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总有一天

Der kommer en dag,The Day Will Come

主演:拉斯·米克尔森,苏菲·格拉宝,哈拉尔德·凯泽·赫尔曼,艾伯特·鲁德贝克·林哈特,劳里斯·斯科夫高·安德森,拉斯·兰特,索伦·希特-拉森,大卫·丹席克,松佳

类型:电影地区:丹麦语言:丹麦语年份:2016

《总有一天》剧照

总有一天 剧照 NO.1总有一天 剧照 NO.2总有一天 剧照 NO.3总有一天 剧照 NO.4总有一天 剧照 NO.5总有一天 剧照 NO.6总有一天 剧照 NO.13总有一天 剧照 NO.14总有一天 剧照 NO.15总有一天 剧照 NO.16总有一天 剧照 NO.17总有一天 剧照 NO.18总有一天 剧照 NO.19总有一天 剧照 NO.20

《总有一天》剧情介绍

总有一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母亲(松佳·里奇特 Sonja Richter 饰)病重,艾尔玛(Harald Kaiser Hermann 饰)和艾瑞克(Albert Rudbeck Lindhardt 饰)兄弟两人无人照顾,只能被送往由校长赫克(拉斯·米科尔森 Lars Mikkelsen 饰)所开办的寄宿学校之中。赫克是一个信奉暴力的男人,他坚信,唯有通过武力才能够令学校中的孩子们真正信服,才能够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 兄弟两人在这座名为学校实为监狱的牢笼之中受尽折磨,圣诞节妈妈会来接他们回家的承诺成为了他们生存下去的唯一动力,然而,两人等啊等啊,等来的却是妈妈的死讯。莉莉安(苏菲·格拉宝 Sofie Gråbøl 饰)是学校里新上任的文学教师,她敏锐的察觉到了这所学校里正在发生的惨无人道的暴行,却对这一切无能为力。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摩登新人类甜蜜暴击我失去的爱了不起的甄高贵三方国界天赐良缘24小时日本娶进来嫁出去朝鲜男人在韩国加利福尼亚旅馆刺杀林肯回首尔黑猫重案组我与我的神奇APP我杀了妻子冬眠放飞理想洛基第一季情满四合院龙与地下城2:龙王的愤怒无所畏惧2至爱梵高·星空之谜良心冒牌卧底钻石豪门远方的山楂树杜立巴铁血战士爆炸新闻密战

《总有一天》长篇影评

 1 ) 当我们高呼祖国崛起时,我们忽略了什么

还记得第一次看熔炉的时候是在高中某天夜里,按惯例每周从学校门口营业厅小哥那拷了许多A片和电影,其中一部电影就是熔炉,在我看了熔炉不到一半便再也看不下去了,它一直搁在我的旧手机里再也没有被点开过,而让我看完整部影片是在几年后的大二,黄东赫导演来到我们学校交流,于是在大屏幕上观摩完了整部影片。

时至今日,当初那种心灵冲击依旧未能减少,那时虽只看了一半,却后遗症到每次我看到大龄男老师对学生笑脑海中都涌出无限幻想。

今天在女朋友的要求下与她看完“总有一天”,那种熟悉的咬牙切齿痛恨感再次袭来,影片一开始,肯尼迪的登月演讲说了一句:这将改变人类的历史。

是的,人类社会在飞速发展,然而,50年前发生的事情,现在依然没改变的发生着。

与其说先知道熔炉会让我对片中师长对学生的凌辱行为有所心理防御,倒不如说片子真正让我悲伤的是那群甘于现状的小孩。

eric两兄弟逃跑被抓大家高呼着惩罚后毫不客气的掌掴;Axel变态老师值班猥亵的男孩子,在第二天早晨痛苦的起床以后坚定的加入了声讨elmer尿床的队伍。

让人看着心惊胆颤的是这不该是一群青少年应该拥有的心智,他们没有天马行空的梦想,似乎是那群教师的影子...那既可悲又失败,明明一样的渺小却一副“西装革履”的模样。

“总有一天”里的那群小孩让我想到今天中国一部分新时代的孩子,他们是物竞天择社会的坚实拥护者,面对强者早已丧失了人类拥有的血性和自尊,面对弱者却恍若神明降世,可怕的是,困住他们的笼子比电影里困住那群霸权小孩的要松的太多太多。

记得高考前在父亲车上,我吐槽祖国的教育制度:总有一天,中国会因为缺乏素质教育害死下一辈人。

而如今,校园暴力事件四起,青少年行凶猥亵也从未停止。

为什么我一直觉得青少年素质教育十分重要,因为我一直相信人为人之根本是人性“善”之所在,“善”不在了,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可怕的,“人性”的反义词从来不是简单在前面加个没,而是毛骨悚然的“兽性”。

