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是在电影节上看的,确实是一个高逼格的文艺电影,尽管成本极低,但是调子一气呵成,表演极具张力,叙事技法也很成熟的文艺片。
片子的内容已经有很多影评有了详细的描述了,这里不再赘述。
导演以一种向犹太宗教法庭控诉的姿态,营造一个可怜女人形象,通篇攻击着犹太法庭的各种问题。
毫无疑问,她是成功的。
在豆瓣影评里,观者几无例外的站在导演一方,一遍同情这女主的经历,一遍抨击犹太宗教法庭,更有甚者则化身西方法律体系的代言人。
导演的塑造太成功,造成大家已经全然不顾故事里的那起离婚诉讼的冲突源点根本与犹太法庭毫无关联。
再来回顾一遍这起离婚诉讼。
一方想要离婚,一方不想要离婚。
这是一道难题,对于犹太法庭如此。
放诸世界上任何一个法庭,难道立即给予离婚就是伟光正的了?
没错,婚姻的名存实亡的续存确实对女方造成了伤害,但是在片中,婚姻的这种状态和可能出现的离婚预期也给男方造成了的伤害,生活状态完全被打乱,甚至坐了牢。
导演将观者的视线引向了婚姻生活对女方造成了多大损失,但是对于离婚状态对于男方的损失却轻描淡写。
所以,我觉得犹太法庭做错的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既然是两难全的案件,就要谈损失补偿,来解决问题。
事实上,古老的塔木德上面类似分配的经典案例比比皆是,而犹太人也以聪明著称于世,我实在难以想象几位法官竟如此的愚蠢不堪。
经济学里有著名的科斯定理。
讲的是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雷托最优。
如果觉得这个不够通俗,那么我给一个例子。
在一间密闭屋子里。
有一个不抽烟的人和一个老烟鬼。
烟鬼抽烟会产生二手烟呛到不抽烟的人。
不抽烟对老烟鬼有损失A,对普通人有收益B。
抽烟对烟鬼有收益A,对普通人有损失B,因为房间里的空气就那么点。
现在的问题只要比较A和B就可以。
如果A也就是抽烟对烟鬼的价值是50块,B既吸二手烟对普通人的损失是30块。
那么烟鬼给普通人30-50元之间的任何一个数字都足以达成这笔允许老烟鬼在室内抽烟的协议,烟鬼付给普通人钱。
反过来,如果A抽烟对于烟鬼的价值是30块,而比较新鲜的空气对于普通人的价值B是50块,结果就完全反过来。
可能普通人最终给予烟鬼35块,以要求他不在此吸烟。
无论如何,这是有解的。
就像这场婚姻。
如果女方需要离婚,而男方不希望离婚,他们之间就需要在这中间找到帕累托均衡。
因为婚姻的产权是只属于两个人的。
这才是解决问题之道,而不是去纠结在室内吸烟是不是违法的问题。
诉讼!
夫妻之间吵架很正常啊,习惯就好了。
很多事情没法用对错用法律解决的!
人生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我愿意通过不断的学习,看到每天进步着的自己,一点点去靠近那些看似遥远的梦想!
对生活充满感激,不管生活给予的是快乐还是痛苦,不管前行的道路是一帆风顺还是曲折坎坷。
人生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我愿意通过不断的学习,看到每天进步着的自己,一点点去靠近那些看似遥远的梦想!
非常好的剧本,逐渐推开剧情,一气呵成。
绝大部分近景及特写,连中景都不多,通过时间变化形成的段落不至于落入戏剧的窠臼。
相对比较巧妙!
