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错乱的一代》,有点震惊到了,没有想到从头到尾的暴力,而这种暴力却几乎没有任何说明,影帝柳乐优弥演的泰良就像一个打架怪兽,毫无缘由地,就这样一拳一拳打下去,被别人打倒,满面是血,也不在乎,洗洗脸再去寻找下一个目标,一个人对一群人也不怕,总是一个一个突破,最终所有人都被这个怪物吓到了,看不出什么情感,对于打架完全是乐在其中,享受就好,这样的怪物是打不倒的。
通常这样的电影总要附上一个温情的理由,或许泰良是因为从小失去父母才变成这样,又或许他一直在小镇受别人欺负才变成这样,但是这部电影的颠覆在于没有给你这个理由,一切呈现的只是现象,我们看得到的时候,泰良就已经这样了,他的爱和他的恨只在那无处安放的荷尔蒙中,无差别寻找目标的拳头中。
如果说泰良的行为总是让人不禁想去探寻为什么,那么周围人的反应其实很耐人寻味。
泰良的弟弟将太,一直在寻找哥哥,在将太身上仿佛能看到成为怪物之前的泰良,还在乎人间情感。
泰良出走,到被警方调查,将太也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一起的伙伴们因为这件事情欺负他,一直挣扎在是否使用暴力边缘的将太,终于对伙伴们施加暴力,在这里面仿佛没有暴力就没有出口。
泰良大概也是如此,对他来说打架寻求的肯能并不是一场胜利,而是一次毁灭,只不过在打这件事情上,意志太过强大,反而显得无坚不摧。
最初只是看客和被泰良挑战的北原,在泰良这件事情上看到了趣味,他加入了泰良,只不过他更凸显了人的阴暗,泰良的拳头说是无差别,但是并不对女人动手,北原则是对比自己更弱的女人,骨子里他就是胆小怕事之徒,做的也是狐假虎威之事,所以最终他就是死于这种软弱的暴力下。
那奈也是,从被挟持的人质到加害者,她固然是可怜的,但是一旦唤起了恶意,暴力的本性可能潜藏在每一个人心里,不仅是暴力,还夹杂着虚伪,被警察救了之后,在医院里掩饰自己的过错,那奈可能代表着普通人面对暴力时被唤起的罪恶。
暴力有一种可怕之处在于仿佛带有着传染性,而且暴力的冲击渐渐地在视觉效果上减弱,人的感官逐渐麻木,这种少年暴力犯罪的可怕之处就在于纯粹性,或许背后有什么动机,但是不从揣测起,只是一种动物本能驱动,不顾及任何法律和道德,就这样赤裸裸将内心冲动表现出来。
将太最后看的节日庆典中,人群也爆发了冲突,人类暴力的一面只是极力被抑制而非消除,否则就没有恐怖主义,无法用合理的角度来看待恐怖主义。
很多时候理性真的无能为力。
真利子哲也的第一部商业片,请来了诸多实力派若手,尤其是柳乐优弥,影帝有着极强的肢体表现力,他不需要台词,就可以把这个任务塑造得很突出,完全化身打架怪兽。
苏打在这部戏保持了高水准,北原是一个更容易理解的角色,坏得非常卑微。
小松菜奈这次表现很出色,好像很多人不喜欢她,但我从《渴望》的时候,就觉得她不错,眼神有点迷离,总是带着迷惘的感觉,到这个角色依然能感受到这种迷惘,她适合这样的电影,反而不太适合青春爱情片。
村上虹郎的角色几乎是本片情感表达最多的角色,村上虹郎这次体现了相当克制冷静的演技,跟之前电视剧里的爆发力又截然不同。
完全不难理解的剧情,却有着完全难以理解的动机,彻底展现的暴力,反映人内心的不安和恐惧,人无法洞悉内在的黑暗面有多大。
导演: 真利子哲也编剧: 真利子哲也 / 喜安浩平主演: 柳乐优弥 / 菅田将晖 / 小松菜奈 / 村上虹郎 / 绪方义博 / 池松壮亮 / 岩瀬亮 / 北村匠海 /三浦诚己 / 冈山天音 / 郑龙进类型: 剧情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片长: 108分钟
错乱的世界,错乱的人性以暴制世界在芦原泰良的世界中,暴力就是他的规则,是他在这个世界生存的规则。
芦原泰良无缘无故挑衅出现在他面前的人,用自己的拳头一拳一拳地证明自己的存在。
无论对方是比自己强大还是弱小,只有一拳一拳地出击和一拳一拳地挨打。
遇到比自己强大的,即使被对方打得浑身伤,被打得快要死掉了,他也没有求饶,就那么受着,躺尸般地躺在无名的街道角落里,像只受伤的野兽默默地舔舐自己的伤口,等到恢复了力气,再打回去直到把对方打倒,残暴而原始。
遇到比自己弱小的,也会毫不犹豫地出手,从不怜惜从不手软,无情而冷酷。
很多人都觉得芦原泰良是个疯子,疯得无可理喻,残暴得让人不寒而栗。
其实在芦原泰良的认知里,这就是他的世界运转的规则,只有打倒对方才是生存的意义,正义、法律、道德都不属于那里,他只是一直遵守着自己内心世界规则、活在自己精神世界里的,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一个人罢了。
比暴力更残忍的是人性的恶,那种生来的本性的恶北原裕也第一次和朋友碰到芦原泰良时,打架的全程中只会懦弱地躲在一旁,甚至会跪地求饶。