而现实社会存在的的是各种“问题儿童学校”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遗憾这些学校(部分私立学校与残疾学校也一样)大多政府管制不严,教师师德堪忧、更有甚者可怕堪比杨永信,非但不会改变学生的素质,还会加深他们的反社会心理,严重的甚至将摧毁这些弱小的心灵。

在这快餐文化高速发展、人类“遗忘能力”极强的现代,人们很难做到坚持关注这个社会问题,尽管很难,但我们需要更多的声音去拯救那些“异类”学生,需要更多的支持去监管每一位教育者,更重要的,我们需要把素质教育摆在与应试教育平等的地位甚至更高。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真正的发展、强大、从来不只看物质,更重于人文。

我记得elmer红着眼对骂自己异想天开的哥哥说:但我怎么能做到毫无思维呢?

我记得黄东赫导演扶了扶眼镜说:那时想法是我要是不拍,在韩国就真没人拍了。

(今天的我很严肃)

 2 ) 当生活并不如意,我幻想自己到了月球

完全不同意某条热评的看法。

在影视作品中,我想大多数人并不会习惯“美好的粉饰”,甚至偏爱人性的失败与毁灭的悲剧。

显然这片和《熔炉》都是相当好的作品,但偏爱这部的原因绝不仅仅是其“希望”的内核。

熔炉是一部大是大非的讨论,孩子单纯善良得令人绝望,老师正义得令人可怜,校长死一万次都不够。

但《总有一天》里,两个孩子最开始偷东西,不体谅他们的妈妈;善良的女老师在盛怒之下和校长一样删了弟弟的巴掌;想要照顾兄弟俩的叔叔半路放弃了他们……甚至就像评论里说的,有人的天平虽然倾向于同情孩子,但仍认为他们缺乏管教,而体罚和严格的纪律是不可或缺的方式。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杨永信这种人还能够活着了。

单纯的恶是恶,但愚蠢更是一种恶,并且这种恶还广泛存在于这个社会,比单纯的恶普遍得多。

熔炉的校长就算真的法律无法惩戒,自有天理道义能做个论断,但或许真正可怕的,是还有人做不出明确论断的问题。

另外,我真喜欢这部片的名字。

总有一天,总有一天弟弟的梦想实现,有人等上月球,总有一天抗争会找到出路,尽管已经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但同时,“总有一天”这四个字包含了一些软弱的哀伤。

“我总有一天会变得很厉害,我总有一天会发大财”,人类的希望有时显得可怜。

这部看似一个好结局的片子给我的感觉仍是一种深远空旷的悲伤,就像《边城》的最后一句,“也许他永远不会来,也许他明天就来”。

对悲伤的降格处理可能更符合我的审美情趣,“在一种激情的过程中,最不能显出这种好处的莫过于它的顶点。

到了顶点就到了止境,眼睛就不能朝更远的地方去看,想象就捆住了翅膀⋯⋯”反而是冲淡之后,更显源远流长。

PPS,最近我竟看到三次悲情浪漫臆想,一次是《飞驰人生》里张弛开车冲入悬崖感觉自己飞起来了,一次是《末路狂花》路易斯和艾尔莎冲入峡谷看到的更广阔的人生,还有这里弟弟从建筑物上跳下来却感觉自己飞入了太空。

明明都是最好的结局,怎么还叫人唏嘘呢?

 3 ) 总有一天,阳光普照

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最可怕的是,寄宿学校里的暴行并不仅仅是剧本,它是曾经发生过的,也是现在正在某个角落发生的。

其实不太理解校长的暴力,可能人性本恶吧,没有为什么,而在这个偏远的学校,他就是主宰,所以可以肆无忌惮,毫不掩饰自己的恶。

其他教师,有更坏更变态的,有顺从校长用虐待学生获取认同的,也有没那么坏冷眼旁观的。

这些孩子们是受害者,但也是旁观者,他们以这个环境中受欢迎和接受的方式表现自我,比如沉默,比如忍耐,甚至也成为那个施暴者。

明明都是受害者,为什么孩子中也有欺压也有殴打。

是因为教师的煽动?

是因为环境的影响,于是也成为了暴力的执行者?

是因为自己受欺负,要靠欺负更弱小的人转移痛苦,寻求短暂的平衡与快乐?

