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懦弱、感性、孤独、癫狂、猜疑,在王权的笼罩下他将性情寄托于人以外的事物,追求刺激。
已经是国王的他,害怕别人的否定,所以什么对于王后精湛的🎹艺获得他人称赞时,他怒了~王后为了成为王后,生来便为成为王后而做准备。
学习琴艺、语言、礼节,她心存希望和幻想。
成为王后的那一天也是幻想破灭的那一天~不堪的国王和国家,一败涂地的感情~医生渴望新世界和新思想,却不得不与传统为伍,而改变都是要伴随着鲜血的。
而错就错在输在了感情的枷锁之上~都说人不要脸天下无敌,实则,人若无情则天下无敌!
再次鼓足勇气观看完这个电影之后,感觉曾经只认为这是一部乏味可笑的爱情故事是多么的可笑,影片的名字是多么苍白……斯特恩斯死前的泪水似一把把锋利的匕首,刺向每一个为之动容的观众……穷尽一生的奋力抗争,为人权而战的他,最后换来的竟只是人群的麻木漠视,和因与王后私通后感到尊严践踏的仇恨气愤。
或许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刻会发现国王的疯傻,竟然也是一直清醒和智慧,人生,不过只是一次戏剧,你也不过是被安排的一个小小的角色罢了,你可以被塑造为英雄而歌颂,亦可被人踩着脚下随意凌辱,只在一念之间,一切都可以如过往云烟而消散。
不知他在最后可否有一刻的后悔……
曾痛恨王后的可笑和愚蠢,只为所谓的爱情落得如此下场。
在她的命运早被决定的那一刻,就已经没有任何选择,一心期待未来的丈夫而满心欢喜是多么可笑,她早该明白职责早已高于爱情;对丈夫失望而选择作对逃避也是多么愚蠢,直到最后陷入斯特恩斯的爱河之中,我一直气愤她的情绪化、恋爱脑、和过于理想化的天真。
拥有先进思想,为民的追求和一定的身份力量,她明明可以做得更多、更好……可能对她的惋惜对于厌恶吧,才会让我一直没有看下去的勇气。
历史滚滚,或许作为一个看客的我们,没有太多评价的资格,当局者迷,也不会只是少数……最后,还是震撼于那一眼万年的情感碰撞,心动于心心相惜的爱慕之情,最美好的爱情也不过如此了吧。
也曾一直看不起愚蠢疯傻的国王,最后发现他不过是一个一直渴望朋友来支持与陪伴的孩子。
不然,为什么会给予斯特恩斯如此之高的信任,为什么会原谅斯特恩斯多次的言语冒犯,为什么还会接受一直看不起他的王后,又怎么会原谅让自己成为别人孩子父亲的斯特恩斯,甚至还在最后一刻期待着他的赦免而重归于好。
他是善良的,善良到让别人耻笑;他是纯真到无知的,一直相信着周围的每一个人,会放过愿意让步的他。
但现实已经残酷却到让这样的人成长,最后看清现实,用余生去支持儿子去完成属于他们闪着光的岁月里的理想。
只是,他早已失去了他珍视的一切……这样伤痕累累的他,让我好像看到了也曾天真的自己在残酷的现实中无奈地成长。
原本在书本中冰冷带过的的历史进程,和一步步的改革,是一首饱含鲜血的挽歌……
2021-03-20兴乐园书房这改革太早了,早到所有人都不理解,包括你为之奋斗的民众,可悲。
自上而下的改革永远难以唤醒全民的思想,他们也只是把这改革当成弄权者的游戏而已。
看着下面那些为了他们拼了命争取权益的麻木观众,泪水是为自己的一生抱负而哀叹。
你做得多么好,为了他们争取权益,他们却不知道所以然,只是麻木地接受压迫,麻木地过辛苦的生活,麻木地看人被斩首,然后麻木地回家继续生活。
一个成天把启蒙思想的书籍抱在怀里的女人,仅仅用偷情的方式来追求她的自由。
这部电影的镜头的色调与构图都很漂亮,也很温柔,正如大多数同类电影那样,努力地追求着古典油画一般的精致,优雅,从容和暧昧。
一切运用都中规中矩,音乐顺服得总令人忘了它的存在。
看片的时候天气有点冷,凉风阵阵。
以为是什么美女配大叔的情欲戏,于是美美的坐下一边吃饭一边看。
结果事与愿违,屡屡被北欧的冷冽风格和演员细腻的表演打断,看完都没吃完饭。
原本感觉节奏确实慢,但演员的表演功力让我多次停下来细细品味。
电影的叙事手法很北欧,简单,冷,细腻。
主角的改革注定失败,不是因为他上了皇后,是他单枪匹马,还是一个纯粹的浪漫主义者,以为启蒙主义的理论就可以改变国家。
最后他踩着同伴的血上断头台,还摔了一跤,就义全程没有一些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迈,只有不停的泪水和鼻涕。
这种冷酷的现实处理很有说服力,虽然主角本意是好的,但改变国家需要的可不只是伏尔泰的书和信。
主角因为浪漫的改革而死,也因为像兰斯洛特那样浪漫地爱上皇后而死,为如此浪漫的北欧历史感动了一番。
不过有个疑问。
启蒙运动这个是后世给当时的思潮冠的名吧,处于当时的人们知道自己在启蒙运动时代吗?
