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很多人对高考制度口诛笔伐,甚至有人认为这种制度是反人类的,但是所有经历过高考的人,基本都不会有人说自己觉得高考这段经历是不堪回首的,因为他是我们青春最重要的一段回忆。
看到女主人公的故事,我其实是很有同感的,因为当初我高三的时候成绩也很烂,但后来也是参加了这种一对一的补习班才实现了成绩的飞跃,最后考上了我的大学。
虽然我考上的不是像庆应这样的名校,但是我却很快乐,我怀念补习班的这段时光,因为每一天都很充实,都让人充满希望。
一个好老师真的太重要了,好老师能够带给你希望,能够让你有种值得信赖和寄托的感觉。
好的老师首先得是一个好的朋友,如果你和你的老师都不能够敞开心扉进行交流的话,那提高成绩也就无从谈起了。
当然,成绩不能够衡量一个人的一切,更重要的是你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你的生活。
你如果能够快乐地过好每一天,能够用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身边的人和事,那你就是成功的,成绩只是一个单纯的分数而已。
希望所有的人都能相信自己的潜力,只有你秉持信念,并且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那成功就不再只是天方夜谈。
其实这部电影的名字是一个噱头,听吸引人的,但事实上就是一部心灵鸡汤,告诉你只要不放弃就会成功。
不过抛开鸡汤属性来看,其实电影中各个人物的执念才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
父亲的执念是专业棒球手,从而他“只关心”儿子,并且逼迫儿子进入棒球队,替他完成梦想,甚至于他忽略了妻子和女儿。
坪田老师的执念是想用乐观鼓励的方式改变学生成绩,因此他才能一次次鼓励将要放弃的沙耶加。
而母亲的执念应该是弥补吧,弥补女儿缺失的父爱,所以无底线的支持她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进行选择。
而沙耶加的执念我想应该是父亲吧,虽然她表现得不在乎父亲,但通过点点滴滴不难看出,她渴望父亲的关注。
人因为有执念而不放弃,这是优点;人因为执念而不放下,这是缺点。
其实,老实讲,这部片子的所有情节都很套路。
但是我就是要给五星。
——脑子坏掉了吗???
——不是!!!
因为真实。
整个故事正是改编自现实中小林沙耶加的私塾教师 坪田信贵撰写的小说:从全国后2%到考入有亚洲第一私立学府之称的庆应义塾大学的奇迹,真的发生过。
沙耶加不是天才,甚至有点“蠢”。
不了解常识,高二的时候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水平,“南北”这样基本常识连上小学妹妹都知道,她高二了才第一次听说。
刚开始总是回答不上老师非常基础的问题,她竟然也没有气馁,没有觉得羞愧。
(不得不说,这方面的反应迟钝真的可以保护到人)沙耶加不是安徒生童话里所谓的“丑小鸭”,本来就是天鹅,没有所谓天才光环;她也不是三井寿,不是曾经辉煌后来跌落又重新崛起;她就是普普通通、毫无天分的我们呀!!!
因为真实,所以动人。
所有的像套路一样的情节都真实发生过;所有的感动不是刻意煽情。
我要数一数剧情中令我非常感慨的点了:1 妈妈。
始终支持沙耶加的妈妈是所有故事开始的起点。
因为妈妈的坚持,沙耶加才能没心没肺地度过小学、中学;因为妈妈无条件的爱,沙耶加才能被老师判定为“社会的渣子”后,还能有机会接触到补习班那么优秀的老师;因为妈妈的宽容,沙耶加才会一次一次在放弃过后又努力站起来;因为妈妈的坚韧,沙耶加才能有学费,才能上得起昂贵的补习班。
想起了我妈。
就算我高考失败、考研失败、日语考证失败,一次也没有怀疑我的能力。
仍然,毫无保留地支持我,和我的梦想。
是我的支撑。
妈妈是全片中最不容易的角色;也是片中让我最有现实代入感的角色。
所以,结论是,为人父母,对孩子要无条件支持,正确引导。
还有,揠苗助长不如它自己慢慢发展。
最重要的是,始终爱自己的宝贝,并且相信他。
2 沙耶加。
沙耶加基础比我差,但是比我努力。
之所以不用优秀,是因为优秀是结果,是行为最终会导致的结果。
而我们的不同,根本在于努力和毅力。
沙耶加让我看到了我身上的不足。
她会交朋友,会心疼妈妈妹妹的努力,会鼓励弟弟,会原谅父亲。
最最最重要的是,她一次次放弃自己,一次次又重新回到补习班。
我之前没有做到。
我害怕失败,害怕成功,害怕一切没有把握的事情。
与之相反,我的梦想很大。
不能实现,就都成了“野心”。
记得我妈曾经找过算命先生,给我算了说,我不用担心。
但是要注意,我的野心有时候太大了。
那个时候我没有多想,但是心里隐隐觉得,好像我想要的是我不配拥有的。
所以,嘴上说着渴望,心里却始终缺乏自信。
其实我自己,打从一开始,就不相信我可以完成。
就像之前提到的高考考到重本、考研到985、已经日语n2的证。
但是,最近我渐渐明白。
错的不是我的梦想,而是我总是妄想一步登天,但是又打心眼里不相信自己。
我如果从一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把目标先定低一点,先考n4?考研考个好一点的211?
