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看懂了这部片子。。。。。。
有多少人能看懂这部片子。。。。
有多少人正常心态看完这部片子。。。
这不是教育片,唤醒青少年沉迷网络。。。。。
这不是教育片,保护心理有障碍儿童。。。。
这不是教育片,自杀是错误的生存态度。。。。
这不是教育片。。。。。。。
纪录片的手法就是为了让观众以正常的心态去正视这些问题,最后的死法让作恶者低下他们的头,却没有一丝的快感,这样的惩罚远远不够,但又无可奈何。
善良的人必须合法合情合理的做事,而坏人往往可以“玩笑”,这些玩笑可以杀死一个善良的人,却不用受到任何制裁,为什么????
而往往会“玩笑”的交际,关系混的都很不错,以至于让我怀疑应该做哪种人?
这样的结果是谁的错?
高呼着口号“保护”有用吗,有多少善良的人现在正希望自己成为会开“玩笑”的人呢??????????
这不仅仅是心理障碍的问题,这部片子只是抓了最典型的真实例子,纪录给你们看。
你是哪种人,请对号入座。
为什么要活在别人的期望里?
是不是非要成为另一个别人所希望的自己才会安全?
本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上帝在创作他时放入了和别人不同的灵魂,这个灵魂比其他人纯洁,却被视为残缺。
和周遭格格不入的行为叫出格,成为和别人不同的人叫做异类,被大部分人无法接受的想法叫做极端,为什么就不可以简单做自己.哪怕不完美,哪怕平庸。
毕竟世界上只有一个自己,独一无二,无法替代的自己。
如果这是美国片,结局可能就是本举着机枪或者自制的弓箭冲进学校屠杀同学,最终新闻报道了这起学校暴力事件。
如果这是日本片,结局或许就是本真的自杀了,卧轨、上吊、割腕、吃药......都有可能。
庆幸本片的结局,“创意式死亡”换来一个勇敢的本。
世界或许会给很多人带来不平等待遇,可这并不代表就需要否定自我。
本是幸运的,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个叫斯嘉莱女生。
在游戏的世界中她需要他守护她同行,一路杀敌闯关。
而在现实的世界里,则是她陪伴着他,战胜心中的自己,浴火重生。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斯嘉莱,更不是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个斯嘉莱,接受如此不堪的自己,伴其左右,鼓励你成长。
你是谁无所谓,重要的谁知道自己是谁,在不冒犯的他人的前提下,坚持自我是一种勇敢,也是成全最完整的自己。
疯子不过就是正常人的一种动词表现,失败者胜利者也不过只是过往的一瞬间罢了。
我在想这个世界到底留给我们多少可以思考的东西和自由的空间?
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去想,躲在自己的黑色角落里,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存在都变成不存在了呢?
本或许只是自我的逃避,逃避这个真实世界带来的麻烦。
他躲在属于自己的黑色角落里,在那里他可以自由的发挥和奔跑。
那是一个他不畏惧的世界。
就如同内从未出现过的斯嘉莱,她带着本寻找着有创意的死,也带着本开始了新的世界,那所谓活着的死,在最后一幕中让我们明白斯嘉莱也无非只是本的一种幻想罢了。
可以这么说么?
是本拯救了自己么?
学着快乐前先学会感受,是的。
只要懂得感受,现实和虚拟的世界又能有什么区别呢?
不说话又能怎样,自闭症又能怎样。
我想尊重别人的孤独往往比剥夺别人的孤独来的更实际些吧。
我喜欢那个站在放映机前面原本活在虚拟中的本,逆光的拍摄,在那间教堂里面,本,像一个降临人间的上帝,他笑了。
喜欢电影里面的一句话“本是有自闭症的人,但对于他来说那不是问题,其他人才是问题。
”如果可以请活的快乐些,因为这世界还有好多值得我们去感受的。
电影《Ben X》,BEN是一个严重自闭的少年,从小到大,永远只是别人的笑料,最后他唯用他的“死”来敲醒这个社会最为肮脏最的面目...一如今天的Michael Jackson...建议去看下 这个片子 或许真的和现实中的Michael Jackson有重合之处...
