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点,我结束一个下午毫无作为的学习,背着书包从图书馆走到打印店。
六点十五,我带着两份合同的扫描件走出29楼地下,根据我的今日开支、笔电剩余电量和找到位置的概率计算如何解决晚饭和自习。
这时票圈刷到了学姐转让学校欧盟电影展《方向》门票的信息,我抬抬头,左手边十米处就是百讲广场。
我拐了个弯,这个夜晚的消磨方式刹那间不一样了。
我是个看电影很少的人,对于电影评论也毫无心得。
所以这篇被我放在影评区的东西,会更像是一篇日记,不仅毫无层次乱用术语还夹带私货,但管那么多干什么。
电影的大部分场景都发生在出租车里,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摄影师跪在副驾上,绕过座椅把相机镜头对着后座上的演员,或是自己坐在后座上,用镜头聆听着驾驶员和乘客的对话。
镜头不算太稳定,不过考虑到车里的逼仄空间,我也是很好奇那些稳定的出租车电影是怎么做到的。
还有很多让人眩晕的长镜头,从对话的一方移到另一方再移回来那种,跟着演员晃晃悠悠上楼梯在漫长的楼道里向前走那种。
我不知道这是一种特色还是一种深意还是单纯缺乏技术手段,但这一切真是加剧了电影的悲哀气息。
写到这里我终于点题了,是悲哀,摇晃的,粗糙的,琐碎的,没人在乎的。
电影的结构是很清楚了,以一开头作坊老板被银行家勒索,走投无路先他杀再自杀的案子为线索,讲了好几个出租车司机的故事。
失去唯一儿子的大叔,但没一个乘客在乎,去富人区跳舞的中年男女,到大学城把妹的三个年轻小伙子,狂笑着挥霍人生,死亡不再是一件大事,死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最后大叔和路边的狗分享了自己的披萨,他说你是一个小男孩,我也有一个小男孩。
失手打死索要高额车费司机的律师,我始终在猜测他的包里装了什么,和他后来到底去了哪里。
那个司机,大概是移民过来的穆斯林吧,从墓地里扒下死者的皮鞋和西装倒卖,死亡意味着没用了,死亡被剥下了最后一块遮羞布。
载着心脏科医生的女司机按下电台按钮说道:“全国人都在往电台打电话,报告死者的情况,可是没有一个人认识他。
”慷慨激昂的,冷静自持的,荒谬可笑的,人们争先恐后发表意见,意见淹没了一切 ,我惊讶于保加利亚语的语速,如同开头那个去卖淫的中学女孩,谎称要去照顾生病的奶奶,在被出租车司机拒绝后像一挺M60向他发射越来越刻薄而肮脏的诅咒。
还有那个穿着运动服的司机,编造着和每一个乘客存在职业关系的身份,却从桥上救起了第五个想自杀的人。
还有还有,那个被剥夺出国深造机会,抑郁、吸毒、入狱,被毁掉一生的女司机,当她终于和当年的迫害者同处一室,当她终于稳稳地举起枪而他吓尿了裤子问道你还想要什么,她沉默举着枪直到两只眼里蓄满了泪水,她说我想要回我的生活,可是已经太迟了。
我眼泪早就流下来了。
很多天来的第一次眼泪,我期待已久甚至要为之欢欣鼓舞,随即我想到从屏幕的角度看观众席,黑暗里一张白惨惨的脸在哭一定非常傻,但我还是固执地流着眼泪。
生活是一张白纸没错,可把它揉皱了展开无论如何都抹不平的,用铅笔在上面涂写不管怎样都擦不净的,何况它已经被撕碎,被划破,被踩上了一万只脚。
最后女人用枪逼着迫害者去做引体向上,嘶吼着继续,我没感到一丝一毫的黑色幽默。
他早就做不了十五个引体向上了,他既恐惧死亡又被它强烈地吸引,做到第四个的时候女人收起枪上车开走了,他掉下来,蜷缩在郊区肮脏的泥地上,无声地哭泣。
最后属于出租车的场景呼应开头新闻里即将被移植心脏的退休面包师,而司机由神父兼职,于是最后的司机是上帝的代言人,如同人们在绝望尽头、一无所有时所会想到的上帝。