是不是结局就不一样了。
所以,结论是,梦想可以很大。
但是你要从小的目标开始,这样可以让你不怕失败。
小成果累计成大成功。
3 老师。
片中老师这个角色,简直快成为超越女主的存在。
我最开始是被他的乐观折服,后来又被他能对孩子因材施教感动,再后来又是为他讲话的艺术喝彩。
老师为了和学生打成一片,私下里补了非常多的知识;还有为了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推荐女主每本书的背后估计也查遍所有教材,才挑选出适合学生口味的;还有,他对学生非常有信息啊!
他可以给全国排名垫底的沙耶加定下亚洲排名前列的大学,而且,能够对应考试内容查漏补缺,安排的学习计划非常妥当。
简直是神助攻一样的存在。
对比我高三的班主任。。。
我当时是班级第二,问班主任说,班级第一高考时一般能考到什么样层次的大学?
班主任是个东北人,一瞪眼,你问这个干嘛?
我当时就蒙了,这个有什么不能问的吗?
这导致了我后来对前途的不确定,模拟考那么多次,仍然是不知道自己未来可能上的学校是普本还是本二还是可能冲刺重本还是其他。
反正我现在也不能理解高三班主任的瞪眼,和为什么不能正面回答我的问题。
所以,结论是,老师对学生的作用,一帮助学生对自己有非常清楚的定位;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远大的目标;三鼓励、督促学生完成目标而非冷嘲热讽或者其他打击。
按我的脾气性格,我是永远不会成为老师的。
但是,我会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未来也会是一个好的妈妈。
以上。
北边的相反是哪边呢?
高二的工藤沙耶子并不知道。
那么她有没有可能上庆应大学呢?
没有人相信,但偏偏补习班的教师和她的妈妈相信,他们是不是真的相信呢?
至少他们相信有这个可能性。
其实类似的感动在飞鹰艾迪的时候已经有过一次,不过,飞鹰艾迪是讲的极限运动,本身的题材具有传奇性,一般人可能比较难以想象。
而垫底辣妹这种高考的题材,则是一般人都会遇到的。
导演是比较中规中矩的,没有特别进行全片部分的技巧规划(比如情书里面两个女主长短镜头的区别),但每个地方的镜头都非常合适,其实片尾考试前,如果可以有一个尾随主角的从门口跟到考场的长镜头,安排下节拍,配上BGM可能会更好。
从编剧来看,相当不错,比导演更出彩,几根平行线松紧适度,安排的不杂乱,整体情绪流也很舒服,煽情和幽默的比例,也拿捏得很好。
看完以后格瓦拉短信问了一句:这碗岛国鸡汤如何?
我有点没反应过来,然后明白了。
是啊,鸡汤,原来这是一碗鸡汤啊。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
年长的我们,因为被反复的打击,错过了一个又一个梦想,失去了希望的能力。
于是就把这个确实存在但又很小希望达成的故事,叫成了鸡汤。
既然这是一碗鸡汤,我们可以默认渺小的希望不可能达成,所以最后没有成就也就不会有任何遗憾。
恩,是不是应该用鸡汤来评价这个片子呢?
