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西洋镜

西洋镜,Shadow Magic

主演:杰瑞德·哈里斯,夏雨,邢宇飞,刘佩琦,吕丽萍,王景明,方青卓,李滨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德国,中国台湾,美国语言:英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00

《西洋镜》剧照

西洋镜 剧照 NO.1西洋镜 剧照 NO.2西洋镜 剧照 NO.3西洋镜 剧照 NO.4西洋镜 剧照 NO.5西洋镜 剧照 NO.6西洋镜 剧照 NO.13西洋镜 剧照 NO.14西洋镜 剧照 NO.15西洋镜 剧照 NO.16西洋镜 剧照 NO.17西洋镜 剧照 NO.18西洋镜 剧照 NO.19西洋镜 剧照 NO.20

《西洋镜》剧情介绍

西洋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喜欢捣鼓新鲜玩意的刘京伦(夏雨 饰)是丰泰照相馆的伙计,偶然一次机会认识了来北京放影戏的英国人雷门,银幕上的会动的影像使让这个年轻人着了迷,于是他便背着掌柜和亲人跟着雷门一起拍影戏放影戏。影戏的放映抢了伶界大王“谭贝勒”的热闹,不过他依然对这种洋人的玩意嗤之以鼻。一次进宫给慈禧太后祝寿时放映机意外爆炸,雷门因此被赶出中国,刘京伦心灰意冷之时只能重回丰泰照相馆当伙计。然而雷门从英国寄来的一些胶片,胶片里记录着他们当初在街头巷尾拍摄的北京城日常生活,刘京伦对于影戏的热情又重新被燃起。后来,便有了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影片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讲述了中国电影诞生的历史。此片在第三十七届台湾金马影展上获得最佳改编剧本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记忆迷宫大逃脱第四季空中杀手离开的女人鲨鱼惊魂夜火王之破晓之战绿衣骑士帕万辛德富商谋杀案四大名捕2挑战者号:最后的飞行滚拉拉的枪德雷尔一家第四季我的室友是狐仙一场很(没)有必要的春晚我爸爸的小飞龙正义黑客退役苗寨情缘盒乐不为摸索吧!部活剧外传:和噗噜噗噜夏露姆游玩吧艾米·舒默:长大当妈疯爱天涯热土觅影记香辣意面女朋友,男朋友阴阳路17:监房有鬼如果奔跑是我的人生亿万第四季

《西洋镜》长篇影评

 1 ) 电影带给了中国什么?

我是第一次看这部片子,看完之后在想:在现在回过头来看,电影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

《西洋镜》是昨晚视觉与图像中心的唐师兄推荐给我的,他听闻我想做早期电影的题目后,说看看这部片子,或许有所裨益。

“当然,这是一部红色的影片”,他说道,但应该能带来一些启发。

于是,这篇评论会跳过电影审查这个大家心知肚明的因素,也刨去最初电影商人牟利和电影里的爱情故事,更单纯地来谈我所看到的一个启发点,即电影让国人抬起头来。

中国传统的观看方式,美术学出身的唐师兄说,与如今的美术馆的画展形式截然相反。

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上:首先,以往的观看是私人的,比如一幅画,很少能挂在公共空间里供大家欣赏,多是私人收藏的性质,逢见二三知己,才小心翼翼地慢慢拉开卷轴,凑在桌前,让大家一饱眼福;其次是,以前人看画,是俯着身子,这种近距离地俯视画面,其实是一种专属于知识分子或者少数人的特权。

一般人是不被允许拥有这种特权的。

平民的观看对象,不是画作,而是大戏。

是茶园戏楼里的瞎热闹。

逢年过节,有巴赫金所说的狂欢的性质。

戏台搭得高高在上,观众在下面,但这是否能说国人可以抬起头来看戏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

有一个事实可以为此提供佐证,即京戏院里的观众分层。

其实和西方的歌剧院很像。

有钱人(比如影片中的老佛爷),他们的位置是远远高于戏台的。

他们仍然是俯视戏台的。

所以,就传统的戏曲形式来说,底下的一般观众的"抬起头”看戏,其实是种假象,是被纳入到了统治的权力阶层划分当中。

他们抬起头看高搭的戏台,而戏台表演之上,仍有更高的人在看戏。

这种抬头,是更高的观看者的施舍。

照相这种方式,显然是对这种传统的挑战。

因为照相让被摄对象能够平视镜头。

而电影是激进的!

