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娱乐输出让人们很容易迷惑在韩剧的服装、布景和韩国爱豆的华丽世界里。
韩国主流艺术工作者打造出来的韩流和韩国是梦幻的,轻松的,所以缺少了真实的意味。
去过韩国的人或许都会失望一下,那条被多部韩剧使用的壁画阶梯,那些可以俯瞰韩国汉江夜景的屋塔房其实都远没有屏幕上看得美丽。
韩国的真实性是需要自己人来揭示的,但是全民爱国的民族性让他们不愿意站出来揭露自己的伤疤,金基德站出来,走到世界上,为韩国人挣得了最想要的荣誉,但是韩国人还是不喜欢他。
他的电影很少在韩国拉到投资,很少被电影官方组织支持,多半都是他自己出钱拍摄的。
金基德得奖,最感到羞愧的是韩国人,因为这个导演和这部电影,韩国人出力最少。
说道电影本身,叙述的走向在情理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一个复仇的故事,因为人性的多面性有了很多的细节,甚至被金基德赋予了时代变迁的寓意。
虽然信息含量很大的一部电影,但是导演处理得非常利落,不过多煽情,也没有过多的冷酷刺激眼球,甚至导演一贯使用的色情外衣都穿得严实,处理得含蓄,主线只有复仇和救赎。
宗教意义的加持,导演本身的经历和立场,演员的出色演出都让这部电影成为一部大师级的作品。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3/07/69.html圣殇 피에타 (2012)本片获得2012年第69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电影讲述一个母亲复仇的故事。
男主角是帮人催债的打手。
对不能的还钱人,男主角就把他们弄成残疾,好取走保险金抵债。
一天,一个女人突然来到男主角家中,声称自己是他的母亲。
男主角一开始不相信,但在男主角强迫与女人发生性关系后,男主角接受了他。
一段时间后,两人在街上闲逛时,一个被男主角弄残疾的人突然出现,挟持女人并要烧死男主角。
女人挣脱出来,男主角一刀将这个男人刺成重伤。
随后,男主角生日那天,女人来到一个冰冻的尸体前大哭。
原来女人并不是男主角真正的母亲,她的儿子被男主角逼死,她接近男主角目的是复仇。
接下来,女人制造自己被绑架的假象,让男主角以为她遭到危险。
男主角很轻易的上当,开始四处寻找母亲。
但是在寻找途中,男主角看到很多被自己弄残疾的人,他们都生活得很艰苦。
稍后,女人将男主角约到一个地点,当着他的面从楼上跳了下去,当场摔死。
男主角依照女人的遗愿埋她时,发现了她儿子的尸体,至此男主角知道了真相。
最后,男主角将自己绑在一辆货车下,随着车行驶而划出一道长长的血迹。
这部电影不好看,也很俗套,是韩国电影经常出现的故事模式——复仇!
只不过本片出现了复仇的新方法,不是让仇人的身体得到伤害,而是让他的灵魂崩溃。
在我来看,这是换汤不换药,没有任何新意。
概括来说的话,本片通过一个失去母爱的男人在经历一段虚假的亲情后,幡然醒悟、了解了自己的罪恶,最后赎罪自杀的故事。
整体来看是比较好理解的,就是从心灵上伤害别人嘛。
虽然电影后半段情节有逆转,可终究还是复仇、悔过的老套路,跳不出固有模式。
这样的电影能获得金狮奖,估计评委们又是因为本片是东方电影吧。
还有一点忘了说,本片也反映了一些韩国社会现实,即底层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通过这些可以看到,韩国有光鲜的城市,也有破烂不堪的贫民窟。
当然,电影也体现了“钱”对人们的影响,但在我来看,电影重点是表现复仇,钱只是起因。
电影拍摄上中规中矩,但还是有一些特点,比如对白不多、音乐很少、色调冰冷,以及人物表情都很沉重。
通过这些可以感受到韩国社会并不是一个“和谐社会”。
演员方面非常精彩。
男主角이정진和女主角조민수演技都很精湛,给人印象深刻。
