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的报警要叫救护车,回复这是你自己的错吧;嫖客被小姐劫了,让警察慢点去好让嫖客煎熬煎熬;孩子被杀直接打给嫌犯孩子的暴力狂父亲,大吼你就该吃一枪。
专注绑架案进展,让报警骑自行车事故膝盖受伤的酒鬼坐出租回家······ 这是一位硬核报警电话接线员。
业务水平高超,听电话里的声音和简单询问就能了解情况。
但是态度冷峻,跟同事关系不佳,老婆离家,官司缠身,只有意外跟前上司交谈聊到原来的外勤警察工作才面露笑容。
而后专注于一起疑似绑架的报警电话,主动加班并追踪指导整个办案过程。
思考整理嫌犯信息,安抚孩子,动用关系查找嫌犯动机,引导被绑架者自己脱困,甚至同事和前领导都不能阻止他越权办案,简直是警察楷模。
但是他错了。
他认为应该吃一枪的暴力狂,其实什么都没做。
貌似被绑架者的女子是杀自己儿子的凶手,是精神病人。
精神病发作时她觉得儿子“肚子里有蛇”,把儿子开肠破肚。
为了拯救准备自杀的悔恨的女子,他终于讲出了自己的故事——自己为了铲除社会渣滓开枪打死了小青年。
“你是无意的,跟我不一样。
”最终劝回了想自杀的女子,但自己也若有所思。
男主是一个很纯粹的人,嫉恶如仇又有责任感。
社会中坏人太多,吸毒者、嫖客、酒鬼、暴力狂都是坏人,他们肚子里都有蛇,甚至他的平庸之恶的同事也是他不屑一顾的对象。
所以他受不了了,开枪打死了社会渣滓青年。
然而在这个晚上,出庭前一夜,他遇到了颠覆自己三观的事件,才以不同于以往的视角审视了自己的行为,重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也明白了自己的狂热已经让自己成了罪人。
这片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7.6分,我挺好奇那些打四星五星的你们看完真觉得好看?
豆瓣我都是只浏览不登陆,更不会写评论,但是这电影让我想特地发条评论感慨一下,倒不是说它有多烂,而是想说它是第一部让我看完只觉得自己上当了的电影,不知道是不是我对7.6分有什么误解,通篇让人感觉昏昏欲睡,反转并无多大波澜,至于男主自己的坦白说实话没给我多大触动,这种表现手法的电影2018年了也不是什么稀奇题材了吧,然而在观看过程中我认为唯一支撑我看下去的动力就是7.6这个评分,如果不是出于对豆瓣评分的信任我一定在十几分钟之后就关掉了。
阿斯格是一位警官,因卷入一起正在诉讼的案件而被限制在报警中心工作。
偶然间,他接到一位名叫伊本的女士打来了求救电话,从她时断时续地描述分析,伊本极有可能是被其前夫米克尔绑架,目前正在一辆驶向北方的白色货车厢内。
阿斯格调查了很多关于伊本的信息,在获得伊本的家用电话号码后,他立即拨打过去。
接听电话的是伊本六岁九个月的女儿玛蒂尔达,女孩哭诉着说家中只有自己和襁褓中的弟弟奥弗尔,爸爸妈妈在家中发生争斗后一同离开了。
阿斯格立即呼叫了区域警方前往伊本家照看两个孩子。
当警察赶到家中发现被反锁在卧室里的男孩奥弗尔已被杀害。
由此,阿斯格判定,杀人者一定是伊本的前夫米克尔。
他不断地通过电话同惊恐不安的伊本了解详细情况,同时,利用定位系统侦测伊本和米克尔的地理位置。
正当他殚思竭虑地谋划营救策略的时候,恍然间,他从伊本的话语中洞悉了真相。
原来,真正的凶手是身患精神疾病的伊本,她声泪俱下地诉说着儿子奥弗尔身体里有一条“蛇”,她要杀死那条蛇……米克尔正驾车载着伊本前往丹麦北部的一所精神病院。
当车在途中停下后,伊本冲出了汽车,袭击了米克尔,然后独自奔逃而去,她来到一座桥上,给阿斯格再次打来了电话。
此时的阿斯格正陷入一片无奈和沮丧之中。
电话中,已经神志稍清醒的伊本万念俱灰,准备从桥上跳下。
阿斯格一边竭力进行言语安抚,一边联系附近的警方前往阻止。
最终,在阿斯格的努力下,伊本得救了。
关于阿斯格被卷入的那场官司的真相也浮出了水面。
阿斯格在执法过程中,枪杀了一名19岁的歹徒。
他已经同他的助手商定了明日在法庭上正当防卫的说辞。
在经历了伊本事件后,阿斯格的灵魂感觉到了颤栗。
枪杀那名歹徒并非是正当防卫,而是因为嫉恶如仇的他认为,这名歹徒的身体里也有一条无恶不作的“蛇”。
整部影片都在屋内拍摄,一个男人,一部设备,不断地电话铃声,扣人心弦的故事和跌宕起伏的人性。
这是一部礼赞生命的影片,诚恳而真挚,充满理性又不失人性的温暖。
一部精彩的密室独角戏!