所以当刚刚受到侵害的小男孩回到宿舍,眼里还含着泪时,片刻后却又声嘶力竭地咆哮着“惩罚”,要让尿床的Elmer受罚,稚嫩的面庞上全然是让我害怕的愤怒。

集体奴役和集体麻痹后的集体沉默,强制服从和强制认同后的强制失声,怎能不让人心痛。

而Elmer就是最后的一缕光,在所有人成为鬼魂时,他依然坚持宇航员的梦。

与其说是梦想,这更像一种心灵寄托。

因为在太空中可以克服重力,畸形的脚也可以正常行走,他就能和其他小孩一样了。

所以他在读大家的信时,还会加上奇奇怪怪的行星、飞船、太空怪兽等情节,这近乎偏执的坚持也悄悄改变了周围。

“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Elmer就是那个没被改变的小孩。

都说是丹麦版熔炉,其实不然,这里,一路奋战的不是大人而是孩子,更多是一场自我救赎。

当求助检查官无果后,Elmer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拯救重病的哥哥。

他知道,只有自己伤痕累累地出现在世人面前,他们才会相信,于是他穿着自制的宇航服跃下高塔。

阿姆斯特朗走下飞船前,外界一片未知,那一小步需要莫大的勇气;同样,Elmer的宇航服就是他的勇气来源,他要像宇航员一样去面对前路的未知,当一个小小英雄。

不得不说,最后飞向月球的镜头,很有浪漫主义色彩,是一个伤痕累累的孩子与黑暗的博弈,也是他逃脱地狱、飞向自由的号角。

总有一天,不再沉默,孩子们举起了控诉的手。

总有一天,阳关普照,每个梦想都闪闪发亮。

The day will come,只希望,这一天,可以更早来到。

PS:附上一段关于旁观者的诗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此后他们追杀……;最后他们奔我而来,那时已经没有人能为我说话了。

——马丁尼莫拉PPS:这些xq的变态就该自宫、通通剁碎😤

快乐小邮差

没想到,在这里,也有值得回忆、留恋的友谊

 4 ) 总有一天

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总会滋生细菌。。。。。。。。。。。。。。。。。。。。。。。。。。。。。。。。。。。。。。。。。。。。。。。。。。。。。。。。。。。。。。。。。。。。。。。。。。。。。。。。。。。。。。。。。。。

🤓。。。。。。。。。。。。。。。。。。。。。。。。。。。。。。。。。。。。。。。。。。。。

 5 ) 影评记录001

2个小时的电影,此刻看至一小时零八分,豆瓣上的短评看了一些,长篇影评懒得看了,大家都在说熔炉和杨永信,如果是近期上映的电影,我想还会提到红黄蓝。

看到这里还在想根据电影开头所说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那么是根据什么时候的故事呢?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看过的一步德国同题材电影《感化院》,《感化院》所讲的是发生在德国1968年的故事,《总有一天》给出明确的时间,不过从电影中的情节推断的话,成年人没用手机电脑等现代科技产品,但是又不像68年那么老旧,我猜是90年代。

1:11:33 “我很高兴你没有孩子”不管怎么样,这都算得上是一句恶毒的话了!

可想而知,这位老师会有多难过。

老师转身就是一巴掌电影的处理很精彩,具有戏剧性。

暗示着一所非人的学校,会改变一个善良的老师。

与之前“我不会像这样子体罚学生”有了对比,她自己也立马意识到了这一点,可能自己都很意外,我动手打了孩子?

心中有愧但又无能为力,只能选择离开吧。

1:15 新检察官,麻烦来了,转折点。

1:20 哈哈,脑袋秀逗了,前面就有说,登月,宇航员等信息,没想到还是68年的故事。

永远记住一点反抗是有成本的,被打得半死不活不是聪明的选择,不过对电影来说,需要这样的戏剧性。

1:46 原谅我可耻的笑了,这是要上天啊,头盔上的笑脸有点吓人。

结局两兄弟终于躺进了医院我猜圆满的结局就是他俩被这位好心老师收养,学校被查办 没想到的是电影的处理方式,细节处的表演,配乐也还不错,最后感谢翻译君~完结

 6 ) 总有一天

“有阳光就会有阴影,而且阴影是因阳光而产生的”“光明之下尽是黑暗”“丹麦,童话故事的发源地,也有着地狱般的黑暗一面”我一直以为,书本、文字给我带来的感触是最大的,近来愈发觉得影片带来触动也很大。

因为不曾认真看过简介,只是从收藏夹中的众多影片中拎出来,仅此而已。

于无意之中,接受到暴击。

之前从未认真了解过豫章书院,偶尔瞄了几眼不过是为了充实我那少得可怜的作文素材罢了。

也许唯有静下心来了,看得进去了,才会有真的感触吧。

我愿称《总有一天》为豫章书院又一版本,孩子们的噩梦。

什么叫做冠冕堂皇,衣冠禽兽啊?

• 当单亲妈妈患癌,再无力抚养Eric、Elmer后,校长劝服Eric的叔叔的理由是:叔叔无经济来源,无法照顾他们,也承担不起他们的教育;而他们是最好的学校;• 可是啊,校长眼里的“最好的学校”的男孩们,都是“问题孩子”,他们需要特殊教育,哪怕使用暴力也无可厚非;• 迎接Eric兄弟俩的是什么?

