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都是导演泡女明星,在盖·里奇那里,这个常识照样被颠覆,他被超级女明星麦当娜泡了——并且很不幸地泡妞泡成了老公,难道,他在电影中对剑走偏锋风格的偏爱,也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
对我个人而言,我从来是把《两杆大烟枪》放置在内心电影排行榜的前三名的。
而在《两杆大烟枪》和《掠夺》之后,盖里奇的“一个字头”就诞生了。
他的电影总有几路黑帮,离奇火拼,酒馆赌场,加快速剪辑,以及轮廓英挺,身材高大清瘦的英国男孩。
最后阴差阳错,所有机缘巧合,给你个哭笑不得的结果。
从他对几条杂乱线索的灵活掌控上,一点也不比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或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的《21克》、《通天塔》等片子简单,只是他的运气远没有后两个人那样好。
昆汀成了戛纳的幸运者,而伊纳里多又成了奥斯卡的宠儿,而盖里奇却只是得到了麦当娜——两个人在一起后,“强强联合”地合作了一部叫作《踩过界》的电影,本以为有盖里奇的暴力和枪战,有麦当娜的美色和歌舞,电影很难乏味。
但结果却拍出了一本三流言情小说的剧情:麦当娜与她的新科老公一齐赢得了票房毒药的美名。
再接下去,像所有在商业上大获成功的导演一样,盖里奇也想玩得哲学思考,于是又拍出了晦涩难懂的《左轮手枪》,这很像一个婚姻迷茫者的产物,直到现在,这部电影在国内DVD市场上也难觅其踪,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的盗版工业人员以其职业道德,担当了 “过滤器”的职责——烂片一概不引进。
幸好,《摇滚黑帮》又为盖里奇重新开拓了人生第二春。
对于该片的剧情我不便重述,一方面,它太复杂,很难抽丝剥茧的说清楚,另一方面,凡是看过《疯狂的石头》或《疯狂赛车手》的人,都可以把它们想象成近亲;《摇滚黑邦》上映前后,他也与麦当娜解除了婚姻关系——让人痛心的是,娱乐版面关注的不是盖里奇的新作质量如何,反而是对他能从麦当娜那里分走多少财产津津乐道。
抹去八卦的云雾,《摇滚黑帮》》又重现了一个《两杆大烟枪》式的精彩世界,在这部电影里,盖里奇探访了现代伦敦那略显破旧、疲倦、分布极不规则的地形图,重回自己最为擅长的英国黑帮题材,多条线索交叉进行,各路人马各显神通,只是这一次,他们追逐的对象,不是钻石,不是古董枪,而成了一幅价值连城的油画。
或许它突破不了《两杆大烟枪》和《掠夺》的影响,但是作为盖里奇的影迷,可能“要的就是这个味”。
更何况,该电影的新鲜亮点一个是极像逃亡富翁阿布的“俄罗斯新贵”,另一个则是出现了一个两个全身弹痕的“不死小强”。
离婚后,麦当娜多了一个前夫,世界影迷又寻回了一个大师;宁浩的《疯狂的石头》之后,盖·里奇多了一个徒弟,中国影迷同样找到了一个商业类型片的新科榜样。
所以,当我心潮澎湃地看《摇滚黑帮》时,内心也一直在忙着感恩:感谢麦当娜,感谢宁浩
严格意义上第三部盖里奇电影,出道即巅峰的两杆大烟枪和近期上映的人之怒,这部电影总觉得有着浓浓的大烟枪氛围,都是几方势力围绕着某一小件事情转,过程中穿插着插科打诨及黑色幽默,特色确实鲜明。
如果说电影风格一如既往的话,那么本片的亮点绝对属于汤老湿啊,太萌了,把一小只gay演的娇羞无比但却丝毫不娘,汤老湿可盐可甜,对比黑道之家,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牛逼的电影,立于:跟你有共鸣,但不绑架你。
依旧盖里奇化的《摇滚黑帮》,依旧做到了这点,所以,我依旧喜欢。
大小人物,鲜明、迷人。
鲍勃和强尼,最为纯粹。
### 鲍勃(汤老湿),是落人人间的天使,只求心中所爱。
明天,就要去服刑,五年。
在去兄弟们为他操办的欢送大趴的路上,鲍勃在焦虑和兴奋中告诉头二:哥们儿,我要的,是你!
