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子弹列车》作为今年最成功的商业爆米花电影之一,获得了豆瓣和imdb网友极大的认可(与包容)。
这次,“什么电台”的影视主播宋老师就与“伊坂幸太郎老粉”沐见汐一起,聊聊在电影和小说中的杀手们的可爱之处。
在本期视频中,你将了解:1. 电影好看吗?
讲了什么?
2. 电影有何看点和槽点?
3. 伊坂幸太郎是谁?
他和中国有何联系?
4. 伊坂小说中的杀手们和电影中的角色有何差异?
我们最喜欢的是谁?
5. 全网独家小彩蛋:前作角色神秘返场+主要角色名字的致敬意味大公开!
如果喜欢的话,请给本视频点个赞吧^ ^50分钟,万字浅聊《子弹列车》:杀手的世界,可比电影有趣多啦!
_哔哩哔哩_bilibili
近几年我都从来没有这么喜欢过一部商业电影,但这个片儿真的太优秀了,如果这个电影都能打三星以及三星以下,这不仅是像戈达尔那样反电影了,简直是他妈反社会,全片细节多到爆炸,有趣新鲜的点子也是从头到尾都没断过,本以为都2022年了有趣的点子都被拍光了,各类型的电影也都看过了,没想到还能看到这么有创意的商业片,也真的好久没有这么全神贯注的看一部电影了,且全程没感到乏味,这部电影让我找回了小时候看店的那种快感,那种全身投入纯粹的感受,真的太厉害了,影片中有趣的点子值得一提的地方,值得讨论的东西实在太多,看完之后脑子有些杂,一时不知道从何谈起,总之这部电影简直是优秀商业片的楷模,说剧情老套因此打低分的可能是傻逼吧,就算这一个不那么新鲜的故事大纲,可在大纲下塞入这么多丰富的情节和有趣的点,也不可能和俗和套扯上关系,愿以后每年都能看到这样的电影,因为我真的超喜欢,超级需要这样的电影,给我惊喜、给我纯粹的观影体验。
不剧透,我可以给打个8.5分。
前三分之二看得我想给十分满分,可是片子终局有点拉胯,本来可以把风格贯彻到底,却非要在最精彩的阶段变回类型片,属实有点遗憾。
这年头基本没有几个人拍这样的片子,盖里奇发挥不稳定,上一部这种片子还是《绅士们》,昆汀更不好说,他想拍啥片子全看他心情,《无耻混蛋》后也没再见过他这样玩儿了,至于宁浩就更别提了,日本这边本来有个园子温也爱拍这种电影,可是现在他也没消息了,属实是出一部看一部了。
但即便这种片子稀缺到这种程度,我也没办法无脑打高分。
《子弹列车》的缺点是没能cult到极限,本质还只是一个打着反类型片标签的商业电影,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作者电影,导演更像是一个被资方看中了擅长乱来的打工仔,贩卖的便是自己一部分天马行空的能力,而不是像我刚才说的另外那几个,他们才是电影真正的主人。
所以说,哎,遗憾,最后一幕别那么蠢就好了。
不过我也有点执念,这个电影既然都日美合拍了,改编的还是日本小说,那……好莱坞能不能注意一下成田良悟?
同样是火车上的一系列乌龙,同样是充满了动作、鲜血和喜剧的黑色故事,《永生之酒》的列车篇不比这片子的故事精彩个十倍?
好莱坞啥时候把成田良悟搬上大荧幕啊?
