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太多莫名其妙的电影, 不是故意装深沉, 就是赤裸裸地讲大道理.大概现在的导演都认为自己特有思想, 而这种思想,是不可能在观众中存在的, 于是拍出来的电影,要么不知所云到让人睡着,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要么就非得掏心掏肺把它那丁点人生哲理告诉观众.每次看完就觉得自己被侮辱了.不过前几日无意中淘到的一部捷克电影<我侍候过英国国王>,却实在让人欢欣雀跃。
虽然时代背景是在二战前后,但是整部电影诙谐生动,细节处现出对生活及人性之感悟。
过去与现在穿插的叙述方式,让我们渐渐了解主人公充满欲望并孜孜追求的过去, 也似乎更能明白他现在洞悉人生的淡然。
灵气十足的主人公, 贯穿全剧的扔铜板恶作剧, 那个从买香肠就开始出现的犹太人, 以及那些充满戏剧性的人生转变,都让人一边笑着, 一边共鸣着, 一边感叹着:这就是生活。
Czech filmmaker Jirí Menzel’s fruitful output of adapting his eminent compatriotic author Bohumil Hrabal’s novels clocks in a sixth time with 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 idiosyncratically chronicling the story of a man called Jan Dítě (Barney, whose impish, clownish impression that masks most of inner reading, a task taken by the laborious voiceover), notable for his blond hair and short stature (a comic interlude involving the Emperor of Ethiopia finds advantage in shortness). However, Dítě is first introduced as an elderly man (Kaiser, composedly anchoring the comparably less exuberant part of the narrative in his finely preserved reservation and gentleness), whose blond pelt is long gone, released from a reform institution after a near 15-year sentence, and is sent to inhabit a deserted house near the border of Germany, from there, Dítě reminisces his past story, from the interwar days as a railway vendor but aiming high to be a millionaire, his subsequent waiter career spans from a local eatery, to the posh Hotel Tichota, catering to top brass and dignitary, then to the famous Hotel Paris in the center of Prague, under the tutelage the maître d’ Skřivánek (Huba). It is during that stint, coincides with the annexation of Czechoslovakia by the Third Reich, he meets his future wife Liza (Jentsch, a standout of the cast with a brainwashed gal’s unwavering fascination to a deranged cause), a German schoolteacher and avid Hitler worshipper, after proving to her his Aryan credentials, Dítě successfully woos her and his action goes against the grain of Czech people’s collective enmity towards Germany at then (because of which he is dismissed from his