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北京乐与路

北京樂與路,跳豆,Beijing Rocks

主演:耿乐,舒淇,吴彦祖,吴耀汉,俞飞鸿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1

《北京乐与路》剧照

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2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3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4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5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6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3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4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5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6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7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8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19北京乐与路 剧照 NO.20

《北京乐与路》剧情介绍

北京乐与路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香港的创作乐手Michael(吴彦祖)因故滞留北京,与一群真心热爱着摇滚乐的北漂青年相遇。他们有着自己的乐队,乐队主唱叫做平路(耿乐),队里还有个活泼反叛的领舞女孩儿杨颍(舒淇)。Michael被这群年轻人深深吸引着,他喜欢他们对音乐苦苦的执着精神,一路跟着他们到乡下走穴。 然而,本土文化浓重的北京既可以深刻的诠释摇滚音乐,又可以高傲的把它视为粪土、垃圾。平路他们生活拮据,在音乐的路途上不断碰壁。唯一不变就是对音乐发自灵魂的热爱,如同那歌里一声声的诘问:“我想到光的深处,那里有风么……” 边缘的生活方式,坚挺的灵魂,感动每个人的是歌声还有梦想……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婚情咨文第一季婚礼客人有你的小镇OAD1我推是反派大小姐突破山脉随时候命迷魂谷帕洛玛之旅年轻时候童军手册之僵尸启示录寻找连环杀手:雷吉娜·史密斯的故事我身体里有棵玉米妖怪名单之苏九儿此生皆欢喜马尔科姆的一家第一季刺猬的优雅三角草的春天潮起两江穿墙之弹两次无法无天发掘恐龙帝国某种疯狂家庭教育茅山天师迷情庄园高桥留美子梦幻剧场乱马1/2特别篇恶梦!春眠香天降奇兵机械篮球

《北京乐与路》长篇影评

 1 ) 北京乐与怒

1.耿乐的野有点贾宏声的味道,尤其最后骑摩托的镜头真的幻视,都是那么不管不顾、野性难驯,绝望地奔向死亡,气势完全压过了吴彦祖(抱歉阿祖我还是喜欢你的,但是这部里你的剧情还是稍微有点平啦)2.舒淇的衣服其实现在仍然在流行,正宗千禧味,最喜欢在地铁口卖打口CD和最后把被踩的魔豆轻轻放进花盆里的戏,人物形象丰满了好多,而不只是一个艳舞女郎。

3.喝红酒加糖,是不是在讽刺当时的内地人暴发户很土不懂酒糟践东西(?

,因为红酒本身单宁有点苦涩的,不懂的人受不了苦涩感就会加糖,但这样就有点破坏红酒本身的风味和口感。

Michael老爸岂会不懂,但还是赔笑着喝下,都是为了自己惹事的儿子。

4.几句印象深刻的台词:北京摇滚乐队的特色是什么?

是穷。

能红起来的乐队,都是外面反叛、里面听话的。

我知道自杀的方法有一百种,其中一种就是嫁给唱摇滚的,保证死得痛快,又痛又快。

 2 ) 你看那风,有时往东吹,有时往西吹,我的头发就是这样被吹乱的啊

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想到了最近读过的《我们的乐队也可以成为你的生活》,顺便提一下,这也是我目前读过的对乐队生活描述地最完整的一本书,通过这本书可以更近距离地了解乐队是如何运作的。

在片中,耿乐的乐队四处走穴,也正是书中描写的美国独立乐队的日常,比如黑旗、民兵、未成年威胁等乐队基本上每天过得都是一种“在路上”的生活,靠着仅有的一辆破车穿梭于演出场所之间,常常入不敷出,衣不遮体,食不果腹。

黑旗的主唱吉恩靠父母救济,乐队成员们有时要在垃圾箱里翻找食物,晚上没钱住旅馆,要不睡在车上,要不就睡在朋友家里。

虽然物质生活极其有限,但精神生活异常富足。

虽然摇滚乐和自律似乎扯不上什么关系,但真的有很多乐队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维持高强度的排练,有的乐队长时间维持着一周六天、每天八小时的排练节奏。

