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国内影视剧内容已经崩坏到了极点。
无论是正剧、战争、古代、现代、都市、职场,无论什么类型,无不充斥着海量的低龄爱情片段,恶心!!
单说大秦,这编剧有本事把始皇帝拍成后宫苏玛丽狗屎剧,也是难为他了。
一天下,灭六国,光是六国间的权谋,水淹大梁,李信伐楚死七都尉,秦军大败,各国亡人流窜齐国欲举事复国,结果齐降,一堆堆数之不尽精彩绝伦的事件,结果编剧和导演就打算一笔带过???
然后拿40多集来拍苏玛丽?
恶心谁呢?
咋地,在你们心里中国上下五千年,除了谈狗血恋爱就没别的事了是吧??
《大秦赋》上线了。
作为剧主几年来第一次正儿八经看的国产历史剧,我对《大秦赋》的态度是期待的。
战国末年,七雄争霸,合纵连横,权谋宫斗,刀光剑影…想想就让人激动,不是吗?
更不要说,这段故事从赵国开始,讲到秦始皇登基。
别的不提,作为《寻秦记》的老粉,看这个题材总是会戴着滤镜的。
再看评分,一出来就是8.9,神作的节奏。
剧主怀着崇敬的心情,刷完了前两集。
最直观的反应是:就这?
开局邯郸之战,秦国VS三国联军,局势混乱,故事也跟着混乱。
考虑到历史背景本来就十分复杂,前期混乱是可以理解的,剧主决定给剧组一点耐心,继续看了下去。
刷完了第9集,剧主终于能给出个靠谱的评价,那就是:就这?
再看看满屏的好评,剧主陷入了深思。
01《大秦赋》的故事从时间线上看,是从嬴政小时候开始的。
此时故事的主角还不是他,而是嬴异人和盟友吕不韦。
嬴异人何许人也?
他原本是秦国太子诸多儿子中不起眼的一个,作为人质被送去了赵国。
在赵国,商人吕不韦愣是看上了他,投入大量资源为嬴异人铺路,用钱换流量,在各大诸侯眼前刷脸,把他捧成了当红鲜肉。
邯郸之战,秦国打到赵国家门口,赵国一怒之下准备杀掉人质。
这时,又是吕不韦挺身而出,带着嬴异人逃回了秦国。
只是这个过程过于仓促,把嬴异人的老婆孩子丢下了。
这个被丢下的孩子名叫嬴政,aka 秦始皇。
嬴异人是个有情有义的汉子,但此时此刻不得不做了许多违背本性的事。
比如,他一回到秦国,就认了来自楚国的华阳夫人为母,并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子楚”。
华阳夫人是太子的正室,这一认,他就成了太子的嫡子。
子楚回来没几年,他的爷爷去世了,他的父亲成为王,自己成为太子。
他的父亲正式继位才三天,又突然暴毙,他直接继位为王。
随着他上台的,还有一路相濡以沫的吕不韦。
然而,继位不到三年,子楚自己也去世了,这时太子嬴政才13岁。
于是,吕不韦权倾朝野。
你说嬴政是主角?
剧主怎么看,都是吕不韦拿了男主的剧本。
02《大秦》系列拍到现在,别的不说,服化道一直深受好评。
考究的细节,包括服装,妆容,建筑,礼节等,一方面让观看体验更加饱满,更有质感,一方面可以让观众对古代人生活的面貌有更靠谱的了解。
但是,仅仅在这个层面用心,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服化道的精致,并不能帮助你讲好故事。
《大秦赋》的故事讲好了吗?
剧主可以负责地告诉你:没有。
甚至可以说,这是一部非常不讲究的电视剧。
正是这种不讲究,让剧主看了两集都不入戏,无法和角色同悲喜共欢笑。
我们随便举几个例子。
前两集的攻城场面一直被观众和影评人们津津乐道,从视觉上来说,剧主也认为这达到了国产影视的巅峰,比很多电影的画面都要宏大和精致。
但精致的只是特效而已。
《大秦赋》的战争场面调度严重失当,硬伤太多,不合逻辑的场面比比皆是。
比如邯郸之战时,秦军兵临城下,发动了投石机,巨石不断飞进城内造成赵军伤亡。
这时有持盾的士兵站在将军面前抵挡,将军居然是这个反应:
这种置生死于度外,抢先送人头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敌人在城下开投石机,城头的敌人纷纷拔剑迎敌…
敌军还有这么远,你迎了个寂寞?
