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Gala Theater看了电影Mrs Henderson Presents,这是我到英国以后第一次去电影院看电影。
影片的票价是3镑25便士,折成人民币价格和国内差不多,在英国算少见的“便宜货”,可见国内的电影票价高得多离谱。
本片算是一部纯正的英国轻喜剧,讲述的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的故事。
女主角是的老太太(莎翁情史里得奥斯卡的那个),她在丈夫死后闲极无聊,买下了一家废弃的剧院,并办起了歌舞剧的演出。
后来发现演出不上座,她只好效仿红磨坊,在演出中加入了裸体的因素。
后来这部剧院越办越红火,并且经受住了战火的考验,成为人们心灵的一种寄托。
具讽刺意味的是,由于政策上有种种限制,所有的裸体演出只能静止摆姿势而不能移动,结果把那些演员累得腰酸背痛。
根据片中政府官员的说法,如果裸体演员不懂的话就像油画一样算艺术,如果动来动去的话就算色情了。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的裸体镜头一点都不打折扣,这让我不得不佩服英国人的电影尺度,当然这点在电视节目上随处可见的裸露镜头中也可见一斑,看来英国人的开放程度确实不可小视。
经常听说美国的开放程度其实比不上欧洲,现在看来果不出其然。
更让人吃惊的是,本片的评级是只要12岁以上观众都可以观看,而现场的观众有好多孩子,甚至有些看来根本不到12岁,真不知道他们能否看得懂这部电影。
不过本片虽然暴露但并不色情,确实能够体现出一种人体的美感。
英国的孩子从小就受到这种熏陶,他们会觉得人体是很自然很干净的东西,就像国外那些男女老幼赤裸相见的天体海滩一样,也许这就是东西方教育的差异吧。
中国人有些人习惯把什么事情都藏着掖着,看上去道貌岸然,实际心里比谁都肮脏。
如果谁觉得这种人体不干净,那只能说明他自己的内心是被污染的。
这样的电影如果到了中国,即使能够勉强上映,估计也被剪得不剩什么内容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对自己的英式英语听力水平也有了信心。
经过这两个月来的熏陶,我发现自己对英国口音已经基本适应了,电影中的对白基本上都能够听懂。
该笑的地方也能像英国人一样笑出来,再也不想以前那样如闻天书一般。
既然这边票价这么便宜,电影也都是全球最新的,语言上也是原汁原味,而且没有受过配音或删减的摧残,我想今后自己在这里应该多看一些电影,也算是对自己英语水平的一种检验和提高吧。
其实这些都是借口罢了,谁让我这么热爱电影呢?
就说,这部电影是另类的反战作品,亨太太的独子一战时死在法国,遗物中有大量“法国明信片”。
亨太太就买了个剧院,上演有nude的歌舞,为的是“免得年轻人都没看到过真正的女人身体”……言外之意,孩子们见识过后就乖乖打德国人去吧!
有个场景还是小感动了一下:人们都龟缩在亨太太的地下剧院里贪看演出,德军夜间例行轰炸,炸得人魂飞魄散,原本静止成一幅画的naked show girl却勇敢地站到台前,比着V手势,像不屈不挠的胜利女神。
饶是我挺德扁英,也不得不为这姑娘击节。
就是这姑娘,好不容易遵从亨太太的建议,接受了一个即将开赴前线的小伙子,那小伙子却来信说道:因为看了这姑娘的演出体会了她的美好,他有勇气在战争中活下来,并且要回乡娶了未婚妻。