两人通过不多的对话,单纯依靠表情就演绎出角色的各种情绪,他们都是好演员。
此外,이정진和雷佳音长得很像,而且发型还比雷佳音帅一些。
其人不说了,戏份不多都是龙套。
总结一下。
这是一部俗套的复仇电影,虽然网上各种资料都说它与宗教有关,不过我一点没看出来,可能是因为我不懂宗教吧。
序列:1070Pieta.2012.720p.BluRay.x264.DTS-WiKi2013-07-04
金基德是我一个朋友介绍我看的,然后我就开始看他的片子,在我看过的这几部中,总结出来就是,直面灵魂,直面人性。
那是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风险啊。
在这个为商业和物质为中心的社会里,票房和娱乐至上的电影行业里,还有呢么一些人坚持这自己的理想,这很难得。
金基德的电影每次都会给我带来震撼,虽然很多电影我都是忍受着血淋漓的场面和恶心的状态看完的,他的表达太直接了,剥去所有华丽的外衣和无谓的弯子,直接直面你的内心和灵魂,以及人性的弱点,人性的贪婪与欲望,直接通过镜头表达出来,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让你在感到恶心难受的同时,来思考电影要传达的思想。
他毫不忌讳,毫无保留的表达其他电影人不愿意表达,不敢表达的东西,这样的电影人有很多,都收到大家的尊重,北野武,黑泽明,蔡明亮,杨德昌,我看的电影不多,不能一一举出他们的名字。
我们需要正能量,需要阿甘和肖申克,需要铁拳男人与娘子军。
但我们也需要真实。
几个月前看的第一遍,那时片子已经捧得金狮奖,大学以来一直金基德的电影充满喜爱与敬佩,看完这部荣誉最高的作品之后并不是很满意,依然极端,只是方法浅显了些,因为和之前几部喜爱的金基德作品相比,它真的不够好,最多也就是金基德中等水准。
过多的电影内涵不做分析,豆瓣上分析的精准的评论已经很多了。
近来韩国有四部表现“母子关系”的电影,都有“恋母”意味《少年菀得》、《圣殇》、《罗曼史-曹》《《犯罪少年》(可爱的真贤姐姐)。
这次金基德男女主角都有浓妆,男主角的眼线画得好像8090组合里的那些人。
早先在《野生金基德》这本书还没有铺开的时候我就在库布里克提前订了两本,看完这本书之后再把他的电影重新看过一遍,慢慢才知道所有牛逼的背后,都有很多契机。
可以说《圣殇》里那些工人的状态完全可以与青年时期的金基德划上等号,在无法接受这种周而复始绵延无期的生活之后,一个人才会选择带上他所有的积蓄,去一片陌生的土地重新展开人生。
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像这样,带着绝望和希望上路。
工作、爱、嫉妒、欲望、仇恨,绝望和希望永远是生存的动力。
江道因为绝望的人生而暴力讨债,又因为“母亲”赋予的希望而选择收手;“母亲”因为绝望而选择欺骗和复仇,又因为希望而选择一坠了生死。
在金基德的影像里,世界就是这样。
你无法辨清美与丑、善与恶、希望与绝望,他们被赋予在了每一个身不由己的形象身上。
《撒玛利亚女孩》中,你可以说倚隽是因为希望而选择赎罪,也可以说是因为绝望而重新踏上慰安之路。
金钱、欲望、爱,所有的一切,给你希望的同时,也会给你送去绝望。
一定会有这一天。
这就是金基德想告诉你的,你不需要过早感到悲伤,因为下一刻,你或许又会灿烂的笑。
金基德的人生履历是丰富的,这也是他的资本和契机之一,见多了世态炎凉和看似孜孜不倦其实又不知悔改的人类命运,金基德的悲观更多的是一种释然。
这就是我们生活的方式,就像他电影一次次无尽而枯燥的循环一样,一次次做爱,一次次偷盗,一次次要债,一次次痛改前非后又深陷泥沼。
这次《圣殇》中金基德的画面更像是一部伪纪录片,镜头的推进和拉远让眼睛很不适应,但是或许只有这样出戏的效果,才能不停的提醒我们,当你觉得他们可怜时,自己也是可怜的;当你觉得他们幸运时,那自己也是幸运的。
