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峰的心里,按重要性排序,1.妈、2.我、3.你、4.小白。
你,我老婆,小荷,排在小白前面,绝对是重视了。
你要知道,小白到我身边比你早,在和你滚床单之前,我就给小白洗澡了。
但是,小荷,不满意,不满足,自己居然只排第3,只排在一条狗前面。
但是,但是,这个排名,永远不可能改了,阿峰,死了。
阿峰死了之后,小荷纠结于另外一个排序,什么是阿峰在天上的魂最在乎的?
30万赔偿金、小白、我。
一开始,小荷以为是30万。
因为,婆婆说钱赔少了,因为这个还气死了。
因为,她算过,30万车祸赔偿金,相当于她丈夫阿峰活着的每一天,只值25块钱。
她就想找肇事的哪家人讨个说法。
人家不搭理她,她就报复,偷偷划人家的车,把修车的钱,把别人的损失,算成给阿峰的补偿。
在报复的过程中,她给一个从前工作的,幼儿园里教过的,孩子当保姆,她像一只蚂蚁活在别人幸福家庭的琥珀中。
后来,小荷以为是小白。
因为,小白死了,她哭得更伤心。
因为,阿峰的哥们儿告诉她,阿峰把小白当儿子。
她想继续找肇事那家人的麻烦,想快递石头,给他们,讽刺他们心如铁石。
她放弃了。
可麻烦没有放弃那家人,那家人在她的望远镜下,被抢劫了,损失100多万,还失去了一条生命,一位老人被杀了。
冷眼旁观,那一刻,她心如铁石。
结局,小荷念头通达了。
她做了一个美梦,梦里,小白,真的成了阿峰的儿子,给小白一个交代。
她做了一件怪事,把人家给的赔偿金+两次划人家车的修车费,快递给了那家人。
快递,是保价、到付。
不管,阿峰最在乎的是钱、还是失去“妈、我、你、小白”的痛苦,都让他跟那家人自己去算吧。
我,不想再做一只蚂蚁,活在替你纠结的琥珀里。
通情达理的另一面,是人善被人欺。
30万的琥珀里,是一只蚂蚁。
你想救那只蚂蚁吗?
砸碎30万的琥珀,先。
【花絮】“小白”这个名字,上一次让我流泪,是潘粤明的电影《情不自禁》,Desire For Fired,2001。
【备注】 《淡蓝琥珀》,以逝者阿峰的上帝视角,拍了小荷“睹物思人”和“观人悟道”。
电影改编自,须一瓜,的小说《二百四十个月的一生》这篇小说,刊载在2018年第一期的《上海文学》这本杂志,正在征订2019年的读者,每期15元。
须一瓜的近况,可以围观她的新浪微博@须一瓜 龙标:2018年064号
看《淡绿色的月亮》的一点感想小也最初了解到这部作品,是因为想看电影《月色撩人》,但是当时搜索的时候搜出了《夜色撩人》,以为找到了,就稀里糊涂的看完了。
看完后,当晚还觉得有点怕怕的,虽然里面有个韩国演员有点让人出戏,但当时电影中所讲述的故事却让人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于是我又去打算搜索资料看看这个影片的详细介绍,才发现自己找错片子了,哈哈。
不过也意外的发现了一部好作品。
后来注意到这部片子是根据须一瓜的小说改编的。
最近正好又有一部须一瓜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淡蓝琥珀》上映,于是把两个小说都找出来读一读。
不得不说,须一瓜的作品短短的,但所涉及的问题却很深刻,而且可以从多角度去思考。
就这部作品而言,就可以从女性心理,两性关系,责任期待,拼命还是保全等多角度去解读探讨。
