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一个哥哥,在我被欺负的时候站出来指着欺负我的人大喊 草尼玛!
上面这句话是我在百度贴吧里随便找来的一句话,比较具有代表性。
中国的孩子们,因为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使要一个哥哥的梦想只能是梦想。
但无论是谁,能够有一个哥哥来翼护,都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逃出熔炉》的故事,就是讲诉了一个哥哥为了弟弟而走向深渊的故事。
中国对内输出了计划生育,断了广大的姑娘群体没有了哥哥;中国对外输出了价格低廉的中国制造,断了不少老外的生意。
《逃出熔炉》的背景,就发生在美国中部的一个小镇。
那里,美国制造已经不再吃香,曾经辉煌的企业正濒于倒闭的边缘。
拉塞尔·贝兹(克里斯蒂安·贝尔)是本地一家炼钢厂的员工,每日兢兢业业地工作,以期过一个安稳的生活。
但美国经济的不振,体现在中部工业地区上的场景,恰如末世,很多人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浑浑噩噩过日子,这样的代表正是拉塞尔的弟弟罗德尼·贝兹(卡西·阿弗莱克)。
罗德尼是一个大兵,曾经四次出入中东,响应国家的号召参加战争,出生入死,曾眼睁睁看着兄弟死在自己的面前,而且还要去收纳他们被炸弹炸得四分五裂的尸体。
但作为战场上的英雄,回到国内却发现并没有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
为了生活,他只得去赌马,结果却输了。
为了还债,又不得不去打地下黑拳。
为了挣钱,还得打假拳,装作被打倒,但是一旦到了拳坛上,不服输的个性又使得他忍不住继续打下去,直到把对手打倒。
结果,当然是欠的钱始终还不上。
一次又一次,直到罗德尼认了命,想要彻底还清债务,并跟随哥哥去过安稳的日子。
但地下拳坛的黑暗又岂是罗德尼随便进出的,进得去,出来难。
当他终于如愿按照黑社会老大柯蒂斯(伍迪·哈里森)的要求打了一场设计之中的假拳,但柯蒂斯因为看到罗德尼并不是那么容易控制的人,对他并不满意,进而将罗德尼杀害掉了。
一个彷徨的青年,终于决定要在泥潭中走出的时候,却被人干掉了。
这是何等的悲哀!
拉塞尔作为哥哥,一直关爱着自己的弟弟。
当他得知罗德尼因为赌马而输钱的时候,还拿着自己的工资去为罗德尼还债。
而且,跟债主商量好,弟弟的债务有他按月供还掉。
但一次意外的车祸,却使得拉塞尔自己进了监狱。
这一意外的存在,还钱计划只能终止。
因为无法还钱,正是罗德尼不得不去打黑拳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拉塞尔除了监狱,与罗德尼一起生活的日子并不旧。
但哥哥对弟弟的影响,却发生了作用,哥哥成功劝回了弟弟,将他从社会边缘拉回到了社会正规之中。
尽管,那个炼钢厂的未来是怎么样的,谁也不知道。
但一起赚钱,然后逃出钢铁厂的熔炉,一起搬到其他的地方去,总是一个办法。
问题,就是先要攒钱。
可是,这个卑微的计划也无法实现了。
因为,罗德尼被杀了。
愤怒中的拉塞尔于是走向了复仇之路,举枪冲向了凶残的柯蒂斯。
尽管心怀慈悲的拉塞尔,连一只鹿都不忍心猎杀,但还是用计谋将柯蒂斯骗来,并在警察的警告之下,坚决开了枪。
拉塞尔的未来无疑将再次进入监狱,而且是长年不得假释的那种。
但是,作为哥哥的责任,还有哥哥的悲愤,都使他做这一切做的义无反顾。
有这样一个哥哥,一生足矣。
只是,那个沉闷的社会熔炉,再也无法逃出了。
这是一曲悲歌,演绎的正式底层民众无法摆脱的宿命感。
在末世般的社会熔炉之下,社会衰败,民生凋敝,美国梦已经远去,美国的屌丝们,苦难到看不出生活的希望。
这个程度上,《逃出熔炉》的主题是让人感到绝望的,充满了灰色。
但从兄弟情伤,作为哥哥的拉塞尔对弟弟罗德尼无私的奉献,并愿意为他去做任何事情,这种深情又是伟大的,使得这部灰色背景上布满了亮色。
就像一条灰色的毯子,上面绣了明亮的花。
明暗之间,使得这部片子拥有了独特的气质。
当然,这部片子在欣赏上,有些沉闷。
不过,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逃出熔炉》小故事,告诉我们枪支管控,很重要!