面包师愤怒地质问当每天有这么多人自杀,当我们的女儿去卖淫儿子去犯罪的时候,上帝在哪里。
坐在驾驶员座位上的上帝则苍白无力地回答道上帝弥漫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上帝教会你不愤怒。
我想他不是一个合格的上帝。
或许,有那么多的东西弥漫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而上帝只是如同稀有气体般可怜的一种。
不可或缺,但也不能保证,我们能有尊严地活着。
除了线索事件,所有的事件都发生在黑夜之中。
车流在光海中穿行,正如当今世界上每一个城市的夜景。
而电影的结尾处,我们蓦然来到冬季,不曾出镜的驾驶员驾驶着这个城市随处可见的黄色出租车,驶过积雪覆盖的街道。
镜头到处,那个作坊老板的女儿背着书包,踏着雪,一拐弯,就进了学校。
人才流失、阶层分化、价值危机、共产遗毒、信仰崩塌、极右翼横行……貌似跟贾法·帕纳西的出租车很像,其实无论是结构、内涵还是拍摄手法都有很大区别。
多线叙事巧妙,有一种蓝白红的感觉。
导演在现场说这一部跟他之前拍摄所有电影都不一样,大概是有感于国内停滞不前的现状。
可贵的是,一个话题作为背景和素材,折射出呈现了各种各样的面孔,相比其他分段式电影显得更自然、不僵硬、有焦点,一镜到底也削弱了对话的刻板没有刻意炫技。
个别絮叨还是有些牵强附会,也许是因为对保加利亚了解不够,存在距离。
三名乘客与司机尬聊到充满杀机那段印象深刻。
三星半
开头激烈的冲突先声夺人但导演野心太大,想把保加利亚的社会问题说个遍:政府的官僚作风和腐败(银行职员以及电台听众的激烈反应)、共产党执政时期的影响(女司机的身世)、欧洲价值观和国家认同(有手段的人纷纷移民,外科医生、尿裤子的还有失业面包师的儿子)、宗教观(神父司机)、青年状态(17岁学生鸡和3个小混混)等等,然后用出租车联系起来,但几个故事编排有些生硬,多数台词流于说教(特别是贯穿全片的电台听众),倒是和《后会无期》很像,但前者演员的表演更胜一筹导演和编剧似乎也在为避免台词上的说教味儿而花了一点功夫,例如跳桥一段的对话就颇为精彩,这位喜欢吹牛扯皮的司机也是全片最出彩的角色。
丧子老头喂狗时的大段独白是一大败笔剪辑方面,已接近《撞车》和《通天塔》的水准,没有大的逻辑BUG结尾的悬念,大胆猜一个,开头的司机女儿被女司机收养了几个长的晃动镜头看的头晕P.S. 保加利亚,需不需要来一发社会主义的洗礼?
#欧盟影展# 今年欧盟影展看的最后一部电影,保加利亚版《出租车司机》,也是我看的六部作品中,我认为完成度最高、最有力量、最出色的一部。
以一名出租车司机的杀人悲剧为线索,通过五名出租车司机的视角,去呈现保加利亚的社会百态,点子不是最新鲜的,但胜在拍得真诚而有力。
被腐败体制和龌龊男人毁掉人生的女司机、乐观善言心地善良的老好人男司机、刚失去儿子悲痛欲绝的老司机、无赖粗鲁惯于讹人的坏司机,再加上一位空有信仰却对现实无能为力的神父司机,这五位司机在同一个夜晚里遭遇了不同故事,把这些故事串起来不难,难得的是段段精彩,有代表性但不落于俗套,共同构成了保加利亚的众生相。
女司机的复仇、男司机的救人、老司机的悲痛、坏司机结局不明的闹剧、神父的无言以对,还有最开始那位司机的杀人悲剧,他们自身经历与遭遇的人事,反映了每一个失落国家都有的病痛与创伤:道德的堕落、信仰的缺失、法制的无能、体制的腐败、社会的冷漠、贪婪的蔓延,以及智识的低下。
电影中一句台词说得好,“现在这个国家留下的都是乐观的人,因为悲观和现实的人不是走了就是死了”,这所有的冲突交织在一起,最后由那位即将接受心脏移植的病人口中道出:“保加利亚已经失去了方向”。
要挽救这个行将就木的国家,真的只有“换心”一途吗?