这种激进最集中地表现在在幕布上面,没有更高的人。

相较于传统看京戏的那种抬头看,电影的这种抬头看,提供了一种真正的人和观看对象(影像/画面)之间的平等。

即便是老佛爷,也得抬着头看电影。

影片中雷门问小刘子:你们中国人怎么那么喜欢哈腰鞠躬啊?

(想必大家也有同感,五四以前,国人的形象多是缩瑟的,当然也有文天祥一类正气高昂的人物,但多少是个例外,寥寥可数)对这个问题,小刘子以中国人特有的阿Q精神(电影里当然表现得是不卑不亢,有种市井人物特有的世俗智慧)回答道:因为弯着腰,你看着人家的鞋子,你就知道了这人是富人还是穷人呐……如果说电影真的给国人带来了什么?

那么我想,大概就是大家不需要再弯腰了。

毕竟,你可以弯着腰看人,弯着要听京戏,但没有人能弯着要看大屏幕上的电影!

 2 ) 西洋镜

讲述了在二十世纪初,满清皇朝日渐势衰,中国传统文化在时代的交替中,承受着与自身迥然不同的西方文明冲击,《西洋镜》观后感。

聪明好学的刘京伦(由夏雨饰演的一个照相馆里面的摄影师)通过向法国友人雷门学习到西洋影戏的摄影和投放方法,在遇到诸多困难后都不放弃发展中国影戏,最后终于成功地将以国人为主角拍成的影片,带入老北京人们的生活中的故事。

整部电影有不少的情感戏。

亲情——影片中,刘京伦与父亲的对手戏并不多,但是每每出现都是亲情的交织。

父亲帮刘京伦定亲要娶江寡妇;刘京伦在皇宫事故后,想再次搞西洋影戏,想自造投影机,却缺钱买透镜,父亲卖掉自己的眼镜换来了一片透镜以帮助儿子实现梦想。

这种不求回报的血缘亲情,确实让人十分感动!

父亲帮儿子定亲,也就是传统所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体现出当时人们的思想还是禁锢于封建落后中。

虽然这样,但从买眼镜换透镜中,我们还是能看到:亲情的伟大!

家国情——刘京伦和雷门在长城上的那一场戏,意味深长。

刘京伦告诉外国友人雷门,长城是中国第一个皇帝为了抵御外国人的入侵而修建的,观后感《《西洋镜》观后感》。

◆分享好文◆雷门问:“像我这样的外国人么?

”答曰:“没有你危险。

”雷门看着山间的夕阳说:“中国不再需要这座墙,需要的是像你(指刘京伦)这样的人把如此美丽的东西带到外国去。

” 中国从来不缺这样隔绝世事的墙,在把侵略者阻绝在外的同时,也把先进的事物以及思想挡在了外面。

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打破我们心里的这座墙。

刘京伦此时的思想也代表着一部分国人的思想。

虽然清王朝开始衰落,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让许多百姓对外国人都选择用抵抗的态度,但是在西方文明的冲击和渗透之下,还是有一部分人对于外来的新东西抱着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去学习的。

爱情——影片中另一让人印象深刻的理当是刘京伦与谭小凌(京剧名伶谭贝勒的女儿)之间的爱情。

从相方相识到通过西洋影戏的互相接触,后刘京伦运用了雷门的求爱方法而得到谭小凌的芳心。

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爱情的观念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

