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挚爱梵高.星空之谜》,它不像好莱坞的动画产品,那种动物开始说话的情节,而是将一个调查的故事,像一部惊悚片,铺在巨大的画布上,并以转描和绘画的方式拍摄,正如字幕所示,这是一部来自欧洲的一百位艺术家的作品,跨越了五年之久。
这部影片获得了法国2017年安纳西观众奖(Prix du public d’Annecy 2017),这部出色的作品,具有惊人的独创性,完美地向梵高的画作致敬。
这确实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全用油画、梵高风格手绘的电影。
邮差的儿子阿尔芒带上了一封梵高在自杀前写的无法投递的信件,踏上了寻找收件人的旅途,收件人提奥是梵高的哥哥,他已死去。
阿尔芒在这个过程中追寻了梵高的轨迹,画面带观众穿越回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在阿尔勒附近的奥维尔,充满了鲜艳的色彩和阳光,梵高最后生活的小镇。
和与梵高接触过的居民们聊天,拼凑出梵高生前最后六个星期里的故事,误解与悲伤吞噬了这个疯狂而痛苦的人,观众随着影片共情与发现直到梵高的死亡和秘密浮出水面。
我没去做过关于梵高的了解,因为他太有名,所以向日葵,星空,露台咖啡厅我也是知道的。
你遭受了痛苦,你也不要向人诉说,以求同情,因为一个有独特性的人,连他的痛苦都是独特的,深刻的,不易被人了解,别人的同情只会解除你的痛苦的个人性,使之降低为平庸的烦恼,同时也就使你的人格遭到贬值。
这句话是尼采在他的《快乐的知识》里说的,对于梵高的痛苦,我不敢做评价或是下结论。
一个群体的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所遭受的指摘不值一提,而一个人的不同世俗标准,不妥协众人利益,独自打开先河是充满斗争性的,在一个以写实具象画风的时代里,梵高开创了现代艺术的先河。
苦难创造了梵高,梵高创造了与众不同的美?
或许从一开始,他就是一个有独特性的人。
这种斗争性的复杂,有出现在文学作品里的,有出现在历史洪流中的,当然不乏出现在艺术长河中的。
易卜生的《人民公敌》里的斯多克芒医生,当他发现小镇上的旅游支柱温泉浴场被制革厂污染了,并出具了一份报告提交给政府,企图说服市民,来关闭这个浴场而遭到了全民的否决,无一人站在他一边,最后他以全票通过获得了“全民公敌”这顶帽子。
服从大多数人的想法,是他那当市长的哥哥对他最后的开导。
斯多克芒说:“世上最强的人,就是那个最孤立的人。
” 《美丽新世界》里的那个从自留地里出来的“野人”约翰,他以自己的自然人性抵御着新世界的一切程式化,感官化的驯化,他无法接受男女间动物性性欲的放纵,鄙视婚姻伦理观,无法认同他们没有历史,无视未来的生存态度,他与列宁娜的爱情因三观不合而毁灭。
他远离人群,找了个清静之地试图与世隔绝,凭自己的努力与劳动生活下去,新思想仿佛就要诞生了,可他最终还是被人找到,无法抵御外来的羞辱与刺激。。。。。。
最终,“野人”还是被新世界扼杀了。
康有为,想搞改革,无论后果及后世对他的评价分析如何,想要推翻一个5千年文化的,靠父子君臣, 天下之定理来运作的大国,不被人多杀几次,那是成不了事的。
潘玉良,这个曾被卖到过妓院的专画裸女的文盲女画家,雕塑家,2014年的香港保利春季拍卖会中,她的画作《窗边的裸女》拍出了2920万人民币。
她的女性画像既有中国画的笔触,又受到西方艺术流派的滋养,人体的柔美与坚实,力量与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有独特的美感和生命力。
至今都不变的媒体调调就喜欢用夸大其词,跌破眼镜的标题来吸引读者“从雏妓到画坛巨匠”来形容潘玉良的也不是少数。
而她对中国的现代绘画起了极为重要的意义却不及她的经历来得那样名声大噪。
萧红, 一生都在疲于奔命和动荡不安中挣扎 ,14岁被迫嫁给包办婚姻的丈夫汪恩甲,17岁爱上远亲,19岁私奔随后被表哥抛弃,20岁投奔包办婚姻的丈夫,后来又怀着汪恩甲的孩子跟了萧军,之后又与萧军几度分分合合,最后带着腹中与萧军的孩子,投入了端木蕻良的怀抱,终年30岁。
她的《呼兰河传》,文字轻盈,简洁,淡淡地描写出细密如织的各类场景,一个身世如此的女子,字里行间里还能透出女孩的童真,真是令人佩服与其的不简单。
知世故而不世故,在那个延安文体满天飞的年代,她的文字犹如涌出的一股清流,难能可贵。
萧红与萧军的纠葛被她自己称为没有青春只有贫困”的生活,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可以举的例子很多,想说什么呢?