自信地去够拯救他人的未来,到头来反质疑了自己的过去,唏嘘!
直觉是个好东西,片头主人公就根据自己的直觉简单利落的处理了几起报案,他一直相信自己做过的一切皆因“正义”使然。
但是直觉这东西用多了总是会出现纰漏。
最让人郁闷的是错误往往都会出现在那些至关重要的事件点上,主人公因自信直觉而杀人,冲动害人猫,让人追悔莫及。
电话事件的不断反转让主人公对自己的判断从自信到质疑再到最后的崩塌,很棒的故事。
演技真好。
一个人、一部电话、两个房间,只靠来往的通话即推动了整部电影的剧情发展,从一开始认定的一家人中的妻子被丈夫绑架、儿子被丈夫杀害,到后来的原来妻子是精神病、儿子是被妈妈杀害的!
一切推动得顺理顺章,毫无突兀,但也因如此缺少了悬疑电影别人震撼的“我去,原来是这样”的反转感觉,结构算是较为少见的清新,但作为悬疑电影差点意思!
而作为电影副剧情的警察杀人案件,也随着案件的推动,警察自己将真相在同事面前,全盘推出,完成了自我的心理救赎!
首先要说一句,这样的电影对剧本演员摄影导演的要求太高了,而且必须要点赞的是他们在这部片子里没有掉链子的!
影片对光的处理绝对是个加分项,从一开始主角和同事们坐在大办公室里的正常的光,到搬到小黑屋后的淡淡的台灯对比,还有主角拉上百叶窗帘前后对比,每次报警电话响起时闪烁的红色警灯,手机响时的蓝光,都营造出一种紧张窒息的氛围,配合同样出色的声效,简直神经一刻都不敢放松,紧紧的跟着剧情在走。
主角的表演撑的起整部电影,真的是太有魅力的演员了。
还有声音出演的妻子,惊慌冷静疯魔都处理的很棒!
看到有人吐槽说丈夫为什么不没收妻子的手机是本片唯一的纰漏,但我不这么认为。
这反而是一个伏笔,正是因为前夫没有没收手机这件事让观众在紧跟着剧情走的同时心里也会有个疑问,这是真的绑架杀人吗?
——从而最后的反转也更加合理了,也许报警前前夫还没来得及想到要拿走妻子的手机,而妻子在这时打了报警电话,然后主角教妻子撒谎说女儿不想跟爸爸说话,所以前夫为了安慰女儿(后面的剧情也交代了他很爱自己的孩子,不想让女儿受到惊吓),才允许妻子继续拿着手机,接着主角和妻子一系列的通话也合情合理了,剧情也可以顺利展开。
总的来说真的是可以给五星的作品,但是西方对于救赎和自我救赎这个主题的偏爱我不是很感冒,所以扣掉一星吧(我记得原来可以打半星的啊?
现在不行了吗。
我想打四星半的)。
真的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
全场基本上就只有一个人,一个半小时,你就傻傻的盯着这个人,看着他发呆,看着他喝水,看着他接电话,看着他安慰孩子,看着他跟同事打屁,看着他安排调度,看着他摔电话,看着他自白,看着他絮絮叨叨…然后脑补一切画面,慢慢挖掘他的故事,和他正在经手的案子,从绑架案到家暴到谋杀再到神经病到自我救赎和解脱…当一切事实都清晰以后,再用内心独白自我忏悔的方式去做一个结尾。
相信每个观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有些收获,比如,他太自以为是,自以为举世皆浊我独清,自以为众人皆醉我独醒,突然醒来,才发现醉的其实是自己,而且似乎也没那么清澈见底。
还好,最终,他走出了那间屋子,那间困囚自己的屋子。
能这么拍,敢这么演的人,不是天才,就是疯子,不是牛逼,就是傻逼。
很高兴,能看到一部天才的牛逼电影!