至于这些来自美国本土的影评,基本都是纠缠在那些所谓演技上,大有男优为优的口吻。
标签式演员,流水线产品而已。
至于说主演贝尔为了本片学习了如何操作真正的锻钢炉,在钢厂中的戏份并没有使用替身。
这点倒还是可以算得上精神的,但是就镜头中的那些举止与操作而言,用替身或者不用,有什么具体差别吗?
钢铁厂炉前工,又不是刀山火海险过轰鸣!
至于影片描述的,新泽西山区有独立王国,肆意滥杀,为弟报仇等等,就当故事听,即可!
很显然,这是一部有着真诚政治诉求的好莱坞电影,否则那么多大牌不可能集体脑残,为这部闷骚到乏味的电影担纲主演。
君不见,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下普罗大众的最坏生活大概就是贝尔饰演的那个样子,个体的奋斗也不可能比贝尔做得更为彻底和决绝,只不过我们乐于在自我奋斗得到的一点点回报中寻找自我麻痹,满足于从资本家少得可怜的嗟来之食中一厢情愿地建构自我存在的价值。
更直接的是,我们的生活还没有贝尔那么坏,那么糟,至少我们的政府还没有虚伪的强调种族平等,然后让曾经卑贱的异族晋升为统治阶级的一员,用我们的法治来见证我们的破落,抢我们的女人,跟我们吃晚饭最后拍拍屁股无作为地走开。
说到这里,黑人女友和警官的设置,真是给白色垃圾们当头闷棍啊。
可惜的是,电影语言并没有用较多的篇幅展现其深沉的政治意图,而是将故事讲得老套的不能再老套,郁闷不能再郁闷。
但这也可能是主创的高明之处,烂俗的故事也许更为有资格代表一种经久不变的生活本质,点化我们视而不见的社会怪象。
只不过,被好莱坞洗脑、盲目追求肾上腺快感的观众现在已经很难有心情和时间兔死狐悲一下了。
在这个意义上,主创人员没有金钢勺能哺喂(spoon-feed)甘于泡温水的大众,看电影图个乐子的大众也没有金钢慧眼识别影片深层无助的悲悯。
在美国荒废的一个工业小镇,子承父业的哥哥是名钢铁厂工人,弟弟是被反复征兵四次到伊拉克的退伍老兵,还有一名患得职业病躺在病床上等死的老父。
日子过得百无聊赖,哥哥永远怀着平常心态,任劳任怨的接受着生活的一切,还好有一名像样的女友陪在身边。
不成想,本不如意的状态还意外遭遇酒后驾车的祸事,交不起保释金的哥哥被一关四年。
四年后出狱,老父死了,女人也跑了,弟弟又被人残忍杀害。
求助的警察不仅是第三者,还打官腔推脱责任。
只求温饱的哥哥终于忍无可忍,亲自披挂上阵,不惜一切代价举起猎枪,誓为死去的弟弟讨回公道。
影片由《疯狂的心》的最具潜力导演斯科特•库珀执导,时隔四年后,尽管依然在讲述一个落败的故事,却不见了对音乐的执着追求,只剩P民在残酷体制下的挣扎苦境。
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哥哥可称得上是标准的“好好先生”,无论事态多么炎凉,处境多么困苦,都忍辱负重怀着一颗本分之心。
饰演弟弟的卡西•阿弗莱克的性格却恰好相反,为了还债四处想辙,不仅对哥哥的苦口相劝反唇相讥,还参加黑道的地下拳赛来赚取快钱。
但是,这对哥俩儿没有《勇士》中的哥俩儿那么幸运,拥有强健的体魄职业的打法,可以参加正规的格斗赛事来赢取百万大奖。
而且,苦逼的弟弟犹如在前线上一般,历经各种血腥打法,好容易赚取了奖金,却还是死在了黑老大伍迪•哈里森的狠手之下。
这样的结局本让哥哥不可承受之重,偏偏夺人所爱的警察福里斯特•惠特克又是那副吊样,什么占山为王的黑老大太厉害,警察也不敢轻举妄动,让贝尔稍安勿躁等等再说。
就算再老实厚道的人,在痛失两位亲人又失女友后,也会怒从心中起恶从胆边生。
当体制不能解决人民最低的索求,人民只能以本能来反抗所遭受的迫害。
弟弟以血肉之躯反抗现实,终还是融化在“熔炉”当中,万般无奈的哥哥也只能拿起猎枪指向恶徒。