生活会带给人苦难,磨砺,被生活打趴下一蹶不振,起不来的也有很多,有的人选择活,有的人选择死。
然而,他们所留下的大多美好被后人永远铭记。
在苦难的沐验中, 更加深了人对生活的理解, 对生命的感悟和美好期待, 这是一个人的宝贵财富。
被囚禁过的躯体,知自由之可贵。
被污染过的土地,懂芳草之美丽。
被禁锢过的思想,晓灵魂之无穷。
梵高的生活来源都来自于自己的弟弟,生存,买画具,继续创作,他个人颗粒无收。
他的梦想是用自己和别人一家的生活质量作为基石和代价。
8年成就一代绘画巨匠实在是太快了,8年一直受嗟来之食得以为生实在是太过漫长。
这部电影,可以带经历过动荡年代的爸妈看,也可以带我97岁经历过民国,新中国的爷爷看,他们都经历过苦难,谈起过去云淡风轻,虽然不一定能通晓梵高的艺术性,但一定能体会生活之重,梵高之苦。
很多小孩儿们看了哭,看到了他的孤独,然而孤独并不让人伤感,孤单会令人伤怀,两者是不一样的共情标准。
如果你与众不同,你就一定会孤独。
赫胥黎《美丽新世界》面对挫折和打击,不应该更坚强吗? 如果生活不放过那个人呢?
看着吧,生活终将会让他倒下,多么残酷的现实 ,又想起了一本关于采访经历过文革的一些人的书。。。。。。
原谅我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过于混乱。
生活之重和面目的残酷并不在于怎么死而是怎样活着撑下去,不是有一部叫《活着》的电影吗?
不想说很多了,到此为止。
个人感受,对梵高了解不多,也向给予出详细资料的人儿们致敬。
* 17-12-18 修改评分过了两个月头脑冷静下来,粉丝滤镜变薄,还是把评分修改成了二星。
如果这部电影都能五星,怎么对得起今年其他真五星片。
以及修改分数可以防止想找五星共鸣的路人误点进来。
原本想的是“我都给五星了,真爱粉们就放过我吧” 结果发现是我太天真,大家点开五星影评就是想看盛赞啊!
还是那句话,个人认为这部电影作为情书可以满分,但做为电影是不合格的。
以下为看完电影当晚充满粉丝滤镜和愤怒的原文:++++++++++++++++++++作为每隔几个月会去Getty看鸢尾花平复心情,有机会就去check美帝各处梵高原作,去年去阿姆斯特丹朝圣了两次的梵高真爱粉,从15年第一次看到Loving Vincent的预告就恨不得每天疯狂打call,跪求快出正片。
用梵高的风格去讲一个梵高的故事,全油画手绘,波兰和英国人的审美加持,天啊简直世界圆满。
直到今天看到正片,我的内心是撕裂的。
与我同行的是一对情侣,男的学导演,女的学动画,可以说是相当专业了。
导演基本对梵高零了解,动画妹子和我一起去的阿姆斯特丹,但也只限于画面色彩欣赏。
看完电影我们沉默地走出影院,许久,妹子幽幽地问,是我审美不太好,还是这片子真的不好看。
我和导演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真的不好看。
我能给出五星完全是因为有八米厚的粉丝滤镜,还有精彩绝伦的画面(但对于不习惯/接受这种风格的观众——比如导演君——来说,他的真实心声是:看得我头晕),以及基本每一帧都有梵高的reference。
我没有数融入了梵高的多少画作,但所有人物和几乎每个场景定格都来自原作,等网上有资源了可以拉一个考据单子出来。
就说一个我刚刚在芝加哥美术馆新鲜热辣朝圣过的The Drinkers,化为了酒馆的三个路人,摆了个画中的Pose, 和男主打了一架。
The Drinkers(1890) 芝加哥美术馆就是这种路人和路边风景甚至转场都有原画支持的态度,让我不得不起立鼓掌并流下感动的泪水:这份爱的电波我接受到了,导演大大你花了五年百人550万刀拍了一个95分钟的情书,梵高真爱粉头把交椅除了Theo非你莫属。
但是,您也不能让爱蒙蔽了双眼,只用爱发电吧。
充满了槽点的剧情如下:Arles邮差的儿子,我们的男主角,在梵高死后一年受父之托去巴黎给Vincent之弟Theo邮递一封总被退回的画家未曾寄出的信,跑到巴黎结果发现Theo追随哥哥而去已经死了,画商朋友表示你如果想把信交给Theo遗孀,可以去Auvers-sur-Oise找和这一家都很熟的Dr.Gachet问遗孀的联络方式。
小伙子就跑去Auvers-sur-Oise找医生了,医生的女管家说你想问那个evil的事那真是太可怕了,医生不在你改天再来吧,男主角问那梵高生前住哪啊,女管家指路小酒馆。
Armand Roulin的肖像(1888) 我们的男主角到了小酒馆和女招待搭上话,了解了梵高死前的故事,女招待说梵高爱去河边,你可以去找boatman聊聊,男主角就去找boatman了。
boatman说梵高常常来河边画画超级寂寞,但他有一次带了一个姑娘来两个人特别开心,那就是Dr.Gachet的女儿。
于是男主角又去找女招待了解了点情况,下了“梵高和医生的女儿有点问题”的结论,就兴高采烈地去找妹子对质了“你是他情人吧你们一定有点什么吧”。
妹子冷淡表示我跟他不熟,并冷嘲热讽男主角热爱八卦。
男主角无功而返,当晚住在梵高的房间里,做了一个关于梵高的梦。
惊醒之后出门遇到一个用石子丢他的小白痴,追了一晚上,未果。
钢琴边的Marguerite Gachet(1890) Dr第二天男主角去梵高自杀的麦田坐了坐想想象梵高为什么自杀,因为前一天的所有人都充满感情地告诉他梵高超冷静不像精神病而且他热爱生活,又被小白痴用石子丢了。
追小白痴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老头,老头跟他说梵高的死有疑点,他可以去拜访一下另一个医生。
另一个医生是个疯癫癫的老头(取材sorrowing old man),和他讲从伤口判断梵高不是自杀的,是被枪杀的,btw酒馆老板有枪哦~男主角就去和女招待对质“你们是不是有枪你们是不是杀了梵高”。
女招待:???