我最喜欢的还是这对儿兄弟
《子弹列车》是一部结合了动作、喜剧和悬疑元素的电影,其剧情紧凑、动作场面设计巧妙,充满了创意和幽默感。
布拉德·皮特饰演的“瓢虫”角色,以其幽默风趣和出色的动作戏表现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辆高速列车上,这个封闭的空间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紧张而充满变数的环境。
各路杀手和间谍在这辆列车上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的目标和动机,使得故事线索错综复杂,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断猜测和解谜。
影片的动作戏部分是其一大亮点,观众认为在火车车厢这种狭窄空间内,难得打出了新意。
导演大卫·雷奇在动作编排上的功力不容小觑,他将高速列车这一封闭空间的局限性转化为了电影的优势,创造出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场景。
影片的色彩运用和摄影技巧也非常出色,为影片的整体视觉效果增色不少。
除了紧张刺激的剧情和出色的视觉效果外,影片的黑色幽默也是一大亮点。
在生死较量的过程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不时地爆发出幽默的火花,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这种黑色幽默的风格也为影片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
总的来说,《子弹列车》是一部娱乐性极强的电影,它将动作、喜剧和悬疑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既刺激又有趣的观影体验。
布拉德·皮特的出色表现和导演的精心制作,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了一部不容错过的佳作。
有人说电影与原著差别较大,人物关系交代不清,所以显得突兀,但不妨碍我们理解导演所表达的各种暗喻。
实际上本片的核心就是白死神安排所有仇敌上了命运列车进行互相厮杀,他想从中得利。
1、白死神——野蛮独裁暴君,靠杀死黑帮老大岸峰篡权上位的俄罗斯人,安排自己的儿子在玻利维亚接应,儿子在去机场时遭遇车祸被警察带走,白死神的妻子担心儿子就去警局协调,在路上被代号为卡佛的杀手安排的车祸撞伤(卡佛的实际目标是白死神,结果误伤了其妻子),白死神安排最好的医生为妻子做手术,但术前医生被黄蜂的毒蛇液杀死,最终导致白死神妻子不治身亡。
所以白死神将这些仇家都安排到一起进行厮杀:白死神安排人绑架自己的儿子并索要1000万赎金,然后雇佣柠檬和蜜柑解救自己的儿子,雇佣卡佛(实际是瓢虫顶替卡佛)偷1000万赎金的箱子,雇佣黄蜂杀死自己的儿子(因为儿子是自己权力的潜在威胁,而心爱的妻子也是因这个逆子所害),柠檬和蜜柑都是在玻利维亚火拼中将白死神手下歼灭的人,他们此次运送人和钱的任务肯定完不成。
基层人的互害都是由这个暴君所致,他个人情绪的宣泄,他手中权力的任性,他贪婪野蛮的本性,他是一切邪恶之源,其他人的命运则随着命运列车沉浮。
2、木村父子——被暴力伤害的一家人。
木村父亲曾经效力在岸峰手下,白死神上位进行清洗,把木村的妈妈杀死,而木村那时还小,躲在壁橱里侥幸逃生,长大后木村也加入黑社会,帮白死神交付1000万赎金,虽然整日醉醺醺,但木村不忘杀母之恨。
而白死神女儿王子为了逼迫木村去杀自己的父亲,就绑架了木村的儿子并从楼顶推下,安排杀手在医院,如果木村不答应,就可以随时杀死木村的儿子,但木村老爹已安排人将孙子救下,将杀手除掉。
爷孙三人是深受暴力伤害和被压迫的人,当暴力肆无忌惮,他们走投无路时只能奋起反抗,木村老爹最终的正义刀术将邪恶帮凶崭得支离破碎。
3、王子(白死神的女儿)——新的暴君,她痛恨父亲专横跋扈,也痛恨自己的哥哥,所以看到哥哥死后还向哥哥脸上吐口水,她在装1000万钱的箱子里设置的炸弹,她将手枪做了手脚,最终导致白死神用这个枪想杀死瓢虫时炸膛把自己半个脑袋轰掉。
她在局面不利时总是装扮可怜, 在有利于自己时则心狠手辣,所以王子是屠掉恶龙的新恶龙。
4、柠檬和蜜柑——权力下辛苦做事的人,他们兢兢业业工作,混口饭吃,但殊不知所有执行的任务正是指派任务的人在毁掉任务,他们只不过是韭菜中的一捆,早晚被收割和牺牲掉的,蜜柑就是在与瓢虫和王子打斗中被牺牲了,而柠檬最终觉醒,从列车跳河后上岸,及时驾驶一辆运送桔子的车将新的暴君王子撞死。
5、恶狼——分不清敌我的愤青,在婚礼上,本来是瓢虫撞了恶狼一下,使得他去清洗衣服,从而躲过了黄蜂在蛋糕里下的毒,而吃蛋糕的所有宾客及恶狼的妻子都七窍流血而亡,是瓢虫救了他一命。
当得知杀死他妻子的人在列车上,列车一开门就看到瓢虫,因在婚礼上他看到过瓢虫,头脑发热就认为瓢虫是投毒的罪魁祸首,全然忘记要复仇前先看看复仇对象的相片,结果被自己投出的匕首撞到瓢虫的钱箱反弹刺死。
