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分数这么低,本来觉得给四🌟是我的直观感受,不过看了其中一段影评,我给加了一🌟,他是这样的"其实,人总是要死的,苟活是动物性在人身上的残余,充其量是一种低级的人性,而看透生死,死得其所,才是真正高贵的人性。
一个心灵高贵的人,为了爱情,可以死;为了祖国,可以死;为了荣誉,可以死;为了克尽职守,可以死;为了崇高理想,可以死……总之,活着并不是最最重要的,因为有很多东西比生命更重要。
人都希望永恒,但人的生命不会自动获得永恒,而只有和某种永恒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生命才会找到连接有限和无限的桥梁,才会真正获得永恒,才会不朽!
”
昨晚看了《东风雨》。
因为比较烂,所以以下不妨有剧透——其实这个片子尽管是最依赖“情节”的类型片,但基本无所谓剧透不剧透,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推动着谜局前进的有效情节。
看完我一直在想这个片子令人难过的原因:最主要的,大概就是,过分执着于某些“理念”,而没有好好编写人物“关系”和情节。
影片最大的理念,就是对“间谍”这一“伟大光荣”职业的解构和讽刺。
从最开始弄到日军偷袭珍珠港的情报,到最后费尽周折、除了范冰冰以外的人都献身而弄来的胶卷——“怎么还是关于袭击珍珠港的情报”,就可以看到,影片不断在告诉大家:谍战工作是一项虚无而没有意义的事业,你死而不得其所。
因为你用不断抑制住心跳而变得非人的代价、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秘密,并不能按照你所设想的逻辑改变世界。
世界运行的轨道,取决于政治的权衡和利益,而这往往超乎于表面上“美好的愿望”之外。
情报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就情报自身来看,它本无所谓价值高下,只有用于政治运作,才能显出价值。
所以,勇敢无畏、坚定执着的间谍们,你们的价值,也并不取决于你们自身:一枚安慰你的勋章(日本人获得那块)可能是讽刺,一支交缠着革命情爱旖旎风光的唇膏,最终被踢进落叶。
即便是这个讽刺性主题,《东风雨》也走得“过”了。
越是资深的情报人员应当越清楚,情报运用与否,只为利益的取向服务。
那么一个小小的谍报人员,没必要也不可能老在纠结自己的情报被使用与否。
情报被掩盖,这同样是一种使用。
他们好像不明白这些,好像觉得自己才是世界的主角。
或者说,影片预先设定这些人崇高也自我崇高得不得了,让他们从高处摔下来,让他们如梦幻泡影般破灭,实则这种设定的逻辑是虚假的。
谍报人员本来就只是默默无闻的一环。
你可以质疑、讽刺他们洒热血的实际行为的必要性,但最好不要不合逻辑地先拔高这些行为再讽刺,否则就不是讽刺了,那叫胡言乱语。
影片中无谓地颠倒来去的“反间计”、“反反间计”、“逆用情报”,都是在夸大、拔高情报工作的重要性。
还有很多动不动就抒情和咏叹的场景,什么樱花啊蝙蝠啊,最后的弹钢琴啊,都是奇怪的自我崇高化。
革命文学浪漫腔的新变体。
说到这里不免联想起《谍影重重》三部曲,同样是对间谍职业之虚无性的揭露,为啥它看起来比较合理?
《谍影重重》所指向的对象,不是崇高的职业,而是“崇高”这一话语如何通过欺骗残忍的手段灌输给个体。
它揭示了“国家”这个实体对于特殊个体的残酷和欺瞒。
而《东风雨》看不到任何被讽刺的实体,它不如说更无聊更无谓地揭示:人生真是虚无,——连作间谍都没劲。
这个境界对于一个类型片来说实在太高深渺远不知所云了。
本该这个片子展示的猜疑、迷局、机关手段等等,基本没有看到令人信服的布置。
中国抗战时期几股势力(共、军统、中统、日、共产国际、欧美)的绞合确实是中国之谍战的天然优秀土壤,以致于范冰冰这种看上去有点诡异又行事周正的角色出来,就可以知道她是另一条站线的“同志”。
其实这个土壤上可以诞生多少更好的余则成的故事啊。
“间谍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美和文艺的东西。
”至少,柳云龙是这么认为的。
眼神还是那么忧伤,嗓音还是那么深沉,动作还是那么优雅,质量还是那么低下。
我纯洁的笑了,像看到一个多年不见的老友般,笑的温馨而伤感。
岁月如歌,你依然坚持着你的装逼本色。
还是我所熟悉的那个柳云龙。
那个在残酷世界里晃来荡去的粉红色小仙女。
不,不能这么说,你不经意间微微上扬的嘴角泄露了你的秘密,你变了,你比以前装的更像了。
你已经不是过去那个装在肌肤的你了,虽然你看起来没什么变化,但是我依然感觉到,你已经装在腠理了。
你是间谍,你和你的同行们,举手投足之间都在表明自己的身份。
你们是我见过的最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间谍的间谍。
而你更是个中翘楚。
你是一个有品位的间谍,在整个上海,你是唯一一个用钢琴演奏来传递消息的人。
你习惯于繁华中赏玩自己的美丽,所以你才会在前20分钟里尽情的和我们分享夜场和妈妈桑。
你最近应该不看佛经而是喜欢上了安妮宝贝吧?