比起拔剑,你不如空出右手一起持盾,存活率还高点。
群演的不走心也都写在了脸上,比如下面这位倒下的小哥,整排就他一个人啥也没中,就他一个人倒了…
类似的槽点在战斗场面中比比皆是,稍微认真一点就能看出各种不合理的地方,剧主实在不知道这要怎么吹爆?
再举个让剧主印象深刻的例子。
嬴异人和吕不韦终于来到了秦兵阵营,这时追杀的部队冲了上来,两人被保护在阵型中央。
敌方的箭“嗖嗖”地射,嬴异人在阵中却是这样的:
全军低着头保护你,就你站得直!
我要是敌方主将,管你是不是目标,先一箭解决了这个出头鸟!
这边厢嬴异人高调亮相,那边厢吕不韦更是表忠心的姿势更是奇特:
秦国公子:我TM谢谢你啊!
这是生怕对方找不到目标?
在剧主看来,像这样的地方,才是真正应该重视的细节。
《大秦赋》的战争场面在第一集占据了很大的篇幅,但在叙事上不仅意义不大,还制造了如此多的槽点。
剧主觉得这特效钱至少白烧了一半。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战争场面,《大秦赋》在剧本和叙事层面的表现整体都相当薄弱,处处令人感到别扭。
03如果这种细节上的粗糙你觉得没什么,那么下面这个情节足以说明编剧有多糊弄。
嬴异人逃走了,妻儿都被赵国关押,狱卒不知为何吃饱了撑的非要虐待还是幼童的嬴政,把孩子活活淹死。
这时赵国平原君为了留下和嬴异人周旋的筹码,赶到牢狱来接人,却已经来不及了。
发现嬴政已死之后,平原君居然掉!
头!
就!
走!
剧主一口老血喷在屏幕上。
是,嬴异人儿子没了,但老婆不是还在吗?
你好歹带走一个啊!
搞笑的是,一直被关在牢里的夫人这时也没被人再关回去,狱卒就看着她一个人在大牢门前发呆。
再后来,他们的保镖申越赶到,号了号脉发现嬴政原来没死,拍了几掌又活过来了!
然后他们就抱着孩子走了…走了…了…
剧主这时大脑几乎宕机,心想他们就是靠这个办法脱离了赵国的掌控?
结果接下来的故事一转,母子俩依然在平原君的控制之下,嬴政慢慢长大了。
所以这个情节到底是讲了个什么东西?
牢头为什么要针对嬴政?
没说。
平原君这半途而废的做法,剧主已经懒得吐槽了。
狱卒们吃干饭吃到消化不良了,不提。
夫人和保镖折腾这么半天,还是过上了人质的生活,WTF?
第五集开始,这种脑残情节的数量变少了,但故事的质量并没有提高。
恕我直言,这帮在战国末年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政治家军事家们,玩起心机来都是过家家水平。
别的不说,哪怕是《知否》里盛家大娘子这种冤大头穿越过来,目测也能统一六国。
《大秦赋》的情节之干瘪,人物之单薄,如果剥离特效和服化道的包装,你会发现还不如一部中等水平的宫斗剧。
剧主拿《知否》来对比,其实有点欺负人了。
《知否》的故事,从格局上来说是远比《大秦赋》小,但实际展现出的气魄要远超后者。
在《知否》里,随便拿出一个有名有姓的人物,观众立刻就能联想到这个人的性格,智力,社会地位,在当前局势中所处的位置,会有什么样的感受等等。
朝廷大事,贵族间的关系,不同阶级的角色之间互相有着什么样的矛盾和利益立场,错综复杂却又脉络分明。
单从信息量上来说,比《大秦赋》的故事要复杂得多,而且结构是立体的。
在剧集后期,我们随着盛明兰躲在自家后院,耳中却能听到顾廷烨在前线的金戈铁马之声。
这就是编剧的实力。
如果说《知否》的编剧是大师级水准,那《大秦赋》撑死也就是个学徒。
面对这样的一部作品,还有海潮般来袭的好评,剧主突然想起了曾经第10放映室对电影《变形金刚3》的评价:当观众看着巨大的荧幕上,巨大的钢铁机器人翻滚着扭打在一起时,那种巨大的快感,足以值回昂贵的票价。
我想,当观众看着手机屏幕上,两军对垒,巨矢漫天,考究的服装和建筑不停在镜头前晃来晃去的时候,也会觉得自己的会员没有白充吧。
看了前6集,剧情实在是拖踏,严重注水。
主要人员吕不韦,赵姬,平原君,演得实在不好,完全没演技。
最主要剧情太拖踏!!!!
