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迥异的面临着英国牛津与剑桥历史学专业录取考试的男生,一个基督徒,一个黑人,一个穆斯林,一个犹太人,一个体育生,三个标准英国男生。
(看完电影查了下资料,原来历史在英国是相当强大的专业)、一个思维创新的文学老师、一个新来的擅长应试的历史老师和一个女权主义的班主任,他们对于三个月之后的考试将何去何从。
这就是『历史系男生』的故事背景,但是如果只是这样,他就不能被称为是英国电影了,因为我忘记提到他们时不时随口吟诵的莎翁十四行诗和惠特曼的草叶集;忘记了他们可以现想现演的经典电影片段;忘记了可以花将近十分钟,像上文学课一样给你上哈代的诗歌;忘记了里面随时随地的都会蹦出来的妙语连珠;当然还忘记了,英国影视必备的那一点点同性情谊。
他不是普通的校园电影,不是给你展示经过努力后终于梦想成真的励志片,也不是一个叛逆的老师带领孩子们反抗旧体制的校园喜剧,因为他什么也是,他什么也不是,他没有刻意的去为了目的而去寻找一个目的,就像开篇第一句话所说的,历史就是一件件糟糕的事情,这个故事也是由连续的事件所组成,偶然加之偶然就是必然,因为历史就是这样前进,没有假设,因为假设就是掩饰,掩饰便可以解脱,但是历史没有解脱。
这部电影只是电影,他向你展示的导演、编剧、演员正在思考的问题,它可以有关哲学的角度,有关历史的偶然,有关思考的角度,有关文学的意义,有关真相的存在与否,有关艺术的真谛,有关考试、有关家庭,有关人生,有关女权主义,甚至有关骚扰,有关恋爱,有关懵懂,很杂很碎,甚至你有时候会觉得他琐碎的好象是现实的生活一样繁复,于是你也融进去,一起欢笑,一起沮丧,没有了目地的框架,一切反而变得真实也更引人入胜了。
这是一部需要自己去看,去揣摩,去思考的电影,当然他不沉重,有时甚至爆笑,但是他也不是闹剧,绝对没有像歌舞青春的那样爆米花,因为,光凭里面的引经据典就足够让你停下来对着字幕好好地揣摩深思一番。
在有些人眼里,影片的同性恋内容有点观赏障碍。
实际上,大多数同志情节仅仅意味着青春性冲动,如果因为这个原因错过这部电影,或者因此诟病这部影片,那就太低估自己的鉴赏力了。
对于酷爱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的观众来说,The History Boys充满了精妙的智慧,很多情节会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如果你喜爱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和男孩,那么,The History Boys就圆满了\(^o^)/Nicholas Hytner和Alan Bennett为这部影片贡献了精彩的剧本,一流的台词,机智有趣的细节,还有广博的人生观和前卫的历史观并且把抽象的理念和典雅的内涵非常巧妙地融入到青春生活中,自然流畅,不落俗套。
细节与情节环环相扣,每一处交锋和引用都暗示着某种生活状态和角色心理。
最重要的,这些生活细节和历史中的角色,或者某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生,同样息息相关,同样的感同身受。
历史和文艺,就是这样生动地被带入永恒的记忆。
The History Boys也是如此来打动喜欢思考的观众。
当然,还有群体一流的表演!!!
It’s not in the subjunctive!
The History Boys他们太有才了!
请原谅我先啰嗦《死亡诗社》 很多年前在英语课上看的《死亡诗社》,和我天真可爱心灵纯粹的童学们一齐感动得稀里糊涂,头脑一热,回家还找出剧本来读,后来在豆瓣上看见,四星吧(在我看来,四星是最高的星级了)。
冷风吹至,热情褪却,发现这电影仍脱离不了那商业性的煽情和那一贯夸张的启承转合。
这是不是年轻的好处呢?
哎呵,当年的年轻人一个个站到课桌上为Keating送别时,旁观的年轻人也早已热泪盈眶了;而今天,两分钟前,趁着午夜临睡前的异常清醒,我调出了《死亡诗社》的页面,将四星改为三星,只留下句“曾经沧海难为水”。
狼狼推荐看的《11度青春之-老男孩》,网页上的简介是:“梦想万劫不复,青春内牛满面”。
我尚未看过《老男孩》,只是突然觉得这句话换个角度,用来形容《死亡诗社》倒是再贴切不过了——梦想万劫不复,青春内牛满面——今日与青春作别,矫情一把,不愿再内牛满面。
我真的不是来错页面了,罗里啰嗦,就是因为这部《The History Boys》。
和《死亡诗社》一样的,《The History Boys》讲述的是一群为升入顶级高等学府做功课的年轻人。
太平实的电影,没有华丽的剧情或演员阵容,唯有演Hector的老头儿有些眼熟。
太绚烂的电影,灿若莲花的言谈间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信手拈来,灵活多变的课堂上 天马行空的思想刮起风暴。
太正经的电影,历史、艺术统统为功课让道,文法、诗歌全权向考试低头。
太浪漫的电影,缠绵悱恻的歌剧传达着我对你的情谊,羞涩爽朗的拥抱是最好的成年礼。
一点儿也不意外的结尾。
原来后面还有一个太过意外的结尾。
这,才是真的结尾。
结尾的结尾,却又有一个黑白默片似的结尾。
可是这次,好像又不是真的结尾了。
一直规规矩矩的电影,一反此时此刻的结局,以一种看似嘲弄的眼神盯着我们:嘿,年轻人,这就是人生。
(Rudge不是小大人般的说”History is just one fucking thing after another“吗?
