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不再聚焦于去审判一位杀了被抛弃婴儿的杀人犯,而是把视角放在了一个事件的参与者也是受害者的工人身上。
在时代的浪潮里,她想要走捷径的嫁入豪门,也想要轻松的抛弃孩子生活,然而人性似乎并不像做决定的瞬间时脑子里想的那么轻松。
于是反复的内心,纠结的选择,让并不起眼的她作为时代的缩影出现在了故事的中心。
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个多么惊艳的故事,即使基于一个残酷的事实,即使里面呈现了一些人性的纠结和大背景下生活的艰辛,但对我来说依然是不够动人的。
我难以看到这位女性更细腻的一面,只看到她在生活中的摇摆和什么都想要的纠结。
或许这是那个动荡的年代是不可避免的,也或许我想要看到的成长改变是奢望也并不是创作者的本意,但作为一名女性主角,只承载了故事的推动和讲述的功能确实会让我感到遗憾。
更深层的挖掘呢?
关于她的痛苦,她无法割舍的母性,以及她在无法选择时的沮丧,我都认为给的太浅了,不足以打动我的内心。
但电影的光影,却实打实的吸引到我,让我有一次被黑白电影吸引。
开场的第一组脸的镜头就抓住了我,让我想到画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尤其是在女主的丈夫掀开面具的时刻,我更加坚信培根的画一定是作为参考存在的。
生活的痛苦和人性的扭曲是画家的主题,也成功奠定了影片的基调和主旨。
我最喜欢的一组镜头是在故事的开始,女主爬出窗户坐在床边打毛线的部分,这个视角是细腻的,温柔的,让我感受到她对生活的希望和追求的,即使是很困难的当下,她也想要冲破被束缚的生活。
故事越往后她的生活越艰难,也越痛苦,精神的痛苦也在不断刺激着她,甚至走上了需要药物的路。
很多隐藏在阴影里的脸和镜子里空洞得眼神,也都通过艺术的手段呈现出了人们的状态:麻木,扭曲,痛苦,无路可逃。
故事看到最后,被诟病的杀人犯,生活在痛苦中的女主,持续混乱的生活,在一个拥抱里算是有了一点点的希望,但更多的是唏嘘。
不管是那些不负责的男人,抛弃孩子的母亲还是杀害孩子的凶手,也都不过是历史的车轮下的残骸,我甚至觉得都很残忍,而没得选似乎也成为了一切残忍的开始和更残忍的理由吧。
電影有些刻意地披著德國表現主義的影子,開頭的多臉畫面、三面鏡和黑白色調奠定了電影的風格,故事在戰爭下的哥本哈根發生,著重描寫兩位女性的故事。
可能是真實故事改編的因素,節奏和劇情皆富有戲劇性且拿捏平衡,插入的那些細節(拿針、戰後毀容男人、道格馬口中的玩物男人),都為劇情添增巧妙的一筆。
;從女性視角來看,那些孤立無援和不得不從,被拋棄以及孕育的犧牲,導致她們走向了極端的深淵,令人難受的是這個世界的本質就是如此,而ㄧ戰後的女人只能遵從社會運轉的規範。
到底拋棄是不是道德上的犯罪,本片並沒有深入的討論,這也是片中比較可惜的一處;從美學、編劇的角度來說,整部電影是在水平之上的,然而在意義深度的討論卻不小心被落下——更著重在殺童魔的可怖,但相對而言,她必定是可悲的,而可悲之處為何?