不然你的台词风格不会从大段的明喻变为伤情的诉说。
还是有很多女人倒追你么?
你说不是,这次只有一个,可是那又有什么关系?
只要她也是一样的少头没脑,一样对你爱的要死要活。
你还是不屑交代人物背景,让角色像雪一样凭空飘落,而那些抱怨关系混乱的无知观众,怎么会懂在你的心里,任谁都不过是生命的过客。
你的剧情还是那么扑朔迷离,好像大脑里居住着不同的你。
你的心灵永远充斥着童趣,感染的她像个低能儿一样当街做起跳房子的游戏。
你的结构也还是那么诡异,就算分筋错骨手的宗师看了也要失禁叹息。
不要问让人头疼欲裂的胶卷是怎么回事,对观众来说,它的故事和你的精神世界一样,是一个无法解释的谜。
为了它,日本情报官再被你面对面地干了两枪后,躺在柔软的病床上泪流满面的自杀了。
军统情报官,在严密的包围中,潇洒从容的饮下了毒酒。
中共机要员,在经受了多次接骨不留痕的手术后,不甘被如此调戏的服毒了。
你的上级,在冲洗出胶卷之后,仅仅说了一句怎么还是这个,就没了下文。
想必就算肉体没有崩溃,精神也是四分五裂了吧。
你一定很寂寞,因为没有和你一样自恋到爆并且智商不稳定的人来欣赏你。
就连她也离你而去,她最后迷茫痴呆的眼神想说些什么?
下着雨的夜,那熟悉的街,才知道爱并不是你想要的一切?
所以你也去了,我理解你,你再不去,去的怕就是我们了。
毕竟,尊严,并非你这样的间谍们所独有。
间谍世界非人非鬼,你少说了一句,间谍的功夫都在一张嘴。
琴声再次摇曳响起,胃液几乎夺眶而出。
拿什么祭奠你,我的间谍。
我想,一定有不少人在落幕时就打算寄子弹给你。
《「東風雨」-情節、場景、細節與歷史文化》
案頭的書堆裡頭,徐訏的那一本《風蕭蕭》隔三差五地在翻閱著,參考著那一個時代上海灘的其他相關歷史背景資料,也整理了不少備用文本,還寫了幾篇文字。
既然是自己感興趣的一件事情,認真,當然是必須的了。
日前聽說,有一部電影《東風雨》,也是拍攝類似的背景、類似的情節,而且,影片場景模擬當年的上海灘,也投入了鉅資而且煞費了心思,於是就去觀看了。
當然,不擬以《風蕭蕭》去比較《東風雨》了,徐訏是那一個時代的人。
而且,從1943年到1945年,他寫《風蕭蕭》也花了將近兩年的時間了,與這一部在短短時間裡頭原創的電影相比,自然,故事裡頭的結構,要情理得多了。
雖然,電影《東風雨》之中,歌舞廳裡頭用紅酒去潑灑女人裙襬以標識作暗記的情節,看著是有些個似曾相識,祇不過,在徐訏的小說《風蕭蕭》裡頭,潑灑的不是紅酒而是藍墨水了,情節構思,也早了五六十年了。
然而,文學藝術的借鑒,時下比比皆是,過份去苛求《東風雨》,意思也不大,人家《東風雨》畢竟也還是有編導者自己的一些創意在其中的。
的確,一部電影的拍攝,靡費心思,尤其是電影故事的背景遠在幾十年前,情節、場景、細節與歷史文化要做到絲毫不差,很難。
不過,有一些個卻是比較基本的背景常識,仔細些個,還是必須的。
《東風雨》裡頭,就有一些個情節、場景、細節,與歷史文化不太吻合,假如,在影片的拍攝之前,編導的案頭功課,能夠做得更仔細一點兒,有些個問題應該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了。
場景之一:「上海的外白渡橋」
「場景之一:上海的外白渡橋」影片開演未多久,在外灘小臥車通過外白渡橋的那一幕場景裡頭,問題就出現了。
1941年的時候,從英美轄治的公共租界,通過外白渡橋去被日軍占領的淪陷區虹口一帶的人,必須是要在大橋中間停頓被檢查證件的。
自然,反之亦是,那是從上海華界在1937年被日軍侵占的時候就實行的了。
外白渡橋的南邊,作為孤島的公共租界的這一頭,站著的是英國軍人或則美國軍人甚或還有那麼一個纏裹著紅布頭巾的印度巡捕;外白渡橋的北邊,作為日軍占領的淪陷區的那一頭,站著的是殺氣騰騰的日本侵略軍。
這一些,都是相當符合當時的歷史場景的。
不過,那一根欄桿的兩邊,各自上方所懸掛著的旗幟就不對頭了,北邊掛著的那兩面日本膏藥旗是沒有錯的,然而,南邊祇是掛著那兩面美國星條旗就不對了。
至少,也應該還要有那麼兩面英國的米字旗并排挨著掛著的。