一乐。
)电影用欣赏的口吻讲述着这些努力着的、迷惘着的、颓唐着的、纠缠着的年轻人的故事,为Oxford和Cambridge做准备的过程牵动着几多人心啊。
命运,你又是否为每个人准备好了一个happy ending 呢?
对于这个问题,《死亡诗社》戛然而止了,或许,它的立意太高远、太深长,已经不屑于回答这个问题了。
《The History Boys》也戛然而止了:倾倒的机车像丢弃在路旁的垃圾一般,支离破碎。
伴送年轻人离开学园的,不是满载祝福和希冀的欢歌,而是一曲悠扬的“Bye,bye,blackbird",哀而不伤,可谓至此。
所以,这部电影,永远不会让我内牛满面。
我反倒常不经意的笑场:在Cripps喷饭的笑容中、在Dorothy帅气的谈吐中、在Ponser清澈的眼神中、在Hector的不拘一格中、在Rudge口齿不清的谬论中、在Irwin的保守和洒脱中……不胜枚举的细节,有如蜡炬燃烧时一点一滴流下的滚烫泪珠,铸成了一个堪称完美的故事。
没有一枝独秀的Keating(朋友曾感叹几世福分才能修来一个这样的老师,现在想来那时的我们真可爱呀),Dorthy、Hector、Irwin都是中规中矩的英国教育体制下普通普通再普通的教师,可谁能否认有这样一个组合的老师不也是一种幸运呢?
《死亡诗社》告诉我们:一个不寻常的老师带领一群无知的学生做不寻常的事情。
《The History Boys》告诉我们:一群寻常的老师带领一群有所知有所不知的学生做一件寻常的事情。
孰优孰劣,无从分辨。
我只知道,我会一直为《The History Boys》情不自禁的笑出声来,却再也不会为《死亡诗社》内牛满面了。
不走寻常路,你将无路可走。
——随着《死亡诗社》中的Keatingl老师激动一把,实乃误人子弟、谋财害命耳。
走好寻常路,你将不再寻常。
——伴着《The history boys》的课本论文考试中规中矩一次,迎接我们的是无悔的青春、无限的人生。
这次,真的结尾了,悠扬清朗的歌声再度响起:Bewitched, bothered and bewilderedam I……P.S.题外题内的话: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开始时很惊讶他们在如此一部100分钟的电影里容纳了这么多,没有冗赘的废话或镜头,每一分钟都让我有感想。
查了资料才知道原来是话剧改编的电影,这的确解释了很多。
首先,个人以为话剧演员的台词功力比单纯的电影电视演员要高,没有太浓重的口音。
另一个令人高兴的是表演并没有过多舞台痕迹,不会有那种表演过于用力的感觉,很自然。
但就整个电影来说,没有体现电影这种形式的优势,好象就是用镜头带着你去看了遍话剧。
镜头变化不多,拍人脸时就一直拍脸,比较固定。
好处是能让人更好地欣赏演员的表演。
影片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主题、用色、背景……都写着两个大字——英国。
影片主线是考牛津剑桥,副线是同性情感问题。
同死亡诗社不同,这里的学生不是需要叛逆的老师来带他们突破陈规陋习,而是需要一个老师帮他们通过大学考试,需要应试教育。
这8个学生很努力,每次看到他们下课之后就冲到图书馆借书的情景我都挺感动的,被勤奋的态度感动了。
老头主张为知识本身的乐趣而学习,新老师是告诉他们考官要什么。
但与印象中的应试教育不同,新老师要求学生把所知道的一切都尽量表现出来,去努力思考发掘别人想不到的角度。
而那些学生之所以能背很多诗歌片段,是靠老教师打下的基础。
影片让人想到教育界和心理界上困扰很久并将继续困扰的问题:我们如何选拔人才?