post), but undeterred, they marry and when WWII rages on, unexpected fortunes fall upon his hands and his millionaire dream actually comes true, although it is not without grievous cost. As for the old Dítě, his hermetic existence is gingered up by the presence of Marcela (Fialová), a loose girl who tantalizes his dormant potency, which never consummates, in fact, for all its visual effusion and fairytale-like treatment of a turbulent time, Menzel’s film overtly panders to the lowest common denominator with its carnal excesses (not to be obfuscated with Nazi party’s lampooned eugenic delusion, which emerges as one of the most potent points made by the movie), esthetically arranged with flowers or lavish comestibles covering luscious female bodies, on top of the canny maneuver of mirrors, a motif might be fairly accused of unabashed male gaze, but Menzel does know how to present it scrumptious, on the eye level. Avarice is another topos almost flogged to death by the actualizing of Dítě’s umpteen coins-littering experiments, all result in an unrelieved reaction, but that matter is ultimately complicated by the ironic cause of Dítě’s internment, from one extreme to another, Menzel is cunning enough to bestride both ends of the political spectrum in this uncharacteristic recount of an apolitical cipher, involuntarily caught up by the torrents of his politicized times.referential entries: Menzel’s CLOSELY WATCHED TRAINS (1966, 7.9/10); Taika Waititi’s JOJO RABBIT (2019, 7.9/10);
《我曾经侍候过英国国王》是一部华丽的电影,男女欢爱,纵情声色,觥筹交错的场面如同钱塘江大潮的巨浪,一波接着一波。
镜头语言也极尽于精致,在倒叙的结构中,老年迪克一个回眸一个悠远的眼神,一场淅淅沥沥的雨,都能看尽那年少时代看得见又看不见的放纵荒唐,美眷贪欢。
时空在意识层次中翻转,赫拉巴马原著中精彩的独白统领着故事,时而进入,时而抽离。
对生活的旁观感,淋漓尽致。
在经历了南柯一梦般的富贵荣华之后,迪克经历了15年的牢狱之灾,镜子面前,已经两鬓斑白,告别了酒店老板的理想,做起了一条不知通向何方的路上的一名养路工人。
老迪克德面孔是安详的,哪怕追逐着那个激起他早已埋葬的年少时对美的欲望的巧克力工厂的年轻女工,他也依然从容不迫,他的目光悄悄停留在女孩洁白的肚皮,那被邋遢的衬衫遮掩住的青柚子一样饱满而又青涩的胸脯,迪克说:要让一个女人爱上你,莫过于你让她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开掘自己,包括身体。
他认为丽莎之所以置那些有权有势的军官于不顾,而选择他,是因为对于女人,“我懂得爱情和床上的游戏。
” 的确,迪克不关心政治,不参与现实,他看不见也听不见,他只是努力上进着,上进的最终目的,也只是他从小熟悉的饭店。
对于迪克而言,侵略,军队,胜利,公共财产,这一切都只是他个人命运轨迹上的一道道路标,他别无选择,只能沿着路的方向前进,而在这条不知道通往何方的路上,迪克什么都没有看见,却又什么都看到了。
