的阵容在世界杯上大放异彩,就像1954的伯尔尼没有人想到德国会战胜匈牙利夺冠一样。
同样是7月,在战后痛不欲生的德国人用他们的激情点燃了一座球场,同样也点燃了一个国家的重建之火。
11岁男孩马蒂亚斯·卢班斯基生活的家庭是战后西德的一个缩影。
一个慈祥勤劳的母亲,一个懂事的姐姐,一个爱好音乐的叛逆哥哥。
在素未蒙面的父亲没有回来之前,他们是艰辛而快乐的生活。
直到他的父亲从战俘营归来,一切都变了。
一个身体虚弱,心里有着强烈阴影的中年人让孩子们感觉想要逃走。
故事映射的非常合理,一个战后受尽屈辱的男人是一个家庭的统治者,下面是辛苦的人民为了重建和摆脱阴影而艰苦的生活着,和马蒂亚斯·卢班斯基的父亲一样,统治者想为一个国家描绘一张崭新的蓝图,却因为长期战乱的折磨而显得无所适从。
最终有人逃离了,而男人也在孩子的逃离中学会了沟通和重生。
我们非常羡慕小男孩就生活在世界冠军的身边,拉恩和中年男人比起来更像是马蒂亚斯·卢班斯基的父亲。
的确,一个支离破碎的国家需要一个精神层面的偶像。
孩子的父亲最终让孩子在比赛的最后一刻来到的拉恩额身边,他一如既往的给拉恩带来了好运,而拉恩打进两粒入球成为德国队创造奇迹的功臣。
或许马蒂亚斯·卢班斯基不明白,他带来的好运不但让拉恩进了球成了英雄,更让处在绝望边缘的德国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这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伯尔尼奇迹。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足球是世界上唯一的上帝,唯一的诺亚方舟……
1954年,战后的第一次世界杯。
在7月4日的决赛上,上演了世界杯有史以来的最大冷门。
之前成绩平平的德国队,战胜了曾经在小组赛中以8:3击败过德国、当时正如日中天、保持4年不败成绩的匈牙利队。
这个最大冷门就被称为伯尔尼的奇迹。
2004年世界杯之前,这段足球往事被搬上银幕。
不过正如导演所说,这并非一部足球电影,而是一部家庭电影。
足球在这部电影中更多的只是一个背景或者说体现其象征意义。
在这个背景之前的是主角们一家普通的小镇居民。
如同战后的大部分德国普通百姓一样,他们伤痕累累,生活艰难,想法各异。
最困难的是刚刚从苏联战俘营归来的父亲。
他的困境可谓举步维艰。
战争的阴影在他心头萦绕不散。
战俘的经历几乎使他崩溃。
参战使他内心深处有负罪感。
子女们的成长和他心中的言听计从完全不同。
家庭里其他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时候,他缺缺席了,这让他和孩子们之间隔阂,可他却不愿意解释或者回忆在战俘营的经历。
所有这些把他逼入生活的绝境。
就像在战后的大部分德国人一样。
在这样的绝境中,他们是否还能从新站起来呢?
德国足球队在伯尔尼上演的奇迹,证明了就算身处绝境也可以创造奇迹。
这只球队从开始受质疑,到最后面对强敌反败为胜,正是德国人民在废墟中挣扎重起的象征。
这两条线索相互呼应,也将故事逐步推进。
相对来说,电影中的第三条线索,体育记者和他的美丽新娘那个故事,虽然有趣,却游离在故事之外。
我以为是个败笔。
故事的整体编排是非常有才气的。
这本来是为了纪念2004年世界杯,讲述54年世界杯传奇而创作的。
剧本却把足球比赛退到二线,转而挖掘球队前锋家乡一个小球迷的故事,从而牵动更多人的心。
设计得非常巧妙。
只是我觉得,这个形式和主题都有点似曾相识,可是想不起来是什么让我产生这种熟悉的感觉了。
这部电影的DVD的画面质量非常优秀,清晰度极高,但是又没有过分锐化的那种雕琢痕迹。
色彩温暖柔和,有些怀旧的味道,但是又不做作刻意。
整体表现非常难得。
Technorati Tags: 电影 , 影评 , 运动 , 温情 , 励志 , 德国 , 伯尔尼的奇迹
日耳曼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大陆民族,历史极其悠久,大部分时间却处于痛苦之中。
但是日耳曼又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奇迹民族,在时间长河中多次唱响震撼全人类的辉煌篇章。
如此多的苦难和荣耀,当然会引起在百余年来受到无数屈辱却决不放弃自己的辉煌年代记忆的中华民族的强烈共鸣,这就是为什么国内马克党众多的原因。