就像文艺复兴,不会有人在文艺复兴时代说,这是文艺复兴的思想。
同样道理启蒙运动分子会直接说,启蒙思想应该怎样怎样的吗?
求鉴定。
以下内容参考了百科,有不当之处还请谅解,谢谢!
克里斯蒂安并不关心自己唯一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佛雷德里克六世。
然而施特林泽却与这位皇太子关系密切。
他教授给他启蒙思想,和卢梭回归自然的理念,在教育上他也践行着卢梭关于如何使孩子更好地成长得建议,鼓励他自理生活。
这些都对这位将来命途多舛的王子日后的生活和执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克里斯蒂安对自己扮演的职责越来越得心应手,他似乎很享受那些贵族在听到他做出那些决策时震惊而又不敢反驳时的表情,他接下来的法案也越来越有实用价值,其中包括废除酷刑,建立流浪儿童收容所和全民强制性的疫苗接种等,所需资金全部从贵族的津贴里扣除。
克里斯蒂安的理由是,贵族的田产已经够多,毋需国家支持。
国家渐渐朝着正轨行驶。
暗流却在悄悄涌动。
克里斯蒂安谋划着让施特林泽成为正式议员,然而这时,那些被剥夺了特权罢免了职位削减了津贴的贵族们奋起了反抗。
以太后朱莉安娜和议长伯恩斯托福为首召开了临时会议,终于看清施特林泽原来是启蒙运动中的一员,而他的思想正是他们所万万不能容忍的。
于是伯恩斯托福议长受王太后朱莉安娜的支使,在一次议会上痛陈施特林泽的罪状,其中包括控制国王,不尊重丹麦和挪威的习俗等,最后公然举行表决,是否应将施特林泽逐出议会并处流放,结果全票通过,士兵上来带走了施特林泽。
施特林泽看向克里斯蒂安,然而克里斯蒂安却苦恼地低下了头。
这个傻子只是无力地默念着,不,不。
然而就在他绝望的时候,那个他已不抱希望的人突然爆发了,他像是一头愤怒的雄狮一般跳了起来。
“放开他!
否则我砍了你们的脑袋!