这时,弟弟在生前反击哥哥的那句台词会在观众们的心中反复回荡:“他妈的我把命都给了这个国家,国家给了我什么。
” 他们不仅什么都没有得到,还失去了更多。
片中反映弟弟被征兵四次的案例,在美国并非鲜见,属于普遍现象。
本该退役的士兵,由于没有新兵顶替,会被迫再次征召,甚至出现反复征召的现象。
由此,近年来爆出的美国大兵精神错乱,酿出各种丑闻的事件,也就在情理之中。
多年的战事不仅耗费钱财物力,还耗尽了人们对政府的起码信任,直到把人们耗到精神失常。
有些观众会说,片中事件在美国只是个案,算不得什么大事。
是的,美国主流媒体对这种“个案”电影除了盛赞贝尔和杀人狂伍迪•哈里森的演技超水准的表演以外,对于体制阴暗面基本无视。
给出满分的《芝加哥太阳时报》只评价一句“令人难忘的表演”,没有更多话语。
低智商的RogerEbert.com更是直言,看不出来影片究竟想说什么。
只有《华盛顿邮报》平静的提到这是一个“后工业化美国”的梦碎故事。
打出最低25分的《旧金山纪事报》的评价是:“It shambles and ambles, seemingly without focus or pattern, from one thing to the next.”令人怀疑小编是否快进着看完的。
当然,但凡揭露美国阴暗面的电影都会被装聋作哑冷处理,甚至无缘任何奖项,本是历来的潜规则。
但是,别人家的阴暗面却会被美国人不失时机的捧入手中给其大方光彩,就有点让人想不明白这是个什么心理状况。
比如,被我们的小贾导演四处吹嘘的《天注定》就被好事的美国人大肆围观,不仅博得多项提名,还获得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的最佳外语片奖。
由此可见,美国人其实很懂得阴暗面的价值所在,只是,他们真的就可以无视自己的阴暗面,以揭露别人的阴暗面为己任,宣扬虚无普世价值观为所求?
那他们生活在“熔炉”中人民的疾苦又该让谁去解决呢?
“项庄舞剑,志在沛公”,电影的重点不是讲复仇,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故事背景设置在像沈阳的铁西,辽宁的鞍山、本溪这样的老工业城市,我想导演关键是要讨论在这样的城市里,老中青几代人的生活状态,和未来年青人的生活的走向。
新晋导演斯科特算上这个作品到现在一共出来两部片子,这部电影在题材和内容上,甚至连海报都跟他上一部《疯狂的心》惊人的相似。
有雷德利.斯科特为电影坐阵好处就是,能有一票大牌演员帮着捧着这个片子。
相信在东北老工业城市生活过的人肯定都有同样的体会,比较容易和主角产生共鸣。
那里的生活状态好像和外界永远都慢半拍一样,从高炉中吐出的黑烟不意味着蒸蒸日上,而是一种苟延残喘。
对着有伍迪.哈里逊饰演的这种简单粗暴的人物的存在就不感到奇怪了。
年青人们不是选择离开这里,就是继承了父辈们传统的生活方式继续走下去。
而贝尔这样的年青人就属于后者,他对未来没有太多的要求,一面小心翼翼的尊重着那些曾经辉煌的父辈们,一面循规蹈矩的持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而弟弟卡西想要凭自己的力量来主宰自己的命运,结果却没能有丝毫的机会。
这也侧面看到了在这座钢铁之城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以后,人们找不到什么能够依靠的了,也只有通过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硬碰硬的肉搏,从而寻找自己的价值。
最后的结局,贝尔也面临着一种选择,是在选择了暴力以后,成为伍迪那样的简单粗暴的人,还是继续苟延残喘的老死在病床上?