可是,当后来两人再次相遇,决定一起行动干大事,打遍天下的时候,北原裕那种与生俱来的人性的恶也慢慢地显露出来了。
北原裕也仗着芦原泰良的能打,北原裕也也开始自我膨胀,彻底释放自我,也开始加入暴力的世界。
但是北原裕也与芦原奈良不同的是,芦原奈良行使暴力是他的乐趣,打倒别人是他的世界的规则;而北原裕也的暴力行为更像是一种发泄,一种得势后想要彰显自己、想要把从前的不满一扫而空的发泄,他打路人打女人打小孩,无所顾忌,迷失了自我,成为了自己的恶魔,把自己带入了地狱的深渊。
人本性恶,人生来本性的恶,一旦被激发出来,你永远无法知道它所带来的残忍的极限在哪里,不要高估人本性的善也不要低估人性的恶。
比人性的恶更可怕的是人性的虚伪奈奈本来是暴力事件的受害者,虽然奈奈并不是人们所谓的好女孩,从事着一份人们所谓的不好的工作,在夜总会中做陪酒小姐,偶尔还会在超市中小偷小摸,但是在抢劫豪车被绑架的暴力事件中,她一开始确实是个无辜的受害者。
但是随着事情渐渐走向失控,芦原奈良依然遵守着自己的规则,凡是挡在他面前的他都要自己出拳打倒,而北原裕也一边沉浸在自己暴力的兴奋中,一边又对自己可能会被捕而感到焦躁不安。
在北原裕也的胁迫下,芦原奈良的默认中,奈奈从一开始的受害者变成了犯罪同伙,她也曾犹豫过,也曾害怕过,也曾忏悔过,可是当她被警方救出来后,她否认了自己曾犯过的罪,并把一切都推给了芦原奈良和北原裕也,自己扮演了一个可怜的受害者。
比人性的恶更可怕的是人性的虚伪,因为我们无法知道在虚伪的面具下,是善良的天使还是恶毒的魔鬼,还是两者都有。
在这个错乱的世界里,错乱的规则,错乱的人性,错乱的人生。
可是这个世界我们的人生到底是从哪里开始错乱的,又有谁知道呢。
电影前奏平缓,循序渐进,是很冷静的电影。
黑化的人设,偏白的色调。
看后半部分时心跳得特别快,看完浑身发抖。
很爽,很喜欢。
电影名是“错乱的一代”,真的很错乱。
犯罪的三人都是青年,两个男主均为18岁。
男主身份未知,大概是修车工之类的。
苹果头就是个学生。
女主主业是小姐,但兼职小偷,年龄未知但也大不到哪里去。
我并不想从青少年犯罪的方向去理解这部电影,因为我觉得电影主旨并不是这个。
而是现在青少年和年轻人压力过大,找不到发泄口,恰巧身边又有一个导火线,便丧失理智,走上犯罪道路。
作为一个高二的学生,深知现在青年的不易。
每天都是沉重的任务,压抑的考试,排名,成绩每天都充斥着我们的内心。
但是我们内心的积怨却不能发泄,只能默默地忍受,这种忍受化解,俗称“调整”。
我们的身份和我们的衣着,都是压抑着我们本性的枷锁,这些枷锁越缠越多,导致我们的内心渐渐变得扭曲,但为了顾及自己的家庭的颜面,我们只能每天只能带着伪善的面具,像个行尸走肉般活着。
苹果头不就是这样?
影片开头还是富有同情心的人,但后来因为多次偶遇男主,使他内心的魔鬼被动唤醒,最后竟然跟男主组成了组合,开启了爆发复仇模式。
而苹果头只会欺负女性,老人(可能也会有小孩但是影片没有体现)这些弱势群体,却在面对比自己强壮的成年男性逃之夭夭,叫男主来帮他教训人。
而苹果头的这种状态,就是长期压抑导致的结果。
我个人根据苹果头的行为和“很早以前就想打女人了。
”这句话进行猜想,有两个结果:1.小时候经常被女性欺负,却一直不能反抗。
仇恨渐渐埋在心里,开始积怨。
结果有一天发现了一个厉害的人物(男主),可以帮助自己发泄内心的仇恨,便开始变得猖狂,见到讨厌的女性就开始打骂。
2.因为身材瘦削,打不过身形健硕的男性,所以只能欺负好欺负的人,也就是欺软怕硬。
但最终也不得善终,死在了女主的手上。
而关于男主,他的身份一开始就是一个迷,叫了一声弟弟的名字,被人暴打一顿之后,就开始消失,四处生事。
但随着电影的发展,对于男主的身份我们却已经不在乎了,慢慢忘却了男主究竟是为什么会像一个精神病患一样无端端挑事,打人或者被打。
男主是个魔鬼的化身,他用自己的行为勾出了人们变态的发泄欲,进行完全丧失理智的疯狂报复。
而暴力的传播性却比我们想像得更快,也更强。
其实每个人的心理都会有黑暗面,都会有变态的地方,只不过有的人掩藏得好,懂得克制自己。
但有的人克制力低,很容易就会做出报复社会的事情。
而女主就是在被进行打骂之后黑化,因为老人的一口血吐到了她的身上,而亲手掐死了本来可能生还的老人。
最后开车时系好安全带,故意加速,出了车祸。
在苹果头受伤后想爬上驾驶座时,却被女主用车门猛烈夹击,又用脚踹了无数次。
女主嘴里骂着苹果头是垃圾,渣渣。
遭受暴力,只会让我们心中的戾气越来越重,从而自己进行更加疯狂的暴力。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电影。
电影中也有一个地方留给了我们思考的空间:若是我们身边也出现了一个浑身戾气,行为疯癫的人,我们也会加入这个行列吗?
