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理查德•阿尤阿德?
《IT狂人》里怪胎geek?
被《NME》杂志称为“伦敦最酷”的男人?
或者是银幕下极其羞涩谦逊,“蜷缩在眼镜背后”害怕跟人聊天的家伙?
那么,如果他拍摄一部电影会是什么样子?
韦斯•安德森式的复古小清新?
敏感、絮叨却不失有趣?
你猜对了,却不止如此。
33岁的理查德•阿尤阿德终于完成了他的导演处女作《潜水艇》——这部由古怪的琐事、万花筒般的影像组成的电影。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到了青春期,但我确实够老的了,我感觉正在萎缩。
”让我们跟随Oliver Tate——一个严肃、自我、极具道德感的小号版伍迪•艾伦——回到80年代的南威尔士,那个唱片机、打字机、牛角扣呢子大衣还在流行的年代,忧伤与甜蜜的青春期。
故事的一开始,你就知道15岁的Oliver Tate是个“狡猾”的孩子,他喜欢窥探、热衷当个操纵者,他的旁白并不可信。
他幻想了自己的死亡,老师颤抖的声音、同学们震惊的面孔以及操场上的鲜花,当地新闻甚至以“威尔士的遗憾”来报道。
实际上Tate是个不受欢迎的孩子,他只有两个简单的愿望。
第一,在16岁之前结束处男生涯,第二,挽救他父母的婚姻。
最后,你知道的,他把它们都搞砸了。
《潜水艇》改编自Joe Dunthorne的同名小说,但是理查德•阿尤阿德将故事发生的年代向前推进到80年代,从而制造出一种奇异的违和感(他并不是像观众们的激起乡愁)。
就像他的主角Tate,片子的影像尖锐聪明而又自恋,快速的剪辑、家庭录影带的古旧胶片穿插其中,并着Tate语速飞快的旁白与Alex Turner(Arctic Monkeys乐队)的配乐,好似少年那喷涌的荷尔蒙般跳脱。
令人想起新浪潮的那些大师们的顽童心思,对叙事与影像法则的挑战。
花哨,实在是太花哨了。
不过,需要在此特别提醒:如果你把《潜水艇》想成那款通俗至极的小清新,你一定会觉得影片步调古怪,简直是拉着观众牵着鼻子胡乱乱撞,而梳着过时Bob头的女主角Jordana实在……太丑。
千万别试图在《潜水艇》中做青春已逝的伤春悲秋,理查德•阿尤阿德告诉我们长大也是不错,你不会再拿打火机烧别人的腿毛。
00:44:06 - Mum? - Yes?00:44:07 Who would you save first in a fire,00:44:09 given the hypothetical situation that Dad and I were equally hard to save?00:44:13 I'd go for you but I'd feel bad for your father.00:44:15 OK.---01:04:09 Dad, who would you save first in a house fire,01:04:11 given the hypothetical situation01:04:12 that both Mum and I were equally difficult to save?01:04:15 I'd save your mother first,
记一部打动我的电影:《潜水艇》,典型的英式忧郁叙事,低饱和色调和转场时高饱和色调相拼配的青春独白电影虽然评论都说它是英式的韦斯安德森,但我并不认为如此——不论是布达佩斯还是法兰西特派,色彩渲染、音乐选用和叙事手法、运镜特色,和《潜水艇》都是有大不同的,比较认同的是,这部电影观后感仿佛是把歌德的少年维特摆在了你面前,用一种忧郁的、生动的、敏感的、勇敢的视角呈现出一个活生生的男性青年心理世界。
第一艘潜水艇——男主的性格之于自己。
影片多处采用第一时间偷窥的维度展现主人公的内心,他被同学嘲笑、被小流氓捉弄,但他却不是麻木死板的人,他懂得关照他人之世界、懂得移情和省察他人与自己的沟通。
第一次和女主做爱时,并不是把这当作青春性欲的发泄,而是精心打扮了自己的着装,布置了有些色情的烂俗氛围,足见他的细腻;为父母的爱情焦头烂额,虽然看似笨拙且不近人情,但不可否认他敏感的观察能力和温柔的内心。
第二艘潜水艇——女主之于男主。
女主在整部剧里都穿着橘红色外套,与一众黑白的死板氛围毫不相干,这其实不是为了说明女主有多么出色或特殊,而是在男主视角下,女生从一出场就具有独一无二的色彩效应,是想让人靠近和注意的。
青春当是激情的、活力的,但确有人是孤独的、寂静的。
不过孤独之人定是自我张力极强之人吧,难于满足周遭的群体效应或者呆板的亲密关系,而是不停的追寻属于自己的生命动力与转折,却又为不曾拥有轰轰烈烈的感情而黯然伤神,渴望一个红外套女孩的同时、何尝不是渴望一种打破当下维度的自己?