更有甚者,未成年威胁发展出了一套称为"Straight Edge"(直刃)的哲学,宣扬远离乱搞、毒品和酒精,保持头脑清醒,简直一副当代清教徒的做派;弗格齐则更进一步,多年来坚持把演出票控制在5美元,并且允许全年龄阶段的人群入场。

他们积极回复歌迷的信件、为边缘人群捐款、帮助其他独立乐队获得演出机会......对内像梭罗一样克制简约,对外则像佛祖一样普渡众生。

这样的乐队无疑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在我看来,这是真正的摇滚精神。

在那个时代,北京有好多乐队在树村待过,根据我看过的片段,生活环境也很糟糕,我很好奇他们在那里的创作状态。

故事发展到三分之二的时候,耿乐和唱片公司签约了,导演把这个行为塑造成向商业妥协的无奈之举,这让我有些困惑。

难道他们不能自己成立个厂牌发行自己的唱片吗?

难道摇滚乐和商业化就这么势不两立吗?

SST、Touch and Go、Sub Pop等等独立厂牌都是乐队成立的且运营良好。

摇滚乐和商业化并不是一个对立的关系,在更大的平台上可以获得更多的推广、更稳定的演出安排、更精良的制作以及更高的收入,这对乐队来说是有相当大的好处的。

我觉得很多人把商业视为洪水猛兽一般多少有些臆想的成分,难道独立运营、自给自足不是另一种商业模式吗?

最重要的还是自己,你的信念是否足够坚定、目标是否足够清晰、能否维护好自己的底线,不然任何风浪都可以把你掀倒。

事实证明,当你的作品足够好的时候,是完全有底气和公司协商合同的,音速青年加入大厂牌后依然可以保持创作的自由度就是个正面例子。

但这样比较似乎不太公平,毕竟两国国情不同,我只想说对待商业可以采取不那么极端的态度。

影片结尾,耿乐驾驶着摩托车出了车祸,一头飘逸的长发停止了摆动。

这个情节明显是向张炬致敬的,虽然很煽情,但也很莫名其妙。

签约了也不用这么想不开,这种寻死的行为给人一种媚俗的感觉。

实际上这片子后半段都挺不符合逻辑的,关键是没逻辑还不浪漫,这就有点尴尬了😅 吴宇森的电影里打不完的子弹也能让人哭得稀里哗啦的,我就举个例子,嗯。

最后,据说北京摇滚圈儿因为“辱摇”集体抵制这部影片,因此影片展示的真实性到底有几分就不得而知了,至少我的观感是导演做到了真诚(虽然有些矫情),也透露出了对大陆独立摇滚乐队欣赏和肯定的态度。

至于提到北京摇滚乐的特色是穷,我只能说如果有人被这句话刺痛的话,还是听点别的吧。

 3 ) 突然我又想起你的脸

《北京乐与路》已经被我看过无数遍的电影。

有人骂,有人赞。

不管怎样,它都是我要永远保留的作品,是永远不会被删除的纪念。

英文名Beijing Rocks似乎能更清晰的表现这个主题。

其实它应该翻译成《北京乐与怒》,在香港“乐与怒”其实就是摇滚的意思。

改名是为了通过大陆上映的检查,很无奈的改名。

发现它是因为之前迷恋Daniel才无意中看到的作品。

这是一部小制作,选景在北京。

且不说他拍的北京是不是最真实的,但是那种北京的味道还是浓重的。

故事也不算新颖,但是一直认为能给人带来心灵震撼的电影并不是靠多么离奇的故事,而是一些细节,一些感情和一些共鸣。

演员选的也很成功,舒淇,吴彦祖,耿乐。

其中俞飞鸿的出现又给电影增加了更浓重的北京气息。

很长时间,都沉浸在它的主题曲里面,《回忆之前 忘记之后》。

一遍遍的重复着这个电影。

看过很多影评,我猜骂它的大多是摇滚迷。

那它反映的到底是什么?

摇滚?

亲情?

爱情?

梦想?

现实?