整部电影,虽然是影片却反映出很多当时的历史 中国电影的萌芽——1905年,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于北京丰泰照相馆诞生,而影片中的所指的丰泰照相馆正是拍摄《定军山》的那间照相馆。

据说影片中的刘京伦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形正是丰泰照相馆的邓京明,而这部电影的拍摄是由丰泰照相馆的店主任庆泰买了一部西洋放映机后,又获得了拍摄中国人的电影的灵感,与刘京明合作,邀请京剧大师谭鑫培来拍摄《定军山》这部电影的。

与此同时,在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拍摄之前,人们心中的文化挣扎以及心理的准备,都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

但是影片有一点不好的是,影片中为了突出戏剧冲突,和制造电影高潮,把任老板描绘成一位对新生事物表现出抵触情绪的商人,而刘京伦成了充满创新思想的年轻人。

这里有点混淆了史实,容易出现误导观众的可能。

电影《西洋镜》在1999年上映,导演胡安拍摄这部影片是为了向中国电影自诞生至当时一百年致敬的。

从电影中,我们不难发现剧情中暗暗地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埋下伏笔——与现场“搭棚”演戏来比,影视市场占据了大市场。

当笔者看完了这部影片,心里面当然是满满的欢喜。

最后的大团圆结局是每个观众都渴望的,即使这是最平常最没有悬念的结局形式。

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电影的发展很大部分真的应该归功于有“刘京伦”这样的不带偏见去认识新事物、敢于尝试、不畏艰难的人去尝“头啖汤”。

用鲁迅的话说,那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有人说“电影改变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透镜是双向的,它同时也在改变着世界审视中国的目光。

或许这也便是电影之于历史的作用之所在罢。

”是的,抛开固有的思想模式,用新的眼光、新的心态去看待新事物,也许得到将会是你意想不到的。

 3 ) 中国电影里程碑式人物(刘京伦)

晚清时期,如果多数国人像刘京伦一样,有那样的思想境界,那现在的中国是一副什么样的景象啊?

可是,历史没有假如;人生也没有假设。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如此,保持着对外来物的原始抵制,生怕这些外来物破坏了我们的国粹。

但就是这种思想,才让我们的伟大祖国遭受了几近灭亡性的破坏,但是,这并没有让我们的国粹和本土文化完全的离开我们,而我们自身的一些运动,如“文....革”,对好多国粹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甚至,好多国之精华就此与我们永别了;反而那些国外侵略者对我们的一些文物保存的很好,只是主人的名字换了,这让我们国人觉得那是一种耻辱,为止羞愧,指责那些侵略者的后人,让人家归还, 我们能别天真了吗?

有人会说,这事有什么可(包括刘京伦这人)谈论的、赞扬的,这本来就会到来的,只是时间问题。

但是,这跟比赛得名次一样,跟造原子弹一样,跟拥有航空母舰一样,中国是第几个几个拥有电影的国家,这是一种面子上的虚荣,而人们就是喜欢争夺这样的虚荣,同时,这也是一种实力的展现。

刘京伦这样的人,可以说思想前卫,能够接受新事物,为中国电影打造了开端,是一种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人物,而国人却没有去歌颂他,以至于像很多跟我一样爱电影的人一样,都不认识、不知道他,如果不是这部电影,我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他,而这部电影还是个外籍华人拍的,这值得我们深思。

刘京伦,在接受电影这个新事物的时候,可谓经受了道德伦理的考验,经历了内心的折磨,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这也许没有那些抗击国外侵略者的英雄那样伟大,可是却值得我们去纪念他。

当时,很多国人对此事为之不耻,纷纷指责刘京伦的不伦不类,但在刘京伦要喝他们观赏的时候,他们还是进观影厅观看了,我们该说些什么呢?