”然而话刚出口他自己就惊呆了,仿佛第一次知道国王有这个权利。
然而好在他又很快回过神来。
所有人都惊呆了,在他们心中这个向来逆来顺受的国王接下来终于展现出了他毅然决然的一面,为了守护着他也是他所要守护的人,他作出了一个他此生最荒谬然而却是最伟大的一个决定。
立刻罢除伯恩斯托福总议长的职务,解散议会,成立内阁,内阁仅由他和施特林泽组成。
整个决策从公布到实施全程不出十秒。
当克里斯蒂安精疲力尽,最后一个走出议会时,他看到了道路尽头等待他的的施特林泽,他激动地扑上去搂住了他。
宁负天下,不负一人。
也就这样的,施特林泽完全掌握了国王,这与历代奸臣的手法很是相似,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为自己而施特林泽做实事。
作为一个当时被殖民的德国人,他却把丹麦人民看的比天重。
在他执政的1770年12月到1772年这十六个月中,他发布了不少于1069个法案,平均每天三个。
其中包括减免冗官,国有医疗制度的改革,废除腐朽的审查制度,取消贵族在机关里的任职和允许平民子弟进入大学等等。
美好故事的开始,悲剧就在倒计时。
王太后朱莉安娜和古德伯格散布施特林泽与王后卡罗林不轨的谣言,买通了哥本哈根各大媒体报业。
人民从来都是盲目的,在他们心中施特林泽只是一个利用国王的弄臣。
他们不知道颁布那些有利于他们权利法案的人是谁,却记住了这个和王后通奸并哄骗国王的医生。
闹市里上演着皇室的丑闻,报纸里满是恶意的诽谤,说王后肚子里那个女婴是她和医生的野种。
就连克里斯蒂安这个傻子也坐不住了,他在两人经常游玩的市井里发了疯,逼施特林泽发誓王后肚子里的那个女孩儿不是自己的。
他不能容许他的施特林泽爱上别的人。
为了保命,施特林泽发了誓。
“这不是真的,克里斯蒂安。
”他温柔地安慰他,像是安慰一只狂躁的小狗。
国王果然安静了下来,投入了他的怀抱,把眼泪和鼻涕都抹在了他的肩上。
获许他是真的相信,获许他只是太害怕失去他而不得不相信。
施特林泽应该要为国王容易相信他人这一点感到庆幸,然而不久后他就要为他这一点付出血的代价。
然而被侵犯了利益的贵族们从来不肯善罢甘休,他们要的是这个德国人永远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只要医生还存在一天,他们的的权利和财产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威胁。
当那些因为裁员政策而失去了工作的士兵和那些被煽动的人民涌进宫来,举着火把彻夜围守在腓特烈堡宫并大呼着“绞死德国人!
”的时候,国王慌了神,他问带兵前来的古德伯格,他们为什么要这样?
古德伯格却递给他施特林泽的逮捕令,要他在那上面签字。
克里斯蒂安像是大喊着,不!
不!
哪怕在古德伯格哄骗他再不逮捕德国人那些愤怒的民众就会冲进宫来将他撕成碎片时他仍哭喊着,不!
不!
古德伯格迫切地递上笔,却被国王一巴掌挥开。
即使再傻,他也知道签了这个对他的施特林泽意味着什么。
然而真正打倒国王的却是兰彻伯爵说的,施特林泽,王后和勃兰特密谋要杀死您。
这个自私的贵族为了利益最终说出了连他自己都不会相信的谎言:我是勃兰特的朋友,我偷听过他们的谈话,我说的句句属实。
克里斯蒂安太容易相信别人,他在听到这个的时候已经完全呆了。
整个世界空寂如死,散如飞灰。
他的脑中从此只剩下这一句:施特林泽要杀死您。
他目光呆地滞瘫倒下来,最终像是傀儡一般在逮捕令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那时他的大脑已时一片空白,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
王后承认了这段不合法的恋情,那些因为他颁布的裁减军队的法案而失去工作的士兵冲进施特林泽的宅邸,逮捕了他并将他关进了监狱。
克里斯蒂安在伤心欲绝的情况下与卡罗林离婚。
她先是被囚禁在了卡隆堡宫,接着被流放到了德国,施特林泽的故乡。
而施特林泽则在三个月后被送上了断头台。
他终于为那个不属于他的国家,为这个国土上子民的自由,用自己的生命作为了最后的祭献,死在了离故土千里之外的异乡。
为期十六个月的改革以改革者身首异处而告终。
那一夜,哥本哈根满城风雨。
也就在那之后,克里斯蒂安彻底成为了疯子。
他不愿见任何人,也没有人愿意听他说话,他陷入了最后的,深深的沉默。
他的继母扶持自己的亲生儿子重组了议会,与古德伯格大权,原先颁布的所有进步法案全部被撤销。
暗云笼罩在了整个丹麦的上空,国家在一夕间倒退回了中世纪。