這有待討論。
不過最後的法庭審判令人唏噓,道德上的辯駁和男性眼裡底下的暗戳戳操控(及言論),讓人憤怒。
不管是資本階級又或者是性別對立,永永遠遠地存在,而女性始終是被漠視的一部分。
《拿针的女孩》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的社会议题和出色的表演,成功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影片以20世纪初为背景,通过黑白摄影和精心构建的场景,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压抑与不安。
首先,影片的视觉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导演运用了3:2画幅的黑白摄影,将破败的工厂、阴暗的小巷和温馨的糖果店等场景渲染得极具象征意义。
光影的对比不仅营造出一种神秘而紧张的氛围,还深刻地揭示了主角卡罗琳内心的挣扎。
当她将那把长长的缝衣针扎入身体时,观众仿佛能感受到她的痛苦与绝望,这一镜头无疑成为影片中最震撼人心的片段之一。
演员们的表现也是影片成功的关键。
饰演卡罗琳的女演员凭借精湛的演技,将这个坚强又脆弱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她所展现出的无助与恐惧,让人感同身受。
而达格玛的扮演者则以其独特的气质和复杂的性格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两人之间的对手戏火花四溅,将影片的情感推向高潮。
然而,《拿针的女孩》不仅仅是一部视觉与演技俱佳的作品,它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议题。
影片通过探讨女性地位、阶级差异和道德边界等问题,引发人们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
在那个年代,未婚妈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社会歧视,她们常常被迫放弃自己的孩子。
影片中的达格玛看似在帮助他人,实则可能是在利用他人的困境为自己谋取利益。
这种复杂性使得故事更加丰富,也更具现实批判性。
影片的叙事结构紧凑而流畅,真实事件改编的背景为故事增添了沉重感。
卡罗琳在战争与贫穷的乱世中寻找依靠,却始终无法摆脱命运的枷锁。
最终,她只能选择依靠自己,这种孤独与无助令人心生同情。
影片结尾,法庭上的一通控诉将那些生而不养的母亲推上了道德的审判席,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懦弱与阴暗。
总的来说,《拿针的女孩》凭借其出色的视听语言、精湛的表演和深刻的社会主题,成为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它不仅为观众带来了紧张刺激的观影体验,更引发了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无论你是惊悚片的爱好者,还是对社会议题感兴趣的观察者,都不应错过这部触动心灵的作品。
让我们跟随卡罗琳的脚步,一同走进那段被遗忘的历史,感受其中暗流涌动的惊悚与温情。
电影技法并不高明,只有女主看到杀婴儿那段,算勉强复现了早期电影《起床号》(1924)乔治皮尔森的大胆创新“寂静的两分钟”,但本片中用法还是太拘谨了。
其余部分仅此而已,至于所谓的表现主义用法,进步性还不如奥逊威尔斯那个时代。
另外,我对这种尺度很大,主题肤浅的电影感到沮丧,这是创作上的偷懒与投机。
如果本片想对战后或者艰难生活中人类母亲这一角色进行良心上的质问,正如电影绕了半天最后想表达的一样,那么创作者必须足够尖锐与大胆,必须敢直面任何大众质疑,而不是抛出一个“生活太艰难,残忍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来让电影潦草收尾,甚至还虚伪地来个小团圆的结尾。
这部电影如果调整结构,是完全可以做到反思与批判的。
比如这样,一面突出人们的生活,另一面把杀手行凶暗藏起来。
当所有人为自己的选择而感到安心时,电影最后来个最大胆的,完全静音,不是一分钟两分钟,要一个完全寂静的三分钟,这三分钟就是一个个婴儿被杀的画面。
杀完,电影直接结束。
如果创作者愿意并有勇气直面这个主题,他就意识到,电影前半段,大针捅下体堕胎、毁容脸……这些都只是噱头,对于主题没有任何帮助。
导演在创作上的行为,和电影中的婴儿杀手的行为没有本质区别。
杀手在人类脆弱时变成导演,导演在艺术脆弱时变成杀手,二者是自私、肤浅、冷漠、虚伪的一丘之貉。
稍微搜索下就能了解到,影片中的杀婴情节套用的原型实际是个什么情况呢,相当于《悲惨世界》里芳汀寄养珂赛特(需要定期打钱)的那户人家不是虐待孩子而是领到孩子就下毒手弄死了但对寄样费照收不误……罪行曝光后丹麦堪称举国震惊吧,随后推出了系列旨在维护婴儿生存权的制度包括临盆监督登记发放补助之类。
但本片如此设计故事,主要是为了回溯到避孕堕胎相关技术成熟前的历史阶段,动荡阶层几乎难以逃脱的,情欲的悲剧性。
卡洛琳跑路前一晚跟丈夫有一段交心:这孩子不要了,咱们以后再生就是了,丈夫挑明自己已不能人事,造就了她的决绝离去。
沉溺肉欲的杀婴妇人为什么又决绝放弃壮男情人而把卡洛琳提拔为床伴呢,因为可以完全不必负担受孕的风险。
影片中最用力的一个镜头,卡洛琳被强行逼迫参与杀婴,这一幕发生在卧室,杀婴妇用身体将婴儿逼入二人的肚腹之间,将卡洛琳压倒在床,发力与挣扎与痛哭之间碾死了婴儿:不考虑婴儿的生存权,杀婴约等于被拖延的堕胎(把以乳母身份自荐的卡洛琳直接变成共犯意味着对母性符号的最大程度的冒犯和剥离意图),同性交合在功能上则约等于避孕或预防式堕胎,一个闭环?