這麼說,不僅僅是因為公共租界是英美租界,而且,那租界裡頭的一切事務,也是由以英國人為主而組成的工部局所轄治的。
這一幕場景,完全不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
關於昔日上海灘租界的歷史狀況,可以尋讀的相關資料非常多,想要知道,并不難。
比如,薛理勇所著的《舊上海租界史話》,或則,熊月之所著的《異質文化交織下的上海都市生活》。
1845年,上海設立了英租界。
1848年,上海設立了美租界。
但是,由於美國政府并不支持在其他國家設立租界。
所以,美國公使對於這一個美租界也未置可否。
1863年,英國人提議在滬的外國租界合并,美國人也就順水推舟地同意了,於是就有了英美租界,也就是所謂的公共租界。
當然,那一個1849年設立的法租界,還是依舊獨立自處。
至於所謂的日租界,從法律意義上說,在上海的歷史上是從來沒有正式設立過的,上海蘇州河北岸的虹口一帶,祇是被日本人勢利範圍所界定的一個特殊社區而已。
1937年,日軍入侵上海,於是,虹口一帶就成了上海灘最早淪陷的地區了,上海的英美租界與法租界也就成了「孤島」。
直到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軍襲擊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了,英美租界與法租界方才一并被日軍侵占,上海徹底淪陷了。
由此可見,電影《東風雨》開場裡頭,外白渡橋上的那一幕,那沒有懸掛的兩面英國米字旗,是一個不小的缺憾。
因為,還原或則再現昔日的歷史場景,見諸細節是很重要的。
場景之二:「雨夜的上海街頭」
「場景之二:雨夜的上海街頭」這已經是1941年12月7日的深夜了,滴溚淅瀝的碎雨聲中,電影《東風雨》的情節,也益發更加緊扣觀眾們的心弦了。
然而,問題卻又出現了。
在這一個秋冬交接的深夜裡頭,男女主人公難得心情旖旎地踱在雨中的上海灘街頭上。
然而,突然天空中響起了一陣飛機馬達的轟鳴聲,這聲音徹底撕裂了好萊塢電影海報《Gone with the wind》所襯托著的浪漫畫面。
太平洋戰爭爆發了,這是一個歷史上抹不去的夜晚,徐訏在他的《風蕭蕭》一書裡頭,筆下這麼寫道:「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夜深時,當我正放下書,預備吃一點東西就寢的時候,我聽見了炮聲。
那麼難道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了?
我想。
這許多日子中,太平洋風雲飄到上海的已經不少,先是美國駐軍的撤退,再是美國一再召回上海的僑民,最近又有許多船隻的停駛,以至於已出發來上海的船隻的折回。
在這些風片雲瓣中,我也偶爾與史蒂芬夫婦談到,他們始終無確定的判斷,也沒有發表過什麼詳細意見。
史蒂芬是軍人,他似乎除了聽上面的命令外,不必預料一切的變化,史蒂芬太太是音樂家,對於政治很少興趣,所以每次偶爾談到,始終未成我們談話的中心。
然而如今是炮聲!
究竟來自什麼地方呢?
租界中已無英美駐軍,那麼自然是英美留此的軍艦。
可是這究竟是一個臆斷,無從證明也無從打聽。
我開了無線電,方知太平洋戰爭確已爆發,黃浦江上,英艦與日軍在開火。
有點冷,也已經很疲倦,我開始就寢,我想第二天的報紙總可以有更詳盡的消息。
但是第二天的報紙,竟什麼都沒有;我出去看看,馬路一切依舊。
後來到報館看一個朋友,才知道四更時的炮聲果為日軍與英艦的衝突,這只英艦因不願繳械而被擊沉,全體艦員都以身殉難。
還有一隻美艦,則因眾寡不敵,已被繳械,艦上人員,都成俘虜而進集中營了。
」-徐訏:《風蕭蕭》歷史,將永遠記載這一個夜晚。
電影《東風雨》的拍攝,想來亦是如此。
然而,當電影裡頭的那兩個男女主人公,擡頭用異常驚詫的眼光,看著夜空中掠過的一架架日軍飛機的時候,黑暗中,背景裡頭的幾幢樓宇,卻出現了亮起了燈火的窗戶。
事實上的場景,該不會是這一個樣子的吧?
