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这么庄严地介绍猫科动物的纪录片。
而且,由衷地敬佩那些为了动物福利事业花上一辈子时间的人。
我只想说,三集真的太短了!
完全没看够!
40种不同面孔的猫,每一种在150分钟的片子里均分到的戏份都不到4分钟。
而每只大猫的戏份都是导演在几千个小时的素材里挑选出来的。
是啊!
几千个小时,我觉得如果是我,每天盯着单一的画面看,还得保证不遗漏精彩画面,真的会疯!
我是第一次这么认真地看BBC的纪录片,以前都是只听其名声,没看过其作品。
这次因为猫奴本性才被这部片子吸引过来,一下子就觉得以后应该多多看BBC的纪录片。
真的是整个人都感觉被洗涤了!
我自己是从小就养猫的。
只是小时候养的那只母猫因为在哺乳期时受了惊离家出走了。
后来再养猫,就是工作以后独自生活的时候了。
那时候一只猫咪足以治愈我在大城市独自奋斗的寂寞。
当然这部片子并不是记录与人类亲近的家猫,而是生活在地球各个角落的野生猫科动物。
从第一集到第三集,有一个知识点是一直在重复的:它们在地球的各个角落生长繁衍,从雪地到沙漠,从草原到海滩,再到人类城市中心。
每当看到这里,我都有种喵星人统治地球的感觉。
先说说我最喜欢的大猫:狮子。
可能是受小时候看的《狮子王》的影响,我至今都对狮子有种特殊的情感。
觉得他们就跟身边的小猫一样萌化我心。
但狮子更多了一份威严,让人感受到力量和安全。
狮子是所有猫科动物里唯一群居的大猫。
他们成群结队,还会互相学习,颇具社交性。
而且社交能力也是它们比其他猫科动物更聪明的原因。
这一点在第三集里有位博士做了实验,证明了狮子的智商更加优越。
所以我喜欢它们,也是因为它们更具人性。
以前看到过这样的新闻,一个人类与狮子在一起生活了数年,分别数年再见面,狮子还能认出来并拥抱他,那样的画面看到就会流泪。
第二个想说的是我觉得最具神性的大猫:加拿大猞猁。
零下60度的冰雪世界,我真的难以想象工作人员是付出了怎样的耐心和毅力才等到了它,并拍下了它,让我们能够这么清晰地看见它。
看见它的第一眼,我的眼前一亮。
因为以前也没有认识过这种大猫,更没有看过它的图片。
所以这是我第一次见它的真容。
就是两个字:惊艳。
那种惊艳就像第一次看见独角兽时的感觉:哇!
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具备神性的动物。
加拿大猞猁的体型极其庞大,而且腿长特长,头又较小,耳朵长长的,既威武又美丽。
那样的它独自走在冰天雪地里,就是让人恍惚以为来到了仙界,碰到了哪位神灵的座驾。
第三个想说的是最孤独的大猫:雪豹当它在崖壁间耐心地洒下20几泡尿的时候,我竟然笑出了声!
导演在短短几分钟里就做到了情绪铺垫、意外发现、转折、结局四个部分的叙事。
情绪铺垫是雪豹在崖壁间无望地行走,配音说它有时候会走几十公里,而且速度不缓不急。
让屏幕外的我很捉急。
意外发现是雪豹在一个地方发现了雌性雪豹的气味。
转折是雄雪豹走着走着听到了雌雪豹的叫声。
结局是雄雪豹终于遇到了雌雪豹。
但导演却没有给我们看两只雪豹在一起的画面,而是在两只雪豹互相的叫声中结束了这一段。
我心想纳尼? 动物纪录片导演也玩开放式结局?
害我到现在还心心念念想看两只雪豹干柴烈火的画面!
最后,再次向BBC的专业与敬业表达钦佩之情!
还有第三集里介绍过的那几个为了动物福利事业奔走终身的人。
我自己也曾经设想过,如果不结婚生子,也许我会去做动物保护方面的工作。
一辈子跟小动物在一起,感受它们的柔情与温暖,并努力让它们更幸福。
然而我终究是凡人,做不到那样的无闻和伟大。
如今除了养两只小猫小狗,就只能在屏幕里感受大自然了!