一种救赎(假如情欲享乐的本能正当性有待被积极主张)?
原型人物Dagmar确如影片中杀婴妇对卡洛琳自陈所述,本人前后生育了五个孩子仅有一个存活,史上的调查显示Dagmar涉嫌杀害亲子。
她的孩子均系非婚生育,孩子血缘意义上的父亲包括多名男子,这些人中似乎无人情愿做一个父亲。
我想象她后来的杀婴动机中除了不当谋财之外还有心理上的失衡不忿:用额外的杀害将她自己孩子的命运“公平的”施加给众人。
不过调查显示,被托付给Dagmar的婴童中也有一个得到了她的垂怜和抚育。
她被判处死刑后又获减刑,最后死于狱中。
本片的故事架构相较于原型所处的史实背景另行设计了两点:1战争——丈夫参战后失去音讯,自认寡妇的卡洛琳接受厂主的关怀后陷入热恋并怀孕,此时她的丈夫顶着损毁扭曲的脸容出现,并且这张“怪物”脸下的那个孤独灵魂,随着情节的推进每每成为卡洛琳在极致困厄中的可靠后盾。
事实上丹麦作为中立国并未参与到当时的一战中。
影片中所设定的伤痛女性可以找到并且依靠的志愿父亲,自然也不成其为”历史性”设定,这样的设定所依托的情怀和情感完全是穿越特定历史形态的。
2把遇害婴儿的来源设定成生母们希望把孩子送给医生律师那样的稳定阶层当后代——杀婴妇凭借这样一种理论上可行的解决之道找到自己的财路,败露后又直指其实质是白日做梦。
影片中由此借杀婴妇之口道出了对命运的终极悲观,仿佛她本人的及时行乐和对残忍的超脱笼罩了一层形而上的意蕴。
原本我们可以方便的把这方面的展开看成是谋财害命者的狡辩,但是很明显,电影本身是不赞同我们那样做的,或许某种意义上,丹麦等北欧国家冠绝古今的高福利制度也算是对此的思考与回应了。
故事简介: 一战结束后,丹麦制衣女工卡罗琳生活陷入绝境。
丈夫赴战场未归,她因拖欠房租被房东驱逐,与工厂老板约根的恋情也因怀孕而破灭,约根母亲取消了他们的婚约。
走投无路的卡罗琳试图用针自行堕胎,却被达格玛打断。
达格玛声称能帮卡罗琳给孩子找个寄养家庭,卡罗琳信以为真,甚至还为达格玛照顾孩子。
然而,她逐渐发现达格玛的收养生意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自己也被卷入了一场可怕的阴谋。
观者吐槽中: 影片采用黑白摄影,光影对比强烈,突出了贫穷、罪恶的画面冲击力,同时营造出复古凝重的氛围,展现时代伤痛。
幽闭的画面比例增强了叙事空间的压迫感,让观者感同身受角色的压抑。
音效配乐配合精妙,环境音效增强真实感,不和谐的配乐适时渲染紧张惊悚氛围,与视觉效果相得益彰。
与此同时, 主创团队深度挖掘女性生存困境,以卡罗琳的遭遇为缩影,从经济、生育、社会歧视等多维度揭示性别不公。
通过达格玛的罪案,剖析社会底层因贫困、战争、道德沦丧带来的创伤。
卡罗琳在黑暗中坚守善良、抗争命运,为影片注入希望,升华到人性哲思层面。
本片最大的亮点就是演员出色表演:维多利亚・卡门・索内饰演的卡罗琳,精准演绎出角色在苦难中的坚毅、脆弱和挣扎,从肢体语言到眼神细节,全方位展现其复杂情感。
崔娜・蒂虹饰演的达格玛,神秘狡黠,在伪善与邪恶之间自如切换,展现出人性的复杂。
二人对手戏张力十足,引领观者深入角色内心,感受人性善恶。
然而题材过于沉重,影片中包含大量暴力、绝望、死亡元素,如堕胎危险场景、收养黑幕、心理折磨等,可能会对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观者造成精神创伤,限制了影片的受众范围PS 片中的视觉恐怖只是用来烘托主题的配菜,观者个人觉得女主的原配老公就是一个人不可貌相的token,而那个小白脸妈宝也是女人遇人不淑的工具人。
而最后七岁女孩的归属或说就是导演给女主最后的一束救赎之光。
