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与重庆两座城市,如果不是因为王小帅导演的《日照重庆》,也许永远不会有任何银幕交集,但电影就是这么奇怪且不可捉摸的东西,两个不相干的城市可以同屏,亲生父亲也会不记得儿子的模样,《日照重庆》讲述的就是一个父亲追寻儿子模样的故事。
《日照重庆》的故事是第六代导演最喜欢的题材——现实事/件改编:故事中王学圻饰演的父亲是一位船长,长期的航海生活造成了“父爱”的缺失与失位,十四年后得知儿子死讯的父亲,返回重庆探寻儿子林波死亡的真/相。
王小帅把故事聚焦于“现代家庭”,在这个背景下追寻林波死亡的真/相,然后用镜头营造出所有人都要为林波的死亡负责的假象,父亲与一个个当事人询问的过程,不仅仅是回顾与完善事件的真/相,更是一位父亲自我剖析的过程,越是接近真/相,越是走近林波的内心,就越是感受到自己对于家庭、亲情的亏欠,那张烧毁的照片,和被牵起手的林小波,会是一个重新的开始吗?
双城一梦,是重演还是启程,这是王小帅导演留给观众最终的问题。
王小帅在《日照重庆》中,依然使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让镜头去说话,电影是视听艺术,但首先应该是影像艺术;第六代导演依旧在创作着“社会”这个命题作文,就《日照重庆》来看,聚焦是好的,题材的用心也是好的,但这样的故事明明可以做的商业,却非要以文艺的方式表述,就有些固执了。
▶双城一梦,有多少家庭仍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日照重庆》,一年前错过了,现在才补上。
跟着一位父亲用一部电影的时间去寻找关于儿子的真相,几次落泪。
也许有人会说,十几年没有见过儿子,连儿子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在儿子被作为劫持人质的嫌疑犯击毙后,那么执着地追寻儿子生前的一切痕迹?
有必要吗?
也许没必要。
但人不是活在数学公式里的,感情这种东西,没人说得清。
最开始,或许父亲只是因为歉疚,想要知道儿子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嫌疑犯,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或许在他潜意识深处,还有那么一点点自私的念头,为自己未尽到的义务找到一点推卸的借口,证明不是因为自己的缺席才造成儿子的下场,好让自己的歉疚减少一点。
但是,随着离儿子的生活越来越近,他的想法渐渐改变,他开始试图在所有人的描述中重塑儿子的形象,对儿子的歉疚和遗憾也越来越深。
他不能怪任何人,也没资格怪任何人——一个连儿子的模样都不知道的父亲,能为死去的儿子做些什么呢?
在儿子最需要父亲的时候,他不在他身边,现在,他再也不需要他了,他只能带着终生的遗憾离开。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这样的遗憾,但一定有许多人对身边的亲人视而不见。
就像电影中的小昊,在父亲脑溢血住院后对王学圻说,直到差一点失去父亲,他才知道父亲在自己心目中的份量。
这话很多地方都说过,但跟着王学圻这一趟旅程之后,体会也许才更深。
或者,失去过,才会知道那份遗憾有多深多重。
那个被警察击毙的儿子,他存在过,只是没留下痕迹。
2008年,王小帅在蛰伏三年之后,拍出来一部《左右》,当时有一些人不喜欢,认为这个电影过于简单和朴素了,在核心事件的逐次展开上有些拖泥带水,过于剧情化了。
他们不太喜欢过于拘泥在事件本身的电影,而且中年人的那点事儿在他们看来似乎也有些无趣。
但我有个老师,他看了之后,却说在这个电影里看到了王小帅的转变,并津津乐道于“小帅终于接地气了”。
这个老师很有趣,他和第五代、第六代的大多数导演私交颇深,他也愿意不辞劳苦地付出心血和时间来帮助有才华的创作者。
他说的转变,指的是王小帅开始关注普通的、有生活的人,这些人不是社会的边缘人,他们是所谓的中产,有稳定的家庭、职业和生活,他们年华渐逝,上有老、下有小,压力缠身。