我们只能感谢他们,是他们的观看,让电影在当时得以存活,得以发展。

在此,我谨代表我个人,向刘京伦先生致敬,您是伟大的人物,感谢您的付出。

 4 ) 久违了,可是。。。

以前上高中时候每天来回都要路过一家电影院,好几个学期,橱窗里面的贴着的都是这部《西洋镜》的海报。

经常看见,夏雨和电影机的图像就留脑子里面了,所以也特别想看一下这部电影。

今天终于圆了这个心愿。

其实早就下载好了,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它成了我那些沉睡在硬盘里面的电影之一。

看完就删除了,其实大概开始放了10分钟,我就知道知道下面会发生什么,闷片啊。

挺好的一个故事,就被拍成这样了,用一个词来形容——粗糙。

里面的话语都是现代的,查了下导演的背景,好像是海外华人吧,估计拍这片子也去忽悠老外的,连片头什么的都是外语。

估计就没想给中国人看吧。

难怪凭着夏雨和刘佩琦的名气都没怎么火起来么。

记性不太好了,反正里面好多情节都是硬加进去的,或者看起来莫名其妙。

比如雷蒙他们去看戏,被轰出来后竟然打起来,想想也情有可原,可是之前都没这方面的描述,突然感觉夏雨换了个人。

也许这只是导演的一个叙事手法吧。

呵呵,不做伪专业评论了,略带失望。

 5 ) 因为他的好奇和胡闹,中国才诞生了第一部电影

说起中国第一部电影,很多人并不会陌生,那部诞生在1905年的电影,成了我们国家影像事业的里程碑之作。

自此,国人开始了自己的电影之路。

并将其一步一步地朝着成熟走去。

那一年,离威廉·肯尼迪·迪克森发明电影放映机过了16年,离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火车进站》过了10年。

据说当时片子被拿到前门大观楼放映,当时可谓是万人空巷。

可能大家理解不了电影当时在国内的地位,作为刚刚引进国内不久的摄影技术,这已经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了。

而对于放映技术以及影视技术,在当时而言,很多人不能理解。

这一景象并不亚于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放映的时候人群惊慌失措。

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内第一部电影由此诞生,我们可想而知其非凡的意义。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讲的就是国内第一部电影诞生的前夜,那些为之奋斗的影人们的艰辛。

听片名你可能不会有感触,但是对于当时来说却很贴切。

《西洋镜》,这是人们之前对于国外的照相技术的统称。

对于当时国人不能理解的事物,人们总是会用一个自己觉得贴切的名字来描述。

西洋镜——一种来自西洋的镜子,这个镜子有神奇。

《西洋镜》讲的是一个老北京第一家照相馆的小伙计,因为酷爱鼓捣洋人的玩意,偶然之间遇见了一个放电影的洋人,两人一拍即合,从此后,小伙计开始在洋人开的电影院打工,顺便学习拍摄技术,经过不断的学习,后来得到了进宫放映的机会,不过放映却出了事故,从那以后,洋人被驱逐出境,小伙计只能自学成才。

最后,终于和照相馆的老板合伙做成了自己的电影放映机,与此同时,国内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上映。

本片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本片是一个好故事,从演员阵容过来看,本片都是实打实的演技派。

这个在当时来说凑齐这些演员之后,故事一定不会太差。

当然,现在很难说;其次,本片的纪念意义远大于本片的故事意义。

这确实是一部意义大于内涵的电影。

而其中的意义我们也能看得出来。

比如说里面出现的那些卢米埃尔兄弟的很多可以载入史册的电影诸如《水浇园丁》、《婴儿的午餐》、《猫的午餐》、《火车进站》、《纸牌》等经典之作。

当这些影视作品进入到国内之后,大家的反应跟之前外国人第一次看见电影时候的反应如出一辙。

艺术确实是共通的。

虽然《定军山》落后了外国电影十几年,但是从那开始,我们的电影事业真正迎来了起点。

对于当时的那些场景的还原,本片可以说是非常的用心,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那么一定不会对片中的慈禧太后拍摄的“艺术照”感觉到陌生。