我们的枪早就卖了,你他妈傻逼么。
对了你工作没了,也不要在我这住了,白白了您。
Sorrowing Old Man(1890)男主角就去找boatman喝酒,了解到一个小混混经常欺负梵高,而且这个人也有枪。
男主角对着boatman怒吼:你为什么不阻止他欺负梵高!?
你都不珍惜梵高的么!?
Boatman:???
我为什么要为一个30多岁的大男人打抱不平,他不爽不会自己反击或直接走么,你他妈傻逼么,白白了您。
就把男主角赶走了。
男主角继续去喝闷酒,旁边桌有三个the drinkers,此时小白痴又蹿了出来,被the drinkers揍了,喝醉了的男主上前打抱不平,被警察带走了。
警察是梵高死前做问话的警察,他又给他讲了一点温馨的梵高生前小故事,男主角带着郁闷和各种梵高的故事又去到了麦田,又遇到Dr.Gachet的女儿,妹子给他补完了更多梵高生前的细节。
幽幽表示你们只想知道他是怎么死的,那你知道他是怎么活的么。
麦田里的乌鸦(1890)传说中的梵高最后一幅作品,其实不是此时男主角简直是一个行走的梵高八卦机,带着梵高的生平他终于见到了画家生前的好友,Dr.Gachet。
Dr.Gachet的演员是GOT的波隆,闪耀着后世创纪录名画的光辉就出场了,娓娓道来梵高之死的真相:他是被我逼死的。
男主角:???
不不不不,我有充分证据表明他是被小混混杀的。
Dr.Gachet:你不懂他活着有多痛苦压力有多大,他不想成为他弟弟的负担,他天才他孤独他blahblah。
男主角:好吧我被说服了,谋杀案什么的我们就不管了,你能帮我把这封信给Theo的遗孀么?
医生:好的,他的遗孀最近在收集他们的通信打算集结出版,作为交换我给你一封梵高刚刚开始画画时的信吧,帮你开启崭新人生!
Dr.Gachet的肖像(1890) 私人收藏,1990年以在回Arles的路上,男主角充满感情地朗读了这封信。
回到了Arles,他爹收到了Theo遗孀寄来的他们转了一圈想送到的梵高的最后一封信的复制品,他们又充满感情地朗读了这封信。
全剧终,出credit。
通过我流水账的复述,大家能感受到这恋爱avg一样的剧情推进。
上次看到这种npc指路npc指路npc型剧情还是在午夜巴黎,而我毫不犹豫的给了它一星。
电影的最大魅力是不受限制地用影像叙事的魔法,而本片可以说是在故事情节方面相当失败了。
我的两位同行者给出了很直接的反馈:情节单线程流水账,而且导演的前提是“观众对梵高的生平有相当程度的了解”,那对路人就很不友好了。
“作为一个不了解梵高的人,我以为会看到梵高的生平,梵高的视角,或者导演从TA的角度去讲梵高是个怎样的人,”男性友人说,“结果花了九十分钟讲‘走近科学——梵高是怎么死的,我们走访了他生前的目击者,最后觉得这都不重要’。
要不是风格惊人,我宁可去看探索频道!
” 动画妹子附议,表示到后来她完全在看画面笔触,研究动画是怎么做的,情节是什么鬼她已经看不懂了。
“人物一个接一个登场再退场,全都是“我很有来头哦我和梵高超有关系哦”,不介绍背景就开始感情充沛地讲故事,我follow不到啊!