他说,“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
”“人总是在意外中成为真正的人,在崩溃、出轨、失序的时候。
”这是一种李煜式的“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借用一句话:反讽是有力的,反省却没有答案——对于历史与个人都是如此。
你要让这个世界接受你,首先要懂得该如何去取悦女人当邮票蝴蝶一样从女人的衬裤纷纷飞出来时他妈的我也射了我个子不高曾经是百万富翁在此之前我有许多女人在此之后我没有一个
隐入梦中。
有三类物品贯穿整部影片,形成一种具有镜像功能的符号,三重镜像的隐喻:杯子,透过不同形状的杯子和其中不同的液体,投射主角的眼中世界,反过来也向投射主角的形象,这种投射的镜像的变化反映主角人生的变化;镜子,通常作为反应角色的自我审视,但在这部影片中,镜子不仅作为构图的工具,更多的是映照他人,或者说映照历史,从性裸体及其上的各种东西(鲜花、金钱和食物反映了不同的关系),到希特勒的画像,到多重自我的映照,构成一种历史叙事,不同的时代及在其中奇异的境遇和幽微的情感通过镜像呈现;财富,通过撒硬币、铺纸币、贴邮票,将主角个人境遇与时代变化结合起来,也消解了崇高和反映出恒久不变的人性。
这三重的镜像映照出的饮食、身体和权力共舞,构了欲望的统一体,以一种似幻非真的方式,使历史在梦境中浮现后又隐没,这似乎是在以人物传记的方式来叙述一场关于过往的大梦。
以戏谑疗愈历史伤痛,影片以一种默剧式的幽默节奏来讲述一段历史记忆,其中的一切似乎都被镀上金色,所有美好和苦难似乎都是突然降临,而美好被装点得更加美好,而苦难则截取所有让人哀痛的部分,这并非消解苦难,而是一种年老后对苦难的淡然回忆,糟糕的事情已经很多了,沉湎于痛苦和哀伤是不必要的,影片正是尝试发掘日常中的趣味和快乐,呈现出不同时期中的虚伪和荒谬,来帮人们疗愈历史造成的伤痛,或许也是尝试将多元视角改入历史记忆。
我是在看了书之后就马不停蹄的看了电影,所以多少会有些遗憾,一些书中的精彩片段的删减会觉得有些可惜。
最遗憾的是电影删掉了儿子这个角色,儿子不是他和丽莎爱情的产物,反而是德国纳粹统治的真实体现,丽莎想要生一个新欧洲未来的建造者,这个孩子只充满了义务,对血统和荣誉的义务,整个受孕的过程机械又兽性,“我却并安置在如同一条高贵的公狗和一条高贵的母狗所要完成的任务面前”,作者在这里详细的描写了母狗被迫在人为参与下与公狗交配的过程。
因此这个过程对于主人公来说是屈辱而痛苦的,像被德国政权的强奸过程,完全没有爱和乐趣。
由这个扭曲的过程所产生的结果也是扭曲的结果,即一个不正常的儿子。
儿子的名字叫西格弗里德,这个名字来源于传说中杀死巨龙拯救公主的中世纪人物,西格弗里德只喜欢做一件事情,就是往地板上钉钉子,榔头锤打钉子的声音总是伴随着他欢快的尖叫声,智力有问题,每天钉钉子的儿子,主人公对他没什么感情,在丽莎在空袭中死亡之后,他果断的抛弃了儿子,在主人公在废墟中寻找妻子失踪的头颅的时候,“而我们的儿子却在继续吹着榔头,在钉子更深的锤进地板,如同锤进我的脑袋”,“后来,我几乎整个一生都听得见这声音”对于在二战期间躲藏在德国阵营,主人公是充满愧疚的,所以他会反复在文中提及“我在成千上万捷克爱国者被处死之际,却站在捍卫日耳曼血统和荣誉的纳粹机关面前,心甘情愿地任他们检查我的生殖器是否有能力与高贵的日耳曼血统女人发生性关系”,但不知道是不是有删减,我看到这一段的内容呈现的非常模糊,一边是被检查的男主,一边是从卡车中出来的年轻的捷克青年,青年们只是一个个从卡车中冒头走出来,没有暴力,没有血腥,画面呈现的很温和,甚至没看过原文在这里理解上都会有点莫名其妙。
最后的处理也很遗憾,成为森林深处的养路人,并不是命运对他的惩罚,电影中男主做了十多年的牢,出来之后像是被流放到无人之地。
但原著里和百万富翁们一起坐牢的时间并不长,甚至算不上牢狱,他们可以拿钱买美食,叫美女过来陪,可以和门卫互换角色,像之前在饭店体验到的一样,富人的生活总是奢靡而挥霍的。
主人公是积极主动申请,想要进监狱加入到百万富翁的圈子,可惜这个圈子并不接纳他,成为百万富翁像主人翁一个美好而不切实际的梦,他幻想着它的美好,但达到了却发现这个梦想是空心的,一戳就破。
反而是成为森林养路人像是命运对他的指引,“当我重新从空中跌到地面,我发现我的这个星星比别的时候更加明亮,直到现在,我才能看到它的正中心,它的心脏。
”但不管是书还是电影,对于我来说都一样迷人,捷克的斯拉夫民族里,似乎天然就存在着生命的狂野和自由,一种不羁的精神,每次接触都能被那种生命的张力所触动。
每一个时代的向上爬都是绝望的。
因为徒劳无功。
小到一个懂得人性的小招待,大到把世界卷入战争的小胡子,都是如此.电影往往会让人们失去想象力,因为阅读文字的场面而产生出来的想象是每个人都不同的,但是已经形成画面的场面却让所有人拥有了共同的影像,或者不如说,剥夺了他人想象的空间。