那张照片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而本片中出现的“丰泰照相馆”也是真实存在的。

只不过夏雨饰演的小伙计可能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回过头来再说说电影本身。

这个故事对于我们是一种启示。

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是有必要的,而技术无国界更是有必要的。

回想起美国掀起的贸易战,再回过头来看这部影片,你就会觉得很难以理解。

同样的是新技术的诞生,美国政府此时此刻的态度就如同本片中清朝统治之下的民众对于照相技术的态度一样。

敌视有一个过程,但是片中的这个过程会过去。

因为人们不知道自己阻挡的是一个时代的到来。

现在也是如此,当新技术开始生根发芽以后,任何人都是不能阻挡的。

否则那些权力阶层的阻挡很容易就会被底层人民推翻。

就如同片中那些开始不接受,后来却慢慢的接纳的民众一样。

先进的技术对于他们而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就像很多西方的东西来到国内以后,要逐渐地落地生根就需要有人推行一样。

夏雨饰演的小伙计就是一个将西方先进技术国产化的推手,有了这个推手,才能促进本国的相关产业顺利发展。

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洋人一开始的不成功与夏雨之后的成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总的来说作为一部纪念意义十足的故事片,本片可说的太多了,正是因为本片的这些可说的部分,我们才能知道今天的国产影视界的曾经。

这或许就是1905最好的证明。

 6 ) 又看了一遍《西洋镜》

http://gc-daniel-0318.spaces.live.com/blog/cns!B6826F6CF83C99E!2392.entry2007/10/14又看了一遍《西洋镜》总不如咱们的玩意正经,洋人的东西,花里胡哨的,浮的很咱们只要把这镜子一打开,就能看到外面的事了只要是玩意地道,咱看了就长见识啊,管它是谁的世风日下,咱们这点玩意早晚得毁在自家人手里人生啊,就是要忍耐来了就坏我们规矩挡什么,早晚都会来的bug:着火这一段在后来的百年纪念《定军山》里被放到了丰泰身上,而求情的谭大王的戏还在,但是在片里皇宫着火的时候大家都喊着火,其实不对,皇宫里着火要叫走水,为的是图个吉利,不能犯忌讳,反之发水倒是叫火住。

其实都有道理,着火以后要灭火,就要用水,所以叫走水,发水的时候火都被淹了,因此叫火住。

其实我怀疑,我们常说的失火,是不是也在讨吉利。

还有,这场戏里,小刘子被抬出去时,隐约之间我好象还看见后面有个没有躲出镜头的人1:43:00 | 添加评论 | 发送消息 | 固定链接 | 查看引用通告 (0) | 写入日志 | 视听

 7 ) 本身是电影

又是历史,很有趣。。

我觉得这才是电影的某种不错的境界,有趣,有细节看了很舒服的同时,它有文化、传播层次上的涵义,我觉得这点比较难得。

小刘,他的演技没说的,就看那幅活表情,没法说

 8 ) 西洋镜

《西洋镜》勾画了在电影传入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的矛盾冲突: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不同国家思想文化的冲突、电影与戏曲的冲突、以及刘京伦与任老板谭贝勒的冲突......这些矛盾与冲突的背后是国民的保守性与落后性,是闭关锁国的清政府之愚昧性。

雷门最后被逐出那扇大清朝妄自尊大的朱漆金銮大门似乎象征着中国最终还是向新事物关闭了大门。

任老板拒绝与电影商雷门的合作,也是当时中国社会封闭性的缩影罢了。

照相馆里的一个小伙计说:“咱们这样的人,生的贱,死的也贱,那是命。

”这种话语听起来字字扎心,我不禁默然,在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主导下,有多少这样平民百姓式的小人物秉持这如此的观念,浑浑噩噩苟活于世?