其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就是这些陈芝麻烂谷子事儿。
你可以以一种猎奇心态观看,总结出很多以色列在宗教、政治、法律、社会等等方面的问题。
但个人觉得那不是重点,可能对以色列本国有某种探讨意义,但中国式离婚各种“呼天抢地”、美国式离婚各种“仪表堂堂”,说到底不都一回事。
好的电影就是通过普世的东西告诉你,“婚姻”都是一个德行,文明社会通过这种形式来统治你,看不看清其中的因果得失完全取决于个人。
110分钟,基本只有一个场景,一个漫长并且荒唐的诉讼,不停顿的大量对白,却是从开头到结束没有丝毫可以放松的揪心感,女主角自导自演的极为牛逼的故事。
从开场镜头完全忽略妻子薇薇安,就把表达男权的基调,直到所呈现的不可理喻的丈夫以利沙到令人崩溃的法庭,让这种气氛发挥到了极致。
而薇薇安的内心变化从受到折磨,充满怒火,看到希望,感到绝望,在每个证人陈述和剧情的推进,通过穿着服装(只有一次穿了红色),头发造型的变化衬托出来,直到一个脸部特写持续很久,此时情绪的压抑和对这样荒唐的政治和宗教制度的无奈,女主角用面部表情演绎出来,真实到位。
影片在抨击犹太教社会中女性在家庭中不平等地位的同时,也看到对这样并不解放的思想的妥协和无奈,对美国那些文明国家的法律公平的向往。
所有人扭曲的尊严论形成荒谬的价值观念,句句台词都透露这绝望和愤怒。
我曾一度以为薇薇安会自杀,因为我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心跳加速,压抑的情绪无法释放的感觉,这也是这部片子抓人的成功,当最后附带条件的同意的时候,我甚至有种变态的猜想,但无论如何薇薇安成功了,可是窗外依然是熟悉的街景,电影结束。
但我会觉得薇薇安可以不在这个国家继续生活,即使答应了以利沙荒唐的条件,至少自由了,到一个新的社会,忘掉那些过分的要求,重新更好的生活。
这部片子也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和肉头打上干系,磨磨唧唧的他会死缠烂打直到自己崩溃,更像一口粘痰甩也甩不掉。
看了这部电影,主题是一部电影的灵魂,这部电影最好的一点就是在这繁杂的社会中向人们展示了心灵救赎的必要性。
对于观众来讲,一部电影的最大意义在于让他们寄托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在电影银幕上能够感受的到在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徘徊的自己。
在社会中生活的每一个人都拥有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精神世界,另一个是现实世界,这两个世界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离不开一个!
在以色列并不存在民事婚姻与民事离婚,所有的结婚与离婚必须在犹太教拉比的裁决下才能成为“合法”,然而丈夫一方的权利往往凌驾于第三方的裁决人之上。
《诉讼》正是在这样背景下所讲述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薇薇安·阿姆萨勒姆自三年前已经提出离婚,然而她的丈夫伊莱莎并不同意。
即使伊莱 莎强硬地不肯妥协,薇薇安已经下定决心要争取自己的自由,然而宗教裁决人的态度却是暧昧不清。
在三方拉锯的过程中,一幕幕悲剧与荒谬不断上演。
非常精彩的庭审,不是美式巧舌如簧的辩论,而是在一出看似荒诞的离婚诉讼案反应以色列的女权现状。
根据当地法律或者应该说是风俗,离婚诉讼只有在男方同意的前提下法庭才能够裁决,在影片中因为男方的顽固坚持而使诉讼持续了5年,进出法庭10余次并且最后是在女方接受不得再交往异性的条件下才勉强促成,取得了难堪的“胜利”,影片最后那个只拍女主双脚进入法庭的镜头,也是暗示着真正取得平等权利才刚刚上路。
同时也看到了多个人物的情感、社会状态,群像的刻画显得富有个性而丰满不做作,对当地的人文风俗都做了侧面描写。