金基德不是教会你绝望,也并非想要告诉你人生的残酷,而是希望你能正视自己所面对的一切,就像江道躺倒在“母亲”的坟墓里,体味绝望的温暖。
看完莫比乌斯再看圣殇,本身并没有打算好好观影,因为金大师的片子都太痛了,暴力和虐是我最受不了的。
但片头冰冷的质感极强的铁链吸引了我,随后是一声女人的尖叫配以古典乐打出片名。
到此为止,此片可以打10星。
而接下来的事情发生了,所以想到哪里写哪里。
愚以为:1.疯女人/母亲身份。
并不是单纯出去报复假扮孤儿的母亲,虽然情节处处可以显现出她对男主角无知,包括身上的痣。
从女人的打扮,纱质的红裙和红唇,不免风尘相,加之死掉的儿子透露出的消息是生活贫瘠,为生活所迫没办法有钱就挣吧。
万一都是亲生的呢,万一之前风尘场生出的儿子呢。
大胆还原一下:未婚年幼时生下男主,唱过儿歌,但出于生计和恐惧,只能抛弃孩子。
孤儿男主在无父无母的状况下成长到30岁,利群居所,漠然冷淡,没有感情可言。
而这30年中母亲抑或嫁人,生下一子,生活依旧贫困,相依为命。
天赐机缘,让同母异父的兄弟俩成了放贷和借贷的人,可以说哥哥逼死了弟弟。
绝望的母亲翻出儿子的日记本发现了真相:凶手竟是自己多年前遗弃的儿子。
没错,于是母亲变成了疯女人,她无法承受真相带来的折磨,发生了下面的故事(我还没办法用几十个字自圆其说...........)2.这并非典型意义上的救赎,或者说根本与救赎二字不沾边。
如片中男主最终醒悟,却也逃不过内心的折磨而自杀以谢罪。
依我而言,救赎是一个过程,认识之后改掉陋习将美好付诸实践。
所以,金大师可能是想说救赎无门,世界本残酷,宗教无用,最终仍是dead end。
3.男主心理不健全,从生活方式上看许多原始的欲望仍旧保留,并未加过现代文明世界的修饰。
自慰,杀鸡到煮鸡(并未全部塞到锅里)再到吃鸡,自剜肉等等都可以说明。
也许是从小没有感情的呵护,所以在找回母亲后像小孩一样天真可爱,并衍生出“我好怕你再次消失”的不安。
4.疯女人也算用尽心机,故意制造被仇人报复母亲的假象,让男主一次又一次直面自己做下的恶果。
其实,这些意义并不大。
直到最后挖出疯女人死去的儿子(也许是自己的亲弟弟),又亲自体味了母爱后,才懂得了一切的意义。
所以,我认为疯女人根本就不想救赎,不想留下爱的希望,不然怎么会把儿子埋在并不深的地下,这正是给男主设下的圈套。
(或者你可以说男主太心痛,用力过猛挖深了,母亲本来想跟儿子上下铺,却不巧弄巧成拙让男主挖出来)5.影片最后雾气凝重的早晨,男主穿上那件不属于自己的毛衣,这颜色看起来相当清新纯澈,与全片色调形成对比。
拖车留下的一条永无止境的红,是他的罪,是他无法承受的痛。
没有人得到救赎,瘸腿的男人死了,留下孤苦无依的母亲;又一个瘸腿的男人只得跟儿子寄生在山上的小屋里;又一个瘸腿的男人依旧嗜酒,只依靠女人起早贪黑糊口;弹吉他的小伙儿为了3K万断了手........这个生的世界没有救赎,只有无尽的磨难,谁也找不到出路。
片尾,浓雾不散,山路着着沉重的色调。
今世的罪,就像盘山路一样,何时才到尽头。
无聊乱写。
绝无恶意。
对于欣赏不来的东西,我向来都是给予足够的尊重。
如有不同,请轻拍,勿喷。
细节太多,欢迎讨论:)
我之所以存活于世,是因为我的世界有个神。
他创造我,创造万物。
他的名字是金基德。
我的神,是一个残疾的神。
经他之手创造的,是如我一般残缺的生命。
神们都手握造物的工具。
如果林克莱特的工具是时间,纳博科夫的工具是阴郁,金基德的工具就是残忍。
他们用这些工具雕琢生命:——有足够耐心等待时间,就有足够积累温暖心情(林克莱特);要执着窥探内心阴影,就不能平衡欲望道德(纳博科夫);因为深挖人间疮疤,所以生命残缺不全(金基德)。
自然,你们的世界不同,是因为你们的神不同。
我的神给我一个灰扑扑冰冷冷的世界。
肮脏逼仄的角落,生硬冰冷的机械,苍白呆滞的灵魂。
我是他手中其中一分残缺,生来我便缺少感知。
就像您知道的,我没有爱。
我是人间孤独的游魂,一切人和物都是模糊冰冷的背景。
有个女人真是可笑可鄙。
我去要钱,她干什么脱掉衣服?