”而我作为一个小小的梵高粉丝,虽然理解情节无障碍,人物都耳熟能详,基本能认出大部分reference,但这也不是我期待中的故事。
2009年我读到了《渴望生活》与他相遇,从此被这个人的痛苦与热情点燃;2013年我第一次看到他的真迹,Getty的鸢尾花,凝视着他的笔触,被蕴含其中的信息和力量震撼得几乎泪目;2016年我加起来花了两天时间泡在梵高博物馆,仔细地看了每一幅画的说明听了讲解,爱上了叼烟的骷髅,站在麦田乌鸦前,觉得终于更加了解这个孤独而薄命,天才且真挚的灵魂。
这七年间,每一次和他的痕迹偶遇都有一种心灵震颤的感觉,比如Doctor Who的梵高集结尾至今每看必哭,比如和女朋友在MOMA手拉手看到星空的浪漫心愿达成,再比如影片中最后读的那封信,我在2015年的近代艺术史课上偶然读到了相关信件的全文节选,鼻头一酸眼泪就下来了,给文献拍了照片发给朋友:
We take death to reach a star.就像搭乘火车能去到不同城市,我们以死亡为翼,穿梭群星。
这是怎样一个孤独浪漫又热烈到几近天真的灵魂,说得出“死亡,可以让我们摸到星星”。
这是我想看到的梵高的故事,我想看到他燃烧至死的灵魂。
而不是一个路人试图拼起他生前的碎片,留下一个苍白的似是而非的结论。
你可以说梵高的死亡的确有很多疑点和不同推论,你可以说没人能描述出真正的梵高因为他是如此闪耀非凡,但你可以讲他的画,他的花,他的感情,他的热爱,他的痛苦,他的疾病,他的酗酒,他的伤痛,他的父母,他的弟弟,他的家乡,他的旅途,他的过去,他的未来,他的苦艾酒,他的向日葵,他的黄房子,他的疯人院,他对艺术的态度,他数以千计的信,他一层一层堆叠的颜料,他自画像里颜色不同的眼睛,他曾经是乡村牧师看过穷人疾苦,他给小侄子出生画的一树杏花,他无人能敌的笔触和色感,他的画笔想传达出的信息,他在疯人院里看到的风景,他人生的最后六个月的100多幅画,他和同时代画家的爱恨情仇,还有,他眼中看到的星空,究竟是什么样子。
这些都是他曾经感动过千万人,也即将继续动人的故事。
总结来说这部电影有些被画面主导了情节。
感觉导演是先确定了风格,keyframe和人物,“我要用到这些这些这些画感觉自己超屌哒”,然后看图说话编了一个故事。
作为一封情书,可以打满分,但作为一部电影,我实在打不出高分。
想想看这不就是梵高百年后一个真爱粉满怀热情做出的原著向大型同人视频,路人基本一脸懵逼,粉丝要么看到泪流满面“大大你好屌”,要么下场掐架“你对原作的理解有问题简直毁原作”。
天下粉圈都一样,但这份爱意,值得被尊重和好好珍惜。
导演君,带着你满腔的热爱和一等一的审美,下次换个冷静的编剧吧。
最后以我最喜欢的梵高同人作品,DoctorWho第五季第十集, Vincent and the Doctor 的结尾作结:点击观看片段,我又狂哭了一遍 The Doctor: Between you and me, in a hundred words, where do you think Van Gogh rates in the history of art?Curator: Well... um... big question, but, to me Van Gogh is the finest painter of them all. Certainly the most popular, great painter of all time. The most beloved, his command of colour most magnificent. He transformed the pain of his tormented life into ecstatic beauty. Pain is easy to portray, but to use your passion and pain to portray the ecstasy and joy and magnificence of our world, no one had ever done it before. Perhaps no one ever will again. To my mind, that strange, wild man who roamed the fields of Provence was not only the world's greatest artist, but also one of the greatest men who ever lived.那个陌生的,狂野的游荡在普罗旺斯田野里的男人,不仅是世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也是史上最伟大的人之一。
致梵高,致Vincent.Loving Vincent.
在香港时遗憾错过了上映时间,三个月后電影竟在ICA上映,而且连着问答环节。
除了导演Hugh Welchman,主演Douglas Booth和制片人Ivan Mactaggart也来到了现场做开场白。
其实下午在美术馆Cafe,导演一直坐在我对面,可惜我脸盲没认出来。
这就是伦敦的好。
简单总结一下导演问答环节:Q:制作电影的油画会不会出售?
A:虽然我们一共画了近6万幅油画,但是大部分是在上一帧画作的基础上改进的,所以最后留下的只是每个场景的最后一个画面,大概1千幅。
而且我们一边制作,一边在网上卖画,来补贴制作费用。
现在剩余的画作有500幅,将在波兰、中国、韩国、美国进行巡展。
Q:制作一分钟画面需要多长时间?
A:我们还是用秒来计算吧。
平均来看,制作一秒钟的片段,需要3天。
开场画面更为复杂,每制作一秒钟,需要两个星期。
Q:情节设计是否参考《梵高传》?
A:我们没有参考《梵高传》,因为大部分的传记都把梵高写成一个疯子,而我们从他的信件和作品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并不是这样。
我们爱梵高是因为他是一个对周围充满爱与激情的人。
所以我们主要参考的是梵高博物馆研究员给出的阅读清单和梵高的信件。
Q:如果没有经费限制,会有怎样的改进?
