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飞最新出值得一看的纪录片。
2019年12月18日登陆网飞的纪录片《猫不可杀不可辱:追踪网络杀手》(Don't F**k With Cats: Hunting an Internet Killer)。
共三集每集约1小时。
讲述了2012年在加拿大的Montreal杀害武汉留学生林俊并最终被抓获的自恋变态杀人犯Luka Magnotta的故事。
Magnotta从在网上发布虐猫视频到犯罪升级,把人当成虐伤对象,录下杀人和侮辱尸体的视频全网传播,把尸体部位寄给渥太华的保守党总部等(寄给自由党的尸体头部在邮局被截停了),逃出加拿大,最终在德国一家网吧上网查看自己被通缉的信息时被警方抓获。
2019年了,更加不知道坐在电脑另一端的是谁了。
想博眼球在网上留下海量信息的凶手,气急败坏的要人肉虐猫狂的网友。
也因为这个案件和网络,社交媒体纠缠在一起的特殊性,网飞这个纪录片的视角更侧重于两位从凶手最初的虐猫视频在网上传播开始就在Facebook小组上积极关注,追踪凶手(manhunt)的网友。
他们在纪录片中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也从始到终,慢慢铺开了这个事件的时间线。
虽然动物保护组织的人(animal activist)经常因为行为过激,本末倒置被嘲讽,本片的中文译名在我个人看来,有趣之余也略有哗众取宠之嫌。
并且在这个纪录片里,追踪凶手的爱猫网友讲述的部分好像是会让一些人觉得这个纪录片重视猫多于人类受害者。
但是,我看到的一个点是,一个人虐待动物的残暴行为,确实透露了这个人潜在的变态人格,以及这种异常行为升级的可能性。
虐猫是一个残害动物的行为,和杀人比起来没有那么严重,但是就算是从非爱动物人士的角度出发,虐杀动物的行为也显示了这个人心理上的异常和残酷,暗示了对人类的威胁,应该得到重视。
家庭不完整,童年被霸凌,虐待动物,serial killer该有的Magnotta基本都有了。
他应该还有一点表演型人格,很多行为受到他看的一些American psycho这样的电影影响,甚至在杀人以及被审讯过程中还有一些对电影情节的模仿。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看,Magnotta的行为应该属于比较经典的杀人犯那一种,但是我们的社会也没有西比拉,不能在病入膏肓前治好病人。
悲剧有不可避免性。
在纪录片的时候两位网友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给杀人犯带来了他想要的关注,导致他犯罪升级。
在片尾倡导大家离开网络。
确实,我们应该回归现实生活。
但是我倒不认为是网络造就了杀人狂,或者在网上关注犯罪新闻有什么错。
想一想苏联当时的连环杀手安德烈·契卡提洛不被承认,因为当时的苏联政府认为连环杀手是资本主义的产物。
从古至今各种人种不同文化从来都不乏被记录在案和没被发现的杀人罪犯。
人因为环境和性格产生的这种异常是我们永远无法避免的,只能用更好的技术,刑侦手段,更专业的办案人员,更完善的法律来减少伤害,更快捉拿凶手归案。
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多看犯罪新闻可以让我们在日常生活提高防范意识,比如独身女性注意尾随,晚上回家立刻锁门,避免透露个人信息等等。
关于好当侦探玩破案的网友我的态度是,个人做好个人的工作最重要,网上玩当侦探的游戏,其实大多情况下并不会有太大的帮助。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安乐椅侦探那种程度,还是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员。
警察在知道凶手真实身份的情况下还让凶手从加拿大跑到法国从法国跑到德国好几天抓不到人…办案如同儿戏。
这样的事情在中国的天眼范围内应该较难发生。
影片播到最后,谁还记得那些人肉搜索、网络暴力曾经导致了一名抑郁症患者的死亡即使他不是无辜的?