别跟我再逼逼什么花大价钱请来的长腿大美妞。
头二,只是一个世间凡人。
跟自己一起光屁股洗过澡、看过彼此JJ的兄弟,现在说:要上他……所有跟气愤、不爽有关的表情、动作和语言,都是表面。
事实上,他只是在快速消化这个状况。
一切负面情绪,马上都烟消云散,除了“这么多年,我特么怎么就没发现呢?
”勇敢的表白完,头二消化、发泄的同时,坐在副驾上的鲍勃,像一个新出厂的钟摆,不熟练的前后晃动,不停的用手揉搓着头顶、眼睛、额头……长长短短的喘着气。
真诚、单纯,就该是这么简单的样子。
那一夜,是天使鲍勃在人间的巅峰。
单纯的他,付出了很多,得到了他稀有但不奢侈的所求。
鲍勃,是所有角色里,唯一拥有自由灵魂的。
汤老湿,以他擅长的痞痞的、轻微神经质的样子,让你明白真诚是在心里,那些用外表来装真诚的,都特么是骗子。
### 强尼(摇滚歌星),情感丰富,向死而生。
他杀死自己、再重塑自己,俨然是典型的人间强者。
强尼,从不以强者或赢家的姿态出现。
但他总是达到“一起玩儿个游戏,娱乐自己”的目的:唱歌激怒列尼(继父)、抢走阿奇的枪给同学看、成为摇滚歌星、让自己死而带动唱片大卖、在酒吧吓跑老头、干死守门的胖子、做掉继父、逃脱谋杀……强尼用香烟做比喻时,你没觉得他就是盖里奇附身了吗?
“你看到钢琴上的香烟吗?
生命的真谛就在那盒子里。
你会发现你的人性被宏伟的幻想所吸引。
上面印有皇冠的金装特大号包装,迷人的寓意着魅力和财富。
轻轻的暗示,香烟是你最高贵最忠诚的朋友。
但,这都是谎言。
你人性的另一面,试着把你吸引到事物的另一面。
粗体、白底的黑字是要表明,这些衣冠楚楚的死亡战士正把枪口对着你。
这才是事实。
美丽正把你引向死亡之路,我已陷入海妖的甜蜜陷阱。
善始恶终。
恶始善终。
现在 请给个火……”人性复杂、懒惰,很多人明知美好的幻象只是虚无,但实在难忍现实的单调无聊,一起演戏,最终惨淡收场。
而那些充满勇气、不顾世俗评判、直面现实的混球,大多成了最终的赢家。
### 所以,一部电影看完:变得更快乐的,是鲍勃;变得更强大的,是强尼。
盖·里奇,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玛奇朵式的好干部。
作为他的电影观众,你总能得到贵宾的待遇。
他不会侮辱你的人格,也不会迎合你的愚狂,绝不会把你带到感官刺激的无明之地,毁尸灭迹。
摇滚题材的电影一向糟糕,《摇滚黑帮》讲的并非摇滚,但顺便就把摇滚说明白了。
老大的继子拒绝黑帮的红地毯,踏上摇滚之路,后来发现踏进的是同一片蓝天。
他为了健康,拼命吸毒也不管用,小毒攻不过大毒,他在自产的雾霾里不停地抽搐。
孩子在痛苦中长大,在长大中分裂,然而却能剩下一份自觉,像支坚硬的铅笔。
铅笔是用来打架的,所以他对那幅画着迷,学画要从素描开始吗?