电影从头到尾一直都是压抑的色调,不快不慢的节奏里几乎一半都是直观的暴力镜头,血是暴力最浓烈的表达,这种现实的富有冲击力的表达赋予了电影不一样的魅力,更是给了演员更多施展演技的空间。
男主泰良与弟弟将太因为失去父母被他人收养相依为命(电影采用插叙,后通过他人视角才交代男主的生存背景),弟弟是个乖乖仔,可是泰良却是典型的问题少年。
18岁的泰良起初只是和小混混打架,后离家出走独自来到松山市。
镜头切换到泰良独自走到建筑物间僻静的小道,他搜索着路过的人群,寻找的他想选择的目标,然后袭击、被反击、被打倒,在恢复体力后,寻找原先的目标,袭击、被反击、袭击、迎来血肉模糊的胜利。
起初难以理解,为什么他要寻找路人然后无故袭击?
当然影片后来会给出答案。
一场战役后,他饥饿,于是他到垃圾桶里寻找食物。
此时泰良第一次遇到了裕也,一个胆小懦弱,内心却好事崇尚暴力、喜欢用手机猎奇的同龄少年。
面对拥有强大暴力基因的泰良,当他看到泰良将自己同伴打倒时,裕也吓得说不清话语,只能下跪求饶解脱自己。
没有了垃圾桶的食物,泰良直接到超市拿起需要支付购买的食物吃,他并不掩饰自己,要吃,就拿。
相反,此刻登场的那奈打扮精致,举止优雅,却是一个盗窃的陪酒小姐,被人发现盗窃行为后依然无动于衷,甚至认为泰良的行为才是恶劣。
时间慢慢推进,夜色渐深,泰良依然在街上寻找袭击的对手,而需找自己的弟弟却和同伴遇上了又在行窃的那奈。
碰到两个黑帮后,泰良毫不犹豫的开始挑衅他们,袭击、被反击,一对二的他看似寡不敌众,但是他的无畏他的勇气让他有足以强大的力量一次次爬起,一次次袭击。
累了,趴下,等体力恢复,泰良继续需找对象。
没衣服穿,就找到嘲笑过他的裕也将其衣服抢来。
直到当晚在与黑帮的一次对决中,泰良的勇气与超强的战斗力吸引了好用手机猎奇的裕也。
外表胆小懦弱实则内心疯狂叛逆的裕也对泰良表示了对其行为的崇拜与希望和泰良结伴玩一个有趣“游戏”的愿望。
于是,胆小懦弱的裕也自认为有了泰良这个马仔开始狐假虎威,开始四处寻找袭击的对象。
从女学生到女妇人,裕也袭击的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嘴里还不停的骂着“丑女”。
泰民跟在他身后,只有在有一些男性路人看不下去袭击裕也时他才出来“清理”那些见义勇为的路人。
裕也开始不满足于对路人进行殴打,他想要寻找一片“新天地”,于是他和泰良抢夺了一辆车,袭击了开车的司机,无意间绑架了坐在后座的那奈,此时满是恐惧的那奈前一秒对于网络视频中裕也和泰良在大街上的施暴行为还给予“好厉害”的评价。
终于,三人开始了绑架者与被绑架者的旅途。
一路上,他们用暴力袭击无辜的路人,对于急于逃脱的那奈,裕也发现自己内心对于女人的欲望,却又害怕被泰良知道。
直到第二天早晨,裕也打晕了一个想要报警的老伯,他命令那奈开车想要把杀死老伯的罪名扣在那奈身上,可是没有完全死亡的老伯让那奈的恐惧升华成了罪恶,那奈毫不犹豫的杀死了老伯。
成为同类的三个人在路上飞驰,泰良依然默不作声,那奈心想杀死绑架者,而裕也却因为网络上的报道而担心烦躁。
裕也开始怀疑自己,开始怀疑泰良,开始怀疑他们的同盟关系。
坐在后座的裕也开始难以控制自己,开始发牢骚,开始扬言要杀死那奈,终于那奈系上了安全带准备杀死裕也,看到这些的泰良依然冷眼旁观。
车祸在那奈的意料之中,想要报警的司机被泰良爆头致死。
对裕也憎恶至极的那奈用暴力杀死了这个用暴力对待过她的人,然后装作无辜的被害者,将一切嫁祸到泰良身上。
而泰良发现那个邀他一起游戏的人更本没有勇气和他一起享受暴力于是独自离开。
影片最后,茫然无助的将太依然没有找到自己的哥哥,而泰良在暴力的路上越走越远,将犯罪演绎的淋漓尽致。
从人物形象上分析,泰良最为一个纯粹崇尚暴力、醉心暴力的问题少年,他虽然用暴力扰乱了社会秩序,但是他寻找的对手从乐手到黑帮,再到男性路人,都是与他势均力敌的人。
他不打女人,不打弱小的孩子与老人。
他只想享受暴力本身的过程,享受胜利的喜悦。
裕也问他为什么不能打一下就收,泰良给出的回答是“只要享受其中就好”。
至始至终,虽然泰良的犯罪性质越演越烈,但是我想他是唯一一个保持本心人。
整部影片,泰良是让我感觉最真实的一个人,一个最遵从本心的人。
影片中,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压抑着自己内心的欲望与想法,每个人都逐渐被越来越深的束缚着,但只有泰良一直在突破自己,从未压抑自己对暴力的渴望。
其实最开始泰良并没有杀人,都是点到为止,但是在那奈杀死人后,在他问那奈“怎么样”的时候,有一种强烈的意识告诉我他要杀人了。
大概最后泰良对于暴力的渴望已经变成了对杀人的渴望了。