如果没有电影的放大,也许你都不会发现原来这些人就活在你的周遭,喜怒哀乐,一生一世。
《日照重庆》里,王小帅却将这种对普通人的关注放大,将社会阶层的各个层面通过父亲寻子的过程勾连起来。
这个故事听上去非常有趣,也延续了王小帅电影里一贯的“父子”主题:一个期待救赎的父亲老林,从遥远的日照来到重庆,寻找他十多年未谋面的儿子林波,但没想到却只拿到了几张报纸,宣告林波因挟持人质被当场击毙……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打退堂鼓,而是继续去找寻有关林波的诸多细节……用王小帅的话来说,这个电影要表达的就是“一个父亲在接近永远不能接近的事实”。
初看《日照重庆》,会觉得它和两部电影有某些相似,一部是美国导演范-桑特的《大象》,一部是吉姆-贾木许《破碎之花》,前者讲在美国一所普通中学发生的一场恶性枪击案的过程以及枪击案发生前几个小时的事,后者讲面临诸多危机的男子为了去解开生命的谜团,寻找自己多年未见的儿子的过程,并重新寻找自我的故事。
《日照重庆》里有三条线索,第一条线索是老林跟现在的妻子的关系,她带着七岁的孩子在等他回家;第二条线索是他在寻找儿子的过程中,不同人的讲述的拼接,将儿子此前的生活以及枪击案的全过程呈现了出来,第三条线索是他在寻找儿子的过程中,也在寻找自己、寻找和现在的年轻人、以及和当今社会的关系。
在这场寻找里,一些关键人物悉数登场:林波的好友昊子、超市的服务员、保安、林波生前挟持的医生、林波的女朋友晓雯,甚至是击毙林波的警察……在他们的讲述里,林波这个人物渐渐丰满起来,他因为自小缺乏父爱,因此渴望父爱,渴望海洋,为人也“疯狂”……这种疯狂是自我放逐与执意的单纯,为了获得更多,对自己喜欢的人加倍的好,哪怕她要天上的星星,也会想尽办法帮她摘下来。
晓雯说喜欢动物园里的鸸鹋,他当天夜里就去偷了一只回来。
他和昊子在深夜的马路边驱赶一只硕大鸸鹋的场景,为整部影片呈现出为数不多的亮色。
枪击案里自身所带的悬疑色彩,原本可以拍得很商业,但王小帅却坚持了他的自我风格。
他专注于这对父子的关系,他认为这个电影“并不关注事实真相”, 而是想呈现出“我们这个社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丢失了很多东西,比如亲情,比如年轻人的世界观的建设……之后的问题”,因此,“是谁杀了林波”就延伸出更深层次的思考,是那个将他击毙的警察?
是林波自己对现实社会的逃避?
是老林早年抛弃了他?
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隐痛?
还是整个青少年成长的背景……日照和重庆,是中国的两个城市,前者在东部、靠海,后者在西南、有江,用“日照重庆”来做片名,有多重寓意。
其一,日照是父亲所在的城市,有海,是儿子的梦想之地,重庆是儿子所在的城市,有江,江水汇至海洋,也是电影的主要故事发生地;其二,在电影里的重庆,整个儿的都雾蒙蒙的,“日照”为阴霾的重庆增添了暖意,也暗指老林内心渐渐明朗起来。
海员老林由王学圻来扮演,他在影片的前半个小时,像游魂一样奔走在重庆的大街小巷,从老熟人那儿寻找线索。
他和环境格格不入,眉眼毛孔都流露出强烈的目的性,一直背着他的双肩书包。
这个人物动作单一重复、内心复杂纠葛,只有王学圻这样的演技派才能支撑这样的角色。
老林和昊子的关系,可以看做一种“移情”的父子关系,他在昊子身上看到了林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怎样的生活,以此慰藉自己。
昊子白天游荡,晚上在夜场表演街舞。
老林跟踪昊子,到了夜店,看到昊子在台上热舞,王小帅把年轻人的狂欢劲拍出来了,秦昊放得很开,演得也贴合。
遗憾的是,也许因为需要多重角度的阐述,不能让某一个人物和老林之间产生更多的交流,也没让昊子和老林这两个人物的关系走得更为深入。
老林的内心随着事件的清晰渐渐明朗起来的时候,他选择回到日照,回到一个正常的家庭里去。
他已经完成了救赎,就像开始新生一样。
对于《日照重庆》也存在一些其他方面的疑问:比如,为什么演员基本上都不说重庆话,要么是北京口音,要么是带有其他方言的普通话?