为了凑节数赚钱????
作为历史正剧,不断地暗示观众赢政是吕不韦的儿子,难道后面还要再为此加入大量八卦的宫廷戏?
这还叫历史正剧?
剧情已经严重的拖沓和如此之慢呢,但是还出现很多断档和说不明白以及前后衔接不上的地方。
这是几个意思?
更新1:有人说一星打的太低了,仔细想想一星确实是有点低,所以说把星级改成三星。
更新2:有人说段奕宏还没有演技的话,那没有什么演员可以称得上是有演技的演员了。
这点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我认为一个演员演戏演的好不好,主要看戏里的这个角色他刻画的好不好,而不是说看他以前的作品演技好不好。
陈道明是大家公认的比较有演技的演员了,但是在好多的戏里面,他的角色刻画的一样相当的烂。
非常抱歉的是段奕宏所饰演的吕不韦,至少在前6集当中,我看不到一个“红顶商人”,一个以政治赌注作为自己一辈子最大筹码的商人的形象,看不到一个作为《吕氏春秋》的编者应有的史学风范,更看不到商界运作精明与政界权谋无双的形象。
更新3:剧情注水、节奏太拖沓,不是历史正剧的理由,历史正剧也可以很紧凑,也可以很精彩。
至少可以参考一下前三部。
更新4:如果我愿意继续看下去的话,我会来做进一步的更新,或许后面他们演的都很好的节奏,剧情都很好,那也说不定啊。
看完13集更新:1.华阳夫人这个角色在剧中的除了宫斗而刻意为之,看不出其他任何作用。
更要命的是这宫斗讲得也是水得一塌糊涂,甚至是连最后的失败也败得莫名其妙,过于儿戏。
2.华夏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秦始皇嬴政居然要跟吕不韦私奔,请问剧情还可以更狗血一点吗?
你有看过比这更狗血的剧吗?
还历史正剧?????
我呸死。
父子二人检阅军队的那一镜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搞基时。
无法直视。
3.段奕宏已经演得如此之烂了,或许张鲁一还有看头呢?
这是唯一让我从第6集看到第13集的动力。
遗憾的是没有最烂,只有更烂。
张鲁一演得更烂。
我都看得出,通篇都在硬背台词。
这是在表演还是在背台词呢?
先说这部剧,我看了40集,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怕给气死。
虽然拍得怎么样与我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作为一部历史正剧,是深深的影响着我们与我们下一代的。
骂人的话不多说了,所有能形容烂剧的词汇都说完也嫌不够。
刚开始我打的5星,因为近年来国产电视剧是越来越不走心,能看的也没几部,这一部刚开始看场面比较壮观,服饰妆容也不敷衍,就拉上了全家人,同事一起看,后面越来越不对,心想再观摩一下,看到迟迟没有加冠亲政,就越看越来气,剧情也不多讨论了,烂。
当前的电视剧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的风气,无论是什么题材的一定要加这种烂俗的玛丽苏剧情在里面,强行恶心观众,侮辱观众,侮辱先人。
既然影视剧有分类一说,就应该尊重分类,该拍什么就拍什么。
要不你就改一下名叫大情妇,背景随便编一个不存在的朝代和国家,随便你怎么玩,此处用最脏的脏话问候剧组全家。
这是唯一一个为了骂导演,这是唯一一个为了骂导演,这是唯一一个为了骂导演,这是唯一一个为了骂导演,这是唯一一个为了骂导演,这是唯一一个为了骂导演,这是唯一一个为了骂导演,这是唯一一个为了骂导演,这是唯一一个为了骂导演,这是唯一一个为了骂导演,这是唯一一个为了骂导演,这是唯一一个为了骂导演,注册的豆瓣!
真的期待这部剧很久很久了,毕竟大秦帝国系列的口碑一直都很不错,而且之前关于祖龙的很多剧都是偶像玛丽苏的存在(赢天下什么的……)想着这回终于能在正剧里看到一个靠谱的秦始皇了。
盼望着盼望着,它,终于开播了!