没有想到的是,电影使用《野子》来作为电影的宣传曲,一开始还觉得有些违和,但是听了一下,却发现意外的契合。
怎么大风越狠,我心越荡……吹呀吹呀,我的骄傲放纵,吹呀吹不毁我纯净花园……你看我在勇敢的微笑,你看我在勇敢的去挥手啊……我会变成巨人,踏着力气,踩着梦。
青春是一种狂风中的骚动,总是盯着太阳出来的方向,期待着未来的无限可能。
沙耶子从一个不明白东西南北的人,到可以写出分析社会现象的论文,到 可以理解父亲和弟弟,难道不是因为她真心相信那一丝希望的存在吗?
她和老师都是真的相信,沙耶子可以上庆应大学,是真的,不是给自己灌鸡汤,因为那样的态度是不可能成就的。
不能因为这个世界看不到爱,身边感受不到爱,就把真正的爱忘记了;不能因为这个世界看不到希望,自己也感受不到希望,就把真正的希望当作鸡汤否定了啊。
在片中,沙耶子所展现,是年轻的力量,是一种不后悔的勇气,这个是整天念着鸡汤的老了的人,所不能理解的。
有一种青春不叫鸡汤,叫做希望。
有时我觉得许多青春片,都拍些青春的表象,为什么不能像这样,把青春的内核好好表现呢?
每年,都有那么多考生在努力着,他们的头脑和笔尖上,发生着多少勇气的故事,多少爱的故事,多少希望的故事呢?
每一个都是属于青春的故事!
加油,你们,还有我们!
When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木鱼的完全主观评分导演 7.5编剧 8青春的主题 9美术等比如女主服装对于人物刻画和可信度的塑造 7.5总评:8.0推荐去看电车男伊藤淳史演绎的老师真是非常棒,此外安田显教授最后还是裸奔了每次看到他就会想起我们都是超能力者……莫名的想笑啊……
搜了一下,庆应大学相当于中国的上海交通大学或是武汉大学。
啊,我高考不可能考上的大学。
记得高中的时候,我在书桌上写着“2023到非洲去”。
以我在那穷乡僻壤非尖子班才中上的水平,目标是厦门大学。
我一直以来都不是优等生,属于普通班里拼尽全力感觉才能勉强中上的类型。
与之相比的,是我弟弟从小就是班长、前五,学费和生活费全免地去了另一个市的重点高中。
高考完,我的老师都觉得我这些应该会考得蛮好,因为那年数学和英语都比较容易,而我数学考过44分(总分150),英语则一直是我的强项。
结果,我只在一本线附近徘徊了几分。
是高了还是低了几分,我已经记不清楚了。
大学入学的时候,班上很多同学都来自别的专业调剂,都来自他们当时的尖子班。
我们学校和我们专业,是他们非常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但却是我的第一志愿,是我最努力最幸运才考上的学校和专业。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遇到kk之时。
我也遇到了一个,相信我可以的,改变我命运的好老师。
她是开明的没架子的年轻老师。
我们很聊得来,觉得我很聪明。
我在她的带领下开始做科研。
我在别人逛街看电影的时候,跟着老师做项目,背单词,写论文。
老师很努力,周末也在学校工作。
她传递给我科研和求知的热情,还教会我做人、做事的很多道理。
“我也想成为这样的老师”,我这样想。
最后,我成为我们学院第一个本科就发了文章,以创新人才名额保研的学生。
大学五年结束时,我去参加xx大学的保研面试,超过了同来的厦门大学第一名,拿到了综合笔试和面试的第一名。
但最后,因为我本科绩点不够,被刷了下去;当时已经约好了的老师和我,都十分惊讶。
我只能慌忙再找别的学校,误打误撞,却直博进了专业全国第一的学校,师从院长。
这里是我从未敢想象过的好学校,周围有很多本科也来自这个学校的学生。
相处中就能知道,“真是聪明啊”,会这样感慨。
这个学校有院士,有学姐去了哈佛,有好多非常厉害的人;而我竟然也身处其中。
研究生阶段,一年上完了五年博士的课程,我开始有很多时间去看书、学习,去尝试很多我以前想做的事情。
慢慢地,我开始“脱颖而出”,被我认为“真正聪明”的人肯定。
再和从前高中、大学的同学交流,开始感觉到大家的距离。
