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我就生活在沙漠边上,对于主角的做法表示不能理解。
第一点06年的电话没有任何意义,救不了自己,只会浪费时间!
所以我可能会和老婆或者朋友打电话但会让他们去查逃生办法而不是去找自己。
第二点自救永远是危险时刻的第一选择!
我不会等什么救援也不会和恐怖份子有任何沟通,如果他有能力威胁我的妻儿那么没有必要还来威胁我!
说正题自救 说说沙漠里其实很难埋东西,沙子具有流动性,很难挖出完整的坑,除非挖的很深,但是我们看到主人公呼吸完全不是问题,说明其实并不是很深。
事实上就片中那种粗制滥造的棺材没有沙子漏进来就不科学,沙子很细,如果有缝隙又有压力就会流进棺材。
唯一的解释就是压力并不大。
看看主人公有的道具:刀一个 电话一个,打火机一个,磷灯2支,一支笔,一壶酒。
第一步看看自己被埋多深,敲敲木板,拿刀从缝隙捅一捅试试。
得知自己大概被埋多深,超过1米可以等死了。
第二步选择位置,最好就是角落的位置,找好位置a区域,选一个能让自己身体出去的位置开始削木板,画一条线,削到能一把拉断的程度。
再在a区域中找个位置,拿刀削木板,尽力往圆形扩。
多破坏一点位置,为破棺做准备。
别一开始就打穿,先削薄,这很难,也是最难的部分了,基本失误就是死。
第三步制作呼吸器,注意一下那两只磷灯,塑料外壳,里面是液体,在你有火的情况下意味着你可以把它们烧个口并连接在一起,只要不漏水就行。
两只连接起来有差不多1米的长度。
可以先做这个以防第二步失误就死了。
第二步失误就直接做第四步。
第四步保证活着,你这时候可以打穿木板了,快速打出个能穿过呼吸器的口子。
然后把呼吸器送出去,旋转着送并不会有太大阻力,如果到一米没有沙子从呼吸器能流下来,恭喜你基本可以活下去了,即使后面破棺失误被沙子埋了至少你还是有氧气的。
如果还是沙子,就算再给你更多工具也是死。
第五步,其实看到呼吸器剩在棺材里的距离你大概就知道你上方有多少沙子了。
这时候死命破坏你准备好的a区域,沙子开始往里流,会出现流沙,也就是漏进来的地方会出现低谷,别的地方的再往里填。
这时候摆好姿势,双手向上保护好呼吸器,蹲起来用力,往上钻,你只要一直动,流进来的沙子越多你就站的越高,就约靠近出口。
没实验过所以不知道有几成成功率,但是一定比主角那样活的有希望!
还以为会穿插着回忆啊、地面营救啊之类的场景,但没想到这牛人还就真在这么个箱子里拍了95分钟。
真的应该向本片的(唯一的)男主角致敬,一个人就这么演了95分钟的箱子戏实属不易啊。
再看人家真的是要汗有汗,要泪有泪。。。
看完电影,发现人在处于这种危急关头的时候,他的词汇量会迅速下降,最后被各种FUCK、SHIT取代。
另外就是别被埋了千万别乱踢乱打企图破坏棺材,要不弄漏了死的更快。
和母亲的电话,录制遗言,以及最后的营救都是亮点。
尤其是影片开始时那段超长的黑暗,真的可以让看电影的人心跳加速。
P.S. 替他那根手指感到不值、P.S. 这群劫匪也够下血本的,而且给主角准备的装备也挺齐全的,手电筒、荧光棒、手机、酒、药。。。
可是你们咋就不知道把手机充好电呢。。。
以下内容根据个人真实情况模拟:如果是我,睁开眼的一刻绝对会大叫几分钟。
然后摸了摸周围发现了个打火机?
