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片子以后,不是很明白导演的意图,是要告诉我们那里发生的一个爱情故事呢,还是那里在受苦的中国人,我觉得两样都没有表达好,在那个地方怎么可能会有爱情发生呢?
看完以后应该是要很气愤的,但是穿插了爱情在里面,让我有点看不懂了。
我唯一感受最深的就是大家都是人,为什么命运就那么不同呢?
既然活着那么痛苦,为什么还要介意死后的灵魂怎么办呢?
庆幸自己不是生活在那样的年代,那样子活着,是苟且偷生吗?
那样子为什么还要活着呢?
为什么要成为人呢?
死后有来生的话,可以自己选择做什么吗?
英文名字叫Iron Road,自然是建铁路的事情,外国人为了建个铁路心急火燎来中国找劳力我们的老百姓纯粹是被那儿的地名所吸引,Golden Mountain,中译名当然要从中国人的看问题角度出发,故事里的金山银山,原来在脚底下的加拿大外国的富家公子爱上了中国的小叫花子,有意思的是小姑娘在这干了好几个月的苦力,跟老板的儿子恋爱之后虽然不便公开身份,但再挑起水来公子哥突然有了绅士风度,主动替小姑娘掀起晾在那挡路的衣服大家随便说说你想建铁路我也想建铁路,怎么可能终成眷属中午看了个访谈,准备剪第二个孙俪头
那些镜头真是故作声势啊,轰隆隆的一仰火车过去,哗啦啦一俯群山之巅,咚锵锵一摇唐人市集。
再生硬地铺上配乐、生硬地掐掉配乐,让这个片子平面、夸张,充满了喜感。
但这是金山,不是功夫熊猫啊!!!
但是熊猫没得看,女扮男装,gay也没得看。
作为一个花了时间的观众,我什么都没捞到。
唉。
一直都不喜欢在网络上看电影,因为鄙人自知不是那种能够静得下心来静静品评艺术的人士,遇到俗套、狗血的剧情会忍不住快进、再快进。
相比之下,电视荧屏上放映的电影不管再怎么想吐槽,也只能大大的抓一把薯片放在嘴里狠狠的嚼几下已示不满。
《金山》这部影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走进了我的视线。
从题材来讲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旧时代的背景、大是大非的人性发展思路。
但最终让我给这部片子点赞的理由,一个是主演孙俪的卖力表演、一个就是故事的结尾。
孙俪所表演的little tiger是个敢作敢当、义勇可嘉的“小伙”。
为了寻找自己的亲生父亲历经千难万险来到美国淘金,却在劫后逢生的惊险过后偶然与父亲坦然相见,但也成为了父女俩唯一的一次对话、对视和相认。
略显生涩的英文让我这个N把刀选手也能够在不看翻译的情况下听懂大概,但表演的确卖力,包括不修边幅、毫不雕饰的服装、化妆(这也就是为
什么这部片子在当时获得了最佳美术指导奖的理由了)这对女孩来讲很不容易。
但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导演的选角眼光:孙俪不是那种第一眼看上去就惊艳四座的美女,但她长得舒服、出落得干净,所以在角色拿捏上没有违和感,这也为角色的塑造上增色不少。
再说说另一个点赞的理由,也就是影片的结局。
如果放在国内拍摄的话,我都能想象各路导演一定会把结局描绘成为一个浪漫唯美的爱情大团圆。
仔细想想这样似乎也合情合理:男主令人厌烦的父亲和女友都已经妥协、推出,小虎的父亲也如愿得以相认。
对于一个弱小的女子来讲投入一个对她既欣赏疼爱又舍得为她放弃一切的帅小伙怀里的确是最好的归宿。
但最终她却选择了怀抱父亲骨灰,黯然踏上回乡的道路。
意外却又不是意外的结局让人回味三巡、感慨万千。
导演的这点创意和挑战也的确让人佩服。
总的来说,精致的画面和松弛有度的故事节奏让这部《金山》散发出了不一样的光芒。
90分。
看到第120分钟左右的时候,我终于憋不住发出了“太电视剧了”的感叹,电视剧式的冗长,电视剧式的技法,电视剧式的桥段。
后来查资料,才发觉这原来真的是一部迷你电视剧,只不过“该剧”在国内一直被当成“该片”宣传,也一直筹划着要在院线公映。
既如此,那就对不住了,原谅我仍然只能拿电影的标准来做评判。
1881年,加拿大修筑贯穿南北的大铁路,铁路大亨阿尔弗雷德遣子詹姆斯至中国招募工人。
鞭炮厂小工小虎自幼女扮男装,为寻找多年前往加拿大打工、之后便杳无音信的父亲,千方百计随众至金山。
在金山的深山沟壑间,小虎经历了生死、爱恋、与离别。
爱情亲情、扑朔性别、异国他乡、生死历险、青山秀水……这些元素的存在,让[金山]先天有了一定的观赏性,尤其是女扮男装时爱上男伴、父女团聚却遭遇死别两个经典戏剧桥段,更为影片增添了些许的戏剧性。
编导也没有浪费这些元素,而且看得出来,从编剧到摄影到配乐到表演(孙俪在本片中很是可圈可点)等,各个层面都非常严肃且认真,没有借着性别噱头大洒狗血,也没有因为资金有限而偷工减料。
从态度这点来讲,[金山]绝对值得鼓励,虽然严肃并不等于深邃,认真也并不等于优秀。
可惜这么多元素并未产生良好的化和作用,结果反而是贪多嚼不烂。
看完之后,虽然因为爱侣生离、父女死别的剧情设置而略有感动,但让人不仅要问:编导究竟要表达什么?