如果有音频版,这也注定是会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只可惜说的是丹麦语…
一个人就能完成的电影,听起来还是挺不可思议的,这其实对演员和导演的功力都有着很大的考验。
整部影片的剧情都是通过男主接电话来侧面表现的,观众们通过男主与电话那头的人的一问一答从不同方面了解到整个故事。
从最简单的一件事来说,怎么能让观众在将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一直对着这张脸而不产生厌倦感,还能一直跟着剧情走,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更进一步说,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对于演员面部表情的变化捕捉的非常细,整部作品几乎在一个场景下拍摄完成,镜头的切换很难做到不给观众有重复的感觉,两部不同的通讯设备连接了两个不同的世界,座机中规矩的世界,以及手机中有人情味的私人世界。
两个方式,展现了社会的两面。
就像标题我想说的,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火焰。
是时间越长,藏得也就越深,越难被发现。
但是当有一件事,一个人或者一个东西,就像榫卯那样正刚好,严丝合缝的和你曾经的那些情节对上,人们心中的那团火焰一样会被引燃,熊熊燃烧。
这种经历或者情绪上的共鸣是非常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素昧平生的两个人,甚至都没有面对面,都会产生这种共鸣。
但是这可能也并不是一件好事,这样的共鸣的产生往往伴随着的都是悲伤的情绪以及一些痛苦的回忆。
就像心理咨询师大部分自己也会得抑郁症一样,他们需要通过共情的方式来感知病人的痛苦,这样才能够帮助病人找到解决的方法,但是很有可能他们自己却会被这种情绪困住,无法找到出口。
当然,就像一开始说的,人心中的这种共鸣会随着时间越藏越深,经历的越多越不容易被外界的因素所影响。
人们都在学着保护自己,在生活中隐藏自己真实的情感去躲避伤害,就像片名《罪人》一样,“罪人”是男主,也是电话那头的人。
电话中的故事引燃了男主心中的火焰,男主用尽一切手段想要去证明自己所作所为是正义的,是不应该被审判的。
但是不要忘了,人心中,可不止有火焰,也住着魔鬼。
①繁复的,我就希望它更繁复,最好花团锦簇;简约的,我就希望它更简约,最好摒弃所有修饰。
一处地点两个房间,几乎全程独角戏,只靠台词就撑起一个惊心动魄的悬疑故事。
《罪人》已经足够简单,但我还是不停想着,为什么不把那些在现场的「同事」也省略,转而用镜头代替呢?
当然也有人比我更进一步,他们说,「为什么不干脆做成广播剧?
」好主意。
②就像以前那么多故事里说的,仿徨者开导另一个仿徨者,伤心人抚慰另一个伤心人,罪人通过拯救另一个罪人,完成了他的「赎罪」。
201811202
人类不仅仅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感知世界的生物,更是通过想象力。
全电影几乎只有一个角色展现在镜头前,我们全部是通过对话和主角的表演“脑补”出了整个剧情。
惊讶于导演可以通过如此小的空间创造出这么强的戏剧张力,构图也非常极简,除了暗示冷峻的黑、灰、蓝色调,就是那个暗示紧张和危险的红灯,甚至后面成了整个镜头唯一的光源,暗示主角内心的激动和崩溃。
正是坚持自己就是正义的,是绝对正确的,才走在了正义的反面。
是主角先入为主的固执己见导致险些酿成了悲剧,一旦认定一个人是恶的,另一个必然是善的,那么似乎一切为了善与恶的行为都是可允许的。
电影的空间范围虽然小,但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随着事件的进展,主角把自己关进小黑屋里,到最后全镜头只剩下红光,暗示主角偏执的一步步加深,而最后走入更为开阔、明亮的办公室,暗示他不再偏执,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开始冷静的审视真相是什么。
电影名称《罪人》指的就是主角,这一点直到影片的最后我们才知晓。
电影中的主要情节不是主角第一次偏执的执行正义,比这更严重的事件发生在电影开始的时间之前。
这个事件藏在电影的暗线中。
主角本来是一个外勤警察,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借着惩罚罪犯的名义故意杀死了一个罪不至死的年轻人,他和搭档一起合计好说是擦枪走火的意外,因为这个事件,他暂时被撤下外勤,担任报警接话员,也就是电影中他所进行的工作。
明天他就要接受警队内部审查,如果顺利他就可以恢复原职,不过通过结尾可以预测出,他打算承认罪行。