而裕也,这个胆小懦弱的人,在同伴被打倒时下地求饶、远观其变,对于实施暴力的对象也只敢选毫无对等性的女人,甚至还说出“我早就想打女人”的言语。
他害怕暴力,内心却又极其渴望暴力,他以“驯兽师”自诩,希望通过泰良这个“马仔”满足他对暴力的渴望,对征服的欲望。
他不敢独当一面,只敢躲在泰良身后,在发现泰良不受其控制后又质疑泰良;他胆小如鼠,想讲责任推到他人身上,结果被那奈“以其人之道但其人之身”。
与泰良相比,裕也其实并不懂得享受暴力本身,他只是感受到了暴力的视觉或结果带来的快感,感觉像是在武打游戏。
从最开始的兴致盎然到最后精疲力竭想要放弃,裕也一直只是把暴力当作游戏,仿佛将其置身于虚拟世界而无法认清现实。
那奈,谎言的化身。
起初只是行窃的小偷,只是自私自利的陪酒女,只是拿他人做挡箭牌的势力女,只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看客,但在暴力与虐待的强压之下,从无意到故意的杀人,从充满恐惧的杀人到眼睛都不眨一下的杀人,那奈实现了一个受害人到犯罪者的转变。
最后,那奈用无辜的表情和眼神欺骗了警官,将一切责任都推向了泰良,将自己置身事外。
其实从一开始那奈和裕也一样,内心对暴力都有着一种崇拜的心理,只是那奈屈于是个女人,无法真正的宣泄自己对暴力的欲望,但是在高压的环境之下,那奈内心潜在的暴力基因被激发了出来,或者说被泰良与裕也同类化。
最后当她杀死裕也时,她用瞧不起裕也的口吻骂着裕也,她看不起裕也,因为她觉得裕也是个不敢做不敢当的只会虚张声势、欺凌弱小人,当然她也将所受到的一切伤害用暴力的方式返还到了裕也身上。
那奈,一个极度自私自利的女人。
电影的英文名叫《distraction babies》,中文翻译是错乱的一代,很喜欢这个名字,但是我想既然用了babies,也就是婴儿,那就有它特殊的含义。
泰良、裕也、那奈,三个人都算不上成年人,不成熟的泰良一心想享受暴力而一错再错,不懂得适度的他最终走上犯罪道路;不成熟的裕也无法认清现实与虚拟,将他人生命当初儿戏最终落得被人唾弃的下场;不成熟的那奈自私小气,从盗窃到杀人都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为求自保伪装自己欺骗他人。
说到底,三个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无视其他人最基本的生命权利、财产权利。
或许电影也想揭露现今社会人性自私丑陋的一面。
Cult片看过不少,只是这部片子将更多暴力的细节展现地更加真实,拳拳入骨,血肉横飞。
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片子莫名让我想到了原来读书时候的几个学校里的混混流氓,成天不好好上课,就是到处去找茬打架,惹事生非,唯恐天下不乱。
当时我很不能理解他们,而且也很讨厌他们,他们对于学校而言完全就是毒瘤,他们的存在,对于那些平时努力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可是现在,我仿佛又能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他们不想被学校这台“流水线”改造,从而变成和其他人一样,走着同样的人生轨迹,走向同样的终点。
他们不想被轻易同化,他们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渴望活出自己的人生,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他们想要“放飞自我”。
可是,很多人把暴力作为了宣泄自我的唯一途径,无差别地伤害别人成为了这群人展现个性的方式,他们自以为这很酷,其实这很操蛋。
没有规矩约束的人生,终将会自取灭亡。
就如同片中苏打饰演的男二号,虽然从暴力当中获取了无限的快感和成就感,但是在暴力过后,他反而会感到加倍的痛苦,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善恶终有果。
只是建立在给他人带来痛苦之上的快乐,只会让毁灭来得更快。
可惜片中的男主永远不会明白这个道理,因为他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没有关爱的环境之中,他已经被黑暗蒙蔽了双眼。
柳乐优弥饰演的芦原泰良和弟弟自小号父母双亡,由邻居接济自由长大,缺少家庭的温暖缺乏爱的教育。
泰良面对暴力选择了人类进化中最直接的处理方法——打回去!