我们从靠出身靠种族靠血统到现在的靠考试,然后世界就是现在这副样子。
无论你是培养学生背诵知识或学会创造还是提高素质(关于什么是素质,那是另一个话题),到最后总是要考试,有考试就有应试教育,这不是中国特色。
面对考试的现实,空谈知识的乐趣真的没什么用。
英国电影在某种时刻相当现实,但有的时候天真得可笑。
既然故事发生在文法男校,考虑到现在同性恋这么流行,不拿出来实在浪费素材。
李银河的以同性恋和虐恋为主题的著作都举了英国男校的例子。
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历史越久远的国家就越开放,比如欧洲比美国开放,更能接纳事物。
毕竟,太阳底下没什么太新鲜的,很多现在不能接受的新想法,有着古老的根源。
Hector,和学生讨论哈代文字的美妙,在放学路上骚扰学生,衰老肥胖的同性恋,像所有知识分子一样悲观,喜欢动名词结构,就是这么一个存在。
我相信的他教学很有用,因为天知道哪些东西会对你有用,所以学什么都一样。
只是在考试前,他显得不合时宜。
影片不没有关注于他的教学,只是很精彩地提了几笔,但他的私生活才是真正的噱头。
每天放学都要顺路带学生,然后边骑摩托边性骚扰……在质疑他的人格之前,我想先肯定一下动作的难度。
毕竟对一个超过200斤的人来说,一手扶车把一手向后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什么他会这样做?
他用“给予”来为自己辩护,听起来实在像变态连环强奸犯。
这些人都是把犯罪看成自己在做好事。
所以连他的同事都听不下去这种拙劣的辩解。
但就学生而言,他们对他的骚扰是什么态度呢?
答案是:并不特别厌恶。
毕竟乡间小路上狂飚时的同性按摩,对17、8岁的男生来说是很刺激的体验,我猜。
而且很明显,有的不能理解这件事的学生,他不去碰。
也还算有起码的道德吧。
这是不是同性的方便之处?
试想如果是男老师骚扰女学生或女老师骚扰男学生?
事情就大了吧。
在这方面,学生对他的评价是:一个笑料。
Irwin,表层性格与真实自我有很大差异。
作为一个教师,他犀利、激进、不择手段;作为一个人,他小心谨慎,不愿表露自我。
他可能是Homo也可能BI,没有明确表示,但他不太在乎,他接受对他有吸引力的人。
作为教师的他博学而且很有魅力,人气高的花花公子也在努力取悦他,努力到连字迹都和他相似。
他开始时就喜欢Darkin,但只是像老师喜欢有趣的学生,直到对方用二战的开始这种来向他暗示和表白,相当不一般的方式。
但他显然明白了那暗示,而且他的表现说明他喜欢他,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喜欢。
最后Darkin来和他挑明时,他却假装羞怯,非要让人逼到眼前才答应。
我想,是因为他有太多秘密要保守,所以要塑造另一个自我。
据说话剧里这个角色更狡猾,和Hector老师的冲突更激烈,不像电影里这么讨人喜欢。
Darkin,在学校里男女通吃,一边和校长秘书鬼混一边企图引诱老师,混乱,迷惑,只能用青春期来解释了。
虽然他是主角,但我现在还挖不出太多,可能是因为他太典型。
小犹太,绝望地喜欢着Darkin,自卑,敏感,但有勇气。
他冲着Darkin唱歌的样子像天使。
演员完美地展现了他多方面的性格特点。
基督徒,从我的审美来看,挺帅的。
他有趣的地方在于,作为一个虔诚的宗教人士,他和一个犹太同性恋最要好,对大屠杀集中营更敏感。
他可以接受坐在Hector的后座,我猜是因为他的信仰要求他不能自慰,所以他就另找出路了……他特别八卦大概也是因为这个。
Totti老师,影片有台词的两个女性之一。
据说在这部话剧在美国上演时,她凭这个角色拿到了TONY奖。
这真让我想看话剧,在影片里她表现的地方太少了,虽然很有力量但还是太少。
其他学生在电影里没什么表现,因为时间的原因,删减了很多。
我相信原作应该很有趣,有打扮很嬉皮的,有大胖子,有运动特长生,黑人与穆斯林也不应该像电影里这样只是作为多元性的符号存在。
真希望能看到话剧,毕竟这些人不可能一直演下去,不是什么年龄都能演高中生的。
I'm wild againbe geld againa simipering,whimpering child againbewiched, bothered and bewilderedI'm on...couldn't sleep. I wouldn't sleepwhen love came and told me I shouldn't sleepbewiched, bothered and bewilderedI'm on...lost my heartbut what of ithe is cold I agreehe can laugh but I love italthough the love saw meI'll sing to himeach spring to himand worship the trousers that cling to himbewiched, bothered and bewilderedI'm on...17、8岁的聪明学生,算得上真正意气风发,就要为实现人生第一个目标努力,结果也清晰可见。
有那么点小烦恼小困惑,是今后无数烦恼困惑的开始和演习,但此时都还没有那么痛只是有点痒。
再来看看大人们的情况:Hector教学方法这样新奇,鼓励学生为兴趣而活,结果呢已婚的男人却是同性恋者;Irwin激发大家说得新奇,一击即中,但扯谎说自己来自牛津;Dorothy的大脑容量驱不散“History is woman following behind with a bucket”的想法;校长是所有被升学利益诱惑的典型。
人不管到不到中年都开始有自己的隐痛,哪像自以为成熟的孩子们样样都可以摊开来在阳光下晒,活得透明。
回头看看走过的二十年,一开始也都个个明媚笑得灿烂,生活不知几时开始把每一人运送进不同轨道。
或者,每一人不知几时开始把生活搞糟。
那又怎么样呢?