于是电影的结尾充满了难言的味道,那是下雪之后的场景,洁白的冬雪似乎掩盖了一切不堪,开头那名被逼杀人而后自杀的司机的女儿,依然背着她的书包走进了学校。
是寓意着一切罪恶终究被掩埋,还是说一切伤痛终究被抚平?
导演把判断方向的权力交给了观众。
他们穿行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掌握着每一个到达地的方向,可是却控制不了自己人生的方向,正如其他生活在保加利亚的人们,迷失在荒蛮的混乱中,任由方向跌宕丢失,自我崩溃。
影片由六个司机作为切入口,大量长镜头营造的现实感,整个社会的人性融缩在狭窄的出租车里。
每一辆车承载着悲哀、绝望、荒谬、冷漠和渺小的希望。
电影中一个医生说现实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死去或者逃离,剩下了乐观主义者。
但是剩下的人乐观吗?
不过是在挣扎罢了。
即使是选择自杀的人都会紧紧抓住桥上的栏杆,等着路过的人能伸出手来拉一把。
最后,真正断绝人们方向的不是上帝,而是冷漠,当原本糟糕的社会连最后的温暖都缺失了,什么信仰都无法拯救。
出租车载着这些好坏参半的社会群像,一如装下整个国家,徐徐往前,找寻方向。
出租车从来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
跑遍大街小巷的老司机是活地图,不论地址多么复杂,总会准确达。
上面还有风土人情,不论乘客身份各异,总会留下形色的故事。
史帝芬·柯曼达瑞夫深谙其道。
[方向]中,他让六台出租车飞驰在保加利亚首都。
©[方向]中的出租车寒冬料峭,乘客和司机各怀心事。
车内空调升温,将一趟冰冷的行程,温热成一段故事。
卯足了马力的出租车,穿梭在城市车流里,车辙之间,绘出整个保加利亚的画卷。
说到底,出租车和私家车就差了个计价器。
于是,受节拍器启发,1875年,一位音乐老师发明了计价器,但那时汽车还没普及,出租车是马车。
©当时的计价器设计图和出租车二十多年后,汽车商业化,马车逐渐退出市场,德国人戈特利布·戴姆勒将计价器改良装在了汽车上,第一台现代出租车出现。
©1897年,第一台出租车被命名为“戴姆勒”,右为戴姆勒本人鉴于汽车在当时还算奢侈品,出租车的出现,给平民提供了体验机会,很快便风靡整个欧美。
那会,出租车里配备有真皮沙发,空间高档又私密,加上十分新潮,很快超越咖啡厅,成了年轻情侣幽会的好去处。
1908年,作曲家杰罗姆·科恩便在歌曲《出租车遇见她》中赞扬道:“把她带到一辆出租车里这才是该做的,她和你在一起。
你可以用最温柔的语气说话。
如果你想要一个迷人的,兴奋的约会,去坐双人出租车吧!
”这歌后来被收录到百老汇歌舞剧《蓬松褶边》。
©杰罗姆·科恩和《蓬松褶边》美国记者索菲·艾琳·罗伊比也曾盛赞道“出租车是轮子上的私人宾馆”。
©索菲·艾琳·罗伊比这或许是当代车震的源头,但无论怎样,诞生初期的出租车俨然成了高档会所,诱惑着年轻男女们跃跃欲试。
除了谈情说爱,还可为国争光。
1914年,马恩河第一次战役,为把士兵送往前线,法国军政长官约瑟夫·加利尼曾临时调用六百辆巴黎出租车。
其也不负众望,仅在2一天内便运送约6000名士兵,虽然这些士兵在正面战场没派上用场,但这次行动成了法国军方和公民团结的象征,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当时的法国政府不但为此买了七万法郎的单,更是立了个“马恩岛出租车国家纪念碑”,右为当时正在上车的士兵至于出租车跑进银幕里,是1932年的事了,这一年,一部关于出租车司机的黑帮电影[出租车!