虽然在之前知道是张鲁一来演秦始皇我就有点隐隐的担忧,不是说张鲁一不好,只是从他以往的角色形象来看,跟大众传统认知上那个“一统六国,睥睨天下”的始皇气质相去甚远,但是我安慰自己:没事的,毕竟是老戏骨啊!
演技有保障,没事的没事的😂怀着这样的心情,我打开了这部剧,不久,我就看到了顶着张鲁一脸的“13岁秦始皇” OMG子!
我直接两眼一抹黑!
无法想象一个看上去差不多有四十多岁的少年开口管朱珠叫娘,但这件魔幻的事情真真切切地发生了,在这部剧里发生了。
于是我又安慰自己:忍一忍就好了,少年戏份应该没几集。
毕竟这是聚集了很多老戏骨的正剧,越到后面会越好的。
就这样迎来了今天晚上的奇遇:秦始皇对吕不韦说,如果吕是他生父,就要和吕浪迹天涯。
这不是一句“OMG子”能概括的观剧体验,是我打出“浪迹天涯”这几个字都会忍不住笑出声的水平。
当然,最好笑的还是嬴政说出这句话时,对面吕不韦的表情——像一个被痴心帝王强制搞基而不为所动的大龄钢铁直男。
写到这里我认真思考了一下,这部剧的人设已经差不多崩完了,剧情节奏也很废。
即使有几个演员表现得确实很好也无法拯救它。
想必很多观众和我有相同的疑问:为什么一部口碑良好,制作精良,戏骨云集的系列正剧会变成这样?
为了解答这些疑问我去吃瓜了😂,然后我就看到了“腾讯资本介入,某演员轧戏 剧组为他改台词……”诸如此类的很多八卦,这里我不放帖子链接也不着重讨论这些行为,毕竟没有石锤,不可全信。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部剧现在崩成这样,制片,编剧,选角……没有一方是无辜的。
那些偶像剧,因为观众一开始就知道是戏说玛丽苏,也就不会抱有多大的期望。
但是打着良心正剧旗号,结果成品降智的,不能怪观众会失望。
连历史人物的人设都崩了,就别吹什么正剧了。
本来觉得可以值两星的 ,但是一看分这么高还是打个一星平衡一下。
祖龙在天有灵 可不可以拿出狙赢天下的力度给这群整天瞎扯的家伙来点东西。
政哥,你说句话啊政哥!
嬴政说:手足相残,母亲真要让我背千古骂名?
编剧倒倒你脑子里的水,你想笑死谁!
嬴政亲政后干翻吕不韦的政治素养让他根本就不可能说不这么搞笑的话,他弟弟对他有什么样的威胁我们都清楚,他会不知道王位之下是什么?
我告诉你,是江山!
是尸体,是血!
王座之下尸骨累累,血流成河,他只要稍有差池,他就会从王座跌落,成为尸骨之一。
嬴政恋爱不可怕,赢驷和闵八子爱情大家不也看得津津有味,不过嬴政恋爱脑就离谱。
这就算了。
嬴政要和吕不韦浪迹天涯。
我仰天一个哈哈哈大笑,浪迹你妹,嬴政爹真是吕不韦他也不会认,认了他就名不正言不顺,他就不是大王。
你以为只是浪迹天涯?
错!
他将面临大秦全力追杀,给先王带绿帽子还让这孩子做了大王,大秦面子不要了,这是国耻啊亲。
还浪迹天涯呢,就大秦律,他父子能走出咸阳就不错了!
这就算了!
居然还尼玛玩手足情深,你是想笑死我继承我的花呗吗?
