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词韵味深刻,风格掂量的刚刚好,喜剧中略微带悲剧感。
我相当赞赏韩国人对自己南北内战的历史观。
跟《共同警备区》一样,电影人对半岛分裂的现状用抒情怀旧的方式在影像里统一了想象。
美国人Smith、北方军三人、南方军二人。
首长因为全军覆灭自己却苟且偷生,少尉因上级命运不可违背而滥杀无辜良心受责。
这两人都是没什么脸活下去的人,所以他们在最后一个镜头里,笑着,死去。
一来挽救村民的目的达到,二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与“同胞”“兄弟”共同牺牲真是对这场战争进行了很好的鞭挞。
首长与小胖的妈妈有莫名情愫;南边小士兵跟北边大叔士兵有父子般情;首长与少尉会惺惺相惜;北边小士兵跟疯丫头有心动的爱情;可以说影片在主角间的精神领域上相互交织形成一种场,紧密联系。
村庄如一个世外桃源,给战争杀戮中的人一个喘息、洗涤心灵、冷静思考的空间。
他们放下对立,脱下战袍,与村民耕作务农,应该是最美好的生活状态了。
杀野猪那段,搞笑夸张,虽有明显的抠像感,但是慢镜头中很好的展现了他们齐心协力,奋力杀猪的神情。
最后还是老美在战略室里死命要进攻进攻,仿佛不是US公民就可以无所谓的被牺牲掉一样。
Smith最后也没能挽救悲剧,所以说,电影里在唾弃谁,显而易见了。
我在读书的时候试着写过一个小说。
以桃花源里一个小男孩的视角,诉说武陵人进入桃花源前后发生的一切。
我笔下的桃花源,是个刻意躲避世俗的地方,里面的人们表面安详,内心也和外面一样复杂,心理素质比外面的人更差些,更容易波动,所以当他们发现那个武陵人沿路留下了记号,违背了“不足以为外人道也”的诺言后,整片地方的人几乎都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小说我写过三稿,匿名给一个老师看,她觉得很好的想法没落实为好故事,而且她一眼就看穿作者没有农家生活的经验。
很遗憾,那篇小说我只写了概念化的状态,却没有写出精彩的故事,甚至个别问题都经不起推敲。
为什么他们要躲避世俗?
既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那么是谁让他们知道世俗是什么样子,又是谁提醒他们不要与时俱进?
我感觉到,人在环境突变后的表现其实是相当精彩的画卷,只要有个好故事作为依托。
我的经历太少,经验的丰富也没什么好办法,这是最近读曹文轩的《小说门》才深刻意识到的大缺陷。
再者,我是不擅长讲农村故事的,我一见植物就和见到地图一样容易犯晕。
我有时候怀疑我是大脑是不是少了一个部位。
小说放下了,很难有动力让我再拣起它。
桃花源的故事在南北朝人陶渊明发明后,有过许多版本,大多没有脱离原来小说的窠臼,提不出太别致的怀疑。
这其中赖声川的版本较为特别,十分意思。
他的桃花源其实是出草台班演出的实验戏剧,虚实相接的表演,尽叙男女情感事,道出理想现实差别,桃花源式爱情的现实的爱情都有长短好坏,只看适应环境和时机与否了。
市面上可以找到话剧和电影两个版本。
故事结构和台词处处有惊喜。
韩片《欢迎来到东莫村》是替朋友买的。
看完碟片后的说明文字我预感电影有点意思。
果然。
看片后我开心得不得了,开始习惯性地向好友们推荐。
编剧一定熟悉中国的《桃花源记》,东莫村其实就是一个桃花源记,电影简单地说就是《欢迎来到东莫村》=《桃花源记》+《狼牙山无壮士》的结尾。
村外朝鲜战争如火如荼,村内一片安详景象。
这从村民听到枪响眼睛都不会眨一下即可知道。
有一天盟军的飞机落在村边,美国飞行员开始在村里养伤,与此同时南韩和朝鲜的几个士兵不约而同地走进村子。
村外的敌人,如何相处,又是如何为了保护村长成为壮士,我这里就不多说了。
介绍电影情节始终会坏了未看者的兴致。
我只是在想如果将电影中南韩和朝鲜的几个士兵换成人民解放军和台湾特工会怎么样呢?