不好意思,我不抽烟,所以我会比主角惨一点。。。
没有摸到打火机,摸到了裤兜里的手机,这时候果断打开看看。
额。。
谁把我的通信录删了。。。
从来不记号码的我,怎么可能按得出朋友的手机号,而且我国也没有查手机号的机构。
怎么办,直接110呗。
嘟...嘟...不在服务区内,这下惨了,外国报不了警。
这时候我应该快要崩溃了,赶紧打开百度搜大使馆。。。
然而没有网络,这个国家应该没中国移动覆盖,那我要这手机有何用。。。。
好吧,我崩溃了。。。
过了十几分钟平静下来,用手机照了照周围,发现了一把刀,还有电筒,烂布几条,荧光棒?
估计不会有荧光棒,还有一张纸?
还有一瓶二锅头?
咋没有辣条呢。。。
突然,手机响起,吓我一跳,十分激动地接听,他还没说我就先说了句“快救我,快救我”。
然后听到对面很生气地说“#%¥……&&¥#%¥……#%%……”(翻译:想活命,按照纸上说的拍短视频给我)不好意思,我英文没过二级呢,一点也没听到这老外说的啥。。。
还是主角好,能听懂。
这下惨了,喊又没人应,电话又打不通,网络又没有,没水没食物,这不真把我憋死在这里?
不行!
我还没结婚呢!
自创最后一搏于是我只好使出单身狗的最后倔强:把棺木挖开裂缝之后,用嘴巴咬住手电筒,然后用布包裹整个头部,形成一个小型帐篷,等下沙流进来的时候不至于立刻无法呼吸。
好了,一切准备就绪,撑破棺木,最后一搏!!!!!!!!!
模拟现场
美国卡车司机康罗伊为了大额保险金,不顾妻子反对前往伊拉克运送物资,遭到恐怖分子袭击,被装进棺材,活埋进了沙漠。
康罗伊醒来后,发现身边只有手机、小刀、笔和手电筒。
电话顺序: 1.911 介绍基本情况——CRT公司的签约卡车司机,在伊拉克的巴古拜被袭击,其他所有司机都已被枪杀。
2.家 妻子的留言玩笑变得残酷。
3.FBI 记下芝加哥电话,接通特工哈里斯,再次介绍情况:在伊拉克待了9个月,运送厨具,爆炸。
信号差挂断。
4.CRT公司 人事部经理留言。
5.恐怖分子来电 让他向大使馆要钱,晚9点前500万。
6.妻子闺蜜 让她查国务院电话,发泄宿怨。
7.国务院-转接 告知伊拉克人质救援小组指挥官电话。
让他不要联系媒体。
8.人质救援组 电量剩半。
9.恐怖分子来电 让他拍求救视频上传网络。
赎金减至100万。
10.人质救援组 报告了恐怖分子电话号码。
康罗伊不再信任救援组,逼问他们救出过谁;称救出过“马克•怀特”,此刻已经回家。
并称已定位恐怖分子电话方位,赶去救援。
11.恐怖分子来电 再次逼他拍视频。
12.养老院 告别老年痴呆症的妈妈。
13.恐怖分子来电 威胁他不拍视频就杀死他的女同事鲁迪。
斗蛇。
差点失火。
沙子下漏。
康罗伊拍下并上传求救视频;找到了自己的电话号码。
14.家 给妻子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
15.恐怖分子彩信 视频,鲁迪仍然被杀。
康罗伊崩溃。
16.人质援救组 责怪他拍视频。
17.CRT人事部 录音解除雇佣关系,污蔑他和鲁迪有染违背公司守则,收回保险金。
18.人质救援组 声称已经杀死恐怖分子。
康罗伊给妻儿拍遗言视频。
19.恐怖分子来电 知道他社保号码和家庭住址,要挟他拍切手指视频增加影响力。
康罗伊听命切手指。
20.人质救援组 称抓捕了一名恐怖分子,逼供出了他的所在地。
声称正在赶来救援。
21.家 妻子来电,泣不成声。
康罗伊奄奄一息。
22.人质救援组 成功救援,棺材里却是马克怀特。
导演用一个男人和一个棺材拍出了一部超棒的电影。