这些人不明真相,通过自己的认知来判定好坏,往往被人利用。
6、黄蜂——冷血的暴力工具,漠视生命,滥杀无辜,不分对错,只听主人的指令,毒杀婚礼,毒杀医生,杀死女列车员,毒杀白死神儿子,他们是暴力的爪牙,最终在与瓢虫对决比快的情形下,死在自己的毒蛇液之下,享受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7、瓢虫——命运中求得幸运的人, 瓢虫在西方文化中通常被认为是好运和幸运的象征,身上有7个点的瓢虫被视为一种吉祥的符号,所以瓢虫总能在打斗关键中取胜,而且所有的危险解除都是危险降临到自己头上时的被动防御,他不滥杀生命,都是对方运气太差或咎由自取,火车出轨后,瓢虫翻滚都能撞上软软的充气木偶上得以保全,虽然箱子爆炸任务失败,但保住了性命。
这类人就是那些命运挣扎,求得生存,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做事有底线,上天就会眷顾的人。
本片可不是简单的爆米花电影,每个角色都影射当今社会的各类人等,当从画面上看到白死神手上纹身时......
其实预告出来的时候我的心里真的咯噔一下啊,毕竟伊坂幸太郎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而这部电影的原著《瓢虫》(中文译名《疾风号》)也是他十分不错的一部作品。
果然,当我看完预告后我错乱了——为什么每个选角都和我脑海中构想的完全不同啊!
后来出了资源后还是看完了全片,作为(应该是)最有资格愤怒的原著党,我反倒觉得可以接受,而且还可以好好聊聊电影对于原著的改编,或许还可以视作对如今类型片剧作的一条新赛道的探讨。
1.首先注意到,评论区很多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电影中的角色塑造。
打斗过程中不忘劝对方与人为善的瓢虫、托马斯小火车迷蜜柑……这些杀手形象不再像传统类型片中那样凌厉严肃,而是有着各自鲜明的带有喜剧意味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存在本质上也为剧作增色不少,很多笑料就在这种角色的碰撞间产生。
在这一方面,电影对原著的取舍可谓是有优有劣。
它为瓢虫增加了从心理医生处接受了治疗,于是始终希望和对手沟通打开心结的设定,我觉得这一点就十分巧妙。
原著中的瓢虫仅有十分倒霉的属性,他像是被动被卷入到了这场混战中,无时无刻处于一种“我是谁我在哪我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懵逼状态,这一点在小说中可以很好地由内心独白展现,却不适合搬到银幕上,因此电影对瓢虫话唠属性点满的角色展现,我觉得是一个亮点。
至于杀手双胞胎,电影保留了蜜柑喜欢托马斯小火车的人设,但有趣的是将兄弟俩的性格做了对换。
柠檬在书中的设定是热爱文学,在愤怒的时候喜欢大段大段地引经据典,属于在平静的外表下隐藏杀意的类型,而蜜柑则更咋咋呼呼。
电影做此改编,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出于类型片剧作设计的考量,柠檬英国绅士的外表和张口就来的粗口,以及蜜柑一本正经地介绍托马斯小火车里的角色,都有一定的反差感,更加具有外显的喜剧效果。
于是对这一对,我的评价是无功无过。
还有一个安排上的不同,也让我有些可惜的地方就是,电影中对于木村爷爷派去保护孙子的杀手没有过多笔墨展开,而在原著中则是单独为他开辟了一个视角,当然,不是片子里面的护士,而是一个在前三分之二一直在一个十字路口看绿化带的普通男人。
直到王子送去的杀手到达位置,他来到杀手身后,将其推到疾驰的汽车前面,伪造成一场交通事故后事了拂衣去,我们才能发现他以怎样的角色参与到了这场混战之中。
在原著打打杀杀进行到最激烈的阶段,忽然插入一处有些莫名其妙的,他望着绿化带发出诗意感叹的描写,就像是为整个高速前进的故事踩了一脚刹车一样,读起来也别有趣味。
2.而到了王子这里,我觉得便是改编的重灾区了,这一点可以结合它的故事设置好好地聊一聊。
原著和电影都采用了相同的高概念,就是“如果一群杀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上了同一辆列车”。
原著对这一高概念的展开是为一个主题服务的,也就是瓢虫一直在抱怨的,命运的无常。
因此,到了最后也并没有什么幕后BOSS,只是这些人一次偶然的相逢罢了;而电影的剧作改编显然还是受到了类型片框架的局限,认为一定要为这一连串事件设置一个合理的原因,因此选取了“黑帮老大为了亡妻复仇决定把所有有关的杀手召集起来一起干掉”的反转,很cliche。
当然,这样的安排是可看的,也为这部电影增加了原著最后所没有的大场面,比如列车脱轨这种,但问题就出在了王子身上。
在电影里,她被塑造成不受父亲重视,因此登上列车找棋子替她复仇的角色,而在原著中,他(没错,原著是个男生,不知道电影为什么要做此改编,硬蹭性别议题?