想看不知道去哪看,刚和我家猫分开,有点想它,来吸大猫,争取移情别恋^O^刚看了剧照,最喜欢小小只的,又小又强大,了不得了。
还有心疼老男人雪豹,想告诉他“强大的人最孤独”,、、、、、、、、、、、、、、没办法还没看,只能说这么多,看完了再来评吧QWERTYyuiOPPOasdfghhjklzxcvbnm
BBC不愧是纪录片的业界标杆啊,刚刚用琉璃一般透彻的镜头,让《蓝色海洋 2》席卷了一把全世界观众的眼睛,接着就用毛茸茸,暖烘烘的镜头,来跟踪拍摄猫科动物,再一次席卷全世界爱猫人士的身心。
(不说了,看见那么多的猫科动物毛茸茸的身体在眼前晃来晃去,我的身体都酥软了!
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啊……)
猫科,大体分为三亚属,总共15属38种。
而BBC跨年推出的这部纪录片,将分布在世界上那个达到角落里的40种猫科动物挨个搜罗了一遍。
从体型最大的虎,到最为强壮的非洲狮再到体型最小的锈斑豹猫,都是经历过大自然无数年岁月洗礼而存活下来的胜利者,(好像就猫这一类屈尊降贵当了人类的宠物,其他的猫科动物性子高贵着呢!
)都是些实打实的肉食性动物,一贯的眼神坚定,无肉不欢。
(想想这加拿大猞猁吃的是更软糯的毛茸茸的雪兔,我心下不忍。
兔兔那么可爱,怎么可以……嗯哼,咳咳……差点跑题!
)
镜头先关注的是非洲莫桑比克的狮群,一只后腿受伤的母狮如何照顾自己和她的三只幼崽,如何团结整个狮群狩猎获取食物,因为过于严峻的生存环境的压迫,使得他们没有那般温情脉脉,所有的行为都是原始而直接,身负伤痛也要为活下去而奋斗,好一篇平民励志故事!
接下来,斯里兰卡雨林里,体型最小的锈斑豹猫闪亮登场。
身为体型最小的猫科动物,却有最天不怕地不怕的性子,手掌大小的体型,却要在庞大的森林里坚强求存。
所以它们无所畏惧的利用灵活的体型,敏捷的动作,和优于人类六倍有余的视觉在危险密布的热带雨林里探索整个世界!
而在喜马拉雅的冰雪山脊之上,雪豹在贫瘠的山野里呼唤,所期待的不是食物与温饱,而是一个可以交配的异性伴侣。
只是,他们那领地意识强大到几十公里互不往来的性子,以及日渐减少的数量,注定了的他们百年孤独的命运,让他日复一日回荡在山间的呼唤,显得格外的凄凉。
(这一段拍摄作为第一集正片最后的花絮,让观众见识了摄制组拍摄的艰辛。
整个拍摄环境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区,蹲守接近一个月,终于在一定距离内抓拍到他求偶和划分领地的一系列行为。
比如蹭味道和滋尿这样相对猫科动物较为隐秘的镜头。
)
前面提及的三种都还是自然界里自由自在的精灵,而到非洲猎豹的时候,就出现了人类干预的痕迹。
不论是猎豹母亲脖子上的定位项圈,还是加拿大猞猁耳朵上留下的科研标记,都在无时不刻的提醒我们,人类对于整个自然界所施加的干预。
有保护他们免受额外的伤害为好意的初衷,也有人类生活逐渐侵蚀他们愈加宝贵的领地的无奈。
(猫科动物的领地意识和独居属性,使得他的生存领地至关重要,一旦领地受侵扰,他们会采取逆行的进化策略来保证自身安全。
通常会选择迁移,抛弃现有居住地。
但是逼迫过激,他们甚至于选择性的断绝生育来躲避外来侵袭。
而这样的行为,只会进一步导致他们数量的减少,进而导致整个族群数量的减少和生存的愈加困难!
)
(长脚山猫利用人类冶炼的池塘招引老鼠的特性捕食,但是,老鼠的体内所沉积的重金属估计也全部积攒到他的体内了!
)《大猫》的整个拍摄周期不如《蓝色星球2》那样漫长,但是他的地域跨度极其广泛,其累计的工作量相比其他纪录片也不遑多让。
因为整个拍摄过程的地区遍布全球,从最为酷热的非洲沙漠到最为寒冷的加拿大雪原,从物产丰沛的热带雨林再到干涸荒凉的喜马拉雅山脊,每一处的拍摄都尽力拍出当地的地质特点,然后贴合当地猫科动物的生存状态,用一种大全景的叙事手法,为观众勾勒出整个世界的一个猫科动物分布以及生活状态图谱!