这时返回来再看第一集,几个主要参与者(爱猫人士)在讨论这件事的时候就跟没事人一样。
如果这真的是一部纪录片,我感觉这部片子将这几个人骨子里的虚伪暴露无遗,表面上打着揪出虐猫变态、查找凶手的名义,实际上干的都是一些像是人肉搜索、网络暴力、刺探他人住址这种不合理不合法的事情,要知道他们不是警探,是没有执法权的。
况且这同时还助长了凶手的气焰。
这种现象能在一个整天以“民主法治”和“程序正义”自居的国家存在,也不能不说是种讽刺。
最后一点,本片对真正的受害者林俊始终是一个轻描淡写的状态,没有为其正名,相反,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展现追查过程,这种手法也会让人觉得有消费死者之嫌,并且在最后还成功甩锅观众,把美式双标体现的淋漓尽致
非常偶然地看了这部纪录片,应该说Netflix还是展示了他们的技术能力和制片水平,这部纪录片保持了极强的张力和叙述技巧,但关于这部作品,我想更让我在意的还是纪录片的伦理问题。
影片是以爱猫人士声讨虐猫视频为切入,引出了当年轰动一时的凶杀案件。
凶手的作案手法细节骇人听闻,令人生理性不适。
一方面,我认为纪录片确实缺少了对于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属的人文关怀,用极小的篇幅简单地一笔带过了受害者的背景,更引用了杀手母亲空口无凭的发言诋毁、污名化受害者。
事实上现实中,案件的凶手仍然在加拿大舒适的监狱里过着舒适的生活甚至结婚,她的母亲甚至将这段经历出书赚钱。
而惨遭虐杀的被害人又是否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受害人远在中国的孤苦双亲又过得如何,我们都不得而知。
这种现实本身就令人愤慨不平。
纪录片也许没有义务选择某种视角和切入点,但我认为这本该是一个体现责任和人文关怀的时刻。
而另一方面,我认为影片所选择的立意是讨巧而不恰当的。
制作者似乎是在尝试探讨,对于凶手这样一个表演欲强烈的病态犯罪者,互联网上自发的声讨和人肉是不是客观上刺激、甚至说滋养了他的犯罪欲望,正是因为这些爱猫人士朴素的道德感之下的持续关注和穷追不舍,某种意义上促成了惨剧的发生,影片甚至还在最后用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来诘问观众,让每一个关注者为此而背负道德压力。
我不知道制作团队是否为选取这样的视角而沾沾自喜,但至少在我看来是荒谬且不负责任的。
对于做出这种极端变态虐杀行为的行凶者,我们再去探讨互联网的观众挑衅、刺激、诱导了他的行为,这种逻辑显然是滑稽的。
就像前段时间仇杀亚裔案件中的警官那句“凶手经历了糟糕的一天”会让所有人愤怒,这是一种扭曲的理中客,是恶意的对重点视而不见。
者:一幕之谣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0892983 ibili
第一次发现原来写影评也是释放内心恐惧的一种方式。
从点开这部纪录片到最后看完两次,心理发生很大的变化。
一开始因为ram追完了,顺手点开推荐列表的第一个。
一开始以为就是一个和猫咪有关的有爱的片子。
看完第一集以为是一个追查网络施虐者的纪录片。
直到最后才知道原来是中国留学生遇害的案件。
很多时候当我们与真实发生的事件距离很远的时候,我们可以心平如水地坐在屏幕前面,点击,观看,不喜欢就关闭。
但是只有当事情和自己开始有联系的时候才能够产生共情。
第二集到最后,看到谋杀——还好,西方世界变态杀手很多;亚裔——有点吃惊,但是仍然有距离感;武汉的中国留学生——心理防线已经没有了,这个时候才能够体会到女叙述人baudi shaking说的,很难消化的感受。
最让人不寒而栗的部分是从一开始伪造证据到最后被捕面对审讯,都是犯人luka的一部戏而已,一部让自己出名的戏而已。
但是这部戏践踏在我们一个同胞的生命之上。
而当时在网络上围观的群众,正好为这部戏提供了观众。
非常能够理解纪录片最后提出的疑问,最后恶的结果,是由群众所谓的正义导致的吗?
作为看客中的人,真的有底气说自己的行为不是除了正义意外以外的因素,猎奇。。。
驱动的吗?
很多时候我们所认为正义的行为,会不会也是我们为恶行所打的一个幌子?