这姑娘已然有了身孕,伤心欲绝,空袭时便钻出防空洞,义无反顾去享受德军炸弹的洗礼……且不说亨太太好坏,我唯一喜欢的是,女友告诉她当了寡妇就可以自由地购买自己喜爱的东西,比如珠宝首饰什么的,可她说“我就是想买一家剧院”。
活得有滋有味的老妇人,很多姑娘心中的理想。
即使寡居,即使孤人,也能让日子风生水起生龙活虎悠哉游哉。
他大概是想过要试试看正统的寡居夫人是怎么生活的,不过大概刺绣和资助穷人都不是他的菜,于是没人能阻止他买下一间剧院。
这个老太太连同他做的很多事儿都讨人喜欢的厉害,吵架的时候全情投入忘我陶醉,年轻时候一定是迷人的热情姑娘。
不过那个和他吵架的小老头也迷人的厉害。
如果不是战争,他大概会过的更好。
偶尔扮扮玩具熊或者中国贵妇被举到柜子上好像炸毛的小猫也是一种情趣。
如果不是战争,我们大概都忘了他其实是刚刚没有了丈夫再更早之前就没有了儿子的女人。
影片中的蒙太奇是他划着船在无边的寂寞与无助中哭泣。
不过强悍的老太太就是强悍的老太太,有漂亮裸女姐姐的剧院就是有漂亮裸女姐姐的剧院。
剧院里那些宽衣解带的姑娘也是动人的好像娇花一样,甫一上场,那唯美得如同油画的意境就傲人的惊艳了一把。
不过他们也是在台下叽叽喳喳敢于叫强悍的小老头也脱光了平等对待的强悍的姐姐们。
到最后我们终于知道了这个故事的名字的含义,强悍的小老太太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儿子,当然还有更多可爱的帅小伙子。
小老太太和小老头子在夕阳下跳着舞,即使背景里隐隐听得到战火的声音。
很美。
英伦的影片和美式影片总是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往往缓慢而柔和的叙述着故事,笑料也是小块小块的逗弄着,不会堆砌或者引爆。
这片子的主题大概是艺术与情色,战争与和平,我倒觉得还有信念与信心。
小老头在战争中的剧院里给美丽姐姐们讲的话,姑娘们在轰炸过后捡起道具镇定的继续完成演出,以及最后一次演出时举起的“never”的字牌,那时候大家都还不知道小老太太心里的小算盘,只是更坚定的信念在支持着每个人,不再是之前大萧条时期为了填饱肚子的目的,每个人都在坚持着什么,慢慢的透过忙碌却井井有条的后台传到出来。
这个小小的剧场就让我错觉的想起某人来(当然这是我个人穿越而已)SHOW MUST GO ON。
——送给每一个拥有坚定内心的强者。
一直想看这部电影,觉得它肯定是自己喜欢的类型,去年出碟时没有买到,以后就无处可寻,网上也没有下。
昨天突然想起,在网上找,没有活跃的种子,失望的拉下来试试,没想到竟下载成功了,奇迹啊。
片名翻译成礼物也许不合本意,但仔细想想却也切合电影的主旨。
亨德逊夫人是位不按常理出牌的老太太,在丈夫死后一下子解脱了禁锢,古灵精怪的本性显露无疑,人家老太太绣花,做慈善,做贵族礼仪规范要求做的一切,她却对这些都不感冒,要自己办剧院,办剧院就办剧院,她却要求上演裸体秀,惊的一帮道义君子赫颜失色,她可是高贵,有教养的贵夫人啊。
就是这样一个个性可爱的老太婆把虚伪的上层道德礼范抛在一边,又不乏小机智,为获得裸体秀许可证,她去走后门,美食搭台硬是抓住了法官的口误,得到了许可,不得不佩服她对人性的通透,对上层阶级处世的圆滑应对。
故事这样发展下去,我以为又是一个有趣的小品,不关涉大悲大喜,谁知剧情一转,战争的到来一下子让轻松的调子灰暗了不少,就这样我们知道了她办剧院不是心血来潮,上演裸体秀也不是想冲击传统道德,只是一个因战争丧子的母亲,想给象自己儿子一样年纪的即将奔赴战场的年轻战士一份温暖、含有美好生活希望的礼物。
在冰冷的战争面前,一点点温暖,一点点美好的希望,即使色情又怎样呢?