为什么电影看得累?
一方面可能因为电影的剧情复杂,的确需要动脑经来理解,极端者如《穆赫兰道》。
另一方面是电影的短镜头过多、缺少慢镜头、剪辑密集,电影的节奏的凌冽使得进展快于观众的反映速度,比如《本X》。
这部片子的前半部分都非常闷,无非是一个《大象》类型的电影,少年在学校受到同学的欺负和凌辱,企图自杀。
除开那些人物访谈类型的镜头之外,其他镜头都并不十分讲究构图,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纪录片风格,配合极端克制的影片音乐,电影纪录片风格凸显出来。
原本这种风格并无可指摘,可是在所记录内容本身并不惊悚有趣的情况下(女巫布莱尔或鬼影系列除外),纪录片风格往往意味着更少的观众、更坐不住的观众和更心烦意乱的观众。
我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观众。
更要命的是,前半段片子当中太多的意识流性质的镜头,剧情不加任何修饰的平铺直叙,让人大倒胃口,看到这一部分我心中暗想:我终于明白什么是文艺腔了。
文艺腔就是不讲符合逻辑的故事,想怎么来就怎么来,随心所欲。
相比而言,仿佛那些典型的三段式好莱坞影片却需要更多的心思,因为导演注重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倾诉欲望,更多的还有观众的大脑和思维。
整部电影的着色以深蓝、黑色、灰色为主,而且拍摄季节在秋冬,因此整个电影穿插着一种萧瑟、内敛而且冷峻的气息。
女孩的出现带给了这部影片不一样的色调,她红色的外衣在整部影片当中非常鲜明。
正是这样的暖色让本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让电影有了巨大的转折。
也让片子风格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电影前半段描述的是一个纪实、悲伤且消极的故事,可本的假死这一情节让片子的风格充满恶作剧的戏码,从而变得滑稽、忍俊不禁但失真——生活中没有一个自闭症儿童能够如此狡诈地想出这一出戏码吧?
虽然这样的风格猛变让我略感失望,但却也是这样的反转带给前半部很渣的片子迥然不同的色彩。
不过导演貌似没有打算把这样的悬念持续太久,因此本的假死在一开始盘算的时候就充满了提示和线索。
本和Scarlite在后台的窃笑和嬉笑让本的假死所带给社会各界的震惊和悲痛冲淡了不少,尤其教堂那一个场景当中所应有的冲突性基本消失,观众所等待的无非就是本将以怎样的方式来揭穿这搞笑的闹剧。
说实在的,我很喜欢这样的剧情,可是导演的影像处理并不妥当。
电影希望传达“非得等到人死了人们才懂的反省”的观点,被假死情节的搞笑和无厘头所分解了——导演完全可以抑制住本和他的女友在戳穿这一幕之后的洋洋得意的。
电影走到这里也就能够拿3颗星了。
电影在最后一个镜头里面丢出来一记重磅炸弹——原来这个红衣少女前往布鲁塞尔就一去不复返了,一切的反击和策划只是本自己做出的选择。
本开始了自我救赎,可是代价是他活在了自己拥有一个女友的幻象里,可以想象他的日子并不会比之前好过多少,或者说只是换了一种“不好过”而已:他可能对着空气接吻、对着空气讲话、对着空气笑,旁人看他就是个神经病吧。
那些在观影过程中看到违和感在最后一个镜头当中得到了解答:为何父母从来不和女孩对话,为何女孩和本搂搂抱抱他的父母却没有任何指摘。
这最后的神来一笔果然聪明。
最后思考的问题是:这样的主题的片子能够在国内实现大规模的票房么?
校园暴力、家庭暴力、社会现状的反思一定能够赋予电影深层次的意义,这让电影获得了人文性。
巧妙的结构和结局,更顺畅的剪辑和剧情安排,则让电影拥有了艺术性,口碑营销有了可能。
可是,应该如何从影片当中获得可供营销的点呢?