是成年人一次次用力甩过来的巴掌;是对于Elmer的梦想“成为宇航员”的无情嘲讽(时间点:确实人类还没有成功登月)与暴打;• 那里边比Eric兄弟俩先进来的男孩们,不过是被打乖了罢,不敢反抗了;反正轻伤有医生可以解决,如果校医无法医治,校长只会想办法找一个替罪羔羊,承担孩子死亡的责任。

• 在那最好的学校啊,拳打脚踢、体罚是常事,可偏偏还有这么一位“男教师”,利用夜晚值班的便利,挑选自己喜欢的男孩来满足自己那丑恶的欲望,是的,性侵;都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

变态男教师的恶魔爪子伸向了怀揣宇航员梦想的Elmer。

当Elmer半夜晕倒在厕所后,这位男教师“笃定”,一定是同寝的某一位男生做,好一个义正言辞呀。

活生生的衣冠禽兽。

在这样一个环境,孩子们会变成什么样呢?

• 是初来乍到的兄弟俩逃离失败后,校长给大家提的意见,要么所有同学在外面站一晚上,要么他们想一个更好的办法。

而所谓的办法不过是惩罚兄弟俩,重要的是要让饱受暴力伤害的同学们也成为施暴者。

• 也是Elmer半夜尿床后,受到同学们的嘲笑。

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加入到嘲笑的队伍,也许不会轻易忘掉那个男孩的眼神,从受害者转变为加害者的眼神。

气吗?

那我们再来看看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希望的火花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在眼前熄灭的。

• 在一次次逃离失败,在暴力的威胁下,他们终于放弃了抵抗,期待着圣诞节时能够回家,逃离这里,可是啊,妈妈病情恶化,离开了人世;• 叔叔终于来看兄弟俩啦,本以为叔叔能够接他们回去,可是听了兄弟俩在学校遭遇的叔叔,仍然选择了放弃接他们,兄弟俩的希望又一次破灭;• 当Eric终于接受事实,安心做一名“鬼魂”,只要等到15岁就可以离开这里,他甚至开始讨好校长,只为请求校长允许自己把弟弟带走。

可是啊,满15岁了校长却不让他离开。

• 逃离,似乎再无可能;• 绝望的Eric刮花了校长的车,被校长打得半死,哪怕危机生命危险也不送去医院,只是想着该如何让Eric的死嫁祸于他人;• 万般无奈下,Elmer想办法出了学校,在文学老师的帮助下去找检察官,可是当天检察官不在,也许这就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吧”。

(唯一一位良心未泯灭的教师,但是她也离开了这所学校;新任检察官,如果是前任检察官,可能,就不会有结果了吧,也许这也是片子美化了的地方)失败不可怕的,可怕的是一次又一次看到希望,可偏偏希望又一次又一次破灭在眼前。

不再相信任何人的Elmer决定用自己的方式,砸碎校长的车,被校长打得半死之后跑到高处往下跳。

可是,如果那天检察官与文学老师没能赶到,也许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就是“Elmer与Eric意外死亡”或者替罪羔羊就要上场了。

冷静下来后愈发意识到这是片子美化过的结果。

我也的确喜欢这个结果,因为最终Eric、Elmer终于逃脱了这一地狱,学校里的种种问题也终于在检察官的努力之下得到曝光,得到解决。

可这是美化过后的啊,艺术修饰过后的结果。

可残酷的地方就在于,这个片子是根据事实改编的。

真相只会残酷百倍千倍。

我大概是无力面对真实的事实的吧。

在看不见的地方,比这残忍百倍千倍的事情还有很多。

会变好吗?

也许总有一天,会的吧。

 7 ) 总有一天,杨永信们会有报应?

杨永信这个名字,大概互联网一代都不会陌生,他是“电击疗法”第一人,用电击方式治疗网瘾,他的网戒中心被称为新时代的“集中营”。

杨永信的网戒中心2006年成立,已经过去了10年,在这10年里,无数“网瘾少年”从这里走出去,留下了一生的噩梦,因为网戒中心里面的极端治疗手段,他们甚至患上了精神疾病,好长一段时间里都无法正常生活。

为什么会突然提起杨永信?