A:我们下一步打算根据戈雅的画改编一部惊悚片。
这就是画作电影的好处 —— 完全成人向,题材上不需要考虑孩子。
但是就算经费充足,我们也会和这部一样,把经费控制在5百万美元左右。
独自看完Loving Vincent走出电影院耳机里单曲循环着
本来是冲着唯美至极的视觉艺术去看的,我不是梵高迷,但我欣赏他。
梵高让我想到了欧石楠,它的花语是「孤独」,如果你看过「咆哮山庄」眺望过苏格兰开满欧石楠的荒野,也许才能亲身体会到欧石楠的寂寥,了解到真正的孤独。
梵高像极了欧石楠。
影片中最戳中我的一句话是文森特说she is no trouble, she is no trouble,彻头彻尾击垮我的内心,还有老船夫说,一只鸟来偷吃他的午餐,他都能开心半天。
文森特你该是有多孤单啊。
这一瞬间泪流满面。
所有人都在关注他的死,但有多少了解他的活。
看着电影里梵高的背影,真的很想走进去,轻轻拍拍他的肩膀,然后抱抱他。
也许医生他们都说谎了,也许他们都没有说谎自杀,他杀?
都已经不重要了。
片尾结束看见玛格丽特终身未嫁的字幕,眼泪哗就掉下来了。
"I want to touch people with my arts. I want them to say, 'he feels deeply, he feels tenderly."
"In the life of the painter,death may perheps not be the difficult thing.For myself,I declare I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it.But, the sight of the stars always makes me dream.Why?I say to myself.Should these spots of light in the firmament be inaccessible to us?Maybe we can take death to go to a star.And to die peacefully of old age would be to go there on foot."——your loving vincent“在画家的生命中,死亡,或许不是最难面对的事。
于我而言,我对此一无所知。
然而,夜晚的星光常常令我做梦。
为什么?
我扪心自问。
难道夜空中的繁星,真的是遥不可及吗?
或许我们死后就会归于星辰。
而平静地离去,不过是踏上一条走向星空的路。
”——文森特·梵高生前籍籍无名,死后人尽知晓;生前潦倒贫困,死后身背盛名;生前成疯癫,世人多耻笑;死后人长叹,岁月何其凉;而生前死后都孤独,一人作画嗅花香,一人仰头向星空。
——致敬,文森特·梵高
三星半。
形式感人,必定是花了很细的心思才能完成的。
角度比较平庸,是围绕梵高一些比较常见的讨论点。
但作为梵高脑残粉,看完一本满足啊!
最后vincent曲调响起,像回忆录一般回顾梵高画中的人和他们现实中的人生,哭花了妆…在我心目中,后人制作的梵高相关的艺术作品,最喜欢的是Doctor Who…
这不是世界上第一部手绘油画电影,却是世界上第一部手绘油画长片电影。
动起来的《星空》早在1999年,俄国的动画大师彼得罗夫就用手绘油画短片,展现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彼得罗夫用五年的时间在玻璃上画出这旷世的杰作。
这部片子是由大量唯美的油画组成。
在创作中,彼得罗夫用指尖沾着油彩在玻璃板表面进行动画制作的。
利用玻璃的不同层面进行制作,拍摄同一个镜头时,他往往在一层画面上制作人物,同时在另外一层画面上制作背景,灯光逐层透过玻璃拍摄完第一祯画面后,再通过对玻璃上的湿油彩进行调整来拍摄下一祯画面。
也唯有这样的独特形式,才托得起这个故事。
跳跃的金色的鹿在《老人与海》,我们可以窥见西方绘画史中诸多大师、诸多佳作的影子。
恣意汪洋的大海、不断变幻的蓝、日出日落,显然是从印象派的开山鼻祖莫奈那儿吸取营养。
老人与海
日出·印象这部片子的画面表现对于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着重要的影响。
《少年派》里俯视的视角展现海之辽阔、夜里海底鱼的色彩、云天海一色等,都可以在这部片子找到影子。
老人与海
少年派其实,更早的由传统绘画来制作电影,要追溯到中国的水墨动画。
水墨动画乃是传统国画与现代动画技术的一次完美结合。
第一部水墨动画是《小蝌蚪找妈妈》,1960年上海美术制片厂制作,由盛特伟,钱家骏,唐澄担任导演,方慧珍,盛璐德担任编剧,其原型来自齐白石老先生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浑然天成,一个个场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画。
意境虚虚实实,轻灵优雅。
小蝌蚪找妈妈而水墨动画的绝唱是山水情。
山水情《山水情》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8年出品。
由特伟、马克宣任导演,王树忱任编剧。
故事是一位老琴师归家途中病倒,在荒村野渡为渔家少年救下,老琴师教少年弹琴并将古琴送给少年,因此结下师生情。
在拍摄手法上,摄影师打破前之前水墨动画的传统逐格拍摄手法,对准原幅背景进行拍摄,再与逐格拍摄的动画镜头相合成,充分发挥了中国水墨画的特色。
在处理师徒离别的影片高潮戏时,采用画家现场作画,摄影师现场拍摄的手法,再与动画镜头合成,使影片充分显示出艺术家们笔情墨意带来的层次感和节奏感。
山水情只是,上述作品都是短片。
这部《至爱梵高》是长片啊!