注:本片视频素材来自imdb 官方电影预告视频和海报
今年奥斯卡国际最佳影片提名,个人年度十佳电影,一部沉重而尖锐的作品,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以冷静而克制的方式审视极端境况下的人性与社会问题。
影片用黑白影像的“历史质感”重现了一段真实却不为人熟知的历史,表面上是对一段悲剧事件的还原,实则深入挖掘了人性深处的矛盾与阴暗。
影片以女孩的命运为核心,展现了女性在那个时代的无助和困境。
无论是用缝纫针自我堕胎,还是忍受社会的压迫与道德审判,女孩的每一步都像是一场绝望的抗争。
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社会对女性的残酷审判。
在这样的背景下,糖果店老板窒息婴儿的情节显得尤为震撼,它揭露了社会中隐藏的暴力,人与人之间的残酷现实。
影片在探讨个体命运的同时,也触及了更广泛的伦理与道德问题。
那些看似温柔善良的人为何会冷血杀害婴儿?
在平凡与罪恶之间的界限为何如此脆弱?
导演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将这种矛盾和困惑交给观众。
这种模糊性让影片在观感上更具冲击力。
从叙事结构到美学表达,影片极为克制却充满力量。
黑白光影构筑的空间,既是女孩身处的牢笼,也是观众被困住的心理深渊。
配乐的运用同样值得称道,它将压抑的情绪层层叠加,最终直指内心深处。
影片不仅仅是一部揭露人性黑暗的作品,也是对时代困境和社会问题的冷静凝视。
尽管沉重,却无法忽视它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
它提醒我们直面历史、直面人性,哪怕这意味着深陷压抑与不安,推荐电影丹麦《拿针的女孩》……
文章首发公号:分派电影,每日推荐告别剧荒!
有这样一个女人,在七年间谋 杀了9-25名婴儿,其中还包括一个自己的孩子。
手段极其残忍,勒死、溺死、投进火炉烧死......被审判时,她不仅对自己的罪行毫无悔意,反而振振有词地叫嚣:“你们该给我颁个奖章!
”她就是丹麦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杀 婴 凶 手”——达格玛·约翰娜·阿玛丽·奥弗比。
本期影评小派想要推荐的便是这部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由丹麦导演马格努斯·冯·霍恩执导,丹麦国宝级影后崔娜·蒂虹、维多利亚·卡门·索内主演的惊悚片《拿针的女孩》。
《拿针的女孩》Pigen med nålen
故事开场便是一段极具德国表现主义特色的蒙太奇影像。
一张没有血色的人脸在光影扭曲的作用下,呈现出恐怖、诡异、令人作呕的变形,奠定了暗黑惊悚的总基调。
(《拿针的女孩》截影)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步入尾声。
丹麦虽未参战,但也受到战争的波及,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
女工卡洛琳的丈夫皮特跑去参战,下落不明。
(《拿针的女孩》截影)没法领到阵亡抚恤金的卡洛琳生活陷入了窘境。
为了生存,她投向了多金的工厂主的怀抱,二人不顾路人的目光在街巷间交欢做AI。
很快卡洛琳便怀孕了,工厂主也答应她要娶她。
卡洛琳(维多利亚·卡门·索内 饰)悲催的人生似乎终于迎来了转机。
可就在这时,她那失踪许久的老公居然回来了,还被毁容的不成人样!