同樣的年代,同樣的背景,雖則,一個是在上海,一個是在香港。
然而,在張愛玲的《小團圓》一書裡頭,卻可見轄治著這兩個「孤島」的英國人所采取的戰時措施,張愛玲這麼寫道:「樓頂洋臺上從來沒有人.燈火管制下,大城市也沒有紅光反映到天上.他們像在廣場上散步,但是什麼地方的廣場?
什麼地方也不是,四周一無所有,就是頭上一片天。
」-張愛玲:《小團圓》從1937年到1941年之間,上海的市民,也早就已經熟悉了彌漫在空氣裡頭的戰火氣息了。
僅僅在1937年8月的一個月裡頭,上海就遭受到了日軍飛機的三次殘酷轟炸,根據史料記載:1937年8月14日下午,日軍飛機轟炸上海外灘一帶,華懋飯店及匯中飯店被炸。
1937年8月23日中午,日軍飛機轟炸上海南京路、浙江路一帶,先施公司被炸。
1937年8月28日下午,日軍飛機轟炸上海南火車站,月臺、天橋、水塔、車房,全部被炸。
所以,那時候的上海灘,不管是英美租界、還是法租界、還是華界,戰時的防空燈火管制,對於市民們來說,早就已經是習慣的了。
因此,按照常識來說,電影《東風雨》的場景裡頭,不僅街頭櫥窗的燈火不應該如此明亮。
而且,背景裡頭,應該是有著稀疏燈光的樓宇,一幢接著一幢地熄滅了燈火變得黑暗了,而不應該是那黑暗中的樓宇上,相繼出現了一個接著一個亮起了燈火的窗戶。
編導的情節處理,有悖歷史背景。
此外,這一部將近兩個小時的電影-《東風雨》,自始至終,也是一直讓人看得十分緊張,讓人一直替那一個夜總會鋼琴師身份的男主人公,手心裡頭直是捏著一把冷汗。
這一個昔日十里洋場上人們稱之為職業「洋琴鬼」的間諜喝起咖啡來,幹嘛總是要讓那一個咖啡杯裡頭,老是矗立著一柄茶匙呢?
要知道,咖啡杯裡頭倒妥了鮮奶放入了方糖,攪勻了,按照規矩,就得讓那一柄茶匙安安靜靜地躺在托碟裡頭休息了。
咖啡杯無論是放在茶桌上還是端在手頭上,那一柄茶匙倘若還是直直地矗立在那裡頭,就是不懂喝咖啡的規矩了。
在昔日租界上的咖啡館裡頭,這樣的作派,是會被人家恥笑并稱之為「洋盤」的,莫非是還要像小孩子一般,一勺一勺地喝咖啡麼?
隔壁的桌子邊上,一定是會有其他的客人在側目以待,等著看人出洋相鬧笑話的。
幸虧,電影裡頭的那幾個特高課的日本諜報人員,大概是對於喝咖啡這一件事情,比起這一個鋼琴師來,還要更加「洋盤」一些個,要不然,這一部電影《東風雨》,哪里還會有這將近兩個小時的片長呢?
情節、場景、細節,相互的契合般配,以及與真實歷史以及文化背景的吻合,對於一部電影來說,很關鍵。
興許,就如服飾穿戴得再齊整、再光鮮的人,也必須得顧及一下自己底下頭的那一條拉鏈兒一般,很重要。
至於,影片裡頭那些個滿街頭張貼的各色廣告也一樣,祇見西洋不見東夷,怎似當年?
拉雜寫來,其實,也祇是希望電影的編導們,能夠仔細些個、用功些個、謙虛些個,多去讀幾本書,然後,多拍出幾部好片子來,讓觀眾們會著迷,對麼?
-ZY.S.2010-June-01,夜闌閑讀「南石軒」
先赞一个:片中字幕把Sin city翻译成“魔都”真是很有才啊!