原来听到有人说到95分钟似乎有点撑不住,可是看了之后完全超乎我的想象,毫无冷场。
雷诺兹真是演技派,应该给他颁个棺材奖,也辛苦他每天要躲在一个小盒子里拍片了。
这部电影就像是前几天刚刚看完的《冷皮》一样,在绝境中探寻人类的内在,保罗和CRT主管对话的那段真是看的惊心,当你即将死去的时候,有人只想着自己的公司需不需要承担你死掉的责任,再告诉你,这全是你自己的错,还有你家人也拿不到保险金了,你就在棺材里等死吧。
事后假惺惺的和你说一句sorry,我们真的担心你,可是你死了我们也没办法。
你再打给政府机关,你家只是有的没得搭理你几句,问你几个问题再推到其他人手里,大概也只觉得你是个骗子,没事找事的到处取乐。
最后你终于找到了一个什么人质救援小组,你从那里知道了,至少他们还救了几个人,其中有个马克怀特。
渐渐地,你的希望在时间之中消耗掉。
这时有一段对话:“先知”“我希望结果会不一样,保罗”“我也是。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里的时候眼泪突然就涌出来了,就是那种认命的绝望,对现实妥协的绝望。
接着就是和家人的催泪戏了,这部电影就是特能勾起我的共鸣,和生病的母亲通话,期待着她的一句“我爱你”,却只能听到文不对题的回答,她也无法理解最后一通电话的意义,甚至连自己的儿子是谁都不记得了。
生命最后一刻和妻子对话,只是满心愧疚的道歉,以及互相的表达爱意,保罗第一句带哭腔的“琳达”真是做到了身临其境的效果。
虽然早就知道他十之八九也出不去了,但是当时还有对他存有一丝希望,似乎真的就会像他曾经幻想的那样,眼前展开一片光亮,有人喊着“我们救出他了!
”可是却等来了一句“是马克怀特,他把我们带到了马克怀特埋的地方。
”好吧,感谢你还是给我们了一点虚假的希望。
他在一成不变的流和渐渐暗淡的打火机火光中被埋葬。
《活埋》由罗德里戈·科尔特斯于2009年执导,该片为导演的第二部长片,制作成本约300万美元,全球票房约1900万美元。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在伊拉克的美国承包商保罗醒来的时候,发现周围一片黑暗什么都看不见。
经过自己的不断摸索,发现手边有一个打火机,一把小刀和一部手机,而自己仿佛是被关在了一口棺材中活埋在了沙漠的某处,从而开始摸清原因拯救自己的故事。
我第一次接触这部电影是在初中的计算机课上,当时我处于对电影很好奇的阶段 ,于是想了解一些比较猎奇的电影来“开拓眼界”,就恰好搜到了这一部,《活埋》的营销策略就是很简单的一人一场一故事,我当时就是被这个概念吸引来了。
对我当时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打击,我一度压抑了一周左右,也让我深刻意识到短短90min的电影居然可以表达如此多且深刻的东西。
所以称这部电影为我的影史启蒙作绝对不为过。
首先,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人一场一故事的电影,在这之前也会有《狙击电话亭》这种专注于一个人物的电影,但无论如何也有出场的角色。
而这部《活埋》所有除主角外的角色都只是出现了声音,整部电影观众目光所能及的只有主角在棺材里“蠕动”。
甚至这部电影中出现的角色声音都是由一个声音演员完成的。
接下来我会就其开头的简单视听氛围分析、后续故事的镜头设计特点、幕后的拍摄技巧三个方面来解读《活埋》为何能够塑造如此压抑的氛围感...