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却有人做得还不错.这部片子有很多技术上值得称道的地方.好在它把很多技术隐藏得十分自然,观众并不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其中电脑处理的场面.而化妆师把他和希特勒的外部特征渐渐融合的时候,观众都会对这种细节会心微笑.扬•迪特自然是一个时代的镜子,他每次把钱撒向地面的时候都有一种小人物恶作剧般的快感.但是这不仅仅是他,即使不在那里,不在那个时代,人们依然希望看见那些讨厌的中产阶级趴在地上捡钱.富人们的圆桌瓜分着佳人的身体,而扬•迪特则爬上去实打实做了点功绩.当欧洲的权贵们分享捷克的失败而达成妥协的协议时,希特勒则爬上了欧洲的土地实打实把所有人干掉了.那个具有传统道德感的万能绅士总管也被逮捕了——无论怎样的绥靖和中心主义,英国国王的派头解决不了小胡子的野心。
无厘头的小人物终于在犹太人的邮票中得到了想要的,小胡子也终于把他恶俗的种族清洗弄成了真。
向上爬的极至是——自己最终相信了自己对外的装样,把自己也给骗进去,于是扬•迪特终于觉得站在了梦寐以求的位子上。
即使这样的代价是进入一个困境15年。
当然,唯一解决这种向上爬困境的办法是,去边界,逃离所有的等级阶梯。
承认自己是个什么东西是世界上最简单也最难的事情。
等扬•迪特终于喝着朴实的啤酒时,那个把世界都变疯狂的家伙也早就把自己杀掉了——他还不如当年继续考美术学院呢。
天下都太平。
可惜欧洲美术学院是个最讲究等级的地方,干脆就没有带他玩,所以自作自受被屠杀了。
捷克电影《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海报上的形象是在主人公得到非洲某国国王的勋章时候的剧照。
另外还有两个版本的海报,不常见。
一个是还是勋章绶带,不过是个有着美丽的裸体的女人;另一个是主人公迪特在纳粹物种试验基地服务的时候,一群裸体的德国女人围着端着盘子的迪特。
后两款海报除了不是太河蟹之外,其实很有代表意义。
看过的都知道这部片子有几个景点镜头,尽管过于成人但是很唯美,就是迪特用鲜花、钱币或是水果装饰在女人的胴体之上并举个大镜子映出女人欣赏自己的画面。
所以第二款海报虽然并不是影片出现的镜头所以有故意卖弄的嫌疑,但是那几个镜头以及迪特自己赤身穿着绶带的情景呼应,还是有象征的。
第三款镜头有个台词,“我知道那些女人只是把我当成小餐桌而已。
”有着浓重的民族主义意味。
06年的片子,色彩非常美。
我也很喜欢它的镜头。
现实的部分有点“似水年华”,回忆的部分又充满了老式默片的感觉。
主人公迪特那高高昂起的小脸蛋儿,学者们、富豪们、贵族们的奢华生活好像上了发条的玩偶,处处可见卓别林一代的含蓄讽刺。
迪特聪明,能干,心眼儿多眼力价快,除了个子矮小和偶尔恶趣味,但是总是讨女人以及大人物的欢心,因此情场、职场“狗屎运”不断,而从小酒馆到宁静旅馆再到巴黎饭店,他每次觉得已经上升到事业定点的时候,其中包括得到妓女的青睐、被将军塞给了巨额的“小费”、得到非洲某国国王的绶带奖章,他就会说“我知道我离开的时间到了”。
他立志要做百万富翁,开一间迪特旅馆。
他境遇奇特,处处充满了对权力、金钱以及命运的嘲讽,哪怕是最后去修那条永远修不完的路,也凝缩了作者赋予的哲学意义。
据说小说原著更迷人,需要买来读读,说语言的幽默随处可见。
同样一个故事,语言的闪光点相对的电影就是镜头的运用。
很艺术。
最喜欢非洲国王来的时候那场宴会。
讲述美食是怎样繁琐的烹制,酒杯餐具侍者贵族,很华丽,很流畅,很美。
我想那段文字也一定很浓墨重彩。
影片的后半段描写了德国占领捷克之后的故事。
迪特爱上了德国姑娘然后就稀里糊涂的跟着激进的老婆走上了追随希特勒的道路。
迪特到底算不算是背叛捷克呢?
至少很明显影片不是要数落迪特是卖国贼。
其实迪特有着自己的清晰目标——做百万富翁,至于国家人民的命运,行为的对与错,他也很模糊。
他只关心向上爬和让妻子高兴,其他的他很漠然,也没什么正义感,自己做叛国者其实做得稀里糊涂。
换句话说他的前半生很荒唐,而出狱之后老年的迪特,就慢慢的沉稳缓慢了。
我的理解,迪特有点“混”,别人怎么样其实跟我没关系我只想过好我自己的生活,毕竟个人高于一切。
其实现在的话,我们大多数人也是过这样的生活,周围发生什么我们其实不太认真更关心的还是自己的生活(还别就不承认),不同的是我们多少还号称高调什么事情还叫嚷着一番观点,而迪特的时代,你只做你的选择就好了没人听你扯理论。
要么就是学巴黎饭店的领班爱国情绪高涨最后被特务抓走,要么就是迪特努力适应德国人存在的捷克社会,至于其他人干脆就是夹缝呢。
觉得,迪特是这样的人:其实很耍心计,自私,讨巧,有时候不知天高地厚,轻浮……但是作者和导演都不算讨厌他,也不想让我们讨厌他,相反他有点小可爱。
这影片里处处充满了金钱、权势、情色,却不是常规的腐败之气。
而是模仿默片那种,很明媚,很亮堂,非常灿烂的灯光下嘲讽意味。
衣香鬓影,意味多重。
你可以说这部片子的重点在于那里来回回的那群女人。
也可以说这部片子大智若愚表面上是女人其实另有深意。
影片里的迪特仰着脖子挺直腰板的样子特别有意思。
我非常不喜欢那个德国女人!