弹片削掉了他半张脸,看着就像是从地狱逃出的怪物。
(《拿针的女孩》截影)卡洛琳眼下只想着嫁入豪门当阔太太,哪里还在乎丈夫的死活。
只让他饱餐一顿后,便毫不留情地下了逐客令。
但报应说来就来,工厂主的母亲压根看不起出身寒门的卡洛琳。
她给儿子下了最后通牒,敢娶卡洛琳就别想要家产了。
(《拿针的女孩》截影)无耻的工厂主想都没想就把卡洛琳扫地出门了。
绝望的卡洛琳又想起了前夫。
此时的他在马戏团被当作怪胎供观众调笑取乐,夜里还因为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疯的狂叫。
(《拿针的女孩》截影)卡洛琳实在无法忍受与他生活,也不想让孩子出生在这样的环境里,便萌生了堕胎的想法。
因为实在没钱打胎,她只好在公共浴室洗浴时,用长针猛戳自己的下 体,想要自 行 流 产。
(《拿针的女孩》截影)结果不仅流产失败了,还流了不少血。
所幸,遇到了好心大姐奥弗比。
奥弗比(崔娜·蒂虹 饰)表面上是个糖果店主,背地里却是个婴儿地下买卖的掮客。
她不仅帮卡洛琳给孩子找了个好人家收养,还收留了走投无路的卡洛琳给自己做助手。
(《拿针的女孩》截影)每当卡洛琳看着那些母亲不舍的眼神,于心不忍时,奥弗比便会安慰她:我们这么干其实是做善事,积德行善。
就在卡洛琳心中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时,命运又给了她重重一击。
(《拿针的女孩》截影)某天,她尾随奥弗比出去。
亲眼看到她将自己最喜欢的那个婴儿扔进了下水道里......就像王生回家看到朝夕相处的美人竟是一个穿着画皮的女鬼一样,她的精神世界彻底坍塌了......末了,奥弗比被警方抓获,她站在审判席上,审视了一圈身后的母亲们说,我只是干了你们想干而不敢干的事罢了,这个烂时代哪有你们所期望的好人家会收留他们?
(《拿针的女孩》截影)这里的处理明显致敬了卓别林的《凡尔杜先生》。
凡尔杜靠骗婚杀人挣钱,被抓后却义正言辞地为自己辩护——真正的凶手其实是吃人不吐骨头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制度导致自己堕落,遁入魔道。
(《凡尔杜先生》剧照)这也是本片导演想要论证的观点。
片中除了卡洛琳的前夫皮特,几乎没有一个好人,所有人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边堕落,一边用自己浑浊的心去影响感染尚未堕落的灵魂。
他们笃信,在这个混乱的世道下,不自私、不冷血就无法生存下去。
(《拿针的女孩》截影)片中多次出现母亲控制和影响孩子的场景。
影片开头,卡洛琳想用老鼠当由头吓唬新租户的女儿。
小女孩被吓得吵闹着离去,却被母亲用一记巴掌制止。
(《拿针的女孩》截影)奥弗比的养女伊蕾娜感觉自己被忽视后,竟然想要闷死卡洛琳最爱的那个弃婴。
结合后面奥弗比闷死婴儿的场景,令人毛骨悚然,很难想象她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干出这样冷血的事。
(《拿针的女孩》截影)小派很喜欢本片的结尾。
身心俱疲的卡洛琳回到了前夫皮特的身边,同那些衣冠禽兽不同,虽然他的相貌像魔鬼一样,但却有一颗天使般美丽的心灵。