更深的暗线解释了主角如此偏执的原因——他的妻子离开了他。
这应该最近发生的,他的上司和旧搭档都不知道这件事。
我们可以合理推测之前他和妻子的关系就不太好,而且他有心理问题,一个人的烦躁、痛苦与愤怒必然需要一个出口,他发泄的方式就是暴力执法。
他把愤怒发泄在那些罪犯、人渣身上。
这就是为什么开始几个电话,他对那些因自己的恶行而导致的不幸的人满不在乎。
他把个人的愤怒藏在正义的强光之下,这要不然就是被隐藏起来,要不然就被合理化了,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网上有很多喷子喜欢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骂人,这样就可以避免自己发泄的恶意与认为自己是个好人产生认知失调。
主角可以对自己说那个人该死,那是他应得的。
但是经过这次事件他意识到自己也可能是错误的,自己曾坚信的恶人可能是个好人,自己以为善良的那一个,可能有很大问题。
这事件是对他个人真正的审判。
一个人也许可以逃避司法的责问,但无法逃脱内心对自我的审问。
所以他最后坦然承认,是他故意杀死了那个年轻人。
电影的主题让我想起拔叔饰演的《狩猎》,《狩猎》最后一幕,一个人在高处阳光下开了一枪,因为是背光完全看不清这个人是谁。
而本片主角就是那个在阳光下开枪的人,处在正义中的恶意是隐藏的看不见的。
我们通常会把故事的主角当做是好人,把柔弱的女性受害者也当做是好人,这种不根据事实非理性的预设,不仅仅是电影出现反转的原因,也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偏见原因,我们追求正义却走在其反面的原因。
主创难为主创啊
看过Tom Hardy演的LOCKE,再看这个,不论是演员的表演还是剧本的张力都差好多,居然也能被人捧的这么高分,好电影这三个字现在这么廉价了?
嚴重過譽。也特別怕這種老是以為自己做正確事的熱心狂熱份子。若果整套電影只為帶出最後懸念的話,真的很不必要。
不错的小成本单一场景电影,完全靠接线员与不同对象的通话来推进剧情,除了主角之外的配角均未出镜。这种电影通常对表演技巧和编剧水准都要求很高,前者提供给观众紧迫感与代入感,后者保证了故事的可信度与完整性。这部片在一波三折的追凶过程中维持了不错的悬念,揭露真相的反转也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罪犯与警擦身上明暗两条线在最后交织,通过自我的救赎完成了他人的救赎。
受夠了這些網紅電影
男主有偏执性人格还带有躁狂症状,职业评估的话确实不适合继续执法。对他来说,他只在乎他觉得“有价值”的人的苦难,并且对事理推断过分主观。对于那些吸毒濒死、招妓被劫和他觉得酒驾摔断腿的人,他觉得他们完全应该自生自灭。然而对于指使拍档酒驾、私闯民宅,他又觉得特别理所应当,哪怕是觉得那个18岁的“渣滓”少年该“被清理”,他也可以一枪毙之。像主角这种经过连串特别事件最后还能有点意识到“我可能有病”的人十分稀少,大多数有人格障碍的人,一辈子都看不清自己。
如果是一口气看完的话,想必会给我更多的惊艳吧,对刚下班回到家的我来说确实有点催眠了。《罪人》之名令人深思。
完全没有外景真的看不下去了》。。
一通电话拯救了罪人未泯的良心。
和有声书的区别不大。要不是听不懂丹麦语,全程闭着眼睛也错过不了太多东西。这种形式本身,失去了电影艺术的意义。
以小博大,但看多了《9号秘事》的我觉得,也就这样吧。
昏昏欲睡,全程都是男主的内心戏,还全都憋在心里观众无法代入,只觉得男主这个接线员工作可真清闲啊,他的所谓正义或罪恶的判断也都是闲的。换算成现实,任何经历过点事的都知道遵守流程制度的好处。
一个人撑全场,佩服佩服,最后还留了个貌似“温暖”的ending
一个场景,一个演员,一部电影。悬疑气氛营造得不错。可惜,演员演技不够。完全不必要拍这么久。
独角戏这么精彩,男主演技点赞,主角的救赎与自我救赎!
反转个毛线,太无聊了!
男士只通过打电话都让我烦他了……
所谓的“转折”不难猜到,而更重要和更有看头的是“电话电影”对人物情绪和心理的表达。甚至觉得比今年流行的“桌面电影”严肃多了。
从头到尾惊喜从未间断,你原以为可以做别人的救世主,后来才恍然大悟,自己和那个试图去拯救的精神病母亲没有本质区别。但好在上帝给了你一次赎罪的机会,你需要做的就是紧紧抓住它,所以片尾那个电话是打给谁的还有疑问吗?
还行吧,没有吹的那么神。全程打电话的一部电影,只有室内戏(114接线间),几乎只有男主一个人演完。其实如果能把其他人物都虚化到看不见,能让这片子上个台阶。[挤眼]剧情的几次反转比较自然,只是人物情绪和自身历史的接合有点刻意了。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