大象、乌鸦这些高智力动物也懂得打回去,万物之灵的人自然是个中好手。
打回去、报复、以暴制暴,在现代文明前一直是一个很有效的应对暴力的方式。
如果敌方知道你会很快报复,他就要想想是不是真的要动手。
这是深深的印刻在基因中的反应机制。
现代文明几乎是禁止以暴制暴的,因为这太容易使用过度或被利用成为披着“正义”外衣的邪恶。
但非以暴制暴的报复措施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不管是国家机器还是个人的时间和精力。
在山高皇帝远的欠发达地区以暴制暴还是第一选择。
芦原做出了这种选择而且还打出了名头。
打架厉害成了当地人给他的标签。
只有打架才会受到关注,他开始爱上打架,最后打架变成了他活着的意义,是否受关注变得不再重要。
打遍小镇无敌手之后他离开了自己的小镇。
芦原的打架对象是有讲究的,他不欺负弱者,总是寻觅“旗鼓相当的对手”。
对他来说打架的意义在于与对手胶着后获胜的那一瞬(一拳KO黑帮头目的欢呼)。
但菅田将晖饰演的北原裕也不是。
他首次出场时看芦原打架,被吓得躲在一旁拍视频。
注意他没有跑开,他在拍视频。
他极度的渴望暴力,但苦于没有实力,害怕被打回来。
所以当他以“驯兽师”自诩,和芦原搭伙的时候他迅速的开始了自己的暴力行为,但施暴对象依旧不是“旗鼓相当的对手”而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学生、弱势群体。
怂人后台再硬也还是怂人。
他的爽点不是胜利而是一种权力获得的快感:瞧,我对她们做这么过分的事情她们也不敢反抗,我真NB!
芦原是人生意义的错乱,北原是自我价值的错乱,而小松菜奈饰演的奈奈是对世界的不信任,极端的自私。
(自私是有范围的,以自己利益为最高叫自私,以利益集团(家庭、省市)共同利益为最高但在利益集外人看也叫自私。
奈奈属于很极端的前者,社会利益在她看来完全无关。
)超市和自己没利益关系,偷东西没关系;夜市老板和自己没有利益关系,拿他东西没关系;会所的中国妹子和自己没利益关系,甩锅给她没关系;被撞重伤的农民和自己没利益关系,不施救治,甚至杀掉他也没关系;北原伤害过自己,杀掉他没关系;芦原和自己没利益关系,嫁祸给他没关系。
在奈奈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没有公共道德,没有公共利益,没有伙伴,没有利益共同体,除了自己都可以牺牲。
以这两男一女三人为代表组成了本片中的《错乱的一代》英文翻译做“Distraction babies”也是本片的英文片名。
所谓成长就是能够处理好自己和其他人的关系。
当你能理解他人的想法,关心他人,参与和他人的协作,进入社会生产与分工,你就不再是依靠原始本性的baby,而是有着社会角色的wo/man。
联想前一段发生的社会新闻,突然发现错乱的一代在当代中国也有存在。
缺乏家庭关怀的儿童很多都不懂爱与被爱,面对外界刺激很可能和这三人一样选择更原始的baby处理方式。
而在中国这样孩子有多少呢?
超过6102万!
怵目惊心。
你能想象这样大数字的一个群体长大后的社会影响吗?
二十年后我们可能不得不面这样的“错乱的一代”的复仇。
欢迎关注我某瓣:https://www.douban.com/people/wuxiaha11cats/某乎:https://www.zhihu.com/people/xianiannian
不知为何,看完我竟然能理解这种青年一代无因的暴力。
当面对社会的绝望时,或许会选择这种寻求平静的方式。
柳叶优弥没几句台词却演的真好,菅田将晖这个角色不过不失,村上虹郎本身就长了一张全是戏的脸。
电影的节奏把握的很好,在缓慢的推进中一点点感受到这种恐怖。
主题曲是向井秀德,果然声音响起,我就回到了number girl时代,很棒。
开场的摄影视角便是从私人出发,躁动不安的配乐发出像是切割金属的声音。
然后便是弟弟隔岸看见自己哥哥被一群人追赶,随着他坐上机械船,视角往空中上升,一片满是机械、工厂的码头,密集不透风,远处海洋都看不到天空。
开场与结尾形成了循环,开场的空中看到的码头全景到后面用监控录像、即时通讯软件、社交软件上面的评论的画面代替,而且仅仅只占一小部分,就在暴力传染到广阔的商业街,并实实在在的被捕捉之后。
摄影画面始终凝聚在故事人物所看到的和故事人物本身上。
开场被追逐的哥哥泰良,也只在弟弟将太过河之后才继续描述被追逐的情况。
泰良在消失后开始被摄影机捕捉,故事不成故事,在影片长度到达一半之前,泰良这个角色除了与人斗殴,便再也没有任何台词,打斗在一定距离的情况下显得十分业余,根本不像武打电影里面漂亮的招式,有来有回的进攻;也不像武打电影一样有着明确的目的,为了某种事情而发生打斗。