想着想着我突然笑了,也许电影会没那么温暖,也许会很平静——双方将士坐了下来开始无休止地谈判。
被誉为2005年韩国最佳电影。
导演的处女作,改编自话剧。
如果它是一部话剧,那么这是一部同《暗恋桃花源》一样幽默反讽的经典,然而它是一部电影,一部反思韩朝内战的电影,必然是悲剧性的。
其实只要看里面空中撒落爆米花的那场戏就足够令人爱上这部电影了,同胞兄弟们兵戎相见,而深处世外桃源的村民却不知道有战争,不知道世界发明了热兵器,不知道同一民族的军队正在对峙,也许他们观点和上帝一样,这一切只是一出无聊的闹剧。
活在桃花源的梦境总会有苏醒的一天,当韩朝两组人马正结成同盟一起享受村庄里和平的时候,战争又来临了。
还是一场恶魔式微笑的处理,纷纷洒落的炮弹像焰花一样,村民们又回到了原始的生活。
好像都在介绍剧情,没说到自己的看法,简单说一句,这部电影,任何人看到都会感动的。
值得一提的是,女主角姜惠珍正是《老男孩》里我很喜欢的那个特别的小美女,电影配乐相当熟悉,宫崎骏御用的久石让。
战争喜剧片最经典之作要数法国的《虎口脱险》了,除此之外我对其他同类片不是很感冒。
前几日为女友下载电影时,无意中发现了这部在韩国很有名气的影片,而且主演之一的郑在泳在《实尾岛》里也有过精彩演出。
影片开始就是一个“傻姑”在“傻笑”,那笑得可真是傻,但有着人类最初的纯真。
场景的亮丽让我感觉这不是一般战争片的色调。
韩国近几年似乎特别热衷于拍摄朝鲜战争题材的影片,而且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
但是韩国始终是站在自己的历史观角度上看待问题的,就像郑在泳饰演的朝鲜军官回答泽基的那样:“确实是我们侵略了南方”,而泽基只能困惑地为自己“辩解”:“我来南方只是奉命行事的”。
当然,观看影片时我们都在不自觉得加入自己的某种观点进去,造成“误读”的可能,这也是一般人的“通病”。
抛开历史因素,单纯地说说电影。
两个韩国军人,三个朝鲜军官,一个美国人,都“无意”之中被“刻意”地集中到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
这很容易造成戏剧上的冲突,信仰的不同,又值战争时期,怎能不发生事情?
片头除了被傻姑搞掉的手雷外,几乎不见流血牺牲,有着轻快的喜剧风格。
“狗娘养的,狗娘养的”,“你他妈的,你他妈的”,当双方正紧张地对峙时,小孩们则肆无忌惮地“呀呀学语”,令人忍俊不禁。
不过一个小细节令我有一丝不快:用身体压住手雷的是韩国军官表铉哲,而不是李秀华,这就如前面提到的韩国人的主观情感和态度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无形中有点瞧不起北朝鲜的味道(比如影片最后李秀华说搞不明白这些新式武器,让表来当指挥官),这让我想起早期港片中对大陆警察的污蔑。
还好,我笑的时候更多一些:“喜小姐”=SMITH,“小生名叫达洙”;傻姑的袜子;文尚相的贫嘴;老兵张荣熙与那位叫不上名大妈的“情投意合”等等,都是经典搞笑元素。
看这部片子的一个独特感受就是“漫画式”的夸张。