因为我在看《总有一天》时一直联想起杨永信事件,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和《熔炉》一样的题材,在一所寄宿学校里面,无良变态老师虐待学生、性侵学生,这些学生基本上是被社会遗忘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许太忙、也许是去世了,总之,未成年、没有监护人,于是就被送到这所寄宿学校里。

这所寄宿学校里的老师没有一个是正常人,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暴力倾向,虐打学生是家常便饭,还美其名曰“这是为了他们好,这是一种教育方式”。

他们还狼狈为奸,老师打了学生,送到校医那里去,校医在保证学生不会死掉的前提下帮学生处理伤口,处理完伤口没两天,又是一顿打。

比虐打学生更残忍的是,有一个恋童癖男老师,每到值班的夜晚,就到学生寝室里巡逻一番,像皇帝选妃一样挑一个看得顺眼的学生叫到自己房间,对学生进行性侵,不顺从的学生会被他一顿虐打之后再进行性侵。

比无良老师的罪恶更可怕的是,这些学生对虐待、性侵的习以为常和淡漠,新来的孩子会被旧的孩子教育道:“在这里,你必须像个幽灵一样才能活下去。

”学生在无良老师的高压统治下,变得麻木、冷淡,对生活漠不关心,他们甚至会互相欺凌,强壮的孩子欺负弱小的孩子,小男生去翻垃圾捡烟头,向大男生上交烟头和三明治,不听话就会挨揍。

面对无良老师非人的虐待,学生们没有共同反抗老师,而是去欺负比自己更弱的群体。

即便有检察官来学校视察情况,学生们也不敢对检察官说出真相。

这就是杨永信们对世界的危害,他们把学校变成炼狱,把孩子当成自己发泄私欲的工具,经过他们日复一日的身心虐待,这些孩子成了没有思想的行尸走肉,长大后根本没有办法在社会上正常生活。

这样的寄宿学校,在社会上还存在不少。

除了大家熟知的杨永信,我还见过一些条件很差的社会福利院。

高中的时候,我们班组织志愿者到儿童福利院去做义工,这所福利院里面都是些被父母遗弃的孩子,他们大部分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身体残疾,而且年纪都很小,最小的刚出生,最大的也不过十岁左右。

当时是冬天,福利院的孩子衣着单薄,他们住的房间光线阴暗,除了几张破旧的椅子、几张小木床以外,再没有其他家具。

在一条走廊上最里面的房间,摆放了十来张婴儿小铁床,床上的幼儿,最大的年龄不超过三岁,这些幼儿,大部分都被铁链拴着脚锁在铁床上,由于无法大幅度活动,他们只能依靠声音来找存在感,所以孩子们有的在哭、有的在大声叫嚷或者咿咿呀呀。

我靠近一张婴儿床,看着眼前被铁链拴着的这个小男孩,他脸上污迹斑驳、人中挂着鼻涕、嘴角流着口水、眼神空洞地望着我。

这对当时没见过世面的我来说是完全不敢想象的情景,我质问身边福利院的老师:“为什么把他们拴着,为什么不让他们自由活动?

”福利院老师答得理所当然:“这些孩子大多数都是低能儿,父母不要他们,我们收养了,但是我们人手不够,只能把他们拴着不让他们乱跑。

”听到这样的答案,我当时只有一种巨大的无力感,再看看婴儿床上被拴着的孩子,他们似乎对自身处境也毫无意识,随后我低着头离开了这个房间。

直到现在,我再想起这所福利院,首先涌上来的也仍是无力感。

社会上存在无良寄宿学校和福利院、变态教师、杨永信之流,却也存在很多不负责任的父母,他们共同组成了一条罪恶链,把无辜的孩子变成这条罪恶链的受害者。

在《总有一天》里面,虐待孩子的老师固然该死,可是,那些把孩子生下来却不管不顾的父母也很可恶。

电影里有一个清俊少年,他在学校里最开心的事是接到爸爸的信,可是爸爸的信里每次只有寥寥几句话,爸爸总说自己忙、没有空来见他、总有一天会接他回家,而这一天却遥遥无期。

少年已经对回家不抱希望,只求爸爸在信里说说妹妹的情况。

在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些父母,他们配不上“父母”这个称呼,孩子对他们来说或许是意外的产物,他们没有养育孩子的自觉,听之任之,天生天养。

甚至是像我在福利院见到的那样,他们发生关系不做安全措施、产前不做好充分准备,生下来的孩子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就随手丢弃,像扔掉一件物品一样轻松,于是社会上的弃儿越来越多。

我一直觉得,即便生育权是天赋人权,父母这个职业是不是该建立准入门槛,至少保证父母双方心智健全、有责任感。

既然无良学校、杨永信们和不负责任的父母组成了一条罪恶链,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条罪恶链一环一环地击碎?

在《总有一天》和《熔炉》里面,保护受害学生、对抗无良学校的都是良心发现的老师,而如果没有这些善良老师的存在,受害学生是不是只能继续在炼狱里不见天日?

我们的社会监督机构可不可以对这些学校更加严苛一点?

比如像电影里的新检察官一样,不打招呼进行突击检查,比如时不时传召一个学生进行秘密访谈,比如安插监督人员在学校系统里?

明明可以有各种方法更好地保护孩子,为什么不早早防患于未然,明明知道人性存在各种阴暗面,为什么任由这些阴暗面扩大了才去解决它?