这就是人生吧,要你尝遍每一种滋味,然后才有所体会,什么是酸什么是甜,还有所谓bittersweet,要你领会快乐总是比痛苦长存。
如题。
转:[extract from Act One of The History Boys by Alan Bennett]Classroom T : So we arrive eventually at the less-than-startling discovery that so far as the poets are concerned, the First World War gets the thumbs-down. We have the mountains of dead on both sides, right... "hecatombs", as you all seem to have read somewhere....Anybody know what it means?S1 : "Great public sacrifice of many victims, originally of oxen."S2 : Which, sir, since Wilfred Owen says men were dying like cattle, is the appropriate word.T : True, but no need to look so smug about it. What else? Come on, tick them all off.S3 : Trench warfare. S4 : Barrenness of the strategy.....[different suggestions from students]S5 : Collapse of Weiner Republic. Internal disorder. And... The Rise of Hitler !! T : So the overall conclusion is that 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lie in the unsatisfactory outcome of the First. S5 : (doubtfully) Yes. (with more certainty) Yes. (Others students noded).T : First class. Bristol welcomes you with open arms. Manchester longs to have you. You can walk into Leeds. But I am a fellow of Magdalen College, Oxford, and I have just read seventy papers saying the same thing and I am asleep....S6 : But it's all true. T : What has that got to do with it? What has that got to do with anything? Let's go back to 1914 and I'll put you a different case. Try this for size. Germany does not want war and if there is an arms race it is Britain who is leading it. Though there's no reason why we should want war. Nothing in it for us. Better stand back and let Germany and Russia fight it out while we take the imperial pickings. These are the facts. Why do we not care to acknowledge them? The cattle, the body count. We still don't like to admit the war was even partly our fault because so many of our people died. A photograph on very mantelpiece. And all this mourning has veiled the truth. It's not so much lest we forget, as lest we remember. Because you should realize that so far as the Cenotaph and the Last Post and all that stuff is concerned, there's no better way of forgetting something than by commemorating it. And S2.S2 : Sir?T : You were the one who was morally superior about Haig. (see bio of Haig)S2 : Passchendaele. The Somme. He was a butcher, sir.T : Yes, but at least he delivered the goods. No, no, the real enemy to Haig's subsequent reputation was the Unknown Solider. If Haig had had any sense he'd have had him disinterred and shot all over again for giving comfort to the enemy.S4 : So what about the poets, then?T : What about them? If you read what they actually say as distinct from what they wirte, most of them seem to have enjoyed the war. Siegfried Sassoon was a good officer. Saint Wilfred Owen couldn't wait to get back to his company. Both of them surprisingly bloodthirsty. Poetry is good up to a point. Adds flavour.S2 : It's the foreskin again, isn't it? Bit of garnish.T : (ignoring this) But if you want to relate the politics to the war, forget Wilfred Owen and try Kipling : ...S7 : Thanks a lot.T : "If any question why we died, Tell them because our fathers lied." In other words...S8 : Oh, no sir. With respect, can I stop you ? No, with a poem or any work of art we can never say "in other words". If it is a work of art there are no other words.S4 : Yes, sir. That's why it is a work of art in the first place. You can't look at a Rembrandt and say "in other words", can you, sir?S9 : So what's the verdict then, sir? What do I write down? T : You can write down, S9, that "I must not write down every word that teacher says."You can also write down that the First World War was a mistake. It was not a tragedy. And as for the truth, S6, which you were worrying about : truth is no more at issue in an examination than thirst at a wine-tasting or fashion at a striptease.S2 : Do you really believe that, sir, or are you just trying to make us think?S6 : You can't explain away the poetry, sir. S4 : No sir. Art wins in the end...