须一瓜擅长描写女性心理,尤其是女性比较细微幽微的部分。
淡绿色的月亮描写了女主人公在经历了一次入室抢劫后,对丈夫的期待坍塌,从此对丈夫产生不信任。
女性心理挣扎的部分写的很好。
淡蓝琥珀中丈夫因为意外发生交通事故死去,只赔了几十万,但是女主人公在与肇事者的生活进行对比中,突然陷入生命价值的强烈反思。
这些作品让我想起了罗生门电影中,妻子和丈夫在遇到劫匪抢劫,并且妻子被强奸后,两个人对于当时的反应和感受有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从小的方面可以从女性心理视角看,到文章后面,王千源扮演的警察的视角,又可以把问题推向社会责任期待的角度来看。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被赋予一些期待,而当这个人在某些时候并没有完成大家对他的期待时,反而遭到弱势的人对他的暴力。
写到这段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汪兆铭。
有时候他在做一种保全大家的事,尤其是在对方实力过于强大的情况下,但到最后,他委曲求全保护了的人却对他千夫所指。
这个故事小到两个人的关系,再到社会期待,大到国家层面,都是让人比较困惑的。
可以说并没有一种万全之道来解决这种问题。
很多事情从理性角度来讲对的事情,往往情感上让人没有办法接受。
最初了解到这部作品,是因为想看电影《月色撩人》,但是当时搜索的时候搜出了《夜色撩人》,以为找到了,就稀里糊涂的看完了。
看完后,当晚还觉得有点怕怕的,虽然里面有个韩国演员有点让人出戏,但当时电影中所讲述的故事却让人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于是我又去打算搜索资料看看这个影片的详细介绍,才发现自己找错片子了,哈哈。
不过也意外的发现了一部好作品。
后来注意到这部片子是根据须一瓜的小说改编的。
最近正好又有一部须一瓜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淡蓝琥珀》上映,于是把两个小说都找出来读一读。
不得不说,须一瓜的作品短短的,但所涉及的问题却很深刻,而且可以从多角度去思考。
就这部作品而言,就可以从女性心理,两性关系,责任期待,拼命还是保全等多角度去解读探讨。
须一瓜擅长描写女性心理,尤其是女性比较细微幽微的部分。
淡绿色的月亮描写了女主人公在经历了一次入室抢劫后,对丈夫的期待坍塌,从此对丈夫产生不信任。
女性心理挣扎的部分写的很好。
淡蓝琥珀中丈夫因为意外发生交通
《淡蓝琥珀》是一个很寄生虫的片子。
它的拍摄实际在《寄生虫》之前,不过要是再往前走个三两步,就更《寄生虫》了。
一个外来的底层寄身在“中产”家庭,以至于她的眼底尽是悲凉。
电影在原小说的基础上拓展了她的寄居生活:作为保姆深入一个小家庭,作为外来者借由主人的阳台偷窥这个高档社区的形形色色。
有人放歌有人吵架有人拉上窗帘,灯火幽暗。
即使这样的观看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这是别人的家里。
有一幕她在阳台上偷窥如常,男主与阳台上的鹦鹉对话,她噤声贴于墙壁。
她在偷窥别人,谁又知道男主人是否在偷窥她呢?