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两个“我”呢?
对敏感孤独又善于挖掘自己的人来说,你可曾看见:此时我在深夜敲打这些文字,彼时另一个我拿着相机记录这样的我,我在为自己拍摄独一无二的纪录片。
青春期就好像带了助听器的耳朵,别人听来一般的声音,在青春期的孩子听来已经如雷贯耳,出奇敏感。
此部电影节奏稳健,人物稚拙可爱,有几个出彩镜头。
1. 表示那个重要的星期五,镜头从早上闹钟的5:55直接转到晚上的17:55,单独担忧的奥利夫转到与父亲一起担忧。
2. 失恋的奥利夫在床上睡着,心潮澎湃中,床被置于波涛汹涌的海上。
电影的分段好比是写essay,使得电影更贴高中生,虽然最后的和初恋女孩和好有些牵强附会。
电影配乐也非常棒。
才情横溢的作品。
“这是部挺适合消磨时间的片子”电影下方的评论区有人写道。
于是赶在大会员到期前决定拿出一些时间来消磨。
独自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像是不小心作为闯入奥利弗的脑袋,跟他的不着边的想法挤在一起。
也像是他幻想中一直有着的对着他拍摄的摄影机这头的摄影师,跟着他看故事的发展。
他会在例如乔安娜的狗狗离开的时候,安慰的抱着她,看镜头一眼仿佛在对我们说“我说的没错吧。
”如果要找个词来形容这部电影,第一时间冒出来可能不太准确的是bittersweet。
上一回看到这个词,是形容一首叫Sugar Girl 的歌。
用欢快的曲子扯着嗓子悲伤地唱着“ I wish i could find it funny.When you never come back.Goodbye sugar girl. ” 而电影里,bitter是因为电影用克制的镜头语言说着人物们的忧虑,独自待在工业区的海边,沉默的看着鱼缸(生态缸?
),一杯很多天没有换的热柠檬茶,坐在餐桌前一言不发的父子。
Sweet是因为同时这又是一个很可爱的故事,可爱古怪的年轻情侣,可爱的结尾。
原本厌恶浪漫却因有爱的人和珍惜家人而变得感性开始说的情话“火柴燃烧的火焰像你落下的眼泪。
”,俩人一起在游乐场奔跑放烟花,一起坐在铁道旁被丢掉的浴缸里,坐在小溪边烧腿毛,略有些神经质但还是友好善良包容的父母。
少年心事深似海,没准你也可以从这里一窥在物质生活里没有烦恼的少年们都在烦恼些什么。
奥利弗觉得《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伟大的小说,这并不奇怪,能想象奥利弗和霍尔顿如果相遇了他们肯定会觉得彼此的想法如此契合,他们有大把的时间,够用的钞票,不少空旷的好地方够他们发呆和抱怨身边人都很愚蠢,而且心里总得有一个女孩。
我没法与他们共鸣,但同样觉得他们像自己的朋友那样可爱。
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用听的,边听边在心里与霍尔顿抬杠,而潜水艇里我则在镜头这边看奥利弗的故事,在他看见妈妈和别人上车时,镜头对着他的脸给特写,无法看到他眼里的视角,只看到他睁大本来就很大的眼睛,紧张不安的咽了咽口水,我也跟着咽了咽口水,在最后好像只有他受伤的世界达成时想拍拍他的头。
电影里没有幡然醒悟,没有信仰与热血,但你问海洋有多深,有六英里深。
p.s 假如独自看这部电影的你觉得很闷或者很平淡,不要着急,至少你马上会听到Alex Turner的声音。
一开始知道有这个电影的存在并不是因为Richard Ayoade,而是因为Alex Turner.先听了OST之后很有感觉,加上Moss大人拍的片子,所以当室友提出去Watershed看Submarine的时候干脆一口答应了下来。
在此给亲爱的Bristol做个旅游广告,Watershed真是文艺小清新的圣地,每天滚动播放高品质小成本电影,放映厅都小的可怜,但是椅子很舒服。
最棒的是Watershed禁止吃东西,而且东西也太文艺了,所以整个观影过程中没有爆米花的卡巴卡巴声以及小孩的哭声真是太爽了!