选一个知名演员来做营销?
借助网游本身来实现营销?
通过经典台词来营销比如“我什么都学会了,可是没有学会欺骗”?
通过在社交网络上对“残酷青春”、“人生的意义”进行宣传?
或者制作一个更为活泼的动画片来描述校园暴力的数据统计片?
这样的片子在当今中国影市最多能够拿下1亿票房吧?
不过好歹成本也就1000万而已吧。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人不小心闯进了精神病院,这个医院刚好在发生暴动,所有“正常人”都被精神病人制服了,所有精神病人都被打开了牢笼,整个精神病院现在成了精神病人的自由国度,而这个误打误撞闯进来的“正常人”,被这个“国度”里的人民视为“不正常”,结果被迫给带去接受治疗。。。
此时,原本属于“正常人”的现在成了不正常,而原本属于不正常的现在则成了正常!
什么是正常人?
什么是不正常?
其实压根不存在,这个正常与不正常,本没有绝对标准,是组建这社会的多数人所定义的,完全取决于这部分人的主观判断,而当我们有了定义有了判断的时候,我们又非常讨厌处于我们判断里的反面人物,我们将之称其为异类。
我们为什么讨厌异类?
因为异类的存在,本身就是否定我们判断、否定我们认知的存在,我们如果允许异类的存在,那其实就是否定我们自己的存在!
所以我们为了肯定自己的存在,必须否定异类的存在,所以,当我们面对异类,必然会讨厌、会打压,最终目的必然是将异类赶出我们的“领地”,或者将异类转化为同类,从而使血统得以纯正,这样最终这个社会才能稳定长久。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什么导致我们成了异类?
又或者使我们归为同类?
为何人与人之间就会不一样呢?
这个差异到底是怎么来的?
这个差异,看似是起源于每个人所接收到的信息(成长环境)、来到这世上时空间和时间的影响以及由前世所积攒的福与祸等一系列因素,实际上并不是,是因为分别心!
是因为当我们有了“你”与“我”之分的时候,分歧出现了,分裂出现了!
而让“你”与“我”产生作用的那个东西,叫做“评判”!
最初的我们,没有你我之分,因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这个世界本就是一个整体,当亚当夏娃吃了禁果时,他们发现自己赤身裸体,所以找衣物遮掩,因为此时,他们有了“我”的概念,有了“评判”,所以在神面前暴露出来吃禁果的事实,因为从打破禁忌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有了“我”的概念,从而产生了评判(蛇说吃了这果子你未必死,这就是人类最早开始的评判),也就有了罪了。
这电影里多次出现了挂着耶稣的十字架,其实非常符合电影里的意境,因为在我看来,耶稣为什么会被人类钉在十字架上?
因为在人类的眼里,或者说,在当时那个人类社会里,耶稣是这个社会的异类!
被鞭打被凌辱被钉十字架,这是这个糟糕的社会对待异类最极端的宣泄!
我们之所以成为异类,之所以生来与众不同,那是因为我们是带着巨大的使命而来的,而这个最终的使命到底是什么?
是让我们放下“我”的意识,放下由“我”而生的“判断”,是让万物觉醒,是让万物意识到,我们都是一体的!
我们的异类身份,必然遭到排挤和打压,而这,就是伟大使命里的牺牲!
我们得像十字架上的耶稣一样不断的牺牲,只有通过牺牲,最终才能唤醒我们埋藏在最深处的真相:万物本是一体!
