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哪页读哪页——至亲爱的你 与一个人相爱最为困难的,就是你几乎不可能读到对方的全部。
朝朝暮暮,你其实与之相处的不过还是一个陌生人。
也许有一天你会读到那个陌生的地方,也许,你才可以说你爱她。
电影开始于一个奇怪的委托:妻子洋子生前寄来的绘信,叮嘱丈夫将自己的骨灰撒在故乡长崎薄香的海里。
这里就开始出现第一个相信:妻子坚信丈夫一定会完成自己的嘱托,因为对方这本书已经早已烂熟于心。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丈夫开着本来准备环游世界的小车,带着妻子的骨灰上路了。
日本是一个很喜欢强调漫无目的的国家。
开始一个旅程,或者结束一段感情,他们都比较喜欢无疾而终,无因无果。
如果仅仅是为了完成抵达这个目的,何至于千里走单骑,何须路上“行行复行行”。
这是一个蓄意拖延的旅程,丈夫在路上遇见了很多别的人,意外地从他们身上,重新开始,或者说第一次认真翻阅妻子这本书:“重走此间路”,何止漫漫人生。
他首先遇到了一个很能说话的人。
他是那种宁愿在车间里埋头苦干也希望能够逃避说话的人,可是面对这个自来熟的语文老师他开始迟疑。
看着对方滔滔不绝地引经据典,他也许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过于寡言少语,有很多话就如此压在心底,也许早一点说出来会让她走得更高兴些。
然后他又被莫名其妙地拉了短工。
他吃不准对方的热情是有何而来的,又或者孤独太久了,他需要做些事情来冲淡自己都羞于启齿的忧伤。
然后他被告知妻子的故乡,也就是此行的终点是一个好地方。
他看着那个陌生男人的眼睛,一言不发。
再散漫的旅途都将会有终点。
大风大雨,到处都是拒绝的声音。
他自然不会作罢,但是他还是开始发愁。
结果大风大雨总是会过去,原先拒绝的人也开始友好地将他送出大海。
波涛汹涌,妻子幼年唱歌的照片,妻子初遇时候的惊艳,妻子临终时对他的关切,都慢慢水宽无痕。
他拿着别人托付的照片去给那个偶遇的男人:我不知道任何事情,我知道有个女孩在一直等待她的父亲,明天将要出嫁。
电影给出了很多事情的结果,包括他也完成了妻子的最后嘱托。
于是乎那本书可以合上了吗?
清风拂面,也许下一次读另外一页。
我们生活在一个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国度,每天晚上我去湖边散步,不知要与多少人擦肩接踵而过,在闷热、汗水的夏天,肢体的接触是一件让人非常讨厌的事情。
在这样缺乏距离的世界里,让人有一种没有自我、没有尊严在生活的一种错觉。
洋子最后的明信片上写道:永别了。
仓岛从困惑到释然,想明白的大概就是人与人之间,是并不能做到完全了解的。
否则,自我又怎么会是自我。
我喜欢这电影里,大家和气并因保有各自尊严而有距离谈话、生活,这距离不显得冷漠,反而让人觉得舒适、被尊重。
生活中,本就是很多话不必细说,但总有人,什么事都要问一句为什么,我十分不欣赏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这部电影总让我想到法国电影爱,它们都是在诠释爱与尊严,与人而言,两者都是不能缺失的。
记得以前还看过台湾一部电影,叫练习曲。
都是男主人公出于某种原因踏上旅途,然而我却觉得“致亲爱的你”要有味道得多。
大概是出于年龄差距,高仓健饰演的仓岛更有沉淀岁月的味道,因而很多的话语都更打动人心。
特别喜欢的一段,就是仓岛与那位窃贼老师在讨论绯句,电影从画面到台词,真的精美得如诗句一般。
1、仓岛是日本富山监狱一位退休返聘的狱警,这一天,刚刚经历丧妻之痛的他意外收到妻子委托一家遗嘱代理机构送来的两封信,一封当场交给他,另一封则请他10天之内到妻子的故乡长崎的邮政所领取。
第一封信是一张明信片,妻子就写了一句话:请把我的骨灰撒到故乡的海面上。
仓岛有些困惑,他不明白妻子为什么没有生前跟他交代这些,而要在去世之后才让人转交给他信件。
仓岛的妻子叫洋子,曾是一名歌手。
两人相识于洋子有一次到监狱慰问演出,仓岛被洋子深情的演唱打动,他主动向洋子致意并送她到车站。
洋子在一番犹豫后向仓岛表达了歉意,她说她的歌只为一个人而唱,可是那个人两年前在监狱服役时去世了,她一直无法从心上人离去的伤痛中走出来。
她对仓岛说:“重要的东西,总是在失去之后才知道它的价值。
”此时的仓岛已经50岁,一直信奉独身主义的他被洋子的真诚打动,在两个人的交往中,他开导洋子要忘记过去,他说:“监狱里的人,时间是停留在过去的,忘记过去有什么不好?