因为人性复杂如此,并不是有了充满正义感的初衷,最后就会有相应的好的结局。
正如片中,fb吃瓜群众的义愤填膺错让一个‘假冒’的虐猫者自杀;而一步一步的追查,落入了luka制定的计划,给了他流量和观看,也成就了他这部戏。
导演巧妙的剧情安排,用看似温柔的标题党手法,和长达1/3的视频来描述十年前网传的虐猫事件,慢慢将更可怕的真相剥露在世人眼前。
曾经轰动世界的加拿大碎尸案浮出水面,每一处细节和凶手戏剧性的精心设计,甚至让我怀疑纪录片的真实性,但事实有时就是比电影还要荒唐。
我不去分析凶手的动机和心理,也不去辩论最终的审判到底公不公平,毕竟这其中的环节和细节不是我们旁观者可以插手的。
影片最后的结尾,叙述者对着镜头的质问才应该是我们这些旁观者应当深思的问题。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法制的建立跟不上科学的速度,让网络成了犯罪者的工具。
暗网的广阔和加密性,媒体新闻传播的便携性,以及人肉搜索、恐吓邮件等等,无不在给我们敲响警钟。
让看客们不再只是看热闹的乌合之众,当你分享每一个链接,传播每一个消息时,请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一个无辜善良的生命会因为铺天盖地的谩骂而逝去,而当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罪的,又没有一片雪花是可以负责的。
难道这就是网络对犯罪者的慈祥?
这个世界不应该这样。
网络成了他们犯罪的垫脚石,给了他们“展示自己”的舞台,愚昧的网名叽叽喳喳,乌合之众的力量仿佛给了犯罪者应援。
就像剧中那么多万点击量中,如果每一次的点击背后,都是约翰和狄安娜一般的网民,如果当初发给加拿大警官的邮件有被认真对待,最终的悲剧或许就可以避免。
希望每一个可以网上冲浪的人,保持着看客的热情和约翰、狄安娜一般的负责和冷静,也许我们有一天可以救活一条人命。
而不是成为黑暗的另一面。
2020-02-27 00:44这部纪录片里死了2个人,一个叫林俊,一个叫詹姆斯逝者安息【我们是不是帮凶】纪录片花了3集讲了一个震惊全球骇人听闻的碎尸案。
我不太懂纪录片或者是电影怎么拍算好,我只能说我感受到的。
看之前没了解过这部纪录片的人,一定和我一样以为是讲述一个网络高手通过蛛丝马迹追踪一个虐猫者且最终将其绳之于法的事件。
然而事实比标题更加残忍。
影片通过人物采访,一点一点信息的披露推动事件逐渐清晰化,一层层的剥开这个事件的核心。
前部分埋了大量的伏笔,以至于在最后传达杀人凶手对电影《本能》的模仿、解释“曼尼”时,让人惊呼和疑惑:我是在看电影吧,不这是真实事件,可这也太....诸如此类的感叹。
让人分不清真实和虚构。
Baudi 在最后说,她会反思我们到底是不是帮凶。
她是这场事件的参与者、旁观者,只有到了最后,所有的细节全部公之于众,她也才能从原来的怀疑到最后确认原来那个凶手他最终想要成名,想要模仿电影。
我们跟随影片一起感受了Baudi在最终凶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聪明、智慧、执行力;也能感受到她跟着一个线索不停追踪最后发现真的演变成杀人事件后的困惑和对自身的拷问。
她经历了凶手的犯案、窜逃、伪装、被捕,她就像《猫鼠游戏》里的2位主角,也许他们了解对方。
她甚至不知道她所做的哪一部分是她的自由意志,哪一部分又是凶手的故意引导。
我们呢,看过影片的我们呢,制作影片的人呢,让凶手再次进入大众视野的制作人呢,我们在网上观看,发帖讨论是否还在持续的达成凶手的愿望呢?
我不想提凶手的名字,因为不想让他得逞我要提问:为什么凶手对于“扬名天下”如此执着,这些名利会带给他什么?
为什么Baudi会问我们,当下的我们是不是帮凶?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我们如此在乎其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在网络上伪装成另一个人、或者是展示自己以此来获得他人的肯定;我们在网络上发表对他人的看法、随意的评论都会让无辜的人就此丧命,我们还能因为别人的看法而直接在网络上发布自己残忍地终结他人生命的视频。
我们活在网络上,但我们表现出来的真的就是我们自己吗?
或者说正是因为在网络上我们暴露了自己?