《总有一天》的结局要比《熔炉》的更有希望,至少受害者没有付出生命作为自由的代价,而《熔炉》里的受害者,只能碰个鱼死网破,到死了也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

这两个结局,都是真实的,也许无良教师在最后会被调查、会进监狱,也许他们平安无事继续祸害儿童,不知道现实中还有多少杨永信在逍遥法外。

恶人之所以为恶人,就是因为他们把作恶合理化,他们内心没有对受害者的愧疚,就像杨永信一直认为自己是拯救网瘾少年的天神,而《总有一天》里面的无良校长直到罪行被揭发的一刻都在对小男孩说:“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

 8 ) 恶魔在人间……

“总有一天,一切都会好起来”片头“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和片尾“寄宿学校里的学生一直需要服用药物缓解恐惧和痛苦”,让人心痛。

总是看见校园霸凌、教师体罚孩子的各类新闻,学校原本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老师原本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些老师是如何做到心安理得理直气壮的披着教育的外衣去殴打体罚虐待这些孩子的啊!!!

他们教会了这些孩子什么?

教会了他们欺凌他人,教会了他们撒谎隐瞒,教会了他们必须要做个没有思想的鬼魂,强迫他们接受这样残忍的“教育”方式以及这样的环境……弟弟的沉默和忍耐让人心痛,在沐浴着冬日暖阳的哥本哈根街头,弟弟看到街头艺人在演唱,同龄的小孩儿在奔跑在玩耍,大一些的孩子在欢声笑语的讨论交流,这才是真实的世界啊,外面的世界虽然充满未知但是没有虐待啊,那一帧无言的眼睛特写镜头里,弟弟是如此的难过又如此的坚决(救哥哥)。

失去母亲,叔叔给予不了庇护,那位老师原本是唯一的温暖,却终究是背叛了他们(在他们理解的是背叛,实际上老师也有无奈吧。

但是总觉得这位老师实际上可以再勇敢一些!

)。

第一次检察官突击检查没有一个孩子敢说出实情和最后一个个都举手的场景形成的对比,直接泪崩……阅读能力很好的弟弟帮大家读信的场景,和最后电影旁白的叙述者“我”奔跑着送两兄弟走的场景,以及由于“我”勇敢举手大家都举手的场景,让我意识到,勇敢又善良(哥哥给弟弟吃捡到的一小块巧克力的时候,弟弟还分给大家!

)的两兄弟,不仅仅是将大家从寄宿学校解救了出来,更重要的是在大家的这段黑暗记忆中增添了一丝温暖和成长吧。

片头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场景以及“这将改变人类历史”,不仅仅为后续弟弟的登月梦想(后来跳水塔的场景直接切换到想象的登月场景也很窒息,难过到窒息,这样残忍的地方不仅仅折磨的是身体,还有他们的梦想和心灵!!

)作铺垫,更重要的是想引出,教育工作者们如何教育,如何去引导和培养这些以后需要支撑起一个新时代的孩子们,是关乎人类命运以及人类历史的重要功课吧!

恶魔在人间,希望所有愿意从事教育事业的人们,请务必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啊!

 9 ) 孤儿院的光与影:《总有一天》的温暖回忆

电影《总有一天》就像是一块时光的碎片,带我们穿梭回那个老旧的孤儿院,和那里的孩子们一起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

导演杰斯珀·W·尼尔森在这部电影中,没有花哨的特效,也没有豪华的布景,但他就是有那种魔力,能把一个充满压抑和挑战的故事讲得深入人心。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两个兄弟在孤儿院的经历,那里的日子不好过,但这两个小家伙的演技真的很棒,看着他们的表现,你会觉得这一切就发生在你的眼前。

他们的眼神里有着太多的话,让你不禁想去抱抱他们,告诉他们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导演的手法很朴实,没有太多修饰,每一幕都很真实。

影片的色调有点灰暗,让人感觉有些压抑,但这恰恰反映了那个时代和那些孩子的生活状态。

镜头紧紧跟随着孩子们,让你感觉自己就像是他们中的一个,和他们一起经历了那段不易的岁月。

音乐也很到位,没有哗众取宠,而是恰到好处地衬托了电影的氛围,有时候它就悄悄地出现,让你的情绪跟着它起起落落。

总之,《总有一天》是那种看完后会让你久久不能忘怀的电影。

它没有惊天动地的剧情,也没有让你哭得稀里哗啦的桥段,但它就是有那种力量,让你在看完后还想再回味一下那些孩子们的故事。

这部电影是杰斯珀·W·尼尔森的一次精彩展现,证明了即使是简单的故事,只要讲得好,也能打动人心。

 10 ) 总有一天,是何时?