这样一个稀松平常的癖好,让她“参与”到一场入室抢劫案。
光天化日,几名歹徒在某个人家里打劫财物。
她慌忙扔下望远镜跑下楼去,正好遇到那些歹徒,随后是保安。
她没有报警,也没有装作看不见,她是匆匆跑下楼去的。
原小说让偷窥和抢劫变成一对暗含因果的关系。
被偷盗,一名老人毙命(女主偷窥的时候并未看见这一幕)的事主正是酒驾撞死女主前夫的有钱人。
女主的放任是有因可循的。
电影不是,发生盗窃的家庭不过是女主观看的对面的人家之一。
她的反应是荒诞的、异化的。
联系社会上曝出的保姆事件,女主的反应也就不难理解。
至少原小说的女主还有一定的反抗性,潜伏到这个小区工作就是为了刮花肇事者的车。
而片中女主纵有千千郁结,却也无可解脱。
也就是说,女主的跻身上流和她前夫的死没有成为有机的联系,偷窥也仿佛仅限于对于前夫爱好的一种模仿,或者过重倚赖于复刻往日的深情。
这也难怪有评论说,这个片子无病呻吟。
改编“成”的地方在于,为苍白的底层生活赋予了些许浪漫色彩。
男主老说,胸这么小要不是脸好看才不会娶你。
厨房里偷偷身后抱。
天台上胡乱哈啦。
别看老子穷,老子快活似神仙。
以及没有告别的告别,两人散着步,他跑起来,命丧车轮。
这大概是俗世能给予女性的最大的幸福,与家底的深浅并无关联。
以至于她一直碎碎念二百四十个月,一天两块七毛钱,这笔肇事者的赔偿费换算成前夫在世每一天的价值。
苍天无眼,枉我深情。
原小说聚焦城乡差异,女主人公是农村背景,目标就是找个城里人嫁了。
婆媳关系俨然是城里人对乡下人的开恩,丈夫是喝着补肾汤的、嘴里哼哼唧唧,时刻被老母亲监视的妈宝。
两人行房都要规定好日子,动不动还要被隔壁母亲敲墙壁斥责,再加上柴米油盐的琐事,丈夫为了点车费都气得半死种种,这种日子称不上有多快活吧。
电影抹去了小说现实冷感的一面,王真儿的演绎也让女主更都市化,更情感化。
如果采用小说中的复仇,这对改编者来说,都是不浪漫的,有损人物的。
让女主的追忆,现实与回忆的平行叙事增添情绪的晕染,让观众更沉浸在女主的情感世界,有些类似纯爱片的女主。
即使身居陋室,你我有情亦能蓬荜生辉。
女主最后用那30万买了一只琥珀。
她怎么看待钱,就怎么看待爱。
两人一开始的文化程度的不对等,这条线贯穿全片,是一个有意思的变化。
在传统印象里,文化水平不在一个层次上的人生活中相处起来困难很多,更不用说是结婚相伴。
可是这不是绝对的,有些情景之下,这种不可说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如出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寻求依靠,奉命成婚等,建立关系一段时间后情感往往会出现裂痕,因为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分歧。
影片中有这样一条线,剧情发展不是我所预想的,编剧这一点上处理的很巧妙。
每部重庆作品都会有这个城市的味道,而以摄像得奖的本作其实并没有很多重庆江湖的味道,当然主角的设定是北方人,场景冲突中几乎都是单向发生的,没有当场的飙戏。
女主的时间多,思考的也多,自己的25元算法成了自己活下去的一件要研究出来的梗。
可是所有的努力都是烟消云散,最后手持部分拍摄的结局让人觉得无话能说,然而跳回开头的琥珀,却回答不了观众的对这个象征符号的疑惑。
这两年我免费或者低价蹭了一些不错的电影,这是其中一部。
十块钱在电影群里转的票,对方还不厌其烦得给我定制了票紙纪念语。
为什么想要写这么一篇东西呢,一是电影本身确实动人,虽然豆瓣上黑的不少,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我尊重他们,同时也保留自己的看法。
另外是想提高一下自己的影视表达能力,所以现在看完电影都写个短评权当练习。
整部电影以重庆为生活背景,镜头的色彩和氛围把重庆这座城市拍得非常迷幻。
影片中的女主荷洁是个暂居重庆的北方姑娘,经人介绍嫁给了老重庆阿峰,婚后生活规规矩矩,不紧不慢。
突如其来的一场车祸夺去了她丈夫阿峰的生命,事后获得30万赔偿,婆婆也因此丧生。