摇滚是晚礼服上死翘的蝴蝶结,螯虾是英国引进的美国大爷。
鲍勃的心情是哥们不能理解的,幸运的图画是俄罗斯没有展示的。
金钱美女、名声大麻,有人要的可不止这些,戴墨镜的孩子遇到灾难就兴高采烈地告别。
盖里奇嫁给麦当娜,不知道是他的福还是祸。
一段八年的婚姻还包括孩子,怎么说也应该是“悲欣交集”的一叶。
可是花边新闻编织出的景象却既没有悲也没有欣,只有律师的专业口水战,和麦当娜可怖教派的冰山一角。
与此同时,他在新一代青年当中的文艺名声,退化为“麦当娜的丈夫”——看过Snatch和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的人,不象以前那么多了。
我没看过Revolver,据说劣评如潮。
然而为了我心爱的窄长脸的Jason Statham,我是肯定会租回来深情地看一次的。
余生也晚并且不够文艺,没看到盖里奇之爱妻麦当娜友情出演的Swept Out。
麦当娜演一个自大傲慢盛气凌人的女人,几乎是本色演出。
看了剧情介绍以后,我倒是不明白为啥拖到现在才离婚,难道不该看过剧本就分手么。
RocknRolla没有Jason Statham,但是有盖里奇的旧灵魂和新故事。
交织跳跃的线索紧密串起硬朗的英国黑帮(这回多了老派和新派之分),象以前的盖里奇风格一样,故事的开头不知从何说起,到了结尾却总有精彩答案和欣慰结局。
该无厘头时决不手软,不该无厘头的时候眉毛都不抬。
然而时光毕竟是2008年,老革命有新问题,老黑帮要解决新麻烦,40岁的盖里奇也为他的电影与时俱进地添上新元素——旧伦敦的面貌渐非,和无可回避的同性恋题材。
原来伦敦面貌的改变,才是盖里奇想要说的事。
他在与CNN的访谈中吐露着他对伦敦的“使命感”。
他在伦敦度过生命中大部分的时光,在伦敦的中心,青春和不太青春的岁月,贫穷和富有的岁月。
老英国背景上活跃着的形形色色的种族和文化,这些种族和文化又都无可避免的浸润了伦敦的颜色。
描述一个这样的伦敦似乎是盖里奇的使命,只是他用一种超越普通思维的方式——黑帮电影——来表达。
象世界上每一个古老城市一样,伦敦的地平线在不停地变化。
不止是北京或者上海人在抱怨着城建野蛮粗暴的铁手将旧事撕成一片片,碾为泥尘。
Big Ben依然在敲响,千禧之轮却光天化日的竖了起来(二十一世纪过去了快十年,现在它已经是伦敦老户了)。
美国人的钱,俄国人的钱。。。
金河一样淌进来,买房置地,大兴土木。
伦敦人看着五味杂陈,虽不是舆图换稿,也难免物是人非之叹,特别是这“人”常常是老板。
曾经风光和想保持风光的人物不得不拼命踩水力争上游,把一腔怒气泼向新来外人的身上简直是最方便的发泄。
可那些思维执拗的,蛮横地想挑战时势的人,沉入河底被遗忘,常是他们最终的结局。
但那些心胸阔朗些的人,即使不能手把红旗涛头立,就算是看看大河奔涌,也足够愉快。
盖里奇太爱伦敦,爱到在伦敦市中心开了间酒吧叫Punchbowl。
如果RocknRolla反响够好,该会拍成三部曲。
他的下一个构想是拍福尔摩斯的故事。
为了盖里奇的福尔摩斯,即使不能到Punchbowl撑台脚,就去看看RocknRolla也好。
最近真的好爱盖里奇,这个磨人的小鸽王!
虽然今年蜜汁欧美圈销声匿迹,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下英国导演盖里奇。
盖里奇的拿手绝活叫作“网状叙事”。
通常电影是线性叙事,就是一个主角遇到谁然后怎么怎么样,这个故事情节设置就是一条线往下走。
“网状叙事”指的是,很多帮人,各自为了各自的目的,也不一定是都为了钱,有可能是为了枪,有可能为了毒品,也有可能为了拍YouTube,反正就整一起了,多条线织成了一张网,就会产生很巧的戏剧张力。
30岁的盖里奇,真的天才,他的第一步长片处女作《两杆大烟枪》就已经非常娴熟地运用了这个叙事手法,娴熟到有人说“《两杆大烟枪》盘活了中国电影”。
为什么呢?