我讨厌肉体的温度,我恶心乳房的气味。
如果我的生活中要有一个女人,那也只能是我墙上那副标靶,我所做的,绝不会是俯就她们,我会鞭打她们,狠刺她们。
那个蠢货更荒唐了,欠债的人理当还钱,这么简单的道理,母亲的伤心无助就是宽限的理由么?
母亲,母亲是什么?
一角猩红的裙裾刺痛我的眼睛。
她说她是生我的母亲。
本来我纯粹如万物,吃,睡,工作,梦遗,如石如木如青苔。
裙角躲躲闪闪的猩红是魔鬼的晕染——我恨。
它来了,扩张成一片,似流血的快感,我的凶狠达到高潮。
我以自虐平复心情,割下自己的肉——让我的肉体重回你的腹中,也许我能原谅。
你吞下了,可我还是恨,我更恨。
让我的灵魂、感知再入你的子宫,与你亲近到负距离……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我其实立刻就相信你了,我把自己交给你,用最直接的方式。
我还是恨你,在这之前,我连恨都没有。
我折磨你,是因为我想念你。
很久很久前,很多很多夜,想念都在吞噬我,长成一个巨大的怪兽。
它太令人恐惧了,我不得不用百倍凶残去面对它,我以为我早已打败它,如果你不出现的话,它应该死很久了。
你来了,带着执拗的爱和泪水,将我护于你的羽翼之下。
我原来这样渴望你,渴望到不愿意去认真分辨。
原来有爱的感觉是这样的,巨大的幸福让我无比眩晕。
午夜梦回我不敢相信我有你,我想牢牢占据你。
母亲,我不是想侵犯你,我只是想亲近你。
你让我知道,这个世界有色彩,有情感,有不同于白水鸡的味道。
我喜欢一回家就看到你为我织毛衣的样子。
你消失的太快太快,我还没来得及告诉你。
我不想再回那个凛冽的世界,在那里我没有心。
我懂得了人们的母子之爱,夫妻之情。
你死去了,我重生了。
我拥有了灵魂,我原有的,单纯的,没有任何道理的恶,也消散了。
你真正的孩子得到你太多的爱,你能分一点点给我吗?
用你亲手一针一针织入的爱包裹我,用你渐渐冰冷的身体拥着我,我只要一个角落就好。
你的爱太多太多,多到包含了想念、宠溺、悲痛、仇恨、复仇、怜爱、迷茫、忏悔……,多到沉重,多到狂乱,多到毁灭。
我想问我的神,我的单纯的恶和母亲复杂的爱,是不是都能得到救赎。
你死去了,把你为这个世界增添的色彩也带去了。
恢复灰暗冰冷的世界如此可憎,被我伤害过的人如此可悲。
我来增添一抹色彩可好?