包括那些搞笑元素在内,韩国人似乎倾向于向自己的近邻日本学习,不仅请来了久石让老爷爷配乐,而且在剧情紧张的关键时刻故意用“慢动作”来体现人物的心理状态:粮仓被炸,出现的是满天的爆米花,很漂亮的场景;杀野猪时,人物的交接也是用慢镜头来完成的,“极度的慢”中体会到了生死攸关;表、李、泽三人看着漫天“灿烂烟花”时,别样的悲壮美把一瞬间给定格了。
浪漫的手法,强烈的场景反差,深深刺激了观众的视觉与泪腺。
看完此片,我要向韩国电影致敬。
而不乏丰富资源的中国,却只能拍出《无极》这样的烂片,有一种“恨铁不成钢”之感慨。
看完电影之后第一感觉像是做了个梦,然后梦醒了。
电影像一个童话,而童话也有结束的时候,梦终将醒来。
从头到尾的感受是电影的配乐真是神级的手法。
三个朝鲜人民兵第一次见到雨怡的配乐,爆米花雨的配乐,和漫天蝴蝶飞舞的配乐都能深深的打动人心。
后来,我才知道为影片配乐的就是大名鼎鼎的久石让。
初识久石让是从宫崎骏的动漫开始,《风之谷》,《天空之城》,《侧耳倾听》,《龙猫》和《千与千寻》等,每一次画面和音乐的完美结合,都能让我身临其境,心仿佛能随着音乐飞舞。
他与北野武合作的《那年夏天,宁静的海》,《奏鸣曲》,《菊次郎的夏天》以及《花火》都会让观众一次次的沉浸其中。
这部片子里最好听的是《 Welcome to DongMakGol 》,聆听唱诗班一样纯净的哼唱旋律,心中看到的是美丽的星空和璀璨的银河。
《To the Village》轻灵而不失诙谐的动人乐调。
《Paradise》似乎和主题曲调子一致,可后者的前奏是使用管弦类乐器演奏,又是另外一种感觉了,虽然孤独苍凉,遗世独立,却美好而充满希望,恰如东莫。
《Death of Yeoil》的配乐从一开始的如雨滴落下,到中间的悲怆,结尾的婉转回味,正如影片中雨怡短暂而美丽的出场和落幕。
不得不说,这次又让久石让喧宾夺主了!
这是一战争片,喜剧片、或者文艺片?
后来我想了很久,或许导演只是在讲述一个关于生活,关于战争,关于人性的故事。
这是一部具有浓厚反战题材色彩的电影,也是一部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电影,但是我认为它真正打动人心地方并不是这些。
而是存在于生活中而往往被我们忽略的东西,纯真和善良有的时候有着摧枯拉朽的力量。
电影所要表现的是人性最原始的力量,淳朴的村民与打打杀杀,占有欲、支配欲等世俗观念完全无缘,他们拥有的,只是平和安详。
这种扎根在泥土沉稳的力量比任何枪炮和暴力的威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信服力,让朝鲜人民军和韩国军不知不觉中放下手中的武器,开始与村民们一同分享短暂的和平。
人人都渴望和平,只不过有些时候,只有将对方杀死,自己才能生存,而究竟是谁造成这样残酷的选择?
观众们看到村民淳朴的眼神,对比着凶狠却忐忑不安的军人的眼神,而军人那种惶惶不安的警戒心随着在东莫村的日子,渐渐开始变的柔顺,到最后换上了东莫村民的服装,美国人也撇开语言障碍和文化障碍,与村民们慢慢融为一体。
这是一种“人性”同化的力量,力量的源泉来自每个人内心深处。
如同在沙漠中干渴挣扎的行者找到了绿洲,内心深处急切渴望和平与安宁的人们找到了美好的乌托邦。
故事的最后是悲剧式的,但是当一个人愿意用生命去守护给他带来哪怕片刻安宁和美好的土地,又有什么值得遗憾?