影片中有华工受欺压、生命受漠视的剧情,也借小虎与王马之口表达了工人的恐惧,是华工血泪史吗?
不是,因为华工的血泪在小虎与詹姆斯的你侬我侬中几乎可以忽视,虽然爱情本身处理得过于想当然;爱情悲剧?
不是,寻父才是小虎的根本动机,高潮亦是因父女情而掀起,虽然对于突然揭盅的父亲,影片没有给予适当的铺垫;父女情深?
也不是,因为我根本没看出小虎有多努力找她爸,甚至差点就忘了这茬。
这种主题上的混乱不清和处理上的缺少章法,即便放在电视剧中也是二流的。
当然影片最致命的问题还是在于拖沓。
173分钟的长度,对于一个剧情并无多大曲折、细节并不十分精彩的故事而言,显然过长,让人失去观赏的耐性,而且稀释了每个镜头、每个场景、每个段落的稠度,横生出太多无用的枝枝蔓蔓。
尤其开场在中国的那五十分钟,其实用十五分钟就能完全解决问题,什么黑帮、什么谋杀,不知道扯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要干啥。
如能再剪掉一个小时,相信[金山]会好看很多,也会更像一部电影。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日趋广泛,电影这个独特的产品,世界一体化将是它必然发展的趋势,合拍片的数量会日益增多,但是像《金山》这种合拍片,希望还是越来越少的好。。。
它完全颠倒了历史,将一段非常惨痛的劳工血泪史硬是整成了一部爱情加家族创业的作品,其中也有中国工人死亡的镜头,可都只是简单带过,甚至变成男主同他父亲或者和极少数几个作为反派出现的小角色之间的思想斗争所点缀的情节,而且很快会淡然处之,里面的中国人也好像完全可以毫无感觉一样,仅仅几句抱怨而已。。。
影片BUG太多,到香港招工人,居然用一天一加币作为宣传口号,那时候普通人知道一加币是多少钱吗?
甚至知道加币是不是钱都值得怀疑;还有香港人都不说粤语,全说普通话;然后英语流利的中国老百姓简直随便一抓一大堆,看来那时的全民普及英语教育都比现在要好得多;很让人生气的是,那时老外在中国找廉价劳工是那样单枪匹马,还到处像是求爹爹告奶奶一样的找吗?
明明全是和地方政府勾结,一大批一大批哄去送死,这在很多历史故事中已经有了记载,本片在这里又一次严重的颠倒黑白。。。
孙俪在片子主动献身老外帅哥就不想说了,明明一开始就看到对方有女朋友,自己主动充当了小三还在那装什么装,见不得这样的,千万别说一开始那两个老外只是普通朋友打招呼似的在亲着玩;至于孙俪的演技,更是生硬,章子怡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当得了的。。。
华工——一般指在国外从事体力劳动的中国人﹐是海外华侨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华工出国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鸦片战争前﹐主要是自愿结伙出洋谋生﹐大多分布在东南亚﹐人数较少﹔从鸦片战争到清末﹐几乎全是被西方殖民主义者拐掠﹑贩卖的契约华工﹐分布在世界各地。
19世纪去东南亚的华工﹐累计至少在七百万人以上﹐人数估计十倍于前一阶段。
华工绝大多数是闽南人﹐也有少数粤东人。
华工出国的原因 福建和广东沿海地区﹐地狭人稠。
破产的农村劳动力国内无处容身。
而当时的南洋﹐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地下资源丰富。
闽粤两省同南洋仅一水之隔﹐得“贸易风”之便﹐又有海外同族﹑同乡的招引﹐两省“过剩”人口便相继到远渡重洋谋生。
在大洋那头以芭蕉为背景的村落里,他们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日子?
在决定背井离乡走向也许永远没有归程的旅途时,他们和年迈的母亲,年青的妻子,或许还有年幼的孩子,有过什么样刻骨铭心的诀别?
当他们终于踏上被淘金客叫做“金山”的洛基山脉时,看到的是怎样一片陌生的蛮荒?