这样一个封建而传统的社会下,当紧缩的国门被迫打开的时候,开化的思想,新鲜的事物都奔涌而来,看过影戏的半百老人都承认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小刘说“只要是玩意儿地道,咱看了就长见识,管他是谁的”。

新的思想开始进入到国人的观念里,也似乎预示着一种新的事物必将出现。

电影便是这样一个社会状况下新事物的一个代表,从排斥反感到接受和喜爱,电影在中国从传入到盛行的过程曲折而艰难。

即使顽固的守旧主义一浪接一浪试图将西方思想文化挡在国门之外,但大势所趋之下,在保守思想主宰下的中国社会最终还是接纳了新的思潮。

而在京剧大师谭老爷看到洋戏后的那个表情里,我们似乎看到了传统必将走向没落的命运。

种种迹象都表明了,传统的中国正有一场变革呼之欲出。

但在如今后殖民主义批评的思考里,我们不禁要问:我们从西方引进的一切,真的就是“先进”的吗?

电影取代京剧,传统社会土崩瓦解,我们向西方学习近代文明,真的就是“对”的吗?

或许,传统与现代原本不是如此地二元对立。

 9 ) 《西洋镜》观后感

刘小五是个不安分守己的人,好好的伙计没事老爱瞎想;放着正经事儿不做,总玩些不经传的西洋玩意。

是这样吗?

不是的,他比很多人文明开放,懂得审时度势。

外来文化在那时已经是来势汹涌无法抵挡了,能做的应该是吸取精华,把它变为自己的所有物;一昧的抵制外来事物只会走向灭亡,原来事物也会在没有新鲜感的情况下消失。

刘小五知道把洋东西变成自己的,使它用起来更得心应手,有种举一反三的感觉。

很善于思考,用自己习惯用的东西去改变它。

可以说他是这样的人,敢想别人不敢想,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从而改变困境,改变入赘张寡妇家的命运。

凭什么伙计即使是娶个寡妇都得觉得那时天大的恩赐,人家寡妇看上他,他还得感恩戴德呀;伙计的命运应该大多都是这样的吧,可怜、可悲、却无可奈何。

还好刘小五没这么认为,坚守着自己那份纯洁的爱情,并且付诸行动;我不知道刘小五最后有没跟那个姑娘在一起,他们能不能冲破那道无形的墙?

可我想既然那部中国的第一部电影都成功了,刘小五是不是也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最终得到那位姑娘的心。

人的命运应该是可以自己改变的,只要勇敢的走下去,或许那条路会适合你;娶一个中年寡妇的命运,对于一个平凡伙计来说已经是福星高照了,就象照相馆里的一个伙计对刘小五说的那样“我们做伙计的就是人贱、命贱”。

一个人的命运应该是社会发展,个人潜伏的不安分的因素随着发生改变的;平凡的人们造就不平凡的事,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循环都是这样演变地。

我们可以平凡,也允许你平凡,但平凡的背后你拥有的是一颗平庸的心吗?

只要有人会招他入赘,哪怕是半老徐娘也照样欢天喜地?

我想当时的刘小五内心就在排斥这种思想,好好地放着心爱的貌美如花的姑娘不娶,去入赘不个半老徐娘的寡妇家?

这能不纠结吗?

一个很强烈的想法在他的身体里运行,那就是想方设法出人投地,改变这残酷的命运。

没有声音的电影,配上刘小五精选的音乐,在那时候怎么看怎么听都觉得稀罕。

把生活放到电影里,让身边的人感受到真实;人离电影其实不远,近的一不小心你就成了历史人物——永无衰老。

刘小五他透过电影向世人诉说着中国的大好河山,人间风俗;不是外国的生活就是安逸舒适地,在中国那些老北京的生活更是安逸舒适。

刘小五,一个很聪明的伙计,一个懂得与命运挣扎的平凡人,然而平凡的人造就不平凡的事业。

生活如此美好,只要稍微转换一下思维,现实可能就不那么残酷了;在哪里,无论何时心态很重要,乐观的心态向坏处想它可以让你身心永逸,向好处想你能随时接受不好的事物发生,从而走向成功。