在影片的结尾处,在弥漫着忧伤的毕业典礼上,男孩们温柔的唱起了那首悠扬的《Bye Bye Bird》,他们身后的幻灯片上,赫克特(Hector)和蔼的微笑显得那么温暖……赫克特这个人物交织了很多矛盾,一方面,是个才华横溢的教师;另一方面,他逾越了道德界限,做了令人不齿的事——性骚扰他的男学生。
乍看这部电影仿佛落入了俗套:道貌岸然、道德败坏的男教师的故事?只是,这真的是《历史系男生》要表达的主题吗?
不!
影片中多彩而美妙的配乐,纯熟而毫不拖沓的节奏把握,那一个个饱满而丰实的人物,那一段段令人应接不暇的精辟睿智的对白,绝不是用来讲述这样一个关于道德批判的滥白故事。
一、传递“包裹”在一堂文学课上,赫克特表达了他独特的教育理念,他告诉男孩们学诗歌的意义:即使诗歌大多是关于没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即使现在不能理解,即使与考试无关,但只要你现在去学习它,理解它,总有一天你会懂,那一刻也许是痛苦、快乐的时候,也许是弥留之际,而此时“你已经有解药了”。
赫克特总是这样,用诗意唯美的方式,娓娓道来,向你传授这些凝练的感悟。
在指导普斯纳(Posner)鉴赏《鼓手霍奇》这部作品时,赫克特的教育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
《鼓手霍奇》是关于一个无名小卒在战争年代的故事,默默无名的鼓手霍奇死去,被孤伶伶地埋葬在遥远的异乡。
此时,60多岁的赫克特刚刚遭受了被迫提前退休的打击,突如其来的变故使赫克特对人生产生了怀疑与悲哀,而《鼓手霍奇》作者托马斯•哈代孤独落魄的一生仿佛与此时的赫克特同病相怜。
于是,前人的思想情感在赫克特心中强烈地共鸣着,与个体的经历、际遇交融,带上了个体的深刻烙印,然后,赫克特作为传播“介质”,像传递“包裹”那样,把前人的思想情感通过语言的表达,在普斯纳心中同样引起共鸣。
情节发展到此处,象征着赫克特这个人物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也就是他所说的“传递包裹”,人类文明和历史在本质上就是这样经过传递而被继承下来的,穿越时空,从一个心灵到另一个心灵。
教育,也就是一种“传递”。
正如赫克特所说的,接受它,感受它,传递它。
这才是赫克特想让男孩们明白的“比赛(Game)”,而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
普斯纳后来继承赫克特的衣钵,成为一名教师,把赫克特递过来的包裹传递下去,更是印证了这一主题。
也许,这才是《历史系男生》想讲述的。
二、违背道德??
无疑地,赫克特珍视他的事业,不然他也不会因为被迫提前退休而如此黯然神伤,不知道是什么驱使赫克特冒险逾越了道德的界限,侥幸心理?
还是轻视道德?
或者两者兼有?
我们也许无从得知。
不过,有趣的是,对于赫克特的“骚扰”,男孩们的态度值得玩味。
不同于校长认为这是一桩“极不体面的事情”,男孩们最多只是觉得赫克特是个笑料,一直以来都和赫克特亲密无间;达肯(Dakin)说赫克特的离开某种程度上不得不说是遗憾,最后甚至用小花样迫使校长收回赫克特的辞退令……这使我想起另外一部电影《十诫》里的一个故事,一个男人为了追求“纯粹的”自由,,于是在周末邀请友人到自己家里举办一丝不挂的“裸体Party”,别误会,他们只是想自由自在地阅读、听歌、烧烤,讨论音乐,没有其他。
虽然这和赫克特的行为有着质的区别,但同样让我们萌发了一些思考:毫无疑问,道德对于维系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但是,我们又该如何定义某一些处在道德边缘的事情呢?
特别是当人性与普遍道德价值产生摩擦的时候,比如同性恋、安乐死……三、尾声不管怎样,赫克特还是优雅的赫克特,还是那个想买一辆货车装满书本,开上无尽的公路周游世界的可爱老头子……圆满的结局似乎已经来到,当男孩们的前途都有了好归宿,赫克特也不必提前退休的时候,他却突然去世了……纵然令人措手不及,但未尝不是一种美好的解脱,把一切的争论和喧嚣都抛在身后,愿他充满诗意的灵魂安息……历史,由始至终都是《历史系男生》展开叙事的线索。
对于赫克特的死,Dakin问道:“历史是怎样发生的?