美丽的傻姑娘雨怡,年迈的村长,略有文化的教书老师,调皮的孩子,热情好客的村民。
当雨怡面对枪口时,她担心的是会不会有人被蛇咬到,当士兵用他们一辈子没见过的枪和手雷威胁村民时,大家也是在讨论野猪该怎么对付,似乎野猪要远远比眼前的士兵可怕多了。
哪怕表少尉不小心炸毁了他们贮备一年准备过冬的粮仓,村民宁愿挨饿,也会把吃的让士兵先吃。
到最后大家一起在田里干活收获粮食,一起重建被炸毁的粮仓,一起玩橄榄球,当表少尉独自一人从山坡坐着草垫滑下,就像一个大男孩开心的笑着,忘却了战争的伤痛。
大家每天生活在一起,在夜空的篝火下唱歌跳舞。
日子似乎就这样无忧无虑了,多么希望故事到此为止。
但是寻找美国飞行员的士兵的到来,村子的宁静再一次被打破。
当村长头破血流,士兵拿起武器开始反抗,当雨怡安静的离开她爱的人们,和爱着她的人。
村民第一次开始哭泣,第一次真实的体会战争的残酷。
当小兵拿起枪要为死去的雨怡报仇杀掉被俘士兵的时候,他想到了在雨中大口喝着雨水的女孩,最终没有扣响扳机,抛下枪,独自在一旁哭泣。
因为他明白这改变不了什么。
也终于意识到战争还没有结束,而一场更大的灾难即将来临。
于是,执行爆破大桥计划,就是亲手杀害过难民的一等兵,因自责不堪而脱营,并企图自杀的表少尉。
而另一位士兵文尚相的梦想只是在钟路和美丽女性过美好生活。
朝鲜人民兵的三人,指挥官李秀华不愿丢下伤员与副官兵刃相见,一个有家人的老兵和一个喜欢上了傻傻的雨怡的孩子,以及无辜而淳朴的村民们。
这场战争并不是他们的战争,也不是韩国人或者朝鲜人的战争。
那是美国的战争。
一个美国飞行员的落难,得到村民的悉心照料,却不知正是这个美国人将要给他们带来灭顶之灾。
电影终归是电影,这时总会有英雄挺身而出。
而影片不是告诉我们英雄如何的伟大与光辉,而是告诉我们他们为何而成为英雄,以及成为英雄所要付出的代价。
写到这儿,我就想起了《哈利.波特与密室》中邓布利多给哈利波特说的:“It is not our abilities that show what we truely are, it is our choices.”决定真实自我的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选择。
最初不愿意牺牲自我的医务兵文尚相最终拿起武器,到最后因老兵的死,与敌人同归于尽。
他做出了选择,他选择了成为自我的一条不能回头的路,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或许对他而言过于艰难,过于悲壮,或许与他本来的梦想背道而驰,但是如果让他选择第二次,他一定也会毫不犹豫的扣响扳机。
或许这正是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
心里面某个地方的蝴蝶已经翩翩起舞,就不愿再让它被炮火与硝烟摧毁,这时他代表的不是韩国军,而是一个愿意倾尽一切守护心灵家园的人。
来自不同地域,却带着同一个目的的人们走在了一起。
这时没有南北朝鲜,没有联合国军,只有期盼和平与安宁的人们,穿着同样村民赠与的保暖衣物,在同一片星空下奋战。
正如《Batman Begins》中当被问道:“至少让我知道你的名字”时,蝙蝠侠的回答:“it's not who I am underneath but what I do that defines me。
”村民或许永远也不会知道,那几个奇怪的士兵为他们永远的留在了那片山坡上,那片有天夜里烟花特别灿烂的山坡,印在了孩子们纯真的眼中,没有名字,也没有什么可以记载的。
电影或许会有瑕疵,比如抓野猪那段,明显过于剧情化,特效也做的不好。
但是瑕不掩瑜,不得不说这是近几年来韩国最成功电影之一。
少了韩国电影常有的浮躁和苍白,多了对人性和战争和平的思考。
影片最后本是死敌的李秀华和表少尉两人看着满天炸弹飞落而下,却相视而笑,正如表少尉说的,如果不是战争,我们在其他地方相遇,或许真的会成为朋友。
蝴蝶落在被大雪覆盖的士兵帽子上,又飞起,不知飞向何处。
一切就像从来没有发生过。
蝴蝶依旧纷飞,东莫会很美,此时又响起了久石让的《Welcome to DongMakGol》,女孩把鲜花插在熟睡男孩的耳畔,男孩不知梦到了什么,甜甜的笑了,或许是一个没有硝烟的世界吧。
最后,“老板,来一桶手榴弹味爆米花!
”。
在绝大多数的教育中,相信科学、相信历史,都是一个重要的准则。
即使不是科学青年,人们对于科学的认可和推崇,已经没有太大疑义。
而对于历史,人们应保留怎样的记忆、遗忘怎样的经历呢?
胡适说:历史像小姑娘。
意思是历史怎么打扮都可以。
本来还不太在意这个论调。
可是,知道韩国的教科书白纸黑字的写着韩国才是朝鲜战争的胜利者,却忍不住冷笑,原来给历史涂脂抹粉不是某个国家的“专利”,也许上了些年纪的韩国人对于那场战争的记忆比历史教科书更真切吧。
那场战争,本没有胜利者。
一个“和”的结局,却又是惨和。
交战的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韩战是韩国电影人不可能停止的一个倾诉理由。
从战争本身(《太极旗飘飘》),到战争侧面(《黑水仙》),再到战争后遗症(《JSA共同警备区》),韩国人把自己的血泪、伤痛、愤怒、不解,反复地展示着,宣泄着。
但只是站在一个角度,能不能表现出战争的全部呢?