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关于片名 X代表的是一堆事物的集合。
本X,是男主角在游戏中的名字,游戏中的他所向披靡,所以本X,也是指“本”所有勇敢和积极面的集合。
该片又名《霸王游戏》。
电影基于一款叫做《霸王》的网络游戏。
而对于有自闭症的“本”来说,他本身就是他自己世界的霸王。
BEN-X的荷兰语发音意为,我一无是处。
误导与反误导 导演巴斯阿扎在误导与反误导的设置上显然很用心。
一直到影片高潮之前的最后一刻,导演都在用大量的细节制造BEN会自杀的假象。
从大量富有指向性的镜头、母亲被采访时的暗示性的话语、同学们的反思以及老师们的总结和后悔,都隐约又明显的在告诉观众,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了。
而随着影片的推进,我们看到了一个保守欺负的自闭小孩的形象,自然而然的,观众走向了导演设置给我们的陷阱,也就是,BEN被欺负的自杀了。
但是与此同时,导演也在影片的进行中,不断隐晦的暗示我们,本是不会死亡的。
首先是关于导演对于本会死亡的误导: 出现在影片的1m20s—1m58s,穿插在BEN的游戏世界之间的BEN妈妈的访谈可以看出,明显每一次出现的时候,镜头都被推的更近了一点。
我们可以认为,导演是在通过镜头的逐渐前推来误导和强调,真的有人会死。
而之后对于老师和同学的采访,大家的惋惜和欲言又止是对上面一组镜头的再次强调。
而在65m9s-65m14s出现的一组镜头,BEN在站台上站着,火车刹车声,以及接下来的BEN妈妈说,我被吓懵了。
这明显也是一组暗示性极强的镜头。
通过切入母亲采访中的话,结合铁轨的镜头来达成误导的效果。
而这种暗示在66m49s的时候被推到了极致。
在刚刚出现了BEN想用刀杀死自己这个镜头后不久,就出现了这个BEN望着火车驶来的场景,从情节上来看,跃轨自杀,在情绪上是强于割腕的。
所以我们可以把组镜头看作是割腕之后情绪的加强,BEN对死亡的渴求度的增加。
而这时候影片的时间,按照好莱坞的剧作结构来看,正好是高潮爆发的时间,导演想要误导观众们认为,这个故事会在这里结束。
事实上,斯嘉丽把BEN推下去的镜头不仅起到了误导的作用。
她真的杀死了BEN,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时候的斯嘉丽正式杀掉了原来那个懦弱想要逃避的BEN。
而在老师提起耶稣的那组镜头相对应的是导演对于结局的暗示。
在15m处,老师讲到耶稣死亡又复活,这句话其实已经告诉了观众最终结局,但是,他马上用老师情绪的爆发,把观众的注意点转移到了博加特身上。
实际上BEN在片中也是耶稣的角色,受难的他最终重生,也是对作恶者痛苦的一种救赎。
片中频频出现富有宗教色彩的用光,时常有圣光一样的发散光以BEN为中心散开作为暗示。
诸如:10:11'' 童年的体育课被围攻对应后来的课堂被围攻羞辱 40:28'' 童年的被架走对应后来在路上被架走 1:13:36'' 重生的光,接跳下的真相,跳下的几秒内强烈的柔光变实,耶稣使命完成 还有78m5s斯嘉丽的台词:每个结束都是开始。
这句话出现在BEN自己设计的自杀之前,其实是对BEN这次自杀一个最明显的暗示了。
但是它藏在前面导演层层铺垫的误导之中,对比导演暗示死亡的力度实在太弱。
整部影片其实就是导演在误导与反误导之间的平衡的拉锯,也是导演带领观众按照既定路线走入他布置的迷宫的过程。
斯嘉丽是否存在 斯嘉丽前几次出现真实和幻觉的区分是比较明显的。
32m57s和47m57s处,斯嘉丽第一次只是游戏的意象体现,第二次出现是在本吃药之后,借由路过老人的视角告诉了观众,斯嘉丽是假的。
59m30s和62m25s处,在车站和火车上,斯嘉丽是真实出现的。
导演让斯嘉丽从幻觉走向真实,然后再把斯嘉丽的真实性模糊掉。
这个过程,也可以说是BEN自己的潜意识,从朦胧走向清晰,最后跟自己的本我融合的过程。
但是从本下车开始,导演就刻意把斯嘉丽是否真实这个事情模糊掉了。
在68m33s他们两个人在水吧的时候,面前只有一个杯子。
这时候观众很可能会以为斯嘉丽已经走了,之后出现的斯嘉丽都是幻觉。
但是在这一场的最后,本问了一句:“你不是喜欢喝芬达么?