用我的血,效仿你温暖的裙;用我的肉,换回灵魂的安宁。
一条猩红,像一条裂缝,划破这个世界。
导语: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上,看着头发花白,犹如苦行僧一般的金基德亮相在红毯之上,用《阿里郎》孤立无援地呵斥那些无耻的抄袭者,心中的酸楚不禁洒落一地。
他愤怒、极端、敏感,眼前的肉体虽然落上了灰,但内核里那颗对社会的逆反之心仍然赤忱如炙阳。
他所要揭示的人性中大面积的恶,以及生活中被侮辱、压迫、欺凌、损害者的复仇,统统在电影中用某种你难以接受的方法去告诉你——原来堕落才是求生的本能。
看过《圣殇》,内心忍不住溢出一股用文字替金基德复仇的冲动。
这是一种个性逆向爆发所产生的强大力量,不仅驱使金基德在创作中,出色地、不露痕迹地塑造出与自己完全相反的另一种人格,还驱使那些真正了解金基德内核的影评人们抓住这一心理线索,逆向等距地推断出他的现实人格有多远。
然后,延续这份从未被软化过的锋芒,抵消所谓的“主流”,站到与金基德同一位置的“边缘地带”,尝试不羁、另类与野生,揭穿那些残酷、暴力与软弱,最后带着与生俱来的一个身份,即救赎,为自己赎罪,为他人承担一切罪孽。
而这个罪,就是基督教里的“原罪”。
“原罪”是金基德最乐此不彼的话题,无论是《撒玛利亚女孩》中的不洁者成为布道和施赎者,还是《初夏秋冬又一春》中从轮回中参悟喜忧得失、善恶因果,金基德的电影讨论的无非三件事——欲望,堕落,救赎。
在电影《圣殇》中,亦是如此。
何为“圣殇”?
意大利语“Pietà”,意为“圣母哀痛耶稣之死”。
金基德当初创作的灵感,来源于米开朗基罗著名雕塑作品——“圣母怜子像”。
“透过圣母的姿态,我被她哀伤、痛苦的情绪中所蕴含的人性深深的打动了。
”金基德在获得2012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后道出了创作原因,也道出了本片的核心,即“母与子”。
“母与子”能讲出什么?
放在别人的电影就会肆意挥发亲情温暖,但到了金基德这里必须是极大的争议,于是乎,在各大网络报刊中,对《圣殇》都灌上了“乱伦”这一刺眼的定语。
其实故事的剧情相当之简单,讲的就是靠高利贷为生的男人,整日以弄残欠债者换取保险金度日。
某日,另一位自称他母亲的中年女子找上门来,死缠烂打都不肯离开男人,直到男人相信这个女人就是他的母亲进而产生感情。
至于这是什么感情,因人而异。
就好比,当初在米开朗基罗创作出母与子雕像时,不少人产生非议,认为雕像中的圣母玛利亚太过年轻,但米开朗基罗则认为圣女之身是女人永葆青春的秘诀,这也是上帝用来证明她美德的有力证据。
这种根据希腊以降的古典美学精神,往往超越了现实的逻辑性,所以,悲伤的圣母不但显得年轻美好,而且表情相当平静,即便她的儿子是个嗜血如命的暴徒。
本想一改往日血雨腥风,但作为暴力美学大师之一的金基德偏偏就要你活在非理想化的残酷漩涡中。
在《圣殇》中,并非是金知云电影中大量的血腥画面,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意象上讨论欠债者与讨债者之间的矛盾关系,不是后者让前者家破人亡,就是前者冒死寻仇,来场人肉撕票。
剧中这些欠债者多半从事自营加工产业,狭窄的空间里满满的机器,仿佛成为了讨债者们最方便的施刑武器,有的人为了孩子砍掉一只手,有的则是两只,为的就是给予孩子更多的生之希望,也不愿这般苟且赖活着。
本身是虔诚基督徒的金基德,每部作品都会充斥着浓浓的宗教意味,从海报中看得出女主角就是圣母玛利亚的化身。
她的突然出现,为的就是救赎看似十恶不赦犹如魔鬼的男主角。
但万事万物极必反,看似是魔鬼,实则是耶稣。
从小缺乏母爱温暖的男人在面对女人义无反顾的追随时,从暴力相对,到欣然接受。
在一同出街时,当一旁路人说三道四时,他会气愤地向前争执;在女人被绑架时,他的精神防线也被完全击垮。
此时此刻,男人全然相信女人的出现,就是圣母玛利亚再世。
在漂泊数十载终于得到母亲的关爱,男人依偎在女人怀中,女人爱抚男人的头发,常人眼中的乱伦,放在金基德的电影框架中却异常温暖人心。
当然,金基德还是会在你的胸口堵上一道墙,比如在性处理上,欠债者身心焦虑,唯一的排解方式居然是突如其来与妻子发生关系;而男主角为了证明女人不是生母,毅然决然要求与之发生关系。
简单的脚本里,暗藏悬念,后版本的转折就回避掉了乱伦这个极大的争议部分——人最可怕的不是失去身体某个器官,而是剥夺他原本拥有的爱,神秘女人为了复仇,让男人得到了满满的关爱又失去,那种心里的痛楚绝对远大于身体,当真相大白,男人仍旧自欺自人女人即母亲的假象,在自我救赎的日子里一直走到天黑的路口。
影片最后,女人的堕落代表了金基德对这个世界的态度,他从一开始就不打算温和以待,即便面对反抗和诋毁,他都是一个习惯用残酷温柔灌溉伤痛的男人。
在这些愤怒的情绪中,耻辱感的刺痛,最为锐利和深切。
生活得再底层,人的内心其实都必然保留着为人的最基本的尊严和情感。
即便是一个混蛋,即便他一直生活在孤独之中,只要他的人性和感情觉醒,圣母玛利亚的死又算得了什么!