想起前段时间看的《洞里春光》,同样是英国电影,同样可爱的英式英语口音,同样的探讨色情与温暖、生活希望的缠结是否合乎人情,都一样让人觉得温馨,舒服。
也许面对我们无法掌控的人类巨大的悲剧,如战争,需要用色情的冲击提示我们还活着,这个世界还是有让我们激动,向往的美好的事物。
不知道是谁提出“要色情不要战争”的口号,撇开道德的偏见,我们都应该举双手赞成。
“如果国家需要这些年轻人在战争中献出生命,那就没有权利剥夺他们享乐的需求。
”——亨德逊夫人一个女人的史诗——亨德逊夫人敬献(Mrs Henderson Presents) (2005)笔记一部歌舞片,轻喜剧,中间看哭几次,只好承认自己的泪点有点古怪,只怪导演和演员将人性中的爱与欲望、安全与危险处理得太巧妙。
像《荷马史诗》一样,电影选取了亨德逊夫人晚年一段,讲述这位传奇女人史诗一般的人生。
一、never closed经理人范安先生(超固执的职业经理人)老头定下剧场全年无休,正合亨德逊夫人的意思,当她从亨德逊先生的庇荫下走出来后,她的生命力一下子爆发出来,第一次作寡妇,亨德逊夫人有些手足无措,她的老闺密(另一个超有个性超有爱的老太,真是人以群分啊)告诉她作有钱的寡妇就是为所欲为,果断抛弃无聊、常规的刺绣、假仁假义的募款活动后,亨德逊夫人买下一座剧院,她开始马不停蹄地工作,虽然总是被范安先生排斥到剧场经营之外,但关键时刻都是亨德逊夫人出面搞定难题。
她就像那架加满油的飞机,能飞到她想去的地方,只要生命在,不管有多少困难,她要做的事情就不能停下来。
当然,亨德逊夫人足够好命,有大笔遗产,她能将这份运气发挥至极致,这位看起来有些无厘头的老太其实很精明,她选人的眼光、决策时的果断、多样的社交手腕,让她和她的剧院可以实现never closed。
人性幽暗,亨德逊夫人身在上层社会,熟稔英式教养,多少人在教养中迷失自己,成为类型化的“马列老太”,亨德逊夫人则是一位人本主义者(她这一面直到电影最后才揭开,导演真沉得住气,包袱一直捂着),她在年轻人的需要和审查官的标准之间取得平衡,裸体表演配上世界名画,古典在年轻的女性的身体中重生!
英国以保守著称,对演出的要求很严格,但只要是艺术的,就能网开一面。
古典艺术是人性的,西方绘画中有许多裸体画,亨德逊夫人和她的团队很快开发了静止的背景(美丽的裸女)与动感音乐相结合的节目,战时成为年轻士兵们舒解紧张神经的唯一乐趣。
走上战场,有今天没明天,每个人都在恐惧与绝望中挣扎,亨德逊夫人的剧场给他们希望。
范安先生忽悠表演的少女们时说:你们的身体是上帝给你们最好的祝福,少女们将这份祝福带给即将走向死地的青年男子。
二、丘吉尔上身范安先生是一位非常能干、有个性的经理人,还有幽默感。
幽默感是英式喜剧的法宝,没有范安先生,女主就失去了势均力敌的对手,电影便不好看了。
亨德逊夫人一直是强势的一方,而对范安先生,她却总是一再谦让,甚至被拒绝出现在自己的剧院!
当然亨德逊夫人可不是省油的灯,她穿着熊外套参加面世,化装成中国女学生溜进剧场,哪像老妇人做的事?
别人对老太没办法,范安却有,他知道怎么刺伤亨德逊夫人,他带着妻子参加聚会,这一场亨德逊夫人被打败了,她败给自己的玫瑰梦。
她跟闺蜜倾诉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忽略她们的年龄。
岁月将美貌带走后,你一定得把自信牢牢抓住,否则就不能娇嗔、发嗲、追求、勇敢,从而失去魅力,变成黯然无光的鱼眼珠。
亨德逊夫人最欣赏范安的应该是他丘吉尔上身时的激情、机智、感染力、坚决,这些特质加起来就是男人吸引女人的武器。
剧场的具体运作都是范安先生在做,他总能说服亨德逊夫人,他也是亨德逊夫人理念最坚定的执行者,观众对“静止的油画”有审美疲劳时,他雇人放老鼠让油画动起来,活跃剧场气氛;为了说服演员克服心理障碍,脱光衣服……表面上看,范安先生是俗世世界的成功经理人,战争到来,人物身上最高贵的东西被激发出来,范安先生让剧场成为最好的宣传机构,他没有笨到唱红歌什么的,他还是用“静止的油画”战斗,在一轮一轮的轰炸中,风车剧场是丘吉尔作战部的一部分!