)的角色显然要更加有深度一些。
他对木村并没有目的性的要求,仅仅是希望证明自己能够操控一个大人,甚至让他陷入崩溃,而他参与进这场杀手的混战,也是出于这种在智识上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他游走在每一个杀手之间,向他们每个人都会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可以杀人?
”这一点其实像是对尼采主人道德的一个通俗文学化的展现,每个杀手的回答不尽相同,而他每次都会对回答嗤之以鼻,更加坚定自己的优越感,他认为既然自己比他们清醒太多,因此杀人也是完全合乎情理的行为。
为了剧作的强行收束而浅化这一角色的可挖掘点,让他成为一个纯粹的反面角色,我认为是这部电影的可惜之处。
3.既然谈到了主题表达,其实我认为有一个角色的处理十分让我惊喜,就是里面向瓢虫复仇的豺狼。
在原著中,他只是一个没有过多笔墨的小混混,和瓢虫有过过节,认出瓢虫后向他挑事阻拦其下车,而在电影里,竟然单独为他开辟了一个视角,交代了极为丰富的前史,我觉得虽然这种设计可能是为了与后面复仇的草率失败形成反差的喜剧效果,但这正暗合了伊坂幸太郎许多作品中的一个主题——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主角。
在伊坂的《瓢虫》和前作《蚱蜢》(中文译名《杀手界》)中,每个人视角均是严格地轮流出现,没有什么严格意义上的主人公,在他的处女作《华丽人生》里更是如此,四段视角几乎没有交集,每个人都是那一天的主角。
这样的设定,我觉得真的是有着浓浓的伊坂味。
4.最后,在结构安排上,虽然同样采取了多线叙事,但并没有和原著一样,用多个视角相互补充展现同一事件,而这在原著中则是一个很大的亮点。
比如柠檬追踪瓢虫来到列车最前端,瓢虫找寻逃脱的方法时,便首先采用了柠檬步步紧逼的视角,我们跟随他来到最后却没有发现瓢虫的身影,接下来再转到瓢虫的视角讲述逃脱的经过。
这种写法很好地在故事进行的全过程都始终保持着一定的紧张度,我能够理解编剧做此取舍的原因,但这也让剧作失去了一定的精致感,变得,嗯,更像是一部动作类型爽片了。
总结其实动作类型片发展到现在,似乎已经进入了另一条赛道,不再是硬汉特工或高科技比拼,更多的是暴力血浆与喜剧的融合,从特工片里的《王牌特工》,到超级英雄片里的《死侍》,甚至韩国也有巴掌侠马东锡的《犯罪都市》,再到这一部,我们都能看见,动作类型片似乎不再高大上,而是致力于视觉上的鲜明冲击,或许在这个追求短平快刺激的时代,这种类型片的火爆,也能为我们带来某种启示。
剧情大概就是:“俄罗斯人【白死神】击杀了【日本黑老大】,成为了新的老大。
有一天,【橘子】和【柠檬】俩兄弟执行任务,消灭了【白死神】的手下,【白死神】出门去解决这个问题。
【白死神】的儿子被警察拘留,【白死神的老婆】去找他们的儿子,路上被其他杀手开车谋杀,因为杀手把【车里的女人(白死神的老婆)】当作了【白死神本人】。
失血过多, 心脏也受损的女人需要手术治疗,但是名为【’大黄蜂‘】的女杀手刚好杀害了那位医术高超的医生,导致【白死神的老婆】就此去世。
所以【白死神】花钱把所有关联的杀手都雇到了这子弹列车上,打算让他们全部死在这里。