从双非本科保研到专业全国第一的985/211双一流,在看到沙耶加坐在考场时就能感同身受那种紧张,那些想要放弃的时刻,那些觉得自卑绝望的瞬间,以及,最后能仰着头自信地微笑。
无论出身如何,无论过去怎样,保持“充满自信地继续说出你的梦想的力量”吧。
相信自己。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可能我泪点比较低,又或者经历过类似的事情,所以会有些感触吧。
1.工藤和朋友一起玩,朋友们在温泉里主动说不和她玩了,因为她们各自有自己要做的事情。
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朋友吧,知道你想要什么,不会因为眼前的快乐而浪费别人远大的梦想。
即使分开了,也会一直在你背后鼓励你。
2.母亲抱着工藤在地上哭的那一刻。
(因为是电脑看的,没有截图,二刷的时候再补上吧)作为一个母亲,承受的太多了,要照顾家庭,也要出去打工挣钱,面对孩子依旧要微笑,无论如何都支持孩子的梦想,相信孩子,母亲真的真的很伟大。
3.工藤逃离补习班的那次。
下着大雨,跑去妈妈上班的地方,两个人在雨中抱着哭。
想起我高三的时候,物理考了七分,也是一个人坐着公交车回家,一进门就痛哭,妈妈也吓坏了,抱着我哭着说,没事,考不上就不读了,至少你努力了。
后天的这个时候,我应该就在庆大三田校区附近的阪急oursinn了吧,昨天知道的这部电影,抱着好奇心和提前了解庆大的想法找到了资源,今晚收拾好行李后,看了这部电影,不知道矫情还是怎么的,每当看到女主奋斗学习的镜头诸如女主深夜不眠学习的时候我哭成了泪人,因为她让我想起两年前的自己。
我努力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快两年了,现在又有点浑浑噩噩过日子的感觉,但是看着这部电影,又想起了两年前的自己,趁着刚看完,感慨颇深的时候,也想用文字把自己的奋斗的那段历程记录下来。
我,一个高中小透明,学习成绩一般,大学也只考了一个沿海城市普通的二本语言类学校,这个学校在全国以日语闻名,但是当时高考报志愿的时候我选择了英语,因为想着英语出来比日语就业面宽的缘故。
到了学校才发现,英语也是要学习二外的,所以就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学校的强势学科——日语作为我的二外。
在学习二外的时候,碰到了一个二外老师(其实也可以说是学姐,因为我们学校的日语二外都是研究生教的),她提倡兴趣教学,每节课教完知识点后就给我们放一个叫做ARASHI的综艺和电影,慢慢的我就喜欢上了二宫和也,假期抱着不要浪费时间的想法,开始疯狂地看ARASHI借此学习日语,于是就陷入了A团这个坑,慢慢地又爬到了樱井翔那里,成为了一名红担。
通过樱井翔,知道了日本庆应大学,A团家妹子们也知道,我们对于庆大有着不一样的情结。
当时就觉得樱井翔好厉害,考上了这么厉害的大学,还不耽误工作,好棒,而我一个学渣,连学习都学不好就说不过去了。
所以慢慢地,除了英语专业知识,学校教的二外以外,我又报了班学习日语,一是为了兴趣,二是觉得技多不压身,三是觉得字幕组好伟大好无私,我也想向他们那样帮助别人。
正好,大二的时候,初恋失败,很伤心,就把心思一门放到学习上去了。
结果那一年我专业课在年级第一次拿到了一等奖学金,而且N2也取得了164的高分,这给了我信心,于是我又报了下一年的N1考试。
N1,日本语能力考的最高级,即使是我们学校日语系的学生也有相当比例的人没有考过,但是我却不管不顾地准备着这场考试。
在准备N1的同时,我给自己定了一条底线,就是本专业的课程不能影响,所以渐渐地,我爱泡图书馆了,每一学期我的专业课成绩也都能拿到一等或二等奖学金。
记得考N1已经是大三下学期了,那个时候,我已经定了考研,而且周围的同学早已开始准备了。
为什么定考研呢,我们学校不乏家庭条件很好的学生,他们上外国语学院就是为了出国留学铺路而已,而我的家庭如果负担留学的话,爸妈会吃力,同时我一直认为18岁以后就不应该花爸妈的钱了,所以自从上大学我一直有记账的习惯。