]上映。
©[出租车!
]多年过去,人们已失去刚开始的新奇,出租车恢复本质,成了常见的交通工具。
所以,[出租车!
]里,即使银幕上全是出租车,吸引观众的,还是黑帮故事。
电影里的出租车几乎全是黄色。
即便1932年的[出租车!
]是黑白电影,但里面的出租车实际仍是黄色。
因为,其在纽约拍摄。
而在1912年,只因妻子喜欢黄色,纽约一家出租车公司老板便把旗下所有出租车涂黄。
他妻子可能旺夫,在车流里,黄色最为显眼,很快,他的出租车在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占据市场半壁江山。
©1924年,纽约街头的黄色出租车消息传开,后来者纷纷效仿,一时间,黄色出租车不止充满纽约,更是流行全美。
甚至在1950年,还有了部单独的电影[黄色出租车司机],尽管其还是部黑白片。
©[黄色出租车司机]海报真正让黄色出租车闻名世界的是1976年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
该片不仅揭示了越战后美国社会的迷茫,更将纽约街头的黄色出租开进了观众心里。
留着莫西干头,身穿飞行夹克,当特拉维斯开着那辆标志性黄色出租,迷不迷惘不再重要,帅就够了。
©[出租车司机],值得一提的是,特拉维斯后来成了美国青年约翰·欣克利的模仿对象,后者在1981年真的行刺了总统里根当然,不能忘了[虎胆龙威3]。
布鲁斯·威利斯扮演的警长带塞缪尔·杰克逊穿越中央公园,硬是把黄色出租车开成了超跑,仿佛低配的[速度与激情]。
©[虎胆龙威3]中的黄色出租车布鲁斯·威利斯或许是美国电影里最会开出租车的人,两年后,他不仅将出租车开到了未来,更开上了天,[第五元素]里,出租车虽然不走陆路,但依旧是黄色。
©[第五元素]中的黄色出租车保加利亚的出租车显然深受美国影响,[方向]里索非亚街头的出租车,清一色的黄。
©[方向],黄色出租车毕竟,据2017年一项调查表明,黄色出租车因为醒目,事故率比非黄色出租至少要低9%。
黄色安全,辨识度高,尽管全世界的出租车五颜六色,而银幕上,只有那一抹艳丽的黄。
跑的越远,见识越广出租车司机最了解城市的文化生态。
国内有句行话:“想要迅速了解一个城市的夜生活,就去打一辆出租车。
”虽出入声色犬马,但终究只是过客,杯水车薪加上日夜兼程,司机们工作压力可见一斑。
尽管1930年,摩托罗拉公司发明了车载收音机,但比起听广播,他们最喜欢的排压方式还是和乘客互动。
乘客的故事与司机的见闻,让逼仄的车内成了都市的情感驿站。
2011年的电影[带我回家]里,出租车司机是工作失意被房东扫地出门的青年,乘客是刚得知丈夫出轨的女人。
车上两个失落灵魂少不了碰撞,旅程结束后,所有悲伤都在车内消解。
©[带我回家]还有柳飘飘,尹天仇家过完夜,出来听到那席话,不敢面前流露,只能躲在出租车里放肆地哭。
©[喜剧之王]里,柳飘飘在出租车上终究没憋住情感宣泄之下生长出故事,接地气的故事多了,出租车不再只是情感驿站,也成了一幅芸芸众生浮世绘。
1991年,吉姆·贾木许的[地球之夜],五个国家,五辆出租,五个故事。
同样的夜,不一样的故事,而故事讲完,乘客司机仍是寂寞,如同夜色。
©[地球之夜]多年后,阿根廷人模仿贾木许的午夜出租车,拍了[出租车上的遭遇],行驶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街头的出租车,拉了一晚上的客。
每一位乘客在车上吐露衷肠,构成了城市的秘密。
©[出租车上的遭遇]2015年,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则充当了那个出租车司机,行驶在德黑兰的街道上,乘客来者不拒。
互动式的提问和粗糙的摄影,打破电影[出租车]的虚实边界,观众也如同上了车。
而乘客的答案中,藏着伊朗的精神风貌。