导演给出的解释是,“在任用演员和投资及市场之间寻求的平衡”,但是这种平衡会不会破坏这个电影的现实意义,会不会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疑问,有待考证。
影片中有些人物的对白显得直接,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内心与动机说了出来。
在剧情展开的过程中,节奏略显拖沓,也没有给剧情过多想象的空间,撑得有些满了。
父母离异,十岁时候爸爸就离开重庆的家,去了日照。
刚被女朋友甩了,唯一一个朋友在紧要关头没接电话。
最后被执行公务的警察一枪结束生命的林波。
我们看到的也只是老林手上从视频里截得的马赛克般的脸,和当事者回忆的片段。
回忆者们叙述的林波很清澈的感觉。
喜欢看海,想有天去日照和父亲一起去航海。
执着的喜欢着一个女孩,为了她去动物园偷鸸鹋,只因为女孩说她喜欢这种鸟。
只有一个好朋友,整天跟在他后面。
按理说他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是沉默的大多数。
和女朋友分手自残,伤害超市里的人因该都不是出于本意。
他只是从小不被重视,想通过这样挽回他世界里本来就所剩无几的人。
这样有错吗?
老林是个开船的,常年在海上工作,跟前妻分开应该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半年后他从海上回来,得到的消息是他儿子半年前因为挟持人质被警察枪击了。
作为父亲,他想了解儿子死的前因后果。
从儿子朋友那句“林波他还有爸”就可以看出来他没有做到任何父亲的责任。
老林问了许多人调查儿子死的真相,却对儿子的印象越来越模糊,只剩下一张从视频里截得的儿子的脸。
最后浩子在医院里说:我不想像林波一样没了爸,他最恨的人是你,可是我知道,他其实最想念的人也是你。
电影中的父子关系是中国现在的社会里父母与子女关系的缩影。
父母生下孩子后,就撇下孩子,去外面工作。
回家后只剩工作的烦恼,看着孩子不顺眼,只剩说教。
孩子则叛逆的摔门而去……电影中老金那句“谁还顾得上孩子”正中要害。
父母与子女之间都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
就像最后浩子守着父亲说“我讨厌他,他在外面没啥本事,回家就知道说我,但我今天突然很害怕,我怕我没有爸爸。
”家是一个个体存在于社会,孩子的成长也需要父母的关怀,明明彼此是最亲的人,却说不出温暖的字句,只剩违心的刺人字眼。
电影的最后,老林回到了日照,小儿子疑惑的看着他,也许他太久没看到,都不记得他是他父亲。
电影中的重庆很生活,冷色调处理的很棒。
汽笛声、新闻联播声、街边店子里放的high歌。
让我们相信,这样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
说到底,电影就是个故事片;要么这个故事好玩,说的精彩。
要么这个故事有意义,值得说。
日照重庆,在我看来,是2010年最棒的华语电影,没有之一。
无知肤浅的愤青们,你们没有资格对电影或者王学圻指指点点,归根结底,在于你们根本无法看懂,肤浅的评论只会让你们显得更加的无知。
现在越来越不喜欢某些所谓的影评家,故作姿态般说些这。
那。
的问题。
有这本事自己弄个所谓的好电影出来。
内地满眼充斥着一些粗制滥造的烂片(所谓的搞笑;武侠;时装剧亦或是商业大片,我呸!