Baudi在纪录片开头说:在网上我可以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Baudi采访开头说在现实世界里,交流沟通都需要成本,暴露自己也需要成本,一旦分寸把控不好,很可能就把人设玩崩塌了;在网络上可不一样,只需要一个键盘,一个id,你可以随意塑造多种人设,可以随意发言,随意评判;接收的成本也很低,信息就摆在那里,无论被动或者假性主动都可以称之为【被动接收】。
大家容易伤害别人,也容易被人伤害;容易引导别人,也容易被人引导。
片名叫:hunting an Internet Killer 又是在指谁呢?
我们之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Internet Killer。
【自己吓自己部分】1,电脑的突然黑屏。
看完电影我搜了【林俊】,百度出来第一条就是加拿大碎尸案,百度词条第二项有一个【林俊吧】,我看完事件始末,想着去林俊吧看看悼念一下,刚一点击,电脑出现了黑屏,(之前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黑屏)上面还有各国语言写的一段话,大意是电脑故障了需要重启。
那一刻我第一反应是这个贴吧莫不是有什么病毒吧,然后十分担心我电脑里的文件,重启之后突然给我蹦了这么一个弹窗,还让我必须点OPEN,里面还有一个词【shut down】,我当时就想:刚纪录片Baudi最后是不是也说让我要shut down来着,哦漏!
好在能正常重启,算是虚惊一场吧。
黑屏后出来的弹窗,桌面也变默认的了2,寻找詹姆斯时在进度条随意点击刚好停在他的肖像。
我想着詹姆斯是影片中第一个牺牲的人,我们也不能忘记他,就想去找描述他的那一段,随意点击进度条,竟然直接停在他的肖像这一帧。
小心脏啊。
逝者安息
逝者安息
感触很多..很沉重.. 马尼奥塔 我想他从谋划这场大戏开始就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了 又或者他已经麻木了 他没法停下来去面对自己 前面也提过小时候被霸凌 让他感到自卑 他的倾诉方式是把自己的情感都投入到影片里 只有影片的世界是无害的 安慰到了他 也包容了自己的自卑.. 倘若这个时候 有人拉了他一把 也许..他就不会一个人掉进深渊.. 成人的他渴望成为电影明星一样优秀的人 想被世人认可 却表演面试不断的落选 那一刻他的世界真正开始崩塌了 坏掉了 杀猫到杀人 残忍到令人发指的手法 我一想到他杀人的时候也还在扮演着角色 一种悲悯的情绪油然而生.. 有预谋的用了18个月去做一出大戏 用极端的手法去赢得世人的关注..视频里的他麻木不堪 看着视频的网民恐惧不安.. 所谓被情人所逼被暴打被轮 也只是他喜欢的影片中主角的故事 一个人 到底怎样才会对过往看过的电影台词一字不差的烙在脑海里 并且.. .. 我就是“他们” “他们”成就了我 .. 我们没法从影片中得知马尼奥塔原生家庭到底如何 但是马尼奥塔的母亲却至始至终都相信自己儿子是被逼的.. 在这件事情过后 人们大多只记得马尼奥塔的残忍 却极少人去关心被害人一家支离破碎的心情 很难过.. 霸凌 网络暴力 却一直一直一直还在身边不断的发生 导致凶杀 抑郁自杀 奸杀... “恶”不断的衍生 手法高明 残忍升级 你我他 麻木了吗?
大戏落幕 跟踪整件事情的网民们沉默了.. 网络言论 总是很容易把一件事情推向极端 影片中三大立场 ...志在查明真相 却无形地以“网络”推动了犯罪发展 又或者有网民们只看到冰山一角就主观臆断真相 以言论暴力把一个人逼死 而第三种就是从不发表言论 无所谓事态发展的路人N 这部记录片 一片唏嘘哗然之后 又归于平静.. “恶”一直在发生 如果..请勇敢果断地保护自己 不放弃自己及时告诉身边的人 相信人民警察 在网络世界 不随意去过度评价别人的行为 当觉得只有万人唾弃他才能舒爽 甚至是触法不自知地上升到现实去攻击别人 往往可能成为一场悲剧的推手 遇“恶”绝不姑息 但..理智的去看待每件事情 网络的进步 使人与人之间可以快速的通过网络对话 但是也开始成为了很多人随意情绪发泄的出口 甚至是一部剧一部小说一部漫画都经常看到不堪入目的弹幕 雪崩之前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停手吧 这部片子少一颗星 是我的一个态度 马尼奥塔的余生 依旧麻木..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可能都不会感到自责 对于猫咪惨死 对于被害者一家人的伤害无法抹平... 谢谢看完..