看《东风雨》的时候,我边上坐了一个“乖宝宝”,而她男朋友又是个“百事通”──很明显,他们把电影院当自己家客厅了,顺便把这部电影当成电视剧了,不但有问有答,还有家长里短。
从佐尔格到塔斯社,从珍珠港到公共租界,从王宝强到百乐门,“百事通”无所不知无所不答,答案对不对咱们另说,这份细心和关心,咱们作为男同胞一定要学习。
言归正传,《东风雨》这部电影,虽然摄影和美术都非常好,但是,柳云龙同学真的非常需要一个好编剧和一个好导演。
这个故事,严格说起来我其实没太看明白。
不是故事太复杂,而是故事讲的太拧巴,有点成心不想让观众看明白。
从我看明白的部分来推测,我觉得导演手法的问题更大一些。
导演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特别担心观众看不明白某些故事情节,明明银幕上刚刚展示了一遍剧情,他非得让演员再亲口复述一遍。
于是,这部电影在很多时候都在表演“真心话大冒险”,演员是过瘾了,但是观众就拧巴了。
这部电影也就在大量的独白和对白中,开始向淡逼电视剧悄然演变了。
片中还有大量配着音乐的慢镜头,比如开场花了很多时间展示花样游泳,我知道这电影花了不少钱,但是这些俄罗斯泳装美女和这段情节有任何关系吗?
还有后面犹太区的一个长镜头,拉小提琴的哥们是很帅,但是这个很帅的长镜头和故事有什么关系?
从叙事角度来说,这些镜头全是无效信息。
从叙事节奏角度来考虑,差不多全是可以剪掉的镜头。
但是电影里保留了大量这样的镜头,于是有效叙事的部分就变成了碎片拼贴式的结构,观众得自己花功夫把这堆碎片给拼起来──可关键是无论你怎么拼,都有几块儿装不上,这个故事怎么看都有很多逻辑漏洞。
对于观众来说,他们肯定不会相信是自己的理解力有问题,那倒霉的就一定是导演和编剧。
我觉得我隐约能明白导演想讲什么,但问题是我看到的信息不支持导演想讲的话啊。
在一个充满了欺骗和背叛的地下世界里,间谍和抓间谍的人,无论他们向往光明还是黑暗,都无法逃脱最后坠落无尽黑暗中的命运。
这个故事主题真的不错,也得到了丰裕的资金支持,大量的美术造型和细节都算是国产电影里很精细的。
而且影片特效也相当不俗,从最后影院呈现的效果来看,水晶石公司的特效也算是过关了。
整体背景和气氛都营造的不错。
从影片的人物造型和摄影处理上来看,本片也在尽量地向“Film Noir”(黑色电影)上靠,可惜就是这故事讲的太自恋,结果最后观众看到的全是“拗造型”,没看到故事本身。
最后,腹诽一个:那么多帅哥你不裸偏要英达裸!
这么一部本应该紧张紧凑扣人心弦的谍战片,却被拍成了一部又臭又长的棒子国连续剧,明明节奏安详得不行却几乎每10分钟安排一个高潮,若真是连续剧,分成N天来看也似乎恰好好处,但偏偏这些高潮们如同北京的挤公交的上班族和学生一般直接被压缩到2小时的片长之内,如此密集而拖沓直接导致了观众“高潮疲劳”,因此,这些本应排山倒海的前浪后浪们齐刷刷的倒在沙滩上英年早逝。
打个很黄很暴力的比方,此片的观影感受犹如轻柔的手淫,欲射不射,欲射不射,两个小时内如此往复,末了真正该射的时候蓦然发现自己已经射不出来了……不知为何看片子时脑袋总反应到《孔子》上,回来一上网,才发现原来《孔子》的胡玫导演也是拍电视剧出身,怪不得两部片子的叙事节奏安排都一样一样的,so-disga至于演员们的表演,我只说两句:男猪脚,看完这片我终于明白Lady GaGa的poker face唱的究竟是谁了。
女猪脚,深情缱绻实在不是你的长项,怎么浓妆艳抹的歌女也演不出那风华神韵呢?
看来还是《封神榜》比较适合你。
(一激动多说了一句,不好意思,抱歉抱歉)
本月的电影院,竟然在同时上映一对北影自恋狂自导自演的烂片,堪称国内电影界的一大奇观啊等等,纠正一下,其实《东风雨》不算是烂片,因为它的摄影、美术、特效真的让我不忍心说它是烂片。
如果有一个好剧本,它可以是一部与《风声》相抗衡的片子,超越《风声》也不是什么难事。
但是电影啊,故事都讲不好还看个头啊,又不是看实验、先锋、MV、AV。。。
柳大状元实在太清高,眼里见不得一点俗套。
一般主旋律电影中机智勇敢、战无不胜的正面方,偏偏要让他们在与反派过招中屡战屡败,最后虽然打败BOSS,也落得个白忙活的下场。
不满足观众的完胜期待,已是一招险棋,而柳大状元还不甘于此。
端坐在导演的位子,傲视寰宇,操控着各方势力混战的局面;或是借摄影师之手,凸显自己运用镜头语言的花样繁多;再扮起深沉的男主,与美艳的女间谍风花雪月一番,自己的雄心壮志才完满了。
只可惜在任何一点上都很失败。
一句话,这部电影很乱。
俺是个普通人,不能理解北影状元到底要表达什么:这条故事线路、这个镜头,这样剪辑,有何效用?