我怀疑正是那晚过得太完美以至于爱屋及乌地给了这电影5星吧。
言归正传。
Submarine的整个Plot其实是相当简单的,整个电影分成5段,除去开头和结尾,中间三段分别讲了男主人公的女友Jordanna, 男主老妈的外遇Graham, 以及这两段危机的爆发和平复。
影片值得称道的地方主要有两点,一是它充满幽默感的台词。
放映过程中多次笑场,而且笑料其实都非常隐晦而聪明,没有流于庸俗。
里面充满了各种英式黑色幽默和嘲讽,甚至还包括Richard Ayoade的自嘲,只是用男主的口表现而已。
二是它简直文艺到无懈可击的拍摄方式。
现实与幻想的分镜。
发黄而抖动的屏幕表现回忆。
还有一些幻灯片式的镜头。
简直清新到我捂住心口的地步。
——————————以下开始全篇剧透——————————当你是个十五岁的威尔士男孩。
普通、平庸,整个人几乎都乏善可陈,你又在期待什么呢。
Oliver Tate期待他盛大而辉煌的死亡。
我们都希望被记住,被纪念,会有人因为我们的离去泣不成声,也会为我们的复活而欢欣鼓舞。
现实总是狗血得让人想扶额长叹。
爱欺负人的同学,小痞子般永远不理解你在想什么的却以朋友自居,老师除了按部就班地展示一下自己的权威根本就对你没有任何兴趣。
时间仿佛就打算这么一直流逝到你长大为止。
但是他发现了那个姑娘。
她长得其实其貌不扬,而且性格乖张。
她的乐趣就是在操场外稀落的树丛里,一根根地划着火柴。
然后你偷偷地注视着,觉得她就是你的那个知己,因为在所有的同龄人之中,你看到了一些你们俩独有的共同点:你们都有内心世界。
于是你忽略了她其他所有的不利,深深地投入了其中。
追求的过程略有惨烈,并且他做了一些违背原则的事情伤害了无辜。
你想着去道歉去弥补,但是事情总是很奇妙。
她感受到了你的努力。
于是在那个铁路桥下,随着光影的交错和列车的轰鸣,她亲吻了你,并且举着拍立得。
然后人尽皆知。
他保护了她。
她终于承认了你。
十五岁的少男少女的爱情总是这么单纯而丰富。
海边的花火。
铁道边的废弃浴缸。
她红色的胶鞋在滩涂上飞奔而过。
有的时候我真的觉得我的青春简直无聊到直冒青烟的地步,相比这些英国人,我到底错过了多少傻里傻气而又难以忘怀的日子。
当然事情不是这么一帆风顺啦。
情场得意的Oliver遭遇了家庭上的不和谐。
你的父亲是个抑郁症的科学家,母亲已经大半年没有跟他夫妻生活了。
你很担心,你希望保持你家庭的完整,偏偏这个时候你母亲的老相好冒出来了。
他的一切在你的眼里都是那么荒诞而邪恶。
于是你战斗。
整部电影到这里冲突到达最大化。
女友Jordanna的母亲因为癌症而手术命悬一线,Oliver却自作聪明也是无可奈何地没有出现在Jordanna的身边,而是选择和孤独的父亲一起度过了夜晚。
之后父母的感情继续恶化,Jordanna因为Oliver的跳票而选择和他分手。
他抑郁了。
那种感觉就像被泡在水底一样。
无法呼吸,全身坍缩。
于是这个一无所长的15岁孩子开始了拯救他的世界的计划。
他潜入了Graham的家,就为了在他的照片上撒泡尿然后烧了他的卧室。
计划进行到一半停止了,因为不敢,因为反而伤到了自己。
他向Jordanna解释,但是不听。
有的时候真的会想,自己15岁的这些狗血事情等自己到了38岁之后到底还有什么意义。
除了傻笑一下觉得自己那时候真的是蠢啊到底有什么意义。
但是莫名其妙的是没有人会后悔,无论自己的15岁过得多么得奇诡。
这就是15岁的意义。
然后这个世界开始一点点地恢复正常了。
父母决定重燃激情。
但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Jordanna终于原谅他了。