”;桃乐丝(Dorothy)老师说,历史是女性提着花篮跟在无能的男人们身后;Rudge说,历史是一件又一件该死的事情……虽然是由舞台剧改编的,但人物、对白、情节,一切都很自然,没有造作的痕迹,没有过度的渲染。
80年代英国校园的宁静葱郁,学院建筑的宏伟深沉,诗歌的优美雅致,男孩们惟妙惟肖的角色模仿,扑鼻的青春气息……还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那一幕:赫克特曾感慨地谈起阅读的愉悦,当你读到某些独特的文字,感悟到了什么,就像坐在某人身旁,然后有一只手握住了你……充满历史感的唯美,过目难忘。
叫<历史系男孩>不如叫成是<历史系老师>.在这里面,更主要的是两种老师的教学方式,两种我们进入高等学府前选择的人生方式.一种是为破而破,一种是为立而立.大千世界,别人已经做到的,已经做成的是太多了,不是因为坚持自己相信的,仅仅只是因为这样会迎得更多的人关注,让自己成为不多见的精英,所以去学习,生活,为了让自己显得独树一帜而反对或者提出观点.我们是应该这样?还是就承认我们的庸俗?承认我们一直以来遵守的道德,做一个安份守已的普通人?许多人都觉得文学没有什么意义,用里面的学生的话来说,是失败者的自我安慰.确实是如此,用里面的老师的庆来说,阅读的美也在于,当你孤独的时候,你觉得,在你身边有一个人,也许这人死了很久,但是他握住了你的手.英国一直是一个保守的国家,在这里,保守无疑仍然却被修饰过后更强调了它的美,在此来与"激进"\"跃进"抗衡,我想,或者,对于每一个准备人生来进行一场大跃进,然后跳脱出来,做一场赤裸的个人秀的人,都可以看看,我们,是为什么而破,为什么而立.吃惊的却是,作为英国将来的社会精英,他们可真的很能研究自己的历史和文学,而我不知道我们在读高中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深度和广度来思考我们的社会还有,认识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历史...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可以问自己,也问我们身边的人,为什么我们被喜欢不能因为我们无聊又普通呢?不知道为什么,看到最后那个男孩子,当了老师,当了个普通的老师,我居然哭了...虽然介绍里提到了同性恋,但却并不是影片的重点,反而象在反映这样的观点,那些,小众的,并不能登上社会权威高层的阶梯人的手中更有可以值得传承下去的东西.
Bewitched--高校男生 The History Boys 导 演: 尼古拉斯·希特纳 主 演: 理查德·格利菲斯 法西斯达娜桃亚 史蒂芬·坎贝尔·摩尔 地 区: 美国 类 型: 喜剧 剧情 上 映: 2006-11-22 好久没有能有时间看电影,更不用说写些什么。
象以往的很多次一样,英国背景的小品电影,又一次打动我。
The History Boys 来头不小,由新鲜夺得2005年劳伦斯.奥立佛大奖最佳新编舞台剧、最佳导演及最佳男主角三项大奖的舞台剧改编而来。
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YORK郡,年轻的男孩子门在发芽萌动的心痒痒的夏天,却要面对进入牛津剑桥的严酷挑战,一边是带他们进入艺术世界却也不时骚扰他们的同性恋老教授HECKTOR,一边是新闯入这所沉闷学校的英俊牛津毕业生老师,吸引着最优秀的漂亮男生的目光。
在严谨和感性的对抗中,戏剧中锤炼出的台词如同颗颗珍珠一般闪亮而优雅。
爱情,永远是这个年纪的孩子没有接受却必须经过的必修课。
DAKIN原来的骄傲是接近校长的美女小秘的三垒,却在感激和欣赏之中发现自己最想取悦的是年轻的新老师IRWIN,在拿到牛津的OFFER之后和IRWIN单独相处的对话,咄咄逼人的火辣辣的对话,也许是他之后一生都不会有的表白。
一直明恋着DAKIN的POSNER,BE WITCHED的歌曲被他演绎的深情无比,他的无结果的单恋和对IRWIN的嫉妒竟然没有一点灰色的悲伤,反而在最后的毕业时分,因为DAKIN一个理解的拥抱依然笑靥盛开。
他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也因而理解HECKTOR的苦楚,对于太多不能表示的爱或者情感,也许只有温和的注视和在别人哭泣的时候能够轻轻拍拍他的肩膀。
而也是他在最后,把HECKTOR的精神传承了下去,静静的承受,用不多的天才传递着爱,如他所讲:I AM NOT HAPPY, BUT I AM NOT UNHAPPY ABOUT IT。
即便是IRWIN,在最开始就被看破的漂亮老师,不管是不是有了勇气真的去追求性取向里的那份冲动,毕竟不会再在名校毕业里的谎言继续一个自己并不最爱的工作,而是去做了一个记者,去讲述自己看到和相信的世界。
教育中,什么是有用的,而什么又是值得的?
历史是不是真的有其真实,或者只是一连串可能的堆砌?
而面对每个人自己的历史,而如何去书写他?