在我的观影过程中有很多这样的不解。
多数观众是抱着看谍战片、悬念片、或是另一部《风声》的期待进入电影院的。
《风声》中对个字迹就抓人,让我大呼反派太弱智。
后来发现《东风雨》就没推理,甚至于这些间谍们没有正常人该有遇事反应。
剧情上的bug,其他文章都已写的很详细,我也不多说了。
只提一下让我很反感的结尾。
犹太酒保把真胶卷送给于荣光,观众已经自然而然地想到,男主烧的是假胶卷,而真胶卷给了酒保。
这一简单的、毫无推理价值的任务交接过程,完全没有必要在结尾还原现场,若是一部推理复杂的悬疑片,在结尾交代之前省略的“问题解决”过程,对于整部电影有画龙点睛之效,而对于这部漏洞百出的所谓的谍战片来说,简直是自曝其短。
或许柳导的意图是歌唱一下主旋律,而非解释剧情。
对不起,至少我完全没被煽到,不是因为抗拒主旋律煽情,而是柳导对于这个结尾的感情渲染、艺术处理,没有达到本应有的煽情效果。
其实这部片子更多地倾向于表现乱世中风雨飘摇的爱情,那么影片完全可以在老汉扫口红处结尾,更呼应主题。
但是清高的自恋狂不屑于这样流入俗套。
说到爱情戏,太有意思了。
徐才女对于“勾心斗角的职场不敢兴趣”,柳状元也对智力游戏意兴阑珊。
于是乎,俩人自导自演起了一出自恋狂的爱情。
女的是多金型男对其情有独钟,男的是美艳娇娘为其舍命相救。
但是我怎么看都觉得他俩是女不美,男不帅,矫情倒是两人的共性。
真的。
安明童鞋说出“爱情”那俩字之前,我一点儿也没觉得他哪里爱上这个有着琼瑶剧狗血名字的歌女了。
只觉得他饶有兴致地看着一个风华绝代的女人专情于他,并摆出一副刻意冷谈佳人的情圣姿态。
最终坏女人为他而改变,为爱牺牲,得到灵魂救赎。。。
OMG 此乃film noir中的大俗套!
这里,再次告诫各位女同胞,此等装腔作势的自恋狂立刻打入冷宫,永不超生。
但这部片子至少比杜拉拉有看点,赛狗场一幕足以显现出柳云龙作为导演的功力,比徐静蕾高出不是一点点,只是柳云龙没有把他对于节奏的把握、场面的调度运用到整部戏中,让林安儿的剪辑、黄岳泰的摄影和易建洲的美术发挥到最大的功效。
故事情节一失控,镜头的叙事功能也丧失了。
对于一部以情节为看点的片子来说,镜头语言不能太恣意,需更加精准、简洁,传递给出合理准确的信息。
然而如果故事情节本身就混乱,摄影也就散漫了。
比如水中芭蕾一段,就发挥地有些过。
我没看过《暗算》,直到预备看这部片之前才知道有柳云龙这号人。
看到他说好演员的标准——“没有最能把角色演好的演员就是好演员”。
此话很是一个控制欲强的导演的口吻。
表演可以接近饱和,但是不能过,若是不能压制住演员,则是导演的失败。
老谋子片中的表演,均是低于角色的完全饱和状态。
而老谋子也是一个典型的manipulator. 这一老一少,不仅在控制欲上相似,连编剧能力差也一样。
只是柳云龙不像老谋子一样有挑好故事的眼光,为自己打响电影界第一炮。
《东风雨》这记叙事成为最大败笔的闷炮,可能为柳云龙的电影事业带来些许阴影。
话说我在看《东风雨》的时候,总是幻想把范冰冰置换成徐静蕾,无关角色合适与否,而是觉得,若是徐静蕾和柳云龙这对自恋狂,一同合导合演一部电影,该是何等欢乐的场面。
柳云龙绷着个脸,真诚地看着徐静蕾说,“我是清白的”,徐静蕾搂上他的脖子,娇声道,“可是我还想工作”。。。
P.S. 我原本想拿FBB说事的,但是不骂他不解气其实这片不应该比杜拉拉低,主要是导演男主太嚣张,很多人看不惯啦。
唉,原本给了三星,想想还是给两星
虽然我一直讨厌爆粗口,但是对于这部片子我实在找不出其他更好的词来形容了。。
主演兼导演的柳云龙看起来野心不小,风声没敢启用的国共两派间谍的王牌对决他非但用了,还加入了苏共、英美、犹太难民、日本间谍等等一大堆牌,那叫一个气势恢弘。
间谍里面还分成单面谍、双面谍、生死谍、极品谍和变态谍,恩,总之孙子兵法和圣经什么的都扯上了,可谓猛料十足。
只不过编剧虽说是不想低估观众的智商,但也实在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这么多线索编起来如一团乱麻,情节一会儿跳跃一会儿拖沓,各为其主的007们相继彪悍的出场,又相继离奇的挂掉或者离奇的活着,两大男女主角则总是一脸明媚忧伤的演绎天涯歌女与钢琴师的血色浪漫,以当时那种社会背景下文艺青年独有的敏感细腻不停吟诵着后现代主义诗篇,什么“我是火炉边的雪花啊你是看不到冬天的夏”,什么“我知道你是半兽半鸟的蝙蝠侠啊我非你不嫁”,云云,最终带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崇高信念双双赴死。
可是情报还是没拿到啊可怎么办哪?