结果男主刚好顶替了肚子疼的杀手(撞死白死神的老婆的那位杀手),踏上了子弹列车。
列车里,【大黄蜂】毒杀了【白死神的儿子】,这是【白死神】下的任务,因为【白死神】认为如果不是儿子太废物,他的老婆就不会死。
而被【白死神】雇来保护钱和【白死神的儿子】的【柠檬和橘子】也开始在慌乱中寻找被主角偷走的’公文包(里面是钱)‘。
与此同时,【白死神的女儿】在把一个小孩推下天台后,【小孩的父亲】为了报仇也跟了上来,他们也来到了子弹列车上。
【白死神的女儿】想杀死【白死神】,所以故意把【小孩的父亲】引来,要利用【小孩的父亲】杀死【白死神】。
(到这里大概就是电影前面接近两个小时的剧情)最后在一番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说也说不清,经常引发冲突和意外的情况下,杀手们也开始减员,直到最后,主角们来到了最后一站,【白死神】也在这里等着他们,一群人展开激烈冲突,【小孩的父亲】的父亲(小孩的爷爷)也上了列车,因为【小孩的爷爷】就是当初被【白死神】推翻的黑帮的一员,他也要来报仇。
最后的最后,【白死神】想杀死主角,【白死神】拿出自己女儿的手枪,这把手枪里被【白死神的女儿】安装好了炸弹,【白死神】也命丧于此。
看到老爹死了,【白死神女儿】手舞足蹈,被赶来报兄弟之仇的【柠檬】开车撞死。
存活到最后的分别是【主角】,【小孩的爷爷】,【小孩的父亲】,【柠檬】,开车来接主角的经纪人,以及一直在医院里的【小孩】(影片结束)”个人觉得影片高潮部分是最后四十分钟吧,秘密和关键剧情也都在此刻揭开,然后就是刀剑乱舞、动作戏、特效,前面的剧情基本上铺垫的太久,漫长的对白聊天,让人很容易疲倦。
这年头能看到这么优秀的一部动作商业爽片实属难得剧情刚开始是有点平淡,但没想到结尾居然串起来了,全片都是伏笔,很多地方我猜都没有猜到,可以说全片都极其连贯。
动作场面很爽,很搞笑,特别是布拉德·皮特饰演的Ladybug的运气,打起来很流畅,更别说这个角色就很好笑本片就很日式,全片都是在日本,而且导演把日式风格掌握的很好,人物名字的亮出我很喜欢,很帅很日式(特别是结尾“水瓶”的名字,很好笑)片名也很好,我已经很久没有对片名这么满意了!
结尾高潮部分与白色死神对打的也是武士刀,很帅很爽。
配乐也很棒,全片都是流行音乐,很多还是把歌词改成了日文了,很日式,很应景特效没得多说,结尾那段确实很爽很上头,而且每个车厢的区别都很明显很有风格,结尾的日出部分也很好看,背景设计的很棒。
演员基本上都是认识的,甚至还有瑞安·雷诺兹,我本人是很喜欢这个演员的,他摘头盔的那一刻帅的要死作为一部R级片,本片是真的爽,剧情、摄影、音乐也都是顶级的,整体都是超出预期的
让世界恢复和平,你的内心就会得到平静。
负面的想法会导致负面的结果。
一个没有灵魂的精神病头领,带着他的地球上最大犯罪组织,将以他认为最合适的方式报复我们。
在日本的火车上打电话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一条毒蛇被盗,整个日本陷入恐慌。
我还是觉得有一辆柴油机潜伏在四周。
先开枪,再问话。
你只是一个被宠坏的女孩,因为不想收拾玩具,就直接把玩具弄坏。
千万别在子弹列车上刮胡子。
他绑架了你,然后把枪给你?