"Moje štěšti bylo vzdycky v tom, zě mě potkalo nějakě neštěsti."(——翻译:"我的幸福往往来自于,我所遭遇的不幸。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捷克大文豪赫拉巴尔的这部经典著作所改编的电影片头独白,我想把它作为这篇影评的开头,因为要形容这部经典影片,我实在想不出能比它更幽默、更风趣、更贴切的语句。
这两天看完这部电影其实纯属偶然,理由很简单,只因为看到它是06年捷克最佳获奖影片,并且参与了捷克申奥。
可看完之后,影片的水平出乎我意料之外,这部电影的魅力,远远超越了片名可能给你带来的"枯燥"感受。
在中国,很多人都知道捷克文学大师米兰·昆德拉,可知道赫拉巴尔的人却很少,这也许跟捷克作为东欧小国的历史原因有关,《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影片以诙谐幽默的方式,从主角迪特的人生经历折射了捷克近半个世纪的社会生活状态。
看这部电影时,在你幽默欢笑之余,倾诉了捷克的历史,乃至半个欧洲的历史。
主角迪特是个不起眼的小个子饭店服务生,影片以半回忆录的方式讲述了他的一生。
他的人生目标很简单,就是立志成为一名百万富翁,娶一个有钱的老婆,然后和她一起开一个旅馆酒店,享受有钱人的生活方式。
一次又一次的倒霉,却带来机缘巧合的机会,他的精明让他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所辗转的酒店旅馆的档次也越来越高,最后来到了布拉格最奢华的巴黎饭店。
在那里,他从领班斯希凡克身上学到了很多,为什么他那么精通待客之道,因为他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他的聪明,成为首席服务生,并且在非洲小国易索比亚访问捷克的时候,作为出色的接待,得到了易索比亚国王的授勋。
诙谐、揶揄、调侃的剧本,再加上主演Ivan Barnev惟妙惟肖的幽默演出,看到这些你没法不让你两边的嘴角上扬。
二战爆发了,捷克作为德国的邻国,放弃了抵抗,捷克领袖广播给民众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我们捷克人不打仗”。
于是大量领土被割让给德国人,布拉格最繁华的巴黎饭店也变了,饭店里的有钱人,逐渐被德国军官及高层所取代。
捷克的民众反德情绪高涨,可都无能为力。
但就是在这种变化莫测的局势下,迪特仍然坚持着自己的理想,那就是成为有钱人,同时不忘记对女人和金钱的追逐。
他遇见了德国女教师Liza,并坠入爱河,可因为Liza是个很偏执的纳粹热血份子,认为应该保持日耳曼民族高贵的优良血统,滑稽而又可笑的理由塑造了这样一个俏皮可爱的妙龄女郎,他们之间的爱情受到了种种阻碍,可最后她还是嫁给了斯拉夫血统的迪特,也许这正是大师赫拉巴尔的意图,告诉人们,即使面对战争,爱情仍无国界。
在Liza的帮助下,迪特成就了梦想,通过犹太人的邮票成为了有钱人,可德国那时也已开始衰败,心爱的Liza因为德国轰炸过的酒店坍塌而死去。
战争结束了,剩下的就是战后重建。
迪特有了自己的酒店,却被所谓的捷克共和国夺走,并且由于坚持认为自己是有钱人,导致入狱服刑15年。
整个电影我都是带着微笑看完的,可看到这里我很悲伤,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的无奈。
我们又何尝不像迪特一样?
我们追求金钱、女人、还有所谓的信仰,可上帝往往总会跟我们开一个同样无奈的玩笑。
迪特经历过好几个女人,雅露卡什、女佣凡达、还有巴黎饭店的尤琳卡,她们跟迪特一起的过程里,始终维护着迪特,虽然说不上是爱,但就是那种感觉,幽默之余,意味深长。
最后遇见生命中的女人,Liza,我相信尽管她是德国人,迪特也会深爱着她,哪怕她是一名希特勒狂热份子,哪怕在她死去时迪特并没有流泪。
导演Jirí Menzel是优秀的,因为我觉得他很好的演绎这部奢华的文学著作,小服务员的一生,不仅仅从侧面讽刺了金钱和权力,也展现了人类在战争和历史变迁面前的弱小。
整部影片拍摄的手法也很独到,说不出感觉的光影魅力同样给我带了视觉和心理的满足。
"我的幸福往往来自于,我所遭遇的不幸。
"这一切,那么荒诞,而又那么真实。