),净是些无德影评家在媒体上吹嘘出来的。
这有关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
并不是所有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都会成为偏激,有暴力倾向的问题少年。
也并不是所有双亲家庭长大的孩子都会成长为一个内心健康积极向上的少年。
关键是,和孩子一起生活的人,是如何的影响他。
林波的成长问题,在我看来,并不是离开他的那个父亲造成的。
更多的来自和他一起生活的母亲。
孩子就是一个小丑,所做的事都是想要引起注意。
林波的乖张,过激的行为,无非是想要引起注意。
引起他女友的注意。
引起他母亲的注意。
引起他父亲的注意。
影片对他的母亲描述不多。
但是单单几个镜头,就可以断定,这个女人和很多经历婚姻的分解的女人一样,有着一张苦瓜脸。
她的内心充满被抛弃的自卑感。
她不积极,也不乐观,更不要说保持着对生活的幽默感。
可以想象和这样一个母亲生活,孩子很难快乐而健康。
林波的父亲在他十岁的时候离开他,离开那个家庭。
林波的心里难免有被抛弃感。
但这种抛弃感并不是造成他后来偏激行为的主要原因。
他本来同样可以成为一个积极快乐有爱的小孩。
可惜,是他的母亲毁灭了他。
面对这样一个十岁的孩子,母亲的积极乐观非常重要。
她必须是一个很自信的女人,同时还要对生活充满热爱。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幽默感,要快乐。
要给本来就已经艰难的生活增加乐趣。
要让十岁的林波懂得失去父亲并不是世界末日。
不要将自己内心的痛苦,对生活的失望,流露给他,传染给他。
我记得以前看美国的模特选秀,make me a super model。
有一季,冠军是个男的。
他成长在单亲家庭。
他的爸爸也是抛弃了他和他母亲。
他说他母亲为了让他成长成为一个有男子气概的男人,他母亲在生活中故意把自己弄的很男人。
他有一句话,叫我非常感动,他说,我的爸爸抛弃了我们,我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好父亲,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好父亲。
他明白自己被父亲遗弃的伤害,但是却没有理直气壮的把这种伤害变成报复社会的动力。
相反,他的伤害,变成了他要努力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这种伤害的动力。
可以看成他没有选择报复社会,相反的他选择回报社会。
这才是积极健康而且善良的心态。
这个心态,归功于他的母亲。
所以,并不是所有幼年被父亲抛弃的男孩都会变成一个偏激到劫持人质并且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的问题青年。
同样会有人,他要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好父亲,要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
这就是母亲的力量。
这就是母亲在这样的事件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
当然了,还有社会环境和国情。
孩子的内心有时是一张白纸。
很多东西都是成人灌输给他。
如果不灌输给他悲观,不灌输给他消极,小孩本来就是开心的动物。
我有个朋友,有个四岁的女儿,他没有结婚,当初女友坚持生下小孩并且扔给了他。
他的女儿很活泼也很可爱。
为了保持他钻石王老五的角色他女儿在别人面前她叫他哥哥,只有在他们两个人的时候她才叫他爸爸。
当然了这样对小孩不公平。
可是小女孩好像并没有觉得委屈。
她觉得这样很好玩。
所以我说,有些事,关键是看你的态度。
你非要觉得这悲惨凄凉,非要弄的哭哭啼啼生活不下去,那事情就是一团糟。
可你要是换个态度,你嘻嘻哈哈,你调侃嬉笑,那生活可能就真的有声有色。
态度决定一切。
不是吗。
林波的悲剧,在于他的母亲不够坚强乐观。
气场不够强大。
不够把离婚看成一个joke,然后move on。
我知道现实的艰难,被男人抛弃,带着一个半大不大快要进入叛逆的青春期的孩子,不高的收入,可能还有周遭邻居异样的眼神。
但是生活如果总是四平八稳一帆风顺,又如何体现母亲人性的高尚光辉呢。
一个母亲的伟大不在于生下一个孩子,而在于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孩子。
孩子的错误是母亲的失职,而母亲失职的是国家的悲剧。
好久没写影评了。
今天看电影了。
《日照重庆》。
一个网上评论褒贬不一的电影,晃悠到影院也仅仅是因为我今天两杯威士忌的作祟和一如既往蛋疼的矫情。
本来就是周二,影院的人很少。
晚上19:50,此映场只卖出去九张票。
影院里坐着九个人,是个单数。
因为我,对不起诸位了。
放映还没到一半的时候,走了四个人,其中一个男生走的时候骂了一句,“这tm那个导演拍的,讲啥呢?