第一次写影评。

之前没有看到此种题材的电影,看到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才开始看的。

电影开头描述的是erik 和elmer 俩兄弟偷东西而被追的场景,以此种切入方式引出他俩是单亲家庭下长大的问题儿童,单亲妈妈无法全心全意的照看孩子,家庭教育的无法弥补,加上社会扶助制度的缺失,导致孩子偷东西,哥哥甚至已开始“涉猎”各种黄色报刊。

而此时,妈妈却被诊出身患癌症,唯一有可能成为照看兄弟俩的舅舅却因为没有工作,没有文凭,而无法承担这一“重任”,最后便只能送到寄宿学校里。

电影视角以有着阅读障碍的Teger担任旁白和故事叙述者,作为一个在这所寄宿学校生活了好久年的角色,把观影者尽早的带入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

一开始,erik 就告诉弟弟,“当你经历过这些欺凌和冷漠,你会使自己变得更坚强,总有一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反正圣诞节的时候就会离开了。

故事在一开始便给了人希望,要带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不管经历多少苦难,一定要相信,会见到彩虹。

可是,困难苦痛却比他们想象的要残忍的多的多。

学校的每个老师都是施暴者。

他们最常用的是一记重重的耳光。

有冷酷无情的校长,总是表现出一副正义凛然的样子,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才是真正的教育,“没有人能再教育你们了,一切都是为了你们好,不经过捶打不会成为男子汉,你会感激这个地方的,他们将来会明白我的贡献的。

”变态的教育理念让观众无法忍受。

(尽管影片对于这个掌权者没有过多的展现,但寥寥的场景让这个人物充满了想象空间,孤傲、立体、神秘。

);有助纣为虐的班主任,像一个大管家,对boss 惟命是从,对孩子百般蹂躏;有可恶的恋童癖宿管教师,残忍的性侵行为让人做呕(电影仁慈地没有展现过多相关的镜头,但是却剥开了人性的另一面。

);还有校医和被称作是“土地”角色的慈祥老阿姨,加上唯一的一个文化课H教师。

后三个人不会直接对孩子使用暴力,但是纵容暴力和直接使用暴力是没有界限的。

可悲的是,H老师最后也使用了暴力。

将每个学生同化为施暴者。

兄弟俩第一天逃跑被抓回来之后,校长用惩罚其他人的伎俩来煽动他们痛恨这兄弟俩,继而转化成每个人都将怒火发泄到他俩身上 的惩罚。

再就是被大孩子欺负,施暴。

当elmer 尿床被发现后,光着身子在凛冽的寒风中撑着床单时,所有学生都起哄惩罚他的“罪过”,就连前一晚被性侵的那个孩子,将满腔怒火发泄到了elmer身上,当镜头特写到他的仇恨的双眼时,我们感到了那股暴力已植入身体的恐怖。

信仰坚定的“宇航员”elmer。

小演员无疑成为这个电影的主角。

他有着做宇航员的梦想,即使被嘲笑,被校长重重的耳光打到脸上,被同学欺负丢石块,却依然坚定着自己的梦想。

我认为,elmer才是电影里的救世主。

他年纪虽然最小,却给所有人带来了希望。

他用自己编撰的信的内容安慰着每个小伙伴的心,并让他们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每当他读信时,都会有着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在他背后,那一道光,在他背后照耀着所有人的脸庞,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

他说,“宇航员在打开舱门之前不知道会发生什么,需要有勇气去尝试。

”在影片的最高潮处,erlmer穿上自制的“宇航服”,爬上了水塔,他纵身跳下,镜头也是以魔幻现实的手法描述的:他奔向了月球,看到了妈妈的笑脸,找到了那束找到出口的耀眼的光,此时,镜头一转,erlmer跌落下来,又是象征着他美好愿望在现实中破碎了,千疮百孔。

真正的救世主:新上任的检察官。

检察官是这里面的唯一的正义使者。

他更是代表着社会监督机构的形象,反射出之前监督机构在这一方面的严重缺位,毕竟这残忍的学校已存在很长时间了,却一直没有发现其中的问题,是值得整个社会反思的。

在erlmer去哥本哈根找H老师时,我想到的是,在这种残暴环境教育下,那是在逼着孩子提前走向成熟,试想,一个没有受到此种遭遇的孩子不会有这么样的“计谋”的(包括砸车那一幕,都是为了留下证据,便于检察官取证)。

站在哥本哈根的街头,这个眼神无光的孩子看到了四个大约和他哥哥一般大的孩子,他们说笑着,吃着冰淇淋,那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啊……这一巨大的反差,是反映社会的不公吧:没钱有罪。

电影整体的背景和画面都是北欧的性冷淡风,也是为了辅助这个悲伤的故事的完成而特设的吧。

还好,结局是和erik开头的话遥相呼应的,实现了总有一天。

不管现实中,那个 总有一天是否到来,或者我们难以到达,但至少我们发现了这个沉重的社会问题,这便是一个走向光明的进步。

“电影的重心不在于正邪交战,而在于展现每一个人物在悲剧中的位置,并且真正将悲剧中的孩子视为主角,他们为何屈服,为何反抗,为何勇敢。

这是一部沉重到令人落泪的电影,也饱含温暖和希望。

《总有一天》短评

我能说些啥,太黑暗了...