不得不感叹制片人的省钱能力序幕视听氛围简析这部电影不像好莱坞商业电影有着较为严格的故事结构,整部电影市场95min,在开场用了8min交代清楚了人物所处的棺材的具体情况,24min左右大致交代清楚了所有的出场人物。
后来的时间没有明显的幕的区分,而是把保罗这个人物的失望和希望并存的状态表达出来,我们能够在后来看到他因为外界时而充满希望却又失望的真实状态。
这也是电影后半部的整体结构... 影片的3min8s片头结束,电影进入黑屏,直到22s后影片才出现了第一次喘息声,也是这部电影在一开始剥夺了观众视觉听觉体验后的第一次释放,在黑暗中挣扎了1min40s后终于出现了打火机这一唯一光源,而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个怪异的视角。
整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我们通常说第一个镜头往往就奠定了本片的基调,从这个镜头便确定了整部电影在黑暗中求生的开始。
在保罗的不断挣扎下,5min41s时影片出现了第一次剪辑,6min8s保罗终于念出了本片的第一句台词“Help” 观众也终于能看到不同角度下的保罗,此时打火机微亮的光只能照亮人物一半的脸,我们始终也无法窥探棺材的全貌。
观众第一次跟随保罗看到棺材的大小导演在这一阶段没有向观众展示出棺材的全部样子,而是让观众一同代入这种闭塞的困境,可以说前几分钟的压迫感就塑造了压抑的氛围感。
直至8min40s我们通过导演的一个环绕镜头终于彻底了解了整个棺材的构造,也终于知道主人公所处的一个位置。
至此本片的序幕部分结束,在这一部分主要将观众和保罗放在同一起点出发,一同摸索着自己被困在一个什么样的地方,镜头因为区域的未知自始至终都处于特写的状态,影片从这一刻就在传达危机和压迫。
后续故事的镜头设计特点 在把观众和保罗丢入这个棺材之后,我本来想用起承转合来分析接下来的故事层次,可是我发现接下来我一直在跟着保罗的心境来起伏,这种失望和希望此起彼伏的状态就是接下来导演玩弄或者说掌控观众情绪的重点。
在9min34s时,引出电话这一重要道具,由此开始进入“小小的棺材,大大的阴谋”的叙事模式。
在保罗拿到电话后给包括但不限于家、老婆、FBI、911、CRT公司、美国政府、伊拉克人质解救小组打去电话,但不是没接就是毫不作为。
直到保罗打给了绑匪,注意此刻的镜头角度罕见的以一种棺材外的偷窥视角来拍摄,我们只能从缝隙稍微看到保罗的神态,这也代表了绑匪的神秘感。
打给绑匪时的棺材外“偷窥”视角也是从11min15s接电话开始影片才出现了低沉的配乐,镜头也变成了很超现实的180度俯视整个棺材内的场景,此刻观众像一只眼睛一样注视着保罗,身份从跟着保罗一起仿佛变成了美国政府的漠不关心。
俯瞰在20min左右,绑匪给保罗设定了9点前500万的目标,此时人物开始出现除了生存外的困境和唯一的解决办法,但镜头好像丝毫没有给保罗和观众一丝希望的机会。
在知道结果后保罗陷入了深深的失望,镜头也是一个缓慢的拉镜头拉远棺材。
之后的情节就是将观众玩弄于鼓掌之间,无论是人质解救小组告诉保罗被在乎的希望,还是不断陷入的沙子造成的绝望,我们一直在跟着保罗去沉浸式感受被活埋的感觉。
即使是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影片的拍摄也没用重复的镜头。
这也是《活埋》能够有如此高的完整度的原因,导演几乎把所有能够表达保罗困境状态的特殊镜头都表达了一遍。
无论是不断接电话时有节奏迫近的镜头景别、还是制造混乱感的360环绕拍摄、对于光大小带来的人物希望大小正比、红色灯光带来的危险警告、以及更深的景别带来的绝望等等...导演利用这些不那么常规的镜头语言设计向我们表达着人物的危险和挣扎的状态。
光大小带来的人物希望大小正比
更深的景别带来的绝望