因此理所当然我选择了考研。
对于院校的选择,因为当时在准备难度不小的N1,考研复习时间比别人少了半年,于是我打算选择理工类985院校,同时曲线救国,看有没有和庆应有交流项目的大学,一查还真有,那就是离家近的西安交通大学,因为交大的前校长郑南宁就是庆大毕业的,所以每年交大都和庆大有交流。
于是就定了这所大学。
但是在大三的下学期,我一方面保证着专业课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又要准备N1考试,根本没有时间复习考研,当然最后N1也以137的成绩通过了。
但是因为准备考研不认真,过于轻敌,第一年我落榜了。
从小,我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当老师,于是我大学毕业后在家乡找了一所高中,过了一把教师瘾,但是慢慢地我觉得这种格局这种人生并不是我想要的。
于是我想到了我的另一个梦想,那就是外交官,这也是为什么我当时报考英语专业的原因。
正好,我的家乡当年外事办招人,我很早就了解国家外交部只招应届生或者有外事工作经验两年以上或者从事会议翻译经验的人,对于会议翻译,我想目前的内陆环境我很难做到,只有家乡外事办这一路径了,于是,在带两个班,当高一英语老师的同时,我开始提前一个月准备考试,每天晚上学习到4点是家常便饭,有时候要学习到孩子们6:00起床跑操我才准备睡下。
没想到,就这么我进了面试,本来没报希望的我,知道进了面试后,像打了鸡血一样。
以前从来在家里学习不成的我,辞去了工作,一心在家准备面试。
付出了人生中最大的努力,比高考还要用功(好吧,我高考其实并没有用功),但是最终结果我却以0.01分的差距落选了。
这次落选,对我的打击真的很大,因为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努力,却取得如此结果,我哭了整整一晚上。
当时正好考研考场确认(是的,10月份我又报了考研,我不服气地想继续试试),老妈拉着万念俱灰的我去参加了考场确认,当时里考研只有50天了,我想怎么也考不上了吧,但是那个时候我也没事做了,而且很想去狗带,所以老妈让我去我就去了。
因为觉得希望不大,心态很放松,证件照是我长这么大照的最好看的一次。
然后我又把考研时候的书找出来(大部分都是没看过的,白净如新),想着反正也没事做,看书吧,还能给自己找点事,不然我又会陷入悲观的情绪。
明天从9点起床,5-6睡觉时都在看书。
知道为什么我高考没考好吗,因为母亲给我的压力,就像片中的那个男孩一样,有了厌学和反抗心理,我从小到大成绩都蛮优秀,不费力地就考上了省重点,高二又分到了重点班,因此母亲对我抱有很高的期望,总是给我很大的压力,那一阵我长了白头发,而且对学习也没有那么上心了。
所以高考才没考好,所以在家才学不成。
而这一次,因为离考试只有50天,爸妈都对我不抱有信心,我自己都对自己不抱有信心,有时候我吃饭吃着吃着眼泪就落了下来,虽然以前的我对妈妈有怨言,埋怨她给我太大的压力,但是这个时候,她因为不对我考上研究生不抱有期望了,又很担心我的状态,反而一直在鼓励我,给我信心,这个时候,我感受到了爱,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所以我告诉妈妈:请不要向以前那样干涉我,我会尽力的。
妈妈也做到了,有趣的是,在快考试那几天,她反而叫我圣诞节去逛街,去餐厅吃饭,我因为觉得耽误复习时间,主动推掉了。
不得不说,准备外事办面试的那阵人生中最为努力的日子,虽然结果是失败的,但是告诉了我什么是努力。
因此我每天就这样一本书一本书地看,想着翔哥哥,人家用一半的精力都考上了庆大那样的好学校,我也要向他一样。
我的爸爸为了养活家庭,也很辛苦,每天早上6点起床去单位,出差也是家常便饭,看着这些努力的至亲,我觉得之前自己的生活简直太腐败了,还有什么不努力的呢。
考研复习那段日子我真的就像电影中的女主一样,没日没夜地看书,把家里到处贴的知识点。