活得越久,心就越狠。
盲人都看得出你身处黑暗中。
对我来说,“命运”只是“厄运”的代名词。
“现在我要给你讲个故事。
”“不,我不想听。
”“很短的。
”“真的不用了。
”“很快的。
”“不。
”“对你来说,这是一个好故事。
”“我不用。
”“我开始讲了。
”瓢虫背上的七个点代表着世间的七种苦难。
当你用食指责备别人,就有四个手指指着自己。
如果这手提箱里是炸弹,你认为这些蠢面具能保护我们吗?
如果不控制自己的命运,命运就会控制你。
支配你的不是力量,而是恐惧。
这小妞自恋得无可救药。
弹丸列车无疑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商业电影,对其商业价值的繁琐和制作工艺的描述也将会是中规中矩。
而事实上,本片真正出色的地方并非其对影片节奏的把握,服化道亦或布景的精巧,也不是出奇的镜头调度或是任何关乎其工业制作的元素。
好莱坞已经在这条道路上达到饱和,乃至于它们已经变成了一种标准化的考试而非一种问答式的延展。
本片真正出色的地方,在于其对20世代主流文本超惯性叙事的高度敏感和向性,以及其在当前影像时代中所体现出的卓越典范性。
超惯性叙事,是惯性叙事的衍生物和惯性叙事的影像进路,惯性叙事常见所指为好莱坞模型中完全饱和的工业制片手段,它有别于第一种好莱坞类型片结构——弧光叙事,不再是从固有结构中创新,在稳固的骨架中进发,而是变得慵懒,展现出一种纯粹的消费性质;并将影像逻辑和商品逻辑完全挂钩,观众需要在表层影像中察觉到它背后的惯性表达,从而完成消费性目的——如此的电影即是创作性的又是公式化的。
惯性叙事的顶峰就是漫威影业以及传统的预告片电影,即观众时常抱怨的,看预告片就已经看完电影了但尽管如此还是前往影院消费,这些都体现出了惯性叙事的特点和其在上世代好莱坞中如日中天的地位,它给予观众一种饱和度带来的安全感和舒适性,从而将电影化为一种基础的精神愉悦工具。
而超惯性叙事则来源于惯性叙事的致命症结,在上个电影世代,它潜伏于B级片,并常以复合文本及恶搞片(parody sitcom)的格式出现在迷影的视野中,杰森弗雷伯格和埃隆塞尔泽正是这一叙事格式的领军人物——尽管他们时常被视为电影界的耻辱和跳梁小丑。
恶搞片的特色在于它对惯性叙事中惯性关系的无情指认,但又不同于伪纪录片和纪录片间那种暧昧式的懵懵懂懂和千丝万缕,恶搞片(parody sitcom)的指认更像是对一种藏私的桃色交易的无情曝光。
而随着流媒体的不断演进,电视媒介的喧宾夺主,隐身于电视媒介的parody sitcom逐渐开始窥探起惯性叙事的主流地位,但又碍于自身低廉快餐式的本质,由此,在如此情景下,超惯性叙事作为一种既非惯性叙事亦非传统恶搞B级片的姿态展现在主流影像的视野中。
它既饱含了对惯性电影的有意排斥和细琐嘲讽,又保持了对主流影像文化的尊重和忍让。
它不断的有意凸显出其纯粹的商业性本质以达到对惯性叙事中那遮遮掩掩的虚伪态度的不屑,另一方面又遵守着游戏规则,保持着基本的商业叙事逻辑,它既表明上向观众承诺它一切向消费生成的表象,但又暗自反抗鄙夷着如此的卑躬屈膝。
当前影像时代常见的两种超惯性叙事影像分为插件和纯粹两种,插件的代表为亚当桑德勒的长大成人系列,爆火的瑞克与莫蒂系列以及本文分析对象的弹丸列车,而纯粹则是边缘影像的范畴,其代表为颤抖的真相系列。
而弹丸列车,在超惯性叙事的评判标准下,无疑是一部极具典范性的佳作。
首先,就如同当时瑞克与莫蒂所提出的创新式的由火车叙事模式来表达的超惯性叙事模式相似,本片仍然呈现出了对它火车的布景设置的特殊性和超惯性叙事天然向性的敏锐意识。
与超惯性叙事的格式相近,列车叙事的特色在于它既包含了叙事个体的一致性也同时为每个个体留出了独立的对主文本的反抗空间。