或许这个世界有千千万万个红衣少女,穿着红色胶鞋牵着小狗站在海边,遥望海平面上的夕阳。
或许很多时候我大叫着她的名字飞奔过去,结果看到了一张陌生的脸。
But this time it is not the case.How deep is the ocean? 6000miles.你向前,我也向前。
海水肆无忌惮地灌入了我的裤脚。
你向我微笑。
我在水面之上。
我希望我能这样和你一起,呆呆地站着,看着夕阳,直到永远。
————————Random Facts, again——————————1、威尔士口音是个萌物。
2、跟我室友讨论说到底Set up在哪个年代,居然发现其实普适性很强。
一开始说是80.然后他说: it could be now. Wales is always far behind.权作一笑。
3、老子看电影的时候居然碰到了我的Tutor,因为他带着老婆所以比我还紧张些,尼玛笑死我了。
4、主演越看越像Alex Turner.一开始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还觉得是胡说呢。
5、电影票才花了我5.60镑。
我爱英国。
男主角实在是太搞笑了。
尤其喜欢他无论是快步疾走或是奔跑时格格巫一样的动作……简直一毛一样入木三分好吧。
我十五岁的时候陷入了巨大的抑郁,直到成年都没好过来,因为我不如男主勇敢的去尝试,也从没承认过什么。
十五岁,一切都来得及。
来得及失恋,来得及真正的痛苦,来得及反悔,来得及再次爱上,来得及分手,以及心碎。
一部文艺感拉满的电影,讲年轻的小脑瓜里都在想些什么 看到大人的蛛丝马迹就感觉主宰了整个家庭的命运 还没找到自己是谁却执着的认为自己在把控世界一段不知道怎么开始的也不清楚怎么无疾而终的恋爱 败给了一时的犹豫还是惊慌失措 还是没有足以让你信服的借口 还是说错的话送错的礼物 然后让你不开心,遗憾的我也不知道怎么挽回 然后剩下点燃的烟花和海边接吻的剪影 沉浸在想象中的自我感动 喝上很多的酒再沉入海底 再赌上命 把情绪都写在脸上给你看 赌上面子在人群里呐喊的认错大声的说自己的秘密 最后你没有回头 然后我也没有再往前走 “我”不是剧里天马行空的男主角 而像极了每个人青春的影子 剧里的恋爱MV太对我胃口了 希望活着的时候有人和我拍一段
可惜长大了就再没了这种脑子不好的傻劲了。
这一看就是文艺小清新到让人牙龈酸软的海报把姐观看的时间一直延后到实在于同个时间档没有其他选择了才入场。
看那个发型,那身制服,还有那个标题,有点历史的老家伙自然就会联想Beatles那部超朝代的cult片yellow submarine(cult片不等同于血腥暴力卖肉好么,亲)。
坐下来一看,果然就是岛国出品,具体事发地点请恕我地理不好,没有概念,只是那个口音就连能无字幕啃下Black books身为Simon Cowell同好会的某只也深感错乱,三不五时地借助字幕。
故事地点本人不详,年代则是电影中不详,其中有一段男主角自拍的video用的是super 8(我就说现在已经进入80后老屁股们集体怀念青葱岁月的档期了),家中放歌用的还是卡带(我人生最后一盘卡带购买于1997年,张雨生最后一张专辑),故此大约可将故事安放到80年代,虽然其实影片中发生的事件无关乎时代,但是给出这种带点间隔的背景,会有一种“(伪)自传”的错觉,而我等老屁股除了安享那份“真情实意”之外还可以借这点微光伸去手去翻摸记忆的仓库,偶尔触到G点,自会颤抖不已。
海有多深——至少一万里么,儒勒·凡尔纳写的。
男主角的爸爸说有1000 miles(要死了,不会换算公制)。
这件事在影片中很重要,因为男主角最后问女主角说“你知道海有多深么”?