荷洁在一次次的计算后,她发现丈夫阿峰的一天只值25块钱,这成为荷洁思考生命和自我斗争的开始。
影片用淡蓝与橘红塑造出两个时空,淡蓝色是荷洁现在帮佣的家庭的颜色也是现实生活的颜色,而她婚前婚后的生活则由橘红色的灯光来打造。
起初,荷洁每天用阿峰留下来的望远镜看对面的造事车主家里发生着什么,到后来她意识到这些观望可能并没有任何意义。
那时她对面的窗户里有一个看电视的老人,一条狗,一对身体暧昧的男女,一对说教的父子,这些看似极为普通的场景正是荷洁失去且不可能重新拥有的一切。
看到阿峰倒在地上时荷洁除了震惊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伤心,阿峰的狗小白的去世似乎是她的一个出口,她的伤心和无助在此时尽力地释放,甚至去找大仙试图和死去的阿峰对话。
她可能从一开始就知道大仙是骗子,只是为了寻得心里上的一点点安慰,宁愿被骗钱。
这是她表达和发泄的方式。
我们每个人在遇到苦难时都想要去寻找一个出口,利用大仙和阿峰对话便是她的出口。
电影的最后,荷洁做了一场梦,在梦里,她的家人们阿峰、小白、婆婆、弟弟,和帮佣的一家人、造事车主一家人全部都来到荷洁昔日生活的天台上来吃宴席。
梦醒后,她最终将三十万赔款和造事车主塞给她的钱都寄还给了对方。
造事主因为家中被盗损失了一百多万,还失去了一位老人,她觉得命运的造化已经证明了一切,她的爱人阿峰在天堂也得到了抚慰。
她真正在意的并不是金钱的数额,而是一个相对的价值,生命是无法明码标价的。
电影的有些镜头可能确实有些乱,比起燃烧来我还是更喜欢后者。
只是这部小成本电影讲了一件太普通的事情,这是真正吸引我的地方。
最朴素真实的生活往往会吸引人去思考一些看似简单实则很宏大的主题。
电影里阿峰的每次出场几乎都伴随着性的发生,这一方面是荷洁对阿峰和性生活的思念,另一方面则是性爱就像冰棍一样是生活中再普通不过又不可或缺的事情。
这大概是导演自己的表达方式。
有人说“《淡蓝琥珀》表现的不仅是个人的忧郁,也是众生的忧郁。
荷洁将肇事者的车侧翼由头至尾划破,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集体宣泄,是荷洁及其身上所映射出的千万饱受精神苦楚的社会中低阶层呐喊的缩影。
” 我并不赞同这种说法,也不希望观众对影片有太多时代和社会的解说,就创作者本身而言,他只是在表达。
表达本身比被人理解更重要。
创作者永远是孤独的。
“你活一天到底值多少钱。
”这是影片对我的触动。
我们最终都会与自己和解,与命运和解,真实简单的日常才是弥足珍贵的。
这个世界上最能够触动人的往往是最原始和质朴的事物,不要迷信深刻,深刻没有意义。
生活轻易打动人的地方,可能就是冬日里的一场电影,一根冰棍,一份章鱼烧,握着一杯热奶茶在大街上wandering。
生活的迷人之处在于,我不知道我还会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也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这样的时光。
重庆这座城市太迷人了。
下个月《四个春天》要上院线了,希望大家都去电影院看一看,这是我去年看的最好的两部电影之一。
在我眼里他真的不是一部纪录片,他就是你琐碎的日常,是最简单朴素的生活,是你生命中最容易忽略掉的那部分,也是最揪心最真实的东西。
我打算给我爸妈买票让他们都去看看。
跨年想去看地球最后的夜晚。
给了三分,两分给拍摄,一分鼓励。
看了原著后觉得改编不够好,很多地方不知道想表达的是什么,虽然女主角压抑的情绪可以感受到,但看完后并没有打动我。
原著叫《二百四十个月的一生》,想表现的是普通生命也有着巨大的悲伤,被剥夺被算计后的挣扎和反抗。
在什么都能被金钱衡量的世界里,生命已经比很多东西廉价,生命价值也根据地位户口等因素作为基准来衡量,但是每一个生命,无论活得多么不堪,它都值得尊重,也同样精彩。
原著有种压抑悲凉的色彩,即使最后女主心里算是平衡了,但她失去的终究失去了,她得到的平衡以及她所有做的一切都只是自我安慰罢了,毕竟她这样一个小人物,再不甘心又能怎么办,在这样的社会中又能做得了什么能改变什么呢?