It isn’t a twist or up-and-down story,but’s a bazaar and pervert story,and it is true.You maybe being angry about the disgusting killer, grieved to the victim,although disappointed to the Montreal policeman. It is complicated to explain how all this mess happened,but if you ask me the question of this film in last minutes,my answer definitely is “NO”.Because psycho literally is psychotic,no matter how many people chase him or rail at him,he would do the crime ultimately,and he wants get not only attentions but also famous through his “creepy shows”.All the net-nerds are followers of the kitty-issue cases,but not the producers.
标题我想了很久,一直又不知道要写什么,因为看完这部片子的我很是难受。
刚开头片子的标题还以为是可爱,可以让人云养猫的猫片,可逐渐看下去,才知道这里面讲述的是一个杀人案总体给人的感觉,卢卡是个高智商的凶杀犯,从一开始与警方模仿上演的《猫鼠游戏》电影到后来的凶杀过程与被抓审讯过程模仿的《体能》,就能体现出卢卡的心理素质状态很是强大,头脑很清晰(原谅我只能记住这两部,因为这两部印象很深刻。
)这部片子看完我很愤怒,感觉编剧利用了观众对案件的好奇心理,也再次利用了狄安娜和格林两位当事人来进行案件描述,卢卡再次出名,可是被害人呢?
(在此我尊重死者,不说实名)这部片子的意义在哪?
是让人们了解这个案件吗?
还是按照影片最后狄安娜和格林的疑问,要我们深思,我们都是这场案件的共犯?
片子里从头到尾只讲了卢卡在男同网要约一夜情,然后接下来就讲到了被害人和卢卡一起出现在了公寓。
再后来,就出现了被害人被杀害,拍视频,分尸,身首异处,再到继续讲述卢卡逃亡哪里。
可是受害人呢?
从头到尾只出现了一张照片和悲惨的遭遇,受害人的为人处事怎样?
平生行为怎样?
性格包括其他的一切一切,我们都不得而知。
当我看到受害者的照片时,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温柔善良的人,我相信受害者绝对不会是去进行约一夜情,事过多年后,这部片子的出现无疑拉着受害人进行无形的鞭尸并在其家人的心口上狠狠划上一刀。
(ps:没有说一夜情不好或者怎么样,不接受任何杠)那个被网暴而死的人呢?
也是轻描淡写被拉出来说了一下因为想被关注,结果冒名顶替却被网暴自杀。
他的人生呢?
在影片最后的问题,我觉得,这是道德绑架。
狄安娜和格林提出的问题,包括受害者还有被网暴的抑郁症患者的死亡,也是他们深陷多年的愧疚,他们所做的一切比警方更加有意义,在我看来我觉得如果没有他们的冷静分析,可能卢卡会瞄上更多的人。
没错,这部片子让卢卡更火了一把,让人们更了解了卢卡犯罪的高智商,不禁让人感叹卢卡的强大心理,让卢卡更加开心他又在次出名了。
归咎到底原因,难道不是制作方把这些受害者,狄安娜和格林拉出来消费给观众看吗?
所以谁是共犯?
制作方。
最后默哀,受害者和那位被网暴者。
首先单看名字我是没想到它的内容是这么的细致和深入。
有诸多证据表明连环杀手会对某些事物会极度的迷恋和对动物有虐杀行为,没有加以干预会发展累积成杀人事件。
高中的时候曾经迷过一段时间的连环杀人事件实录,也曾经看过林俊案视频的几张截图,但是当时还小没有深挖案件背后的故事,只是觉得真的过于残忍,只想重金求一双没看过的眼睛和黑衣人里的记忆消除棒。
这个纪录片有趣的地方就在于他从一堆网民一堆internet nerds的视角出发,和一般的犯罪纪录片不一样,普通的犯罪纪录片都是从受害者家人或者是警方的perspective出发,这从开始就定义了主角的善恶。
而本片在除了警方以外还有看似多余的凶手母亲的各种采访,凶手母亲也一直在给自己的儿子洗白。
我们作为观众作为旁观者,接收到的声音往往不知一种,就像凶手母亲这种洗白言论肯定也层出不穷,这样额外视角的添加不仅仅是为了还原观众的本质,还让观众更深刻地去辨别每一种不同的声音,独立思考。
回到凶手个人,他拥有再悲惨的过去也不能改变他是一个冷血恶魔的现实。
他所遭受的恶不能成为他施暴的原因。
他极度自恋和渴望得到关注,虐猫杀人只不过是他自导自演的一部超现实电影罢了。
在这个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有些人为了想红什么都干得出来,而那些热衷看热闹的人怎么就不是共犯了呢?