一丝信仰和信任化解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就像那个沉迷酒精、手也残废的工人,在如此不堪的状况下,他都会有一个可以拥抱,给予他温暖的妻子。
这就是残缺之人仍有被救赎的希望,无论是被救还是自救。
《圣殇》已然维持着金基德以往的风格,露骨的性暴力,对社会沉重的讨伐,但和过去作品相比,这次算是成熟不少,在看似冷漠与灰暗的内核中,藏着不变的、对这个世界的另一种关怀与无限救赎。
这是只属于金基德的老灵魂,作为影评人只要能看到这点,剩下的就是帮他复仇。
8.5/10经典台词:在资本主义社会下,金钱往往是测试人心的最佳利器,而人们确实也执着于相信钱能解决一切,只是直至今日,所有事物的基本问题还是源自于金钱。
片段:男人以示身份,带着愤怒强奸了母亲,毁灭了他对爱的渴望。
熟悉金基德的人都对他的残酷和文艺司空见惯,所以哪怕片子早早就把复仇这个主题铺开,哪怕视觉上母亲和儿子一直在乱伦的边缘,哪怕放映的时时刻刻都冷不丁掉跳出些血腥和恶心的桥段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金基德”。
这次的金基德把惊鸿一瞥给了结尾,这个结尾是母亲的内心戏,反映她负疚,仇恨和下沉的绝望,是一曲终了时最尖利、凄凉的尾音,这个尾音是“金基德”的,甚至太“金基德”,光这个结尾就配得上金狮。
结尾的妙处在哪?
结尾的妙处在原本一切可以不一样。
母亲可以不将亲儿子埋在树下,母亲可以不将毛衣套在亲儿子身上,母亲可以选择沉默的死去,把复仇这个秘密钉死在嘴唇。
母亲没有这样做是因为难以启齿的爱,母亲在计划之初从未想过自己会背叛自己,她无知觉的从因仇恨燃起的绝望出发走到了即便不舍也要舍得的绝望里,她傲慢的从自觉替天行道的上帝视角出发走到了自我否定的顶峰,母亲的心理变化像是被命运蒙住眼睛慢慢踏进无间地狱的的过程,命运不置一词的将一个满怀英雄主义的献身者推倒在她自己的倒影上,这不得不说是不忍直视的悲剧。
母亲通过倒影明了的看见自己内心水火不容的感情,深知无法原谅自己,她最后鼓起勇气选择将复仇这件事和盘托出是因为知道知与不知对江道而言绝不相同。
江道如果不知道母亲是复仇,母亲在自己面前死去并没有彻底的毁掉他和世界的关联,他赴死时将仍怀念母亲的气息和举止,将仍惭愧于自己所做的一切。
他是作为一个人去死,带着深刻的苦痛和爱意,他是用死来完成救赎。
但如果江道知道这是复仇的话,那一瞬间他和世界的联系是以轰然倒塌的方式结束的,当他内心活动进行到自我嘲笑自己怎以为自己配得上爱开始他将他辜负的全部洗净,他不欠世界的,世界反而欠他太多。
他赴死不是因为任何情感,只是因为这地方不是他家,这周遭与他没有真实的连接,他死去是类似果子熟了要落地的自然现象,他不害怕亦不悲伤,他因为被欺骗已经完成救赎。
江道切断与世界联系的时候也许还来不及考虑母亲的用意,他应该无法体会这种歇斯底里的母爱,正因为这种无法体会配合片子最后长长的血迹更显阴郁沉重,像是布满乌云的天里随时要发出的惊雷。
母亲是将最无可舍弃的解释权从几万英尺的高空中投掷下来,只为它落在缺乏声音的角落里。