这时突然冒出来个犹太酒保,此人在男女主角卿卿我我为一杯毒咖啡推杯过盏之际不停的打酱油,哦,是打红酒,却以惊人的间谍天赋洞悉了机关,最终获取并成功送出了情报,这是什么精神?
这是国际主义精神!
这是共产主义精神!
然后,我党发现这情报TMD啥用都没有啊,那个加入我党的日本人是不是嫌党费太贵了耍我们的啊?
画外音响起,哦,你们都知道吧,这就是一出赵氏孤儿啊(给陈凯歌做广告么?
),死了一大堆人就是为了保护一个孩子,情报就是这个孩子,遗孤啊,就算他是废柴也要救!
做文艺青年多么纠结啊,做间谍的文艺青年更是纠结的不能再纠结了,王宝强同志虽然带上礼帽穿上风衣,依然不改豪放本色在赛狗场大口嚼爆米花,可惜还没开口说一句话就挂掉了,不过好歹人家到最后还是明白了自己是怎么死的,并且也算死的有价值(据范大小姐说是为了保护柳大帅哥,单纯的柳gg在象征性的做了个试图掐死人的动作后就完全相信伊了,爱情的力量真伟大啊真伟大)。
相比之下刘璇姐姐就很冤枉了,临死前那一副伤心欲绝的表情让你绝对想不到居然一开窗就那么优美的飘下去了,而且到最后也没弄明白她是想到终于能够以身殉职喜极而泣呢还是像李小冉一样害怕被打?
从没挨过打的李小冉同学在被毒打和被车撞之间毅然选择了后者,可惜没被撞死还是要被打,于是范冰冰十分义气的掏出一颗小红丸说,我们国军就是比你们共军想得周到,我有含笑半步癫啊,不过把我最后一颗本来是留给我自己的让给你了!
以后我就算被五马分尸也不死了!
据说本片不齿于像风声一样把酷刑作为烂俗的噱头,所以矢野浩二也只是在笼子里露了下肌肉就从敞篷卡车上以猫科动物般惊人的弹跳力蹦达到地面上死掉了。。
可是曾江老爷子那销魂的背面全裸难道是为了艺术而献身么?
还有那个鸽子飞过佛像的慢镜头是向吴宇森致敬呢还是呼应老爷子那句高深的台词:“怕死的养女人,不怕死的养鸽子”?
加一颗星当然是给“Sin city”的魔都了。
风声过后,东风雨又至,给我们娓娓道出一个特殊年代,一些人,一场正义与邪恶较量中的故事片段。
无数个安明和欢颜,在太平盛世,也许可以有情人终成眷属。
无数个报务员和郝碧柔,在太平盛世,也许可以嫁个好人家,相夫教子。
还有无数个窝爷,在太平盛世,也许会有很多子孙承欢膝下,尽享天伦之乐。
然而生不逢时,因为某些嗜血的畜类,如同安明说的:因为你们,所以我还做着其他事。
“ 他们选择在一条艰难的路上行走,忠于信仰,舍弃小家只为成就大家和无数后辈的小家。
生如夏花之绚烂。
一条条情报经由他们的双手传出,斗智斗勇中,谱写了历史长河中一段段的传奇。
反间,因间,死间,生间,离间,兵法中的招数在他们的谍报战争世界中被运用的淋漓尽致。
没有刀光剑影,生与死却只一线之差。
郝碧柔的腿被打断无数次,接上无数次,然后再打断。
她实现了自已答应安明的诺言,坚持到最久。
吞下欢顔给她的毒药,脸上露出释然的微笑。
此时此刻,她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情等待着死亡的来临。
是幸福吗?