《欢迎来到东莫村》本是著名的舞台剧。
与近年来风生水起的韩国电影相比,韩国的舞台剧事业,其实聚集了更为优秀的人才,作品有着更强的爆发力和思想性。
有许多优秀电影实际都是在成功的舞台剧基础上改编而来,比较新的就有风头无两的《王和小丑》。
而较早的由舞台剧改编的电影《欢迎来到东莫村》也是创下韩国影史的数个纪录,并击败众多有口皆碑的大牌电影,加入2006年奥斯卡外语片的角逐。
但是从拿到片子就失望了一场。
不知是否因为资料的差错,原来的舞台剧,不仅有人民军、联合国军、李承晚部队,还有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戏份。
把参战的各方都放在一个舞台,本身就因着多面的角度而有更为深邃的诠释。
然而在电影里,志愿军的部分,完全被删除了。
这不仅是切割掉一个符号、放弃了一个角度那么简单。
遗憾的发展为郁闷,于是放手。
还是在某天硬着头皮,从第一秒开始老老实实地看。
水墨画一般的片头,把时间设在了1950年9月,一个微妙的时间。
1950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参战的日期。
影片的设定,排除了志愿军出现的必要和可能。
其余的短暂叙述,只是着重强调了麦克阿瑟在仁川登陆,发动了针对人民军的强攻。
至于1950年6月到9月那段历史,只字未提。
为什么不说呢?
因为创作者只愿表现他们所希望袒露的情绪。
那种委屈与自负结合到一起,有些怪异。
敌对的人民军当然是要被塑造地残忍。
枪杀受伤的战友,不管这是真是假,也足够让所有观者齿寒。
而面对加入战争的美国人, 韩国人也情绪复杂,既要炫耀美国人给予对手的痛击,又要展示美国人的霸道粗暴外加胆怯。
很明显的是,露面的第一个美国人就在即将坠落的军机上大呼小叫、束手无策,完全没有职业军人的素养。
最后,当然是战时的韩国人自己了,而身份就分外暧昧——“逃兵”,不是因为恐惧自己的死亡而逃避,而是因为被自己所杀的无辜百姓而负疚,逃离战场甚至希望以自杀来赎罪。
三个死里逃生的人民军战士、两个南方部队的“逃兵”、一个坠机负伤的美国飞行员,阴差阳错地统统来到世外桃源——东莫村。
狭路相逢,兵戈相向,本来是生死攸关的紧要时刻,然而有些不对劲。
不对劲在于所有的村民都无视他们的武器、他们的威胁、他们的紧张。
无知者无畏,然而村民的无知并不让人感到滑稽。
在这个民风淳朴、与世隔绝的小村落,劳作、自足,才是唯一大事。
到是来自于文明世界的他们,带着杀伤性武器,带着仇恨、怨毒的他们,一言一行都变得荒诞。
东莫村是怪异的,它独立于世界;东莫村是神奇的,它没有任何战争的基础和理由。
本来是交战的三方,却在东莫村里发现,彼此的敌意是多么无谓,战争的理由是多么无稽。
他们试探着,放下自己的疑虑,解除对彼此的戒备,慢慢地互助、交心、不分你我。
这个过程复杂而艰难。
一个让自己震动的片段是,南韩的士兵告诉人民军小战士:是北韩发动了战争。
小战士在错愕中发现自己的领导缄口不语,默认了这个事实。
关于史实,在此之前,当然已经知道。
但是南韩士兵那种“我知道,你不知道”的得意……是的,战争不是他们发动的,然而他们知道战争爆发之前的种种事故吗?
他们知道那巨大的釜山战俘营中发生的一切吗?
他们知道南韩军人甚至韩国的神职人员在战俘营里做过什么吗?