如果单以摇滚的角度来看它,那的确没什么新奇,它反映的摇滚只是人尽皆知的肤浅层面。

偏执的追求,失望的打击,嘲讽,不被认可的梦想。

就像平路父亲所说的,搞音乐总比要饭强吧。

这也就是大多数人对于摇滚的看法,毕竟这是中国。

回到电影中,存在于平路,杨颖和Mike之前的三角恋情才是主线。

所以不妨把它当作一部描写爱情的文艺片,这样会更好。

至于大导演张婉婷为什么要选择摇滚和北京来作为这段三角恋的背景就不得而知了。

大导毕竟是大导演,她还是用尽了办法让这部电影更加摇滚。

主要办法就是请到了内地一些还算不错的音乐人来为电影撑场面。

的确,这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汪峰最后一曲〈回忆之前 忘记之后〉也的确升华了电影。

我想如果没有这首歌,我可能不会对这部电影有这样的热爱。

  杨颖和平路说:“我们注定是在一块的。

”她说,有一种自杀的方法就是嫁给一个玩摇滚的。

她对生活是绝望的,所以她选择平路,选择这种慢性自杀。

而Mike的出现给了她另一条路,但这条路不过是存在于他们各自生活中的迷幻场景。

她踏上去了,但终究要回来。

即使平路死了,她依然不能回头。

因为她真正爱的还是平路。

电影中最煽情的场景就是在故宫外筒子河边的那一幕,放下平路,Mike和杨颖终于能够牵着手走过那片金黄的枫叶路。

  故事完结在平路的死亡。

他们要各归各位。

Mike与杨颖也终究是一场梦,他们各自明白。

所以Mike写了那首歌,在他离开北京,回到香港,在以后的某一天他还会想起。

虽然短暂,但是够铭记一辈子。

也许有些人就只有擦肩而过的缘分,是不是有过就算是珍贵并且是幸运?

也许小颖心里爱的总是平路,但是她还是会永远记得Mike留给她的所有。

是不是就只能这样?

谢谢她留给的回忆吧,是讽刺还是无奈?

在Mike独自凝神的时候会突然想起她的脸,突然想起她当天的叮咛,突然想起那时的北京,他们一起走过的北京皇城墙外的那条路。

他不舍不弃,不忘,也忘不掉。

所以才会一见一回心底一阵痛,才会在明明灭灭的星光的夜里,恍恍惚惚再见她的脸。

吴彦祖的演精准而到位,那种眼神,很复杂,有伤感,有无奈,很丰富很丰富。

  没有什么能比这首歌更能表现电影的精髓,它不再是一篇简单的旋律,而是华灯初上的北京,一群摇滚人不可触及的梦想,Mike珍贵的记忆。

  “突然我又想起你的脸,突然我又想起你当天的叮咛……”

 4 ) 人文关怀;浓烈怀旧;潜藏于表面的批判

导演视角下的人文关怀:摇滚青年与商业大潮的碰撞。

理想触礁现实,至高无上的追求遭遇外界的嘲笑与轻视。

我从来不认同这类为书写自我为无上追求的个人,但又承认他们有许多可爱之处:为了把女友保出监狱而去当狐狸,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而选择撒谎报平安。

但唾弃触礁现实后拿女人当泄愤的容器,人性复杂,不好作出单一评价。

导演最终诗意处理了摇滚青年的死亡,将之视为对个人理想的赞歌与因理想而向死的悲悯关怀。

除了摇滚青年,还有那对从香港来到北京的父子,写不出新歌的青年歌手,被粗俗商业文化摧残折磨的父亲,他们没有像摇滚青年那样碰壁之后便破口大骂、发泄情绪、骑着摩托超速狂奔、甚至癫狂似地奔向死亡。

尽管没多言一句苦楚,但凝重的面部与静止的镜头视角已经交代了他们同样是负重生活着。

不论有钱还是没钱,不论哪个时代或地区,抽象出一个大而悲伤的主题:“你是怎么生活着?