三年后一种罕见的疾病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这种疾病后来被我们称猩红热,卡罗林便死于此。
就在所有人都将此事遗忘时,克里斯蒂安却没有忘记,他在很久后依然会对着画像喃喃念叨:I would have liked to have saved them both.这个两人里,一个是勃兰特,一个是施特林泽。
十年后,他的儿子,佛雷德里克,那个从小在施特林泽教诲下长大的孩子,在父亲的支持下发动了武力政变,粉碎了以朱莉安娜和古德伯格为首代表大贵族利益的议会。
佛雷德里克在位五十五年,他在他的执政期间改良了施特林泽的法案并将他们一一颁布并实施。
在那个时期各国的海上商船为了躲避海盗的侵袭往往挂上别国的国旗,其中以英国国旗居多,其次便是丹麦国旗。
然而那也已经是很后来的事情了。
所有的尘埃终于得以落定。
“......伟大而杰出的思想家,人性光辉的守护者,以自身的殒落换取了永恒的安宁,长眠在大地的圣殿里......乔纳森•佛雷德里希•施特林泽。
”“远古的先灵会在神圣的天国彼岸为他祈福,愿生者幸福,逝者安息......”…… ……在这个曾经发生过惊天动地的浩劫的土地上,如今已经恢复了她应有的静谧。
傍晚的风簌簌而过,像是母亲的双手般一一抚过那些沉寂的生灵。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平静的大地里,死去的人是多么的安详。
看着片中的王后有种莫名眼熟的感觉,良久,想起来了,这就是近期风头正劲的女演员艾丽西卡·维坎德,《丹麦女孩》的女主,《谍影重重》的女主。
男主医生虽然不是很眼熟,不过很性感很帅气,据说是丹麦最性感的男士。
高颜值卡司阵容再加上唯美细腻的画风,使得每一帧都很精美。
整体的色调我也十分喜欢,平静冷淡中带有一种荷尔蒙的躁动。
所以整体氛围颇为凝重,那段医生与王后的恋爱史也变成了沉重的历史斗争的牺牲品。
可以看得出来,整个片子的调色都偏向冷色调,平静冷淡。
尤其是,解散议会颁布新政和处死医生是的色调。
当带有精神问题的国王被迫签下一纸协议,医生被处以死刑,当他泪流满面走向行刑台时,那一瞬的眼神表情,一直在我脑中无法挥去。
他是一个勇士,也是一个注定会被骂的社会角色。
此时似乎与剧情融入了一体。
这样的事情放在皇室,也是皇室中鲜有的风流史,但是看过全片,重点已经不在于医生与王后的奸情,而是一个人作为一个自由人对于民主、爱情的渴望。
如果没有国王这个好基友,御医如何能参政。
如果好基友不够二百五,御医如何能长驱直入扫清一切障碍如此顺利参政。
如果好基友不够二百五,御医如何能轻松上了国王的老婆。
最后还能得到好基友的原谅,还试图想法场上救他。。。
虽然被老油条们还是玩了一道。
不过这片子真的适合让20岁上下的姑娘们好好看看,这俩人算真爱不?
大体上算吧,尽管御医的高优先级任务是参政,但我相信对女主是有真爱的对吧。
但是姑娘们永远别忘了,男人的最高优先级永远不会是女人,尽管你们是他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永远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当国王疯子一样地问御医孩子是不是你的的时候,御医一样可以大言不惭地说不是,即使和女主缠绵的时候,御医依然在讨论国之社稷,试图通过女主的影响力推行自己的主张。
在大牢里神父过来告诉他可以免死但要写一份认罪书的时候,御医马上说哎呀我最近一直在研读上帝。。。
话说其实御医的做法没有错,但在这么一个以爱情为主线的电影里显得他伟大之余又卑鄙了点,当然你也可以说这叫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我认同。
最后回到演员,国王那么年轻,就不能找个稍微同岁的好基友吗!!!
那御医岁数够当他爹了吧!
俩人就那么卷着裤腿沿着河边你追我赶的这样真的没问题吗大爷!!
样貌什么的嘛,Mads大叔这种有点阴郁的比较特别的长相从来都是有人欢喜有人恶,而且欢喜的人超欢喜,恶的人看见就想吐,无可厚非。
女主还是挺漂亮的,面相特别好,非常圆润,各部分都圆润,是女人的好面相。
与安娜卡列尼娜,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错误的时间,遇上对的人,不顾道德的约束,为了爱情,奉献大好前程与生命,甚至是国家前进的步伐。
当国王不给力,被架空,可以利用他实现自己的想法与措施,也同时也会因为国王的昏庸而命丧黄泉。
国家首脑的脑袋决定了国家前途的发展,不因为被某些人谋私利而停滞不前。
爱情真的是超越一切但是爱情的内容是什么?
只是为了让对方互相融为一体?