因为是多个摄制组协同拍摄,所以,《大猫》的镜像风格命运《蓝色星球》那般统一,整体上显得表现手法过于多样,缺乏一贯性。
有些地方浓墨重彩,宛若油画。
有些地方过于写实,完全是电视纪录片的镜头特色。
而这些多手法,多角度的拍摄手法,让观众尽可能近距离的观察平时接触不到的这些擅长隐蔽自己的伪装天才们。
(红外线夜视镜头捕捉到的美洲虎捕杀海龟的镜头,镜头本身就带着一种冷意。
) 他们用镜头记录下这些集合力量和敏捷的精灵们生活的时时刻刻,满足人类那天真的好奇心,同时,又通过镜头里夹杂的不和谐因素不动声色的表明,人类工业发展在无形中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雪豹生存地域里越来越少的雌雄分布,猎豹脖子上的追踪器,加拿大猞猁身上的卫星定位系统,长脚山猫到人类开采区捕食以及逐渐积聚在体内的人类矿物质……等等行为,不论是从整体数量还是基因质量,都在有形无形的影响着整个猫科动物的生存。
而作为食物链系统里不可或缺的高端捕猎者,一旦猫科动物的数量失衡,人类的生存也必然随之而受到很大影响。
所以,不要成天陷落在猫科动物软绵绵的皮毛诱惑里,要想真正的爱护他们,不如多看看其他猫科动物的生存环境。
毕竟,这也算是在照顾我们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
已首发于百度电影吧!
BBC花大价钱告诉你,在喜马拉雅山上吸猫是种怎样的体验?
_腾讯视频人类,总以为自己是这个星球的主人。
但在喵星人看来,这里面一定有什么误会,才能让愚蠢的人类得出如此奇怪的谬论。
正如《人类简史》作者所说: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野生水稻,其实全年忙着引水灌溉、驱鸟除虫的农民让水稻们过上了更加安逸的生活,谁驯服了谁还真的难说。
吸猫一族可能比农民更辛苦。
每天捏着鼻子铲屎,猫粮好过自己的口粮,殚精竭虑的讨好,往往只换来喵星人一个爱理不理的眼神。
现在,你再想想,到底谁才是主人?
老子不猜!
一群英国人告诉你,不用猜了。
他们用数年时间记录下喵星人在地球的生存状态,只为了证明:它们比人类更像是这个星球的主人。
这一论证的全过程,都在《大猫》的纪录三集片(误),三集纪录片中。
在高清无码的画面中,你将会欣赏到遍布世界各地的四十多种喵星人,它们彼此之间,既是如此的相像,又是如此的迥异。
猎豹、美洲狮、西伯利亚虎领衔的喵星人豪华午餐组合,更是可以让猫奴们一次吸个过瘾!
因为多读书看报多学点喵星人知识,真的对未来人生会产生极为关键的影响。
试想,当你辛苦攒下一年工资去非洲旅游,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之时,一头体型巨大的喵星人防不胜防出现在你面前……没看过这部纪录片的只能静静等死。
但凡认真看过此片,你至少可以在遗书中告诉家人:把你当猫粮的凶手不是猎豹也不是金钱豹,而是奔跑时平均速度可达70码的非洲豹。
这样死不知道是否有尊严,但至少显得比较有文化。
除此之外,我们在《大猫》中将见识到最mini的喵星人,生活在斯里兰卡以及印度南部,巴掌大小的它体重不超过一公斤,被称之为锈斑豹猫。
看它在热带丛林中行走捕猎,仿佛Q版的《辛巴历险记》。
还有全世界最苦逼的喵星人,生活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不习惯孤独的非洲狮每次聚餐都采取团购模式,前前后后一拥而上,哪怕它们在心底吟唱着“团结就是力量”,却依然要为此付出血的代价,毕竟面对皮糙肉厚堪称非洲五霸之一的非洲水牛以及长颈鹿,这群高端玩家选的都是“地狱模式”。
相比非洲表亲的自我挑战,远在大洋彼岸的美洲狮在吃饭时选择了“无脑模式”。
看着它们闲庭信步的走到海岸边,面对一脸懵逼的企鹅,与其说是捕猎,不如说它们走进了六十九块钱管饱的自助餐厅,甚至吃不完还可以打包带走。
而在喜马拉雅山脉和雪豹四目相望,无论是说几千米海拔,还是考虑其罕见程度,这大概都是世界上最高端的吸猫方式。
空虚寂寞冷的雪豹,在悬崖峭壁上以及皑皑白雪中孤独行走,一小时随地小便多达二十次,尿频尿急尿不净,难怪他等待多年都找不到一只配偶。
人类常说单身狗,真是日了狗了,你们有考虑过雪豹这种单身喵的心情吗?