接下来吐槽电影的几处问题。
首先,女主角太漂亮了。
这么美这么清新文艺的女主实在让人很难看到底层阶级那种窘迫卑微感,而且女主气质也不错,她会成为这样一个家庭的媳妇以及她的低眉顺眼,总觉得不太真实。
演技方面也没演出那种挣扎和压抑的感觉,很多想表现内心苦闷的镜头反而让人觉得画面很美......比如在阳台喝酒那个镜头,我更多感觉到了女主的迷人,而不是压抑苦闷的气氛。
也想不通剧中几次强调女主脸蛋长得很漂亮的目的是要表达什么。
其次,一直对剧中用三十万赔偿金除以年龄等于25元每天的算法迷惑不解,为什么要用总金额除以年龄,不是应该除以剩下的生命吗?
活过的是已经得到的啊,车祸失去的是剩下没有得到的生命啊,那这么算的话活了八十岁的和活了一岁的赔同样的钱,八十岁的反而一文不值赔少了?
什么逻辑。
后来一看原著才松一口气,原著算的是剩下的生命,导演这样改编不是有问题吗……然后,对于死者她老公的塑造,不够市井,甚至很多时候让我觉得他是个有点出世的不羁大小孩,所以很困惑,理解不了导演塑造这样一个性格对主题的表现有哪些好处。
还有女主回忆她们一家人生活的事件,感觉不到什么幸福,反而是觉得她老公和他婆婆都不爱她,不知道这样表达是要干嘛。
但原著的回忆中女主对他们曾经一起生活的是有留恋和渴望的,虽然不甜蜜但对于女主来说还是很满足的。
电影没有表达出来女主的留恋和渴望,所以很难衬托出现在的缺失和痛苦,少了一些触动人心引人共鸣的点。
最后,女主偷听到了男主人打的电话说她心里扭曲,感受到了男主人的虚伪,然后又可能被女主人怀疑她和男主的关系后,第二天就辞职了,这很容易让人疑惑女主到底是因为这件事离开的呢,还是因为看到肇事者家庭被偷得到满足感才结束了行动。
感觉故事讲得不明不白,或者想表达的实在太多造成了混乱。
还有一些情节我也没看懂:女主在自家天台做了一场梦,为什么出现了肇事者和她服务的男女主人,并且把他们当成了好友来招待呢?
她潜意识里对他们这四个人的感觉这么好吗?
不应该是讨厌吗?
毕竟他们对她都不好。
不明白用意。
琥珀到底是代表什么?
这个我也看不太懂,不过我倒是给它圆了一下剧情,不知对不对:女主在地摊五百块买了假琥珀以为是值二十万的真品,这也正是在某方面象征了女主压抑纠结的内心和整件事情的动机,她以为她的家人和自己应该是珍贵的值钱的,但只是她这么看,在现实的社会里,他们本身就是没什么价值的,这在她去到博物馆,把假琥珀和真琥珀摆在一起对比的时候发现了真相,所以她留下了一滴泪,为自己卑微的命运悲哀,因为知道他们的命确实也就值三十万,同时也彻底放下了不平衡的心态释然了,电影也就在这里结束了。
其实原著让人想象出来的画面是很生活很市井的感觉,朴实真诚,普通平静的外表下有汹涌压抑的情绪和情感,这样的对比才更有力量。
但电影却拍得有点太文艺,运用很多手法甚至还有平行空间的概念,制造出的气氛却总觉得哪里不够,大概明白导演想表达什么但就是缺少打动人心的点。
就好像同样是讲一个人被车撞死了,有的人只是给你描述一下现状,会讲故事的人却会让你久久难以平静。
不过导演第一部拍成这样也不错了,在中国当下的电影环境下愿意去探讨这样的主题也很值得鼓励,希望以后越来越多,多实践后总会变得更好的。
人活一天,值多少钱?