伟大民族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苦难最为深重的时刻,会有英雄人物奋发而起,带给整个民族新的自信和力量。
中国有孙文等前辈前仆后继、无计生死,这才有了中华的新生;日耳曼则有李斯特在各邦国奔走游说、俾斯麦在啤酒馆立誓统一,这才有了德国跟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德皇在镜宫加冕的辉煌。
但是日耳曼的路程总是充满曲折,因为她的地理位置天生就处于强敌包围之中,反复地失败每次都会给这个民族带来自我怀疑。
不过,那种英雄也会随之而来。
二战结束后,日耳曼分裂为三个国家,作为民族归属感核心之一的东普鲁士更是割让出去。
在这个时候,西德在世界第一运动中取得世界冠军的震撼简直无法想象。
在民族衰弱时,体育运动的成绩对民族自信的影响我们可以参考中国的乒乓球和女排。
影片中的父亲在苏联战俘营十一年后重返家乡,这个过程尤其让人心酸,苏联没有签署保护战俘的日内瓦公约,对自己军队中的被俘人员按照叛国罪对待,可以想见德军战俘会受到什么样的待遇:成千上万人饿死、要靠幻想和偷窃来抑制饥饿感、盼望明天早上能够醒来、大腿能一只手握起来……当战俘最终回到家乡时,为了不表现出自己收到的伤害,则会以冷漠和严厉对待家人。
影片中父亲的角色就是整个德国的缩影:生活在战败的阴影中,无法重新正常的面对生活。
最终足球改变了这一切,通过足球战俘从阴影中走出来,正常的与下一代交流;足球的奇迹胜利则把战败的迷茫扫除。
不过我想还有一个隐喻:足球是圆的,胜败无法预料;所以也要怀着一颗冷静的心来面对各种各样的胜负。
记者的老婆。
她给平淡的电影增加了几分喜乐。
当然导演想要拍的是励志片,又不是喜剧。
瑞士的山村风光给视觉上带来享受,当然同时瑞士德语折磨了耳朵,象吐不出痰一样的憋闷。
幸好,并不多。
足球,就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展现
足球的魅力。
原来注重的是赛场之外的故事 其实把赛场的事情拍好一些会更加加分。
我喜欢这样温柔喜悦的电影
太松散。三线交错、三个POV讲一个故事是可以的,但是影片立意在讲50年代初德国人的历史,偏偏两个POV上的绝大多数人物——记者夫妇、德国队全体——都是没有交代任何历史的扁平人,节奏顿时就散了。原指望电影能稍微挖掘一下那届德国队成员的历史。比如教练赫尔贝格纳粹党员的黑历史;比如队长弗里茨-瓦尔特战俘营的经历——和他踢球踢得高兴了的匈牙利看守告诉苏联军队这人不是德国人,否则等待他的就是和电影里Matthias的老爸一样的命运。1956年匈牙利事变后,匈牙利队被困国外,瓦尔特为这些伯尔尼的老对手当过两年的球队经理,据说是报答匈牙利人的救命之恩。——不过这是另外一个值得拍电影的足球故事了。嗯,有意思的足球电影还是太少,太少,太少。
其实很普通一个片子,但再次说明了:“家庭”是关键。
夠敏感了,卻太突兀。認真寫實地再現了比賽過程。
德国战后治愈片,本来觉得四星足够...但最后那场世界杯决赛的刻画..果断五星〜
世界杯又来了
难得德语课看了一次。
结尾的确让人投入=V=
印象最深的反而是普斯卡什的控球喔~
以1954年德国队夺取世界杯为背景,和想象中差很多,很好的题材拍成了家庭片,只能算半个体育片吧
单从电影角度来讲,乏善可陈,不功不过之作,没什么失误,也没什么亮点,值得2或者3星。然而,只给了1星的原因是:❶西德人决赛的胜利不光彩,不说现在传出的兴奋剂什么的,单说比赛:西德第二个入球冲撞守门员,匈牙利第三个进球被吹越位,天知道,普斯卡什当时还落后一个身位!❷三观不正!小男孩的父亲控诉在苏联战俘营的遭遇——天呐,是你们越过边界线去侵略苏联的,这还要叫屈?苏联牺牲了多少人、花费了多少代价才打赢这场战争?
Das Wunder von Bern: Die Elf spielte nie wieder zusammen.
大学毕业后又一次看伯尔尼的奇迹,终于理解施罗德为什么要热泪盈眶了
一场球赛支撑起了一个民族的信心,电影虽然没有想象的那么精彩,还算是一部好片~
这样的垃圾爹会让我胃胀气
记得里面还有“两只老虎"
德语课上看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