有爱情的结晶?
如果真心爱着对方,能不能互相为对方考虑?
爱情里面一定要有欲的参与吗?
没有欲的爱情就不是爱情么?
精神的出轨一定有肉体的出轨才算是完整的么?
爱情之所以动人,不在于故事本身有多么美好或凄惨,而在于共鸣。
这一刻,我体悟良深。
——题记 剧情梗概依旧被看多了故事和现实的当代人称之为老套和乏味,最终结果一样在多数人的预料之中。
不过这一刻,我突然领悟了一个成语:高山流水。
李银河博士对于友情的称道的确是平心而论并且毫无造作之嫌。
如果拿亲情/友情/爱情来对比,那可比之处自然要在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展开,自然就少了几分恣意纵情。
单纯的拿爱情这一样出来分析,顺便抒发这部影片带给我的情绪。
三角恋,女主角不爱丈夫,爱上了丈夫的好基友,贴身医生。
为什么不爱丈夫很简单,因为这个2B丈夫虽贵为一国之君,却像个小混混一样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空有贵族气质却只为不靠谱的事情忙着,比如睡大胸女人/玩儿狗/打架/演戏……女主角可是大地方来的贵族女子,一首好钢琴不仅曲高和寡,就连几本喜爱的书籍都不让随身携带(往往文字遇到灵光的脑袋瓜就捣鼓出事情,事情大多威胁统治者,统治者都不是笨蛋),甚至男人Make Love 的方式也让这女人充满抵触情绪,要不是为了弄出个儿子完成使命,女主角肯定也没兴趣被他糟蹋。
为什么会爱上这个毫无背景的医生呢,医生虽然是平民,但既懂医术有有文化有思想,人家俩人的爱情是绝对的高山流水型。
一起读书/骑马/关注时事政治/跳舞……想想那可是18世纪,启蒙思想就相当于你从来没见过共产主义但要不停追求共产主义一样稀罕。
俩人在这精神极度不正常的傻帽儿国王身边,干起了偷情的勾当。
但是这俩人的偷情从来都不会让任何一名观众感觉到恶心和不堪。
一则,女人守着个2B国王,别说爱了,讨厌都来不及呢,这美少妇怎么能抵挡得住魅力老男人伸出的橄榄枝;二则,人家既能够在卢梭的笔下寻找到自由,有能够在伏尔泰的鼓励中寻求变革,头顶着这俩璀璨的光环去离经叛道,事情一下子就只剩下美妙了。
只是女人总会怀孕,喜当爹这件事情,谁干过谁知道,貌似惊吓永远多过惊喜吧。
当医生支配2B国王为人民牟取利益屡次获得成功,最后还把人家八辈祖宗留下来的议会给解散了,只剩下两个好基友组成的内阁,你一个德国人赤手空拳的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啊。
这事情也太爽了点儿吧,晚上睡国王老婆,白天搭理国王的天下。
此等好日子,谁看了不会眼红呢~事情好的太久了就会变糟糕,这不是易经的智慧,而是事物发展都这个规律。
反正太后从来都不是什么好鸟,而大部分政治斗争都是暗处的人斗倒了明处的人。
不过天朝这么多年一直被明处的人统治着,暗处的势力弱的跟苍蝇似的。
爽也爽了,孩子也生了,国家也进步了。
但是流言蜚语就挡不住了,2B国王是可以为了基情原谅医生搞了自己的老婆,但老百姓不愿意了。
让德国人给丹麦王室戴绿帽子,那得多大的耻辱啊。
好吧,革命胎死腹中,卢梭和伏尔泰都见鬼去吧,信仰和法律就完全能够搞定愚昧的群众了,要什么自由。
2B国王一无是处,只能娈童去。
女人流放,男人断头。
就算你俩人一直是在为全国老百姓造福,但围观是全世界老百姓永恒的心态。
所以你流放去吧/你流血牺牲去吧,人民只记得你俩外来人口给自己国王戴绿帽子了,谁还记得你为当政者出谋划策拯救黎民百姓的功德!