记得赵太后生儿子后也来一出手足情深啊,哈哈哈哈哈。
时隔一个月,我终于追完了《大秦赋》。
作为大秦帝国系列的老粉,我对第四部是无比期待的,但是去年12月看到不断下降的豆瓣评分,以及微博上多次被骂上热搜,内心犹豫了很久。
直至富大龙老师在微博上为这部剧发声,我最终决定,为了大秦的情怀,还是看一下吧。
现在我无比庆幸自己没有因为豆瓣评分而错失了这部好剧。
这部剧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瑕不掩瑜,我认为它作为一部历史正剧是绝对够格的。
下面我就说说它的优缺点。
优点很明显,服化道非常精良,完全贴合战国时期的建筑、着装;战争场面壮阔宏大,还原了冷兵器时代大规模的战争场面,秦军攻城掠地气势磅礴;每个角色个性鲜明而复杂,不仅仅是秦国君臣,其余六国君臣也各有特色;人物台词有大段的文言文,表现了战国末期士人说话的方式,没有古文功底的观众未必全能看懂;全员演技在线,酣畅淋漓。
关于张鲁一演的秦王,争议很大。
我觉得他一开始演13岁的秦王的确不合适,从登基到加冠亲政如果换一个年轻的演员来演效果会更好。
但是从平定嫪毐之乱开始,亲政后的秦王真的越来越有帝王之风了。
尤其是他身着一袭黑色王袍坐于大殿之上,或是手执长剑立足于山顶之巅,又或是腹黑的微笑、狂妄的大笑,有那么一瞬间,我突然觉得他就是嬴政本人。
这部剧的每个角色都个性鲜明、演技在线,无论哪个角色都很有看头。
先看秦国,老昭襄王年岁已高,不动声色中尽显一代雄主勃勃野心;华阳太后深谋远虑、颇有手段,虽为女子却不输大秦男儿;异人隐忍坚韧,情深义重,顾念妻儿亦有秦王之担当;吕不韦眼光长远,志在天下,虽有私欲却不枉为一代秦相;渭阳君年轻时为争储君之位与异人对立,然异人登基后抛却前嫌重用他,渭阳君亦带领宗室忠于大秦;姚贾为四朝老臣,多次凭借口舌之利游说他国,为秦国一统天下增添了许多筹码,他的邦交戏份无比精彩;李斯大才,聪明绝顶,胸有大志,眼界开阔,他与秦王的对话很有意思,君臣二人绝对是知己;王翦将军用兵打仗老辣至极,攻城掠地有勇有谋……还有隗状、王绾、蒙恬、李信等等,就连诟病颇多的赵姬与嫪毐也是极具特色的,赵姬本就是个美艳无双却没什么见识、只知道喜欢男人、感情用事的妇人,嫪毐虽然贪婪、没脑子、招人恨,但也有讲义气的一面,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很丰满的。
这部剧对其余六国人物的刻画也有血有肉,对六国奋力抗秦的爱国志士们表达了高度的敬意。
赵国的赵王偃,倡后,春平君赵佾,李牧、庞煖、廉颇将军,还有万千顽强抗秦、誓死不降的赵军;韩国的公子非,如此大才却以死间秦;魏国的魏霑使秦,拼死争取备战抗秦的时间;燕国的太子丹不惜派荆轲刺秦王,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楚国的柱国项燕、公子景涵,至死都在拼命战斗;齐国的公子冲一直力促合纵抗秦,却未能成功……对于六国的爱国臣民,谁能不为之叹息呢?
而小人赵相郭开,叛赵入秦的顿弱,叛韩入秦的宁腾、郑国,叛秦自立为楚王的昌平君,贪财的齐相后胜,这些角色又有哪个不生动呢?
至于这部剧的缺点,被骂最多的几点无非就是张鲁一不适合演13岁的秦王,张鲁一不是观众心中的嬴政,嬴政和芈华的爱情、渭阳君对赵姬的单恋莫名其妙,赵姬和嫪毐戏份过多,秦王扫六合戏份太仓促,过于美化嬴政、吕不韦、李斯等秦国君臣。
对于张鲁一演的秦王,我之前已有所评价,毕竟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秦始皇。
自从我看了《红色》之后,我认为张鲁一的演技是在线的,至少本剧中完全看不出徐天的影子,而且把嬴政塑造得有血有肉。
剧中芈华的戏份其实很少,与嬴政的爱情戏仅仅聊胜于无,至于他们二人为何会相爱,我也有点懵,应该算是一见钟情吧?
第二部《纵横》中惠文王不也是见了芈八子就想睡吗?
或许渭阳君对赵姬也是同样吧。
我就当是秦王的后代都虎狼、直男、颜控好了,这个不重要不重要…… 赵姬和嫪毐的戏份确实不少,但若是没有这些戏份,恐怕后面秦王亲政也不能将宗室、芈姓与外客都收拾得服服帖帖。
私以为,别看嫪毐嚣张了这么多集,貌似秦王很憋屈,但其实嬴政与李斯早已开始暗中撒网,只等着将嫪毐一网打尽。
咱们的秦王隐忍腹黑着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出来。
最后10集灭了六国,确实有些仓促,可以再多几集战争场面,但我觉得这也不是个大问题。
看似从灭韩国开始,只有10集就横扫六合,但是千万不要忽略灭韩之前的种种准备工作,诸如平衡宗室、芈姓与外客大臣的关系,修建郑国渠,齐秦通商,游说列国,伐交伐谋,策反列国人才……这些前期工作哪一项不是为了一统天下打基础的?