小说从清末华工方得法远赴加拿大淘金修铁路讲起,详细地描绘了方家四代人在金山的悲苦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们与故土广东亲人的悲欢离散。
小说以个体和家庭的命运为切口,不仅是一部将赴加华工的命运首次引进当地文学视野的叙述实践,同时也是一次探讨国际大背景下国族身份与认同的重要的史诗式书写。
——《金山》小说简介很不好意思,09年的电影,最近才在CCTV6看到。
不过我不得不说,是2012年我看过最好的电影了。
小虎——孙俪(饰)女扮男装一小华工。
little tiger、tea boy(茶仔) ,名字有好几个,只可惜没有一个是她最初的姓名。
和许许多多华工一样,属于个人的姓名只存在于监工的记录本,还有不幸葬于异国他乡的墓碑上。
而现在,他们只有一个共同而屈辱的名字——华工(chinese)。
更可悲的是,他们中识字的不多,名字是剥削他们的人记录的,卖命给剥削者某种意义上也是理所当然。
小虎是个例外。
她也许出身乡绅家庭,只可惜父亲被仇家迫害,不得已远逃异国他乡谋生,撇下柔弱的妻子和年幼的女儿。
未完,待续
生活那么的艰辛,本没有那么多的岁月静好。
并不是每个故事的结局都是美好的。
我们只能说去珍惜眼前和当下的美好。
每个人对于幸福的定义都不太一样,我只希望我在乎我爱的人能平安健康。
大家都快乐和睦。
可能最简单的也就是最幸福的时候吧。
🐒 看完这个电影的最后一点我不由想起断背山最后片段,一直看着那件衬衫。
有一句话在电影中一直出现,炸药不是在于它的多少,而是在于它的位置摆放
其实看这部电影多少有些鬼使神差。
前几天,我无意间想起了孙俪很早以前的一期访谈,访谈的内容已经记不得了,但在访谈过程她提到了一本写真,叫做《男孩100天》,是一部电影拍摄过程中所记录的点点滴滴的写真,没有对外发售,这部电影就是《金山》。
百度看了介绍,觉得这样应该是一部很枯燥的电影,因为讲述的是华工漂洋到大洋彼岸的加拿大修铁路的故事,但是孙俪演的,就看看吧。
影片时长接近3小时,或许是加入小虎和詹姆斯的感情戏的缘故,故事并不沉闷。
也把鬼佬管理华人的模式想象的很不人道,就像《中华英雄》那里的一样,会拿枪指着工人,并且会克扣工钱,但实际并没有,感觉西方人还是多少讲点儿理的。
让我感伤的是这样的场景,詹姆斯拒绝了千金小姐梅勒妮,想要和使之深深着迷的小虎在一起,小虎拒绝说,“我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我也不会成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故事的最后他们紧紧拥抱,彼此看着对方,眼神中写满了落寞与无奈,但没有眼泪,火车的汽笛呼啸着渐渐远去。。。
看着是有些伤感,但或许这将是最好的选择,感觉女人在这样的情况面前往往比男人清醒得多。
ps。
孙俪的演技真是太。。。
印象最深的台词就是“许愿要小心,孩子,因为可能会实现哦!
”
像好莱坞的多数电影一样,一般讲述一个宏大的历史故事,都要将爱情作为电影的最重要部分,男女主人公纠缠的爱情也因为乱世而显得更为动人,至于时间与事件那都是烘托悲情爱情的必要元素罢了,如《泰坦尼克号》,如《珍珠港》,而观众也乐得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唏嘘感慨时顺便普及一下历史知识。
电影《金山》虽然不是好莱坞影片,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是中国与加拿大合拍,为了走国际大片路线的缘故,所以也采用了这个套路。
影片用近三个小时讲述一个多世纪前华工修建横贯加拿大东西部的太平洋铁路的故事。
当然,既然是套路,那么由孙俪扮演的华工小虎与铁路修筑老板的洋儿子的异国恋或者更应该是影片的重点。
影片的故事是架构在真实的历史基础之上。
加拿大太平洋铁路是加拿大的一级铁路之一,它贯穿加拿大的东西部,在自治领建立之初的一个时代里,既是整个加拿大西部开拓和发展的主导性因素,又是对抗美国扩张势力。
当年资本家修筑这段铁路为了追求利润和节省成本,于是大量的从中国招收劳工,从1881-1885年间,先后有超过15,700名华工参与修筑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其中4,000多人客死异乡。
后来有人说,那段铁路每推进一英里,就埋下三个中国人的尸骨。
可以说在太平洋铁路的枕木下睡着无数华工的尸骨。
而影片中卢克·马可法莱恩扮演的铁路修筑商老板的儿子詹姆斯也正是这样被资本家老爸委派到了中国的香港并在香港遇见了由孙俪扮演的女扮男装的小虎。