在结尾参与调查的网民也抛出一连串疑问,究竟这种网络文化是不是逐步变成了犯罪者的温床?
犯罪手法并不高明,但感觉全片都在往高智商犯罪的情形捧。 另外对逝者和逝去的动物描述太少,感觉实在是太不公平,难以接受。几乎没有任何细节描写,不知道出于什么考量。甚至现在凶手还在狱中为所欲为,已经有些超出我可以理解的范畴。 看完心里发毛,当年那个视频发出时各种留言满天,不敢看也不敢想。就是心里发堵,觉得这一切的判决都不能算大快人心,总之就是呼吸不畅
The serial killer V.S the rest of us - 当凶手在审讯室里的‘致敬动作’被收入在片中,这个纪录片已经沦为了他完成目标的工具。无论是受害者(及猫),追凶人,媒体,随之产生的崇拜者,纪录片的制作,还有观众,一切都是他在追求并最终获得的“注意力”。 悲凉。
Oh my. 很烦Netflix拍纪录片的手法,但是不得不说“故事”还是不错的。
Luka虐猫杀人被抓都慢条斯理的是真的变态,但热衷人肉还冷静分析数据的John也很变态了。
照搬电影情节来出名的杀手真得是得闲到什么程度。节奏慢到不适,适合4倍速看。很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结尾主角都直接说这个剧一开始就不应该看,所以但凡了解到些许社会上的变态和无聊到极点的人以及他们做过的事,是不会觉得这个剧有观看的价值的(不需要、没必要、也不应该给想要博关注的变态贡献一丁点流量)。所以也许这部只适合初中生高中生看吧。
30分钟劝退
最后也没有给个解释 好像到最高潮就没了。最可怜的是林俊和家人 。可杀人犯现在在加拿大监狱里逍遥自在 有好多崇拜者 然后还结婚了 WTF.网络时代催生了很多恶魔 众多网民说不定也是帮助恶魔的evolve 。。。谁知道呢?
如果这是一部电影,它值得四星,然而这是一部纪录片。
本来够可恨,直到变成人。不是可恨能解释的了,我觉得把他们放监狱可惜了,这些罪犯其实可以为社会做很多事情
典型的反社会人格
So everyone is so proud of themselves being a hero huh?
there's price to pay there's consequence for your actions! 2009年有人在油管上穿了一则虐猫视频,一群整天玩脸书的猫奴死宅怒了,他们立志要人肉这个虐猫人渣。虐猫人和死宅们玩起了猫鼠游戏,他先后上传了另外两部虐杀视频,并且预告他下一个目标将不是猫,而是人…臭名昭著杀手(此处不剧透)的纪录片,一口气撸完,好看(。・ω・。)ノ♡
So disappointing and ironic and unethical and hasty
2023/5/27. 多了解林俊案实情后被这个片子恶心到。2020/1/18. 一波三折。最大的感触是摇摆女神和格林先生反思的,转发者促成了凶手的表演。
8年前身边发生的事情,轰动一时.....原来真相更是可怖!从纪录片角度给四星,但影片的刻意剪辑和传递出的不实信息真的对受害者太不公平了!
第一次后悔看一部纪录片 Extremely disturbing. 犹豫了好久还是看了 看完的唯一感受是非常不适 非常同意评论里说的感受不到对生命的尊重 纯粹是以猎奇吸引眼球 罪犯发的视频全部应该打码 反反复复地播放施虐片段的目的是什么?受害人被完全甚至是有意地忽略 没有看到这个纪录片的任何意义 片尾的所谓“反思”勉强又伪善 who is the complicit? This documentary is definitely one of them. 最后 对于这种人 支持死刑
一部为变态杀人犯制造热度的电影!
那些網民除了刺激他犯罪,根本就沒有作用
这。。。网络人之力
一部不能客观反应道德和事实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