轰炸下,人人自危,最先从恐惧中站起来的是那位冷静的女郎,她那胜利的手势胜过多少支鸡血针,剧场里的“丘吉尔”平时的功课见到成效。
三、巴黎巴黎故事发生在伦敦,剧场里却弥漫着浓浓的巴黎氛围:脱衣女郎是巴黎红磨坊的招牌;巴黎的艺术家最懂人性,“油画”有很多欧洲大陆的内容(也有美国的),亨德逊夫人最想要的是法国歌舞坊中百无禁忌的表演,展示青春、线条、热情的那种,早在1915年代,巴黎的女郎启蒙了欧洲少年,她们的形象在卡片上,亨德逊夫人的独子悄悄收藏,像他这样的少年有很多,还好有温软的巴黎,抚慰少年躁动的青春。
亨德逊夫人说:“如果国家需要这些年轻人在战争中献出生命,那就没有权利剥夺他们享乐的需求。
”享乐是公民的基本权力,她觉得自己的儿子没看到真正的女性裸体,真是太可惜了。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一张张即将走上战场的年轻人,她都看成是她的孩子,她要让他们享受青春,享受爱情,享受上帝的祝福。
她也羡慕年轻的姑娘们,她的老闺密说她曾经和朋友互相欣赏身体。
当一切都堂堂正正的,哪有三俗、淫秽?
亨德逊夫人的裸体表演秀,有艺术的根基,紧贴现实,禁忌之美开出的花朵——恶之花,却有着纯美善良的内涵,当暴风骤雨要来摧毁它时,爱花的人士纷纷出来护卫,英国的文化检查官居然就从了,居然又一次放了绿灯。
这是发生在上世纪40年代的故事,进入21世纪,巴黎女郎早已成为历史,苍井空等及时递补,直到公元3000年,只要人类还存在,总需要花儿催熟男人。
不过有一个地方情况不太一样,前不久我朝出台新规定,不许地方电视台多播娱乐节目,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道貌岸然,才看不惯别人寻开心,非要让人们不过日常生活,接受没完没了的洗脑活动。
限娱令下,羡慕20世纪初的巴黎人、向往拥有自由娱乐权力的地方,莫名其妙哭了之外,内里五味杂陈。
看完才知道是the queen的导演,才知道失恋排行榜也是他导的。
果然又是一部英国主旋律,还是很有点儿相似性的。
不过这样的电影其实还挺对我的胃口的,虽然都构筑于真实事件的基础之上,但是人物的真实情感变化究竟是怎样的,谁也不知道。
于是导演把每个人物都描述的那样有人情味,让整个电影看上去人情味十足,温暖十足,生命力十足。
Mrs.Henderson被塑造成了一个实际上与上流社会格格不入的老太太,法官大人在那顿饭上受的惊吓让我乐得不成了。
这个笑起来很嚣张,一点儿也不像个贵妇的老太太就这样经营着这家有裸体演出的歌剧院。
所有的演出都宛如一幅幅油画,完美至极。
战争来了,这个歌剧院却还是这样存在着。
Mrs.Henderson也许就像别人说的那样,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了,她看见拿着花等待女演员的小伙子,就鼓励她去追求那个女孩,也许战争过与残酷,那样的年代, 谁也不知道明天会是怎样,甚至会不会有明天都没有人确定。
她不会去想这个小伙是否已经有了女朋友,她只是觉得每个人都理所应当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我想Mrs.Henderson一定对女孩的死很自责……我只是记得Mrs.Henderson平静但却无比坚定的说她只是想买个剧院。
前几天还讲中国的禁片是外国的主旋律来着,今天就逮着个例子。
《亨德森夫人的礼物》,一部很清淡轻巧的小品式电影。
主题可以用亨德森夫人最后的一句话概括:“既然国家要他们时刻准备付出生命,那也应该允许他们享乐。
”很多人看文艺片时觉得拉拉杂杂的就问主题是什么,其实很多时候这个问题是不需要答案的。
这部片子在中国绝对通不过,因为有很多场彻底的裸体场面。
但是这些场面都是那么纯净,以至于在亨德森夫人的渲染下都有些神圣起来了。
主角是一个老太太,所有有些闷,但是这个老太太很生猛,开化,任性,所以还看得过去;背景是二战,一个老太太和战争之间奇妙的化学反应。
一个任性的老太太与一个顽固的老头又是奇妙的化学反应。
这个片子虽然让我看得有点不耐烦,格局小,情节简单,但是至少是舒服的,如果不耐烦和舒服可以并置的话。
而这是一部歌舞片,就不止是舒服了。
这半年接连看了几部歌舞片,《如果爱》,《与歌同行》,和这部。
启示就是,歌舞总是可以挽救平淡或混乱的情节;还有就是中国的歌舞片是个怪胎。
我是指《如果爱》,和另两部比起来,它的音乐真难听,我是指:别扭。
Starring Judi Dench and Bob Hoskins, like the latter's performance in "who framed Roger rabbit" BTW. A typical English movie with wit and humour even in the most depressing situation. It made me smile.