所以看到片中女主,就好像想到了那时绝望又努力的我,我哭的不能自已(本来水瓶座一到晚上就爱矫情)但是对于考研结果,我还是很看开的,毕竟只有50天复习再加上去年那吊儿郎当的三个月复习时间,别人都复习一年,两年。
所以尽力而为就好,结果不重要。
就这样,到了考试那两天,第一门政治,因为我之前准备过外事办考试,所以对我来说应该没什么问题,第二门,二外日语,我都过N1了,完全裸考(结果分数是87),第二天的才是我最怵的,交大的基英向来题量大,综英又出的偏,第二天说实话我是不想去的,但是看着父母爱的眼神,我还是硬着头皮上了。
基英,依然题量大,我尽力而为了。
下午的综英却是一个惊喜,这一次出的不偏了,而且我都复习过这些知识点。
像考日语一样,我提前一个小时就答完了卷子,就差点在答题纸上写出题老师我爱你了。
到了出成绩的那天,我考了387分,就这么进了交大。
进了交大后,其实我是失望的,因为外院是它的弱势院系,所以并没有我的本科好,再加上知道庆大的交流只对日语系开放,我的心情更是down到了谷底。
终于,在研二,庆大的项目向交大全校开放了。
我开心地去听宣讲会,一去才发现,小小的教师坐的满满的都是同学,竞争好大,但是全校只招一个人。
当时陪我同去的学妹说,差不多70分之一的概率,但是对于那个选上的同学就是100/100的概率,我当时还想,那个选上的同学该有多幸福呀。
在申请时,要交一篇personal statement,于是我实事求是地写了我对庆大的渴望。
结果真没想到,就这么被选上了。
后天,我就要去庆大了,算是我少女时代的一个梦想,我觉得,樱井翔、岚就像是片中的老师,他让我知道人的潜能有多大,他让我重拾对自己的信心,一步一步进步,一步一步又重新爱上了自我。
而我,就是那个傻傻的姑娘,为了自己的执念,一步一步坚实地走着。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真的思绪万千,虽然自己的事情并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是也想把它记录下来,告诉自己我可以的,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自己也有这样努力的时候,告诉自己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告诉自己曾经那个好像遥远的庆大,你后天就要去了,梦想是真的可以实现的,要有梦想,不要放弃梦想,要勿忘初心。
告诉自己,2016年9月份的就职活动,你一定可以。
想想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即使有失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也许,是上帝故意安排的,因为有更好的在等待着你。
告诉自己,11月份,你就可以参加自己梦寐以求的外交部的考试了,不问结果,尽力就好。
因为我年轻,有的是资本失败,更何况,不管年龄,能力,什么时候都可以重新开始!
看完电影,趁自己想法还在赶快写下的,想到哪里写哪里,有些地方没有逻辑,还请见谅。
没有许可请不要转载,谢谢
初闻电影的名字,还以为女主会是像美国电影里那种热情开放的“辣妹”,但实际也只是个日式萌妹子。
工藤沙耶加是一个从小学初中一路混到高中的吊车尾,因为他们的高中“反正可以直接升到大学”。
日子就在吊车尾中浑浑噩噩地度过,直到一次休学危机,直到与瞧不起差生的老师的一次对抗。
沙耶加就这么走进了补习班,确定了新的大学目标,开始弥补以前挥霍过的时光的。
但是毕竟时间,太短知识太多,以前从未认真学习过的沙耶加怎么能够掌握好。
于是一次次的失望,一次次的绝望。
“沙耶加做不到。
”看着成绩单上的E却又不知道原因,明明很努力向前却又没有回报,那种不知道从何做起的无能为力,何止感同身受。
然而除了学习,学校和家庭的压力也向沙耶加袭来,绝望的深渊不过如此吧,像不像曾经在高考下喘息的你我,像不像在期末前挣扎的你。
“沙耶加和你才不一样!