不忘记的话,你的时间也同样停留在过去。
”于是洋子打开了心扉,向仓岛倾诉了她的情感经历。
后来,洋子曾这样对仓岛表白道:“是你点亮了我心中的明灯。
”
两个人慢慢走到了一起,他们都已经有岁月划痕的心灵,在尘世深情地互相珍惜彼此的后半段生命。
可惜相爱的时光很短,15年之后,洋子确诊患了急性淋巴癌,不久之后就告别了人世。
带着对妻子为什么这样交代后事的困惑,仓岛开着被他改造成小房车,原来准备用来和妻子一起驾车游遍全国的旅行车踏上前往长崎的路途。
这是一趟完成妻子遗愿的旅程,也是和妻子15年美好时光的回放,一路上,两个人相依相守的过往一幕一幕地在仓岛的脑海里闪现。
这让仓岛一个人的旅程显得孤独和落寞,岁月匆匆,知心的话还没说够,知心的人已经不在身边。
2、在路上,仓岛遇到了一个自称是退休语文教师的旅者,他和仓岛一样刚经历了妻子的离世,他一个人开着房车,用四处游走减轻妻子去世带给他的悲伤。
在一处汽车露营地的夕阳下,两个人喝着咖啡,退休语文教师絮絮叨叨地和仓岛读俳(pái)句(日本一种古典短诗)聊人生,他说起自己对旅行和流浪的理解,他说旅行和流浪的区别在于:旅行是有可以回得去的地方,流浪没有。
仓岛深以为然,只是他没想到这位退休语文教师原来是个开着房车到处行窃的惯犯。
当他们又一次相遇时警察追上了他,在被警察带上警车前,他告诉仓岛:“我在流浪中陷入了迷途。
”
这是个小意外,按警察的定性,这位退休语文教师是窃贼。
但仓岛显然理解他,一个失去妻子,找不到可以回得去地方的流浪者,他在用行窃排遣心中的苦闷。
田宫和南原是仓岛在路上遇到的另两个人,他们是一家食品公司的职员,专门在各地展销会上售卖一种叫乌贼饭便当的食品。
田宫热情又大大咧咧,他因为汽车故障请仓岛带他一段,又因为同事南原有事请假让仓岛帮他一起准备食材。
由于长年在外,田宫的家庭出了问题,一天晚上借着酒劲,他向仓岛和南原吐露了自己的伤心事,他的妻子有了外遇,可是他不敢说破,他不知道如何面对说破后的局面。
南原和南宫不同,他内敛寡言,已经7年没有回家了。
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只不过他们的故事有些压抑而沉重。
在告别的前一天晚上,南原写给仓岛一张纸条,告诉他如果租不到船出海撒他妻子的骨灰可以找纸条上那个叫“大蒲吾郎”的老人帮忙,他曾去那里钓过鱼,受过这位老人的照顾。
3、仓岛到达了妻子的故乡,他先去邮政局取了妻子的第二封信,里面还是只有一张明信片,就写着三个字:永别了。
仓岛更加困惑起来,他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妻子要用这样的方式和他告别。
不过他只能暂时放下困惑去找船出海撒骨灰,不巧台风正在登陆,没有人愿意出海。
仓岛只好想别的办法,他走进一家小饭馆吃饭,拿出南原的纸条向店员奈绪子打听大蒲吾郎这个人,没想到那是奈绪子未婚夫的爷爷。
小饭馆的老板,奈绪子的母亲也看了仓岛的纸条,她惊呆了,那是她曾经熟悉的字迹。
让仓岛失望的是,大蒲吾郎和别的渔民一样拒绝了他,他说并不认识南原,面对孙子出面说情,他不客气地说我的船要不要出海我自己说了算。
仓岛只能告辞,狂风暴雨的夜晚,奈绪子的母亲请仓岛小酌聊天,她向仓岛打听那个给他纸条的人,然后说起自己的丈夫。