了然与虚无片名:《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导演:伊利•门泽尔国别:捷克/斯洛伐克年份:2006在2006年的柏林金熊奖角逐中,《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输给了《图雅的婚事》,——影评人孙孟晋说,这是细瓷输给了粗陶。
的确,从电影语言的角度说,《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要漂亮得太多,有更自觉的美学追求与更纯熟的语言能力,很多镜头与镜头组合拆分下来,都可以当作电影课上的范例。
这个影片有一个倒叙的结构,好多从现在时的老年时代转到过去时的青年时代,都不是用更简便流行的跳接,而是比较古典的近似剪接,显得从容醇厚。
最开始的那个镜头转换,是忽然潇潇雨下,老年的迪特一个回首,江山逶迤,换到荒唐放纵的年少时光,依旧还象是同一阵雨中——几乎与中国式的意境相通:“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在对金钱的,对权力的反讽上,赫拉巴尔是不遗余力的。
这个影片的有趣之处,在于主人公迪特不是一个“反对者”,他投身到追名逐利的浪潮之中,如同与靡非斯特做了交易的浮世德,只是他所选择的角色——旅馆老板,使他带上了一点观察者的游离神色,这一点游离,倒是又为他最后的皤然醒悟埋下了一个伏笔。
天地一逆旅,人生一过客,但是这个过程本身的五光令人盲,五彩令人迷从电影的角度说,是非常满足人的视觉与心理的,那些美食与美女的交相辉映,也是电影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
在意识形态度不抱着单一的视角是《我伺候过英国国王》的长处,它比较模糊,不是黑白分明的。
但这样的结果是,反讽是有力的,反省却没有答案——对于历史与个人都是如此。
于是迪特出狱之后,到边界处当了一个养路工,却也不管这条路通向哪里。
老年迪特的演员气质与青年迪特差异太大,这监狱简直呆得人脱胎换骨,他成了一个隐居的哲学家,只有眼光落在路过的疯女孩身上时,还有些对身体或者生命的眷念,他似乎看透了一切,可似乎也不需要一切,当然还是可以任着一切照着命运的方向滑行,作个默默的养路工——这个结尾,说是了然的,也未必不是虚无的。
回过头来对照《图雅的婚事》,倒又显出《图雅》的好来,那是切切实实的现实问题,不知道怎么样能活下去又还是一定要活下去,而且不单单是自己活下去,还要带着老公孩子活下去。
它呈现了严峻的现实,但又不抹杀人性的力量。
虽然电影语言很质朴,但就题材与表现来说,都算是一个“重要电影”。
——现代社会想要得到救赎,只好再到不那么现代的阶段去回头看,虽然《图雅》也没给出什么希望。
错过可惜。美好的幽默感和美丽的姑娘们。
史诗感不浓
不大懂
欧洲意识流电影,不知道影名与内容有什么联系。电影没看懂,看了影评没想到居然有这么大学问。看得出讽刺,觉得即便有一丁半点儿的幽默,其后悲哀也甚重,何必曰精神,何必曰捷克式幽默
不喜欢这种风格
#b看a指日可待#男主风流情史也不算是好人,你撒币吗?进监狱落个清净。三星半
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世界上最大的公司是天主教教会,他们买卖的东西谁也没见过,摸过。我们称他为上帝。
写阶级腐朽是富老爷们日夜宣淫,写侵略者种族论是纯种日耳曼男女配种,写阶级和种族主义对人的异化是戴着埃塞俄比亚皇帝奖章、房间挂着希特勒肖像做爱。哈。很难想门泽尔有多么性饥渴,才能在凝视里赋予如此多意义。也有可能是我在挽尊,他就是只想拍女人的奶子而已。是我浅显了,不太想了解他的其他作品了。
欢笑中哭泣 很经典的片子。
继续魔幻现实主义
顺溜溜的工整感(不是很喜欢),看的时候一直在想读原著感觉会好很多吧
当年忍住没看下载是对的,大银幕上前半段尤其华丽。为财色所迷的小个子在乱世中得悟人生真谛的故事,很流畅,只是交叉叙事中有些生硬的地方。CG有点假,但用的都是地方。
非關影片
刚看完&lt;希特勒传&gt;时看的...
这个片确实不是我的菜,打分有些主观了~~
“一个人最有人性的时刻就是遭遇意外的时候,是崩溃、出轨、失序的时候。”也是属于年轻时会很喜欢现在看略无趣的那一类电影(想看11年后看过)//第一部门泽尔
太差了吧!平庸得吓人
3星半
用荒诞,幽默,来表现捷克小人物在战前战后对富有生活的一贯追求,但他不属于这个行列,这个族群。
对付荒诞的时代最好的办法,也是就是同样荒诞的行为。但说实话,这个片子不太好看,说它不好看,已经除却了文化差异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