没有看完的电影,它的结局按故事发展来看它应该会让人欣慰;就凭着刘小五的信念、决心,我想刘小五不应该会让悲剧发生。

我们通常是把某样发生的事情怪责其他人,总认为他不应该是这样的,他就应该是这样或者那样,往往忽视了他人内心最确切、最真实的想法;在影片里无论是刘小五的爹、他老板、馆里伙计只是在劝他认命吧;或许那些人已经被生活磨的无形了,看重眼前的、限有的就是最好。

那最好的到底是什么呢,娶一个寡妇。

我很欣赏刘小五,因为他没有被现实吞噬,他还保留了对现实社会的幻想;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摆脱伙计这个身份出人投地,或许有那么一天他能站在那姑娘的爹面前,向他提亲。

一切皆有可能,只是别想的太绝。

 10 ) 观后思维的延伸

我很喜欢“一切都会过去,只有真理永存”这句405谋杀案里的台词,可刚想了想,真理是什么呢?

是不是因为我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才会把它理想化为最美好的东西呢?

也许应该去哲学里找答案,可书上的答案也是他人的解释,谁都没有一双未来的眼睛,因此都看不到事物朝何处去啊。

思维是超越金钱地位的,所以我看西洋镜,会觉得最了不起的不是慈禧,也不是谭鑫培,而是刘经纶开拓的思维与对新事物的接受度,他跳脱出了那个时代,所以他有些痛苦。

我们这个时代也存在许多的刘经纶,他们也是痛苦的,看片子时,我会觉得刘经纶是了不起的,可置身于自己的时代,我没有勇气去成为像他一样的人物,因此总是在思维即将跳脱时打止了。

印象里最让人思维往前一步的其实还是文学,电影在文学的面前都是逊色的,因为文字是宇宙间最能异想天开的手段,其实还有思想,但思想也要从文字里获取灵感才可以有延伸。

所以长久以来,看一些科幻小说时,更能让我开始思考关于未来的东西。

《西洋镜》短评

202406 是实地拍摄,是时代的风采,是彼时的精气神。

4分钟前
  • 眷西轩
  • 推荐

中国电影献礼篇,新生事物的发展终究有个艰苦的过程,也是人生的一次赌博。这个时代的新生事物是什么?

5分钟前
  • idoi
  • 还行

鼻祖啊 没他们也就没我们什么事儿了 挺感动的也挺能换位思考的

6分钟前
  • 烏鴉未蘇醒
  • 推荐

拉那么大阵仗,不菲的服化道布景,却用拍电视剧的节奏和运镜去拍电影。叙事流水账且沉闷,节奏拖沓且冗余,说句台词憋半天,太多没必要磨唧硬抻,几无华彩之处,文本拿不出手净水时长。后面为了让一潭死水的故事有戏剧转折,强行设置突兀的剧情,也不考虑合理性:穿西服去看戏挨打,宫廷放映巧合失火,怎么方便怎么写,毫不动脑的都合主义。男主夏雨也奉献了他精湛的痴呆儿表演。一个人价值的贵贱,全看老佛爷的脸色。本可以在议题空间上大展拳脚的守旧派和开眼派,包办婚姻和自由恋爱,新文化涌入封建社会后的世俗冲击,甚至风雨飘摇的帝国反应,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落脚点放在铺垫良久却依旧干瘪不可信的电影梦上,格局狭隘,注定是一部会被岁月遗忘的平庸之作。6/10.