事实证明,这些准备在后来的灭国大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打仗难道仅仅依靠战场厮杀吗?
非也。
正是有了前期充分的准备,秦王才能在短短十年之内横扫六合。
所以,我们能说最后10集之前的戏份不重要吗?
对于这部剧美化了秦国君臣的看法,我是赞同的。
我认为历史上真正的嬴政会更加虎狼,吕不韦的私欲会更甚,李斯也没有如此重情义。
但如果那样拍可能难以过审吧。
我私心觉得假如主角人物塑造得不那么正面反而会更好、更真实,更能体现出人性之复杂。
但总的来说,这部剧是非常精彩的,其中包含了许多真实的历史事件,展现出战国末期的大争之世。
慢慢看下去,细细品味一番,热爱战国史的人绝对不会失望的。
我只看了前两集,所以只谈前两集。
片头是秦王独自走在空旷宏伟的大殿台阶之下,伴随着秦王统一后的心声,但是坦白说,很有日式剧的中二,极具浮夸造作的台词让我不禁想到了一部传奇烂片——无极。
镜头一转到了备受好评的战争大场面。
一看就花了钱了,场面宏大,排面很足,但是很想问问导演:有必要吗?
这样的战争场面唯一的作用那就是剧作开头吸引观众的钩子,可以用作营销的素材,吹一波良心剧的制作精良,除此之外还有啥用?
以上这些只是小问题,剧作有钱愿意烧钱怎么拍都不为过,最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吕不韦携异人出逃的桥段。
城门前,吕不韦遇到自己曾经施恩的城门令,以死相逼,让对方在道德绑架的压力之下舍弃一家老小送吕不韦出城。
我特别好奇,导演安排这段剧情的意图是什么?
为了彰显吕不韦阴险小人的本质么?
我们可以看看史记如何记载的:“秦昭王五十年,使王齮围邯郸,急,赵欲杀子楚。
子楚与吕不韦谋,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得脱。
亡赴秦军,遂以得归。
”由史记记载可以看到,单纯就是吕不韦发现赵要杀掉异人了,而大战之时城内混乱,吕不韦用重金贿赂得以脱身,没有那么复杂人物关系。
历史有着特定情景之下客观的真实,而剧作者可以适度修改,但是一定不要自作聪明,否则就会让真实的历史变得无比狗血。
之后的剧情也很狗血,比如刺客使用秦箭,可能刺客特别自信,觉得会一击必中,所以丝毫不需要掩饰,当然还可能刺客玩了一出浑水摸鱼离间计,故意让秦国公子相互猜忌。。。。
总之,前两集给我的感觉就是没有实际内容,还不如直接用几句话外音解释时代背景,简单明了。
半夜两点了,我还是为了新出的几集大秦赋气得睡不着。
剧情已经过半,秦王政还没有亲政,灭六国,收百越,击匈奴,统一度量衡等等伟大的历史事件看起来竟然要在不到三十集的剧情中完成。
而这部总共76集的电视剧,把那么多戏份都给了华阳宫变这样一个在历史上不存在的事件。
我作为一个大秦帝国小说和电视剧的双重粉丝,我只觉得内心十分憋屈,又有种奇怪的感觉。
披着历史剧外皮的宫斗剧:大秦帝国的书是我在高二下册暑假期间看完的,大秦帝国的电视剧是我在高三毕业后开始追的。
平心而论,就目前来讲,第四部大秦赋已经可以排到垫底位置了,和前几部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但是无论是宏达的战争场面,演员精致的表演,考究的服化道,似乎又都在说这不是一部那么差的作品。
为了找到这个感觉的来源,我在脑海里顺了一遍前几部的剧情。
第一部电视剧主要还是根据小说来的,主要讲了商鞅变法始末。
包括秦国河西战败,六国谋划分秦,秦孝公立国耻石,秦孝公发招贤令,商鞅白雪相认,白雪协助商鞅入秦,商鞅三见秦王,开始变法,徙木立信,渭水七百人大刑,赢驷违法,商鞅练新军,秦魏河西再战,收复函谷关,秦孝公身亡,商鞅被车裂。
剧总长40集左右。
中间还穿插了庞涓与孙膑的恩怨,申不害变法等等。
第二部主要讲了张仪和赢驷,主线以张仪连横展开,与公孙衍的合纵对应。
中间经过了数次大战,并且包括了秦灭义渠国,收巴蜀,张仪骗楚王等情节。
整个电视剧就是在不停地打仗,大战不下四场,并且也是很重要的剧情。
第三部主要讲了昭襄王时期。
包括武王举鼎,昭襄王继位,楚怀王被骗死,白起数次击败楚国,长平大战等。
其中还包含了苏秦死间齐国等六国的部分。