” 而在78m21s处,斯嘉丽和本的家人们在船上,斯嘉丽面前就摆了一瓶芬达。
如果观众通过这里以为斯嘉丽是真实的,那么导演又要笑而不语了。
在88m24s处,从本妈妈的眼中,斯嘉丽不见了。
这个不见,可以代表斯嘉丽从来没有存在过,本只是在跟自己的潜意识交流,而最后的消失,代表融合。
那时候的本明显比之前更加的开放。
那么前面出现的芬达可以解释为是本的,只是倒在杯子里喝了。
这么说的话就不是斯嘉莱帮了ben,而是ben的自我意识帮了他,最后一个镜头体现出来的那句话:人一见到马,总想骑上马背,可是你能告诉我,有哪一匹马想要被人骑。
其实这句话就点明了ben的自我救赎。
但是,斯嘉丽的不见,也可以代表她的存在。
因为她的出现带给本希望,所以在斯嘉丽离开之后,本的自闭症更加严重,因为对斯嘉丽的念念不忘,本无法接受斯嘉丽的离开,于是在他自己的意识里,斯嘉丽永远的陪在了他的身边。
关于拉康 拉康提出的镜像分析法在本篇一开始就有通过本对镜子中自己的控制来体现。
在镜像分析法中提到,孩子会通过控制镜子中的自己得到快感。
而自闭的本,他就是这样一个孩子。
母亲软弱的 父亲缺失 这也符合了拉康这个观点的基本条件。
游戏和摄像机是他观察世界的途径,腕上的心率表是确认自己的途径。
心本来是最感性和神奇的东西,但他只能通过数字去观察。
这也是很好的契合了拉康的观点,把自己的身体当做是一个另外的物体,而意识通过操纵身体来得到快感。
从一开始他对镜子里的自己说话,以及镜头里,在现实世界出现了游戏中的装备操作框,也可以看出,他是以判断操作装备的方式在生活,游戏和现实的界限被导演完全打破了。
而本的生活也是通过自我来操作,然后被外界打破。
绝对的非主流电影。
非主流的制片商,非主流的演员,非主流的情节,甚至非主流的对白语言。
男主角本是一个有着比较严重自闭症的男孩。
但是他的智商绝对没有问题,所以他成了一个网游高手。
然而,俗话说的好,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
本的同学们几乎都是不良少年,都习惯于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本的痛苦之上。
无休止的欺辱和压迫,让本完全崩溃,甚至萌生短见。
此时,多亏了本在游戏中的忠实盟友,一位网友女孩及时出现在他的生活中,才让本重新回到了生活的正轨。
本是一个不幸的孩子,他的生活比常人更加崎岖艰难。
本也是一个幸运的孩子,有父母、老师,还有美丽网友女孩的贴心帮助!