可惜的是,早期的以火车为主的影像文本都并没有展现出对列车与超惯性叙事之间向性的思考,比如天下无贼、源代码、雪国列车等作品,都只利用了列车叙事的装置感和高效的转场递进能力,而即便是原文本中最具潜力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在所有的影像化尝试中都被约分为了普通的集中装置下的叙事文本。
而在瑞克与莫蒂这一典型的超惯性叙事案例中,列车文本被赋予了一种特殊含义,其影像装置的隔离性和集中性不再被重点圈出,取而代之的则是它对于文本一致性和特异性间对抗的表达——每一位乘客都因为和瑞克相识而被带入装置,确每个人都在讲述着不同的各自独立于主文本的故事。
由此,每个空洞符号都在向文学车长生成,但又都在各自自身的周围保持反抗。
弹丸列车的典范性在于它不仅完全的意识到了如此装置的特性,还将其成功的带向了暑期档——好莱坞工业制片典范的专属档期,电影中,最具特色的展示便是当布拉德皮特饰演的瓢虫进入到装置后,各个叙事个体间的展露模式,完全的炫技般的快速展示完全使电影滑离了主文本,而坠向一个个不见终点的轨道,但同时,如此的轨道又不是完全虚幻和难以捉摸的,它由坚实的主文本插件铸成的钢铁所支撑,由此,即便电影将炫技杂耍——消费惯性以一种完全傲慢的姿态展现在观众面前观众也不至于彻底迷失方向而认为电影在胡扯东西,而相反,观者有意的注意到其隶属于主文本的惯性身份,但同时,与主文本强烈的对立分离感和充斥过载的对消费性质张狂的表达形成了一组精炼的张力图表,迫使观众注视着消费惯性自身和影像本身间的必然隔阂,并主动疏远,由此,观看弹丸列车的观众们清楚明白的意识到电影的故事是一场有关手提箱的争夺战——这就好比列车驶向的固定终点,但每个车上的乘客都形成了对列车的疏远,他们越疏远,观者越会发现惯性叙事那令人作呕的可笑目的,那将疏远中的乘客强行拉回到消费意图转盘上的可怕牵引力;这便是超惯性叙事的经典表达模式,也是为何本片在此意义上极具典范性的缘由。
更值得观者注意的是,本片精彩之处更在于,其对karma宿命和运气的有意捕捉,令人赞叹的一个核心表达正是wolf狼一角,电影大费铺张的展示着这一角色的过往经历,给予了他主要反派同等的重视程度,确在开场的一瞬间就被瓢虫的“运气”所秒杀,这无疑又是一例关键的对本片在超惯性叙事表达敏感性上的证明。
正是宿命——主文本和惯性叙事;与运气——超惯性叙事和惯性取消和背离;间的根本矛盾披露出了其在超惯性叙事表达上的精妙绝伦;那令人赞叹的惯性之牵引和其消费本质——主角光环——在超惯性叙事中无非是另一个随机的影像画面。
这两例足以向分析者释明本片在超惯性叙事上卓越的典范性和敏锐的注意力;由此,分析者也完全可以有自信将本片列入对超惯性叙事在主流影像中的全面反攻步骤中的重要棋子列表。
乍见新鲜,久看疲倦,但可以预见这部电影可以戳中很多人的嗨点。可惜没做到乱中有序,花里胡哨不过是诸多东西的拼接,没有罗列成自己的章节。
看了两个晚上,都是看了不到二十分钟,睡着。于是,我找到了抖音,看了一个14分钟的版本,看完后大呼过瘾,原来抖音才是这个剧本最好的载体,这样可以吗?
这类商业片如果永远停留在对经典电影进行生搬硬套后的低级排列组合,差不多走到头了。摆造型式打斗,MV式起情绪和交代剧情,没有丝毫的创造力,仅仅是靠观众常识上的认知和观影习惯勉为其难支撑到最后,特别是贯穿始终的插科打诨,也和电影本身格格不入。如果拍一部杀手两兄弟出生入死情义,或暗黑小女孩复仇记、或布拉德皮特京都贫嘴一日游……都会比本片精彩。电影最大的问题,还是美国编剧没有理解日式故事主角的设定,误把“中二”理解成“油腔滑调”,大家不妨想象一下,如果这部电影拍成一部日式动画男主,那种能力很强带点厌世讨厌麻烦有时装帅经常吐槽和抱怨的角色,因反差萌带来的幽默,是不是会好很多?