导演并没有树立一个万世师表的标杆,或一群天天向上的好学生,并不想给出任何答案。
只是一个老爷爷,一个年轻教师和一群真实的年轻人的夏天。
突然WONDER为什么涉及到同性话题的电影总离不开夏天,也许这种时候,一切都肆意生长,有种种理由去不拒绝诱惑,或者仅仅是因为,生命,其实也都应该有一季绽放,甚至不为了结果。
电影的结尾,又一首注定要象CLOSER里面的BLOWERS DAUGHTER一样要被我记得的歌曲,同性恋歌手Rufus Wainwright翻唱的JAZZ老歌Bewitched,JAZZ就象爱情本身,被无数的人演绎,但总有一个人会有最让你心动的味道。
那一刻,就象HECKTOR所形容,象有一只手穿越层层时空,握住你的手,然后你知道,茫茫人海你并不寂寞。
原谅我又一次Bewitched BY 那些闪亮的台词,让我用HECKTOR最痛恨而IRWIN最喜欢的摘句来结束这文章:LOVE APART IS THE ONLY EDUCATION THAT WORTH HAVING.PASS IT ON,BOYS,TAKE IT,FEEL IT,PASS IT ON
刚好是前几天听的lecture里,说的是美国大学的 law in history,提到the most dramatic change is the way teaching was done,which is followed the Socrqtic questioning style,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而在那之前的一个星期,刚好有南周评论版一哥们儿写苏格拉底的死写得风姿勃发。
下午看了《The history boys》,戏剧改电影,演员台词功底实在了得,用词华丽流畅,书袋也吊得无迹可觅,看完了想想差不多题材老美的《死亡诗社》确实够烂,不论老师学生都只能念几句惠特曼的“Oh,captain,my captain”,怪不得欧洲文化中心论到现在也是如此地有市场。
背景是80年代文法男校,出场人物有三位历史老师、八名学生和一个校长。
喜欢在骑摩托车时把手放到后座男生ball上面去的Hector老师为人风趣随和不拘小节,教学方式散漫又无章法,他热衷于培养学生对诗歌修辞的好感,八个学生经常会在法语课上模拟妓院的对话场景以巩固对虚拟态语气词汇的掌握……然而学生并非会被这种慢节奏无绩效的老式教学方式所迷惑——他们的目标是牛津或剑桥的历史系。
校长请来了牛津毕业的年轻教师Irwin,这位老师的教学犀利、深刻而充满激情,与Hector的方法刚好形成良性互补,最终八名学生全部得偿所愿。
被我说的若无其事的概括底下大概是一般中国学生难以理解的种种情感及其处理方式。
当我将Darkin对Irwin的表白与Clive对Maurice的进行对照时,发现了相类似的各种要素。
因此感情是激励我观看然而我却不愿予以多说的东西,我对苏格拉底感兴趣。
Hector的教学方式是苏格拉底式的吗?
校长对这个做了肯定的回答,那么看起来新潮锋利的Irwin呢?
我倒觉得也是。
片中开头一幕很有意思,也有可能是我想多了:一个学生骑车去了教堂,神父正在说着祷词:“神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
全能之主的祝福,圣父、圣子和圣灵,会保佑汝等,并与汝共存,现在如此,今后亦然,阿门。
”再看到后面分别出场的三位老师,总有一种隐隐对照着trinity的感觉。
刚好三位老师采取的是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于是就想当然了。
Dorothy作为唯一的女教师,她的教学严谨而深具批判意识。
Hector则并非是散漫无目的教学方法令学校不能令人接受,相反,校长说过“有效”这样的话,只不过因为他摸ball的动作被女巡查员看到了而被迫退休。
新来的Irwin则能够最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热情,三个性格、方式各异的老师凑在一起,教出了八个牛津剑桥的学生其实也顺理成章。
Hector是要求在长期的教学中对学生潜移默化,注重文学素养并依赖这样的基础,喜欢吊书袋的他何尝不是在白发苍苍的时候才能够“随心所欲”的呢?