”“凑合。

”生有生的热烈死有死的怀念。

电影在怀旧着流逝的岁月以及时光中每个渐行渐远、天各一边的人。

美丽善良的舒淇,她似乎总在银幕上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出身低微,无权无势,却如同野草般肆意生长着,自由美丽,救赎着身边每一个与她一同受难的人。

她的生命不是暴烈绽放、稍纵即逝的,而是坚韧明媚、如溪水细流般长久。

这样的银幕形象很大程度上和她本人的成长经历交叠着,毫无意外、不出差错地沉淀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巨星舒淇。

“洗洗睡,明天再说吧”

 5 ) 那就是北京 就是摇滚

这就是我脑子里的北京,这就是我脑子里的摇滚。

香港富家子吴彦祖问:北京摇滚的特色是狠吗?北漂青年耿乐笑笑:不是。

那是什么?

是穷。

这一段对话就够了。

就足够这本电影四颗星了。

耿乐在里面一头长发,不修边幅,开口就是脏话,性格冲动。

但是当他躺在舒淇怀里的时候,当他因为自己坚持的东西不被人认可而哭泣的时候,他就是个孩子。

特别纯特别真的孩子。

那是一颗赤子之心。

也所以现在市面上大红大紫的摇滚,也正如那个制片人说的,那些放荡不羁都是包装出来的。

他们就是外面自由,里面听话。

所以穷,所以动人。

舒淇好几次都说,我们两个是注定要在一起的。

她说,我知道有很多种死法,但是嫁给玩儿摇滚的是死得最痛快的一种。

又痛,又快。

这个女子在遇到《最好的时光》前还没来得及把脱掉的衣服一件件穿回来的时候,她就是特别的,有股倔强的温柔的爱笑的女子。

我相信这个角色有她自己的影子。

跟着大篷车巡回跳艳舞,私底下却是个笑起来一大嘴的简单女孩子,性格直爽。

还有就是在耿乐被音乐公司拒绝之后去找了他父亲,而后没赶上送父亲酒火车就走了之后,他一个人坐在月台上飘着长发,抽着烧掉很长一段了却没掉烟灰的烟,留下了眼泪的时候,我坚信耿乐是个好演员。

这个表达真的太到位了。

那个画面是在脑海里很深刻的地方的。

千禧年之后的北京还留有90年代末的影子,还留有信仰。

可是电影的最后,却倒在了一片玉米和蔬菜中,正如开头所说的,四合院最乱的地方对着玉米蔬菜,多接地气。

没错,摇滚就该是这样的。

而现在,那个时候好像过去了。

 6 ) 《北京乐与路》

通过北漂的摇滚阶层,反映并刻画出了北漂生活的各种困苦,很到位。

浓浓的北京味儿,熟悉又陌生的欣赏着。

吴彦祖刚上场就搞笑,“你们喝小二还加傻B啊”,把雪碧说成傻B的人,呵呵。

舒淇和耿乐这对北漂情侣,性格及生活各个方面,也充分表现出了北漂们的痛苦彷徨,并寻求相互依靠的内心世界。。。

他们很叛逆,他们很狂野,他们很另类这也许是我们看到他们时所想到的词。

但是他们的心灵深处,也有感动,也有爱,也有该存在的各种情感,他们只是不善表达,或者不屑表达罢了。

我想,应该是因为追逐梦想的方式有很多种,或者说梦想存在的方式有很多种吧。。。

片子的细节不算精致,但已足够触动我。

耿乐饰演的小路,生命的最后一幕,撞向货车,然后大喊:“没有人比我快!

”…吴彦祖在法庭上收到短信,知道小路已逝,痛哭流涕…舒淇惊奇的看着吴彦祖送的墨西哥跳豆,兴奋的像个孩子,当路人不小心踩碎其中一只,看到虫子露出来,她悄悄的扔进花盆…朴实的小路的父亲,守着儿子的坟墓,李逵(小路的狗)也回来了…北京,还是充满了利欲熏心的地方。

有钱,就可以像吴彦祖饰演的米高一样出唱片当歌手,打人也不用坐牢……我应该庆幸的,因为我没有小路他们那么苦。

是的。

 7 ) 信仰在空中飞扬

为什么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摇滚。

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最热诚的渴望;以及在一种对自我失望的无奈里,提供了一个精神家园。