永远有你所不知道的历史和真相,永远不要因为自己已知的而如此洋洋得意。
电影最后的结局无疑是很有象征意义的。
原来是敌对的南北韩军人,却携手并肩抗击美国人。
那个美国飞行员,以一个有些牵强的理由,没有参与他们的战斗。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对于这个倔强的民族,南北双方终归还是血脉相通的兄弟。
美国人,终归是外人。
这几个在东莫村得到灵魂解脱的人,本来已经有了和平生活的希望,却为了保护这种和平,放弃了也许可能的爱情和也许可能的明天。
东莫村幸免于难,但是那个纯洁善良、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却被杀害了。
据说,一千多万的韩国观众,在看到这一幕,没有人不落下泪。
那方和平的净土似乎被保护了,但是最美好的,都被战争在第一时间毁坏了。
最应保护的是人,最先毁灭的也是人。
而保护永远晚于毁灭。
三八线将朝鲜半岛拦腰截断。
这是一个巨大的伤口,并且总有人在伤口上撒盐。
南北韩的士兵,站在伤口的两个边缘,全副武装,对峙数十年。
他们扎煞着手,沉默地看着对方,他们的眼里有相煎太急的怨愤吗?
有血脉兄弟的温情吗?
有沁入心肺的伤痛吗?
我不知道,你不知道。
战争是对人性的最大摧残。
和平年代中的我看再多对战争年代的歌颂也无法理解当时人们的所思所想。
在这部电影中,在避世罕至的东莫村中,人性得到了回归。
电影的上半部轻松诙谐,一颗颗的玉米在空中变成爆米花的想法真是神来一笔。
可是在这样一个全民疯狂的年代中,觉醒意味着更大的痛苦,心中的人道主义被践踏,无论是痛苦的旁观还是勇敢的反抗,都会带来毁灭性的结局。
他们选择了后者。
当一切尘埃落定,逝者被新雪覆盖,再次回想在东莫村那些平淡幸福的日子,我不禁潸然泪下。
先不说内容,我觉得韩国人能在电影里把南北朝鲜士兵,从兵戎相见,到处处防备,再到一起生活,甚至最后共同御敌拍下来,已经比某朝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一直以为,战争片该有的效应是让人珍惜和平生活的美好,痛恨残暴的战争。
一直以为,说着相同语言的同族之间的战争是最为残忍的,你听得懂对方倒下前的哀求,听得懂他们的最后一句话,甚至他们和你从小在一样的环境文化氛围中长大,而此刻你却是结束他们生命的人。
高中看过同样是韩国电影,太极旗飘扬得到了这样的认知。
女主是一个多可爱的灵魂呀,我觉得她是整个东莫村最为纯洁天真的代表,当小士兵为了就她,说出她是疯子不能这样对她(不知是真心话还是为了保护她)的时候,女主委屈的眼神简直让人心碎,也更让她的随即而去触动心弦。
她说着好热,太疼了后闭上眼睛的那一刻刻,该是战争者遭天谴的时刻,他们该为这些行为感到耻辱。
结局在悲壮雄浑之后恰到好处得来了一个俏皮可爱的结尾,女主的一蹦一跳从一开始让我觉得傻乎乎地到现在的触动心弦,也让我觉得她在临死前被喜欢的人说自己是疯子而感到难过,我想她应该明白小士兵对她的爱慕,小士兵也并没有真的把她当疯子。
就像两个军官在最后说的那样,他们在错误的时刻相聚在了一起,就像这场战争。
哦对了,作为一部04年的老电影,它五毛钱都没有的特效不仅没有让我产生一点反感,甚至感到增添了一丝魔幻主义的质感,挺有趣的。
算JSA的另种形式也就可以对粗劣的特效意淫的战斗场面及雪天的蝴蝶报之一笑——反正只是童话罢了
小时候看革命题材的影片,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把国民党反动派打得落花流水,心里那个欢喜简直是甭提了。