我,不在你的游戏里,你也不在我的。
我们彼此所认知的世界是如此的不同,它有时甚至是以你完全难以想象的方式去组织的。
想起庞勒在《乌合之众》里所做过的一个比喻。
如果把客观世界比作一个完美圆形的话,那么它的形状会依照我们观察的视角而变成不同程度的椭圆,甚至是一条线。
但事实上就连真正“看到”这个圆是一个正圆形状的人,也只是“以为”他们发现了真正的世界罢了,到底是否是一个“正圆”并没有人可以评价。
所以比起苦苦去思考“如何才能看到一个正圆”,莫不如专注自己的视角,专注于在你的视角所“发现”的世界到底是一种如何的形状,以及我们如何在这样一个世界去生活去思考。
对于我们自身而言,“现实”比“真实”更为重要。
Ben看到我们未曾看到过的世界。
他是个“感觉极度敏锐者”,也就是说,他用视觉去观察的世界比我们更细致,更深入。
而因为他这样的“天赋”,让他很难去自然理解人与人相处的方式,交流的方法。
后来,他发现自己在那个“霸王”的游戏里,更能自在的让自己与“世界”相处。
他甚至尝试将网游里的行动方式转换到现实社会里让自己变得更自然。
他拍摄人们交流的方式,如教程一般的学习。
将现实中的场景和人物与网游中的一一对应。
然而让这两者如此难以调和,因为Ben在两个“世界”里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在网游里他是如此的强壮,随心所欲,几乎掌控一切;而在外部的“世界”,他只是这社会中默默无闻的一个,而且被视为怪物、弱智。
用一个世界去替换另一个世界是行不通的。
本在经过了无数次挫折之后,他想到了Log out---从这个“现实的世界”里退出。
而他在这期间却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因为他已经习惯性用网络里的方式去指导自己现实的行动,当他遇到一个在现实生活中从未碰到过的“指令”的时候,他显得不知所措。
方式,是可以学习了,他为此甚至特意研究了一本“自杀指南”。
而其实最大的疑惑是“log out”在网游和现实的“死”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不同。
在Ben思考死亡之道的时候,他意外的“天赋”帮助了他。
在网游中他唯一能交流的女孩想帮助他,而且约他出来见面。
虽然Ben最终还是能和那个女孩说“Hi”(电影在给出明确答案之前已经有很多次暗示了,第一次是在Ben手机被抢后他自造了“幻视”,并让自己在与现实世界相处时,找到了一种意外的“heal”),但是他却用自己的“天赋”,把那个女孩永远“留在”了自己身边。
Ben和“女孩”交流的过程,其实就是他自己思考的过程,而最后,他也终于发现了一个与游戏中“Log out”一致的方法。
他的“Log out”并不用永远的退出,而正如游戏里一样,他既能让自己的“Log out”现实影响到其他“游戏角色”,而自己还可以重新“Log in”,继续自己的游戏。
实际上,Ben的思考层面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认知:那就是无论“网游世界”还是“现实世界”都不是“理想的世界”,而真正的“世界”只存在与自己所组织的“认识”里,在这个他自己营造的“世界”,他可以自由自在,快乐的生活,并不希望其他任何世界打扰他。
Ben得到了“救赎”,这种解脱是以“割裂”其他世界为代价的。
关于“救赎”,电影里也一再给出暗示,那就是反复出现的十字架。
圣经里说,我们每个人都该背起自己的十字架。
其实意思就是讲,我们的“救赎”只能经由自己的努力去完成。
也就是我们必须以自己的方式去和这个现实这个“正圆”去发生关系,然后组织出自己的“世界”让自己得以容身其中。
只是我们在组织自己“世界”的同时,并不一定一定要去“割裂”其他的世界,而是以一种欣赏的态度,去观察他人的行为,思考别人的思考,然后把那些“见解”都有选择的融入自己的“世界”,从而让自己的世界变得更丰满,更美丽。
请世界多一点宽容。
阿 门。
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无比沉重的话题,影片给我们讲了一个现实的故事。
也许BEN的经历也曾在我们的周围发生,尽管BEN是最后的胜利者,但他失去了太多的东西,也许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是不足为奇的,但对BEN,那些抑郁症困扰的自闭人群来说,别人的宽容,别人的接纳,别人的关爱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显然,BEN最后伤痕累累,但在他自己的世界之中,他是幸福的,影片的最后,导演留给我们的依旧是希望————BEN那满足的微笑影片的开篇很难为影片定位,先是BEN的母亲的独白:“非要出了重要的事情,才会引起你们的注意”。