影片中还同时点到了美国法律的优势,没那么拖沓,这在阿拉伯国家应该是比较大的禁忌,同时也说明导演(也就是女主)已经受到了相当多的西式思想影响,在同时抨击以色列仍以风俗作为判决依据的落后同时,也指出了现代化的司法建设对特别是女权平等的必要性。
结束一段不幸福的婚姻需要多久,这部电影给的答案是,十年,附加一辈子不与其他男人交往的前提。
看起来荒谬,却有可能是事实。
Vivian想离婚,3年前就与丈夫分居,凭借理发师的手艺养活自己,还要将工资存到与丈夫的联名账户用来还房贷;提出诉讼到法庭,丈夫可以屡次被传唤均不到庭,只能接受法官提出的“先回家住,如果还不行再强制丈夫到庭”的条件;三个月又六个月过去,每次开庭接受哥哥、朋友、邻居,一波又一波证人的评价与指责,被对方辩护人怀疑不贞洁;即使换了法官,法庭判决可以离婚,丈夫不同意仍然没戏;签了离婚证书,宗教形式没走完,丈夫最后一刻变卦,之前所有努力、等待的时间都白搭……在法庭询问证人时,所有人的关注点都在“丈夫有没有打妻子,有没有满足妻子的需要,有没有为妻子提供生活所需,是不是个好人,有没有养育子女……”之类外向物质性的问题,没有人关心Vivian是不是快乐、幸福。
没有结婚的女性证人会被质疑是嫉妒Vivian,想让她和自己一样孤独终老;邻居老太只有在丈夫在场才敢讲话,知道Vivian和丈夫每周都会吵架却只能说出“女人一定要尊重自己的丈夫”;Vivian与其他男人在咖啡厅见面都会被怀疑通奸、名声不好……种种迹象显示,好像女人就是丈夫的私有财产,像一头牛一样,只能有一个主人。
这种观念其实隐隐在中国蔓延,未婚人士听到的最多。
“你要是不结婚,我就死不瞑目”、“太没出息了,连个对象都找不到”、“找不到对象,就少在我面前晃,我丢不起这个人”……婚姻的目的难道不是让两个人共同快乐,老了还能相互扶持吗?
想Vivian这样“一条拴着链子的狗都比她幸福”,这种婚姻又有什么意义呢?
观影中,我无数次想到,也许Vivian颈部来一刀,想昆汀的电影一样,才是最终的解脱。
可惜,this is not that kind of movie
去年戛纳导演双周又出一部佳作,其实完全够资格进入主竞赛,毕竟这对以色列兄妹导演已算是戛纳嫡系人马了,自处女作开始前后三部作品均顺利入围。
其实这部《诉讼》作为这个系列三部曲的最终篇章,剧中不少细节都可以追溯前两部的情节,比如《芳心迷踪》里的提到的夫妻矛盾,以及《七天丧期》里压抑的家庭气氛。
导演的作者风格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这部之所以能引起瞩目而大获全胜的关键在于选取了一个极为有利的角度:法庭。
所有戏份均在这个压抑的小空间里展开,法官、控辨双方律师、原/被告,以及证人的设置充满了强烈的社会现实隐喻。
室内戏的场面调度相当出彩,开头用律师的身躯作为割裂夫妻双方的画面让我印象深刻,更不必提之后多场审问证人的精彩场景。
其次,剧本的编写相当贴近现实,尽管只是一个社会新闻般的肥皂剧,但贯穿始终的揪心悬念却让人喘不过气来。
女主角的命运在一场场的审问过程中让人看得不禁叹息,与强烈同情感并存的则是对以色列当今婚姻制度、道德宗教、男权社会等现实问题的思考。
导演处理时间流逝的手法也很有意思,不少细节的捕捉令人浮想联翩,比如女主角的容貌和化妆,男主角的精神面貌,法官律师的言辞等等。
最后,最让我钦佩的是女主角兼导演Ronit,这个魅力十足的女星凭借精湛的演技塑造出一个极为可信的以色列新女性的形象:自信、独立、刚强、义无反顾。
这也是我对这部电影打满分的主要依据。
整体来看,影片反映的是以薇薇安为代表的女性如何反抗男权,如何争取她们的权利,尤其作为一名妻子应有的权利,而最大的权利莫过于脱离其丈夫的权利——离婚自由。
然而他的丈夫却不会给他这样的权利,他认为一旦给了她这种权利他就没有了尊严。
对于薇薇安来说,无自由即无快乐,而对于以利沙而言,无尊严即无快乐。
纠缠许久的诉讼其实就因以利沙的不合作,说到底是因为他没有得到他应有的尊严。
无论薇
自由要自己争取!