那时候天真地认为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可以用“善”或者“恶”两种极端来定位。
当然,总是会把解放军叔叔称之为“好人”,而国民党部队则是彻头彻尾的“大坏蛋”。
我们的童年,也因此在这种“好人坏人”的枪炮游戏中无忧无虑地度过,美好而久远。
长大以后,发现所谓的世界远没有想象中的单纯而简单。
而在生存面前多少人早已背叛了理想和曾经的真诚,选择了另外一种伪善的方式卑微而又努力活着。
以致于当我们被悄悄带来到东莫村,这个纯净到没有任何纷扰和杂念的世外桃源,那一刹那的豁然开朗和清新感受,瞬时把整个身心给包围了,感叹着世间竟有如此圣地,尽管也只能存在于电影中。
当三名落魄的北朝鲜官兵和两名同样在战争中心灵受伤的南韩官兵以及一个美国空军中尉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和一个错误的地点以一种错误的方式”相逢在一起时,残酷的战争赋予他们不同的立场以及仇恨使他们顷刻间条件反射一般地剑拔弩张,而身旁则是目瞪口呆和莫名其妙的东莫村居民,导演以一种极其夸张的反差来凸显这个场面的戏剧性。
接下来的那一场大雨来的更是恰如其分,5名军士甘愿做落汤鸡也不愿意“和解”。
村民把手雷当土豆那一幕也非常搞笑,最有趣的还是那个误炸粮仓以及之后华丽而唯美的棉花雨:漫天的白絮下,姜慧贞饰演的傻村姑翩翩起舞,那是整个影片最动人的一段画面。
她就是凡尘天使,质朴而又单纯的美丽,让我们根本无法企及。
为了弥补被炸毁的粮食,5名军士被迫留在了东莫村,与村民一起在蓝天和碧草中收割庄稼。
唯美的画面下,朝鲜和南韩官兵开始慢慢拉近距离。
这时伴随着野猪突然出现,影片最搞笑的一幕就这样来了。
朝鲜人,韩国人,美国人,东莫村村民,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齐心协力,终于制服了这头凶猛的野猪。
人们像孩子一样笑着,6名士兵围在篝火旁烤野猪肉吃……第二天清晨,6件不同颜色和国家的军服被整整齐齐而又安详和睦地晒在了一起,在风中幸福地挥舞摇曳。
美好总是短暂而即逝。
美国军方四处打探失踪的空军中尉以及运输机的消息,他们甚至开始派空降部队潜入东莫村。
而在此时,几名士兵已经完全驱除了隔阂,和东莫村村民融洽的相处。
不幸还是发生了,在不愿意出卖6名士兵的情况下,东莫村村民遭到美韩士兵的野蛮暴力行为,而纯洁的村姑也不幸遭遇毒手。
6名曾经“迷失”的军士愤怒了,这时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再度拿起武器战斗的理由,不是为了什么狗屁政治和虚无信仰,而是为了保护这最后一片没有被污染的净土!
“我们每个人都有罪恶,现在是偿还的时候了。
”北韩军官平静地说。
告别了东莫村的父老乡亲,他们向美空军轰炸队展开了最后的反击。
这也是全片中最悲壮的一幕,熊熊战火中,几名士兵偎依在一起,脸上面带着笑容,这是一种连死神都敢蔑视的笑容。
“假如不在这样一个战争时空中相遇,我想我们应该是很好的朋友吧!
”那个因为机械服从命令而害死平民,平时不苟言笑的韩国军官大声喊道,他终于可以微笑着告别这狗日的战争了。
而年龄最小的北朝鲜士兵到死也还在惦记着那个傻乎乎的村姑,倘若有来生,他们应该会是幸福的一对吧?
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没有悲天悯人的反战情怀,《欢迎来到东莫村》,感动800万韩国人。
PS:战争和政治,永远是世界上最富争议的两样东西。
尤其是前者,它永远把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作为一个个体,在战争中如何找到所谓的意义?