”这部电影的导演其实很大牌,他叫王小帅。
这不是一部适合情侣看的电影,即便你或者你们真的有兴致去慢慢忍受它拖沓的节奏和繁杂的铺陈,尽管你可能生成你是王小帅的影迷,哪怕你说《十七岁的单车》、《青红》是你少年最深刻的回忆,就是这样,也不是一部可以两个人看的电影。
我其实很幸运,我一个人来了。
也正因为如此,我可以理解你们的匆匆离去,理解你们彼此交流时的尴尬,理解你们频繁的看手机看表,理解你们看到范冰冰出场后一丝短暂的悸动以及后来无声的寂静。。
即便是交流,你们更愿意去调侃,更愿意远离,因为这不是你们习惯的故事,这不是你们喜欢的故事。
这是我喜欢的故事。
没了那么高的期望,我反而更可以仔细的去聆听,一个没有亲身经历的悲剧,以及命运的不可抗拒和绵延不绝的哀伤。
据说这电影是源于重庆本埠一则真实的新闻,一个常年出海的船长,回来听说自己十三年没见过的和前妻生的儿子在超市挟持人质被警察击毙了。。
儿子的模样早就不清楚了,离开他的时候只是个小孩。
事情的经过,也是不同当事人的经历的拼凑,服务员、保安、被挟持的女医生、朋友、女友、还有致命一击的警察。。。
他感觉自己的儿子本不应该死,但是其实所有人当时做的都是最正确的事或者力所能及的事。
这个事件没有坏人,大家其实都是好人。
儿子也是好儿子,只是有些疯痴。
生活的剥离,他儿时相当于没了父亲,女友也要弃他而去,他快一无所有了,他想做点更疯狂的事把女友叫出来。
在最后的时刻,他被警察击毙了。
这是事情的经过。
但是电影所包含的内容和延展远远超过了这个伤人事件的本身。
这种鲜血淋漓的暴力,很无奈,很哀伤,却稀松平常。
这种事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都可能发生甚至此刻正在上演。
王小帅开始把镜头对准了普通人,那种在城市的高处俯视成百上千、从你身边经过你丝毫不会留意的人。
他们每天都做着和你一样的事,懒惰,懈怠,事故,守旧,内心想叛逆,想救赎却没有出口。
为了童年的创伤,我们记恨;为了一个出海的梦想,我们癫狂;为了讨心爱的人的欢喜,甚至可以去动物园去偷鸟。
这其实,就是我们。
他们每天接触这不同的压力和落差。
林波从小没了父亲,父亲出海了,父亲去了沿海的城市。
深处内陆的他想与父亲一同出海的梦想也渐渐随着成熟而幻灭。
没考上大学,处了一个大学生女友,女友日渐忍受不了他的神经质,也打算离开他。
他想做出点大事,想叫女友出来见他一面。
他在超市割伤自己、捅了别人,只是想叫女友出来,不信。
他看着地上的鲜血,开始害怕,因为他还是个没长大的孩子。
最后挟持了女医生,被建议给认识的人打电话。
打给女友,最终关机了;打给朋友,碰巧没接到;打给父亲,可父亲到底在哪里呢。。。
在焦虑和绝望中他渐渐失控,他其实是走向生命终点的我们。
他是我们经历压力和无奈的放大版,他有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子。
谁杀了他?
穿堂而出的警察的子弹?
是自我封闭、仇视、混乱的他自己?
是他那个不知在何方给他童年巨大亏欠、他最恨的也是最想见的父亲?
还是每一个构成这个充满悲剧的社会的我们?
只有普通人的故事,才有最广阔的社会外延,因为他们的普通,所以很真实。
他才最有资格成为这个社会的缩影。
回想起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社会与时代赋予了人们性格和属性,才会发生令我们嬉笑怒骂、让我们有欢笑有眼泪的故事。
父子关系这么个贯穿时空的线索,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被重新提起。
我们不理解这个时代的父亲和子女如何交流,即便我们了解,我们少了个人为我们原汁原味的表达和呈现。
这关系如此矛盾,因为这个时代的父亲没有过往时代的光环,只剩下被子女的怨恨和轻视,但是当他们突然要离我们而去的时候,我们依旧会想其他时代的人们一样去忏悔和救赎。
影片如同重庆一般的雾霭,压得人喘不过气,却让人如情入境,随着水手父亲探寻和回溯事件的真相。
《日照重庆》这个片名跟我最初设想得一样,是个双关。
日照是林波父亲的新家,重庆是自己。
同时,父亲在童年时的残年,给了自己一个出海的梦想,犹如阳光般射入自己的心田。
重庆的旧街旧景、烂尾楼、危房等等让我们依稀感觉到了一个苍老城市伴随她的居民所经历的时代的变迁与时代和时代的碰撞。
城市的每一处改变,都像是伤口,这些伤口让人感到压抑。