电影以子曰的歌来开场,紧跟着是酒吧一场混战,最后平路一伙翻墙骑着自行车开溜了。

当时我就乐了,心想,就拿它当搞笑片来看吧。

地道的京骂,加一群纯真的摇滚人,用“北京的乐与路”这样一个严肃而宏观名字,并不合适。

他们蜗在闷热的小房间里排练,“笨头笨脑,傻乎乎的,胆子很小”的李逵瞧着他们,一脸的莫名。

迫于生活,他们拉大棚走穴,一村民抱着小猪崽冲过去找老板:你们又是摇又是滚的,弄得我的猪三天不吃食又不睡觉,猪都快死了!

乐迈克到路摊寻CD,店大爷指着招牌吹:人民商店有卖他翻版的那叫红,没他翻版的,谁说红也不红,人民当家作主。

乐翻了 平路,留着一头“艺术家”的长发却从不说自己是艺术家的摇滚青年。

喜欢狗,“狗和人不一样,人会因为穷、饿肚子就跑了,狗永远不会。

” 狗也让他深刻认识到“贫穷真的是让人心难测”。

“男子汉大丈夫,不挣窝囊钱,不喝跌份酒,不抱小骚货”,他的行迹与他的宣言相悖,于是他总是表现的暴躁,冲动,矛盾。

遭受打击后,他坐长城脚边泪拆录音带,那张理想破灭的脸,绵延着无尽的委屈和悲伤。

丢了理想,丢了李逵,丢了杨颖。

内心无法平衡的他,终是崩溃了。

他的生命如爆竹一般,砰得一声,冲向天空,留下一地灰烬给别人。

我不喜欢这种以死为终的结尾,我把这归结为导演人不厚道。

而如果,如果这是真实发生的,我们要去苛责别人或是苛责生活吗?

李逵最后还是回来了,可是已经没有意义了。

杨颖在,李逵也在,平路已经不在了。

迈克,一个华裔外来客,同样是玩摇滚乐的,因为惹了官司来京避风头,遇见平路他们一伙,于是深入了到北京摇滚根据地。

玩音乐的人总能轻易嗅到同类。

他干净、礼貌、帅气,与周遭显得格格不入。

他像一股来自异岸的海风,差点"带走"了杨颖。

他用手中的DV记录着北京和北京的摇滚乐。

他知道自己只能是路过这里,尽管他的内心有着无限的渴望。

迈克其实就是导演的摄影机。

电影里亲情无处不在,导演处理得很自然。

迈克因人辱骂自己的父亲,而惹上的官司,不明真相的父亲,为儿找关系四处奔波,酒桌上放下的尊严,被儿子看在眼里。

醉酒中,父子二人言归于好。

火车站,平路去找父亲,火车开走了,平路奔跑着对着父亲呼喊。

平路去世后,父亲写在儿子墓碑上写着:路也有疲倦的时候。

镜头里一个老父亲,对着墓碑悲恸不止。

平路没有按照他的想法走路,但他却是理解儿子的。

摇滚是什么呢?

摇滚是一种非物质的抽象存在。

她是独立精神、真实情感、自由创造、社会正义……可是在生活面前从来没有抽象的存在,所以,摇滚又什么也不是。

作为一个摇滚乐爱好者,到现在为止,我想说的已经不多,我唯一确定的是,翻涌在心底的那些点点滴滴,都是爱。

而这部电影,看看就好,它是真实的一角。

影片里共出现六首歌,分别是子曰的 《瓷器》、《光的深处》、《你也来了》,唐朝的《国际歌》,汪峰的《晚安 北京》及片尾曲《回忆之前 忘记之后》。

子曰就不说了,《国际歌》的出现让我有点小小的惊讶,突然又听到了,依旧很振奋,想起读书那会儿躺在草地上听这首歌晒太阳的日子,真有种久远了的感觉。

一直没专门去听汪峰的歌,我拿他当流行歌手来着,某天早晨我用手机听着广播,去上班。

耳朵里传来他的《春天里》,他用沙哑的声音唱“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走进拥挤的电梯后,我摘下耳机,迅速地调整了下表情,然后,开始一天的忙碌。