然后着红的女生与穿蓝的男生,手拉手,走到海水淹没膝盖的位置。
大海是生命,极深处是没有生命可以承受的黑暗压力,人生就是那一艘潜水艇,在青春期的时候,它决定启航,嗯,不多不少,先下潜个0.5米好了。
青春期有什么重要的事呢?
那就是恋爱,恋爱,以及恋爱。
影片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恋爱,恋爱以及恋爱——纯纯的爱,接近大人世界的爱,以及大人的爱。
怎么爱上的?
谁还记得,而且who cares?
重点是那个女生梳妹妹头,穿鲜红的大衣,配蓝紫色的legging,命令你跪下!
闭上眼!
然后按住你的头吻上去。
十年后那艘潜艇下潜到1000米2000米的时候都不会忘记。
人生课堂lesson1:做错了事要诚恳的道歉,会有好报的哦爱了之后就是做(不仅单指床上)——爱可以凭本能,不用书本不消学习不要人教,做,可是经验的一部分。
本片男主角最大的特质,就是在镜头落到他身上之前,其人生经验是一片空白(他向老妈宣告自己有女友的时候,他妈那个表情整个就是“我一直以为你是gay啊”的样子,笑倒一片观众),潜水艇还只是他墙上的一副画。
他用来面对现实事务的手段就是——书本,而这位“人类最好的朋友完全靠不牢”的印象只怕也同样印刻在很多人年轻的记忆里。
于是有了诸多笑料。
破处那一天男主角搬出各种老套桥段大串连(姐笑得都要昏过去了有没有,这一幕如此熟悉啊我的妈!
),最后还是一封很幼稚但真挚的信让他顺利摆脱了“青头仔”的身份。
人生课堂lesson2:任何装模作样的猴把戏都比不上诚恳的一句话。
然后就像最近如粤语长片般演到观众都个个犯困才落幕的xx离婚事件——没在一起的时候,媒体希望他们在一起,在一起的时候,媒体希望他们快结婚,结婚了之后媒体就等他们什么时候离婚了。
媒体里的故事都这样。
影片的第三part包括了两层危机,男女主角puppy love的终结,和男主角父母之间已经被时光磨光棱角的婚姻关系的破裂。
而偏偏,这两层危机是交叠在一起的,男主角在影片开始时幻想着山寨耶稣的“死而复生”场面,而going男主角母亲的那位“忍者”似乎某个乡下教会的教宗(对那个“上帝之眼”我实在吐槽无能)。
在决定两段关系未来的时刻,两个男人选择坐下来喝茶吃面,也不愿意勉力伪装起来去充充场面——当鱼还是比当潜水艇容易多了吧。
一件明明很小的事,你知道很关键,却总是无法迫自己去做。
父子两静静默默的时候,男孩开始变成男人的征程于是后来有了小说里,电影里都没有,当然字典里就更加不会有转折。
男主角在担心女主角“以后再也不会烧我腿毛”的时候,大概没想到会演变到他穿着老爹款浴袍像失业时患忧郁症的老爹一样狂饮热柠檬水的情景。
人生中的事故,没有写在剧本里,谁说得定的呢(当然本片的编剧还是对男主角很好的)书本说要杀死女友的狗让她先经历过一次死亡的冲突之后再来第二波会比较容易点,书里说要拉拢夫妻间的关系就要blahblahblah,这死孩子读书已经读到傻冒了么?