只有纯粹的打斗,拳头打在肉上的声音也因为距离而变得并不响,但是却格外地具有一种真实感,这不像武打电影里面受伤但不会痛的主角与坏人,打斗只像是一场游戏。
这里通过粗暴简单的动作与碰撞,还有伤痕与血迹,把打斗的血腥与真实透过屏幕传递到眼里。
故事的递进随着泰良所袭击的人而不断发生变化。
苏打扮演的裕也和他黄头发同学是被袭击的第二批人,泰良是无差别进行袭击,但是他只会挑选男性进行袭击。
而裕也在同学被袭击之后,按照道理来讲他应当也属于被袭击的范围,但是在虚张声势的吼叫与弱下去的气势之后,泰良却没有对他发起攻击。
然后便是他跟同学找泰良复仇,而他在同学被袭击后依旧躲在一旁,但是却在最后观察时刻仿佛得到怜悯感或者是崇拜感,把被铁棒围殴的泰良给救了下来。
之后电玩店里通过手机游戏暴露得欲望,观察到泰良一打四黑社会全胜后的激动与兴奋,崇拜感的爆表,挥拳向女人的暴力,手机竖屏摄影记录的炫耀。
被强行夺走的衣服,跟之后换上泰罗穿的灰色工服,暴力与破坏传染到了他身上。
第三批便是黑社会两人组,而泰良对其的袭击直接导致第四次黑社会老大对其袭击行为的干预。
其中黑老大摆出的拳击架势与踢腿攻击,专业而有效,但是下一秒被泰良那种简单而直接的攻击所瓦解。
在这时无差别的暴力已经通过这次攻击膨大到无视其他理性科学的攻击,而变成一种难以被阻挡的暴力力量。
而被牵扯进来的菜奈扮演的那娜,除去偷窃癖与习惯性的甩锅行为,连接到弟弟将太与朋友那条线以及之后故事走向撞车结尾的作用,存在感却并不强。
是不是人物角色作为一个风俗女与苏打扮演的学生相比,涉及的面要窄些或者描叙的幅度要小些。
裕也引起无差别攻击事件前,电影给了三个场景的描述,但是那娜只有超市偷窃,商品街偷窃然后被将太同学抓包后,优惠价招待他们一行人,而那一段核心是将太与朋友的决裂,也不是主要描述她,所以在最后三人相遇前,整个角色显得单薄无力。
无差别攻击发生后,新闻采访画面与之前发生事件时的画面有着对比。
采访画面显得整齐,即使里面人物描述着恐怖的事情,但是也显得有个保护有个圈,但是电影里事情发生时,画面则像是一个剧场,所有人都随着暴行而自动散开自动形成另一个圈,而这个圈则像是围观与冷漠。
印象最深的便是裕也抓住一个女学生的书包,往天空中一甩,里面的物品往空中撒开,人群也随着物品坠落而后退。
被恐吓的风俗女,发生的碾压事件,而又在伤者复苏时用双手掐死了他。
这让我想到之前国内媒体报道的一个新闻,肇事司机发现人没死,开车回头把人碾死。
联系到这,这究竟是害怕伤者从当前处境中脱险,联系到社会后,把她罪行暴露,用公认的法律与规则惩罚她。
还是在被暴力对待后,暴力因子也在她身体里发芽结果。
暴力带来的毁灭结果没有发生在泰良身上,反而作用在裕也身上。
撞车,前来询问情况的司机被无差别暴力击倒,无法电话联系救护车,没有系安全带的裕也被重伤,随后再被那娜暴力攻击。
后半部分,泰良像是变成了不可触碰的理,把暴力传递给裕也,把裕也欲望放大最后反噬掉自己本身。
另一个则借助一如既往地逃脱责任的办法避免了制裁,但是被动的暴力也依旧是不可消除的暴力。
外在的与自身的,似乎永远隔离不开。
该把力量使往何处
永不放弃的弱者,真的可以进化成强者吗?
只有痛才能让你真切地感到在你在活着。
不管你是否停止打生活,生活都不会停止打你的。
作为一个“人”应该知道,现代社会的道德秩序商业秩序一切秩序都已经腐烂到根儿了。
人要是没有道德和动物有什么区别?
被大他者洗脑的人如是说。
对,你是和那些动物有区别,区别在于,你只是比那些动物更“恶”,更会伪装了而已。
他们在采访中在网络上一副无辜正义姿态仅凭表象把罪恶推诿到某一个人身上,把他当做一个垃圾站,殊不知人类社会本身就是大垃圾场。
孤儿作恶就谴责之,但平时谁也没关注过孤儿的精神状况,政府,学校,老师,同学,朋友,养父,谁尽到责任了?
片中明明白白地交代了男主变成暴力野兽的原因,只不过故意不一开始就交代,而是通过结尾他弟的处于成长转折期的经历交代的——被别人欺负,于是想报复,想变强,想打赢,想发泄愤怒,以至于暴力可能演变为纯粹的快感和生命的意义。
泰良一无所有,没什么可失去的,所以可以尽情毁灭自己和他者,尽情挑战强者。
裕也则相反,外强中干色厉内荏,他很怕受伤,很怕死,一旦危及到自己的性命,他就觉得“不好玩了”。
其实,人不该死吗?
人就是该死,地球已经人满为患了,人类把其他生物都快玩完了。
但真的开启这暴力机器时,受害者和旁观者在心理上都是无法承受的,尤其是恃强凌弱之时。
所谓人道主义很多时候只是人本主义罢了。
而那些无反击之力的路人,则是比动物更“坏”。
他们是弱者,被虚伪的秩序圈养的羔羊,他们同时也是前面提到的那些比动物更“恶”的乌合之众。
谁说弱者就无辜?