他的丈夫曾经也是渔民,后来为了赚更多的钱上岸做生意,结果欠下一屁股债。
7年前,重新出海捕鱼的丈夫遭遇台风葬身大海,连尸首都没找到,她用他的保险金还了债,开了这家小饭馆。
第二天天气有所好转,仓岛饶有兴致逛起这个海边小渔村,当走到一处已经闲废的写真馆时,他意外发现妻子童年演唱时的照片被放在橱窗中展示。
仓岛伫立了很久,然后很庄重地说了声:“谢谢你!
”是仓岛在这里读懂了妻子两封信的深意:妻子的人生,他并没有全部参与,包括后事的安排。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该放下过去,好好走自己人生的路。
一句简单的“谢谢你”,是仓岛豁然开朗了他一直试图破解的困惑。
于是,在一处灯塔附近,望着深蓝的大海,仓岛抛飞了妻子写给他的两张明信片。
仓岛再次去请求大蒲吾郎,这回大蒲吾郎改变了主意,答应他隔天天气更好的时候载他出海。
事情得到了圆满解决,一切都云开雾散起来。
临出海前的晚上,奈绪子的母亲拿了一张奈绪子和未婚夫的定婚照,请他出海撒骨灰时一起把它抛到大海,让长眠的丈夫看一看女儿。
仓岛默默收下了照片,一切尽在不言中。
4、回程的路上,仓岛去找了南原,他把奈绪子和未婚夫的定婚照给了他。
一切昭然若揭,南原就是奈绪子的父亲,他制造自己海难而死的假象,隐姓埋名流落他乡。
他的行为是犯罪,可背后,是他的牺牲和对妻儿的成全。
仓岛也跟南原分享了他从妻子两张明信片上得到的领悟:“我有属于我自己的人生。
”抛飞的明信片,就是仓岛和过去的诀别,余生的日子,他要遵从妻子的心愿,好好走完人生的路。
15年前,他开导妻子忘记过去重新生活,妻子用“是你点亮了我心中的明灯”感激他;15年后,妻子用她的方式把当年他的开导还给了他。
仓岛在路上遇到的三个人,此时有了更深的寓意,他们一个用行窃排遣丧妻的苦闷,一个用逃避压抑妻子出轨的痛苦,一个用隐姓埋名成全妻儿不用过背债的苦日子。
他们都陷在过去的漩涡里,没有活出自己的人生。
上面所写的,是一部日本电影讲述的故事,叫《致亲爱的你》,著名导演北野武的作品,领衔主演的是高仓健。
电影拍得内敛而安静,是一部充满东方生死哲学的电影。
影片的最后,字幕上打出日本著名俳句诗人种田山头火的一首诗:漫漫人生路,行行复行行,今日吾亦往,重走此间路。
意思不难理解,同样意境的诗词,早几百年前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就写过,最后两句是: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世间,每个人都是过客,每个人都在走前人走过的路。
每年的清明,是我们和逝去的亲友最近距离的重逢,对他们的祭思,不是为了沉缅于伤痛,是为了活着的人更好地走人间的路,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
生命,不过是逝者在教我们放下过去的轮回。
【裂光,喜爱解读电影和红楼。
好好活着,慢慢向上,个人公号:裂光(lieguang2026)】
腊月二十八,回到乌江怡园,小小对家充满了感情,怎么也不愿睡觉,一直到十一点半才沉沉睡去,我接着收整洗衣沐浴浇花,时间一晃到了十二点半,心里不甘夜晚就这么过去,清闲的夜晚越来越少,一定要谋求一份感动,才对的起自己,于是挑选了一部亲爱的你!