她在地摊上花500块买了一块琥珀,树脂里裹着一只小蚂蚁。
博物馆里也陈列了一块晶莹剔透的琥珀,里面包裹着一只亿万年前的蚊子,这是价值几十万的文物。
她来到博物馆,把自己的这块琥珀与博物馆里的琥珀放在一起,打量之下,除了相差悬殊的价值,其实感觉也并无不同。
镜头逐渐拉远,她瘦小的身影浮现在玻璃窗上,窗上倒映着城市的高楼大厦,置身其中的她就像琥珀里的一只小虫子。
这是影片结尾的一个镜头,也是今年青年影展的活动现场,导演周劼给我的答案。
我的问题是,她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地摊货”与博物馆的“珍宝”放在一起比对?
世界万物似乎都有一个价值,反映在市场上就叫价格,价格是人们定的,一个事物有没有价值到底值多少钱,也都是人为判定的。
一般来说,没价值的东西没人稀罕,价格越贵价值就越高人们也就越珍爱,可是,价格真的能反映一切吗?
一个事物真实的价值是否就是那个人们给它定的价格呢?
这是困惑女主角荷洁的地方,也是本片引人深思的地方。
荷洁的丈夫出了车祸,肇事者给她赔了30万,是法定的最高限额,看起来没毛病。
她收了钱也没有讨价还价,可周围人都觉得钱给少了,婆婆因此被气得暴病而亡,她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寡妇。
事后她仔细算了算,才有了惊人的发现。
她的丈夫死的时候32岁,一年有365天,她的丈夫总共活了11680天,拿30万除以这么多天,平均一天大概是25块。
也就是说她的丈夫一天就值25块。
这个结论让她震惊,于是她找肇事者理论,却被冠以“敲诈勒索”而拒之门外。
也大概就是从这时候起,她第一次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
原来一切都是有价格的,快递到付是23块,比先付后寄贵8块,一件好的女款外衣要花3000块,有钱人打麻将一晚也会输3000块,找巫婆算一次命市场价是500块,修复小汽车门上的划痕要4000至5000块不等……这就是这个被价格包裹的世界,是荷洁与我们每个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
正如本片海报上的那个问句,“人活一天,值多少钱?
”25块。
这是电影里女主的结论,数字有些冰冷,可以说贱命一条。
我当时也震惊了,可这个数字究竟是对的么?
无论是与一件动辄上千的衣服,还是与修理汽车的钱相比,一天25块的人命显然不值钱,那至多只相当于一次快递费的钱。
更不用说和价值几十万的琥珀相比了。
难道人命真的这么低贱这么不值钱?
对于一条命的价值,我不知道,相信很多观众也与我一样迷茫。
可在荷洁心中,丈夫的命却比任何东西都值钱,绝对不止一天25块,可他已经死了。
这就出现矛盾之处了,凭什么你觉得值钱的东西别人却觉得不值钱,再说人命怎么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呢?
商品社会明码标价天经地义,在世人的眼里,无论社会里的吃穿用住,还是天上地下飞禽走兽,似乎都有一个价格。
也正是这个貌似清清楚楚的价格,让事物本来的价值变得愈发可疑,也让整个世界变得愈发模糊不清了。
如果一个人的生命可以被定价,那么请问,善良值多少钱?
一段真爱应该怎么衡量,一个梦想又值多少钱呢?
而花多少钱能买到一个纯净的灵魂,用多少钱能买到一双不流泪的眼睛,又可以通过付出什么代价让晨昏颠倒让时光倒流呢?
可以说,金钱让一切事物丧失了其原本的价值。
而恐怕有些事是无法被明确定价的,比如灵魂,比如情感,比如梦想和未来,当然也包括生命。
正如结尾的那一幕,荷洁在博物馆里沉思,两个都是源于自然界的琥珀,也看不出什么本质差异,一个在地摊上只值500块,一个陈列在博物馆里,就被人贴上了几十万的标签。
细想之下,这种差别待遇是否合理?
它们是否需要被贴上价格的标签?
人们以为的所谓价值又是否有意义?
我想未必吧。
虽然她与丈夫不能算是“模范夫妻”,甚至感情也起起伏伏过,但在丈夫短暂的一生里,他们俩人也有过浪漫动人的甜甜蜜蜜,有过柴米油盐的平平淡淡,有过相濡以沫的分分秒秒……而那个承载了这些美好回忆的躯体,结果一天就真的只值25块吗?