自己喜欢Judi Dench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for her being an excellent excellent actress, there's no doubt, not even a tiny tiny doubt, about it, 但是这部片子依旧让我重新审视了她,同时也重新审视了自己,the problem of being stereotyped therefore missing so much excitement brought alone by what I took (am taking) for granted.影片中的歌舞并不是我喜欢的菜,that's for sure,但是题材的选择确实不同一般。
丧夫的有钱寡妇为了killing time而买下了theatre(Sorry for the British Spelling)进而为了经营而绞尽脑汁,其中经历了不同的磨难,最终上升到了一定的层次。
看起来老套的剧情却是outstandingly amuzing。
Will Young这同志帅哥也露了一下‘脸’,一个稍纵即过的镜头中贡献了自己圆润的丰臀。
中性的嗓音让人觉得确实适合这部电影。
不是我favorite list上的电影,也是近期不可多得的好电影之一。
第一次听到威尔杨的歌声 尤其是那首all the things you are 还有kelly reily,非常惊艳 老bob在这剧里耍了一回老流氓 judi奶奶在这剧里过了一回老格格瘾
人人都恨剪辑版。。。
有爱又有感染力的一部歌舞片,几处对话设计的有趣,人物也可爱,老太太服装设计棒。
Kelly Reilly, all the things you are.
Judi奶奶的二战AV秀。剧本很棒,故事线藏得很深,本以为是一个暮年女人的剧场老来乐,没想到拔高到亲情和反战层面,让人笑中带泪,扼腕叹息。Judi Dench与Bob Hoskins一个捧眼一个逗眼,两位老戏骨之间的表演火花让人赏心悦目。
用心做的平庸影片,主流电影的通病
很喜欢那个年代的感觉~~~
喜欢Judi Dench!
客观地说是一部挺不错的电影,但是我不太喜欢,可能是因为我一直很厌恶百老汇歌舞的原因吧。
Dench奶奶真是好可爱,居然还有samuel barnett,当时真是嫩啊
电影很不诚实,强行将Mrs Henderson安排裸女表演的动机拔高;即便她确实有这一层考虑——减少年轻士兵的遗憾,那些被迫在千百人面前赤身裸体、像动物一样被供人观赏,供人意淫的女孩子呢?谁考虑过她们的感受、她们的人格尊严,对她们人生的影响?!
劳拉移魂至裸女躯壳的那刻,莫可奈何地神伤。光鲜外衣下的喧嚣嬉闹过后,未曾触及的也就此匆匆溜走。
导演拍完这个拍了《女王》~Judi Dench冲奥表演作品,老人家流光溢彩啊~发现潜力美女一名,Kelly Reilly,雕塑面容和姣好身材
什么叫飚戏,看这部片子就知道了
就因为被删得支离破碎,所以加一星。喜欢英式幽默,台词火花四溅。
这是一部好电影。在于哼德逊夫人这个角色虽然是上层遗孀。但是她没有沉寂于富贵的养老生活,也没有退居故地,跑去印度。而是在战争期间,把自己的悲痛过往当做一项事业的目标与希冀。让在战火纷飞的城市里开出一朵明艳的娇媚的风车花!老女人也需要爱情的滋润,但不如一个知心的却合得来的朋友相伴更妙
老片也很好看,有点生活多美好的意思。电影不仅能愉悦人、更应该启迪人、鼓励人,如春风拂面。
从此记住了Kelly Reilly这张脸。7 out of 10
群裸的霸气侧漏
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温馨动容。
英国老太太的风骨果然不一般,总得有人给腐国军队中不搞基的热血青年们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