©[出租车],该片获得了当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而贾法·帕纳西却因其被伊朗政府通缉而[方向]里,人们看到了这样的故事。
六辆出租车上,有暗调计价器的司机、背叛妻子偷腥的有钱人、未成年的援交女生,腐败的律师。
也有为寒风中的狗而停车的失孤老人,挽救自杀教师的司机,劝诫援交少女的中年男子,为病患祈祷的牧师。
出租车载着这些好坏参半的社会群像,一如装下整个国家,徐徐往前,找寻方向。
保加利亚夜色灰蒙,出租车鲜黄刺眼,街头还是很冷,车内依然炽热。
-作者/夭夭酒
出租车司机 一种跟各色人等打交道的职业 从这样一个随处可见又常常忽视的群体出发 窥探着这个国家的病症 从被逼杀死银行家的司机 到为了快钱的未成年应招女 从逃离国家的高收入群体 到不得不沉沦于现实的女司机 从贪图于一时之享的衣冠禽兽 到怀念逝子对狗诉衷肠的古稀老人 从过失杀人的律师 到心怀不善而一命呜呼的愤怒司机 从因生活如履薄冰且被学生羞辱而欲自杀的高中老师 到风情万种却心地善良地年轻司机 从对世事失望而拒绝信教的等待换心的中年男子 到为了补贴而开夜车的牧师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出现在画面上 而且 导演特别爱用长镜头 手持摄影镜头会有些抖 一种不是特别舒服但真实的感觉 私以为故事的核心还是从底层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个社会怎么了 加入欧盟却没有经济飞速发展 努力工作的人的工资水平也很低 有能力的人想着要离开 移民问题严重 正如开篇所讲 国家要消亡了 满满长夜发生了这么多故事 希望我的夜晚还是安宁吧@美嘉三里屯
第一次看保加利亚电影,很神奇。
并在地图上好好找了找保加利亚在哪里。
小成本电影,故事以一辆出租车的方式带着人们去生活的目的或者不明的方向。
在出租车上大家听到的故事,关于银行贷款的黑心,关于道德监管委员的敲诈,是小人物对社会混乱的不满,是找不到行驶方向的呐喊。
随着出租车司机的视角,深度的了解了这个国家,破败的街道,流浪汉,轻生者,每个人都挣扎在生存线上,跳桥的自杀者是拥有巴黎大学博士学位的哲学老师,但这个国家不需要哲学,他养不起自己。
就如同这个国家的缩影,富人和上帝已经移民,中产阶级在搜刮金钱之后也准备移民,底层人民挣扎在生存线上不知未来方向,这个国家真的被上帝放弃了吧。
看的心情很沉重,不管生活在哪里,生活是什么样的,都找不到方向的沉重感。
最近深思了一下,发现三个职业想象中最有意思。
图书管理员,出租车司机,殡仪馆客服。
是能想象到的最近人生的三种职业了,图书管理员面对的是微缩的人生,出租车司机面对的是人生的细节,殡仪馆客服面对的是人生的终结。
保加利亚是个对中国人还算有名的国家,连我这个地理近白痴也知道曾共度过社会主义,加入欧盟后会面临的思维转换。
这个国家应当会有很多有意思的素材。
于是回到影片,节奏简直堪称完美。
起点即是爆发事件,抓住了观影人的心,并且事件贯穿始终,将一条条破碎的事件链接在一起。
社会百态以缩影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贫穷,政体,死亡,保守,激进,善良,懦弱。
每一条路都有选择,可以岔出无数条线。
即为方向。
印象比较深的几句台词这个国家该换个心脏了每当这种时候,所有人都想假惺惺的怜悯一下保加利亚人都是乐观主义者,其他那1/3都跑了当…上帝在哪儿但,这并不是一个空喊,抱怨的影片,也不是个博眼泪,争政治正确的影片。
这里没有绝望,只有方向。
it's life。
it's choose。
Ever one can choose or not choose。