长达95分钟。
看看制作团队费了多少心血:7年时间,125位画家,65000帧油画。
最终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部95分钟的动画长片。
上世纪六十年代,上海美术制片厂制作出美妙绝伦的水墨动画,本世纪手绘油画《至爱梵高》在上海电影节夺得最佳动画片奖,这也算是艺术间神秘而又美妙的联系。
如果梵高的画,动起来会怎么样?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这是今年我最期待的电影!
票已买好!
附预告片花絮:
《至爱梵高》预告片
梵高《瓦兹河畔游艇》
《至爱梵高》预告片
梵高《弹钢琴的女人》
《至爱梵高》预告片
梵高《麦田里的乌鸦》
惊魂回眸
1他的死是黑洞,众说纷纭,原因谁也说不清。
有人讨厌他不修边幅,有人认为他文质彬彬。
有人认为他活该被逐出阿尔勒小镇,有人认为他死于躁狂精神病。
有人说他是个伟大的画家,有人认为他女人缘不行。
所以这部影片就是用罗生门的方式,在探讨梵高是个什么样的人。
但最后的答案就是:他燃烧了自己,用艺术作为天下人的馈赠。
就像龌龊司机姐妹一样,他们的心灵只对亲生骨肉打开,你会觉得他们难以接近。
读一读这两封我重译的书信吧:我是谁 在大多数人眼里?
一个无名之辈,一个虚空,一个讨厌鬼。
是一个从没有过社会地位,将来也不会有的人。
说白了,就是底层的底层。
好吧,即使这些都是铁定的事实,将来某一天,我要用我的作品告诉世人,我这个无名小卒,这个社会底层 内心深处炽热的东西。
Who am I, in the eyes of most people?
A NOBODY, a non entity, an unpleasant person. Someone who has not, and never will have any position in society. In short, the lowest of the low. Well then, even if that were all absolutely true, then one day I will like to show by my work, what this nobody, this non entity has in his heart.在画家的一生中,最难面对的事可能不是死亡。
对我来说,我承认我一点也理解不了。
但是天上的星星时常让我做梦。
为什么,我问自己,天上的星光是那么遥不可及?
或许我们借助死亡就能抵达星辰上。
老死善终时想去那儿就得徒步了。
现在时间太晚了,我要上床就寝啦,祝你好运并晚安,再握个手。
你亲爱的文森特。
In the life of the painter, death may perhaps not be the most difficult thing. For myself, I declare I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it. But the sight of the stars always makes me dream. Why, I say to myself, should those spots of light in the firmament be inaccessible to us? Maybe we can take death to go to a star. And to die peacefully of old age would be to go there on foot. For the moment, i'm going to go to bed, because it's late, and I wish you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with handshake. Your loving Vincent.2咖啡馆小主说他善良有礼貌,美丽可爱的她,是男主调查的推动者。
他所处的环境都是梵高曾经画过的画,包括人物也是。
让我们身临其境,走进梵高的邻居圈,朋友圈,景物圈。
这就是100个艺术家团队,10年功夫不寻常了。
仿佛梵高的画活了起来。
对,就是这个,这就是他们想要达到的效果。
包括来到他死去的房间,重温那一个晚上。
包括加歇家的女仆说他渎神。
包括邮差一家,对他的去世表示惋惜。
这些都导致我当年电影一出来的时候,为他抑郁了一个月。
死是全篇的黑洞。
在他死后所有人都在谈论它,仿佛它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存在。
但也只有在他死后,人们才知道去珍惜,他是一个如此美妙的心灵。
于是他超过一切我看过的凡高的电影,虽然有那么多。
每次一想起唐吉老爹说凡高快30岁才拿起画笔,就有一种干什么都不嫌晚的心态。
心里就油然而生起了希望。
everything is possible。
多是个人感受,不算是影评有一点浪费吧,这么好的形式,既没有做得experimental,也没有做得诗意。
没有看到梵高对于艺术和生命的热爱,只有爱慕他的人对他的称颂。
这几年印象派被世人追捧得前所未有,过度消费后总有一天会被别的艺术形态取代吧。