电影在舒缓的节奏中推进,北野武饰演的房车旅行者不断说着点睛之语,旅途与流浪的区别,旅途是有归程的,还有一个可以回到的地方。
影片一开始就甩出了包袱,往生的妻子将一封信寄往了自己的家乡,让近在咫尺的高仓健要到1千公里以外去取那封信件,按照惯例,这会是一个不得了的包袱,那封信件所牵引出的故事将在影片的结尾给我们浑身鸡皮疙瘩的战栗感动,我期待着这样的感动,也着迷于这样的影片,情书,心动,那样的结尾一直深刻在骨子里,随时保持着我对光影世界的迷恋。
这次却意外了,信上只有三个字:永别了!
无惊无喜,平淡如水,就是“永别了”。
看完电影,已是接近3点,明天还要回去都匀,我带着困惑和失望,关掉了投影,臆想中的感动没有出现。
第二天在车上,小帅开车,小小枕在我的腿上沉沉睡去,看着窗外,想着高仓健昨天的旅程,开着自己改造的房车,兑现了对妻子的承诺,带上骨灰,和床前的那一小罐花,横贯日本1000多公里,只为了把骨灰洒向妻子家乡的大海,然后接受那封只有3个字的信。
有一瞬间,突然明白了。
生活,就是要向前看,它应该是旅程,而不是流浪,它有目的地,有归程,过去的,就永别,要上路,去遇见新的人,做新的尝试,北野武爱读诗,喜欢美,也在摸索生命的意义,却迷路了;小吃展销会的主任,一直积极主动的打拼,不辞辛劳的奔波于各个城市,确是不敢面对自己家庭破碎的现实,只能在醉酒后痛哭流涕,第二天继续打拼;帮厨也有自己不敢面对的过去,丢下妻子女儿,诈尸复活,用新的身份开启新的人生,只是是真正的新的人生吗?
他真能和过去决裂?
当他看见女儿结婚的照片,他会是怎样的复杂,面对真的比死还难?
高仓健最后理解了妻子的用意,开上车,走出去,在1000公里以外的故乡,阴阳相隔的对他说:永别了!
手指缝间渗过骨灰,缓缓的流向大海,妻子真的走了,那个带他走出自己自闭人生的,善解人意的妻子走了,没有来得及兑现承诺和他周游旅行,却用自己的最后一封信,把挚爱的丈夫推了出去,推上了旅程,推向了他新的生活。
永别才是最好的怀念,时隔一天,我才理解了这部电影,致亲爱的你!
《高仓健,去了》高仓健10日因病去世 享年83岁。
为了缅怀,为了自己童年中被《追捕》激发,和伙伴们玩了几百遍的“昭仓跳下去了,唐塔也跳下去了......”,寻找一部旧作看看!
tu--1在中国,刘德华拍过150多部电影,基本已算最高产的演员;但相比之下,高仓健一生拍过超过204部电影,而且绝大部分都是主演,在亚洲无人能出其左右。
选择具有代表性,且我未看过的,不难!
6、《致亲爱的你》我只能说,这是一部关于日本男人中:丧偶、逃避、外遇,三合一的故事体!
当然,由导演: 降旗康男 出面组合,影片阵容不会低!
上映日期: 2012-08-25,高仓健先生足足81岁了,不容易啊!
非常非常非常敬佩!
致81岁的高仓健先生!
啊,已经看了6部了,再看2部吧!