所以她困惑,所以她愤恨,所以她像个孤魂一样走走停停,目睹着每个人不等价的生活,却不知道到底哪里出了差错,而她原来的世界已经快崩塌了。
一条人命能值多少钱?
这个问题貌似很重要,实际却又不那么重要。
有些人,他在的时候你感不到什么,等他离开了才怅然若失,金山银山也换不来的重要;而有些价值,并不是用来看的,也不是用来贴标签的,而是需要用心好好感受的,分分秒秒都嫌不够,一生一世都嫌太少。
所以这人间,失去最伤心,错过最遗憾,真爱最无价,珍惜最划算,相守最值钱,愿你一生都平安、如愿。
“人的生命中最承受不起的不是劳苦、不是压力,是轻浮,轻浮得没有生命的重量、没有生命的价值。
这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相较于重而言,是另一种对生命的侮辱。
”——蒋勋
图片来自《淡蓝琥珀》毫不客气的说,这个世界充满了铜臭味了,人们穿着艳丽的衣服、化着精致的妆容、用名牌表现自己的身价,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遮掩那股“铜臭味”。
当然,我必须得承认,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不能免俗,尽管心中有一片世外桃源,但肉身依然在俗世中沉浮。
前几日看了周劼的《淡蓝琥珀》,本以为是一部日系治愈类的电影,看过之后才发现这部电影就像一根软软的鱼刺,让人欲言又止。
整部电影都围绕着两个字一个是“钱”,一个是“穷”。
有了这两个关键字,影片的核心也就呼之欲出了。
穷人和富人之间的矛盾,有钱人和没钱人之间的分化在这部电影中毫不遮掩的表达了出来。
这种尖锐的设定给这部电影增添了很多现实意义和可看性,但是如果从细节出发,这部电影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话题不能作为电影表达的核心。
电影在进行表达内容的过程中不能紧紧围绕着“话题”,大多数人看电影看的其实是故事,每个人在故事中看见的内容都不同。
所以电影需要做的就是讲一个好故事和讲好一个故事。
《淡蓝琥珀》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刻意强调主题,以至于电影故事的走向有些刻意,缺乏能够引起共鸣的真实性。
在角色的设定上,可以感觉出导演试图通过女主角行为、精神状态的变化来表现现实生活中生命被物化的残酷性。
但是,女主角王真儿的表演差强人意。
有精神上的麻木懈怠,也有性格上的逆来顺受,还有不那么激烈的一次爆发。
环环相扣,看起来非常整齐,就像小时候看过的作文范文。
影片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女主角算的那笔账:丈夫32岁被撞死赔了三十万,由此推出穷人生命的价值。
当生命被贴上价码之后,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有些生命,在浑浑噩噩中慢慢消失,有些生命,一瞬间被意外夺去,有些生命,轻而易举的就扔掉别人用生命换来的东西。
有些生命掌握着别人的生命,却无法知道谁能掌握自己的生命。
在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女主角在天台自斟自饮,幻想着这个世界上从此再也没有贫富之分,人和人之间永远亲密无间。
和赤裸裸的残酷现实相比,这样的结尾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嘲讽。
琥珀困住了一个生命,金钱困住了一个灵魂,城市困住了无数个沉重的肉身。
电影想要探寻的是生命和金钱之间的关系,而这也是很多人们非常困惑的一个问题。