让信仰在空中飞扬,洗洗睡了,睡醒后还得生活。

20100802

 8 ) 你的理想不应该低俗

说句题外话,耿乐把一个拧巴的摇滚青年诠释的很好。

回归正题,这片子放到今天已经20年了,那个年代的摇滚精神不是今天能理解的。

80后伪文艺青年一个,也从高中开始听枪花、绿日、林肯、唐朝、痛仰,还翻墙翘课去听痛痒的现场。

摇滚真的好听,可是有件事我从那时候就不明白,为啥摇滚一定要低俗呢。

穿皮衣留长发大花臂,帅气,但是你为啥要张嘴闭嘴脏话连篇,一言不合碎瓶子打群架?

搞艺术就要没礼貌没教养吗,摇滚真的不背这个锅。

摇滚应该是因为热爱而生,歌颂生命的顽强不屈,至死方休的精神。

太多人打着音乐的幌子玩儿女人,飞叶子,砸场子。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行为相当有吸引力,当年一大票未成年人被这种生活方式迷得七荤八素,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青春是张扬的,理想是不羁的,但是不能低俗丑恶。

很多乐队写的音乐真是好听到死,但是你让我拿他当偶像,回见了您内。

 9 ) 还好有好音乐

和很多人一样,我诚实地将《北京乐与路》定义为烂片,但提起本部电影的摇滚音乐,和很多人一样,还是有的说说。

音乐远远大于故事的叙述,导演张婉婷将俗套的三角恋情和摇滚相结合,试图来描述摇滚人的新路历程,可惜不很成功。

一上来,耿乐来一首子曰的《磁器 Porcelain Brothers》,确实有点吓唬住我了,因为这首《瓷器》是子曰乐队中,除了《相对》《你也来了》之外,比较喜欢的一首。

乐队表演和疯狂的群众造就了狂热,对,这是摇滚,至少表演和场面调度上,导演排练出一场摇滚戏。

耿乐一头长发,赤裸着上身,有点忘乎所以,加上子曰乐队那种半带说唱半带吼叫的唱腔。

紧接着一段轻柔的音乐,反差效果很好,可是下面的打架斗殴就是那么矫情,音乐断了,戏一下子就降了下去,扯淡慢慢占据了剧情。

《瓷器》这首歌里引用了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段在电影中搞得能算及格,迷幻低沉的意味出来了;艳阳乐队走穴过程中,"子曰"的另外两首歌《你也来了》和《光的深处》也被搬上了农村的大舞台,可惜没有光大,甚至《你也来了》出现了4次,“桥归桥,路归路,各走各方?

" 是剧中人的命运?

不知道,也没有看出来,导演也没有表现。

"我想到光的深处,那里可有风吗?

",《光的深处》过后,导演的扯淡又慢慢的占据了上风,“玩摇滚总比当土匪好吧。

”这是何等荒谬的台词。

谁也知道摇滚,如果真的成为一种老少咸宜的音乐形式,那摇滚也就死了。

比如《乖乖的》那段,我们可以看到,悠闲的中国太极和愤怒的摇滚并行不悖,可是没有人欣赏,正是,没有一个乖乖的人可以玩得了摇滚的。

导演设计平路的几首歌,《落魄的人是可耻的》(张楚:《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和《上苍保佑吃两碗饭的人》(张楚:《上帝保佑吃饭的人》),是导演在影射国内摇滚的摇滚经典?

公司试听那场戏,可疑可笑可怜可悲……导演理解的摇滚人生,也许仅仅是在自己试图玩一个乐队“墨西哥跳豆”,这样的幻梦破灭之后的臆想罢了。

激昂奋进的唐朝乐队《国际歌》也被用到当中,没得挑的,全顾着跟着哼哼了。

说句题外话,印象中个人听到的《国际歌》第一版就是摇滚版的,就是香港红磡体育场那场,再听主旋律版本的,总不那么带劲。

下面就是汪峰的《回忆之前忘记之后》,也是主题歌,轻柔又温暖;《晚安北京》,颓废和宽广;陌生的城市里,摇滚梦永远没有终结。

导演很惨败的让男主角撞死,是为了表示对唐朝乐队贝司手张炬的纪念?