书里面的不是人生啊。
还好没有真的赐你一个小说式的结局。
本来是厌烦了,以为有突变会更好,到真的临头,仍然希望“一切都不要改变”,无论父母之间还有什么样的感情,还在一起就好,那个女孩还是梳一样的头发穿一样的衣服转过头来看她就好。
女主角想必也有一样的心情,所以明知对狗过敏,还是穿一样的衣服梳一样的发型牵了新养的狗在海边散步——喜欢就好。
即使闻到过死神的味道,毕竟还没有会面,即使会出“我和爸爸/妈妈同困于火海,你会先救谁”这样狗急跳墙的题目毕竟还没有逼到墙角,还在不需要想太多的年纪,先下潜0.5米吧。
为了这种“青涩”的感觉,影片放弃了一切让它可能会显得“专业”的因素,而特意弄得好像“学生作业”一般,更添一分“纯真”的风味,这样两个人互相追打,在烟花中骑行而过,这些场景就不会“假仙”得好像什么俗套的偶像剧,而似发生在你我年轻时代的二百五故事(男女主角非常普罗大众的颜对这种“真实感”亦有所贡献)。
至于男女主角的父母应该就是明白(甚或今时)的你我。
其中的笑料既有出位的,亦有隐晦地,分布均匀停当,算是让人看得很落胃的小品。
「Most people think of themselves as individuals, that there's no one on the planet like them. This thought motivates them to get out of bed, eat food and walk around like nothing's wrong.」「I find that the only way to get through life is to picture myself in an entirely disconnected reality.」「I don't know if I've come of age, but I'm certainly older now. I feel shrunken, as if there's a tiny ancient Oliver Tate inside me operating the levers of a life-size Oliver-shaped shell. A shell on which a decrepit picture show replays the same handful of images. Every night I come to the same place and wait till the sky catches up with my mood. The pattern is set. This is, no doubt, the end.」
太小清新太文艺 太不适合我
完全是一个还未形成完整性格的中二少年的意淫之路,导演很好的把握住了那种心思细腻的男生形象,一水的小清新,不像是英国电影,倒像是哪个北欧小国的佳作,话说这个男主角也挺棒,才这点年纪演戏就信手拈来,以后不可小觑啊
在showroom的最后一场我备着一袋子模型跑到电影院看。威尔士口音很重,海洋太美了。女主角丑死了。但是还是很清新,很文艺。英国人要是文艺起来也可以那么韦斯安德森
开头关于个体和葬礼的想法还蛮特别的,之后就...越来越可怕。男女主太丑,扣分。
少年的想象世界与好听的音乐,这都是小清新电影的必备了。再加上些结构的花样和影像的拼贴就更棒了。看着看着就腻了
Monologues are wonderfully written and love his accent. Why would anybody fail to give 5 stars anyway...?
最爱这种独立小清新了,各种古怪的想法,古怪的观点,不愧是英国的韦斯安德森。导演的风格很韦斯安德森,有木有?有木有?PS:还有比北极猴子们的电影原声更赞的吗?★★★★
用冷色调的方式讲了一个暖色调的故事,比较有趣的关于成长、青春以及家庭的电影。另外,ost也挺好听。
不喜欢
@2024-06-01 12:54:01
俩字儿:没劲
这就是所谓的独立小清新呗?见过古怪的,做作的,矫情的,这样一部行云流水般的还没见过!小桥段、小景别都很可爱!连ost都这么棒!
要不是ost,我想给一星的,现在真是看不成太文艺的片子了。
源于一个孩子对世界的困惑和涉足,他始终是孤独而疏离的。但在这个小天地里他又可以自由的飞天遁地。因为年轻他可以名正言顺的对爱抱有幻想和启迪。可以像潜水艇深入海底探个究竟,得出他接纳的真相后浮出水面。世界原谅了他简单的迷惘给了一个更丰厚的成长。故事情节推动太慢,情感基调也相对薄弱了些
2011最想看。 严肃又浪漫的清新小品,雅俗共赏。原声悦耳,台词潇洒。从此记住Richard Ayoad.
有點意思,但也還好。
不错不错。青春期的自我嘲讽和自我瓦解。导演竟然是IT crowd里那个超冷一点都不搞笑还自以为很搞笑的做作的黑人!二刷@MOMA 12.12.11
做作...导演还是去演喜剧吧
英國小清新。比台灣順眼多了 瘋狂肆意的青春 我想我們都可以的 狗 敏感 煙花 家庭關係 整部電影好像music video ost一定要下下來聽
後半段勁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