因为《疯狂的石头》就是这种网状叙事,这部电影确实带出了我们国家“商业+艺术”的几个中流砥柱。
我倒不觉得是“抄袭”,这只是一个很难操作的叙事手法而已(不是很喜欢宁浩的电影,有种带着镣铐起舞的刻意感,但是盖里奇的英国伦敦是很松弛的,典型英国佬);但是从侧面说明:这招真的很盖里奇,“学我者死像我者亡”。
而这招,盖里奇一口气打磨了20年,直到今年的《绅士们》,还是这个手法!
套路是一样的,每次换个主题,这一部《摇滚黑帮》主题就是“黑吃黑也不能太狠”+“纯情”。
你明明知道和《两杆大烟枪》一样的套路架不住就是好看!
所以我不是很喜欢有人diss刚开始看盖里奇的观众,说什么“你连《两杆大烟枪》都没看过,还看什么盖里奇”。
《两杆大烟枪》存在小成本的素人感和处女作的青涩,到这一部就打磨得很完善了。
你凭什么说没看过《两杆大烟枪》就是不懂盖里奇,他明明每部都这样啊!
why so serious?
你凭什么装逼?
你这是在否认进步的盖里奇。
下一部2009《大侦探福尔摩斯》开始,盖里奇勇闯好莱坞,有钱了,花招就更多了,我爱死他的小花招了!
盖里奇确实是一位优秀的导演,但是他同时也是一位欧美圈公敌:这个人实在是太鸽了!!!
他每一部都很好看都很好嗑,但是永远挖坑不填坑,每次片尾挖个小坑(比如《秘密特工》提到下一次行动是摩纳哥?
请问续集在哪里呢?
),但实际上唯一拍到2的只有《大侦探福尔摩斯2》,第3部还自己弃坑换导演???
然后转头去迪士尼拍《阿拉丁》?
加之早年有传闻,说他撒泼,就是要吃烤鸭,吃不到就骂人,于是两个专属盖里奇的tag出现了:#盖里奇不值得##盖里奇不配吃烤鸭#。
又有传闻说,盖里奇当年是想和这部《摇滚黑帮》里演小甜甜的汤老湿一起吃烤鸭的,但是汤老湿在报纸采访中明确否认了。
盖里奇,汤老湿都否认和你吃烤鸭。
综上,盖里奇是一位还活着但是已经有载入影史强风格的、电影质量稳定的优秀导演,但是他很鸽、很鸡贼,令混欧美圈的人又爱又恨。
#盖里奇不值得,为什么我要安利科普他?
#
哈哈。。。
翻译太有意思了:1、讽刺同性恋讽刺得很搞。
呵呵。。
2、讽刺俄罗斯人讽刺得很搞,几近把俄罗斯刻画成没有大脑的杀人机器。
3、讽刺英国人的神经质,简直他妈的太对胃了。
4、最搞的是翻译。
盗版D9商实在有才。
哈哈。。
其中有一句,说“野战排”里有内鬼,翻译把内鬼翻译成陈永仁。
5、最神经质的是那个强尼、奎特。
翻译的对白也超搞。
我心目中最酷的电影 没有之一 有犯罪 有阴谋 也有复仇 有友情 有爱情 也有基情 有血腥暴力 有搞笑幽默 也有机关算尽 小到每一个演员的每一个眼神和每一次镜头切换 大到每一段暗含玄机的对白和每一段令人血脉喷张的BGM 再加上拽拽的英国腔 整部片子处处是看点 总是有人说两杆大烟枪更棒 但是贯穿全片的摇滚元素让ROCKNROLLA以绝对压倒性优势轻松胜出
说闹剧一点没贬低的意思...编这么个故事出来,要么有个健硕的大脑,要么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人物关系比一般电影复杂外加古怪的伦敦口音,看懂的人会津津有味,没看懂的一头雾水...虽然不如两杆大烟枪有让人忍俊不禁的结局,但还是有比较鲜明的个人风格,有爱的黑色幽默...=.=|||handsome bob和Mr. one two...Mr. one two与执着的胖瘦俄国人...不知道有没有人想知道那幅lucky painting是个啥...我是真想把脑袋探进屏幕看个究竟...此外,摇滚男弹首好听的曲子,还做了首诗...诗文如下:You see that pack of Virginia killing sticks on the end of the piano?All you need to know about life is retained within those four walls.You will notice that one of your personalities is seduced by the illusions of grandeur.A gold packet of king size with a regal insignia.An attractive implication toward glamour and wealth.A subtle suggestion that cigarettes are indeed your royal and loyal friends.And that, Pete, is a lie.Your other personality is trying to draw yourattention to the flip side of the discussion.Written in boring, bold, black and white, is the statement that these neat little soldiers of death, are, in fact, trying to kill you.And that, Pete, is the truth.Oh, beauty is a beguiling call to death and I'm addicted to the sweet pitch of its siren.That starts sweet ends bitter.And that which starts bitter ends sweet.