还有纪念前途惨淡的中国摇滚乐?

撞车后给司机一盘磁带的设想,不知道导演是在怎样脑残的情形下的构想。

《晚安,北京》和《你也来了》,有点早年的MTV的感觉,撞车的那一刹那音乐戛然而止,他交给司机一盒磁带,我们又一次听到了《你也来了》。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摇滚都需要这么悲情吗?

这样一来,《晚安,北京》成为葬礼上的歌曲,似乎有点主旋律的意味,男主角的影子投射到致力于中国摇滚乐发展的每个摇滚人身上?

可以唤起集体摇滚人的共鸣?

那为什么电影出来,许多摇滚人抵制?

崔健、郑钧、秦勇、秋野、张楚、何勇、戴秦、吴彤、汪峰、张浅潜、子曰、黑豹、唐朝、瘦人、轮回、木马、扭转的机器、夜叉、舌头……还好,有这样一份鸣谢的名单,会让喜欢中国摇滚音乐的人欣喜。

 10 ) 我心之天安门在乐于路

我心之天安门在乐于路宝宝没去过北京,最近却两次看到北京天安门。

没钱没时间,可怜谈不上,2008吧,2008去吧,凑合个热闹,我操他大爷,不就是个热闹吗?

有什么看头!

天安门城头挂着毛泽东的头像,你以为那还是故都吗?

你以为那还够文化吗?

我操他大爷。

最近两次看到天安门,一次是兄弟去北京、上海、广州照相了,他们学校大兴土木,去考察一下各地学校的如火如荼的建设情况。

所以宝宝的兄弟伙准备了18套新衣服,在天安门、在东方民珠电视塔,在广州白云机场、在8打零长城、在祖国的南疆北地,照了无数相片,然后发到了同学录上,所以宝宝看见了。

宝宝对别的没感觉,就对那张北京天安门的印象特深,显然相机不够广角,天安门未能一窥全貌,兄弟伙一人庄严的站在相片偏右的位置,留出了北京天安门正中的伟人头像。

宝宝一看,大叫,他奶奶的位置不对啊!

改明儿去北京,非要带日本数码广角单反,非要站在正中,非要站在不远不近的位置,把头摆在伟人头像前面,庄严肃穆,天安门就是古代官员的乌纱帽效果,哈哈!

开心!

他奶奶的,想着就兴奋,这样的创意,宝宝还真怕没去,北京伟人头像就拆掉了!

宝宝拍拍腰包,打开电脑,看起北京乐于路来!

哈哈!

又看见天安门,一个香港富家青年,不远万里来到北京,来到他奶奶的不是首都的北京,来到真正的北京,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他妈是人本主义的精神!

他说,香港是没有摇滚的。

带着他的摄象机,带着他的梦想,来寻找摇滚的精神。

如同89年的候德健,那些片片里的候德健,人群中的侯德健,他的北京目光,却在《北京乐与路》里面出现,我操他大爷,这才是城市与人的关系,如同那个盗版帖子光碟贩子:现在是人民做主。

所以,跟随他的眼睛,我看到一个真正的北京,76年。

三天两次看见北京天安门,宝宝他奶奶的有够兴奋的!

哈哈!

宝宝哭了,耿乐和父亲在火车站那场戏,宝宝经常哭泣,一个人,在电影或者不是电影里,他爱北京天安门。

《北京乐与路》短评

想不到给北京摇滚唱挽歌的,是香港人。能看到十年前的这么一部不成熟的吃力的涂鸦,该知足了,好歹有点残存的体温。现在才是真的“一无所有”,没有过去也没有回忆,这是一个“亡命之徒死绝了的时代”。