有节奏迫近的镜头景别幕后的拍摄技巧《活埋》虽然表面讲的只是一口棺材里的一个事情,但是我们能从很多镜头中找到蛛丝马迹,棺材从开始的闭塞逐渐变成了后来的扩大。
纵深感不像是同一口棺材导演也在幕后花絮中解释,美术道具组制作了70多个不同的棺材来满足不同的拍摄角度。
演员爱德华·格劳展示可以在棺材中调换位置棺材中光的问题也是一个重点,导演的解决办法是在不拍摄打火机特写镜头的时候让演员用三个打火机一起营造光源,这样也能满足灯光的要求。
还有太多太多,就是这些才让这部电影的完成度变得很高,不单单是题材才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压抑的感觉,更多的是导演这种“初极狭到豁然开朗”的设计让观众真正的沉浸式。
这是我时隔6年再次观看这部电影,压抑感已经少了很多,更多的是去沉浸着感受角色和人物的心境,也发现了这部电影更多不一样的地方。
对政府部门的讽刺于我而言只是最普通的一环,更多的是人物在失望和希望之间的不断跳跃,那种绝望感觉的实际视觉表达和让观众一起沉浸的氛围。
某位女士说她厌倦了审核,而实际上我也厌倦了那些充满倾向性的作品。
我热爱美,我也只热爱美。
可惜的是,今天很多人不知道美为何物,他们或者喜欢金钱,或者喜欢名气地位,或者享受性,悲哀的是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美。
美不可方物,硬要解释美,就失去了美。
美是一种状态,一种情调,一种怡然自得的格调,相比较之下我对声嘶力竭的教育和义愤填膺的呐喊都没有多少好感。
也正因为如此,我越来越对由于商业性而起家的作品感到失望,他们沾染了所有大众化快餐化广告化时代以来的恶习,非要有无数噱头则不能已。
与其决裂了。
电影只有一个场景一位演员出镜,ryan的演技实在太好了,他表现出的绝望也一并捕获了屏幕外的观众,虽然只有不变的几样道具和场景,但从未觉得无聊或者疲劳。
每次男主就快绝望的时候,总有一通电话打过来给他一点新的希望和新的任务,从要赎金到拍视频;或者带来新的威胁,杀死他的朋友或者家人。
于是他整部电影里几乎没有安生过,他已经尝试了所有能想到的办法,做了所有的事,因此结局的绝望会非常坚实。
台词写得特别特别好,他不断重复自己只是个卡车司机,国家之间的仇恨根本不是他能左右,但又因为他是个卡车司机所以政府草菅人命,公司把他当成用完就扔的工具,最后留给妻子的遗产只有700块钱。
最绝望的两个部分是公司人事主管强迫他解除合同并剥削了他的抚恤金,在此之前人事主管问他到底是谁把他关进棺材里的,他此时有气无力地控诉you put me here。
另一个情节是mark white,第一次听到时就像个假名,他回到大学读书这件事也编的很草率,paul可能怀疑过是否有过这么一个人,出现了很多他凝视棺材板上的名字和电话号码沉思的镜头。
但是因为官员笃定又和蔼的语气,他选择去相信政府真的会在乎这么一个普通人。
结尾官员带着军队挖棺材,仿佛下一秒paul就可以死里逃生,喊着we find you,hold on,下一句就是sorry paul,he lead us to Mark White。
比这个人是纯粹编造出来的更令人惊悚、绝望的设置。
Mark White三周前失踪,现在只能找到尸体,这就是Paul的结局。
而之前Paul问官员失踪的几十人里救出了多少,告诉他幸存者的名字,官员说a few,又说这是机密。
那时Paul想到的最坏的可能是政府根本不在乎他们,因为记不住所以不告诉他。
结尾之后,这段对话也许指向的是更恐怖的可能:所有人都死了,所以无法告诉paul幸存者的名字最后夸一下灯光,所有的灯光都来源于场景内部,并由从火机-手机-荧光棒-手电筒白光-手电筒红光的变化自然地改变适合场景的布光,天才啊
首先手机能收到信号,后面还提到了有清真寺,至少可以说明应该不是身处无人区之类的地点,气候不可能极度干旱。