也许是吧。
报务员在易先生假惺惺的笑容中,蹲在窗下默默地流泪。
嘹亮的钟声里,伴随清脆的玻璃落地声,报务员从窗口一跃而下。
大楼下无数撑伞的路人成为她在这个世界中看到的最后影像。
窝爷的据点被特高科围剿,同伴们纷纷倒下,留下他一个人。
老爷子拿着一杯毒酒,从容地走到敌人面前,缓缓喝下,倒地,以生命为代价,履行了对国民的誓言。
安明用他的钢琴曲向同伴们传递了无数次情报信息,同样又以钢琴曲成功地引起特高科长官对他的注意。
如同风声中的顾小曼一般,BH地以自己的死亡再一次地将情报送出。
跳跃的烛光中,温婉的女声中,安明静静地躺在地板上,血水汩汩流出,眼晴半阖,面色平静,无波无澜。
逝如秋叶之静美。
凌驾死亡之上的,是名为信仰的某种信念吧,如同不可磨灭的印记,在黑暗中熠熠发光。
这部电影和我看的不少谍战电视剧差不多一个套路:为了某个任务,几乎所有谍报人员都牺牲了,当然,本电影和一般电视剧不同,本电影是最后连男主也牺牲了。
就如结尾所说的戏剧《赵氏孤儿》,为了一个孩子牺牲了很多人,但明显影片中的这个孩子并不是很值得大家这么做。
一开始,来个赛狗戏,看得云里雾里的,不知所云。
然后,交通员在赛狗场被击毙,其次通报员被发现,跳楼自杀。
男主所在的小组一连死去了两个成员并且中西正弘也被捕,面对这些变故,男主在遭人怀疑时只是说“我们是清白的”,多么无力的辩词啊,反应能力真的可以说有点差。
在中西正弘被抓后该有的谨慎都被狗吃了吧。
也许是被爱迷惑了,身边的恋人是什么身份都不清楚,说实话,这样的谍战人员确实不太合格。
虽然说希望郝碧柔被抓后能够咬紧牙关,但也不用说是为了争取他的逃跑时间坚持到最后吧,你是有多自恋,难不成人家心里你更重要组织就可以出卖?
说实话,这部电影的男主其实挺鸡肋的。
再来就是欢颜唱歌表演《何日君再来》那一段,不好意思,我看着真的觉得很尴尬很出戏。
范冰冰还是美的,人设还是不错的,敢爱、果断,还是有点头脑的。
李小冉在影片中挺好看的,尤其是去七号桌与送胶卷的人碰面的时候的装扮,太美了。
最后还是说说剧情吧,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大概就是前面剧情推进得太慢,看了差不多一半,才知道这部电影中的人物要做的事,差不多四分之三的时候男女主才算真正的干起了事实,是的,他们前面几乎都伤离别去了。
前面推得太慢,后面太紧,太仓促,事情都没交代好。
最后牺牲了所有人拿到的胶卷不过是一份过期的情报,虽然影片中有说因为船期延误了一个月,但是影片并没有多说胶卷大概的内容,我认为提一下胶卷可能包含的内容会加深观众的印象,这结尾突然这么一来也是挺突兀的。
整部影片没有谍战片的紧张感和悬疑感大概就是这部影片最失败的了。
看的我莫名其妙。。。总举得中间有些情节没看全。。。
曾江爷爷啊 ~爱你爱你
情节缓慢,真相雷人。
剧情可以再紧凑一点
有些女演员,就算演技还可以,但是气质上决定了她只是一名歌伎,她做不了特工。
本来三星 军统死得很给力 加一星
太慢了,慢到我想睡觉,而且不是复杂到令人昏昏欲睡的。
场面很大,很华丽,但是故事讲的太拖沓!
外表华丽,内里很虚 看得出很想博个好评!但是柳云龙用力过猛 逻辑很乱!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想看懂不容易,唯一范爷的何日君再来惊艳到我
拍点让人看得懂的东西会死啊帅哥~
不能忍了~~~平心而论,我不认为这片儿值五颗星,但是看见这么多一颗星的,怒了~~
我觉得这种演员当导演,柳云龙还是表现够好的,比某些人强多了。国产片还得有情节撑着,晕晕乎乎热热闹闹也比没内容强,光拼细节遇上没才华的导演就恶心了。就是有点太慢,那些煽情旁白慢吞吞的,还不如换成范美人的镜头真材实料,她的巅峰期不知还能有多久?结尾也不错,赵氏孤儿,读过书的人啊。
怎么有这么没气场又没演技的男主!
柳云龙你也太爱耍帅了吧
明显就是个导演自high的玩意儿,表达能力极差,如果不用对白交待情节,就根本拍不下去。年代氛围和场面功夫倒不差劲,可是这是个电影,不是MV
大巴车上看的,屏幕小,声音小,字幕小是客观原因。。。电影也太缺乏新意了。。。
不合时的小资装扮+雷到酥软的文艺+难以理解的间谍关系=《东风雨》
远远不及 风声
一般,和风声比还是差了点。居然能在一个故事里把这么多路势力全部包括也算不俗。
春喜!夜雨。东风那个残,文艺腔惨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