她不再求心安,她不再整治恶人,她不再与内心焦灼对抗,只因为她不舍,她动情,只能勇敢的承担起江道死前的哀默,她留给江道最珍贵的礼物是心死。
当然,在这个角落,除了母亲无声的呐喊外,地下也全是失势,卑微的故事,偶尔长出丝毫的倔强与自尊,像是帮助江道顺利死去的妇人,只让整个画面更显哀怨。
金基德没有给谁希望,他给希望着色只是希望绝望看起来更栩栩如生罢了。
这部电影我总是没有突入点,但是又有话要说。
可也不愿为了评论而评论,我始终想带入家庭的亲润,血脉的联结,圣母的纯洁,地狱的深渊,死亡的不可逆等种种多样而沉重的情感来表述。
所以,关掉所有无关的事务,再一次放起圣殇的故事,不谈其他受害者的故事和指引,只有李江道和母亲的幸福和圣殇。
一、冷酷?
底线。
李江道其实是一个有恻隐之心的孩子。
他坚守着自己的一种底线,不触碰其他女人。
就算女色来临之时,并不乘人之危,宁愿自我感知。
他的行为是他愿意面对自我的一种方式。
但这种内心的硬结需要一个有爱的女人来化解。
所以,当他并不愿接受的母亲到来之时,他不能接受一个陌生女人对他突然的忏悔,他要把这三十年的怨气都发泄出来,用他最狠毒的方式。
李江道报复母亲这一幕,更像是圣母怜子雕塑的一种解释。
在圣母怀里的耶稣是圣母的孩子,但是,我们所有人包括圣母又都是耶稣的孩子。
圣母既是他的母亲,又是他的孩子。
他进入母亲的那一刻,母亲所承受的巨大痛苦,我愿很隐忍地想象这是一种人类的原罪。
伦理之情的逆溯本身就是一种不可触及的底线,但却往往在打破之时让人变得更加疯狂和毁灭,当李江道打破了这种底线,来报复消失了几十年的母亲,来打破自我无法抑制的怨念之时,他突然醒悟。
他不能打破这种原罪。
二、识途?
伪装。
为了让江道相信她就是他的母亲,她伪装成一个离散多年的母亲,为了自己当年做出的行为愿意付出任何的代价和无限的痛苦。
最初的江道做出了防御,骂她,打她,侵犯她。
他逼问她他的痣在哪里,逼迫她吃下自己的一块肉。
为了报复这个杀人者,带给他所能感知的痛苦,她伪装到极致。
作为观众,你不得不相信这就是一个忏悔母亲找回儿子所能做的一切。
她用一个女人能带给孩子的所有温暖终于融化了李江道。
他们共同经历了报仇者的威胁,更加融合在一起,慢慢她发现江道是如此缺乏安全和母爱的一个孩子,竟也动了怜意,甚至帮他自渎。
有一时间,她甚至就像是在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
可是,当她织好毛衣再次回到自己的孩子家里,依然无法控制的悲伤。
她为他所做的一切,不过都是所有痛苦的伪装。
三、幸福?
幻灭。
她为他打扫房间,为他做菜做饭,第一次,李江道发现了母亲的好和家庭的爱,原来是这样的温馨和幸福。
他们一起逛街,就像一对让人羡慕的情侣,彼此喂对方吃东西,完成一个孩子玩气球的儿时梦想。
幸福这个词都无法表达一个三十年没有母亲的人突然有了母亲的情感范围,我想只有他在未来受到的那种痛苦才可以比拟。
他有多痛苦,那时就有多幸福。
为什么幸福这个词那么难以衡量?
是因为所有人的幸福都一样?