这也是导演留给观众的一个问题。
说句题外话吧,我现在逐渐适应贝尔接戏的口味了,他演的电影总带着某种颠覆性。
即便是类型片也有“贝尔式的调子和节奏”。
看看《决斗犹马镇》、《重见天日》、《公共之敌》、《美国精神病人》这些电影吧,没有一部不是打着类型片的幌子,讲述一个晦涩的故事。
这次的《逃出熔炉》也不例外,血腥和暴力的戏码很少,复仇的段落也丝毫不给观众任何视觉和生理上的快感。
但贝尔在整部电影中的表演是放松的,呈现出来的状态也是最接近角色本身的。
再次说句题外话,现在豆瓣的网友真难难伺候,总喜欢把自己装在条条框框中,复仇片就必须得快意恩仇、血溅当场的,稍不按套路出牌,就什么失望、沉闷啊,甚至垃圾啊云云。
一部作品要想走别的路子或是给观众多一种选择都不行,这不是太奇怪了么?
你说电影的主创团队都有勇气不走“万年船”的路线,你们这些看电影的反倒不能有一点开阔的思路么?
反而作茧自缚。
只要看到海报上有什么警匪、悬疑、复仇等字样儿,就得按照你们脑海中的戏码来开演。
幼稚!
如果所有导演都没有点儿性格,专拍你们爱看的电影的话,那电影也就没法看了。
这是一部被严重低估的好片。
影片整体的基调沉闷、灰暗,令人昏昏欲睡。
这不是贬义,这个正是那个破败的美国工业小镇的基调。
男主是个钢铁厂蓝领,爱父亲,爱女友,爱弟弟。
正是这些亲情或者说美国传统的家庭理念支持着他过着碌碌无为但安于现状的生活。
男主以为这些就是生活的全部,直到生活将这些全部夺走。
由于受到中国廉价钢材的冲击(影片中是这样介绍的),男主所在的钢厂濒临倒闭,而钢厂又支撑着小镇绝大部分人的生计,于是,小镇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
如此背景之下,有什么能够支持着我们继续乐观地生活?
恐怕只有亲情。
父亲去世,男主哭了,但他没有绝望,因为他还有女友和弟弟;女友离去,男主哭了,他仍然没有绝望,因为他还有弟弟;弟弟被新泽西黑帮打死了,男主没有哭,但他已然绝望。
于是他不再信任体制(黑胖警察),不再信任来自于任何人的任何美好承诺(他的叔叔和酒吧老板),选择拿起枪,自己决定命运。
影片中的小镇是个缩影,大背景是后工业时代美国底层阶级的绝望。
这个小镇让我想起在克里夫兰的日子。
这个曾经的美国工业重镇,如今已荒凉不堪。
大量的空置的破败厂房,随处可见的身背氧气袋的老人,无所事事的黑人青年,诸如此类。
这是美国底层人民的绝望。
工业时代的老去导致大量的产业工人被时代抛弃。
他们依然相信那个努力就能成功的美国梦,而现实却一次又一次地给他们当头棒喝。
美国梦,中国梦,终究只是梦,梦醒后,该何去何从?