11分钟前
  • 王小札
  • 还行

充满浪漫的电影怀旧幻想:影剧比魔术还厉害,最初遇见电影的美好成就了一个凡夫俗子的梦。如此直白地怀旧便注定了没有锋芒,只能给珍贵的老片写一笔淡淡的注脚。

16分钟前
  • 雨山
  • 还行

本来是一部应当讲电影的片子,但是台词表演以至于剧情上都与戏剧分不开家。人物的构建死板且单一,只能算得上类型倾向的弱文艺片,实际上还是古典叙事梁山伯祝英台那一套。1905中国电影的诞生在当今电影中成了一出舞台剧。这是一大讽刺。

18分钟前
  • 樾焱
  • 较差

他人眼中的中国,虽然导演也曾经是中国人,这个故事看得不习惯,也不太喜欢了…

22分钟前
  • 康斯坦丁
  • 较差

最近在《三七撞上二十一》里看到邢宇菲,才想起来自己曾在很久之前看过这片子。对邢美女是啥印象也没有了,但那个小刘和谭小凌因为一个吻而引起了火灾的情节一直记忆犹新...

24分钟前
  • vesperos
  • 推荐

那个被西方新事物冲击着的可爱的古老中国…

27分钟前
  • 夫名
  • 力荐

小时候中央6看的,记得好像还不错,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吻,两个人的那种想吻又害羞的样子,真实又可爱,后来看幕后故事,两个人的吻戏是清场拍的,两个人特别害羞,然后还有人在上面偷看,哈哈哈哈真的好有意思~

28分钟前
  • Monalisa
  • 推荐

给中国电影的情书

33分钟前
  • 二蛋挺帅
  • 还行

1998年,电影《西洋镜》剧组寻找女主演,当时众多大红大紫的明星纷纷角逐,名不见经传的邢宇飞(邢宇菲,歌洋)成为幸运者。那年邢宇飞17岁已经从舞蹈艺校毕业了,《西洋镜》导演到学校挑演员,选中了邢宇飞。于是从来没有学过表演的她上了大荧幕,跟夏雨合作出演了她人生的第一部戏。

34分钟前
  • pipboy
  • 推荐

胡安导演 一共就这两部电影 我都挺喜欢

36分钟前
  • 还行

《西洋镜》也可以算作一部致敬的电影,尤其是看到那个经典的《火车进站》,观众都被吓到,以为火车要撞到他们——和《雨果》里观众的反应很一致。穿西式服装的洋人,和留长辫的中国人,在同一个镜头前有同样的表现。但是转而想起影片中,中国人戴着有色眼镜看洋人,似乎看怪兽一般。但是他们忘记本质上,他们都是一样的人,在火车驶来时都害怕被撞到。所以我认为,胡安在影片中叙述“中西结合”友谊受到的误解,其实更是以此为小的基点,力图展现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碰撞时必然要先受到情感上排斥。但是文化的碰撞一定会走向文化的融合,然后在互相成就的基础上以一种更崭新的姿态向前迈进——就像中国人接受并爱上了电影这个“舶来品”,最终诞生出中国自己的电影。

39分钟前
  • 猛喝怡宝纯净水
  • 推荐

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不过此片噱头尔。

40分钟前
  • 堅定de錫兵
  • 较差

这个片子最令我难忘的是夏雨摇着西洋镜时,和姑娘的一吻,看这个电影,我总想起Happy Arabia的旋律---S.E.N.S

45分钟前
  • Relex
  • 推荐

佳片。有点儿想给五星的冲动

47分钟前
  • 尼米兹
  • 推荐

电影史的边角料,看完想回去考考photoplay/shadow play/影戏和西洋镜的称谓了。。就影片拍得宏观又细节,很有意趣。夏雨当年演的都是好东西

51分钟前
  • 不在线
  • 推荐

印象最深的是夏雨扑通跪下抽了自己一耳光,当时上幼儿园的侄子当场模仿

55分钟前
  • 云中漫步ZX
  • 还行

早班机,昨天早上看的。空姐突然拿来小蛋糕问我高小姐是不是生日。我也是很意外

58分钟前
  • 企鹅男孩大岚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