”她吼出来了,她宣誓了,最终的结果是,她做到了。
你是不是也曾感受过绝望,但总有一种力量让你向前。
最黑暗的时候,姐妹的支持,母亲的相信,同伴的鼓励,补课老师的陪伴,甚至是对父亲和学校的叛逆,和少年特有的那一腔热血,是她的力量。
而我最佩服沙耶加的,是她的那股铆劲,说了要上那个大学就上那个大学,可以跟学校老师死命杠上;就为了看补课老师的长头发照片,死命背单词,跟姐妹出去玩都能心不在焉 。
这种孩子一定能做好的吧。
在电影频道又看了一次中文版,绝望和力量都埋藏在了声音里,很深很深。
你是不是也曾感受过绝望,但总有一种力量让你向前。
“只有我致力,就能够有没有限的可能性”,从心里学的角度来讲,这类踊跃的默示简直会让人更奋进,从而成绩更好的本身。
然而要是没有注意的话,正在影戏里坪田老师频频敷陈送孩子来补习班的家长“永久没有要说‘这孩子是个好孩子,只需想就能够的’,怎样不顺遂,他只会越发失望”,因此踊跃的表现进入极度或者相对的田地时,物极必反,或者许会居心料以外的前因。
人物设定上看,坪田老师固然以及学生打成一片,与孩子们谈心,然则资格浅,经验不够;相反的,西村老师当然资格深,经验丰盛,是个很正经的老师,却过于严苛且语言轻易尖酸。
以是,我置信每一个人都曾经心愿有个坪田老师以及西村老师利益联合的老师显现,帮手自身。
二者之中,我最喜欢的仿照坪田老师,一个老师容易扭转的是对于学生的立场,最多光阴会帮他找到正确的标的目的(就如影戏中西村老师末了的立场),而没有容扭转的是这个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思想。
個人電影清單#190.《墊底辣妹》個人評分:7.1/10先别被标题误导了,这并非一篇泼冷水的文章,这只是我看过这部片后的一些真切感想。
到我文章发布为止,电影评分是8.3的高分,我是在b站看的全片,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觉是:作为一部励志片,它成功地激发起许多影迷观众对努力求学的热情与积极性——这是满屏幕的热血弹幕传递给我的一些感想。
尤其在片尾,好多人在弹幕留言寄望自己的各类考试要加油努力:高考的、考研的、托福雅思的、四六级的、各种职业资格证的、甚至连中考也有的,诚然这些留言让我看得也感觉正能量满满。
但是回到电影本身,这是部从开头电影字幕就给你剧透到底的励志片:“这是一个年纪垫底的辣妹用一年时间将偏差值提高了40应届考上了庆应大学的励志故事”。
因此由一开始我们其实便知道这是个不会带有“遗憾”更加不会有“失败后的反思与释然”的纯粹学渣逆袭故事,是绝对的圆满结局。
但诚然,整部电影下来其实我的情绪都是比较平静的,并没有特别地激动或者触动——并非没有感同身受,而是电影侧重点在于“努力过后便成功”所绽放出的成功之花,而触动我的往往是“失败挫折过后的沉淀与释怀”。
我们都参加过高考过来,甚至没参加高考的人,学生时代一路走来也没少考过试,无论重视成绩与否,我们也都曾因成绩而欣喜或者忧愁过,每个人都对自己求学之路上的各种情结、情绪及情感拥有独一无二的发言权。
来说说我的学生时代。
一言概之,其实我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所就读的学校(班级)的牛逼程度是依次递减的。
初中,我所在的年级(只有两个班,也都是实验班)是真正的人才济济,当时我们中考年级平均分能上全省第二好的高中,当年初中的同学如今毕业于港大清华北大浙大人大中大华工的不计其数,乃至有考研到麻省理工以及读博的。
当年中考我以能考取全省第二好的高中的分数去了当时全市第五的高中。
高中,其实我们高中还是很牛逼的(只是初中的那两个班实在太牛逼了而已),每年的重本率都有50%-60%以上(我们那届最低,50%左右),我一路的平时成绩也都能维持在中上游水平,高三的一模成绩当时还是估测是能上厦大的(超出重本40分)。
然而,我的高考成绩却低于重本线20多分,因为我们正值高考改革(“3+X(自选科)”模式改为“3+1(文综/理综)”模式)的第一届,这一届像我这样马失前蹄的情况比我严重得多的都有(初中一同学在她那个全市第四高中长期年级前三,高考却没上重本)。
后高考时期的一个多月里我基本都是在茶饭不思百无聊赖的状态中度过,那种当时于我而言“从天到地”的落差感我到现在也还能回想起来,但是我当时很决然的没有选择复读——坦白说主要原因是不想再走一次这样的路,太折磨了。
大学,我的大学其实就是广东的一所稍好的二本(最近刚升了一本)。
入学前我带着极度阴郁的心情进入大学生活,然而进入学校后这种消极情绪却很快被周围的同学的人情味与大家对生活的热情所消除。
我也参加了很多学生组织工作连带修读了个第二学位,后来也凭借了这些经历在毕业后进了一家房地产外企工作,进的这企业自然谈不上能拿去炫耀,但说出来也不会丢人。
上面这些经历都是我的真实情况,没有吹嘘也没保留,只是说说我在学生时代关于成绩的这么些故事而已。
再来比对下我的经历和电影。
如果单论学生时期,我的经历仿佛与电影女主人公刚好相反,她从普通高中逆袭到名牌大学,而我,则是从名牌高中滑到了普通大学。
所以,她的经历、她的激动、她的励志,我自然不能十分感同身受。
但我会否定这种情绪吗?