男主这种人在战争时代很有用,而战争是用来干什么的呢,用来重建权力秩序的。
他作为一个和平时代的孤零零的无权无势没爹没妈的青少年个体,只能从与另一个或几个个体打架开始去破坏现有的腐朽秩序(虽然他自己仅仅意识到暴力让他感到快乐,意识不到这快乐的深层原因)。
一个人往上爬时必须做一些与他的最终目的背道而驰的事情,这就是道德政治的虚伪性,而他撕破一切虚伪 一切假象,把自己暴露在炽热的如鲜血一般的真相面前。
那些路人都没有准备好迎接他的拳头 ,他们藏在平静的生活中,假装意识不到这个世界无时无刻都在发生权力更替,从宏观到微观,从权贵阶层到平民阶层;拳头,以及象征意义上的拳头,永远是缺席的在场,泰良所做的是让它们真真切切地在场,被感知,通过有力的痛苦和快乐。
“我们这儿18岁就要挑神轿了,要是惹事就得赶他走了。
”仪式上的暴力是被正当化的,是成年的标志,个人自发的暴力却是“不听话不懂事”。
又是秩序的强力。
将太的损友的侮辱他哥的话语,攻击的点,一个是“你哥爱打架“,一个”你哥打输了“。
爱打架,打赢了,在道德系统中是耻辱,打输了呢,在自然系统中是耻辱,总之,和打架沾边的都是耻辱。
人类的价值体系已经混乱到一定地步了。
最后的组合段胆儿很肥了,把抬神轿的祭祀活动的暴力场面与男主袭击并利用警察自己的枪杀死警察(进阶到打大boss了)的暴力场面平行并列 ,二者相互钳合,染指,置换:祭神活动中的暴力的神圣性合理性正当性被剥夺了——你们和那个臭名昭著的小畜生没什么区别;而泰良这个came from nowhere go to nowhere的实行无差别暴力的小畜生,则被赋予了神的光芒——神赐暴力,暴力是原始图腾,行进的圣者,人类历史就是暴力史,人类永远不可能脱离暴力而存在,只能想方设法处理好与其的关系——在他们的理想中。
1.男主从头血战到尾,台词有超过10句麽?
2.智商捉急实在理解不了导演要表达啥中心思想……现今社会无差别暴行的根源?
带来的危害?
搞得好像美国60年代要做爱不要作战的那一代似的-_-||3.拳拳到肉真是疼哎,好不容易来个绑票,也没进阶成双宿双飞的鸳鸯大盗,或是奸杀,那女主要来何用呢
一開始看的時候覺得這就是日本版的《鬥陣俱樂部》,通篇都是打鬥、暴力的場面,然而《鬥陣俱樂部》傾向於微觀聚焦在個人的心理層面,《失序男孩》則是宏觀的探討整個社會問題。
起初可能會讓你一頭霧水,彷彿看著街頭鬥毆的紀錄片,而看著看著卻越覺得這是這個世界的縮影,這是屬於這個世界的紀錄片。
搏击俱乐部 (1999)9.01999 / 美国 / 剧情 动作 悬疑 惊悚 / 大卫·芬奇 / 爱德华·诺顿 布拉德·皮特本片的風格是難以定義的,其沒有很標準的故事結構,針對角色個性也沒有做太多的解釋,而是非常純粹的以暴力的角度說故事。
全片主要聚焦在年輕人身上,而觀者卻也能順勢去分析這個社會以及其中的問題。
從幾個主要角色中,我們可以看見各種年輕人的面貌:
泰良(柳樂優彌 飾演)柳樂優彌 飾演的 泰良 是個街頭隨機打鬥份子,電影一開始觀者會先認定這個角色就是現實生活中常見到的血氣方剛的少年;然而在某次的鬥毆中,他說出了他給自己的 “規則” ,雖然這個規則並沒有很清楚的告訴觀者,但也就是在這一刻起,我認為 泰良 並不只是一個純粹想打架鬧事的少年,而是像《鬥陣俱樂部》中 Tyler 一直秉持的「用“痛”證明活著」。
同時,泰良 看上去雖然只是一個失序的男孩,但他又像是處在持續突破自我的精神狀態中;整部電影 泰良 不斷地在挑戰自己,無論闖關失敗成功,人生都得往前走,你沒有時間停留。
裕也 (菅田將暉 飾演)而 菅田將暉 飾演 的 裕也 是個沈迷於電動的少年,在電動的世界中他是個高高在上的王,他侮辱女性、展現暴力,然而在現實世界中卻是個膽小怕事的人;而當他遇上了泰良則開始到處搗亂、狐假虎威仗勢欺人,可是他的暴力與泰良是截然不同的,裕也 只欺壓女性,他生怕自己被看不起,所以靠打壓比自己弱的人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
酒家女(小松菜奈 飾演)小松菜奈 飾演 的 酒家女 也是非常到位的,長得漂亮的她是店裡的紅牌,想當然也就順勢打壓他人,然而當她遇上 裕也 的強權卻也低下頭按規行事,但是曾經自由的人是不會就這樣悶不吭聲的接受他人的統治,她不斷地暗自找機會反抗。
整理完主要角色帶給我的感覺後,也就可以很容易的開始討論這部片欲探討的社會問題了。
從 泰良 與其 弟弟將太 的結局來看,青少年的「暴力問題」並不是他們的選擇,而是環境及社會的影響讓他們不得不這麼做。
可以從片中看到將太的朋友其實一直嘲笑他有個沒有父母的家庭、有個像 泰良 一樣的哥哥,而 將太 的那群朋友其實也正代表著這個社會大多數的家庭,我們無意識地看低不完整的家庭,這樣的“默認”是世世代代的家庭影響,也正代表著我們每一個人造成了這個社會大多數的問題。