他深信时间能够带给人最大的安慰,然而他又确实被时间伤害不浅这样的矛盾体现在他出场发言的每时每刻,并且他是以此为享受的。
崇拜安逸是懦夫的行为,他在花甲之龄仍然以一种浮士德式的姿态战斗着,一点儿也不美观,但却让人心生好感——这不能够称之为同情,同情该是对他以及对我们这些心生好感的人的嘲笑。
它不会让人愤怒,但它不应该用在Hector的身上,即便他壮士断腕般今朝酒醉明日赴死。
Hector是个纯粹的、天生的老师,他不需要用校规或者其他东西包括道德来约束自己,因为他认为对于一个真正的教师来说,“教师”的身份就应该是最大的约束,除此之外,百无禁忌。
Irwin则简单得多,他是个已经被急功近利的现代性给弄得别别扭扭的那种家伙,可是,无奈地,非常招人喜欢。
无论是观众还是学生,更或者是万人迷的Darkin。
他的尖酸和深刻一样惹人怜爱,犹如他的自信和自卑,那般恰到好处地融合,使他既嚣张又惶惑。
凉薄的双颊代表自制,眼镜的遮掩则又精光四溢,每个人都爱他爱得不行,爱到连他漏洞百出的字体也被了解和模仿。
Irwin上课时的passion很强大,相当吸引人,赚得的眼球使他既得意又恐惧。
以至于到最后,连我都以为他真的会跪在地上,suck Darkin……Irwin是这样的一位老师,他不止像Hector那样简单的传递与索取,更多的时候他将两者融为一体,使自己犹如禁欲的僧侣一般脆弱到不堪一击,而揭开寡陋的面具攻击他的人总是存在。
我们都爱Irwin,学生爱,老师同样爱,他自己也爱,所以在最后他对与Darkin之间约会的忘却是那样的无理但含情脉脉。
Irwin本身没有做教师的自觉,所以,他越来越是那种需要随时提醒自己有所自觉的讨厌状。
他太年轻,经不起考验,故而不如舍弃考验,这一点我们既爱又恨。
Dorothy的出场份额短暂但并非无效,她对历史的看法犹如历史自身一样地充满了偏见但使人不得不敬畏。
她是隐者,但并不低调,她在合适的时候绽放,容易教人忽然陷入无所适从地尴尬,因为她居然那么简单又真实,就好像近代史手册一样,却又最容易受到无数观点的左右而易于摇摆。
Dorothy应该起调和的作用,但事实上她往往最为激动,学生记得这样的老师的存在,正因为记得她偶尔的雷霆万钧。
三位老师其实共同体现的都是苏格拉底的智慧与责任,因为这一点避无可避,又因为——there it is。
短短两个小时的电影,反映出了如此多的道理,却并不拥挤逼仄,相反倒有一种天性的诗意缓缓淌过,简直是最好的英式教育白皮书,不得不感叹,一个好的戏剧,张力的确能够做到文学性与表演性的极致,或者说是能够找准那个最佳平衡点,从而在任何情况下赢得时间和空间。
电影看完了,有人醒悟说,原来自始至终强调的居然不是那句“history is just one fuckin' thing after another.”而是Hector说的,education needs “Take it, feel it and pass it on”。
所以,这部影片其实从头到尾都是在向雅典公民苏格拉底先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包括那无处不在的洋溢在年轻与老朽的肉体之中的爱与责任。
喜欢小給。。。
为什么在伦敦收到无数好评?囧,语言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妙语如珠在我看来就是缺乏逻辑的言语
英语被他们说得口齿留香。
也可以分到像死亡诗社那类的师生电影里吧
装逼杂家
7/10。虚拟语态、文学互动下确凿的史实被颠覆和解构,学生戴金用虚拟时态向欧文表示,哈利法克斯去看牙医的决定影响了二战英国的胜败,就以一个偶然的因素表达历史和人生的无常,而当赫克托向学生讲述哈代反映祖鲁战争的诗歌里的鼓手的时候,他把自己的遭遇同那个被埋于无名荒野的鼓手联系在一起,同性恋的赫克托在学校中始终被剥夺话语权,也是历史话语的偏见的受害者。历史无正解,它是一件接一件狗屁事情,女老师愤愤不平地谈论历史是男人的无聊论调,截然不同的两人也难以给出明确答案,赫克托独特的教学方式不会空谈知识的乐趣,天马行空地借历史教授诗歌、戏剧和电影桥段,欧文则拘泥于名校的规则,面对学生赤裸裸的表白求欢不敢逾越出界,完全没有课堂上教授学生逆向思维的离经叛道,假冒牛津毕业的声誉,实际上摧毁了自己非名校毕业的知识潜力。
实在看不下去
死亡诗社”的另一诠释,这是一部会让中国高中生郁闷致死的片子
賣弄
果然这片子都是腐国的精华,字字珠玑的辩论,全是诗歌和历史啊!一定要找书来看。(当初看了济慈的片子以后我就这么嚷了。。)还有各色人种的帅哥们,简直让人无法把持。QAF的翻译真是很不错,厉害!
老师也是人!!!!!!!!!!
so fucking gay...“How do I define history? It&#39;s just one fucking thing after another&#34; - Rudge”Tom Irwin: But this is History. Distance yourselves. Our perspective on the past alter
什么鬼
这竟是高中教育么。。。我留下了羡慕的眼泪
春风化雨?英国版?
对话是很睿智,但是说话能不这么drama么... 能不句句都吟诗作对么... 聪明的小孩真糟人嫌!!
校服诱惑+装B+颜控+同性师生恋,一部被过分抬高的偶像片
歌声好听
喜欢的英伦调调
can&#39;t watch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