自然不会,我很认同电影里的一句话:为了别人的成功而去努力也是很棒的一件事呢。
但要说真正能触动我的点,电影没表达出来——那种在付出巨大努力后仍然失败,但最终释怀后振作重新站起来,乃至最后会越来越能以平常心面对成败的那种感觉。
所以你问我一路走来:有遗憾吗?
必须有,而且很多;有后悔吗?
这个真的从来没有过。
电影给了大众一碗很振奋人心的励志鸡汤,同时附赠的是个happy ending。
然而我相信现实中有更多情况是:并非努力过后就一定有回报。
鸡血过后成功了便是鸡汤,但万一失败了呢?
很多时候,尤其是人长大后,习惯面对失败或挫折后的淡定、淡然,其实比奋斗后的成功更让人感觉踏实。
影片的开头才是部分日本女孩的真实写照吧。
看到一半才发现我看过了,很普通的励志片,普通到有点平庸了,励志片让人打不起鸡血就算失败了
高中女孩只有小学4年级的水平经过一年后考上了大学这还是个真实的故事我当时就醉了谁知道这世界上有多少误人子弟的老师们?
常常看到有人问,距离XX考还有XX天了,现在努力来得及吗?他们最喜欢看到的就是这部电影这样的答案吧。我只想说,来不及。时间有限,如果你熬几个夜就能赶上之前日夜努力的人,那要么就是你是天才,要么别人就根本没努力。
在电影院看了本片,支持一下多年难得一见的日本引进片。觉得最感动的地方是姐妹们一起泡澡时候,松井爱莉说“我们仨决定以后不带你玩了”时的一脸正经。友情啊。
看完之后:卧!槽!我!也!要!努!力!学!习!惹!。。一个小时后:MD睡了睡了,明儿再说。
“努力不过是无事可做之人的避难所。”【2016-03-20 想看】
这个故事是在告诉我们,日本高等教育升学系统的优秀性与先进性。
不明白分高的原因 难道每个卢瑟都借此看到了自己考上北大的希望?
日本电影,即使表演认真,也总感觉拍摄不认真,感觉不像较真的电影制作,而且,很普通,没啥特别厉害的,高分,误传。
很励志
如果人生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战争,高考是我主动放弃的那块战场。我从来都不乏斗争精神和勇气,只是那段青葱美好的时光我不愿意只留下冷冰冰的战斗。结果,当年放弃的战场,要用一个轮回来还债。我从不后悔,只是想告诉现在还有机会努力的人,在这场与自己的战争中,输赢都是你自己,怎么选择,随你
只有电影里才有完美结局。现实生活中,这姑娘早就被养废了。电影里永远是你好我好皆大欢喜。现实里怎么会。明明是为了拯救负能量爆棚的我去看的电影,却没多少激励作用。被养的自卑又懦弱的人,怎么会一朝改变。
电视剧水准 岛国鸡汤灌得也是酸爽
如果这部剧名叫《奇迹补习班》我可能就不会看,然而就是因为叫了《垫底辣妹》就瞬间勾人,而事实上,内容却是就是奇迹补习班……老师很可爱,辣妹也很可爱……但是一切故事的脉络和走向一点不让人意外……这个故事不是我的菜。
好一碗平实却又励志的鸡汤,好奇这个题材放到中国来拍会是一种什么效果
明明很蠢 可是为什么有些感动呢 坪田老师是完美老师了吧!
(2+)鸡汤式拍法,但实在是太俗了一点
安田显各种角色职业都试过 但是这种毒舌面瘫的性格基本上不变 这里面老师的扮相比重版里看起来高大帅 然后呢看完觉得得到认可也很重要 尤其是亲近的人的鼓励和支持 还有再努力也有瓶颈期的痛苦确实很挫败人的志气 但要坚定信念坚持下去啊 最后不要因为俗气的片名和海报错过咯 可以改名热血教师
女主迷途知返努力取得成功特别励志;老师太温柔了请给我来一打;日本女性的家庭地位真的很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