又如随船流淌的滔滔江水,带着林波的骨灰奔向大海。
江水被船的行进同样划出了伤口,没关系,它会愈合。。
当影片的结尾,老林拉着现在妻子生的孩子林小波的手的时候,我知道,即便我们伤痕累累,我们也要忍住伤忍住痛继续前行。
当我们追昔过往的时候,可能会错失眼前人;当我们为历史所记恨,我们也会成为仇恨的牺牲品。
晚安。
根据一个视频,不同的人来展开同一事件的回忆,这样的方式不难令大家想到黑泽明的经典电影《罗生门》。
但王小帅导演却笃定强调,有刻意去避免《罗生门》的影子,而是保持自己的风格──是一种介于舞台与纪实,时动时静的,半明半快的风格──这可是我替他总结的,他自己逻辑有点混乱。
应该说,跟拍摄影和纪录片般的场景勉强支撑了纪实的那半。
尽管单调,重庆城市的场景尚有几份现场感。
可惜好几个演员,尤其是配角夸张的演出,和一些戏剧动作的重复,令导演追求的那一半戏剧性,显得十分浮夸。
王学圻的在片中付出的努力大家可以看得分明,就是在这风格不确定的影像中演得有些做作(这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
我同意)。
范冰冰正常,没啥可说。
李玲玉我不知道她图啥也不知道谁图她。
最合适角色本身的应该是秦昊和子义,两个大龄男青年属于自然派。
如果秦昊的街舞跳得再卖力一点,和最后的哭戏不那么用力再自然一点,相信影片还有其他的可能。
片子拍成这样还能跟老板呛声,不知气焰何处而来。
唉~此文应该结合采他后生气的豆记一起看。。
http://www.douban.com/note/71515820/
《日照重庆》是第六代导演王小帅于2010年完成的作品,影片讲述了多年未回家的父亲林权海因为儿子林波挟持人质被警察击毙一事从日照回重庆,通过与多人的接触打听关于这件事的起始缘由。
多年未见的儿子的离世让他措手不及,却也使他懂得了责任。
片子英文名是"Chong Qing Blues" —悲伤重庆,片名一出就奠定了影片悲伤的基调。
林权海回到重庆,依次通过旧友老金、前妻育英、老金儿子林波发小小昊、警局办案警察、超市保安、林波朋友玲子、被挟持的医生、林波女友小雯、击毙林波的警察刘警等人打听林波的死因去向。
他去找育英,育英对他厌恶不理。
接着他又去找小昊帮忙打印超市监控截图里儿子的照片(他希望见到儿子现在的样子),小昊却以:“冲我爸那边,我叫您一声林叔;冲林波那边,我不认识你。
”作为聊天的开场。
他去到案发超市找保安,去警局找警察了解情况,他们为了回避这件事同样冷漠回应……这些对于一个死去儿子的父亲而言,是何等的打击?
整部影片一直在寻找,在镜头上大多使用长镜头、跟拍、摇拍。
这些镜头与法国新浪潮戈达尔、阿伦·雷乃的镜头颇有借鉴之处。
比如林权海将要离开重庆前收林波的巨幅画像时,他卷起三次都被让他放进包里,最后索性摊开,苍老的手放在被放大得模糊的人脸照片,他轻轻地抚摸。
这个镜头伴着抒情的背景音乐,林权海心中的痛楚和悔恨无需台词就足矣表达。
但有些镜头过于冗长,譬如在网上搜索林波案件,电脑屏幕的特写镜头。
影片中充满了冲突。
林爸与重庆这座城市变化的疏离感;与前妻育英之间积淀多年的怨恨,与小昊、玲子、小雯这群年轻人之间的代沟等,向观众传递出这个“失败”男人在社会的生活状态。
其中有一场戏,林权海跟着小昊到他跳舞的夜店,台上灯光炫丽,小昊自在地在台上跳劲舞,一个过肩俯拍,在台下夹在一群喧闹的年轻人间的林权海在灯红酒绿中显得格格不入,两个镜头交叉剪辑,似乎是想传达“两个世界”是很难相融。
在林权海寻找儿子消息这条主线里,有一些细节上的处理颇有意趣,在发廊找玲子,街边的网络流行音乐反复播放“我们还能不能再见面……”这句歌词。
噢对了,网络流行乐可不是林爸爸那个年代的人听的歌,照应着开始林爸爸在网吧坐在一群玩游戏的年轻人中看新闻一样,他似乎和这个时代脱节。
影片的副线则是隐藏着的林波和小雯的爱情。
从片子开始他听说儿子是因为和女友感情上的问题犯错,到高潮部分女友小雯找到林权海,向林权海回忆他们在一起的爱情故事。
林波的形象和案发缘由才逐渐具象。
“半年前去了日照,那是我第一次看海。
”或许这次看海并不只是小雯的第一次,也是林波的第一次。
画面闪回到小雯、林波、小昊在海边的场景。
薄雾朦胧的清晨海边,海风吹得海浪波涛汹涌,林波站在船头被风吹得摇晃着身体,他努力保持平衡。
“他想跟你去航海,但你出海了。
”林波对父亲的爱由此展开。
小雯眼睛望着远方,目光澄澈明亮。
后来呢?