全文请看http://site.douban.com/237924/widget/notes/16651380/note/473880642/
用旅程和你郑重地说再见。
旅行和流浪的差别,有无目的地,有没有可以回去的地方。
以为没有了你,我已无处可去。
你却笑着说,“哪里哟,你还有有你自己的人生”。
多喝了点酒,用力拍拍自己的胸脯,指着雪夜里那点灯光,“是你点亮了我心里的灯”,说完了那么开心地笑了。
是好人坏人都不重要。
懂美的人能坏到哪里去呢?
谁都有故事。
谁都又不过平常。
粉末状的骨灰洒进海里,静静地潜入水,伸展成一个个微小优美的花朵。
又像深蓝天空中的星星,亮闪闪的。
我想象你变成了拥有尾巴的美人鱼,欢快地被放归大海,没有悲伤,没有留恋,只是全然地愉悦。
紧咬着覆盖骨灰罐的黑布,一次一次地轻轻地放你入海中。
老渔夫说,今日大海真温柔。
君子成人之美。
不说再见了。
一句话点评:老年人公路片一样是触动心弦的成长故事。
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里有一个会猫语的老者,他的记忆也像猫一样,不知何为过去,却要被冥冥中的力量推向他所不知的未来,他总说,到地方就知道了。
这也许是日本文化里对于神意的基本态度。
本片里的高仓健饰演的仓岛英二突然收到妻子洋子去世前留下的两封信,一封请他把她的骨灰撒到她家乡的海域,另一封请她去家乡邮局收取,无论是谁,都只能抱着“到地方就知道了”的心情去完成。
当然,仓哥也很疑惑:为什么生前她不告诉我?
妻子为什么对我有所保留?
有一双木匠巧手的仓哥,坐上自制房车(也为了完成开车带妻子旅行的夙愿),上路展开一部老年人公路片。
路遇奇人,是所有公路片的惯常套路,所以当浅野忠信客串的警察走向伪国文老师北野武的时候,我们并不吃惊,但北野武的确是全片最搞笑的角色,这个丧妻的老窃车贼一边跟你很文艺地念叨些种田山火头诗句,一边矫情地借流浪诗人山火头和旅行诗人松尾芭蕉讨论流浪与旅行的区别在于有没有能够回去的地方,瞬间我们也跟仓哥一起被戳中心事:我们是在旅行还是流浪呢?
丧妻的老鳏夫,岂不是无家可归的人呢?
“能回去的地方,从现在开始找不就好了”,神为仓哥安排了第一个治愈者。
接着是为商店推销车站便当、蛮日本跑的两位后生,开朗的家伙其实隐藏着深深的寂寞和伤痛,而沉默寡言的家伙所隐瞒的过去,还有待仓哥带着他的帮助去洋子家乡寻觅。
一切如有神引,他不仅在饭馆老板娘开导下,对妻子最后留下的令他费解的“永别了”卡片释怀,而且在雨过天晴后顺利将她的骨灰洒向大海。
更有意思的是,他人心事也瞒不过前狱卒仓哥的锐利双眼,他默默充当了信鸽,为心怀秘密的人们传递了平安的消息。
本片的叙事方式颇有些意识流,顺从仓哥睹物思人的回忆,插入他与洋子的生活片段,我们得以像解开悬念一样了解洋子这个人,了解他们来之不易的缘分。
公路之旅的漫长过程,也让观众见证仓哥跟陌生人的交谈越来越多,心灵也越来越开放——晚年丧妻之人一样需要成长,需要寻找自我啊,因为人生就是不断变化的旅程。
高仓健和田中裕子这对老搭档演员,默契十足,表演自然。
本片画面也让观众艳羡日本美丽的公路风光、洁净的蓝色海洋。
醇厚而纯熟的一部清新之作。
本文发表于《环球荧幕》Ipad版。
“谢谢你。
”谢谢你来过我的人生,带给过我那些简单的快乐与幸福。
曾经我以为我愿意一直一个人过,你来以后我才发现,两个人过也很好,只要那个人是你。
“永别了。
”我来过,我又走了,只难过一段路程就好了吧,从此以后开启自己新的人生吧,答应我,我不在,你也要过得很好。
想找一个温和的恋人。
因为很少被人温柔以待吧,我总是很急很燥,难以真正平静下来,希望能有那样一个人,他的到来,让我原谅一切不好平静的过往,让我每天在温柔平静中度过。
挺喜欢看这种节奏缓慢、画面美好、情感温和、音乐动听的电影,因为观看它需要自己有些同样温柔平静的心情。
每天汲汲营营,忙忙碌碌,急急匆匆的,可事实上我并不确切我在做些什么,我要做些什么。
看书看电影,看别人的人生,以观照自己的人生,希望让自己找到自己真正想追求的生活。
高倉健的最後一部電影,父輩們的“情懷演員”。
電影節奏很慢,味道也很淡,需要你有強大的味蕾去品味。
“漫漫人生路,行行復行行。
今日吾亦往,重走此間路”,“人生無路不飄萍”,這兩句話應該是電影想表達的意思吧?