一个童颜巨乳就把杀手们忽悠住了,该有多没见过世面。另外,喜剧效果比较拙劣。
200刀就可以睡到Channing Tatum哦!
一份配色绝美结构好看的PPT
一部内核非常过时的电影
到这部终于可以下定论了,David Leitch相比Chad Stahelski功力还是差了不少。高速列车这一可以拿来各种做文章的密闭空间,打戏竟然拍得如此无聊乏味,而全片节奏掌控更是温吞。作为一部饱受期待的动作片,最终竟然完全靠一班明星自身的魅力撑起让其勉强不算难看,太失败了
这片在大银幕看能打5分!!!通篇废话+打打杀杀+血浆不止,完全是心头好!!!
拍出了该类型电影的一层好看的皮
久违地爽到了,好莱坞爆米花该有的样子。不过不得不说,这类电影总让我觉得人类真是生命力顽强,通宵打架一身伤,早上还有精力吐槽。PS三个疑问:奥迪是不是没给钱?Fiji到底给了多少钱?瓢虫念念不忘的心理医生,电话多少?
还能看 这在当下已经算不错了
7/10。雷奇毫不避讳对明艳的粉红、冷冽蓝和柠檬黄等色彩的痴迷,杀手的介绍伴随着灯光颜色闪烁的字体,以卡通猫咪为元素的车座、大型套装和电子显示屏被有趣地组合起来,使车厢内饰充满了浓郁的童话气息,其次动作戏极其观赏性,人物近身肉搏或在列车通道内机枪互射,拿手提箱、针筒、武士刀和击打头部的矿泉水瓶等物件轮番厮杀,一切在梦幻的光晕下充斥着滑稽、血腥,像是躲在套装里的女毒师,汲取蛇毒用到针筒上杀敌,人中毒后鲜血从眼眶外汩汩而下并井喷式吐血。叙事是将一行人的过往高速闪回、时间线索相互交叉呈现在观众面前,向观众解释了人物之间的恩怨误会和白死神为他们设下的圈套,主人公被喻为瓢虫,隐喻它身上的斑点承载着他人的不幸,当金黄色的暖阳射入窗内,杀手瓢虫和长老躺在座椅上,等待列车驾向白死神黑帮的包围中,迎接杀戮与救赎。
不算虎头蛇尾,但确实不够满意。乘务员Hiro和蛇倒是真的没了结尾,莫名其妙消失了。疫情期间能有这质量,已经算观众之幸,图个热闹也好。确实够吵,多线也杂乱,人物满满的都塞不下了。好些人死了又活特没劲,差评、减半星。皮特真老了尚能饭,快银正当年挺能打。大概也就这些了。。。
5- 亚特兰大度假篇
动作戏挺好看,文戏对白量大,让人笑到岔气。设计的挺精巧,几个角色个性鲜明,故事线相互交叠,在碰撞和打斗中又暗藏着命运和因果报应。总结起来一句话:你们就是想嫖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神评论说的:韩国列车上全是丧尸,日本列车上全是杀手,中国列车上都是贼。有一点昆汀的感觉好棒!
这大概就是字幕组最烦的那种电影吧。
就一个字—“爽”。连贯又不难看,真的很不错,里面惊喜梗太多太多了,惊喜嘉宾也好多(桑婆、bad bunny,贱贱,钱老板…这几个真的随便组合就是好几部好莱坞大片哈哈哈哈哈)细节和情节什么的基本上都能对上没有什么大bug,轻松又好看。布拉德皮特都六十了怎么还这么帅啊?淦!不过全片最帅的还是那个日本武士老爷子,也太帅了!!!对我来说最好笑的点都是那个英国人的英国口音,真的太好笑了!十八禁果然够血腥够刺激,很有昆汀盖里奇那个感觉了,只不过就是暴力美学意思和昆汀比还差很多。很不错很喜欢很及格很满意。这才是好莱坞大片该有的样子。
。《鬼灭之刃 无限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