对于他的痴迷贯穿了整个高中时代,一遍遍翻看画册,临摹《夜间咖啡屋》,第一次翻墙就是为了上维基百科打印《星空》,循环播放Don McLean的《starry starry night》,来回翻阅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意义》里写他的篇章,在10年世博会时人数寥寥无几的荷兰馆里第一次看到他的真迹,高考作文里都写到了他..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他,周边随处可见,很容易在博物馆或展览中看到围满观众的真迹,随便逮个人最喜欢的画家不是梵高就是莫奈,那感觉,就像是私藏的明星一炮走红,老粉丝心里欣慰又暗含醋意。
年少时对于一些事物和人的痴迷,可能终会淡去。
老朋友们还会送我有他画作的周边 发给我拍到的真迹 关于他的新闻书和影,而我渐渐没有了以往的热爱。
但每一次无意闯进一个有他画作的展厅时,都像是偶遇老友,熟悉又安全,远远定神看一段时间尔后离开。
几年前便看到过这部电影的宣传片,还是很有期待,但没想到开场第一幕星空流动起来时眼泪差点冲出来,虽然中途几乎睡着但又被片尾的《starry starry night》翻唱戳到了。
可能像一位深爱过的前任,记忆越来越淡但在心里一直有一块地方是他吧。
《至爱梵高》在朋友圈刷了半年了,这两天连朋友圈中的广场舞界前辈都开始刷电影票了,突然感觉事情好像正在起变化。
对我来说,这部片子的high点都已经过期,无论是梵高,还是油画动画。
所以我一点也不关心它是不是一部好片。
专业挖动画祖坟100年,干脆来说说《至爱梵高》这部动画的动画技术。
“15个国家,125个画家,3周课程训练,4年多制作时间,65000幅油画作品”。
如今苦情已经是动画电影宣传的主基调,听起来确实像一个传奇。
其实这些数字无非复原了一项80多年前的动画技术——动态转描(Rotoscope)。
动态转描(Rotoscope)是一种动画师根据真实拍摄素材,逐帧地追踪绘画真实运动的动画技术。
最早的动态转描技术是把预先拍好的电影素材投放到毛玻璃上,然后动画家逐帧将其描绘下来。
这个投影仪被称为动态转描机(Rotoscope)。
原理有点类似于胶片放大机+拷贝台。
对于《至爱梵高》简单说,就是先拍一部《至爱梵高》的真人电影,演员、摄影、灯光、服装道具,一切都以电影的标准,直到剪辑完成。
然后再开始动画制作,请全球画师进行一次梵高模仿秀,把照片画成绘画,不知道有没有我国的大芬村画师加入。。。
关于动态转描,最早可以追溯到刚刚发明动画电影的迪斯尼时代。
第一次尝试在电影中,是1937年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1941年万氏三兄弟创作的中国第一部长片动画《铁扇公主》,也是完全沿用了动态转描技术。
动态转描并不是先进的技术。
只是作为手绘动画的学步车出现。
在那个时代,手绘赛璐璐技术才刚刚被发明,那也是当时唯一的一种动画制作技术。
这种技术需要画师完成逐帧动画绘制。
但那个时代还几乎没有画家可以完全凭想象娴熟的捕捉动态。
所以动态转描技术(Rotoscope)就像儿童学步车一样,成为一种辅助画师捕捉动态的技术产生。
电影是一秒24帧照片,(完全)动画是一秒24帧绘画。
是动画师借用电影拍摄辅助动画的制作,想必在当时是最尖端的高科技。
这么看,《至爱梵高》这部动画中的动画,说白了就是骑着学步车的动画。
动画在这部电影中更像是流水线上的一门工艺。
有人甚至称之为“人肉滤镜”。
在这个动辄人工智能、大数据的P图时代,一个滤镜还需要125人?
4年?
65000张画?
Are you kiding me?
没用过Instagram吗?
去西二旗划拉俩个码农一星期不就编出来了?
对于他们来说,可能一旦演员有参与动画,就会丧失对于动画的神秘感。
动画显得过于匠气。
这是来自内行的一种偏见。
其实近年来利用动态转描制作动画的情况并不罕见,另一个例子,来自于岩井俊二《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同样也是用动态转描制作的。
制作方式与《至爱梵高》相似。
因为他的咖位,甚至会请到苍井优等一线明星参演。
经过动画师动态转描制作后,演员除了声音连他亲妈都不认识了。
在《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之前,还尝试过另外一部由三部短片组成的系列动画《城镇青年》,《初闻海潮香》、《为这遥远的路程》、《读你的梦想》。
动态转描对于岩井俊二明显出于无奈,因为本人不会画画,更别说动画。
但实拍导演出身的岩井俊二,对于表演的认识与动画师不可同日而语。
动画的表演来自于动画师的绘画,对于动画来说,动画师是演员。
而动画的表演其实是过于程式化的,比如外化的表演,大动作,夸张,弹性等。
科班出身的动画师普遍受此训练。
他们不会表现细腻的动作,像是微表情,更谈不上表演状态。
岩井俊二的动态转描来自一个真实的演员,为动画人物赋予了人的的灵魂,而不是一个凭空捏造的空心的灵魂。
人的表演是直接的,是由心而发的,而动画是间接的,动画师对于表演有一个二次创作。
终究只能是表现主义的表演。
排斥动态转描的人,实际是排斥演员对于二次元的侵犯。
但是放下一种对于动画的执念,会有另一种感觉,动态转描让动画有了人的味道。
动态转描对于《至爱梵高》的另外一重意义在于,他让油画变成了一种动态的肌理。
从第一个镜头中的星空开始,而当梵高稚拙的线条和浓烈的颜色动了起来,一种奇特的视觉趣味便升腾起来了。
动画原来抛开了故事、抛开了美术设计,仅仅让画动起来,就足以成为一种奇观。
动画本体语言的力量出现了。
Animation这个词根的意思就是赋予某物于灵魂。
这其中本来就有一种创世感。
《至爱梵高》那125位画家究竟能不能换成两个西二旗码农?
这似乎在问,机器究竟能不能代替人?