口号都是统治阶级或战争贩子喊出来的,每一个参与战争的人却牺牲着自己的血与灵魂,这便是战争最大的残酷:它永远以个体的牺牲而使得整个种群得以延续。
50多年前的那场朝鲜半岛的战争,是与非如今很多人已不愿再去评判。
至少对我们中国人而言,立场更是相当尴尬的。
在别人的国土上捍卫自己的主权,想起来都有点不寒而栗。
然而撇开这些不谈,在影视作品尤其是反战作品中,我们最容易看到的便是描述战争对于个体的摧残。
本片同样不例如外,结局虽然略有煽情,但作为一个导演的处女作品,对剧情的掌控等方面已经实属不易。
此片的模式有点类似公路电影,都是一群迷失的人寻找自我的过程,所不同的是本片还在这种寻找过程中用喜剧化的方式反思、戏谑了战争。
而结局韩国人和朝鲜人联合起来对抗美国飞机,似乎更有一些耐人寻味的深意。
不管怎样,这是部好片,值得推荐给周围的人。
不明白那段看着无比突兀和别扭的和爆米花之雨和打野猪慢镜头怎么就成本片点睛之笔了。。说是以喜剧来讲述悲剧,其实里边的轻松诙谐与主题有点脱节,只是一个劲儿地把村民的天然呆往死里塑造。人物显得呆板无趣,特效让人蛋疼,故事进行到后面也有逻辑硬伤,最后英雄打飞机更是刻意和无聊。得分虚高了吧
来看姜惠贞的,结果发现这片里她竟然没有《老男孩》里长得好看,失望,这片也很一般,不过主题不错。看了影评加了一星,真的好多寓意了,你绝对有没想到的。
南北韩的兄弟情系列电影,还是跟《特工》和《摩加迪沙》差远了,特别是前期拍到士兵就用疯狂的晃动镜头,观感极差。2星。
又是一部让我看的恶心的难得烂片
原来真是久石让啊!幸好没骂韩国人抄袭《千与千寻》,嘿嘿~
4- 从前啊,在这朝鲜半岛的桃花源里有个疯颠颠的村姑.... 其实反战还不错,就是节奏拖沓了一些,真枪实弹也多了点,能再砍掉20分钟就好了。 《米花、杀猪、大雪、烟火、化蝶》五处慢镜都漂亮又浪漫,煽情也不算太过火,就算“拯救大兵”的设置假得自大一样都无所谓啦。配乐很赞,原来是久石让啦!
除了人物安排有明显刻意成分 其他都是很经典的
久石让的配乐不错
剧情还行,什么都是浅浅的。不够力。
这是场狗日的战争
剧本写得很好,每个角色都十分有爱,整个故事看起来温馨得很,直到最后我都以为他们会活下来留在东莫村一起生活下去,结果居然是团灭的悲剧,摔……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政治确实是坨狗屎。
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命题作文...
朝鲜确实4侵略了韩国!?!?!?!?!?!?
2008.4.29 《威尼斯商人》DVD
即使是政治—民族主义诉求,《东莫村》依然无法逃脱人类之间无法沟通的普世主题,并通过某个特定的传统空间,回归属于高丽民族自身的传统,南北冲突在戏剧化情境下再次搬演“三八线”,在传统面前消解,净化。并在最后一幕开始时形成了新的政治抵抗力,他们无法自我回应,就“必须”回应外界,这时,导演与政治力量握手言和。村庄不是《饲育》或《鬼子来了》中愚昧恐怖的地狱,也不是今村昌平封闭的人类学实验场域,前两者所贬抑之物在这里成为了正面价值:我们可以和平地进入,观看影片中高饱和度的荒诞奇观,也终将暴露在宏大的历史背景视域之下,类似库斯图里卡,但慢镜头的过分煽情,这种形式感恐怕只属于韩国。
反战片 任何美好在战争下都荡然无存 即使通过战争可以得到一些利益 但是伤害的始终Shi手里无枪无权的人
8分。尽管是部喜剧,看到最后却感觉有些悲。尽管早已猜到会是这样全灭的结局,但真出现的时候还是让人扼腕叹息。电影前半段的轻松痛后半段的沉重形成了鲜明对比,让每一个观众都不由得思考战争的意义。朝鲜战争真是韩国人永远的痛啊,相比这位邻居,我朝的反思就要少得多了啊。。。
朝鲜战争期间,两拨朝韩士兵偶遇在山村东莫村,被淳朴的村民感化居住下了,被村民救来的美国大兵也在此开心养伤,然而寻找大兵的美军对此发动攻击时,双方士兵携手奋起包围村民,转移轰炸目标保护村民而全部牺牲。很好的反战电影。
故事不合理,硬伤太多,情怀勉强还可以。。。8.1??呵呵呵呵呵呵吼!不知又满足了多少装文艺民主人权逼的人的装逼欲。这个8.1和复联的8.1的水分不相上下
①主题:反战,人性,民族团结。②拍摄手法:不符合逻辑。在当时的朝鲜,还有这样的世外桃源?硕大的野猪,简直是败笔。全副武装的空降兵被几个赤手空拳的村民给干掉了。最后的空战更加是败笔。总共五个人,干掉多少飞机?③当然,如果说这是科幻片,当我没说哈。。。只要主题正确,怎么拍都是好片么?