为什么痛苦的表达就这么沉重无法跨越,像圣殇这个词,是因为所有人的痛苦有无数种?
幻灭的开始有一种预兆。
母亲直白地在江道面前织毛衣,江道对正在织毛衣的母亲说的话却全是她心中之痛:“在来找我之前,你在哪里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没有家庭吗?
丈夫或是子女?
我有没有兄弟姐妹?
"她织毛衣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眼泪不能停止。
江道却再问:你有没有想做的事?
有没有想杀掉的人?
回看时才发现这一段其实是电影的内核之处。
简简单单几句话描述出故事的本源。
母亲肆意地叫喊拉开了幻灭的大幕,等待的这一刻终于来临。
她愿用她所挨的打和作弄,来侵蚀这个人的心房。
她像一个终于积蓄到灵感的画家,肆意挥洒自己手中的画笔。
她对着埋葬自己儿子的那棵树说,他的灵魂马上就要泯灭,可是她却为何这么难过。
四、深渊?
绝望。
圣母承受的爱与苦痛,都是孩子带来的。
当母亲知道自己难以分离内心的复仇和怜悯,她立刻变得伟大。
陷入深渊的她知道,她在用她所承受的苦痛来还击,她将把李江道拉入她所在的深渊。
她,在救赎李江道的灵魂,而不是泯灭。
这个复仇所带来的宽恕和救赎,让我绝望。
生而为人,所承受的苦痛,从出生到死亡。
身体如此,灵魂更甚。
我们最终是带不走自我灵魂的,他们可能存在于世就那么一会儿,就是你在追寻内心时候的那一会儿。
就像母亲痛苦承受儿子的去世并压抑地诱导另一个人灵魂转弯的那一会儿,就像李江道听着母亲的苦痛无能为力并对着遭受伤痛的母亲求饶的那一会儿。
对于这个故事,像春夏秋冬又一春那样,我心深处总有一种无法凝结的绝望在身体里灵魂里分散,以至于现在深夜的我变得周遭都像是圣母和耶稣,都像是在宽恕和救赎。
我的灵魂在一旁看着现在绝望的我。
圣母安排他在偷偷地笑。
想起了那首歌“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复仇的路本可以搞得很正,但是这个理由有点站不住啊,结尾到是挺猛;海报骗了我!三星半
第十八部长片 水准之作
废了
这也算电影?
男主可以不画眼线么?不画眼线能死么?
呵呵,好多台词和镜头都像男主角黑漆漆的眼线一样醒目而多余。唯有付出爱才能创造和建立的东西,却要亲手用恨去毁灭它,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时候,复仇者比施害者还更像魔鬼。施害者的罪,他自己赎了;复仇者的罪,由谁来赎呢?所以影片最末,母亲跳下了象征意义上的“深渊”。
金基德依然那么牛逼
Quelle torture...
看在老基这么用力的情况下加一星,但是用力过猛了啊不过这是老基地一贯问题了,还有就是作为男性的自恋,以及对女性的厌恶
虽然难以匹得上金狮的期望,但毫无疑问金基德找回了令人沉重的尖锐感。
第一次看金基德的电影,惊艳。
看了这部电影我整个人生观都被颠覆了,这世界太病态了吧,大家还是不要看了,我宁愿给我一个美好的假象也不要这么残酷的事实。
太黑暗 看完心里闷得慌 或许是部好电影 但有意义么
看过的第一部金片。屎一样的色调加上落魄的街道是本片基调,大妈演出出人意料,非常规的跳针和个别镜头调度却有些刻意
干脆利索
看至三分之一“儿割肉给妈吃”处弃之,恕因为“金基德电影生理不耐症”不能得观此届威尼斯金狮片全貌了,此种综合征还有一俗名,叫做“想吐”。
No.147 金导演为了表达他那点东西就真的没有底线么?这片儿摆明了就是欧洲佬喜欢。
结尾的一组镜头倒是有点小寓意,但整片显得太狭小,巧的是看完电影一出门就看到一个开着卡车卖爆米卷的,那些机器和电影里的多么相似。
好吧,看了你們的影評我承認我低俗了……
我对这个下眼线哥耍帅,浓妆艳抹姐复仇的故事已经无力吐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