之所以推荐《大猫》,是在于猎奇心被本片极大满足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BBC出品纪录片背后的两个字:专业。
一是专业的设备消除了职业歧视。
《大猫》采用先进的航拍以及跟踪拍摄技术,用全新的视角第一次完美展现了猎豹的捕食全过程,让我们惊叹还有这样的操作。
科技的进步,赋予了动物世界更加真实的面貌,也让野外动物摄影师不再成为保险公司拒绝理赔的高危工种。
二是专业的精神突破了人类极限。
翻山越岭穿过世界上最危险的公路,BBC的摄影师在天寒地冻的山顶苦等数日,只为还原神秘的真相,当雪豹出现的那一刻,导演和摄影师都哭了。
主创团队真挚的泪水以及颤抖的声音,让我们相信,喵星主人的魅力就是如此巨大,巨大到可以让人忘记足以带来死亡的寒冷。
溢美之词都说到这个份上,你还有什么理由拒绝这部高分的纪录片《大猫》呢?
来吧,不管你是不是猫奴,让我们尽情的吸个够吧!
一口气看完了1-3集。
美丽的捕食者与被捕食者。
世界的壮丽广阔与只够大猫们苟延残喘的小块栖息地。
它们强壮,又脆弱到二十年内消失了那么多。
人类在自然给予的它们完美身躯的力量面前显得弱小,却又强大到使它们濒临灭绝。
它们可爱,它们美丽,它们危险,如此令人着迷。
很多人诟病第三集的镜头重复使用,但我喜欢第三集的主题。
相比起第一二部记录它们现在的样子,第三集其实在描绘一个可能的未来。
人类是它们无法忽视的生存之路上的山峰,而被很多人喜欢的动物们其实需要很多人类有意识地去做些什么才能够继续存活。
仅仅只靠哭泣的科学家去做些什么只能是螳臂当车,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明白保护环境的道理,大家都做出那么一小点儿改变,就会有相当大的不同。
非常喜欢最后的镜头。
看着它们奔向自然,突然觉得,未来一定会变得美好。
我觉得这个片子的确很好看,但是这些猫科动物现在可能比拍的时候多了吧,再说也许现在又有人在偷猎呢(现在是2020年)。
还有我要纠正一下第二集里的错误:大羚羊英文原意为Eland,oryx是整个羚羊这一大类种群(不单指大羚羊)。
另外bobcat到底是个啥???
还有还有Tiger和Lion都是指一大类动物,为啥这个片里总用这些词来翻译一个种(或亚种)呢??????????????????