最后,贝尔出狱后与女友重逢的那场戏,堪称经典。
单凭这场戏,就足以拿小金人了。
真是委屈的贝尔。
不觉得这片烂,反而觉得这片很好,平铺直叙,画面幽美,卡司强大,能引人深思,启发观众的好片!
会感觉片子沉闷,是因为你没思考过自己的人生,大部分老百姓都一样,天天在过这样充满挫折的苦逼人生,无趣无奈又无能为力。
男主是个炼钢厂工人,善良、温和勤恳,脚踏实地,虽然一时做错,酒驾出车祸,但他不害怕不逃避,勇敢面对,努力爬出来救人,看到昏迷的伤者一辺喊着可怜的小东西,之后承担责任,即使坐牢被打也仍然乐观开朗。
出狱了,知道女友已转身走人跟警察黑哥交往,他先整顿自己,整修房屋,重拾以前的工作,才鼓起勇氣去找前女友求复合,听到她已经怀孕,想到自己就职的钢铁厂迟早倒闭,不能给她好的未来,他真诚的祝福对方“这真是个好消息,妳一定会是个好妈妈”尊重对方的决定,为对方着想,希望对方幸福,这是真爱啊!
谁不想有这样的男朋友喔!?
跟叔叔去打猎,看着手到擒来的鹿,他不忍心下手,还骗叔叔自己啥都没看到。
但面对杀弟仇人,朝向对方大腿、腹部开枪,果决行动!
最后警察在后面大喊,让他住手的背景下,他仍然不紧不慢的缓缓拿起枪,毫不犹豫的朝仇人脑子开了那致命一枪,那瞬间,我能感受他:『大仇得报,一雪前恥,內心湧來一片前所未有的平和、宁静』但无奈他就是个好人,后面的开放結局告訴大家他不是自殺了,就是活在黑暗里爬不出来(人跌倒是为了要爬起來啊!
您还記得吗老爺!
)贝尓演技炸裂,被他的演绎搞哭好几次,虽然他又折腾自己,把自己搞的干瘦憔悴,海报还是好好看啊!
几百米外就能认出那堅毅的帥脸^_^这种頂級咖位的演员,愿意演译这样底层苦苦掙扎的角色,实在太难得了(反覌国內各种主旋律耍帥角色⋯)一生芭乐粉!!
节奏很缓慢的片子,美国没落工业小镇生活在舒缓的气氛下呈现在我们眼前,颓废的感觉充斥全片,挥之不去,很是沉重。
贝尔演的钢铁厂工人罗塞尔是一个善良的人,但一次酒后驾车几乎让他丧失一切,女友劳燕分飞,父亲因癌症过世无法见最后一面。
出狱后相依为命的弟弟也被残忍的杀害。
其实通篇看来,也只有伍迪哈里森是个彻头彻尾的恶棍,残忍好杀,从片头露天电影的一幕就可见一斑。
就算是小镇的黑老大John也是帮着主角弟弟,还有温情。
罗塞尔在求助警察无效的情况下,忍无可忍自己背上了枪,用自己的手为弟弟讨回公道,看多像一个穷人版的蝙蝠侠的故事。
他其实就是一个美国蓝领的代表性人物,外表放荡不羁,内心柔软善良,对于生活要求不高,但是被时代的车轮推着滚滚向前,无法操控自己的命运,无奈的随波逐流。
却从未想过离开,认为在这小镇一辈子才是自己的正道,直到举起了枪对准了伍迪哈里森,扣下扳机,正式发出了自己对于命运的呐喊。
那是绝望后的解脱,扼住命运的咽喉。
导演:斯考特·库伯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 卡西·阿弗莱克 伍迪·哈里森从罗德尼被杀开始影片的基调急转直下,前半部影片就像一部文艺片似的将一个小镇几个人物的生活娓娓道来,细致入围的在镜头中将角色渐渐的丰满起来,不留痕迹的铺垫着后面的剧情。
虽然这是一个灰色的故事,但导演并没有致力于挖掘故事的黑色潜质,影片几乎在没有任何悬念的牵引下带着观众走了近1个小时的时间,习惯了被事件或冲突牵着走的观众估计会对这样一部片子有些莫名其妙,相比剧情本片从人物关系和角色性格入手的难度其实更大,若非导演对本片剧情有绝对的自信是不会如此处理的。