而第四部呢?剧情到现在,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争权夺利,先是子楚和嬴傒争权夺利,再是华阳太后和嬴政争权夺利,现在又到了嬴政和赵太后吕不韦争权夺利。
76集的电视剧,花了一半时间来讲秦始皇怎么亲政的。
而那段时间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似乎都成了不重要的东西。
邯郸大战占了半场时间,信陵君窃符救赵和毛遂自荐都没了。
如果说赢稷不是主角,那么五国最后一次合纵也只占到了一集的时间。
如果你说最后一次合纵也不重要,那么郑国修渠占的时间也不多啊。
秦王政公元前247年继位,吕不韦在公元前235年自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
秦始皇在位的37年里发生了多少大事?但是到现在,剧情过半,赵太后的雍城之乱这破事还没结束。
据说要等46集秦始皇才杀嫪毐,那么等正式开始统一六国要到48集左右了。
48集的长度,都够秦武王举的鼎被昭襄王搬回咸阳了,而你还没拍完嫪毐的闺房秘事?那剩下的几十集要怎么拍完灭六国,统一度量衡,打百越匈奴?更不要说这其间有多少故事。
荆轲刺秦王你不拍吗?李牧被冤死你不拍吗?廉颇老矣你不拍吗?进了课本的唐雎不辱使命你不拍吗?这么精彩的历史,为什么却着眼于吕不韦赵太后和秦王政的三角戏?此外剧中还有大量的各方为了秦王政亲政而进行的明争暗斗,似乎统一天下事小,争权夺利事大。
讲到这里我已经找到我内心别扭地方的来源了。
尽管前几部也有各自的缺点,比如第三部过于摸黑了范雎。
但是他们的主线至少还着眼于历史和天下。
而这一部,主线却似乎在一个权柄上。
换言之,这一部《大秦赋》并不是什么历史剧,连《三国演义》那样的戏说历史都算不上。
这只是一部宫斗剧。
只是宫斗剧中的姐妹们为了争得皇帝而斗,而大秦赋中的男人女人为了争夺权力而斗。
从核心上讲,二者并无差别。
我所理解的政治:我所希望的大秦帝国,是记录历史的大大秦帝国。
对于电视剧而言,记录历史就意味着记录当时的政治,很显然,编剧理解的政治和我理解的政治不是同一个东西。
政治,是统治集团治理国家的行为,是经济的集中提现。
一切政治行为都是在为经济基础服务。
我所理解的政治,是通过治理改变千万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促进生产力发展,适应生产关系变化,使得上层建筑过更加稳固。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部到第三部无疑都是符合我心中政治的定义的。
第一部主线是改革,第二部主线是外交,第三部主线是外交与战争。
每一部的主题都是切合了当时时代的大背景,反映了当时的政治运行状态。
而第四部编剧对政治的理解似乎和我不太一样。
在编剧看来,秦王亲政是政治,吕不韦不放权是政治,华阳太后搞宫变是政治。
也许这也是政治,但是这是庸俗化的政治。
这种想法把一家一姓的命运看做了世界运行的主线,却忽视了历史的滚滚潮流究竟由谁,由什么来带动。
恕我直言,权力斗争斗来斗去,如果只为了权欲,那算个屁的政治。
李世民和朱棣上台都不光彩,但是天可汗,贞观之治,七下西洋,永乐盛世才是让人们记住他们的原因。
如果这二位争到了皇位而没有这些功绩,那么他俩绝不会得到这么多的称颂。
同样,秦始皇被人记住是因为他赐死了吕不韦吗?秦始皇被人记住是因为他灭六国,一统天下!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党争,中唐牛李党争那算政治吗?那只是闹剧。
王安石和司马光为了变法争得你死我活才是政治。
也因为这样,牛李党争注定只是历史的一个小插曲,而王安石变法和元祐更化却被人争论至今。
写到现在已经三点了,心中怒气消了大半。
大秦赋的编剧以他庸俗的历史观给了这个系列电视剧一个不算完美甚至有些恶心的结局。
而现实中,庸俗化政治的事情依旧存在。
阴谋比不过阳谋,个人的命运取决于自身的努力,更取决于历史的趋势。
只希望,大秦赋在之后的集数里,不要再披着历史剧的皮,干着宫斗剧的事。
毕竟从第一部播出到现在十年多了,没想到编剧给出如此狗尾续貂的作品,可惜啊!可惜!