字面很好理解,但是要品味出個中的酸甜苦辣,沒有人生的閱歷是很困難的。
至少我自己沒有真正理解這本電影。
我喜歡某一篇影評的幾句話,但又覺得沒有說完整,就把它拿來修改一下,權作自己的東西吧:人生就像一本書,命運就像一陣風,風吹著書,翻到哪頁就讀哪頁吧,也許讀完這頁下一頁更精彩呢?
很想再去聽一遍中島美雪版的《漫步人生路》。
没有什么声音,比错过季节的风铃声更悲伤了。
二十几岁的年纪大概是理解不了那种中老年的困顿。
可是,现在的人生啊,大约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停滞了吧。
也许,有人会说,二十几的年纪不正好在奋斗吗。
那,为的是什么呢?
二十几岁的时候,离开了学校,周围的人会告诉你,嗨,接下来的路,你该是这般走:有一份稳定的薪水不错的拿得出手的工作,有一辆配置不错的款式挺好的开得出去的车子,有一套遮风挡雨的装修还行的房子。
这些都有了,那么你就该找一个与之相配的女子或者男子,然后孕育一个新的生命,重复你们来时的路。
二十几岁的时候,斗志也好,激情也罢,正在一点一点的被时间吞噬。
就好像那监狱里的岁月,本该流动的时间却是停止的。
我们以同样的节奏重复同样的动作,连表情都是嘴角微扬15°一般的标准。
不管是预备进来抑或将要出去,我们都是在围城里徘徊迂回。
区别大概在于,从一个围城进了另一个围城。
不幸一点的,进的是一个中国式的房子,一进又一进院落。
拔草行行复行行,此身犹在青山中。
感情也是如此。
年少的时候,大抵都是相信永恒的。
也愿意说些关于永远的话。
那些感情其实很纯粹,喜欢你,所以要和你在一起。
一起看书,一起吃饭,一起逛街。
看你看过的风景,走你走过的路。
只是,这样纯粹的感情十之八九不得善终。
因为太纯粹了。
看得都叫人心碎。
那之后的感情,是痛定思痛之后的考量。
爱不爱在这个时候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适不适合生活才是最关键的。
此时,若是遇见一个你爱他(她),正好他(她)也恋着你的人,并且你们身后的家庭,事业,生活都合适,那么真是上天厚爱了。
这样的厚爱,让人心甘情愿的收起微张的羽翼。
人这一生,就是想要在哪里安定下来过悠闲的生活,找一个人生的归宿地。
只不过,有些人很幸运,在最初的最初就到达了那个地方。
而有些人,却是穷其一生也未曾找到那个地方。
未曾找到那个人,那个点亮你心灯的人。
十几岁之前,从未考虑过从哪来往哪去,因为,心里那盏灯是父母细心呵护着,长明长亮。
十几岁之后,有风有雨有雾,那盏灯摇曳不定忽明忽暗,却也开始拒绝父母的庇佑。
遇见过此男彼女,灯亦是亮了又灭。
此后长长的岁月,那盏灯终是未曾亮起。
时光停止。
一只误入的小鸟,一首误会的《星之歌》,一个孤寂的灵魂。
她告诉你,是你点亮了她心里的灯。
之于你,又何尝不是呢。
没遇到之前,所有人都以为你会单身一辈子。
你的生活里除了木工就是技术指导,就连作品完成之后的试用都必须保持沉默,欢呼雀跃只能埋放在心中。
一道又一道的铁门,一个又一个的枷锁,将你困在时间的原处。
即使遇见那个点灯的人,你还是不懂吧。
所以你会说,你用这个太奢侈了。
人啊,都是在失去以后,才会意识到它的价值。
困惑是理所当然。
撒入海中的骨灰,好似纷飞的蝶,好似指引的星。
你知道流浪和旅行的区别吗?