从电影的取材到电影的时长,这或许都应该像是一部史诗片该有的组成元素。
而影片由中国和加拿大合作拍摄,演员既有梁家辉与彼得·奥图尔这样的老戏骨也有孙俪与卢克·马可法莱恩这样的优秀青年演员,按理说,这确实应该是一部值得看并且有看头的电影,只是,花了近三个小时看完电影却显得有些失望,或者是原本的期待太高了点。
老实说当镜头转向香港的那一瞬间,我有些惊讶,我没有想到一个香港导演眼中188几年的香港那么不像一个鱼村,倒是更像一个江南水镇,青石板路与高达的院墙找不到多少南粤风情。
而街上香港人居然个个都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女扮男装的小虎的英文也着实让我感慨,从高中到大学学了这么多年英文还不如帮一个老外洗几天衣服学的英文更来的正宗,而小虎鞭炮厂的师傅更像是一个能预知未来的得道高人,红包里的那张字条让人无需太过多想就能猜到剧情的发展。
或者,或者,这些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小虎如何为了寻找在金山的父亲做了修铁路负债累累的铁路修筑商老板的儿子詹姆斯的翻译,并召集了一批说着普通话的穷香港人去了金山打工,然后自己还情窦初开与与詹姆斯产生了爱情,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见证了那段华工血泪史。
我得说,演员们的表演确实都很出色,影片的戏剧冲突也接连不断,从东方的香港到西方的金山,虽然有那么几次我都看的恍惚了走神了,但是他们的表演又会瞬间把我拉回影片中,华工们面对已知现状的痛苦与麻木,面对未知生活的迷惘都写在了脸上,比起在老照片里看到的那些盘着鞭子的清末中国人,影片中香港与金山的中国人确实更有血有肉。
小虎的人物个性是突出的,孙俪的塑造也是成功的,至少让我深深的记住了这个人物,她的执着、勇敢、坚强与可爱之处。
当镜头一次次的扫过那些竖立在铁路边用一块白木版仅写着名字的坟墓,我觉得有些自己的神经被刺痛了,说实话,我对这些躺在异国铁路旁的尸骨生前的故事更有兴趣,而不是看小虎说着英语与负债洋公子谈着没结果的异国恋。
引用影片结尾的一句话:谨以此片献给那些在修路的过程中死去的人们。
因为《金山》,你们的故事会被那些知道异国枕木下的埋葬华工尸骨的人们会再次回忆起,而那些并不知晓的人们也会从此知道这样一段历史。
虽然,纠结于影片中的总总不合理,但是毕竟这是目前唯一一部讲述华工的血泪史的电影,看了太多歌颂歌舞升平繁华盛世的电影,人们确实需要这样一部讲述惨痛历史电影来冷静的思考。
只是不知道,吴宇森那个已经筹备了N年的同样讲述华人在美国修铁路的《华工血泪史》会是怎样的一部电影,当然,吴宇森拍还是不拍这都是个问题。
看~~~没有结果的爱情
不伦不类~
和原作差太多 看評論知道了男主是米帥男盆友 哈哈
PPTV上剪了三分之一 电影一般 给luke4星 他吻女人完全没有吻男人吻的自如啊..
其实情节有点老套
命价只值一米长导火线的年代
狗血的剧情
片子纪念华工的立意很好,然而却没能拍出当时的艰险悲惨与惊心动魄。着重在莫名的异国恋上,有些顾此失彼。
这段爱情真是奇怪极了,故事根本就没编好,就是一个很一般的好莱坞式俗套电影,浪费了这个历史背景。
一直想看的电影,可惜好好的沧桑的小说拍成了爱情片,结果居然还是那姑娘创造了奇迹,其实不算中国片了,还行吧,节奏可以接受,睡觉~
书很早就看过了,看电影只是玩玩,还行
爱的莫名
喷孙俪英语不好的那都是傻逼,华工的英语能J8有多好?不好才TM贴近现实
煮旋律。。。
这个电影应该是外国人编剧外国人对小说,明显是在遮掩洋鬼子对华工残酷压迫的罪恶事实。大部分洋人对中国人还是很仁慈对,只是有一小撮坏蛋不好,但主流还是和谐的嘛~~狗屁!但电影还是听好看对,就是有点长,将近三个小时了。
捞金热潮下。
在雅安的最后一部电影。。
we will change the world,but the world changes us first!希望有缘再见吧!不要活在仇恨中,但要铭记广大劳工为整个世界基建和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不要搞狭隘的民族主义!
一直喜欢移民题材的电影。第一次看关于华工的电影,想想这遥远国度的铁路竟然是由无数华人生命换来的心里有些难过。他们应该是中国最早的移民吧,历史让人警醒。小华工和白人老板的故事还挺打动我的
孙丽表演超群 只是爱情不足 结尾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