万万没想到大秦帝国系列居然会烂尾……所以没用系列名是有自知之明的决定吗😔
这台词不文不白的,一股穿越文的味道。(果然续集都会烂尾呀)
毁了经典
看完富大龙在国家宝藏上的十三分钟很难不来拉踩一番此剧。其实并非没有可取之处,战争场面宏大真实,人物塑造上,前期吕不韦雄才大略,中期李斯厚积薄发,就连赵佞臣郭开都在阴谋诡计之流颇有建树,唯有本该是真正大男主的秦王政还在优柔寡断妈宝男。张鲁一那张上海弄堂小男人的脸和温吞的演技完全撑不起虎狼之国的大一统皇帝这个角色,四十岁的脸演十三岁也让人着实无语。
今天看了国家宝藏节目里富大龙老师演秦政的片段,太牛了,吊打啊!赤裸裸吊打!撞角色不可怕,谁演的差谁尴尬!富大龙老师能重拍一版就好了。
一部大秦赋,半本华夏史。
乱七八糟
???历史粉真的看得下去?
我是真的不能理解12岁的嬴政为什么不用小孩子!!!但是整体剧情服化道还是不错的,可以一看
平原君、韩王、李牧……都是前三部的演员,老粉倍感亲切。在这里夸一夸辛柏青,嬴异人前期对华阳太后的俯首听命,到后期的秦人硬骨,他把人物的这种转变塑造的生动到位,爱了爱了。
看了一集!直接五分!就这么任性段奕宏的几个镜头非常出彩!片尾曲大气磅礴,谭维维唱的好听!
从《裂变》一集不落的追到现在,也是数年的老粉了,在此期间,思想几多变化,对于大秦帝国系列要传达的价值观也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单就《天下》来说,在演员演技、剧本剧情以及服化道方面,比前三部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谓国产剧中的佼佼者,尤其对于兵马俑造型的还原,颇具历史感。剧粉和书粉的争论,从《纵横》开始延续至今,其实二种表现方式各有优劣。原作不乏历史厚重感,只是孙老先生私货太多,秦制和法家几乎完美无缺,老秦子弟都成了圣人。《纵横》的人物就立体化许多,明显的看出七国君臣都不是傻子,这样的对手戏才有看头。秦统的好坏,也是利弊兼有。帝制时代法家能帮帝王统治天下,现在再推崇这种披着“法治”外衣的人治无疑是违背世界潮流的。统一之后还百姓太平,也不过是窃国者的托辞。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从没想过大秦系列会有这么吓人的时候,滤镜碎一地
可能预期太高,真觉得是架子拉起来了,演员表演到位了,剧情却有点拉垮。常常憋着股气,等着后面高潮,到后面一个屁就没了。
张鲁一演的是秦始皇?我还以为是阿斗😐
一出场已经赢了!
秦赵交兵金戈铁马,场面壮观,却也惨烈;吕不韦带质子异人逃亡,惊心动魄,却也精彩纷呈。只看了一集,太长不看,四星鼓励。
富大龙的嬴政一出短短十几分钟,力压你大秦赋七十几集。还好你叫大秦赋,反正已经不把你算在大秦帝国系列了。
希望能重拍一部大秦帝国之天下 这部不想说什么了
一直觉得中华文化思想的核心部分来自于大秦,大一统思想,是后世千年来秉承的对外观念。献公攻魏,孝公变法,惠文王定东出国策,武王破宜阳平巴蜀,昭襄王铲除山东六国主力,庄襄王灭东周,始皇帝扫六合。六世明君,天下独此一家。唯有天下一统,才能开拓万世太平。这句话,放到现在仍然适用,甚至很应景,手动艾特湾湾😂看了半个小时,场面恢宏,道具服装也更讲究了,先五星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