今晚看了一集big cats。
刚开始就是一边看着纪录片里的大猫们跟身边的某只猪猫无限类似的各种小动作一边慈母笑,但是看到后面“孤独的喜马拉雅雪豹”(旁白用语),差点看哭了。
对我来说可能孤独不是一个对的形容词,因为太主观了,更像是人类把自己对一些主观感受强加到这只大猫身上。
刚开始纪录片提到雪豹的时候说他孤独,镜头里的他貌似也很孤独,形单影只在世界之巅的苍茫大雪中四处奔走,苦苦寻觅着妹子,再配上嗓音低沉节奏缓慢的旁白,真的好像很悲伤的样子,可是并没有让我很有共鸣,更多的是一种旁观的角度,在窥探另一个物种的世界。
但到第1集最后片尾,片子讲述摄制组跟拍雪豹的过程,拍到他们第1次找到这只雪豹的时候,又哭又笑、惊喜万分的是摄制组,雪豹本猫非常淡定。
而且看他的眼神,感觉他已经完全意识到自己在被人观察和注视着,但他就是一副老子根本不在乎的样子,也不管这些人盯着他要干嘛,舒舒服服的晒着太阳,呼噜噜地睡了整整7个小时才起身,特别无所谓。
直到这个时候,我真的深深地被这只雪豹打动了。
在这苍茫的大雪中,他独身一豹,年老体衰食物稀缺生活不易,还要孤身走一个星期走遍自己的领地留下气味征婚,可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呢,他依然一种该吃就吃该睡就睡,该晒的太阳老子得晒足了的架势,一副洒脱不羁及时行乐混不吝的样子,像极了一个隐于雪山里的奇侠隐者。
看着他,我突然就明白我为什么那么喜欢猫科动物了,他们是独行侠,喜欢独自行动,享受个体空间,他们聪明、敏锐、灵巧,是强大从容的捕猎者,但该放松的时候放松,该犯懒的时候犯懒,该享受的时候享受,捕猎的时候也有一种力量与灵动并存的美感。
可以说,他们拥有一种我很向往的生活状态,在某种程度上,我也算是一个拥有猫型人格的人吧。
超级好看的纪录片 看到了很多稀有猫种 了解了很多猫科动物的习性 更正了很多原来对它们产生的误解 最后一集尤其感人 本已濒临灭绝的猫科动物 在人类和大自然的共同努力下 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人类终将放下他们的高傲 与自然和睦相处保护动物 任重而道远 大自然是那么的神奇 只有我们还它一份自由的空气 它便会还我们很多出乎意料的惊喜 正是因为如此 我们才更加热爱大自然 热爱生活最后 就像纪录片结尾所说 the futrue always have a place for cats
??
我不要面子的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拍的真的好,这点上bbc真的赢了,again感谢高科技拍摄技术带来的观影可能嘿嘿嘿∠( ᐛ 」∠)_剪辑比较乱,part1 2剪辑掺进去后边要介绍的未知动物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ps: 猞猁太可爱了吧,天啊,可爱的东西就是吃可爱长大的啊,吃的雪兔也好可爱。
(嗯?
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摘要:本篇希望通过对BBC新剧《Big Cats》(大猫)第一季第一集的解读,带大家了解不一样的猫科动物。
关键词:大猫,生存,不一样。
背景信息:放映电视台:BBC(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英国广播公司),对,没错,就是这个从小学一开始学英语就陪伴我们到现在的「BBC」。
语言:英文。
每集长度:60分钟左右。
首播:2018-01-11(目前已放映2集,今天会播出第3集)。
类型:纪录片。
文中涉及其他作品:行星地球(2006,BBC系列)、荒野间谍(2017,BBC系列)、微观世界(1996)、生命之旅(2014,BBC系列)、我们诞生在中国(2016,陆川导演)P.S. 鉴于本英剧纪录片的科普性,以下罗列的图片和文字中可能伴随“惊喜”,若想保证完整的观剧体验,可以在看完纪录片后再回来回味本文中的这些细节。
为了不影响整部剧的欣赏,本篇仅以S01E01为样本引发共鸣。
它们不一样纪录片开篇便告诉了我们,猫科动物,40多种形态——它们不一样。
有最快的猎豹,最强的狮,最小的锈斑豹猫,最孤独的雪豹,最幽灵的猞猁……在自然界里生存从来都不是一件易事,大部分的猫科动物社交属性尤其弱,驯化后的宠物猫就沿袭了这样的特性。
作为父亲,作为母亲,作为幼崽,不同的家族地位,造成了大猫在这条捕食链和成长链中占据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极端的生活环境让生存变得步履维艰。
它们不一样很多人可能通过科教片、纪录片、动画电影等对野生动物有了不少的了解,然而Luke必须要说,这部「Big Cats」,让你看到了不一样的野生动物。
在“雪豹”章节,出现了这样一幕,你猜他是在干嘛?
纯粹伸懒腰?
还是对什么感到好奇?
亦或是满足?
见到了什么很高兴?