7分钟前
  • JIE
  • 还行

这个学校好过分

10分钟前
  • 咿呀咿
  • 推荐

失望。除了主题正确其他没什么闪光点,总不能随便拍个反种族歧视,反战,反同性恋歧视的就值得打高分。

15分钟前
  • 换季的温暖天空
  • 较差

尽管有珠玉在前的熔炉,但是这一部电影绝对又是再一次发自内心人性的嘶吼!原来我神奇的大豆瓣都没有把所有的好片子一网打尽呀,若不是鱼叔的话,甚至连评分都没有!

19分钟前
  • 坏孩子
  • 力荐

距离《熔炉》的高度还有3个《总有一天》

20分钟前
  • 还行

25分钟前
  • Jeannels
  • 很差

大家基本上都是看到“比熔炉更可怕”这样的说法安利来的,但为嘛我觉得熔炉更揪心。虽然是真实事件改编,但电影做了艺术化的处理,兄弟俩自由的奔跑,弟弟永不放弃的宇航员梦等等,让人看着又充满了希望。旁白的存在感太低了,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校长人模人样但坏到骨子里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27分钟前
  • 薄荷色草地
  • 还行

角色分配稍嫌生硬。音乐可以少配点

28分钟前
  • 只抓住6个
  • 还行

挑不出任何问题来,无论是剧作、表演、视听都堪称完美!母亲去世那场戏真的是写绝了,太多太多再难忘怀的片段。Elmer的转变完成得非常有说服力,每一个角色乃至校长都立住了。整个观影过程其实备受煎熬,无数次落泪、无数次生理厌恶。更佩服全程的克制换来了最后释放般的高潮……

30分钟前
  • mOco
  • 力荐

豆瓣每年总有几部片子虚分过高,这部就是其中之一:真.硬无趣公式化的剧情,最后强行结局的渲染,北欧尤其说是丹麦高分电影的标准配置也不为过!

32分钟前
  • 月夜刺死燕尾蝶
  • 较差

看到片尾真实故事心又痛了一下,我宁愿这是个故事也不想它是个真实故事。16年第一部哭得心痛到难以附加,真真奶痛的电影。小男孩从那么高的地方飞出来真的太美太美了,他成了宇航员,他无所畏惧,他完成了他的梦!兄弟就是这样的!表白女教师和新检察官。最后全体举手那块想到死亡诗社。好电影

36分钟前
  • momo
  • 力荐

不是我的菜

40分钟前
  • R星出品
  • 较差

依旧是题材占优但故事处理却很可惜的那一类电影,对于暴行带来的影响呈现很肤浅,主题的把握也不精准,冗长沉闷,最后的情绪实际是释放不出来的。唯一有印象也比较震撼的是开头两人逃跑,所有孩子集体惩罚那一段。

41分钟前
  • 24city
  • 还行

题材重复、陈旧,叙述角度偏差,桥段矫情,不是好片。不良儿童矫治制度本身不是问题所在,但当矫治者是一些心理偏执扭曲之徒,反而需要被矫治的人时,当然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严重偏差,影片如果从这个角度切入恐怕能推陈出新一些。

43分钟前
  • 山有林
  • 较差

和熔炉、素媛有点像?

46分钟前
  • Messi
  • 还行

一般,对战争对人性挖掘的不够深,印象不深刻

49分钟前
  • Ingrid
  • 还行

像宇航员出舱一样,和一切未知抗争。丹麦版《熔炉》,儿童版《飞越疯人院》。(好讨厌校长可是好帅喔(´∀`)

53分钟前
  • 啊么吸溜
  • 力荐

小男孩好萌好天真,还有一种淡定

54分钟前
  • crescentmoon
  • 还行

这世界有三个神奇的地界,监狱,精神病院,孤儿院。它们是这号称人人平等的世界上最不平等的地方。斯蒂芬金把前两者都完美而又狡黠的呈现在世人面前。或许再把孤儿院作为灵感会增砖添瓦。这就是一个迷你版的极权社会,你在历史上看到的种种欺凌,威慑,变态都会浓缩在这里。无奈,总要不断的牺牲才苏醒

57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我还是不太理解,为什么会有如此明目张胆行凶作恶的寄宿学校?就连相对闭塞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可能出现如此嚣张的事情,这明显是纳粹性质。本片戏剧转折点有多处生硬,镜头形式感较强。中规中矩的好片,但不能理解8.9这个高分。

60分钟前
  • 温存Weather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