梵高的绘画是从心出来的,绘画是通过心、眼、手笨拙的劳作,才会给绘画注入精神力。
动态转描是一种人的集体劳作,每一帧手绘灌注微量的精神力,就可以汇聚成强大的能量,让电影的时光看起来是温暖的。
这也是动画最朴实的本体性。
动态转描在《铁扇公主》还是一种孩子还没长大的无奈。
《至爱梵高》却是一种主动选择,让梵高绘画活起来,好像也让梵高重新活过来了。
这与滤镜不可比。
中国动画的技术达尔文主义。
中国动画工业对于技术的态度是一套丛林法则,优胜略汰。
一门新技术必将代替旧的技术。
三维动画代替二维动画,VR动画代替三维动画,这样的话听了太多。
我们太看重技术。
同时我们又不珍视技术。
我们曾经发明过水墨动画技术,剪纸动画技术,而电脑技术一来,对于这些微观的技术统统变成了垃圾被完全抛弃了。
这种技术达尔文主义,其实只是一种模仿思维。
艺术是一个个细枝末节的技术创造的,作为艺术的技术可能不是拿来就能用的。
审美的平庸显露无疑
粉丝向作品,技术上没啥新突破,感人的也并不是电影本身
看着睡着了,我的醒着时间段我给满分,差不多五分之一时间
很好的艺术形式,但故事居然处理得这么草率,浪费了几百个画家的心血,编剧应该感到惭愧。
不好看啊 除了手绘之外还有别的亮点吗 问题是手绘也很不清楚看着还很难受啊 谁能盯着油画一样的像素目不转睛看一个半小时啊
#2017SIFF#货比货得……皮亚拉的「梵高」大概很难被超越了。有个推理片的外表,但是最后没落到父子关系上而是落到艺术上,这就差点意思。何况想要的罗生门也没做出来。全片调用梵高原画,看久了真的审美疲劳,去梵高博物馆看就好了嘛。不用法语对白扣一星。
没太大意思,还是电影的归电影,绘画的归绘画吧。
电影很好看,起个大早看第一场,就是怕被打扰,结果旁边的一家三口从头到尾用手机开闪光灯拍照,蠢货不知道用百度么?熊孩子一直逼逼逼发问,简直是傻逼三宝,奇葩的一家。这个作品导演除了细心的去对标之外,还安排了推理线特别棒,当然也有人睡着的。。
有的人死后进了天堂,有的人死后到了地狱,梵高死后却变成了一颗孤独的星。片子从梵高之死开始,以类似口述史研究的方式推进,每个讲述者仿佛都是亲历者,但最后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不再聚焦死亡谜团,而是梵高生前是个什么样的人。(原声带中每个段落的命名,都对应了梵高的一幅画。
“我希望他们会说,这个人所知至深,所感至柔。”
把唐顿庄园口音的、好莱坞式的罗生门硬套到梵高身上。油画部分,大屏幕的麦田确实美。可是把梵高做成了风格滤镜,是真正地在消费艺术家,把乌鸦做成动的时候也把梵高做死了。
不好意思说我中间有一小段......睡着了......
每秒12幅画,也就是12帧,这简直就是电影的退步。真人表演一遍,再在真人的基础之上画成梵高风格的画作,油画本来就缺少真人表演的细节,加上帧数减半,细节损失更严重,而且用动画的形式拍一部真人已经完成的故事,毫无想象力可言,结果还不好好讲一个故事,这片子除了视觉上很美之外,就剩下蠢了。
画迷电影
8.8/10 多謝導演堅持下來才看到
穿越时空而来的他,虽曲高和寡,但卓尔不群;然百年孤寂,却绝世独立。我们跟着上百位艺术家手绘出的一封情书,用最恰当的方式欣赏着梵高人生的一个角落,但仅此一角,就足够令我们心驰神往,为之着迷。
梵高的作品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端详每一幅画的时候,仿佛都是动态的,旋转的星河,欲垂的向日葵和麦田的群鸦,硬动起来反而失去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是创新和尝试但难说成功。另外我在梵高博物馆,听到最有感触的一句话“梵高的天才和灵感不是来自于精神疾病,而是来自与其抗争的过程”,我深感其然,这是理解梵高和他作品的关键,可惜电影里并未涉及。
12/8@挚爱梵高 塑料味重的滤镜版真人动画,配以名人噱头与不走心强行励志,空前的与其说匠心不如说是匠气。看似返朴归真强调手作实则好大喜功的量产效颦相信在不久将来,随着动作捕捉与制图工具的迭代均能被机器代工。想象力受阻的表现力(虽然FPS12的确看起来还算流畅)终成悲剧,心疼波兰学派一秒。
忍不住先看了,刚开始的油画惊艳到,但看久了也就那样,而全片给我的感觉关注梵高的死过多,我想要看到的是关于梵高这个人啊。最感动的是结尾。
弗洛伊德说人的一生,终极目的是爱他人和被爱。所以人可以孤独一段时间,但是孤独一生可能太辛苦,而爱可以给与人盔甲来抵御孤独。这大概也是梵高希望可以通过他的画来和他人交流的原因吧,期待遇到理解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