参考( 干旱半干旱区沙地灌(乔)木种水分动态关系及其应用 ),一般湿沙层在40cm就出现了;另外注意手机信号会因障碍物而衰减,参考(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MTA3OTIwMw==&mid=2652511935&idx=1&sn=1a0a995d0fb560cfee723d0377d1b251&chksm=84ddbaf3b3aa33e55d24cd5aa9d99e80b982e6624d9c60cd460197bc0c5580b26babfa7af163&mpshare=1&scene=1&srcid=0808FEW8fqlEUYBCBg0GNOUV#rd)层板/胶合板 对信号的衰减在5db但受潮后可达20db,可见介质中的水分会极大衰减信号,结合野外手机信号约-70db,棺材上方是土或湿沙也不能太厚不然手机不可能会有信号;另外从蛇回洞的镜头没有看到一丁点沙子漏出也能说明棺材被埋在了湿沙层和干沙层之间;第三头顶板破漏出沙子也证明了头顶就是干沙层;综合来看被埋得并不深,1米出头都嫌多了,所以直接头顶棺木打个洞就出去了哪这么多事;绑匪也真是的又提供荧光棒又提供手机又提供小刀,还费力挖土埋人,不觉得还是老方子好吗
其实我一直以为他最后被救了出来。
带着这样的预告之见,我觉得我看到了希望。
就算暴躁绝望希望都不停地转幻,我也觉得是希望。
我从来不想我的人生或者我所了解可以认识的所有人生会达到这样的绝望之中。
如同我们就像自然里面受伤而无药可救的随便一只动物。
就这样可怜无助地结束生命,获得解脱。
可是这种绝望,我一辈子都不愿遇到。
我承受不住,也无法想象。
所以,当男主一直在问who care的时候,只有爱你的人care.所以我们不是为他人而活,只是为了和所爱的人共度一个美满的生活。
7.5
力争小成本标新立异但过分故弄玄虚。应该让Colin Farrell演气氛会更局促!RR只会fuck
这无疑是有史以来最省钱的影片,全片只有一个场景一个演员。也是第一部真正让我看见朋友在电影院睡死的片子。
真是小成本阿我看到主演就他一个人的时候还想了一下- - 还是一贯继承着美国人说话不说明白先发火的特点阿。
看的很窒息。。。真正被埋葬的,是人性的善良
从来没有如此少的演员在如此狭小的空间以如此可怜的道具折磨着如此多的观众。
"who cares?"
在公司 朋友 政府都不靠谱的情况下,你该感谢的是一部续航能力强劲的BlackBerry,如果和你一起被扔进棺材里的是部Android或者iOS的话...消停的玩会愤怒的小鸟等着见上帝吧
真正的独角戏,一个演员,简单的木箱子,有限的几个道具,却能吊足胃口,整个观影过程不想中断,不会离开。很佩服导演及编剧的功力,剧本台词的设计把剧情一次次推向高潮,佩服佩服!
手机待机时长很重要,信号好也很重要;打火机质量好很重要,容油量大也很重要;电筒质量很重要,电池质量好也很重要;棺材质量好很重要,木质衔接工艺好也很重要;人性相当重要,和平无战最最重要!
实验作品 不宜观看
像极了CSI LV篇的第五集最后两集,而且人家还是昆汀导演的 比这个更加牛逼
太黑色了,结尾还那样的音乐,有点讨厌导演,过分了噢~
Ryan终于有部代表作了
小高潮不断,幽闭症慎入。
后面的情节特扯淡
一个演员 一条蛇 一个棺材 一个手机 一个zippo 一个手电筒 一把刀 一个纸条 一部电影 太帅了解超低成本 超震撼人心 2011 06 03 with chase haydon
无法欣赏……花了3天看完,看着看着就睡着,中间缓慢的喘息和挣扎的片段还是拖着过去的。就是挺佩服导演和演员的,这么小的环境下竟然拍成一部电影
如果你以为《moon》是最省钱电影,那你错了。
可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