3分钟前
  • 高歌
  • 力荐

下过来很长很长一段时间了,电影里有几个父子煽情的片段,其他的都太一般了。

5分钟前
  • 一杯渺小
  • 还行

算是张婉婷对于内地摇滚的理解,以及关于普通人对摇滚的理解,性爱,大麻,自由还是那些很高频的讨论。舒淇在里面的口音很跳戏,但还是美的。

10分钟前
  • 烈焰红唇龙
  • 还行

我不懂摇滚,我不懂摇滚的真谛和意义,我只知道,对于自己所坚持的东西,要坚定要努力,不能放弃。

13分钟前
  • Stephanie
  • 推荐

还凑活,少见的关于内地摇滚的主流电影,摇滚圈内很多重要人物也为原声音乐出力,鲍德熹的摄影很出色,记得有一个耿乐开摩托车穿过秋叶林的镜头很棒,舒淇有几个镜头拍的也挺美,最后耿乐开摩托车在公路上行驶此时汪峰的《晚安北京》音乐响起,全片达到高潮...

17分钟前
  • 我不爱你
  • 还行

前几天是“树村声明”20周年,没看到任何响动,应该基本被遗忘了。现在重看反而多出不少好感,至少记录下2000年北京的一些样貌,应该归功于内地制片的神通广大——车祸是封了四环路拍的,还有一大段城管在复兴门地铁站里追舒淇的戏。故事雏形很可能来自日本鼓手Funky未吉的半自传漫画《北京之夏》,舒淇说想去天安门唱歌其实是原作里最重要的一段情节。《北京之夏》故事发生在1990年,1994年在香港发行中文版,王家卫曾有过同名的拍摄计划但最终流产。说起来,娄烨在古迹片里用Don't break my heart,倒刚好呼应上漫画的细节与情绪。

18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高中时看的,虽然当时没怎么看懂,但是看完有些难以抑制的感伤

19分钟前
  • kyle
  • 还行

一个香港出生的文艺腔导演为什么要去拍北京的摇滚文化,不伦不类,两颗星给耿乐的表演

22分钟前
  • Anakin
  • 较差

龙精虎猛的小狼狗耿乐、在水一方巧笑倩兮的舒淇、墨西哥跳豆吴彦祖。摇滚还是玉米?洗洗睡吧,醒了再说,晚安北京。

27分钟前
  • Lan~die
  • 还行

男子漢大丈夫 不掙窩囊錢 不喝跌份酒 不抱小騷貨 耿樂真TM帥

31分钟前
  • 不爱™
  • 推荐

故意制造杯具很不厚道,没必要把吸毒、戏果、自杀这些事情全部集中在一个典型身上,有多少人会因为第一次被唱片公司拒掉就故意找死?爱情故事也狗血,还搞富二代拼爹这种情节,想喜欢都难。另,晚安北京 还真是悲伤的歌。

36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还行

for alternative ending!

37分钟前
  • 小橙Haruka
  • 推荐

不懂摇滚和懂摇滚的人对此可能是正负两级的评价

42分钟前
  • 推荐

我终于发现了一部比《死了都要爱》还tmd难看的讲乐队奋斗史的影视作品!!!看到秋天的虫子那帮人我好伤感又好想嘲笑啊!

45分钟前
  • Memento Mori
  • 较差

《燕尾蝶》的虚幻让我感到真实,这个的真实让我感到虚幻。舒淇和吴的镜头根本就像是乱入。悲伤不是一定要用眼泪来表达,伟大不是一定要用死亡来圆满。这边身体在出轨,那边心灵在出轨。张婉婷的恋爱观为何如此不伦……耐着性子看完的,如果不是因为那远去的绿皮火车一定只给一星。

49分钟前
  • Rann
  • 较差

不知道为什么刚开始蛮好笑又看一次觉得很难过。明明很拧巴,青春片而已,我不该被名字骗。

50分钟前
  • 惊蛰
  • 很差

嫁给你吧,又痛又快

54分钟前
  • 隔岸之雨
  • 力荐

我知道自杀的方法有一百种,其中一种就是嫁给唱摇滚的,保证死得痛快,又痛又快……

59分钟前
  • May
  • 还行

从此片开始对吴彦祖无好感。

1小时前
  • Mushroom
  • 很差

土,土的掉渣。还好舒淇是美的。

1小时前
  • Summerpie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