医生的最后一滴眼泪,女主角凄厉的几声惨叫,故事也就这样完结。
爱情是会让人着魔的东西,赴汤蹈火都要去追逐和拥有,可惜这是电影。
现实生活中,爱情就惨了,沦为生活的附属品不说,还会因为生活的各种不如意花容失色。
于是我总是会想,爱情要是和赚钱花钱吃饭刷碗联系上,必然就不够纯粹也不够美好,而皇族贵胄的爱情虽然不涉及赚钱花钱吃饭刷碗这些屁事,涉及的却可能是断头流血夺子谋逆等更加嚣张跋扈的事儿啊。
想想还是做个普通人,看看他们的爱情,跟着女主角傻笑/陪着女主角掉眼泪。
这不正是“高山流水”么~
在一本历史杂志的强烈推荐下,我观看了这部名字略显坑爹的丹麦电影。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可以用历史课本中最常见的句式来概括这部电影,启蒙思想在欧洲各国不断传播,深受伏尔泰影响的德国医生施特林泽用精湛的医术成功控制了饱受精神疾病困扰的丹麦国王,并将其权力架空,成为了丹麦名符其实的最高统治者,可由于执政后期存在改革过快等问题,触犯了顽固派和旧贵族的利益,又依靠了没有实权的国王,被以通奸罪处以极刑。
施特林泽执政是丹麦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丹麦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其执政时期颁布的法令令民主观念、启蒙思想深入人心,甚至影响到了国王的儿子,在其上台后继续延用并改进了施特林泽时期的政策,使丹麦的思想文化繁荣达到了顶峰,甚至出现了像安徒生、克尔凯郭尔这样具有启蒙思想武装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其政策对后来的丹麦社会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说施特林泽的改革成功了。
历史还原非常真实!
是一部反映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史的佳作。
为什么有种被坑的感觉呢,每个人都苦着一张脸,我竟然把它看完了。。这要是拿最佳外语片天理难容了
果然是不管中外后宫都是和太医是真爱 和皇帝是演戏 剧情没什么波折还编的一身劲 就是所有演员长得都不好看 看得好扫兴
3.5,中規中矩的宮廷歷史片
名字取得或翻得太异怪了,好好的一部片子;封面干嘛用这个呢,明明裸露的镜头也没有
历史本身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但被拍得非常寡淡。国王后妈长得好像马丽。
看了半天都没搞明白是哪家皇室的故事,另外节奏感超级超级慢
全片唯一动人之处,在医生行刑前那喷涌的涕泪.他心知大势已去,大限已至,低头望向自己的皮鞋尖,那双脚规规矩矩地并着,不曾反抗亦无挣扎。那眼泪,是壮志未酬身先死的不甘?是哀叹自己深入权力腹地时的轻率幼稚?是牢狱中曾向敌人变节,弃掉信念委身上帝的羞耻?还是玩弄权术者死到临头的追悔莫及?恐怕都是。
全剧极富张力,串合启蒙、卢梭自由主义思想引导下的变革,展现王朝新盛与衰败的起落极端;在北欧行之前能遇此片,不失为一种嘉赏
唯独爱情不能解放和自由。
平平无奇,看过即忘。
美术挺无聊,给不出好评
一星给精致的配乐服装布景,一星给疯癫痴迷却脆弱的皇帝,一星给那场点燃欲望的绚丽舞会,一星给断头台前穷途末路的悲凉。虽是国人熟知的宫廷戏,但由丹麦这个只有六百万人口的小国拍出来,仍值得惊叹。四星其实是把私心匀给了落寞的皇上,银幕初试啼声便令人侧目,麦德斯不错,可扮相真不如《狩猎》里
这 最佳外语片的提名弱、爆、了。
皇室人的悲剧。时代的悲剧。在改革过程中,势必有人做出牺牲。就是片子稍微有点拖沓。音乐和服饰都很棒。
神奇的是真实历史事件
不风流的风流史,伪风流史,正儿八经地不风流+正派。
剧情老一套 欧洲皇室那些小事情。 看皇室的妆发还原 看个气氛。
资深影评人L说这片情节比宠儿好看一百倍。带着如此期待,步步幻灭。没有影像风格、没有压迫感,就别跟兰斯莫斯比。这么传奇的历史故事,这么好的素材,拍成流水账,两大演技明星在里面过家家。全片没有波澜。国王倒是不错,印象最深的是情绪烘到后那声“站住”。
片子拍的很美。。。。但是除了很美之外什么都没有啊。。。剧情就是个屎啊
坦白讲,我不怎么太信任讲感情的宫廷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