卡洛琳还到孤儿院接走了奥弗比的养女伊蕾娜。
她从黑暗中缓缓走出,奔向光明。
这个从小就备受摧残的女孩,第一次露出了真心的笑容。
(《拿针的女孩》截影)根据卷宗记载,杀 人 魔奥弗比在儿童时期便遭受到父母的虐 待,造成了她不健全的人格。
没有爱,就没有救赎。
卡洛琳拯救的不只是一个备受欺凌的女孩,还是一个没有成为魔头的“奥弗比”。
图源于网络/ 图片石安浅 / 作者
冲着惊悚片的标签来的,结果并不是。
电影的主角是一个纺织女工,丈夫去了战场,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没有抚恤金,被从原来的房子里赶了出来。
好在工厂经理对她有意思,两个人很快就做了羞羞的事情 --- 电影里是在一个弄堂里,路上还有人走来走去,非常的不讲究 --- 女工怀孕了,满怀希望的以为经理会娶她。
这时, 女主的丈夫回来了,因为被毁容了,脸上戴着面具。
女主为了嫁经理,狠心把丈夫赶走了。
结果当然是没戏。
经理妈不答应,还把女主给从工厂里赶了出来。
女主在澡堂子里拿了根针打算给自己堕胎 --- 躺近浴盆,那么长的针,自己捅, 给我看呆了 被一个带着女孩的阿婆制止了。
阿婆劝她把孩子生下来,说她可以帮她给孩子找个好人家。
女主打零工养活自己,生活过得很苦,但是还是把孩子给生下来了。
期间遇到了在马戏团打工的丈夫 --- 丈夫在马戏团靠残脸给猎奇的人看挣钱 - 丈夫希望把孩子留下,因为他已经没有生育能力了。
女主还是坚持把孩子给送走了。
阿婆处理孩子是要收钱的,女主给的钱不够,提出给阿婆打工补剩下的钱。
女主的孩子当然已经不在了,阿婆说是被好人家给收养了。
和阿婆住在一起后,一次,又一个婴儿被送了过来。
很快,阿婆就把婴儿带走了。
女主悄悄的跟在后面。
阿婆推着婴儿车,到了一个偏僻的角落。
抱着孩子,开始用力。
再出来的时候,孩子已经不见了。
女主趁阿婆离开,冲过去,发现阿婆刚刚站的地方下面通往下水道。
至此,观众的担心已经变成了现实。
根本就没有什么好人家收留这些孩子,这些孩子全被杀了。
阿婆自己辩护说这些孩子全是私生子,根本就没有什么好下场,还不如死了,她是在做好事。
阿婆被判处死刑。
阿婆的6岁的女儿被送进了孤儿院。
女主又找到了丈夫。
去孤儿院收养了阿婆留下的女孩。
全片是黑白的。
看着超级难受。
据说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想通过这一事件的描述控诉战争带来的危害。
看这部片子前我只知道和社会议题有关,以防被剧透没再看任何其他影片信息,更没注意到这原来是一部惊悚片……。
开篇看到王子爱上灰姑娘、恶婆婆以及妈宝男的熟人要素眼前一黑,又在看到致敬工厂大门的镜头眼前一亮。
丈夫诡异的面具再到马戏团的身体恐怖,我和周围观众急迫的呼吸声配上电影的视听真是最好的呼应。
看达格玛处理送养的婴儿,我有想到是杀死,但我想的更阴暗,我以为杀婴后会把他们的某些部位做成商店里的糖……后来发现糖只是糖时甚至默默松了一口气。
达格玛让卡罗琳尝试弄死婴儿,画面只取景到两人扭曲的腿部,第二天又是以一人怀抱另一人后背的姿势醒来,这种画面设计我用刻板的想象猜测,难道也是一种达对卡「强奸」的表达吗?
以及从开篇将卡罗琳赶出房子的母女,扇女儿一巴掌是不是也是在暗示人物命运的轮回?