电影讲述了在保加利亚越来越多人民对国家感到失望并移居国外、底层人民生活贫苦并感受不到幸福感、国内法律制度腐败的历史背景下,几位出租车司机与乘客发生的不同故事。
这些故事大都指向一个内核,即不同阶级人民在这个国家的不同现状以及因社会道德体系逐渐崩塌下人民的不同选择。
一个国家如果连人民的基本生存都保证不了,且有明显的阶级划分与过大的贫富差距,那么人民的幸福感就得不到保证,人民逐渐积蓄的不满情绪也会有爆发的一天,并因此滋生出暴力行为甚至发展成社会动乱。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国家需要有一个指向人民美好未来的明确方向,人民也更需要在迷茫的大环境中找到自身的前进方向。
国家的方向是很明确的——国家最需要考虑的是人民。
而对于人民而言,不同人有不同的方向,但这些方向都应该有一个共同点——方向不是停留在口头的祈祷,而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
另外,影片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点就是,整部电影大多是由长镜头组成的,且里面的近景长镜头能让人感到提着摄像机的摄影师正在跟着电影中的人物活动,有很强的写实感。
老司机岂是浪得虚名
3.5
3.5。不同司机与乘客的群像,直刺国家心脏(多次提及的隐喻)。善意与恶的陌生人,颇有戾气。后半段有些乏力了,包括同质化故事设定和广播里不断重复的听众。
#欧盟影展#国家需要一颗新的心脏,而神父带着三分之一的人离开了这片土地,我们已经彻底失去了方向。手持摄像机摇得我想吐,而且可能因为满场,特别闷,中间跳桥那段被迫闭眼缓了一阵。以及结尾半小时,有响彻整个厅的呼噜声。观感很不舒服。
社会主义国家的审美真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出租车经过的几个小区都恍惚以为自己住过。
直接关切现实,这片子要是放中国,又会被批评揭露社会黑暗面贩卖苦难了吧
世界在下坠,出租车司机是窗口。
我不喜欢看过分政治化的艺术作品,粉饰太平或者鞭笞政府,都不要和艺术搅在一起。
剧本厉害,但后面有点重复了。到后面看得我想吐(晕车)。
影片通过几个出租车司机的视角,讲述了这个不同阶层社会群像。城市破败萧条,老年人四处奔波,生活没有保障。中年人深陷债务危机,甚至负担不起子女的学费。年轻人不务正业,生活堕落,酗酒成为妓女。影片中最戳泪目的片段是,半夜无人的街头,一位刚痛失儿子的老父亲,和一条流浪狗,共享披萨。一边流泪一边喃喃自语——和儿子最后几天的开心日子。十分窝心。
导演也50多的人了 跟16岁的人拍的似的啊
三星半,残酷现实里的温情人心已经不再想看了(虽然还是哭)。我们也没比他们更好。Life won't be any easier, be prepared.
每一个都有故事,伤心的故事,几个出租车司机自然和乘客交谈,展现了内心的痛苦与孤独。天气太冷了话,龟头真的会麻木吗?包皮有点长的感受不到。
制作我相信非常punky 剧本却异常工整 长镜头自然光拍摄环境中摄影机捕捉的意料之外的街头看点简直让人心潮澎拜
过于直白,开头运镜很棒。
这是一群需要心脏的人民,这是一个失去方向的国家
从德黑兰的《出租车司机》到索菲亚的《方向》
2017年已看186。
观感确实和伊朗的《出租车》有点像。
稍迟出现的标题即剥夺之前角色主体性仪式。"非主体性"在此后的文本中于诉诸"广播"媒介中存在。在网状叙事与若干相对"独立"的戏剧冲突下,影片存在着潜在的暴力与未明示的关联,白天所发生的事情如未盖棺定论的"英雄",所有在敌意的外界中人都需要面临自由选择焦虑,希望,上帝介于肯定与否定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