可以感觉到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很多,试图在电影影像和文本之间找到更好的契合点。
但想讲述的东西过于丰富,以至于故事变成了“话题”,叙事被割裂开来,降低了整个观影体验。
电影好拍,好电影不好拍。
现实主义电影不需要大道理,也不需要尽善尽美,多一些荒诞和戏谑也未尝不可。
你到底想说啥
她对生活或未来没有太多主意,跟着命运随波逐流,琐碎的幸福似乎还不错。却偏偏遇到“人活一天到底值多少钱”这样超出她理解能力的难题。她好像活在一个跟我们平行的现实里,别人说一句,她照着做一次加减乘除,以为这样就能摆脱灼热的痛苦。非常棒的处女作,表演真实不造作,导演知道自己要什么。
亲手改过须一瓜的作品就明白,得彻底颠覆才能成为电影故事。他的小说原生的各种不合理,寓言式的主题和繁杂的外延,必须经过筛选和处理。不然人物都是飘的。
据说是因为成片后才发现有一层淡蓝色的滤镜加持才叫淡蓝琥珀,但是这部片子给人的压抑感,看完后真是难受呢
跟《路过未来》同一挂,略微好些的便是最末大团圆的梦境,将狗作后代的象征太恐怖。琥珀的价值是凝固成实物的“时间和金钱”的中国时代符号。什么时候这类国产片可以摆脱那种半死不活有气无力的假氛围而不是一味玩叙事结构呢。
还真该拿着钱好好自己过生活呀。。。。别当浣碧
开场一系列乘除法运算,说明电影主题是中国当下时的数字人生。不如狗的国人命运,被重庆解放碑和南山攀天高楼的钢筋水泥背景强势挤压,如房价、如豪车,早已标好了价格。只是,忧郁的女主,不该被设计表现成一个毫无主见,甚至缺乏变化的痴怨形象,对于社会暗黑法则的小儿科惊讶,浅白得匪夷所思。
尖锐、无情、残酷、冷静地揭露了贫富分化、阶级对立、女性弱势等不可调和的、无解的社会问题,非常丧,非常不友好,致郁剂。
救护车去了又回要花钱,快递员寄了又退要花钱,生活里有这么多荒唐账,谁还关心一条人命值多少钱。这星球每天有一亿次性接触,这宇宙充满无数平行时空,世界上有这么多未知数,谁还敢从往生里求归宿。计算车位的时间成本,折算烤漆的消耗价值,现代人是被数字树脂困住的蚂蚁,凝成琥珀失去爱失去自由。
6.4给低了……最后和乐融融的场景特别讽刺,所有人在霓虹雾色中的天台上一起庆祝,人和人,人和狗,都一样。
垃圾片,难看墨迹,故作深沉,一无是处
毫无说服力的电影
我们给快递、给车位、给面子、给琥珀……给一切由时间赋予价值的东西明码标价,那生命呢?我们也想要给它标价,想方设法终归发现无价可标,因为生命就是时间。影片立意不错,却浮于浅显,它想借助通俗故事表达,反被故事中的角色所累,显出一种真诚的做作之感。最让我在意的是它时不时就冒出的情欲氛围,似乎到最后流于无用了?2.5
原来每天一亿新接触啊!人命和狗命,找平衡找和谐。
可能两星也达不到甚至忍不住要回头给冥王星时刻加一星。
搞不懂女主为啥如此纠结,老公和婆婆都不咋地啊,纠结个锤子。
观于主创见面的提前场,差评上映了再补吧。同样是处女作,这部就相当的不喜欢了。也许是因为小说改编,观点很多还被塞进了好些个人表达,贫富阶级的差距城市与农村,好多国产文艺片都这么的直白鸡贼啦,真的还不如简单就为了娱乐的商业类型片看着舒服痛快呢,尤其是那两个男演员的设定。某一些点单拿出来可能都会不错,但是给揉杂在一起就有些恶心了。
< 真挚要让人接受,形式不是一律放行的。去实现一种恰当的形式,这是所有创作者的任务。也许我们能够接受所有的内容,但形式永远骨鲠在喉。
一个人的一天只值25块,是一个概念很好,又包含现实反思和底层关照的文本。女主的表演,还是没太抓准人物内在,编剧导演塞的东西也有点多,基本属于过度表意,摄影不错,综合质感差点意思,有点可惜。
这个让人难受、让人无奈、让人窒息的金钱社会。今天,我又值多少钱,你又值多少钱,它又值多少钱,计算万事万物价钱的公式又能否画上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