而性別的不平等當然也是這個社會一直以來的問題,而從 裕也 的心理狀態來看,是因為他的不自信而需要靠打壓比自己弱小的女人來假裝自己很厲害,然而到頭來 裕也 仍然是看不起自己的。
裕也 其實充斥於社會各處,他是最常見的類型,他的暴力其實是非常空泛、缺乏訴求的,沒有責任感的他也無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他的喧囂只能存在於夜晚。
酒家女 的存在其實正代表著社會上的另一種聲音,她像是社會上的變色龍,當社會上的聲音傾向於另一側時,她能靜待機會來臨並反擊。
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角色…泰良 與 裕也 其實是兩種極端的人,而 酒家女 則是介於中間的存在,泰良的弟弟 雖然看似置身事外,但他也在最後找到自己的定位;若將這幾個角色套入現在的社會時事,你一定能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角色。
無論你是領頭羊的激進派 泰良 、隨頗逐流缺乏主見的 裕也 、或是看似對所有時事冷感的 將太 、甚至是站在少數方的 酒家女 ,你都要知道你們之於這個社會其實什麼都不是,社會事件只會變成茶餘飯後的話題,沒有人真正想要檢討事件的原因。
就像片中的新聞媒體,眾人只是想看這個社會失序的模樣,沒有人真正關心因果問題,只要不去檢討問題,就能有更多的娛樂;如此說來,我們既是觀眾也是演員,我們製造自己茶餘飯後的話題,好讓生活不會太無聊。
這個社會造成了這個社會的失序,我們製造失序、也被失序所影響,簡直像是慢性自殺,而我們不僅明白、甚至樂在其中。
至於每齣戲的演員怎麼了,這個社會根本不在意,因為社會不注重因果,社會想要的是更辛辣的下一齣戲。
而別忘了,這個社會的組成是我們。
男女二暴力来由比较清楚 导演放置了影帝这角色却又塑造出“暴力之神”的感觉 不敢想象换个人来演会怎样
苏打小松cp粉真别看这个..脚趾头都掰翻了都不晓得为什么会接下这部剧 略cult 无差别伤害代表了这一代的错乱 体现了日本社会隐藏的麻木不仁问题
小松菜奈出演的片目前还没遇到靠谱的,这部跟《饥渴。》一样,情节破碎到掉渣,浪费了好演员。制作人是个中国人,还拉上了大唐国际,胡散くさ。剧本是喜安浩平,音乐是向井秀德,按理说不该是这个水平。两大演技派也无法挽回剧情涣散,推特刷屏的那一幕让我对导演绝望。给一星是不忍柳乐和菅田那么拼。
荒唐的可以,这样的社会还是完蛋了好吧,我是这么想的。暴力就是暴力变态就是变态。没有同情没有原谅,没有强弱之分
刚看完溺水小刀又来这里看苏打和nana两个人撕逼,差点跳戏了…看了一个半小时的暴力真的是很累,那错乱的一代心中所思所想大概我们永远都无法理解。跟其他的两位比起来,苏打的角色大概是最懦弱最有人性一点的了,nana和影帝才是真的一路人。
这是一部,反社会影片!人,因为看不见,就闭眼上!
出一拳,吃一拳,一样疼。
我想看从头打到尾,别的都不像看!电影演了别的也啥都没交代出来,最后五分之一点题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怎么组织了
我有一个朋友,也是见谁打谁。
比较low的就死了
苏打和影帝对戏好过瘾!当然向井好棒啊啊
柳乐优弥不用开口,张力、毁灭感十足,加上有个弟弟作解释以及对比,核心当之无愧。菅田将晖和小松菜奈的角色虽感觉也很用力,但效果上很普通。暴力,无论是于个人因子还是社会模式,都始终存在。种种因素导致“变异”的发生,疯狂的破坏。这是“错乱的一代“、还是无论什么时代社会都难逃的一种矛盾?
拒绝一种逻辑的方式是,自建一种逻辑。无法用理性建立的时候,就用身体,因为那是自己唯一拥有的东西。
心情不爽的时候确实想找人暴打一顿,况且谁还不是大人们眼中错乱的一代啊
不知道是不是想多了,感觉结尾是在向《暗花》致敬,也是暗夜码头,男主角露出剃了光头的面孔,一声枪响,收鞘。
动作电影的打戏很假说不过去了,钢板露出、脚踢墙不踢人...不用逐帧都能看到很多穿帮的。摄影灯光调色问题也很大,各种跟不上焦,好几场戏室内外色温都接不上,要么很黄要么很灰,全片色彩都不能做到统一。卡司很可以,不应该是中小成本的质量。
看看人家日本小鲜肉,再看看我们,谁才是错乱的一代……
当一场时代的狂潮来临,威权集体失语、规则和秩序遭到挑衅,你是选择围观躲避、与之对抗,还是共同参与。少年的无差别攻击是对整个固有文明高楼的挑衅,大厦将倾总有人拿手机拍照,有人负隅抵抗,也有人激发体内潜藏的兽性。借匪夷所思的少年暴力事件,隐喻社会体制崩盘瓦解前集体无意识的病毒式传染。
什么玩意……到底要讲啥???浪费一票好演员。
虽然没有理由的暴力更阴森,但还是有理由的暴力看起来更卑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