区别在于有没有目的地。
你一直在时间的长河里流浪。
你的时间是停止的,即使是不停的工作调动,你也只是重复一样的日子。
她为你开了一扇窗,风过处有清脆的铃声。
她与你的别离,让你踏上了旅行。
一次有目的地的旅行。
1200公里的路程,从富山到长崎县平户市的薄香。
同样丧偶的退休教师,全国跑的乌贼饭销售员,开着小餐馆的母女。
遇见那么多人,看过那么多风景,你却一直孤独。
一小时三十分,你独自站在监狱的长廊里,回首处是紧锁的门。
前方是微光。
旅行的另一个意义,在于有能回去的地方。
而那个能回去的地方,从现在开始找不就好了。
このみちやいくたりゆきしねれはけふゆく種田山頭火岁月那么长,困在时间里你,何时才能遇见完整的自己。
从此刻出发,流浪也好,旅行也好,人生的意义不就在于寻找吗?
走那么远的路,见那么多的人,只为与你相遇。
而你,却是另一个自己。
不闷,也想不到什么豆瓣缩写,叙事也没什么毛病,挺好的。
外部环境的压力迫使父女靠近,面包车里则形成身体的斥力。摄影机与景物的距离构成人与世界的比例尺,居无定所的状态渗入每一口呼吸的空气,连同凝滞的情节被锁在镜头之中。
BIFF14。感觉导演在安哲、塔可夫斯基和特吕弗里腌了七天七夜。虽然只呈现了一种凝滞的状态,但胜在动作完整情绪饱满,还是很好看的。
3.5+,俄罗斯大师片,痛苦与破败的想象。
很独特的公路片,辽阔国土之下,父女关系的疏远,让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显得如此逼仄;两人仿佛在轮流争夺车的使用权一般的生活,父亲以父亲之名,始终对女儿颐指气使;万花筒小夜灯、形形色色的过客的拍立得,发圈,使女儿无声的抗争。冲动的导火索是父亲在女儿丢在一边,毫无顾忌地向过客宣泄欲望,既自轻父亲的形象,也无父亲的担当。太多镜头与调度都令人不明觉厉,开头的横摇,女儿的突兀入场;稳定的拧焦;场内场外的声音空间……女儿对背影的执着,否认了人直面彼此的可能性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
尽管经常跑电影节 但也觉得本片… 挺没意思的。两星给风景和故作深沉的长镜头。
#BJIFF7好看,摄影很美,但不懂
无依之地,寻笼之鸟……演员很美、惊悚配乐、摄影很塔
#BJIFF 2024#❌就算让我边看边睡我都不愿意……
开头的两个旋转镜头就给我干晕了。中间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背景音,我想到导师说我的论文:要用白话文把专业术语说清楚,让即使不做这个方向的人也可以看懂你写的论文。(´-ω-`)最后,我真的害怕看文艺片,漫长的铺垫,短暂的高潮。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荒芜之地上失去母亲的青春期少女 面对的困境与成长 全片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偶尔停车,卖几张碟,加一次油,争吵又和好。没有目的地,只有不断延展的公路和一种笨拙的相依为命。
人物立不住,但胜在拍得好看,情绪贯穿,完成度高。
摄影很美...但是...
3.5
最开始,父亲开车,女儿在后座吃泡泡糖,莫名有种《洛丽塔》的感觉hhhh
第四部,没让我冲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