《摇滚黑帮》RocknRolla 对黑帮片无感,看了好多遍才看完。
复杂的人物关系,一环套一环的情节,不到最后真不知道谁是老大。
笑点遍地,特别是泡妞高手Bob哥娇嗔地对一二哥杰拉德说“I want you”,午饭都快喷出来了。
原来盖里奇也爱搞基啊。
片中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3.5
车子来到海边停下,我在想,你最好不是来撒骨灰的
3.5
#BJIFF2024 俄罗斯的冷酷和神秘刚好符合我当下的心境。我们活着,承受,冲动,孤独游荡,无话可说。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2024BJIFF 不失为一种末日
一路北上就像成长(问答环节有人问导演Is Lolita one of the inspirations? 导演火速接no no,笑死)
好的意境只是一部好电影的一半,一定还需要有好的故事。2024北影节看了2/3逃跑打卡。
第四部,没让我冲起来
出町座。荒凉的土地,荒凉的内心。
很独特的公路片,辽阔国土之下,父女关系的疏远,让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显得如此逼仄;两人仿佛在轮流争夺车的使用权一般的生活,父亲以父亲之名,始终对女儿颐指气使;万花筒小夜灯、形形色色的过客的拍立得,发圈,使女儿无声的抗争。冲动的导火索是父亲在女儿丢在一边,毫无顾忌地向过客宣泄欲望,既自轻父亲的形象,也无父亲的担当。太多镜头与调度都令人不明觉厉,开头的横摇,女儿的突兀入场;稳定的拧焦;场内场外的声音空间……女儿对背影的执着,否认了人直面彼此的可能性
很久没看大师电影,感觉很好。三十年后的沙丹力荐,资料馆场场满座。
困而美,俄罗斯经年无夏的悒郁冬季,长长的国境线和苍青色的山。好睡。
3.5+,俄罗斯大师片,痛苦与破败的想象。
全程沉浸在俄罗斯悲凉又有点疯狂的长镜头里。
【C+】一脉相承的俄罗斯电影,这里有空落的地貌观察与萧瑟的寒意,有沉稳的全景镜头与推进节奏,也有在特写中近乎一言不发而渗透出的情感,像是新导演对大师衣钵的承继,虽不能称得上十分的“言之有物”,但依然饱含引而不发的“冲动”。
里面的俄罗斯真的很典啊,简直一个人口老龄化,乡村劳动力流失纪录片。俄罗斯本身多民族国家,能看到中间有几个小男孩在山上说想去巴黎用的阿语,并且难得的在俄罗斯电影里看到了蒙高丽亚血统的人(而且确实基本都是干餐饮的😂),小van里面的萨满教经幡元素,一路上语言风景的不同展现他们走过的路有多遥远。全程没有演员的名字,只有各种身份,讲的也是各个身份下的成长。但是说实话这个片子只能是及格的好看,不恰当的配乐很影响质量,能感到导演想通过持续对焦某个景观,把人们代入女儿视角或父亲视角,恍惚也好,愤怒也好,甚至于无奈的沉思,只是利用画幅的放大和聚焦来做这点就会生硬,少了逻辑和细节镜头的铺垫。
痛苦的观影过程,确是我一直迷恋的母题。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