马戏团男妈妈喂养侏儒的表演,救下卡罗琳的达格玛母女,和无数个将孩子送到达格玛糖果店的母子…这种人物关系像一串珍珠项链一样一个个穿到法庭那场戏,最后达格玛站在画面中央声诉自己应该得到奖章,周围全是唾弃她的受害者,好一个全员恶人局。
多次打破第四堵墙的眼睛,前进或是退后都没有给女性留下空间的社会,真正的凶手究竟是谁呢…?
以及我还有一个疑问,达格玛带着卡罗琳一起吸毒,卡罗琳还能用母乳喂养艾蕾娜吗…?
真实故事改编,改编的我看到后面真的只想求饶…求你别再吓唬我了…。
故事还是讲得太raw了
#VIFF2024# 爱了,没想到是玩德国表现主义,一看制作公司里有罗兹就知道视听不会烂
塔尔味重,但又不得不刺激观众,不太好看我觉得。
原本以为是个莫泊桑/许地山式的故事,看到后面才发现原来是《雷雨》前传,主要矛盾冲突并不是突然从战场归来的丈夫,而是被资本家始乱终弃之后肚里孩子要怎么处理……接下来的剧情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前半部分女主虚荣凉薄的嘴脸实在让人无法与之共情,后半部分剧情又逐渐向惊悚向发展了,就更让人感到乏味,能看的也就只剩下了摄影,工厂大门拍得倒是深得卢米埃尔遗意……
故事性非常好 流畅 真实故事改编 片名对应里面的缝纫机的针 织毛衣的针 自己流产拿的针 .....
社会背景、人际关系、历史进程逐渐收束汇聚成一句箴言:求人不如求己
看到一半就知道是男导演拍的 因为我感受不到任何对女性角色的尊重与体察 倒是品出了一丝对这一真实历史事件的猎奇俯视与刻意的病态暗示 求求男导演别再碰女性题材&别再向全世界散播你们过分庞大的自我意识了
“我们需要拒绝优质电影”
对弗朗西斯·培根图像的化用与身体恐怖主题的结合很合宜。什么叫优质电影?有隔壁房间那样烂俗调度下富裕中产的有病呻吟在,还轮不上这部当典型。我看杀婴妇人和产业工人女主在电影院大笑或犯罪后同榻而眠,比畅销女作家陪纽约时报名记者窝在沙发上看基顿谈环保等死,有情有理有风格有社会意义有人文关怀多了。
不论什么时代,不论哪个国家,总有恶魔在人间。
题材不错,但最终败给了形式主义,镜头主导,各种问题都点到即止没有深挖。
特别适合在大银幕前感受的一部电影,用光、构图和摄影都保留了德国表现主义的美学核心。
技巧层面所形成的精致是否会剥削本身斑驳沉重的故事,显然情感抵达的效用可否在两者间至关重要。抽离色彩的黑白、压迫性的影像配乐将战争对人的创伤和异化推向一种惊悚,面容的视觉扭曲与行为的扭曲形成呼应。战争对男性的身体伤害在马戏团里被景观化,形成一种凝视的可怖的暴力奇观;贫困底层的生存境遇让女性承受堕胎的生理痛苦与“舍弃/弑婴”的情感摧残,“针”所未竟的暴力即使被她者代替,也依旧无法抹去战争对女性的多重伤害,可惜法庭上的质问让人思省却不够有力
【釜山电影节】其实不论是身体上的残缺,还是心理的扭曲,其矛头都指向了战争对人们带来难以消除的阴影。导演在处理这几个话题内容时,遗憾地没能做到平衡,他似乎更擅长音效与配乐,陡然增加诡异的氛围,以及提升情节的悬疑感。
2.5 形聚神散。最讽刺的可能是,100年前的德国表现主义比现在的模拟表现主义要深刻有趣得多。
偶有几帧好看
硬挺的军服会让缝纫针断裂,柔软的谎言要用堕胎针戳破。战争让英雄变成小丑,责任让霸总变成老赖,绝望让母亲变成刽子手。形式盖过内容了。
剥削角色折磨观众
现实又有点魔幻 很喜欢
【77th戛纳】时代的错误却总要推出一个具体的人来承担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