It wasn't experimental, nor was it cutting-edge, nor was it brilliant in any way... it was just dull.
真恶心!!宽进严出的法律,随意践踏女性的意志。基本也揭露了婚姻的真相,婚姻制度到底是维护谁的利益。
SIFF@又一城。小小宗教法庭里,证人与律师如走马灯在一对离婚夫妻之间拉锯,螺狮壳里做足道场,完美展现了以色列当代社会的演进与传统价值的断层,亦有两性各自处境思考和对自由的怀疑。剧作与表演都无可挑剔,齐喜乐与思辨,堪为室内剧范本。插片侧面特写亦足调整节奏,动静之间人物生态尽现。击节。
我以为有什么悬疑,原来只是记述一场长达5年的离婚诉讼——而已。不能理解这样的宗教社会,相比之下我们真是太随意了。
女性权利低下想离婚困难
小格局很容易的坏处或许被这片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头到尾从结构到内容想表示的都是同个诉求,而又不能够跳出格局去寻找这个诉求的解决办法。用单调的对白想表现权力的异化是不够的。
离婚官司是死的,情感是活的,人呐,太复杂。
白玉兰8厅。全室内景本身就构成了桎梏的隐喻,层层递进又原地踏步的庭审戏,给出了足够多元的解读空间,比如律法社会的权威,部分建立在仪式、符号和教条的严厉,体现在圆帽、拉比和通奸指控等,男主看起来更多是原教旨主义者,把婚姻看作神圣义务的履职,而女主(自导自演)则是自由的呼声,两者都有可理解之处,才让冲突具有文化交锋的典型性,或者说,让宗教传统的男权性得以彰显(漫长的离婚就是一种女性迫害)。特写镜头用表情和着装暗示了情绪,尤其是婚姻中那种“鄙视”感。女主闺蜜出场时剪辑有点穿帮,衣领的位置有不同。
犹太教妇女争取权利的道路仍然任重道远
很多细节确实很巧妙 但是太!慢!了!
片子没在点上。充斥着现代西方思潮对犹太法庭的嘲笑而忽视了其实这对夫妻问题几乎无解的事实。
一直觉得所有宗教源头是同一个,它倡导人克制自己的欲望、走真善美的窄门。但克制自己的欲望,并不等同于限制人身心的自由。这种上世纪的落后制度,确实压抑。15年的冷门片怎么那么多单一场景的重复,低成本下的重复宣泄,企图在压抑到极限之后让人情绪爆发。
看著簡直想摔手機啊!但確實很棒!
庭审,案件,已不能讨喜
封闭的法庭空间,展现众生相,探讨中东地区的女性主权以及法律制度,观赏性不是非常强,要静下来看
以色列的法庭真是令人不敢置信,10年婚姻是煎熬,5年的离婚更是摧残,不断与直男癌价值观周旋的过程中,徒然也荒废了岁月,生活在落后社会的开明女性的悲哀,离了也是输了
为什么我感觉存在即是合理?其实应该可以看出来,丈夫是个固执的人,但是不可否认他爱她。妻子要离婚的理由总感觉不很充分,而且看起来的确有点不守妇道的感觉。是我偏激了吗?从正面角度讲,女性的权利是应被尊重和支持的,不可偏袒男性。对以色列的法律和民俗不了解,电影反映是否片面不得而知
女方要离,男方不肯,别人说这个男人不打你赚钱回来又没外遇你有什么不满意的,女方一再坚持男方一再不肯,于是一场离婚官司打了五年,最后男方提出要求(为了不剧透就不讲了)终于肯了,这国家的女人没地位得可怕。女主角自编自导自演,确实是很有魅力的女性。
看不下去这种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