这个小镇的天空被钢铁厂的浓烟熏染的灰蒙蒙的,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似乎却有着刚硬的性格,无处不在的雄性激素在这个环境中倒是恰如其分,男人和男人的故事中总免不了要充斥着酒精和荷尔蒙,唯一的女性角色也不过是在罗素和韦斯利的关系中平添了一丝复杂的成分,本片每组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比剧情更值得一看,全片的精彩之处都在于人物关系的张力之中,罗德尼和罗素的兄弟之情无疑是故事发展的主线,两人的对峙和关怀贯穿始终,以至于罗素最后的一枪射的百般的艰辛,两人的内心在与自我的较量中做困兽之斗,情感与情感之间碰撞出复杂的火花,导演没有浪费这些演员的出色演技,几乎所有的表演都很隐忍,不轻易爆发出的冲动却令观众通过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察觉到了。
导演用难以置信的克制和细腻将这个五大三粗的故事讲述的细致入微,在镜头中我们看到的仅仅就是一个个平凡的生命在与生活的较量中或成功或失败,这不是一部精彩纷呈的火爆大片,但绝对是一部可以令人刻骨铭心的电影,尤其是那最后一枪。
总的来说,很难将蝙蝠侠的便签贴在贝尔身上。
应该説是贝尔式的蝙蝠侠,因为看完这部片子,你很难怀疑还有谁适合演蝙蝠侠,因为他就是活生生的蝙蝠侠。
好吧,回到片子本身。
最终的复仇场景真的很另类。
不会嬉皮的那种,属于一个猎手或是説是杀人的那种,充满了思考与冷静的。
发生在美国小镇上的故事,给人很颓废的感觉。
仿佛他们没有生活在我们周遭的这个世界一样。
原生态的美国故事,对于这个社会底层的人来说,你不能乞求什么,因为生活本身就没有任何希望再赋予你什么。
当然,这全然不是真正的美国人的生活。
但是,透过故事,你可以感受到一种真实。
对于亲情呵感情,对于生活的本身。
当我们还是世俗的生活中时,往往忘记了其实人生本身的意义。
但是,有的时候老天真的很喜欢跟人开玩笑,特别跟善良的人。
告诉自己,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
告诉自己,一定要珍惜在这世界上的人生。
太黑暗
给CB和WH的~直接要看睡着的节奏~~~~
无聊、没劲。看在贝尔的份上,给个三星。这个导演的风格就是没风格,罗里吧嗦没个性。
Sometimes your battles choose you.
何必劳烦贝尔,可以让本直接来演哥哥啊。
贝尔的片子我不看都是满分的。
2.5分,剧本不好。
一般般,剧本太无力。。。
每个男人都该有凯西这样一个弟弟,会让你柔情指数大涨的。//镜头不错,配乐赞一个,和《冬天的骨头》是同一个人,剧情一般,人物有点单薄。//叔侄俩开车去打猎那段不错,还有贝尔追着伍迪跑到钢铁厂那个镜头不错,可惜后面有点乱。
装腔作势!
就为了看贝尔~
乏善可陈,似乎试图拍的沉重;配乐挺好听的
一点也不激情啊……
没什么shock的,难为这些卡司了
看是喜欢的复仇题材 又是贝爷演的。 节奏有够慢啊...感觉叙事也太过低沉了
为什么出演这种垃圾。不挑剧本随便接了么。
不是我喜欢的题材 没看完
先放下剧情,本片真的很节省,节省到用同一个画面剪辑在不同时间里,比如主角下班的路上,开场有一段,中间有一段,完全重复的。
也许是我看的方式不对,只是觉得,除了那座桥,就是看看明星s有气没力地演一个小气的故事。
平淡的电影,就连虐杀也显得平淡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