他们也发生了矛盾,在海边无意碰见林权海在日照的儿子林小波,林波想要带走小波,因此和小雯发生了争执,小雯不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两人争执的镜头与林波站在船头练习平衡的镜头交叉剪辑,扩大了两个人之间冲突,使林波与小雯、林波对父亲的情感交融,变得复杂。
从小雯的口中,林权海得知了儿子对自己的爱,这让他心安却更遗憾。
林权海,名字里有“海”,儿子林波,“波”也有水,不知道是不是导演的刻意安排,在育英带林权海去看儿子(坟墓)时,她说“我想,江水最终会融入大海,就算了了孩子的一点心愿。
” 值得一提的是老戏骨王学圻(饰 林权海)的眼神变化。
譬如刚见老金时的焦急疑惑,之后不断寻找线索未果时的迷惘无助,到后面听小雯说话时的担忧愧疚,在诊室外听小昊独白时的怜惜感动和见刘警回忆案发现场时的紧张不安。
细致入微的演出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失职父亲曲折的情感经历。
还有一个细节则是长江索道。
影片第一个镜头是两条平行的索道线,索道从画面上方往下方行驶,林权海挤在索道车厢里,平行的索道线似父与子的生活,往下似乎在暗示接下来的剧情不太顺利。
在小雯回忆的场景里,他她和林波从日照回来,在索道车厢里说分手,索道行驶的方向同林权海开始的方向一致,这个方向是通往家的方向,只不过两个人不在同一时间出现,两人在这个场景里有了交集。
影片落幕之前,林权海离开重庆,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索道往后退,离站台上的小昊越来越远,也表明了林权海离重庆的往日生活越来越远。
这部片子结束于日照的海边,林波心心念念的海边,不是因为爱海,而是因为父亲在海上工作,看见了大海,就如同父亲在身边一样。
林权海注定找不回林波,也势必无法弥补曾经没有陪伴在林波和育英身边的遗憾,他只能离开,离开重庆,回归现有的生活,不让过去的悔恨重演。
“日照”、“重庆”看似毫不相关的地名在结局有了汇合。
第六代导演大多关心社会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这部片子也同样如此。
有人会觉得王小帅的作品叙事过于冗长,多使用长镜头这个特点和台湾导演杨德昌有类似之处,这不是一部大众喜爱的商业片,但它一定是一部用心思考过的作品。
追溯于生死两隔怅惘间——观《日照重庆》范典/文中国第六代导演王小帅自从《十七岁的单车》取得不凡成绩后,为完成他“城市三部曲”又先后拍完《青红》与《日照重庆》。
新近这部《日照重庆》颇接近他之前的《左右》,节奏缓慢、独特的地域风俗、平凡人在犯罪个案中带出的亲情观、价值观……他注重分析人物在伦理关系中所处位置,以平实、日常化情节推展故事,冲突与戏剧化被缩敛至一个近乎舞台式的空间。
片名中两个地名:日照与重庆,是父亲和儿子所呆的城市,父亲忙于海员工作,对妻儿失于照顾,14年后惊闻儿子林波在劫持人质时被警方击毙的消息,返回重庆通过对前妻、林波好友、女友、目击证人等追访,一个分别多年印象模糊的长大成人的儿子形象,一点点浮现眼前。
故事采用老林寻踪单一线条,穿插以不同人物的回忆,在摇晃的手扶镜头中加以监控录像镜头和跟拍,使现实意味十分强烈。
然这些手法过旧、老套,加强纪实效果外,并无益于主题思想的深化。