答案是——在到处标记气味。
到这儿可能还是常规纪录片的介绍,但幕后制作的花絮展现了这种雪豹不同寻常的「另一面」:
这只孤独的雪豹日常中,也有肆无忌惮伸着懒腰的时刻。
这样的「萌态」正是该剧不同于以往作品着眼于科普、野性、严酷生存的另一面。
它们不一样有关动物的纪录片有很多都是经典之作,比如BBC系列的「Planet Earth」(行星地球)、「Spy in the Wild」(荒野间谍)、「Life Story」(生命之旅),比如法国纪录片「微观世界」,再比如陆川导演的「我们诞生在中国」。
然而看这部「Big Cats」,却不同于这些作品,它有时候更像一部动作大片:
或者是一部静态写真:
从特写到全景,从静态到动态,制作组成员耗费巨大的心力为我们带来了这样的作品。
看过「荒野间谍」的朋友可能知道拍摄这样的野外纪录片需要怎样的科技、专业,以及导演/摄影师/观察者/引导者的毅力与勇敢。
在第1集的“48分钟的大猫拍摄+10分钟的幕后解析”里,有这样一个画面:
展示的是团队发现雪豹长年累月喷射留下的痕迹。
找到雪豹已经很不容易,还要一直跟踪,才能拍摄到上面那些惊喜的画面,后期根据需要还可能会配上爵士乐,这样呈现出来的效果才能震撼到观众。
它们不一样正如前述,「Big Cats」这部纪录片给人带来的就是“不一样”的思考。
Luke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信念,来区别对待不同的动物。
野生动物的保护,离我们可能很远,我们能做的也只能是呼吁,和极有限的抵制。
那么对待身边的这些宠物呢?
冬天到了,狗肉市场是不是又猖獗起来了?
下雪了,车轮胎上是不是多了几只御寒的身影?
小区里,街道上,那么多不理智的虐待行为,我们能做点什么?
从这一刻,我们“不一样”,因为不管大猫小猫,会卖萌的就是好猫 。
它们其实是一样的,一样需要生存,一样需要关爱,一样抵不过天灾,更抵不过人祸。
所以,请每一位人类,善待动物。
第三集那些一个个项圈真的刺眼
年纪大了,看得我哭的停不下来,这个地球,太美了。
看到好多没见过的猫科,但实在不欣赏在它们挂项圈,打耳钉的行为。
猫科动物绝对是这个星球的颜值担当。
BBC真让人感动,他们不断地不断地拍摄野生动物,这些纪录片已经形成一个独特的文体,充满生命力,使人类不再孤独。
虽然自称拍了很多特殊稀有的镜头,可是感觉和其他动物纪录片相比,没太大不同。为了老虎哭泣的印度人可能是上层婆罗门吧,不知道有没有想过当地农民的感受。
信息密度低,剪辑凌乱,算是BBC质量比较糟糕的片子了。不太开心。:(
阴雨天在一个叫twosome的咖啡店看完。
BBC太会拍了,萌点笑点泪点都这么缓缓道来,尤其是最后一集太共情了,一直在流眼泪。真的希望人类的发展和野生动物的生存能够越来越和谐。
敏捷机警强悍残忍孤傲大胆勇敢坚毅隐秘速度力量技巧策略多样化适应力威风堂堂完美的猎捕机器某些动物比我们想象的“文明”一点
美洲狮太可爱了~云豹也是美翻天,渔猫、兔狲和黑足猫真是萌出一脸血来。
啊啊啊啊!被黑足猫萌化了!这小家伙如此腹黑呀!
讲解了各类猫科动物 从雪山到林地 从湿地到非洲工厂 cats可以适应各种环境 但人类活动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 比如野生虎很可能会灭绝 Highlights: E1: 孤独的喜马拉雅雪豹 配上清冷的男声解说 很感人 E3: 环境保护组织成员在孟买开展awareness program 旨在减少花豹与人类的冲突
看得我高潮了好几次,狮子老虎美洲狮猞猁和雪豹,特别是看到雪豹伸懒腰的时候,我死了。
看了大猫回头看下我家的小猫,大小都是猫。
进化视角。大猫因为咬合力较剑齿虎类强(甚至可以咬穿鳄鱼),选择夜间行动(夜视能力,嗅觉,听觉),潜行(肉垫),猎豹的速度(肌肉),成为草原之王(狮)与森林之王(虎)。高地山的雪豹(追捕山羊)。白令海峡的陆桥。另外可参考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W411Q7NU?p=2&vd_source=c23d1321e1146ab83bb5efdca17fdf80 中P2 10’左右。
猫科动物果然是最治愈的群体 哪怕再悲伤的时候 想想地球上还生活着一群群可爱的大猫 就感觉生活还是很美好的
比较流水化,一般
棒呆了的记录片,简直是重度吸猫上瘾者的福音。
大型吸猫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