暂时还不清楚BEN 的故事,但却说明了BEN是个被遗忘的角色,镜头的推进,把BEN的故事一一展现,BEN是一个严重自闭的孩子,从小到现在,他只是别人的笑料和负担,最近他在一款名叫霸王的游戏里面叱咤风云,在游戏中他依旧把持着他的自闭的风格,在游戏中,他只与一个女伴结伴而行,很显然,BEN对游戏谈不上沉迷,他只是把游戏当作一个平台,他只有在游戏中才能做一个正常的人,BEN和我们其实什么也不差,整部电影也和沉迷网游的关系不大,导演也是借着桥梁来讨论自闭的群体问题,BEN 很惧怕现实的生活,别人的愚弄,都在BEN的心理有着严重的阴影,他甚至连反抗都无能为力,当BEN在教室里被同学拖去裤子录制视频的时候,真的让人的心理很难受,而他的同学竟然是那么的欢快,那么的乐此不疲,他们想尽办法捉弄BEN,甚至把BEN的视频传到互联网上,拳打脚踢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他们甚至给BEN吃迷幻药品,BEN想到了死亡,他想逃避,这个时候,游戏中的女伴出现了,她的出现,一半是真实的,一半是虚幻的,感谢虚幻的她,她拯救了BEN,BEN正是因为讨厌自己现实中的样子,所以他讨厌镜子,他强迫自己微笑,她与BEN相遇的桥段,有点CASH BACK中的味道,所有人全部定格,直到BEN的无法表白,她已离开,这时,虚幻的她出现了,她将永远和BEN在一起,她为BEN找回了自己,他们一起录制了最后拯救了自闭群体的视频,BEN的假死很显然是必要的,BEN的经历也是必要的,BEN不但是网络游戏的英雄,也是现实世界中的英雄!
说起电影的结尾,就不得不说BEN的胜利,也是导演的意图,象BEN那样的人社会上那么多,他们也需要自己的天空,题材的新颖就注定了这部电影的成功,BEN自身其实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就是在于社会对他们的态度,影片的最后其实是最出彩的部分,至少比起不羁的天空里的瑞凡,他幸福很多!
初中的时候感谢有盗版碟市场让我看了不少好片(虽然这样不好)印象最深的是那场自杀带给大家的反思。现在想想我弟弟也是不爱说话在学校很低调的 可是我知道啊他写作业的间隙是听古典乐的小天才呢!!!好想你啊汉哥儿❤️
只能说是意外结局
唔系好睇嘚明,又或者讲無心机睇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给自闭症们留一点自己的空间?
电影节奏略慢,剪辑也不太行,题材蛮好的,确实旁人的眼光才是问题,希望大家对他人都多包容吧…
电影后半段故事处理的不错,现实与游戏画面交叉的蒙太奇也很让人新鲜。只可惜本没和那个女孩相认,后面的一切只存在于他的想象中,让人孰为遗憾。
结局太烂了。。。很感动么?!那几个小混混居然还在那哭,哭你妹啊!导演脑袋抽筋了居然想到感化那几个小混混,烂剧情!看的人憋屈死了,纯粹浪费时间!
对于遭受令人作恶的暴力的刻画做的很好,以及完美穿插现实与游戏的剪辑我很喜欢,其他内容持保留态度。
我哭了,可能在我心里,也有这样一个女孩。
【69】欧洲电影特有的冷,以及精致的画面,很到位。巧妙的叙述方式也不错,剧情行云流水,可惜结尾被磕绊了一下。
需要多少理由才可以选择自杀,又需要多少理由才可以继续活下去。想要感觉不错,就得试着去感觉。学会说谎,学会欺骗,学会自救。每个结束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只要快乐,活在只属于自己的世界里有什么不好。
真是给渣人出馊主意 配乐两星
看完觉得挺可怜的。。反映的东西很多,假自杀之后的情节全部都很赞,主题一下子升华了
心中,一片净土,一个女神,够了。
傻里傻气
能以游戏精神自我治愈,才是游戏宅之道啊。”是时候做你自己了,表害怕,要用力。学会微笑,学会欺骗,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ps.其实男主有点像吴彦祖。
1.卑劣的人性,始终有人以别人的痛苦为快乐。2.自闭是他的问题,但对他而言不是问题。3.只有自己能拯救自己。
最有创意的死??唉,最后确实感动我了。看来,人性还需自己来救赎!!……还有,那女的好漂亮哦。
看了一半,觉得没什么意思.
這劇情合理麼?意外結局就那麼重要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