此片欲以还原父子间断裂的情感,以活人对死人的追溯来实现一位父亲内心的苦痛和责任。
对两代人感情几乎置于一个无法沟通的真空状态,无论是这一主线,亦或朋友老金及其子昊子这一辅线,乃至老林在向昊子打听儿子生前事时,年轻人所具的不羁、放荡使两者关系似曾带上父子般隔阂。
随儿子形象在不同叙事人口中完成塑造,影像接近抒情,大海,梦想,被遗弃的孤独,精神里滋长的不安份,使青年之死归咎于家庭亲情破裂剩存的恶果。
明明讲亲情伦理心理阴影,却大张旗鼓,引用事件、设置直辖市新旧更替背景,或有形式大于内容之感。
片中设置了抽象态影像,如老林放大儿子监控录像中截屏而来的唯一生前照片,于马赛克堆磊的模糊面孔前不知所措,如老金热衷于修理钟表,却因年事已高中风住院。
前者意图在至亲血缘中设置一道屏障,象征生死两隔的怅惘感;后者则象征时间与生命纠葛交缠的永恒状态。
导演似有意挖掘人物情态,但不太成功,都过份处于压抑状态,不够饱满,且在影像处理上前面接近纪实,后面处于理想化,不够统一。
王小帅自称是一位垦荒农人,面对商业大片丛林他宁肯安静打理自己一小片田地,然他试图于平凡中挖掘人性普世价值观的想法未能尽付影像来得以实现,他似已落入艺术陈腐的窠臼难以自拔。
是为“城市三部曲”之结尾篇,然对城市的记录只在地点与场景的更换,少缺城市与人文交织共融的特征,也因此使之标榜仅限于故事发生地,而非呈现社会化、地域性,而所谓的“重庆”,只具雾弥山城、缆车横跨、麻将横行的空壳,对于“雾”罩人心、迷矇无助的隐喻、年轻一代价值观的缺失并未详解或不够明晰,而“日照”也仅剩海浪飞溅之形,与人物心理、故事情节在并行性上无深层关联。
你看到一位父亲哭了,知道他为何哭,可却没感动。
有时候,讲故事太过理性和太注重形式,就会与主题深化失之交臂。
里面那个男的就是那个什么gay片的男猪么
英文名不错。可惜海报太烂了。不过还是给5星。
生活原貌,朴素哀伤
我觉得也没那么差,很多人不习惯看大闷片。。而习惯看快餐电影的缘故。。。
观看期间神智昏迷了一次,“被”矫情反胃了无数次。自《十七岁单车》之后,王小帅青春不复回。
不是喜欢的类型
巨屎
该片建议8倍速观看,除了故事还行外,没啥看点。还特慢,整个一王学圻的写真集。
最后的20分钟,把全片所有的气氛凝结在了一起。王小帅是个豆瓣评分偏低,褒贬不一的导演。其实这部片子与重庆无关,日照是阳光海滩是父亲的宽大关爱么?重庆的山城阴沉是林波的单纯阴郁的心照么?我不愿这么字面的解读这个名字。不过也许片子换个名字才会让更多人注重名字背后的情感。
无感
四倍速电影,就是说看影碟的时候可以把播放速度设为四倍。
纪实的效果不好。怎么可以没有四川话。总觉得不够深刻。怎么就忘了日照原来也是城市啊。
折腾。
演员真好,每个人物都那么丰富。重庆的每一个场景都十分的写实。
三、四星之间,节奏有点儿拖沓了。其实,王小帅还是挺会选题材的,就是每回拍出来都差那么一点点儿。日照的海不错啊~
太平静、太无个性了。
秃头沉默的父亲。
王小帅太不一般了,他是最让人光火的中国导演了,他能化各种神奇为腐朽,王学圻多好的棋都能让他用成木头疙瘩,是什么支撑他打酱油到现在啊
重庆是我喜欢的城市,特别是码头和过江的缆车还有薄薄的雾。父亲循着痕迹,象在寻找一个真相其实是在接近陌生的儿子。母亲说我把他撒在江里,江总有一天会汇入大海,他就可以找到你。看到这,我就流泪了。他恨他,他最想的也是他。
浪费胶卷儿,劳民伤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